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课的选文中找出一个什么是比喻句句,用横线画下来,并体会其作用。

小学语文六年级短篇阅读题
勇敢的孩子一辆大客车载着19个6至11岁的小学生去参加活动。途中,驾驶员因病昏迷,汽车失控,在美国第40号公路上急驶乱窜。一些孩子吓得哭泣起来:“我们快要死了。”突然,汽车又开始横冲直撞,孩子们都摔倒了,有的还撞在车窗上。这时,车上10岁的五年级学生拉里的头脑异常清醒,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勇敢地从座位上一跃而起,一把抓住方向盘,并用力踩住刹车踏板,使汽车猛然刹住。拉里随后招呼三位同学一起把司机拖起来。这时,恰巧有辆汽车路过,他们立即报警。几辆救护车闻讯赶到,将受伤的五位同学送到医院,其余的换乘另一辆大客车返回学校。在车上,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滔滔不绝地倾诉对拉里的感激之情……
事后,拉里平静地对表扬他的校长说:“这算不了什么,只是我常跟爷爷一起摆弄一辆货车的缘故。要知道我爸爸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生前总是想方设法做好事,帮助过许多人,我想,我爸爸一定会为我高兴的。”
1、根据意思从文中摘录成语。
⑴ 比喻极其危急。 ( )
⑵ 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 )
⑶ 形容毫无顾及地乱冲乱撞。 ( )
2、缩写句子。
⑴ 失控的汽车在40号公路上急驶乱窜。
⑵ 泪流满面的孩子们滔滔不绝地倾诉对拉里的感激之情。
3、第一节末的省略号省略了孩子们的话语,请展开想象,补写一、二位同学说的感激的话。
同学们有的说: ,
有的说: 。
4、简要回答问题:
十岁的拉里为什么能成功救出一车小学生?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葛第士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e)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西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涵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往往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断的取舍。
1、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 ”画出来。
3、亚历山大剑砍绳结,你认为他舍弃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4、孩子果断地用镰刀割掉中毒的脚趾,你认为是否值得,为什么?
5、写出近义词。
舍弃——( ) 果然——( )
果断——( ) 蕴涵——( )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故意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拔)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她却一动不动。我觉得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赛、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捎捎)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糟)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 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 这种深沉的爱 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划去( )内不正确的字。
(2)给课文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死鸭→猜测死因→掩埋死鸭。其中的次要内容是 ,主要内容是 。
(4)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 ”画下来。
(5)任选一题做:①文中的人称本应用“它”来称呼野鸭,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②从“我”掩埋野鸭,包好十三只蛋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葛第士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e)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西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涵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往往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断的取舍。
1、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 ”画出来。
3、亚历山大剑砍绳结,你认为他舍弃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4、孩子果断地用镰刀割掉中毒的脚趾,你认为是否值得,为什么?
5、写出近义词。
舍弃——( ) 果然——( )
果断——( ) 蕴涵——( )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葛第士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E)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西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即使遭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涵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往往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断的取舍。
1、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 & &
&”画出来。
3、亚历山大剑砍绳结,你认为他舍弃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4、孩子果断地用镰刀割掉中毒的脚趾,你认为是否值得,为什么?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的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葬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毁了;中间20年种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的那片9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搭了个土棚子,喂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得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50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依然住在草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坟上长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用横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一个拟人句.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非常爱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下列句子省略号的作用,并试着补充省略的内容.
(1)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多次提到"黄狗",找一找,分别在什么地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自己也种进树里."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①我时常感叹自己平庸至极,成功离我太远、太远,并因此自卑和自悲。每每回首,总见失败与挫折像一长串苦瓜,挂满命运的藤:
  8岁    小学辍学,回家放牛。
  10岁   两次辍学,流浪乞讨。
  12岁   初中辍学,正式下田。
  16岁   报考中专落榜,举家失望。
  16~19岁 家庭剧困,兄长背弃;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四次欲辍学。
  20~23岁 渴望发表作品,数百次投稿失败。
  25岁   要求分房失败。
  27岁   爱人调动工作失败。
  29岁   要求入党失败。
  29~31岁 受人压制,处境险恶,几欲辞职。
  ②瞧瞧,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半生历程,每一步都遭遇坎坷,每一步都注满艰辛。如果不是一位童年伙伴的提醒,我几乎要在最近一次打击里消沉下去。他是一个农民,地道地文盲,这一年秋天,稻谷歉收,事实上,这一年他吃苦最大,流汗最多,也有掩饰不住的悲伤,但他说:“再歉收,也得把谷子打上来,算算收成,选好明年的种”。
  ③是啊,再艰辛的人生,也有成功的地方,总结它,发扬它,不就是找到了今后的希望吗?这样想着,我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另一份简历:
  9岁    争取复学成功。
  11岁   再度复学,出色完成小学学业。
  13岁   插班补考,再进初中。
  16岁   考取县重点中学。
  19岁   报考大学成功。
  24岁   在《火星》发表处女作。
  28岁   分到房子。
  30岁   爱人调动工作成功;光荣入党。
  30~32岁 大量发表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地征文奖。
  ④呵,我的生命线上,其实也缀满了成功的甜果!虽不硕大,却历经霜寒尽显赤红。我也许不是富贵者,但在家乡人眼中,我却是颇有出息的子弟;我也许不是什么优等生,但在无数考生眼中,我却是可羡慕的幸运儿;我也许不是大作家,但在不少写作爱好者眼中,我却是小有名气的文人。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潮如涌,信心倍增。
