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得到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中小学专题教育学分

[转载]中小学教育专题分享:实施《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的报告
(小学篇)
先进的教育理念“导入”深化课改的实质性攻坚
具体的课程实践“切入”提升内涵的创造性开拓
&&&&&&&&&&&&&
夯实课程领导力 把握教育主动权
近期文汇报连续刊登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实施《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的报告,非常值得分享给全国基础教育界,以下为小学篇。
  小学,是义务教育实施的始端,对学生的一生成长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的关键。
  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负责实施的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中,列为小学的研究项目为14个,14所项目学校都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必选项目“关于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内容的研究上,聚焦于三大方面:一是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教学核心环节的优化;三是教师及教研团队的建设。在教研团队建设研究、学科课程建设研究、学科教学有效性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等方面,屡有成果。
  14所项目小学在研究与实践中,取得显著进步。表现为:
  一是在课程视野下,聚焦学校办学经验与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主要通过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组织管理及制度等载体来呈现。14所学校原来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及办学特色,同时,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历史名校还是新兴学校,也都遇到了各自不同的新问题。怎样继承传统,走向未来?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为学校提供了教育内涵发展的视野和路径,即从课程视野去聚焦原本的工作,从课程建设的路径去重新规划学校的发展。
  二是以发展为价值取向,持续推进课程建设的行动方式开始凸现。以发展的价值取向聚焦学校的真实现状,用持续变革性研究实践改变现状,力求阶梯式的扎实推进,是这次课程领导力项目的行动方式。行动研究项目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内在的关联性,即自选项目根植于原有的基础,针对现有的问题,关联着发展的目标。二是行动的持续性,即当下的工作聚焦了原有经验和问题,而后一步的工作又在现在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14所学校中很多自选项目直指课程建设最为核心“人”的发展,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放在了首位。
  三是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共同体,协力推进课程建设的能力在增强。两年多来,14所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都有提升,课程领导的方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主要表现在:1、课程计划的编制,不再是“个人拍脑袋”的文本构建,而是自我“挂帅”之后的团队“创作”,课程计划的编制变成了集体参与的行动研究。2、自选项目的确定和调整,不再是随意的文字变动,而是校长与专家,校长和课题团队、校长和教师学生沟通对话的结果。3、自选项目的实施,校长既亲自担任总指挥,又能通过调用资源、建立制度、实施评价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在这里,我们选刊部分项目,以供借鉴。
项目名称:《小学生在校可支配时间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单位:上海市武宁路小学
破解“时间不够用”与“时间不会用”
  [背景与突破点]早在2000年,学校提出“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课题研究,在2001年,学校实施了“开架式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从“开架式教学”到“菜单式”活动,从教学“八开放”到活动“四民主”的办学特色。“开架式”教育是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的民主式、开放式教育。
  随着开架式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在2005年,提出了“丰富学生经历,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他们缺乏可支配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实际中常会碰到“丰富生活”与“时间缺乏”的矛盾。
  本项目的研究,立足于对学生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并独辟蹊径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键变量——“时间”着手,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瓶颈问题,探索学生在校可支配时间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以及可支配时间与学生、教师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聚焦在“小学生在校可支配时间的开发与利用”,集中解决“时间不够用”与“时间不会用”的问题,期望以“时间”为突破口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同时解决“丰富生活”与“时间缺乏”的矛盾,实现“解放学生的时间,还学生幸福的童年”,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得以深化与发展。
  [成果与启示录]课内可支配时间的开发与利用——从提高课堂效率中“让”时间,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时间管理的意识,推行教师候课制度,教师课前备好教具、下发学生课堂练习本、检查待用的电教设备等准备工作外,还应提前2分钟在教室外等候,与学生同步作好课前准备,以保证准时上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引导教师关注差异,从分层教学中为学生“讨回”可支配时间。引导教师合理设计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赢得可支配时间。
  规范教学管理,保障学生可支配时间,严格管理,推行“五不”规定。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五不”,即下课不拖堂,不随意调课或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不加班加点大面积补课、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不滥发复习资料,把原本属于学生的休息时间、活动时间、闲暇时间归还给学生。
  课外可支配时间的开发与利用——在优化管理与活动课程中“用”时间,一是规范管理。二是提供活动建议,为指导学生用好时间,学校对学生在校活动、闲暇等可支配的时间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不同时间段开展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并参与,如快乐晨锻、快乐课间、快乐午间、快乐星期五。
  [评审专家解读]以“时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抓手,进行“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索,视角新,内容丰富,直接面对目前小学课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选题指导思想正确,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创新价值。
