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要性中最重要的时刻:2,认真阅读文中画线的文字,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教案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
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重点句子”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句子;③内涵较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④意思较为含蓄的句子。
(一)突破方法
1.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
2.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3.结合语境阐发法: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语句的含义。
4.结合事例推断法: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二)五点注意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注意十种句子的分析:起始句、主旨句、衔接句、警示句、深化句、矛盾句、情感句、比喻句、引用句、总结句。
1.注意确认句子基本意义。对句子基本意义的确认既是阅读测试的重点,更是阅读中准确获取信息的前提。
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
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
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
5.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制作意图以及作家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
(三)破解法宝
法宝一:找关键词法
策略:找出与要求筛选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句,然后筛选出主要的动词形容词,然后缀词成句,有序表达。
有时某些关键词是融入一些具体句中,要注意抽象出来。
【例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惊天动地而来,门窗噼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藉。
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根据上面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解析】 “静夜听风”在段首。显然本段是总分关系。与“静夜听风”的心境相关的文句先筛选出来,然后提炼一些关键词。如“凄凉”“黯淡”“惊恐”“心悸”等。“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比较具体。应抽象出来。
【答案】 凄凉 惊恐
法宝二:文段结构筛选法
策略:根据文段结构有序筛选。筛选整合信息类题目,它涉及到的几段之间一般都有总分、分总或并列关系,找到这些关系便能从容归纳。
有些题目还有字数限制,注意整合。
【例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文章通过描写荷与风雨霜雪搏斗的场面,表现其高贵、圣洁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请写出荷与风雨霜雪搏斗时的状态。
【解析】 四段文字属总分结构,第一节总言其精神、品格,以下三节各从一个方面写其与风雨雪搏斗时的情景。
【答案】 ①狂风袭来,它高举盾牌战无不胜;②暴雨突至,它清音飞扬,掷地有声;③风雪翻卷,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
法宝三:文段特点分析法
策略:根据文段特点具体分析
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例10】 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它(白藤湖)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
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解析】 本段语言有些文学色彩,语句含蓄、多义、情感化。
【答案】 作者悟出的哲理是,只要好好地做,更近人情一些、多一些美好的祝愿,发展和生活便不那么困难。
法宝四:整体比较理解法
策略: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
文中的句子都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把握了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章。
比如,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依据它的上文。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管辖范围内寻找答案。
【例11】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地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往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解析】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弄懂“开门”和“关门”的含义,是理解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而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则需要到文中的具体描写中去搜寻、抽取。
其中有关“开门”的句子有:“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极大喜悦”“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抽取一些关键词,可归纳为:开门意味着神秘、未知、新的时刻、新的形式、快乐的闪现、安慰。
即标准答案“开门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有关“关门”的句子有:“门的关闭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答案】 “开门”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法宝五:句子结构分析法
策略: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起始句、主旨句、衔接句、警示句、深化句、矛盾句、情感句、比喻句、引用句、总结句。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
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
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办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
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
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
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
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格里拉发现了自己”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重要句子的能力。在文中“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这句话是1、2段之间的过渡句,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具有概括能力。依据这样的认识,找到本题的答案的语言材料是不困难的。第1段说“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
第2段说“同样,让……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找到这些答题的语言材料,做适当提炼概括就可以了。
【答案】 (1)香格里拉改变了洛克的命运(香格里拉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
(2)认清自己是否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
法宝六:表达效果分析法
策略:从表达效果入手,分析修辞手段赋予句子的隐含义和附加义
揣摩并把握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意念,是揭示这类句子含意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因为修辞手法本身还会引发出隐含义和附加义。如特殊用语能引发读者的联想,特殊手法在完成“不可传达的传达”时,附带了很多主观情感和情绪色彩。
如描述“面对敌人机枪的扫射,战士们无所畏惧,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场景,诗歌的语句为“血在燃烧”。从科学角度看,血不能燃烧,但从注重情感的文学角度看,血可以燃烧,这种含混手法造成的超常规搭配,激活了人的感受和情感,引发了人们无限的联想:血花四溅,赤热似火,生命消逝,士气高亢……一个悲壮而令人感动的场景如在眼前。很多主观情绪和感受就寄寓在这种特殊的文字中间。
秦王和他的帝国是为史家所忌讳的,是暴戾的象征,一旦提及,总是虎狼相称,好像与文质彬彬的中华无缘。中原人一直把胡人称为狼种,胡人国王也就是狼主。胡人也认为自己是野狼所生,他们崇拜狼的凶猛与强悍,万里荒漠,狼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力和阳刚之美。
猛士荆轲的匕首太短了,他虽有天下第一剑的美名,可他的天下仅限于黄河下游一带;过了潼关,连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都吓得尿裤子,你可以推想六国的军队,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是如何颤栗如何发抖的。白起、王翦的长剑轻轻一挥,就是斩首八万、二十万。在中原人眼里这未免过于残酷,对西戎之地的胡人来说,这却是一种生命的奇观,六国之师怎能不败呢?
