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本诗中的景物描写用的是赋法,谈谈它们与《氓》中的赋比兴手法作用有何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12答案
  第1题:填空题
1.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有( )、( )、( )和( )等。
请输入答案:《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按(
)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
),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 )雅,是贵族所作的乐章。
请输入答案:音乐 、国风、 大、小
3.流传后世的“夙兴夜寐”、“信誓旦旦”等成语都出于《诗经》中的名篇(
);“鲲鹏展翅”的典故出于庄子( )一文。
请输入答案:《卫风氓》 、《逍遥游》、*、*
4.“春秋三传”指( )、( )和( )。
请输入答案: 《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5.( )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请输入答案: 庄子或庄周、 孟子或荀子
6.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 );秦代唯一的作家是( )。
请输入答案: 《离骚》、 李斯
7.《史记》全书包括本纪、( )、( )、( )、(
)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
请输入答案: 世家、列传、表、书
8.乐府是汉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名称,乐府所采的诗也称( ),又叫(
请输入答案:乐府、乐府诗
9.《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诗诗题又作( ),是一首长篇( )。
请输入答案: 《孔雀东南飞》、 叙事诗
10.《古诗十九首》之称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
),这些作品大约产生于东汉( )时代。
请输入答案:《文选》或《昭明文选》 、 桓帝、灵帝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 ) 。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C )来划分的。
A.不同的地域
B.不同的时期
C.音乐的性质
D.篇幅的长短
3.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成书于春秋时
B.收东周至战国初的诗歌,成书于战国
C.收西周至战国的诗歌,成书于汉
D.收春秋至战国的诗歌,成书于战国
4.《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B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5.按照班固的解释,“离骚”的意思就是(A )
A.遭受忧患
B.离别的忧愁
D.被离间骚扰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于屈原的(C )。
A.《九歌》
B.《九章》
C.《天问》
D.《离骚》
7.下列成语中,出于《冯谖客孟尝君》的是(B )
A.道路以目
B.扶老携幼
C.缘木求鱼
D.寡不敌众
8.《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D )
9.“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下列那部作品(D )
A.《兼葭》
B.《离骚》
C.《静女》
10.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浪漫色彩的一部著作是(B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11.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一组诗歌是(A )
A.《九歌》
B.《九章》
C.《九辩》
D.《九叹》
12.《七发》的作者枚乘是(A )
A.著名辞赋家
B.著名诗人
C.著名散文家
D.著名小说家
13.教材中节录的《项羽本纪》片段,内容是(C )
A.写项羽垓下被围
B.写项羽乌江自刎
C.写项羽垓下被围和乌江自刎
D.写巨鹿之战和鸿门宴
14.《迢迢牵牛星》在字面上描写的是(A )
A.牛郎思念织女的情态
B.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态
C.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痛苦
D.思妇彻夜难眠的情态
第3题:名词解释
1.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答:满一年,齐湣王对孟尝君說:「我不敢让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前往他的封地薛去。距离薛地还有百里沒到,薛地的人民扶老偕幼,迎接孟尝君在半路上。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见到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答:见识短浅的小智赶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寿命短的小年也比不上寿命长的大年。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答: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
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答: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
5.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李将军列传》)
答: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射箭是否射入宽窄行为输胜,输了就罚酒。
6.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答: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第4题:简答题
1.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的第一“窟”指哪件事?试予以简单分析和评论。
答:第一窟指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时,在薛地当众烧券,收买了民心。
2.试析《诗经?卫风?氓》一诗的艺术特色。
