应该如何选择工作的三个考虑因素?

想要选择一个好的工作,一定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判断:长期来说,要看它的「高度」和「容量」;短期来说,要看它的「供需关系」。这几年,一谈到个人发展,所有人都在说「选择大于努力」。在我看来,这句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很强的误导性。对于一个人的职场发展来说,有三件事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那就是「选择」、「坚持」和「努力」。本文我们就着重谈一谈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话题:如何「选择」一个有前景的职业方向,并用正确的方法「坚持」和「努力」,由此取得成功。从长期来看,一个好的职业方向是什么样的?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名算法工程师,在知乎、微信公众号和 GitHub 上有不少关注者。这些关注我的程序员同行们最喜欢问我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职业方向,可见大家有多关心这个话题。举一个具体的例子:2013 年以来,人工智能大热,算法工程师这一职位的薪资水平也水涨船高。于是,大量的在校生转向机器学习方向,甚至已经工作四五年的研发工程师们宁愿从零开始,也要投身算法岗的竞争之中。那么,如此火热的算法工程师职位,算是一个好的职业方向吗?把这个问题延伸开来,钱多的方向就是好的职业方向吗?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一个职业方向好不好,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判断——长期来说,要看它的「高度」和「容量」;短期来说,要看它的「供需关系」。与考虑一个职位的短期属性相比,我更建议朋友优先考虑它的长期属性,以十年以上为一个周期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垒高自己的职场护城河。因此,一个职业方向的「高度」和「容量」,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两个最关键要素。在这两个要素中,「高度」指的是这个职业方向上顶尖从业者能达到的职场高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场天花板」。算法工程师,只从年收入看,在国内可以达到 200 万元(2021 年一线公司的高级技术职位数据),在美国可以达到 60 万美元(再往上属于凤毛麟角,不具有统计意义)。对普通人来说,显然是足够高的天花板了。其他程序员相关的职位,比如 C++ 或者 Java 后端工程师职位,Android 或者 iOS 的移动端工程师职位,也都具备很高的天花板,而且具备长期的稳定性,毫无疑问,它们都是高度足够高并且稳定,值得长期耕耘的领域。跳出互联网行业,航天军工、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工程师岗位是不是一个高度足够高的方向呢?虽然他们的绝对收入可能不及互联网领域,但这些行业肯定是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其中的佼佼者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且稳定性高于互联网行业。如果能够在行业内部做更精细的选择,比如在汽车行业中让自己的技术栈更偏向新能源、自动驾驶,那职场天花板不输互联网行业。相对而言,互联网行业中的测试工程师、传统的硬件工程师,以及技术栈较老的前端工程师,这些方向的天花板就明显低很多;传统行业中的机械领域,由于产业升级极端艰难,整个行业的收入比较低。选择了这些方向,即使你再努力,也很有可能在收入和影响力方面比不上选择前面几个方向的同行。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选择大于努力」。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甚至是在大学选择专业的阶段,我们就应该学会先「仰望星空」,看看头上的「天」是不是足够高,再脚踏实地地前行,保证方向不出错。第二个要素「容量」,指的是这个职业方向能够容纳的从业者的数量。前面提到互联网领域的算法、后端、移动端等方向,高端制造业如航天、汽车制造等方向,它们的从业者容量都非常大,这就代表整个行业是繁荣的,跳槽的机会非常多,我们就容易把握住行业中新的发展机会。但有些方向就差一些,比如互联网算法岗中的一些方向(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虽然个别岗位的高度也很高,但整个行业的容量和相关明星企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波动非常大。从容量上讲,这些方向比不上搜索、广告和推荐领域的算法岗。总之,一个好的职业方向,一定是高度很高,容量很大且稳定的。如果你是应届生,或者刚工作几年的初级工程师,那么一定要好好审视自己目前的方向。如果当前的领域高度有限,容量也很低,那么长期来看你的职业道路存在较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换到一个有前景的赛道,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识时务者为俊杰:短期的供需关系同样重要在看准了一些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方向之后,这些方向的短期人才供需关系同样是影响我们选择的重要因素。《三国志》中有一句话,「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就是说要看清楚当前这个时代的趋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对工程师来说,在选择职场方向时,同样要做到认清趋势、认清自己、避免死磕,这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决定。表 1 是某 App 总结的 2021 年 IT 领域一些岗位的简历投递录用比例。表 1
2021 年 IT 领域一些岗位的简历投递录用比我们看到,虽然推荐算法工程师是一个高度极高,容量也很大的方向,但是它的投录比居然达到了惊人的 43:1。而且我相信,有意愿投推荐算法工程师岗位的朋友,学历背景、实习经验都不会太差。那么,在这种客观背景下,你还要跳到这片红海中,跟大量的高素质对手搏杀吗?这时你可能会问:如果我确实对推荐系统方向特别感兴趣呢?就只能忍痛放弃我喜欢的方向吗?其实也不是,你还可以选择其他跟推荐系统相关的岗位,如数据挖掘工程师或者后端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位。这些方向本身就有足够的高度和容量,竞争程度也没有算法岗那么激烈。而且,在积攒了相关经验之后,未来转到推荐算法方向的跨度也不会很大。综合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再举一个金融投资行业的例子。金融投资行业最核心的岗位就是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几乎所有学投资的人来到这一行的梦想,都是成为投资经理。他们在投简历或者面试时,通常会表示只对投资经理或投资经理的预备岗位感兴趣,而对投资行业的其他岗位不感兴趣。但在投资行业中,基金经理的岗位非常少,而支持性的岗位,如研究员、与数据模型相关的工程师岗位、运营和客户服务岗位相对多。其实,当你笃定去争抢基金经理的岗位或者他的预备岗位时,就会面临来自国内外顶级学校的最优秀人才的竞争。这就是我们说的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如果你硬要去竞争这样供需失衡的岗位,那么胜算是非常低的。这时,做一定程度的妥协就是明智的选择。如果想进入投资行业,可能更高效、性价比更高的方式是先选择一个支持性的岗位,历练自己,等待合适的时机,或当自己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了相应的资源和市场敏锐度时,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走上基金经理的岗位。事实上,现在市场上做得最好的基金经理,大部分都是研究员或者实业界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积累了大量的上市公司的人脉资源后,才走上基金经理的岗位。反之,那些名校毕业含着「金钥匙」,一毕业就开始搞投资的,缺少一线实践认知、综合能力和应有的敬畏之心,容易在波动起伏的投资领域栽跟头。我相信本书的朋友中,一定有非常厉害的「大咖」,可以收割所有一线公司的 Offer。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用做权衡,选择你最喜欢的、高度最高的方向就好。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认清自己的定位之后,选一个长期发展空间够大,短期竞争又不会太激烈的方向才是最优的决定。选择后的坚持和努力才是影响你收入的第一要素在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选择固然重要,但真正影响你收入的是「选择」后的「坚持」和「努力」。选择好的方向可以给你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能否达到预期高度就要靠长期积累了。我一直很反对「单纯面向钱编程」的做法:算法岗收入多,就刷大量相关课程,恶补机器学习;Java 方向火,赚得多,就报培训班,参加集训营……这样做的人,也许可以靠短期突击获得一个还不错的初级职位,却很难登上行业金字塔的顶端。殊不知,金字塔的顶端才有最精彩的风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择工作的三个考虑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