按江上波夫的高见,日本民族不但融合秦人唐人的文化,也融入了亚洲大陆草原民族的精悍之血,其强悍刚烈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对儒学的吸收也很高明:只学王阳明的王学,不学朱熹那一套。
朱熹、二程这些宋朝哲学家,其学说的精髓是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王阳明的学说关键在“格其心之物”,在个人意志、心学方面便很容易与武士的道行融为一体。他所在的明王朝依然崇尚朱熹那一套,明与宋如出一辙,一样的繁荣又一样的糜烂。
(节选自红柯《马背民族文化》)
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子是作者对朱熹、二程理学思想的评价。这种评价,作者没有直说,而是用比喻的方法委婉曲说。“把狼变成绵羊,正好喂蒙古人的马队”,形象鲜明,含蓄蕴藉。狼凶猛强悍,绵羊温驯善良,蒙古人的马队威猛善战,元朝时令亚欧大陆折服在它的铁蹄之下,中原大地也未能幸免。
这些意象,的确能够引发我们对汉民族的文化性格的思考,引发我们鲜明的历史记忆。作者对程朱理学的褒贬评价寄于文句鲜明的形象之中。结合这些思考和联想,我们可以解读出这个句子的含义。
【答案】 程朱学说磨灭了人们身上凶猛强悍的气质,把他们变得温驯善良,从而导致了南宋王朝被蒙古人灭亡的下场。
法宝七:句子表层分析法
策略:结合语境,从句子表层义入手,揣摩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念
修辞是对语言的装扮,这种装扮追求的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最好的传达。这种传达的方式仍然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表达作者某种想法,即作者的真实意念。
揣摩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念要结合语境进行,同时也要从句子表达的基本意义入手。
“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从新大陆寄回来的家信中,他这样写过。在中国,你仅是七万万分之一的中国①,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
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的中国,百年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站出来,并且疾呼……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
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祖先的大摇篮,那古老的大陆。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面和土地下面。上面,是中国的稻和麦;下面,是黄花岗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桧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将来你也将加入这些。
(节选自余光中散文《地图》)
【注】 ①余光中写这篇文章时,我国有7亿人口。
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叙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即文中的“新大陆”)对祖国大陆的怀念。这种怀念包容了中国所有的善与恶,美丽和丑陋。画线的句子运用高度意象化的语言,如稻和麦、黄花岗的白骨、岳武穆的白骨、秦桧的白骨或黑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注在典型而意蕴丰富的形象之中,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由此变得委婉曲折,难以解读,但借助文中相关的语句,我们还是可以大致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画线句子的上一句,“中国所有的善和中国所有的恶,所有的美丽和所有的丑陋,全在那片土地上面和土地下面”,就是我们解读作者表达意图的依据。从画线句子的表层语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中5个典型意象与善与恶、美丽与丑陋有着内在的关联。洞悉这些关联后,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更多指的是现实的景观,“下面”多指历史的记录。因此,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要把语境与解读句子的表层语义紧密结合。
【答案】 中国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的历史铭记着英雄的业绩,记录着民族败类的丑行。
答题误区分析
一、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只是将文本内容照搬照抄
&(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车的激情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考生答案】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现场点评】该考生寻求的答题区间是正确的,但缺乏语言表述能力,只是照搬原文,问题的侧重点在于“木车的激情”所代表的一种精神,而该考生的解答侧重于“……样的人”。
紧扣语境,把握内涵,并不是对原文内容简单的抄写,考生首先要找到信息源所在,然后根据问题要求看看它前后的内容是否能够作为答案;对相关信息进行勾画、圈点、提炼。考生可以建立一种“因果推因”的概念和意识。命题者给出一句话,问考生“如何理解这句话”或者“为什么这样说”,你只要找到这样说的原因就可以了。
【正确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二、不会将不同类型的句子的意思转化
有一类语句,它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只有找到它的本体,才能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本体一般都出现在文本中,但文本不一定直接表述出来。解答时,需要明确,为什么这个喻体可以比喻这个本体,它们有什么相似点。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有人断言:&
“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
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考生答案】 (1)描述了岳桦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的姿态。
(2)火山爆发使得岳桦树调头向上,返身向上。
【现场点评】该考生的解答只注意到文句对岳桦树姿态的描述,忽略了作者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揭示的岳桦树品格的深层内涵。这两段文字都是用拟人化的说法来说树,要解释它的含义,就必须要把这段文字的意思进行转化。
(1)中注意解释“神秘的力量或意志”“粗重的喘息”“尖利的叫喊”的含义;(2)中注意“伸出了它无形的脚”“掉入了时间的陷阱”“一切都不似从前”;它们分别对应了答案中的要点。语句的含意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正确答案】 (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三、脱离动态语境,笼统作答
(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耕作的诗人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
【考生答案】“它们”指的是土地。
【现场点评】该考生的解答过于笼统,“它们”指代的内容是在土地上具体的劳作,不能以“土地”来代表“他所做的一切”。
根据语句:“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首先明确指代词“它们”指代的具体的范围,大体确立指代的对象;然后结合语境,以指代词为中心,确立指代的对象和具体内容;最后,将指导的对象和内容还原代入,确立答案的正确性。
【正确答案】 “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最重要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