答:(1)《氓》是首弃妇怨诗,主人公自叙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与损害。(2)带有很强的叙事性,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讲述故事。(3)善于刻画人物。这首弃妇诗歌最成功处,是它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主人公形象。(4)运用了夹叙夹议,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诗以叙述为主,其中又含较重的抒情议论成分;善用对比手法,如氓的残暴虚伪与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忠贞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等,即是比喻,以桑喻人,同时又是起兴,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以桑叶、桑葚和贪吃桑葚的斑鸠为比兴象征夫妇之间感情的变化,表现她悔恨心情的同时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用比兴诉说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有对往事的回忆,有痛定思痛的总结,有对别人的告诫,表达了自己的痛苦(5)语言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即见复关,载笑载言,形同口语,语言清新活泼,表情达意,极为本色。
3.《诗经?秦风?蒹葭》一诗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表达出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又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4.简析《项羽本纪》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项羽的性格特点。
答:垓下被围、乌江自刎中表现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无粗豪的性格。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而乌江自刎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5.试析《陌上桑》的烘托、映衬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陌上桑》塑造罗敷的生动形象,富于喜剧性和浪漫色彩;对罗敷的描写主要采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太守的卑劣、无耻而丑恶的形象反衬出秦罗敷的美丽、勇敢而坚贞。
6.简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主题。
答:此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7.简析《行行重行行》的比兴手法。
答:《行行重行行》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现在作者已无法考证,但这首诗“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它以思妇自叙的口吻写出,委婉真切地抒发了自己对远行君子的怀念。“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8.简析《十五从军征》的主题。
答: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第5题:分析论述题
1.结合《逍遥游》,谈谈《庄子》的文学特色。
答:《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2.谈谈“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的原始意蕴。你如何理解与评价神话中的精卫与夸父?
答:《夸父逐日》以个人敢和太阳赛跑,而且赶上了太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
《精卫填海》写炎帝小女女娃,在东海游历被淹死,但她很不甘心,变成小鸟“精卫”,口衔西山的木石去填塞淹死她的大海,反映了至死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象征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原始神话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就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一定区别的。
3.试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答:《离骚》的伟大艺术成就: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抒写了屈原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屈原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离骚》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思想境界高洁,文采华美,想象丰富,象征美丽。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众多的比兴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以六言为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抒情气氛和音乐美。体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创造,诗句加上“兮”字运用,增强诗的咏叹抒情气息和音乐美。
4.结合《项羽本纪》,谈谈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里的人物能活得起来的有80到90个,其中有10到20多个具有典型性,司马迁运用的手段有:一、先材典型
二、故事化 三、结构 四、语言。
一、先材典型: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之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行动来刻画,来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的材料非常充分,司马迁又有实证,周游列国,用双重论证的方法,运用排比,最突出的有《项羽本记》分别写了四个场面:1、鸿门之宴
2、垓下之围又分:四面楚歌,东城突围,乌江自刎。钜鹿之战:是项羽发纪,兴起的标记,各路义军起义以后,秦军包围钜鹿这个地方,义军要去解围,项羽是义军的一支,因宋义,按兵不动,项羽将宋义杀死,打败秦军。鸿门之宴:中表现是项羽的坦荡,刘邦具有心计,是一个转折点,后来项羽弱,刘邦强。四面楚歌:要害在项羽上了当,汉军包围了楚军,他们唱楚歌,意味着楚人背叛了楚人,东城突围:项羽带了几百个人突围,本要到江东去,“天亡我也”。后到乌江自刎,司马迁对;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敬仰,有歌颂,批评,同情。
二、故事化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组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中运用到极至,最好的形象思维的方法,一个是小故事,一个是大场面。A小故事,司马迁把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信手拈来,这些小故事就就像一把钥匙,能以小见大,《项羽本记》项羽少年时,叔父项阳教育他,他要学军事,《陈涉世家》“苟富贵勿相忘”“雁雀怎知鸿图之志”刘邦:游手好闲,也有一定想法。B大场面:这好比是我们说的矛盾斗争的交点,旋涡由此才能表现人物的全貌,例:《项羽本记》,钜鹿之战:表现项羽的破釜沉舟,鸿门宴:表现项羽光明磊落,垓下之围:人情味。《魏其武候列传》廷辩,充分表现了其中的复杂关系,这是我国第一部外戚带来的祸乱,表现司马迁灵敏度。
