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一面终不悔,微博是什么意思思

大家都在查的成语:
按拼音查成语:
dú dāng yī miàn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典故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近义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反义词俯仰由人、仰人鼻息英文翻译take charge as chief of one of the fronts成语资料成语解释: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成语举例:将来可以独当一面,只嫌功名心重些。(清 曾朴《孽海花》第四回)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成语结构:动宾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当,不能读作“恰当”的“dànɡ”。成语辨形:当,不能写作“挡”。成语谜面:单歇后语:一手遮住脸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谋士张良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睢水一战,刘邦大败,问张良有何高招,张良说:“只有楚国大将彭越和齐王田荣及汉军的韩信可以助你成就大业。”刘邦听了张良的意见,采取以攻为守,联合这三个独当一面的将领打败项羽。千城一面是什么意思
千城一面是什么意思
我不明白???
“千城一面”是指一个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缺乏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标识,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使得所有的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
其他回答 (4)
“千城一面”——城市规划的滥觞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 付宝华如果 一个公认的、法定的、权威的旧规划体制,把城市都规划成了“千城一面”,这个旧规划体制就值得让人们怀疑了,怀疑这个旧规划体制还有没有在这个社会存在的 必要性和存在的价值。不管这个公认的、法定的、权威的旧规划体制多么合法和权威,但它未能给城市带来福祉,反而给城市带来灾难,那么任何一个公认的、法定 的、权威的旧规划体制都不能成为理由而存在,必须废除掉。城市 规划担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宗旨,是把城市规划成最适合人类栖息的地方,而不是把城市规划成最不适合人类栖息的地方——“千城一面”。而当城市规划违背了这 种担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宗旨,这种城市规划是不是应该接受历史的拷问和现实的审判呢?其审判的结果为“千城一面”的罪名成立,那么这个公认的、法定的、权 威的旧规划体制,是不是应该被判处有期徒刑直至死刑呢?这个社会法理是存在的,法理的逻辑是成立的。否则“千城一面”的罪责谁来承担!谁都 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人不偿命者天理难容,欠债不还者法理难容。而城市规划把城市搞成“千城一面”,就等于扼杀了城市的生命,就等于欠了城市一笔 债。而旧规划体制既对扼杀城市生命的罪责不承担任何责任,又对欠下城市的债不去偿还,还一付无赖的态度。与天理不容,与法理不容,与城市生命受到扼杀的情 理所不容。按照社会法理必而诛杀之,否则城市感到太冤屈,城市不服啊!我们现在的城市旧规划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当初办了一件错事,培养了一大批废人,又让这些废人建立了一个权威部门,废人建立的权威部门,又办了一大堆废国家,废城市的废事。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什么说国家当初办了一件错事。就是 因为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在城市规划学科建立的时候,就把城市规划这个学科给建错了。在西方城市规划这个学科是把工程技术规划设计和人文学科、艺术学科、 自然学科、地理学科、社会学科放在一起的一门综合学科,接着学科的定位是文理兼备的一门综合学科。而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学科建立时,采用的是苏联 的教学模式,不但未把城市规划这个学科建立在文理兼备的学科基础上,而是把城市规划学科建成了纯理工科学科。更为错误的是,就是在纯理工学科基础上,又把 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缩小到建筑学的专业上。所以我们国家在城市规划学科建立的时候,就偏离了城市规划学科的方向。用城市建筑学科来顶替城市规划学科,这本身 就是把城市规划学科建立在旁门左道的基础上,让这些只学建筑规划设计的来搞城市规划,让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匠来搞城市规划,这不是拿鸭子上 架吗?建筑 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只学建筑设计,而未学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专家,只是一个会机械描绘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匠而已,让这些只会 机械描绘建筑图纸的技术工匠来搞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这本来就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而我们国家建国初期照搬苏联这种教条办学模式,结果培养出来的城市规 划专家,实际上只是一些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让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充当国家城市规划栋梁,这些人怎么能胜任呢?另 外,城市规划的硬伤就是城市规划一直被其他社会自然科学视作没有理论的“学科”(而不是科学);一直被其他社会学科视作没有思想体系的多种“学术理论的堆 砌”。至今,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城市规划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没有完整规划理论体系的学科,又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城市规划专家呢?