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我的同学作文500字求接地气一点的作文

预测2015年高考作文题:“逃离城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企业高管们本想&逃离城市&,享受片刻孤独,体会禅宗所谓&独坐大雄峰&的世间稀奇事&&但结果却是雪峰也无法给予一点点。寂寞,他们最终无人逃脱。【开头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独坐大雄峰&,形象,生动,别致,新颖。】
这正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离群索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而在之后的论证中,作者自己也完全摒弃了成为神灵的可能性。于是离群索居就注定只能成为野兽。家在笔下转了几个弯,最终得了理论&&人不能离群索居,不能孤独。【亚氏的理论,在这里使用,很好,妥当。】
这个结论用在当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微博微信把人划进不同的圈子里,痴迷于此的人连过马路都忙着刷屏,人和人天南海北的聊着,不顾一切地对着屏幕笑着,哭着,不过没有关系,不会有人在意,因为大家也都沉浸在自己的城市圈里。
公共传媒的泛滥仅仅是城市包围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人们经历了惶惑、好奇、狂喜最终深深沉醉无法自拔。是的,认识群居动物,已经无法活在缺少人声的地方了。虽然人们似乎感觉到了这是不妙的,想要&逃离城市&,但心灵早已被城市束缚了,人并没有从根本上逃脱。【人并没有从根本上逃脱,说得好。】
城市的喧嚣可以让人很欢乐,但欢乐未必等同于幸福。【观点不错,有思考。】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形象。那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形单影只又不见人烟,独自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中。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惊扰他的宁静,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植树,种下的每棵树都是他的亲人。牧羊人用了几十年的光阴终于证明了孤独可以使人感到幸福,那种逃脱的幸福是城市难以企及的。【牧羊人得出来的结论,让我们感觉无奈,但是我们又能够如何改变他的结论?在一个宁静的地方,任何一阵杂沓脚步的进入,都只能带来傲慢、自大、亵渎,而不是幸福、热闹、共享。所以,我们应该缓缓地望着牧羊人,体味他的和谐与静谧。】
城市人需要孤独,需要给手机放个假,需要像戒烟酒那样经历浑身不舒服恨不得一巴掌拍醒自己,最后发现其实自己原本的生活本来就是无需手机的&&那时人们过的生活才叫生活。【思想深刻、独到。】孤独是最能孕育、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天路历程》、《世界史》的作者无不经历了牢狱之孤独才有了如此杰作。城市人那140字的微博段子要怎样发展成惊世之作,这是值得深思的。【生活气息浓,很好。】
当下,城市人的尝试仍不幸地处于无人逃脱的状态,但幸运的是仍然有人在奋力地奔突,现在我们不必置身戈壁大漠、雪山雄蜂,但求内心的挣扎逃脱。让我们看看手机的微博提示音还能把人类再困多久!【结尾有力!有创!有韵!】
作者熟悉微博,这为写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写作过程中,作者思路开阔,能够借助于他人的话语,探究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把&行动的目标&缩小了许多,这样瞄准目标的力度和准确性更大,所以文章也就显得很有味道,值得品读。
深刻的思考,为本文增加了分值。就某种程度而言,思考的深度与力度,是高考作文脱颖而出的关键。三思而立意,三思而择材,三思而定纲。
真正的风景
一群扬言要&逃离城市&的企业高管攀上雪峰后也不忘微博直播,这可真是&你在雪山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微博上看你&,虽然可笑又可悲,却反映如今信息时代之中不可否认的现实。【&你在雪山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微博上看你&,这就是活学活用,有生活气息。】
