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文11课两首诗词的意思谁会?急!!!!!!!!!!!!!!!!

五年级上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
5 古诗词三首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解读诗题,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瓜洲的洲为什么带三点水?表示地点的词语这首诗还有什么?钟山是哪里?为什么提到钟山?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出示地图,寻找“瓜洲”“京口”“钟山”的大略位置。)
1.谈话:关于瓜洲还有一首古诗曲,听一下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什么时候王安石在哪里思念家乡?
6.我们不禁要问王安石,你为什么这么思念家乡?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默读古诗,说说诗人为什么这么思念家乡?
离乡近: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一水间,只隔。
离乡远:看地图,知道距离遥远,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恰恰说明了诗人有多么思念家乡。朗读。
2.感悟表达思念的方法
(1)诗人这种急切的思乡之情借什么表达出来的?板书:借& 抒情
(2)指名读后两句诗。说说感悟。
(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借什么来表达思念?春风、明月。
(3)由春风,诗人想到了江南怎样的美景?又绿江南岸。
绿字给了怎么的画面?
春天的江南是怎么样的美景?回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乡村四月》
为什么绿字最好呢?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插入练词:绿的故事。
一个绿字,把江南的美景写活了,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的感觉。
江南是如此美丽,叫人怎能不思念呢?引读《忆江南》。
江南是如此秀丽,怎么不叫人想回家呢?所以诗人写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为什么借明月来表达思乡情?古人自古就有花前月下亲人团聚的习俗,八月十五全家赏月的习惯,明月成了古人团圆的象征,成了离人思念家乡的寄托,所以就有了许许多多借明月寄托思乡的诗歌,李白写过《静夜思》引背——
李白还写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业本上就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还有许多人写过,连线题。作业本1(3)。
3更曾思念:诗人此时离开家乡多久?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
更进一步朗读指导。
为什么会如此思念之急切呢?这句诗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春风有又绿江南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再回到故乡的机会?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有感情诵读。
四、指导吟诵
五、默写本诗。&
第二课时 (《秋思》《长相思》)
一、3分钟背诵比赛,背诵作业本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二、复习《泊船瓜洲》
&王安石为什么会思乡?他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这份浓浓的急切的思乡情?
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为什么会思乡?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这份浓浓的急切的思乡情?
三、自学《秋思》《长相思》)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一诗一词。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四、指导学习《秋思》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秋天的景色是——落叶纷纷,落红遍地,凄凉惨淡,让人发愁,此情此景怎能不勾起诗人的——思乡情怀,于是禁不住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诗人为什么思乡?——见秋风。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借明月而寄托思乡情怀,张籍借临发又开封这件事而抒发思乡情怀,前者叫──(生答:借景抒情),后者叫——叙事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又是为什么思乡的,你能感受到吗?
五、指导学习《长相思》
1.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2. 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六、默写古诗《秋思》,作业是改写成小故事。
秋思&&&&&&&&&&&&&&&&&&&&&&&&&&&&&
见秋风,起乡情&&&&&&&&&&&&&&&&&
水&&&&&&&&&&&&&&&&&&&&&
欲作书,述乡愁&&&&&&&&&&&&&&&&&&&&&&&&&&&&&&&&&
&碎&&&&&&&&&&&
恐不尽言复开封&&&&&&&&&&&&&&&&&
雪&&&&&&&&&&&&&&&&&&&&&
道出几许思乡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854456主题精华908帖子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五分钟。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根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 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 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 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 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 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 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 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 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 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 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 “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 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 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秋思              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       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        思念故园热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       思念故园╱
【练习设计】
  1、当堂测评:
    背诵三首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请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jiā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chónɡ zhònɡ)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hái)。
  3、读一读,写一写:
    洛阳 榆关 河畔 帐篷
  4、按要求填空: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__朝诗人王安石的___,全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_____之情。其中“绿”的意思是 _________,还”的意思是________。全句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
   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__的____,在诗人眼中,乡愁犹如_____,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________。
  5、向大家推荐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教育部审定2013年版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试卷PPT课件教案作文,右边中间有分享按钮,喜欢本站,请点分享到自己的博客空间微博等。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854456主题精华908帖子
【教学建议】
一、加强自读自悟
  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加强对比阅读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可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古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诗与词对比阅读,如学了《泊船瓜洲》后,适时补充阅读现代诗《乡愁》,引导学生朗读发现异同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时,则让学生对比阅读诗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将“读”贯穿始终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诗意前,应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换位思考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做好积累与运用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资料链接】
  1、课后《资料袋》。
  2、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时,两为宰相,创新法。后罢相居金陵,号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学皆著名,词传不多,却一洗五代绮靡旧习。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4、张籍:
    唐诗人,字文昌,苏州人,贞元进士。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齐名。
  5、纳兰性德:
    (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始祖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乡试出徐乾学门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学名士,酷爱书史。论诗反对模仿。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凄惋幽深,颇得南唐二主遗韵。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教育部审定2013年版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试卷PPT课件教案作文,右边中间有分享按钮,喜欢本站,请点分享到自己的博客空间微博等。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854456主题精华908帖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 &&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教育部审定2013年版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试卷PPT课件教案作文,右边中间有分享按钮,喜欢本站,请点分享到自己的博客空间微博等。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X2语文出版社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两首
语文出版社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语文出版社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两首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语文出版社 A版 小学语文 五年级 上册 第十一课古诗两首 课文讲解 名师讲解 清华解析 A0WA
语文出版社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播放数: 49
播放数:33,373
最近更新:10个月前
播放数:27,036
最近更新:17天前
播放数:15,488
最近更新:10个月前
播放数:11,492
最近更新:10个月前
播放数:5,668
最近更新:10个月前
播放数:6,972
最近更新:10个月前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