所以说,学科的错位,理 论的断层,造成了我们国家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畸形和滥竽充数。拿城市建筑设计人才充当城市规划专家,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才培养上的错位和使用上的颠倒。一旦 把这种建筑设计人才当成规划专家使用,城市的噩运从此而来。城市就滥觞于这些不懂城市规划人的手中。另 外,城市规划的软肋就是本来城市规划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它需要城市设计来帮助补充和完善。而可悲的是,我们国家1991 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才第一次涉及到城市设计。也就是说,1991年前,我们的城市规划中还没有城市设计的概念。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 来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是一门宏大的学科和体系,它应包括:工程技术、建筑学、人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只有这些学科综合到一 起,才能支撑起城市规划设计的使命。而我们仅仅通过工程技术、建筑学培养的人才来搞城市规划,那不是天方夜谭吗?拿一个小学科来支撑一个大体系;拿一个小 人才来规划一个大城市。学科体系的先天贫血和人才素质上的先天透支,中国城市规划怎能不出现大问题呢?所以说,这就是国家在城市规划上办了一件错事。学科 上的缺失,人才培养上的错位,中国城市规划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要失败的命运。二、国家在城市规划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废人。国家 在建立城市规划学科的时候,本意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城市规划专家。而当套用了苏联的教学模式——仅仅以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专业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主导学科, 可以说从城市规划这个学科建立一开始,就是在定位上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从学科建立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就像是国家要培养一批音乐指挥家,而这个音乐 学院却没有指挥系专业,让这些学指挥的去学拉小提琴和大提琴,而国家硬让这些学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家去充当指挥家。可想而知,这样没有学过指挥的演奏 家去指挥庞大的交响乐队,不乱套才怪呢!同样道理,国家要培养城市规划专家,而这个城市规划学院却没有培养城市规划专家理论和专业,让这些学城市规划的去 学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之后让这些学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去充当城市规划专家,城市规划能不“千城一面”吗?用这样的道理比 喻我们国家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方式再恰当不过了。所以,错误的学科建立,只能培养错误的人才,错误的人才对城市规划来说只能是一群废人,让一群废人来搞城 市规划,城市规划能搞好吗?所以说国家在城市规划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废人。三、国家用一批废人又建立了一个权威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国家 培养了一批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来充当城市规划专家,这本身就错了,再为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成立一个城市规划部门,就大错特错了。但国 家没有办法,国家明明知道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承担不了城市规划专家的职责,明明知道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不是搞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的,但国家没有办法,只好拿鸭子上架,让猪八戒充当孙悟空。其结果,国家在规划设计部门的城市规划专家,实际上是一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而这些 人懂不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就是另一码事了。在城市建设缓慢的时候,这些体制上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一旦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就完全 暴露出来。改革 开放后,城市建设加快脚步后,城市规划问题一下子都暴露出来了。因为城市规划部门是一个法定和权威部门,掌管着城市发展的生杀大权,所以人们把城市发展都 寄托在了城市规划上和城市规划部门上。而岂不知这些城市规划部门搞城市规划的专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专家。而不知内行的城市领导和市长还对这种权 威部门敬重有加,所以就放手让这些城市规划部门来搞城市规划,其结果城市命运只能悲哉!悲哉!四、废人建立的权威部门只能办一大堆废国家、废城市的废事。 城市 规划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城市规划在学科建立上,人才培养上被当作了一个儿戏来对待,把城市规划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交给那些只会机械描绘 图纸的技术工匠去做,这本身就是决策上的失误和体制上的弊端,这本身就大错特错了。让这些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来规划城市,城市能不倒霉和遭殃吗?看看我们的城市,城里农村一个样,南方北方一个样。“千城一面”让我们认不出哪个城市是哪个城市了。一位美国规划专家在游览了厦门、珠海、深圳、广州、青岛、大连后感叹说:“这些城市已经让我认不出哪个城市是哪个城市了,除了它们的名字为厦门、珠海、深圳、广州、青岛、大连外,城市已经分辨不出哪个城市是哪个城市了,这样的城市我不想再来第二趟……”。为什 么城市规划把城市都规划出“千城一面”,就是城市规划专家根本不懂城市规划。