如我们亲眼所见,每日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晒美食&、&晒行程&等私人信息,许多人进入一家餐馆甚至是拜访朋友的第一件事,便是询问&wifi密码是多少?&,也难怪网友调侃最动人的情话是&我离不开你就如我离不开wifi&。有人说我来人间一趟总要留下些今生今世的证据,于是又上传了今天品尝的美味和清单,不料被评论为&炫富&,这种结果可就差强人意了。【最后一句,有些平淡。写作,是艺术,更是技术。平淡无力,尽量避免。】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沟通的快捷与便利,却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不共享不真实&的心理了。许多时候新认识的朋友看到你的微博粉丝、互动众多便先入为主地想&他真是个受欢迎的人呀&,而相比以前需要长时间的相处与付出换来好印象这种方式显然简单易操作的多,于是人们趋于每日在互联网上分享生活,好像&生活在&互联网上,这其实也是一种悲哀。【对信息依赖症的直击。】诚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人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但不容置否的是许多人处于&缺爱&的状态,物质的富足正突出了其精神上的缺失,而倘若在网络上发布些物质图片便能吸引他人的关注,以求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轻轻一点手指,又何乐而不为呢?【与前面&对信息依赖症的直击&所评论的那句话矛盾,疏忽。】
于是乎有着更富足的物质基础的&高管&们去了雪山,【于是乎,过渡不贴。】去了高原,而在发布微博后抬头会心一笑,或许是想&我收到的&赞&一定比你们多&。极目远望,莽莽苍苍,这样的风景,或许决定了下一次购买的镜头需要怎样强劲的功能。说着&逃离城市&实际上在为更好的城市生活做些生活体验。【此处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难得。】如此这般本末倒置,【非&本末倒置&,乃&名实不符&,失误,不准。】忽略了真正的风景而成为一个个信息时代的牺牲者。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梭罗便意识到社会的飞速发展会给社会带来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于是他找到了他的瓦尔登湖,那是属于他自己的真正的风景。正如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所写,欣赏一轮初生的红日静静地听一场冷雨,都足以丰富精神世界,大可不必长途跋涉跑去雪山。毕竟,真正的风景,要在心中品味,而不是微博下的&赞&数可以衡量的。【此处可以再做提升,在心中品味是一种&消极&主动,如果在心中打造,则是一种&积极&主动。一词之差,境界之别。】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同走在街上。&一同看看真正的风景。【最后一句,略显简单、仓促。】
作者熟悉当下的生活,并且擅长刻画当下生活的场景和积弊,是一个&接地气&的人。灵活运用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并且从中窥见真谛,正是我们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所期待的佳作。作者善于思考,难能可贵。文章总体流畅自如,颇得个味。点评6处细微,尚可提升。
若谋巅峰作,莫疏细节关。(冠华作文网)
生活在别处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末句骂道:这个七代宿命兴衰的家族最终映证了羊皮书上重复的命运之路。此一句成全了全书的主题&&命运的重复。为人之不可抗拒不可逃离。【点明主题:不可抗拒不可逃离。】
可是新的生活永远在前方刺激着人们。【转承,顺利过渡。】不论是想要逃离城市的企业高管还是带上远征军奔赴战场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人们总是倾向于逃离,逃离,去寻找别处的生活,摆脱现实的桎梏,去追逐天堂。【应该删除&去追逐天堂&,这样更通顺,更简洁。】然而奇怪的命运之轮永远在重复他的车辙。企业高管们即便在雪山顶上也未摒弃手机与外界的联系;奥雷里亚诺上校依旧在树下折着小金鱼,黄花落在他的身旁&&别处的生活和此处的生活并无差别,而人,永远无法逃离。
可是,如此便能否认人追求自由的主动性了吗?此处与别处,真得毫无差别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试想高管们回到纷繁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在某一天加班至深夜精疲力竭时,突然回想起雪山顶上清冷的风和光芒万丈的太阳,他们的心里又会被什么力量充斥呢?或许,可以称之为信仰。人如何可以寻找到自由?木心在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是说到:&我年轻时,把高尔基看作高山大海,我生在一个牢一样的家里,流浪?那简直羡慕得发昏。可是现在我又回来了,回到这个小木屋里。说三十而立,我说三十而坐,坐木房。&【引用很有味道】