5.谈谈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点。
答: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6.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答:《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次,《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如《青青河畔草》;或以事传情,如《西北有高楼》,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再次,《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第1题:填空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 )的( )一诗中的名句。
请输入答案: 陶渊明、 饮酒
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成为两类:一类是( )小说,一类是(
请输入答案: 志怪小说、 遗闻轶事
3.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有曹丕的( )、( )的《文赋》,刘勰的(
)和( )的《诗品》。
请输入答案: 《典论论文》、陆机、《文心雕龙》、 梁钟嵘
4.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是郦道元的( )和( )的《洛阳伽蓝记》。
请输入答案: 《左传》、 杨衒之
5.《人日思归》是隋代著名诗人( )的作品。
请输入答案: 薛道衡
6.初唐四杰在杜甫的诗中被简称为“王杨卢骆”,“王”指王勃,“杨”指(
),“卢”指( ),“骆”指( )。
请输入答案: 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是唐代诗人( )在(
)中的名句。
请输入答案: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曾有一首让李白羡慕的诗,其中有一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题目是(
请输入答案: 崔颢、 《黄鹤楼》
9.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两句关于月与泉的诗是( ),( )。
请输入答案: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在(
)一诗中的名句。
请输入答案: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杜甫在《兵车行》中反对向外族的侵略战争,深切同情人民,用生男生女作比较的诗句是(
),( )。
请输入答案: 信是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12.中唐诗人刘长卿在( )一诗中的名句是“柴门闻犬吠,( )。”
请输入答案: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3.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
);贞元十七年韩愈夏秋间游洛阳惠林寺,作了一首表达心志的诗是(
请输入答案: 《游子吟》、 《山石》
14.( )《西塞山怀古》中有“( ),山形依旧枕寒流。”
请输入答案: 刘禹锡、 人世几回伤往事
1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
请输入答案: 白居易
16.被后人称为千古之谜的《锦瑟》是晚唐诗人(
)的名作,其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 )。”
请输入答案: 李商隐、 蓝田日暖玉生烟
17.唐传奇《霍小玉传》是( )的作品;李朝威在其传奇(
)中演绎了洞庭龙女与柳生的缠绵爱情故事。
请输入答案: 蒋防、 《柳毅传》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建安文学”的奠基人是(A )
2.“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后人誉为“七子之冠冕”的作者是(C
3.《咏怀诗》82首的作者是(B )
4.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一时为之纸贵的作者是(C )
5.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作者是(C )
6.《世说新语》的作者是(D )。
7.《搜神记》的作者是(C )
8.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B )
9.“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是(C )在《感遇》中的诗句。
10.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是(A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
A.李白《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词》的新题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每一句的字数相等
C.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七绝
D.杜甫《望岳》是一首七律
12.李白《行路难》中哪一句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D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C )的诗。
14.《江雪》的第三句是(B )。
A.千山鸟飞绝
B.孤舟蓑笠翁
C.独钓寒江雪
D.万径人踪灭
15.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江州司马”指的是(D )。
16.杜牧的《泊秦淮》中有“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其中“《后庭花》”指的是(A
A.《玉树后庭花》
B.《玉树花》
C.《玉树庭花》
D.《玉庭花》
第3题:名词解释
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
&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士兵们拿着刀互相望着准备奋勇杀敌;从来尽忠死节的,那里是为了立功受赏。你看到沙场,征战的苦况吗!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想起汉代李广将军。(老师:作业未完,稍侯批改,关闭窗口!)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答:学业精于勤,因玩乐而荒废;事业的成功由于深思熟虑,失败由于因循、随便。
第4题:简答题
1.简析曹操《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答:诗中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抒发了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列愿望,诗尾以周公自期自励,是曹操志在天下一统的自然流露。
2.建安文学对后代文学有何积极影响?