一个国外规划专家看了几个城市的规划后,猛然发现这几个城市规划极为相似,最 后一了解,都是出自一个国家权威规划部门的一套规划图纸,只是在不同城市之间变变样而已。还有一个国外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一个省会城市、一个中等城市和一 个大学后,看到省政府大楼和下面一个城市的市政府大楼一样,市政府大楼和这个城市的一个大学的大楼一样。最后了解到,这些大楼的图纸都出自这个省的城市规 划设计院。这就是我们城市规划专家干出来的好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旅游规划设计在几个旅游区同时使用;一个城市广场设计在几个城市广场同时使用;一个步行 街规划设计在几个城市同时使用;一个新天地规划设计在几个城市同时使用;……,这样低级的城市规划能不规划出“千城一面”吗?现在人们都知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国家让这些既不懂文化,又不懂设计——只会机械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来规划城市,城市能不被规划废了吗?所以说国家培养了一批废人,又给这些废人建立一个权威部门,之后这些废人又干了一大堆废国家、废城市、废人民的废事。所以 说,学科建立上的错误,导致了国家城市规划部门知识结构的错误,城市规划部门知识结构的错误,又导致了城市规划水平的错误,城市规划水平的错误,又导致了 城市规划方向上的错误,城市规划方向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了现在的“千城一面”。而国家却对这种“千城一面”却束手无策。这种城市规划的滥觞,已经给中国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中国“千城一面”让城市生命走向了死亡之谷。面对中国“千城一面”,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指出:“城市规划专家不要成为只会机械描绘图纸的技术工匠”。这句振聋发聩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另 外,仇保兴副部长又对城市规划变革提出八大突破:“一、突破规划有效期的限制;二、突破行政区空间的制约;三、突破过于注重具体问题研究的束缚;四、突破 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局限;五、突破计划经济模式遗留的弊病;六、突破原有规划、政策包括习惯、提法的影响;七、突破单一部门编制规划的局限;八、突破规 划可批性编制方式的限制。”仇保兴副部长提出的八大突破,实际上也就是对城市旧规划体制给予了批判和否定。景观 规划设计专家俞孔坚对此状况也提出反规划的观点:“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所造成的;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反规 划’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我们习惯于采用头疼医头,脚疼治脚的办法,结果,只能使城市的整体 生存状态日益恶化。‘反规划’强调用一种全面系统的空间规划途径,来综合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安全和健康的城市。‘反规划’作为一种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途 径,旨在为城市的扩展建立一个真正理性的框架,为混沌而急于增长的城市提供一个渐进的、富有弹性的‘答案空间’。” 而我们认为中国现实问题不是反不反规划的问题,而是对这种给城市带来“千城一面”的旧规划体制应不应该废掉的问题。加拿 大简o雅阁布斯曾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抨击到:“现有的,为人们所坚信不疑的城市规划理论根本就是伪科学,‘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的微妙、复杂 的教学原来建立在一派胡言之上。”我们感觉这话好像不是对美国人说的,而是对我们说的。美国的城市规划理论都是伪科学,那我们的城市旧规划理论恐怕连伪科 学都不够,只能是废科学。那么外国的伪科学,中国的废科学都应该统统废掉,省得继续废国家、废城市、废人民
呵呵.都是一样的
城市风格面貌相似,互相模仿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与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生活的隐秘,是可能摸到的消逝了的真实。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它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仍然喜欢去朝拜中世纪的城镇,仍然热衷于去看那些古城堡,古遗址,主要不是因为它们美,而在于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它反映着当时的历史。 “在中世纪的城镇里,清晨公鸡长啼报晓,屋檐下鸟巢内的鸟儿叽喳而鸣,城边修道院的报时钟声,市场广场新钟楼发出的和谐的钟声,它们唤醒人们,宣告一个工作日的开始,或是宣告市场开门。人们随意哼起歌曲,从修道士单调的咏唱到街上民歌手们歌词的反复回荡,还有学徒工们和家庭女仆的信口低咏。唱歌、跳舞、表演,这些仍然都是即兴自发的活动。” 现在看来,那种情景虽然不很出奇,甚至还很平淡,但却古朴自然,那种情趣,那种和谐,充分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那个手工时代平静的城市生活。城市的贡献和作用就在于它能保存、留传和发展历史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0项,居世界第3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更要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善于处理经济开发与保护遗产之间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生命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遗产是第一位的,任何开发要服从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不很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何以成为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念,一个多世纪前就产生,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全球的共同任务,当今世界有远见的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城市实现现代化过程,既要创造新文化,又要保护历史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与促进的。