的确,人们一直在重复,在别处重复此处的生活,但经历了一切之后的顿悟和随遇而安的渐于习惯,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在永恒面前,人只有走到黑暗深渊的边缘,再折返回起点、才能参悟人生的意义。
然而,对于那些苦苦逃离的人,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勇敢者,对于那些苦苦逃离而又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逃离的人,却只能称之为痛苦的开脱者。先生便引导青年们勇于成为这样痛苦的开拓者。&因为这黑屋子里总有几个人是清醒地!即便如此,便不能说这铁网没有打开的可能!&年轻的企业高管们虽未能逃离城市,却向荒原迈进了一步,也向自己的心灵荒原开拓了一片绿洲。或许他们中的一个,会因别处的生活并未更好而感到痛苦。但雪山顶上的风,也带来了无言的宁静与美好。
作者善于运用他人的话语,作为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论证的论据。马尔克斯,木心,鲁迅,运用得娴熟自如。对于增加文章论证力来说,这些话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本文语言流畅,但是缺乏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的晶莹闪光点。文章第一段、第二段的思想,在第三段、第四段发生了一个转折。这种转折表明,作者在对文章的立意上,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模的材料,究竟应该如何立意,才算最佳?作者们不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尽量不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出转变,如是,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许会更强。
心有篱菊在,何须南山行?(冠华作文网)
关不住的鸟
一群企业高管借攀登岗什卡雪峰来&逃离城市&。初衷是好的,然而从开始攀登直至登顶,始终未能彻底逃离&&因为网络。【引用材料。这里可以脱离材料,或者化用其他材料,可能会更令人惊喜。】
外国一著名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曾经说过:&网络减少了人们的公共生活,使原本该去广场跳舞的人们像章鱼一样被固定在书桌前。&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在我看来,网络常常束缚捆绑了人们精神生活&&无时无刻不思考关于网络的一切。
无形中,在城市中一切显而易见的压力之下,人们被笼罩于网络的囚笼而不自知。因而,这群高管逃离了城市的地界却没有逃出城市的精神世界。
然而,这群高管代表人群反映的主观意愿却令人称赞:看见束缚,并尽力逃离以获取自由!【深思得出的结论。】
就像《百年孤独》中那无奈的轮回一样,表面上,这群高管远去了青海雪峰,实际上,却是在&原地踏步。&并没有脱去束缚的外衣,也并没有得到自由。
研究明史十多年,写就《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看清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后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国就像开公司一样,两百多年就很不错了, &&到了崇祯这一朝,&气数&尽了。&好一个&气数尽了&,明末,有明君、有贤臣,但纵然全力以赴,仍是亡国。就好像这群高管,拼尽全力上了山,依然不自由。
真是让人绝望,仿佛有既定的轨道,纵然想尽一切办法也没法脱离命运或其他无形的束缚。
真的是这样吗?
不,不应该是这样。
不论是否成功,这群高管的初衷我是赞同的。我相信他们确确实实是为了&逃离城市&而并非为了什么无聊的炫耀。没错,他们没有成功,但也许他们下次便可以意识到错在哪里,又或许,其他聪明的人可以真正&逃离&。可无论如何,这种&冲出重围&的精神不能丢,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自由&的信仰。
培云问:&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人们回答各异,他的标准答案是:&是用来逃跑的。&【妙用。】
就算一次次逃出来又一次次被抓回去,仍然要再一次地逃出去!这群高管为&逃离城市&而来,又被网络抓回去,很可笑,但这又有什么呢?再逃一次!