答:建安文学以三曹父子为核心,加上
“建安七子”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们都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3.简析陶渊明《饮酒》(其五)情、景、理结合的特点。
答:这首诗写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是一曲田园风光的赞诗。是在艺术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哲理的融合。开头两句概括了田园景色的恬静自然,紧接着就带来了“心远地自偏”这一含义颇丰的哲理。喧嚣尘上是奔走钻营的必然结果,而心远地偏是魏晋名士探求的胜义。它与诗尾的“此中有真意”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独特意境。此外,写景独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化境。前两句概括写景为中间四句打下基调,而心远地偏的心境又为景贯注了神韵。
4.试比较三曹诗歌风格的异同。
答: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而曹丕的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源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曹植的诗歌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被誉为“建安之杰”。
5.试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思想内容上,喜园林自然,而不喜官场,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在艺术上,他重白描,重情真,反对浮夸雕饰,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精美纯净,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6.试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答:谢眺受谢灵运的影响,绝大多数作品,清新流丽、没有繁芜的词句和枯燥的玄理,和谢灵的不同这外,就是谢眺的作品多了一份,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如:“余霞散成绮,登红静如炼,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但谢眺的作品却少了一份晦涩,且谢眺擅长新体诗。
7.简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艺术手法。
此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细致入微的刻画出自然事物的动态与静态始终优化。由于诗人观察深刻,晕死独到,所以能巧与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的生活情绪的形象。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润泽华彩,深得陶诗“清腴”的特色。如中间两联,朴素的就像口语一般,但却既明快清新而又耐人咀嚼。还有一特点就是使人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只情绪色彩。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白《将进酒》高度夸张的绝妙笔法。
答:此诗起句如无风海雨逼人,其实胖胖搏,大有九天揽月之概
9.简析“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所表达的多重悲伤。
答:此两句说明作者身世遭遇,抒发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万里”
地之远也;“秋”
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明也。
10.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说明岑参诗歌善用奇喻的特征。
本诗歌以“卷地”写风势之狂猛洗汤,以“白草折”显现风力之强劲无比,以“红旗冻不翻”写积雪转眼凝冻成冰,都酣畅琳璃地描绘出了边塞风光的特色。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反用南朝萧子显的《燕》歌行中“洛阳梨花落如雪之”喻,以重叠夸张,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了雪花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取喻新颖独特奇妙,令人神往。
11.结合李贺写作《雁门太守行》的背景,总结出其思想内容。
&本诗描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以及两军激战的惨烈景象,讴歌宋将誓死报国的决心。
12.体会李煜《虞美人》的意境,说明其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词抒写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其中既有他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他对故国河山的深情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深切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切,表现坦率真诚。本词痛定思痛,倾吐痛不欲生的苦楚。
第5题:分析论述题
1.以《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为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人往往改变现实生活中事物大小、多少、轻重的比例关系,通过形体规模的变形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他忽而化重为轻,忽而又化轻为重。(2)李白的写景诗又常常打破空间方位的局限,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任意安排,通过空间的变形展示出诗人宽阔的襟怀。(3)李白诗中还可以依据情感的要求,改变时间的速度,出现了所谓的“主观时间”。例如《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把人的一生说成如朝夕之间的短暂。(4)李白在更多的诗里,好以梦游、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在虚拟的描写中更加恣肆汪洋的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开始时所作的描述就带有很大的虚拟成分,例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是诗人在写胸中丘壑,不能当作真山真水看待的。从“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以下,诗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自在遨游的神仙激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热情,终于迸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反抗呼声。
2.以杜甫《兵车行》与《石壕吏》为例,说明杜甫“哀时伤世,忧国忧民”的仁者胸怀。