现代化的方方面面都不是凭空而降的,它都离不开历史文化,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地区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推进。江苏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文化底蕴也是较深厚的地区,人杰地灵。据史料载,《二十四史》中有传者2万多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人,约占1/3。清代114名状元中有49人是江苏籍人,占40%以上。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南京。由此可见,江苏的文化对江苏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有机会去日内瓦,而日内瓦最吸引我的不是新城,却是老城。一位熟悉历史的长者陪同我去参观,详细介绍了老城的文化遗产,使我受益匪浅,胜过读一本历史书。所以,瑞士人说,“保护老城就是保护历史。”非常精辟。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我深切地体会到它的深远意义。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现在去看看涅瓦大街,仍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所描写的涅瓦大街情景无大差异,甚至连那古老的灯柱还是那样的相象。这一方面是俄罗斯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与珍爱;另一方面也是法律的作用。德国规定,凡80~100年以上的建筑都必须无条件的保留。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城市和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却相当不足。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绍兴的沈园,是一座非常小的园林,亭台水榭也不出众,而800多年来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至今游人不绝。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文化。凡读过陆游的《金叉头凤》和《沈园》诗词的人,走进园林里,都会有深刻亲切的感受,陆游和唐琬凄怆的爱情故事打动游人心弦,激起心灵的共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给园林增添了浓郁的、令人流连再三的文化点染。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的,它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作出发点和依据,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任何割断历史,轻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和态度,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任何一个城市无论现在多么繁荣,都不能丢失祖宗的遗产,不能丢失个性。丢失个性,就是丢失更为巨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对前辈留给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城市特色反映着城市社会现实,是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和物质环境的总特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视觉上给人以特有的美感;二是体现鲜明的文化气质。它不光局限在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意义。一个城市的特色,标志着它的社会能力和水平。城市的存在,表明它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城市所反映出来的特色则体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水平,即城市的生存优势。历史上有些城市衰落了,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变化后条件的要求,丧失了生存优势的结果。例如,沿古运河或其他河流的城镇,过去很发达,现在衰落了,就是运输方式改变了,或者河道也不通了,原来的商埠,现在成了荒芜的村落。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既可以从社会角度、精神文明方面来考察,又可从物质环境,利用自然,建筑环境协调优美,城市交通井然有序来考察,它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尤其建筑个性和风格,更容易表现城市的个性,凝聚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以完好保持城市轮廓线而闻名,高耸在天际线中的众多的圆屋顶和清真寺的尖塔(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在傍晚时,犹如飘浮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一样,显出绝妙的景色。在上海,从外滩看浦东,从陆家嘴看外滩,黄浦江的两岸建筑,强烈地表现了上海城市的个性。失去了外滩,也就没有上海的历史、上海的特色。人的知识,很大部分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城市环境多姿多态,文化氛围浓郁,富有特色,对城市居民的影响至为深刻,对提高居民的素质有极大作用。一个城市所形成的特色和文化气质,常常是积累了世代之功,是一代代祖辈留下的硕果,对市民是一种文化熏陶,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我国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一是建设性的破坏。有的城市在旧城更新(我不赞成用“旧城改造”的提法)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进行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实质是打着建设开发的旗号,进行的历史大破坏,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但是不能清红皂白不分,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一些珍贵的历史街区,在推土机面前断魂消失。