  项目组积累的过程性资料比较丰富,梳理的“合理让时间,有效用时间”的经验,对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关注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学校领导能以项目为抓手,以课程为平台,结合“快乐566”活动,进行整体构思,统整安排,使学校的课改在项目实施中有了全面的推进,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很好地体现了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记者手记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而如何使用时间上,每个人的处理不是一样的。学生在校的时间,就是他们教育生命。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看待、对待学生的在校时间。对学生教育生命的具体载体,在校内的表现形式——时间,除了珍视外,还要“归还”与“给予”。
项目名称:《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编制与实施研究》 研究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让作业负担轻,功效大
  [背景与突破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更注重教师的“教”,注重“评价”当中“考”的功能,常“以分数论英雄”,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特别在传统教育中,只是将作业看成独立封闭的一个环节,单纯地视其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服务,为提高学生应试分数而服务。而当前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正试图改变以上的现状,突破作业功能的局限,变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合作,激发学习兴趣,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作业练习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而小学生的作业更应该成为一种活化的教学资源,成为促使其认知、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作业放在宏观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中来思考,将作业(练习)的功能重新定位,使得课程、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项目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将作业放在宏观的领域来思考,结合“轻负担、高效益、多课程、宜发展”的学校课程目标,有机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探索构建“合作共营”的作业编制与实施体系,包括理念、内容、架构、范式、策略等,在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最终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体验、分享的学习中收获快乐,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成果与启示录]研究过程中,学校将小学课堂教学以及作业编制与实施作为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抓手,建立“前后关照、层层递进”的研究架构,设计“三个阶段(“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四种类型(“基本型”、“拓展型”、“创新型”、“准备型”)的实践范式、“科学有效、均衡发展”的作业实施,通过“课前——有效预设,建立组织者,课中——适时关联,相互迁移,课后——及时反馈,多样变式”三个环节的贯通,将作业放在宏观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中来思考,将作业视为反映学生学习程度的有效证据,寻求用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是实现基础型课程富有个性的校本化实施。
  作业革新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学得更积极主动,更有滋有味。“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采用“合作共营的主题式作业”的方式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推进型的习作练习,不断提升着其语文能力。“用心体验”,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尝试将“日记”移植到数学课中,把课外让学生单调地做数学练习题改成记“数学日记”,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作业变得更富有个性与人情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构架起课堂和生活的桥梁。“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的英语素养,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兴趣导向来选取不同的话题或者自创命题的写作。
  [评审专家解读]项目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思考缜密,项目设计科学,过程完整,操作规范,成果显著,研究特色明显,在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在互动、合作、体验、分享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快乐,达到“减负增效”的研究目的。
  研究成果丰厚,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设计研究报告外,还有非物化的研究成果,生成了“共赢共营”的学校课程互动共生文化,提炼并形成了“有效、务实”的作业设计和编制策略。项目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成果有辐射、推广价值。
  记者手记让学生有兴趣地做作业,教师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要有胆略;让学生有思路地做作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方略;要让学生有收获地做作业,教师在批改中要有策略,要让作业的效应放大,对学校、教师、学生产生一种“引擎”的作用。
项目名称:《小学生阅读的学校支持策略研究》
研究单位:闸北区中山北路小学
阅读不止于语文
  [背景与突破点]目前,我国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儿童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山北路小学是一期、二期课程改革的基地学校,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自主研发了“好孩子学堂”课程,培养“认真”、“能干”、“快乐”的好孩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好孩子”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对阅读活动课程进行了重点打造。2008年学校开展了《小学拓展阅读活动的支持策略研究》,发现了小学生在阅读上的问题,认识到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培养关键在课堂。
  因此,学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阅读活动提供各类资源的保障,鼓励和倡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导引人,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时,教师自己要有有效的指导技巧,尤其是对学生阅读方式及方法的指导上,由此,学校加大儿童阅读推进的力度,对阅读活动课程进行一种个性化的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最终形成对小学生阅读的学校支持策略系统。