最后,借用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结尾有力,颇得真味。】
本文在立意上比较个性,敢于树立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意高则文胜。本文的立意,并不是最高明的立意,而且从深刻的角度来看,也还缺乏深刻的思辨,但是这不影响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的亮色:切入点独到新颖;思路活跃,想象宽广;用材简洁有力;论证干净利索。
很多学生试图把文章写成百分之百优秀的时候,可以先看看这篇文章,如何打造最亮的&节点&。有时候,一念之间,灵光一现的想法,可以为我们的作品增色良多。(冠华作文网)
【相关链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饶真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2/11 08:24
12/11 08:23
12/11 08:23
12/11 08:23
12/11 08:22
12/11 09:12
12/11 09:13
12/11 09:13
12/11 09:12
12/11 09:12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12/11 09:17
12/11 09:15
12/11 09:15
12/11 09:15
12/11 09:15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6584217
播放数:6298200
播放数:6028725
播放数:3350725
48小时点击排行作文要“接地气”
作文要“接地气”
安徽& 吴长青
春节晚会中,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西单女孩”任月莉、民工街舞团等人的表演成为最大的亮点,这些节目因为“下接地气”而受到观众的热捧。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家常菜》等讲述的都是普通人柴米油盐的故事,因为紧扣普通百姓的生活即“接地气”而收视率走高。
联系到写作,我们往往过多重视的是立意的高远,一些同学一到写作的时候,就习惯性地想着要表现什么宏大的主题,就想着报刊上现在流行什么主题的范文,然后就去套,去模仿,而忽视了跟生活的贴近。遍览我们的习作
为什么不去接自己生活的“地气”呢?
你完全可以到自己的生活仓库中去寻找呀!有的同学也许要说,我的生活很普通很平常的呀,不值得一写呀!错了,《幸福来敲门》《家常菜》不都是普通人的鸡毛蒜皮的生活吗?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善于从“鸡毛蒜皮”中看出一朵花来,善于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的七色光辉,善于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细心回味生活,耐心发现生活,提炼对生活的思考。
借用张爱玲的话,写作时先是“低”——“低到尘埃里去”,然后是“高”——“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
&&&&&&&&&&&&&&&&&&&&&&&&&&&&&
&&&&&&&&&&&&&&&&&&&&&&&&&&&&&&&&
一、接地气,显大气
比如过年你家里的春联,原先是买了红纸请人写,现在是买现成的豪华精美的印刷品,对此,你有无感慨?比如爸爸给农村的奶奶买了新手机,她只是接听不用别的功能,对此,你有无思考?优秀的文章总是用第一手的材料在第一时间
请看下面的看似简单却非常有力量的文字:
任静要出去打工,妈妈有点惊慌失措地追着女儿到了工厂门口,求她留下来,说她太小了,姑娘什么也不说,也不看她母亲,那女人求着情,突然大哭起来,女孩儿依旧不为所动。最后,母亲让步了,大声叫着:“去吧,你愿意去就去吧。”
  她转过身,慢慢穿过马路,大声哭喊着。
  她一走开,女孩儿也不自禁大哭起来---把头埋在双膝间,抽泣起来。接下来一个小时,母亲和女儿站在街道的各一边,哭泣着,她们都很生气,不跟对方说话,不看对方一眼,可母亲还是不愿意离开。
  姐姐来了,隔着路给妹妹传口信:“她叫你当心。”
  十六岁的女孩回了一句:“告诉她,我不会有事的。”
  五分钟后,姐姐说:“她哭了,她是真想让你留下来。”
  女孩口气很硬:“今天晚上一到那边,我就给她电话”。
工人们装好了车。她终于爬了上去。最后,母亲眼看着所有的哀求都无济于事,就送过来两百块钱。站在那儿看着车消失,泪水从脸上落下来。
这样的场面是非常接地气的,这是一个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人亲眼观察到的母女冲突的场面,女儿向往外面的世界,执意要外出打工,母亲心疼孩子不让,母亲在争执中妥协,妥协后又不甘心,女儿表面口气很硬,实际上心有柔情。这个场面真实而具体细微,作者把人们熟视无睹的场面写进文章,显得非常大气,这个细节真切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信息,即转型时期两代人的生活观念的冲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我们睁开眼睛,关注周围的人和身边的事,从
&&&&&&&&&&&&&&&&&&&&&&&&&&&&&
&&&&&&&&&&&&&&&&&&&&&&&&&&&&&&&&
二、接地气,显灵气
对于生活我们应该永远保持一颗惊奇之心。平常的景,平常的物,我们用不寻常的眼光去打量,就会有一份诗意的情怀和收获。法布尔穷尽一生潜心于昆虫的世界,他以理解和同情辛勤的劳作者的心情,去理解和同情昆虫;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的尊重与热爱,去发现生命的神奇和美妙,《昆虫记》在接地气中显示出灵气。所谓“灵气”是指在应该是
还有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美丽植物,有许多都能开出令人惊异的小花。那些小花瓣的独特形状和细致的纹案,只有小孩子们的心思才能想象得出来,只有他们的小手才画得出。花开成这样,一定都有着它自己长时间的,并且经历相当曲折的美好想法吧?