舟山定海一条未被鸦片战争毁掉的古街,在某位市长先生的一声令下被夷为平地。这类事例在全国决非个别。有些历史名城、名街正在遭受被推土机铲掉、被大铁锤毁掉的悲惨命运。有的名城一边在大搞“故城寻梦”活动,一边在大拆旧城,让人一筹莫展,不知何处“寻梦”。一个文化名城失去了历史文化遗产,就象一顶美丽的皇冠,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珠宝,就不可能再闪光。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这是多么令人焦心、痛心啊!周干峙院士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新思路、新风格,实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真古董不珍惜,却又拼命地热衷于建造假古董,搞一些不沦不类的东西,还标榜是所谓“政绩”。其实假古董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现代文化,而是劳民伤财。甚至连自然景观也要造假,前一阵不是有人要给“巫山神女”塑像,据说要花4亿元制造一个“人造巫山神女”,有什么必要呢?幸好此项目已叫停。许多好端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不去尊重爱护它,却要去搞不三不四的人造景观。有的城市拆的是宝贝,造的却是假货,可说是地道的以假乱真,不知道决策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说到底,恐怕是缺乏素质,缺少文化。二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北京,常常遇到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胡同该不该拆,要不要保护。有人持肯定意见,有人持否定意见。有人强调要保护,有人就指责你不关心群众生活,你没有住过胡同。本人有幸,20世纪50年代,一进北京就住在胡同里,我深感胡同的居民生活条件的难处,特别是一些危旧房,极需要维修改善,这是共识。但是不是只有拆胡同才能解决呢?本人以为并非如此。从根本上提高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于减少胡同居民,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胡同建筑的内部设施,增加一些便民设施,如自来水、燃气、厕所等。人们希望修整与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而不在于毁灭胡同。北京如果胡同都没了,光留下个故宫,或再加几个盆景,还能说是保持了古都风貌吗,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如果老城区都拆光,新建筑全覆盖了老城区,那还有这个城市的什么历史,还有什么特色。到处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似乎是一派新气象,其实文化底蕴很差,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千街一面,除了趋同,还是趋同,失去城市的固有个性与文化。不仅如此,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三是法制不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市县领导,甚至乡镇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行政法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因为文化遗产是最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毁坏遗产的人所造成的损失有甚于贪污受贿。毁灭历史文化的干部要象对待贪污腐化的干部一样,受到严惩。所以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包括文化遗址本身,而且还应涉及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保护城市文物古迹主要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刻、名人故居和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名胜风景区更是需要重视整体环境的保护。第二层次,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有些建筑物单独看,可能不够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建筑群加在一起,其价值就得到升华,就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条件是:有真实的遗存物,不是仿古假造的,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第三层次,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看城市的历史长短,而在于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关键是要看其保存有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多少。而且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有历史特色,具有成片的历史街区。它与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面,后者是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和郊区,保护它们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已被高楼、洋楼所淹没,老城区的影子都看不出来了,还谈得上什么古都和文化遗产。当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如民间艺术、民俗精华、民间工艺、传统戏剧、音乐等。总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名城和保护遗产就有强大 的力量,就能落到实处。愿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再给后人留下历史的遗憾了。
等待您来回答
社会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衣带渐宽终不悔全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