  [成果与启示录]学生的阅读内容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主要是对连续文本的阅读。阅读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资源还可以更广泛些,完善学生阅读书目序列,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从拓展阅读到阅读,阅读形式还可多样化,如电子阅读等。儿童阅读并不局限于每周一课时的拓展阅读课,阅读资源渗透于每个学科中,因此研究从拓展阅读课扩展到学生阅读活动课程,学校阅读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型课程中的阅读活动、拓展阅读活动、阅读主题活动三方面。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语文一个学科的使命,基础型课程中的数学、英语、自然、劳技、信息、品社等学科中也同样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因此从单一学科阅读研究扩展到多学科阅读研究。
  重新审视儿童的阅读材料,关注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使用书面信息的能力,倡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式不同的阅读材料,如图表、发票、说明书、地图等,并在必读书目中增加科幻类的书籍,不断更新必读与选读书目序列。
  为推进儿童阅读,更好地实施阅读活动课程,学校尝试建立了各种支持策略,并反复检测支持策略的有效性。1、目标导向策略——构建阅读活动技能序列;2、资源保障策略——建立阅读活动书目序列;3、教学支援策略——设计“三导”教学手册;4、范式引领策略——厘清阅读活动课型,新书推荐课、阅读欣赏课、技能指导课和成果分享课。
  [评审专家解读]在学校原有的《小学拓展阅读活动的支持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发展,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市、区教育科研评比获得等第奖。本项目研究对阅读内涵认识得以拓宽,参与研究的学科扩大至语文以外的各学科,研究范围拓展至非连续性文本。除物化的成果,如结题报告、专著《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以外,教师的课程意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整体的课程建设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
  记者手记阅读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阅读。而在小学阶段,建立最初的阅读概念,形成阅读的自觉意识,掌握阅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视野,这是对小学生的阅读奠基,也是对人生的发展奠基。
项目名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和评价的研究》
研究单位: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
作业设计提升效益
  [背景与突破点]当时学校历经了区五次学科调研,从反馈的信息、数据以及比对中,发现学校的数学成绩处在“退步”状况,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呈现出“高分”不多而“尾巴”较大的情况。为了找出问题原因,数学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错题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发现确实存在一些共性短板现象,如高年级的“图形”题与概念题,而更多存在的问题则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
  为了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学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思维特征等差异,学校选择从作业设计研究入手,寻找“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并以此为突破,逐步辐射到教学的其他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校课程的领导力。
  [成果与启示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提炼了作业设计的策略,提出作业设计应关注的三个“度”,即达成度、差异度、愉悦度,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方法。其中达成度是基础,确保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差异度和愉悦度则更多是从孩子个性出发,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构建作业模板。为了便于教师设计作业样式,提高项目研究的可操作性,学校建立了作业设计模板,包含作业目标、设计说明、作业内容、作业评价、使用建议、智慧之源六个方面,其中智慧之源可以是作业样式实施后学生的反应,可以是教师实践后的反思,也可以是其它相关研究成果的汇集等。
  形成了三类作业样式,包括单课时作业样式、单元课时作业样式、综合活动型作业样式。
  梳理出了作业评价的原则,即作业评价的内容安排凸现趣味性和过程性;作业评价的方式选择强调导向性和激励性。
  [评审专家解读]本研究旨在减负增效,坚持以质取胜的绿色指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符合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价值取向。
  研究过程较完整,通过研究取得四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业设计的策略、构建作业设计的模板、提出三类作业样式等。
  研究报告还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指数,提升教师以学定教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师的论文发表与交流等方面,总结了研究成效。
  记者手记最好的作业,是学生做出来的,最好的设计,是好作业的土壤。从学习成绩“风向标”中,找到作业的漏洞,再从提升作业的效度中,找到优化教学的方略,这是正能量。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也在测试老师的功力。
项目名称:《开放教育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单位:上海市实验小学 学案助学
  [背景与突破点]我国的课程是在国家意志下专家领衔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生是以完成课程标准要求为主要任务的,于是听懂、记忆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途径,因而现有教学论也是主要研究教的理论,局限于从“教”出发来研究“教学”,局限于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局限于研究教师的教,使得教学论实际上被异化为有教无学的“教论”。一线课堂中呈现出“重教轻学”的特征,即学生的“学”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学”的研究未占有相应的位置,“作为教与学的重要环节并且主要体现‘学’的活动的作业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这个层面来说,研究小学生学习过程问题对教学论、学习科学体系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传统的学习主要经历听课、作业、考试等环节,而在老师设计的作业等学习活动中,主要以教材要求、考试导向为主,对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充分性、愉悦度关注相对少,学习行为异化为“教的强化”,被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心理感受,成为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虽然老师也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是渴望学习过程设计能具有童趣,让他们喜欢,使学习过程成为消除学习中的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积极满足学习需要、创新运用知识,达到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人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实践教学中研究小学生学习过程问题,能够为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经验,具有实践价值与意义。