再仔细地看,会发现这些小花们和周围的大环境虽然一眼看去很协调,其实,朵朵都在持续着强调不同之处,似乎它们都在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它们太过天真了而太过微弱;而又由于太过固执,而太过耀眼。它们更像是一串串带着明显情绪色彩的叹号、问号和省略号,标在浑然圆满的自然界暗处……真的,我从没见过一朵花是简单的,从没有见过一朵花是平凡的……真是令人惊奇啊!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心思,让这个世界既能产生磅礴的群山、海洋和森林,也能细致地开出这样一朵小花儿?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我们平日见得多了,但有谁像李娟这样充满好奇地去观察呢?她欣赏这些平常的小花,她说花的形状和纹案充满了孩子的惊奇,她发现朵朵花开的各自个性,她感叹“我从没见过一朵花是简单的,从没有见过一朵花是平凡的……”,她的内心里充满平等,又充满真诚,她把大自然中这些最为普通的一切,当作是有灵性的东西,这样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品质联系起来,让读者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
&&&&&&&&&&&&&&&&&&&&&&&&&&&&&&&&
三、接地气,显生气
真正接地气的作文应该与凡俗人生的喜怒哀乐连接在一起,应该跟心灵家园的自然朴素连接在一起。这样的文字应该是自然而然地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是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读来
比如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文章中,贾平凹不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作家,而只是一个思念母亲的儿子,整个文章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拔高母亲的字句,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琐碎的事情。但这样的文字却让第一时间看过的朋友也泪流不已。文中从头到尾都以“我妈”来称谓母亲,一猜就知道这是他生活中一直对母亲的的称谓。通篇都是家常话,有的地方甚至有些絮叨,但却那么真实亲切。就是这些原生态式的叙述,却让人感受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青年记者会员登陆
· · · · · · · · · · · ·
我们需要“接地气”的文章
——谈副刊编辑“走转改”
  ● 刘& 君  “我们需要‘接地气’的文章。”作为副刊编辑,现在向作者约稿时,我总是反复强调这样的约稿要求。这既是我参加山东省报纸副刊编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后的深切体会,更是有着70多年历史的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一直以来的自觉追求。    走基层:溯本求源,涵养本原  自去年8月中旬以来,声势浩大的“走转改”活动让中国新闻界呈现一派清新务实之风。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用心聆听百姓心声,悉心观察、捕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走转改”主要是记者的事,与编辑,特别是副刊编辑没直接的关系。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只要在编辑部把作者发来的稿子认真编好就可以了。然而,一次报纸副刊编辑的“走转改”活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改变了过去的想法:副刊编辑也要“走转改”。这次由山东省新闻学会报纸副刊工委会主办,今年6月1日在临朐沂山举行的“走转改”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省28家报纸的50余名副刊编辑参加。  在沂山深处,当我采访在歪头崮当了32年护林员的张钦耀时,他惊奇不已:“记者见过不少,接受副刊编辑采访还是头一遭。”而很少深入基层的我,对护林员的酸甜苦辣,也有了切身的了解。  沂山位列华夏五大镇山之首,森林覆盖率高达98.6%,四季风景优美。然而,对于长年累月坚守在沂山深处的护林员来说,更多的是与孤独为伍,与寂寞相伴。  在每年11月到来年4月的封山期里,护林员被大雪困在山上,有时十天半月都下不了山。出去巡山瞭望,在雪地上踩出一串脚印出去又原封不动踩着同一串脚印回来。没处取水,就铲雪回来化化吃。因为很少与人交流,变得木讷内向的护林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啥,习惯了。”  沂山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护林员们一年四季都得备着棉大衣。冬天的寒冷再加上潮湿,被褥和衣服都得用塑料布包起来才能防止发霉,整个林场从老到小没有不落下腿疼腰疼病的。  两天的采访时间里,我跟随护林员的脚步,走几十里山路去体会他们巡山时的辛苦。我采访了一个又一个护林员,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说起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那样兴奋。