答: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全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特别是反映了他所亲身经历的时代的巨变和人民在动乱动乱中的痛苦,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来维持也需要不断进行开边战争,以掠夺边疆兄弟民族的财富。《兵车行》这首诗就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这一历史情况。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咸阳桥边亲见亲闻的记录,不仅以惨不忍睹的具体景象,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将揭露的矛头指向唐玄宗,诗人怀者满腔的愤怒对他们罪行进行了血泪控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石壕吏》这首诗写杜甫夜宿石壕村目睹官吏半夜抓丁的情形,通过老妇被抓,反映出当时民间已经无丁可抓的悲惨现实。诗人对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抱以深切的同情,但面对当时国难当头的危急形势,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又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时刻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诗人来说,当时的心情是相当矛盾’而又无可奈何的。诗歌通篇句句叙事,完整的记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其中没有一句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强烈的倾向性完全融注在这平实的叙述中,且又鲜明而自然的流露出来,展现了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沉情怀。
3.试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答:(1)、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2)、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3)、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不同。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
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兵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4.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答:(1)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本诗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爱情悲剧。前半部分主要记叙唐玄宗重色贪欢、荒政致乱,导致马嵬死别;后半部分主要记叙帝、妃生死不渝的爱情。全诗以李、杨的离合悲欢为线索,完整地叙述了他们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过程;变生不测,乐极哀来,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有曲折,有波澜,引人入胜。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本诗前半部分写宫廷生活,是写实;后半部分重点写杨贵妃死后的“仙家”生活,运用了幻想手法,是故事更加回环曲折,并使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3)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
在情节的发展中,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性,又有哀婉浓烈的抒情性。诗中多处景物描写,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和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诗中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叙事中带有抒情色彩,使读者在了解事件经过的
同时,也了解到人物的内心。 (4)人物形象鲜明。
诗中刻画了李、杨的鲜明形象。写杨贵妃的美,既写了她如花的容貌,又写了他凝脂般的肌肤;既有“一笑”时的风姿,又有含泪时的仪态。尤其是后半部分,集中刻画了她失去爱情后的苦闷心情。她恪守诺言,忠于爱情,对唐玄宗有深厚的思念。对唐玄宗,则着力刻画他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感情。从对杨贵妃的迷恋到对她的思念,都描写得生动细致。杨妃貌美,以美邀宠;唐皇重色,因色倾国;以及他们感情坚定,冲破仙凡隔阻争取相见的精神,都很突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5)语言优美流畅。
本诗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具有流畅婉转的韵律。诗中既有新颖的比喻,又有工整的对仗,还使用了许多顶针连环句,更好地表现了缠绵悱恻的感情,给人以荡气回肠、连绵不断的感受。
5.结合具体内容鉴赏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首七律,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着的追求之情。首句写相见无期的凄怆,语句从曹植“别易会难”翻出,而意思更进一层,体情深曲。次句以暮春衰残景象映衬别情,似还蕴涵着人生境域、心灵创痛、哀怨重重。第二联从自身落笔,以“春蚕”、“蜡矩”为喻,表白致死不渝的绵邈深情。第三联转换笔锋,悬想别后对方的相思只之苦,体贴入微,更可见一片痴情。尾联借神话传说表示无望中的希望,既劝慰对方也聊以自慰。
  在艺术上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兴手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作为爱情盟誓,历来被人们所欣赏。这两句运用两种
6.韩愈与柳宗元在思想、学术、文风上有何异同?
答:韩愈是中唐、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后进,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掀起了有影响的新诗潮。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数量虽不算多,但特色鲜明,成就很高。柳诗多作于被贬之后,大体分为叙事诗、寓言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四类。其中抒情诗和山水诗尤有特色,成就也更高。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始终萦绕在柳宗元的心头,所以诗中常常呈现一种空旷孤寂、幽深清远的意境。他善于将壮志豪情与对国家衰退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宏阔的境界与萧瑟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迁谪的悲愤抑郁和去国怀乡的情思。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此诗赋中有比,虚实相生,情景交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奇想,抒发怀乡思归之情,极为沉重。长期贬谪远荒的生活,使柳宗元对自然山水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山水成为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心情压抑时的最好慰藉。他因山水诗的突出成就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成为唐代继王维、孟浩然之后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人。柳宗元的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显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名篇《江雪》以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峻高洁的人格和被贬远荒的孤寂幽愤。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