  [成果与启示录]这项研究,形成了“学案”的基本样式,基于“有效”的“学”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改变学习状态、增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充分、全面发展是其价值追求,在保障学生学习充分性的前提下,尝试以教为主向教与学并重过渡,谋划课堂转型。
  学案内容的设计重点:解决的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得如何”,学案设计以国家课程方案、学科标准为基本依据,体现课时要求,同时体现以人为本,设计时在学习时空上体现开放性,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诸方面获得全面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必
须有老师的讲解、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因此,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在于建立并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
  学案基本构成,由“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学习拓展”组成。其中学习任务主要由教师填写,作为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引导,“学习过程”中的内容主要由学生完成,贯穿在学习过程之中。
  [评审专家解读]以“学案”为载体,研究重点由“精彩教”转向“有效学”,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创新价值。在“成事”中“成人”的行动研究,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在“学案”设计与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均有一定收获。通过“学案”助学落实三维目标的导向,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初步形成了“学案”的基本样式,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有一定借鉴意义。
  记者手记教育中的教与学是矛盾统一体。由“教”入“学”,由“学”引“教”,最有价值的是互相激发。“学案”,从表面上看是助学,实际上是教育转型的反映。
项目名称:《以人为本打造教研精品团队的实践研究》
研究单位:上海市一师附小
精品团队打造落实在一线
  [背景与突破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化,一师附小面临了新的挑战,愉快教育的外延需要拓展,内涵需要充实。审时度势,结合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开始了“愉快教育”走向“愉快学习”的开拓创新。
  “愉快学习”着眼整体,不仅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一种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共同成长。发展愉快教育必须从新一轮打造教师开始。2003年10月,学校《现代学校教研活动功能与形态的实践研究》被上海市教委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经过四年多的时间,聚集了全校百多位一线教师的智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最终形成研究专著,并在市成果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如果说,《现代学校教研活动功能与形态的实践研究》夯实了教研的基础,那么,后续的研究视角就是锁定于教研精品团队的建设。校本教研正是一种靠团队的力量,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教师群体行为。教研精品团队的打造将为塑造合作精神提供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平台,使合作这一基本的组织要素的张力得到充分展现。教师本体的职能在合作中被激活,动力在合作中得以持续,情感在合作中健康发展。学校正是试图通过教研精品团队的打造赋予教师发展以群体意义和团队形式,有助于教师个体与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达成共同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升教师作为“人”的生命意义。
  [成果与启示录]研究实践中,项目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打造教研精品团队:第一,打造中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1、强化引领,在“专业”上下功夫,学校提出行政班子成员不但要成为教师各个方面上的表率,更要在学科教学及研究上有所建树,力争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研究型”的管理者。2、量化激励,在“实效”上下功夫,激励机制决不是单纯意义上为了要奖励一个人或一群人,而是传达一种信息,建立一种导向。为此,学校在原有的定期评选“校学科带头人”、“明星教师”、“新秀教师”基础上,又先后增加了“优秀班主任”、“优秀搭班老师”的评选。同时为了教研精品团队的打造,学校行政与学科智囊团重点完善了原有的“星级教研组”的评定制度,将学校精品教研的“五个一”制度化为评价项目融入其中。3、深化服务,在“个性”上下功夫。第二,打造组长,夯实组本管理基石,1、循环培训、权力赋予、课题引领、项目承包。第三,打造教师,形成教研精品团队,1、凝聚共同愿景,2、聚焦项目研究。
  [评审专家解读]“以人为本打造教研精品团队的实践研究”项目设计定位高,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是本项目的设计思路,也是本项目的研究特色。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能对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和教师提出一些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研精品团队的精神面貌、办学追求和专业水平。通过打造教研精品团队,推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内涵发展。同时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记者手记教师团队对学校发展的作用总是显著的,一流教育由一流师资支撑。而精品团队的培育,需要精品意识、精细作风、精致行为。
项目名称:《构建百个儿童家庭科技实验角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单位:上海市平凉路第三小学
与儿童一起探究
  [背景与突破点]6岁至12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感悟、理解、探索,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为动态的探索活动尤为重要,而实践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宝贵的感性知识,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和获得知识的源泉。而学校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却碰到瓶颈与困惑,表现在:1、学生探究实践与课程时间限制之间的矛盾。2、学生间接经验学习与直接经验获得之间的失衡。3、学生探究兴趣养成与家庭教育观念之间的冲突。
  面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可能性,面对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学校基于学校课程愿景的构画,融合学校科技教育优势的积淀,立足学校教师的个性与教学优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探究愿望实现的需要,广泛开发利用家庭、社会资源,开拓儿童探究活动时空成为课程领导力提升聚焦点,“百个儿童家庭科技实验角项目”由此而成。
  [成果与启示录]“构建百个儿童家庭科技角”项目是指本校部分学生在各自家庭中寻找固定小场所、进行适当环境布置,确定探究科学实验或科技制作探究项目。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在家中完成基于项目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项目内容可以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堂延伸的内容,更可以是来自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探究项目,既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学生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完成开展。