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清楚地看到他们晒黑的脸膛与手上冻疮的疤痕;这样心与心的贴近,让我充分地感受到他们对山的热爱和对林子亲人般的依恋。  我给护林员看我编辑的“丰收”副刊,问他们喜欢哪些栏目,哪些文章。他们看后说,就喜欢像“坊间纪事”这样的栏目:说的是老百姓的话,写的是老百姓的事,实在。  采访归来,我撰写了《沂山深处,那些行走的“树”》。不用翻采访本,只要一闭眼,护林员的言行举止、经历故事、工作生活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涌现在眼前;不用搜肠刮肚地遣词造句,挖空心思编织构造,只是把采访到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片段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稿子便一气呵成。在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又一次次被那些生动的故事震撼和感动着。  这次报纸副刊编辑“走转改”活动,恰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70年前的1942年5月,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就是要解决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他在做结论时说:“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沂山之行,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丰收”副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答案只有四个字:“基层,群众。”“走基层”不只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溯本求源,涵养本原,只有深深扎根于我们脚下这块大地,与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血脉相通,“丰收”副刊才能根深叶茂,永葆生命活力。    转作风:以人为本,提升本领  曾几何时,人们可能记不住一张报纸到底有什么新闻名专栏、名记名编名篇,但一提人民日报都知道有个“大地”副刊;一提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知道有个“朝花”、“笔会”、“夜光杯”和“花地”副刊。人们订、买某份报纸,经常是因为爱看该报副刊。一篇小小的文学作品,甚至能让该报一时间“洛阳纸贵”。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报纸越来越厚,副刊在报纸和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却越来越轻。一方面,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让人目不暇接,各种集电光声色于一体的文娱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为了时效和效益,有些报纸只为报刊副刊稍留版面作为点缀,有些干脆让它从报纸上消失。  于是有人断言,报纸副刊已经过了它的辉煌期。事实究竟如何?报纸副刊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除了信息传播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副刊编辑是否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编版、组稿的指导思想、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比如,有的对报纸副刊的前景丧失了信心,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认为反正读者不爱看,报社不重视,于是你来什么我登什么,有什么菜做什么饭,只是一味应付。连编辑自己都丧失了信心、激情和主动性、创造力。以这样的工作状态编出的版面,又如何能打动读者?  还有的,随波逐流跟风追俗,什么时尚、抓眼球就刊登什么,人云亦云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的信念、立场和判断、坚守,最终只会使副刊失去个性,并在迷失中被铺天盖地的媒体所淹没。  更严重的是,有的脱离了实际,就像一只扎进沙地里的鸵鸟,整天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象牙塔”和小圈子里,仅凭个人喜好选编稿件,风花雪月,孤芳自赏,“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根本不了解基层实际和广大读者所思所想,更对所编的稿件、版面读者反应如何不闻不问。  如是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作风问题。所以“转作风”,对报纸副刊编辑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我主动,所以我存在。  