  ⑤确实,对待人生,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才不致陷入死胡同。成功早已多次与我们结缘,没有成功,我们很难走到今天!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掌握了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成功存在于我们的既往,也存在于我们的未来——只是追求大成功,切不可小觑小成功,要摒弃一帆风顺的妄想,不要对失败和挫折耿耿于怀,成功在波峰流谷中显现。就在我写这篇短文时,我沉抑的心境已悄悄发生变化:渴望升职,渴望加入省作协。
1.对比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其中,“失败与挫折像一长串苦瓜,挂满命运的藤。”与形成对比;(用文中原话回答)“我”对挫折的自卑与形成对比;(不超过10个字)“失败的履历”与形成对比;(不超过5个字)“我沉抑的心境”与形成对比。(不超过8个字)
2.文中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3.②段中平凡的农民,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不超过14个字)
本文的主题应怎样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5个字)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卑者就像背对着阳光的人,他注定只能见到阴影。①段中作者罗列了31岁前的人生挫折,失败充斥其生命历程,使人感到凄凄惨惨戚戚,令人同情。
B.②段中平凡农民的朴实话语给作者以深刻启迪,思想感情上来了个180度大转折,扬起人生的风帆。
C.③段换向思考,结论迥异,作者把人生32岁前的成功叠加在一起,使我们立即感悟到:只要人在成长,成功是一步也未曾离开过自己的,给人信心,催人奋进。
D.⑤段结尾以乐观进取的心境变化呼应篇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追求目标,就是满怀信心,不断开拓进取。
E.文章表达了人生有失败,有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知足即感常乐的思想观点。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名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7)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8)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29)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0)“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取材于作者同题文章)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2.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8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2)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3)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4)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5)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6)“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7)“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31)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2)“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取材于作者同题文章)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故事发生在清明节后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用行动为丈夫鸣不平。
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的“沉吟”中含有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文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
文中画曲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80字)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
——记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
①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一10飞机终于亮相了。同时,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李中华的情感也少有地波动了起来,兴奋和激动涌动全身,因为歼-lO。多年来,他为这架飞机在天空与地面之间已经无数次地起起落落。在飞机从图纸变为实体的过程中,他从事的是那个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环节—试飞。
②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李中华说自己会选择当试飞员是因为觉得挑战性很大,某个型号的飞机的完善过程,凝聚着试飞员的心血,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机的制造。当然,试飞事业也选择了勇于接受挑战的李中华。③李中华,中国歼-10首批试飞员,中国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中国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失速尾旋专家,目前保持多项国内飞行纪录,并曾作为教官带飞过多个国家的试飞员。
④当飞机进入一种漩涡状态,像树叶一样打着旋儿往下飘时,飞快的旋转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离心办令人头昏目眩,这种情况就是“失速尾旋”,又被航空界和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死亡螺旋”。据统计,在各种训练和实战演习任务中,“失速尾旋”导致的战机失事的比率约为90%。不服输的李中华挑中了这块“硬骨头”。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他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苏-27的所有“失速尾旋”试飞科目,并与其中最危险的“眼镜蛇”动作过了招。而他最终也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
⑤选择试飞就要正视风险,不能胆怯。风险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把风险转化为平安,不能让它朝着事故的方向走。一个优秀的试飞员,要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如果看到风险就退缩,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试飞员。李中华用自己的睿智和勇敢,不仅让自己这个“国宝”级人物安全返回,更为国家挽救了上亿元的科技成果: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世界上仅有5架。
⑥险情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日中午12 时22分,本来是测试别的科目的李中华和梁剑峰,在飞行高度不足500米时,飞机突然向右剧烈偏转,同时机头向右上方仰起,并向左滚转,二三秒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机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摆动现象。飞机快速坠落,400米米!地面的麦田、庄稼迎头扑来。倒立着的李中华迅速压杆、蹬舵,飞机没有反应!他迅速切断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失心疯”的飞机终于恢复了素目的服帖,李中华毫不迟疑,迅速将“倒扣”的飞机翻转过来。由于断电,飞机上各种仪表全部没有显示,他们也无法与地面联系,一切只能靠自己。刚与死神打了个照面的李中华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驾机滑向跑道,时间指向12时26分。
⑦叙述起这件事中间有个过程,其实当时是很连贯的,也就是240秒的时间。李中华凭借自己的镇静和果敢,跳出常规处置程序处理了特情。!‘当时我就想,不能慌,要一步一步来,多想一想其池的可能,这也是一个试飞员关键时候应该有的能力。试飞员不能凭侥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当时处理时虽没有绝对把握,但我要试一试,绝不能轻言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把它处置好。”他深知这架飞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240秒内他没有1秒钟想过跳伞!
⑧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完美。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这位翱翔在天空的勇敢者,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
12.本文是一篇人物报道,请简要概括文中第一段的作用。(4分)
                                。
13.报道结尾处说“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请结合全文说说:李中华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的内涵是什么?(5分)
                                。
14.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请结合李中华的事迹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6分)
               &&&&&&&&&&
                 
&&&&&&&&&&&&&&&&&&&&&&&&&&&&&&&&&&&&&&&&&&&&&&&&&&&&&&&&&&&&&&&&&&&&&&&&&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句和拟人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