  形成儿童家庭科技角探究活动中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一是利用校内科学探究基地形成学校家庭联动的策略。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缺乏相应的条件开展探究活动,如种植类探究活动,因此学校建立科学探究基能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科学实践舞台,形成家庭科技探究活动的有力补充与支持,建立了培养小科学家的摇篮——创新工作室。二是发挥家长资源优势,主动开发家庭资源的策略。在建设家庭科技角的过程中,课题组立足四种家庭资源的开发:家庭科学教育中亲情优势;家庭在科学实验中的环境氛围优势;家长在科学实验中的知识、职业与阅历优势;家庭在科学试验中的物质支持优势。三是三位一体,综合整合、利用社区、高校资源的策略。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和高校资源具有学校自身无法拥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学校课程资源是一种填缺、补充、拓展和丰富。
  [评审专家解读]本项目具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基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课程理念,反映学校的特点创建和愿景目标,紧扣“课程领导力”的主题,符合学校的实际。项目的切入口不大,但内涵丰富。项目由“儿童家庭实验角”切入,以科技教育和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为抓手,着眼于学校、社区、家庭多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反映了学校对课改的思考、实践与探索,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特点。
  记者手记教育是不分时空的,而且最好的教育是在合适的时间内,在适宜的空间内,做成幸福的事。科技教育落实到家庭,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手,这是有科学含量的。
&&&&&&&强化对课程的“解读”能力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课程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课程实施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
  正因为此,强调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正是对促进学生健康作用的认真维护,也是对学校办学地位的有效提升。
  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体系,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结构,而具体实施则相当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样的课程,在不同学校的实施方法千差万别,效果也各有不同。因此,提升课程领导力,需要在对课程的“解读”能力上进行实证研究和有效实践。
  这次一些小学承担的项目,就是在如何解读课程上交出了各自的“方案”,“时间说”、“阅读论”、“作业经”、“师资活”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通过探索与实践,在给出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对课程的“解读”,涉及课程各个环节,关连实施各个主体,充满着科学的探寻和艺术的求索,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躁。
  我们希望作为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主体——校长、教师以及一切相关的教育人,都应在对课程的“解读”上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最强的耐心和最好的态度,从而使课程成为育人的“法宝”。
相关链接 研究项目的特色描述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基于专业发展的“中高团队”合作研究》
  评审专家解读项目研究关注中高教师自身的提高,及其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并落实于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研究目的明确,对于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有现实意义。
  依据教师教学策略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文化或教师文化的理念,中高团队的研究,立足于构建教师的合作文化,这是本项目研究的特征。
浦东新区昌邑小学
《基于校本教研构建学科教学特色的策略研究》
  评审专家解读对教研活动的认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推进了研究的进行,也是研究富有行动研究的特色。形成了以学科教学关键主题为中心,以教学的创新设计为导向,以系列化的主体性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模式。
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 《“百草园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评审专家解读传承了“百草园课程”的建设工程,突出了“百草园课程”的“三原色教学原则”,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丰富性、立体性和多元性,发展了百草园课程。在课程背景下穿插学科教学有效性研究,内容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使教育环节更流畅,整体把握更精准,提升了教学研究的效率。
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
《走上智慧成长的阶梯》
  评审专家解读学校文化传统深厚,由“务本”发展到“尚智”,提升了学校文化的智慧层次。按儿童认知和发展规律,设计优化了阶梯式课程,提出“增,删,改,优”的实施策略。在课程背景下实施课程教学,在优化课程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研究的品质。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
《基于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实施的伙伴式团队建设》
  评审专家解读本项目抓住学校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源于学校管理实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紧扣“课程领导力提升”这一主题,针对性强,实践价值明显,具有学校特点和一定的创新性。项目研究在分阶段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组成了不同类别的“伙伴式”团队,这些团队打破传统教研固有模式,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团队建设的新机制,在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例和成功经验。
闵行区实验小学
《以前移后续校本研修方式促进教师团队发展的实践研究》
  评审专家解读直面闵行区人口导入的社会现状,针对教师人数激增,个性差异明显的实际学校现状,确定研究项目。前移后续的校本研修工作已成为一种研修范式,正在促进研修工作价值取向的提升,营造了学校校本研修生态,在对研修工作的不断追求中形成学校研修文化。
青浦区实验小学
《作业批改与反馈有效性研究》
评审专家解读本项目选题源于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目前小学普遍存在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分“语文”和“英语”两个子项目实施。切入口小,但内涵丰富,与“课程领导力”的目标吻合,是一项适合一线教师承担,以行动研究方式实施的,值得深入思考,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项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学分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