面对现代传播、消费、娱乐方式带给人们的浮躁、迷茫和巨大心理落差,只有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责任,旗帜鲜明地判断和选择,以对社会、对历史、对读者高度负责,对现实和热点热切关注的积极心态,去选组稿件,“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副刊“怎么办,办什么”,才会打造出一个关注现实、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引导有力,让人的心灵既能得到休憩和抚慰,又能得到净化和美化的精神高地。  只有通过富有现实针对性的精心策划,在副刊上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事件背后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挖掘出来,透过生活的表象触摸到内在的精神实质,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回味、思考和评判,才能跳出“新闻纸”日趋同质化的怪圈,形成副刊的“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的个性和特色,以及触及灵魂的内在深度和隽永完美,就可以成为一份报纸的品格和精神力量,成为留住稳定读者群、让人驻足休憩、反复品味的报纸核心竞争力,成为报纸的品牌。  让读者欢迎的报纸副刊,不是被动等出来的,而是“转作风”转出来的,是以人为本,提升本领、主动应对、积极作为的结果。    改文风:大道至简,筑牢本心  对紧张繁忙的现代读者来说,娱乐性、消遣性固不可少,然而,读者更普遍共性的需求,绝不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娱乐八卦;也绝不是“我妻给我斟了一杯酒,醉意在眉毛上飞舞了三天”、“我先生表扬了我亲自做的晚餐,激动得我双颊滚烫一夜无眠”、“早上吃多了一个汤圆,傍晚还在打嗝”、“到舞厅了才发现裙摆上沾着一朵油花,好不遗憾”如是等等一些鸡零狗碎的小情调、小情感。  今年的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评奖在南昌举行,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这次评奖。在推荐的参评作品里,有这样一篇散文,《记忆被吞噬的母亲》,讲述了人到中年的作者面对身患老年失智症,就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时,那些无奈、疼痛的故事。  “母亲患老年痴呆症之后,经常不认得我,把我和弟弟搞混淆。她清醒的时候,就盼着我和弟弟接她回去,糊涂时就盼望着自己的妈妈来领她回家。”  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老少两代人所面临的无奈处境和巨大的压力,以及面对困厄时含泪的微笑和不懈的努力,体现出人性里的善美、真诚和坚韧。  文章结尾写道:  “在养老院里,妈妈吃得好吗?住得惯吗?当妈妈记不住话时,护理员会训斥她吗?无数个夜里,我不敢深想,又无法不想。无法安睡时,我会走进妈妈曾经住过的房间里,长久地坐着,内心无比煎熬,心里暗暗地说:妈妈,请原谅我。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过一段时间,我一定再接您回家。”  就是这样一篇平实的文章,却打动了所有评委,在每个评委所推荐的一等奖名单中,都有这篇,最后全票通过。  显而易见,真实的细节、朴实的文字,恰恰更能打动人心。  再看看现在的副刊版面,能撞击人心灵深处最敏感最柔软的部分的文章不多,能扣住当下社会的热点和兴奋点,读来让人心里沉甸甸受到震撼的更少见。所以报纸副刊的深刻,既不能靠风花雪月和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来获得,也不能靠所谓的名家名作来提升,只有以思想的力量去认识现实,以真实的细节去表现现实,以真诚的情感去温暖人心触及灵魂,让读者看了你的副刊,能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  大道至简,筑牢本心。“改文风”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副刊的文风到底“为谁改,靠谁改”。为了读者,你可以写小感触、小哲理、小情调,但不能把它们当做标准;任何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家,总是会坚守良知、人性和真情实感、道德底线,把弘扬社会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作为写作的出发点,而决不能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作为副刊编辑,我会反复强调这样的约稿要求,“我们需要‘接地气’的文章。”    (作者单位:大众日报)  
编辑: 解西伟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后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 邮编:250014 &&&&编辑部电话:(97 196286&&&&&& && &&&《青年记者》投稿邮箱:&&& 杂志发行电话:(3&&&&&&&网站电话:(11&&&&&&&&&&&&& &&& &&&&& 《青年记者》邮发代号:24-213 &&& 《今参考·政界》邮发代号:24-216&&& &《今参考·商界》邮发代号:24-61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转载需注明来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同学作文4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