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句君子交好后半句孔子是什么时期的

《孔子》中,孔见南子说的那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是什么意思?请具体解释一下好么?_百度知道
《孔子》中,孔见南子说的那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是什么意思?请具体解释一下好么?
包括句意、作用,能说得具体就多说点,洗耳恭听。谢谢。
提问者采纳
这只是我对这句话的初面了解: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爱好道理就像爱好女色的人
作用: 突出了南子对孔丘有感觉,喜欢上了孔丘...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2条回答
没见过好学如好色的人.
老孔光曰不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感悟《论语》之“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感悟《论语》之“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说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子罕第九篇,一次在卫灵公第十五篇。最近重读子罕第九篇,产生许多联想,和几个朋友闲谈的时候说过几次,现综合一下,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首先对字面进行一下分析。“吾”,是指孔子自己,这没什么疑义。“未见”,有两个意思,一是彻底否定,就是不存在的意思;一个是局部否定,只是我没见过,因为“未见”不等于“未闻”。我认为孔子说的是后者。他说的“未见”,只是说在截止孔子说这话时,他还没有亲眼见过“好德如好色”的人。
  说到“未见”,我想起圣人的圣字,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竹简《文子》、《大戴礼记》等典籍中,都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以“见而知之”来解释“智”。我们一般说人聪明,是说两个方面,聪是听,明是见,相对来说,听到的一般是指空间上、时间上比较远的人或事,能见到的都是空间上、时间上比较近的人或事。这其实也符合孔子眼中对圣人的看法,被孔子称为圣人的,都是孔子未见到的人,都是古人,都是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孔子希望自己也能遇上这样的人,可惜始终没遇上。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德如好色者,不等于这些人不存在,不等于孔子不相信曾经有这样的人,相反,孔子一直是推崇这样的人的。孔子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后人把他变成了圣人。这也没完全违背孔子的思想,因为对于后人来说,孔子只是一个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
  在解释“好德和好色”之前,先说后边“者”字,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专指领导和大人物,如国君、上卿等这些有权力任用贤人的人;一个是泛指修道之人。孔子见过几个国君和大人物呢?其实不难发现,孔子从鲁国到齐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国所接触国君,真没什么贤能的君主,也没遇到贤能的大人物提携。而且,那些国君和上卿多数都爱美色到痴迷地步。当年孔子离开鲁国也和美色有关系。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气愤的离开鲁国。没想到,到了卫国,卫灵公依然是这个德行。如果这个“者”说的是所有修道之人,那就是自身如何把握爱德、爱色尺度的问题。
  “好德和好色”,这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在上位的人如何看待贤德之人和美色的问题;一个是说每个修道的主体自己如何看待美德和美色的问题。按前一个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没见过爱贤人如爱美人一样的人。按后一个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没见过爱美德如爱美色一样的人。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在卫国时,有感于卫灵公重美色而轻贤人,于是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便决定离开卫国。从《史记》的记载看,这话的直接意思是前者。但根据《论语》子罕第九篇上下文,这话的意思应该是后者。
  下面结合《论语》子罕第九篇分析一下。在子罕第九篇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上一句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表面上看,说的是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但这句话也强调了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奔流不息,不停止,不间断。其实,不仅地上的水是奔流不息的,天上的星也是健行不息的,而且,按照《易》传的解释,追求理想的君子就是自强不息的。再回头看这句话,就可以感到一种更深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有很多的圣人和英雄消逝了,但总是有新的圣人和英雄涌现出来,他们就好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不舍昼夜,生生不息!
  如果站在这个高度上理解孔子的这句话,那再看下一句,孔子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应该承认,喜欢美色是人的天性,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这种喜爱美色的天性,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衰老,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就是说,人类对美色喜爱是天性,是到死都不会停止的爱好,就好象奔流的大河,就好象天上运行的行星,生生不息,不会停止。所以,孔子感慨:“如果人能像爱惜美色那样不知疲倦的始终爱惜美德、爱惜贤人,那该多好呀!可惜,我只是听说过这样的人,没有见过呀!”这就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真正含义。
  我这种解释说的通吗?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可以看看子罕篇第九中这句话的下几句,孔子是怎么说的。
  下一句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是紧接着上一句话说的,孔子的弟子在编辑《论语》时把这句话放在后边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离孔子去世的时候很近,对孔子的话有更接近真实的理解,所以,才会这么编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譬如用土堆山,虽然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但这时停下来,我们就停在那里了,山就永远堆不成;又譬如在平地上堆土,虽然只倒下一筐,但始终坚持继续前进,那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接近目标。”换句话说,修道也好,爱贤也好,不怕你起步晚,就怕你不坚持,不怕你慢,就怕你停滞不前。“功亏一篑”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用这句话,理解上句,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一个人也许知道爱惜贤人的重要,但却不能像爱美色一样坚持到底,那就会功亏一篑。用毛主席的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用主席的话解释孔子的话,那就是说:“一个人一时爱惜人才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爱惜人才呀!”其实,毛泽东晚年,就犯了这个错误。主席当然不是被美色所迷惑,但却被自己描绘的过于理想化的美丽蓝图所迷惑。另一方面,主席在没解放前曾经自我批评,说自己的毛病是爱“以言举人,以言废人”,他在文革中很多错误,也正是他的这个毛病的重演。
  还是结合“功亏一篑”这句话,如果用君子修行美德的角度来解释,那这句话就是:一个人自己喜欢修行美德,而且也知道修练美德,但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他的美德最终也很难修炼成。用现在的话说,一个阶段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是最主要的。要像终身爱美色一样终身爱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所以,毛后来犯的错误,也有这方面的内在原因,那就是他知道自我批评,但却不能坚持始终的自我批评,所以,他晚年犯了错误。孔子要是看到毛的错误,可能会说老毛:“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如果你想爱美色那样爱自我批评,就不会犯文革的错误了!
  《论语》子罕第九篇接下来的几句话,也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思想。接下来的话是:“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是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下一句是:“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渊说:“难得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这两句是孔子说“未见好德好色者“之后说的话,因为他终于见到了具有“好德如好色”品质的人,这个人就是颜渊,这就难怪孔子对子贡说,我和你都不如颜渊呀(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但很可惜,颜渊短命死的早,所以,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就感叹“天丧予,天丧予”,因为他终于看到了一个具备圣人潜质的人,一个可以寄予厚望的人,但却死在了他的前面。
  再接下来,孔子继续强调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孔子接下来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直接的意思是说,庄稼长出了苗而不能穗花的情况是有的;有了穗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从苗到开花,再从开花到果实,每个过程都不能缺少,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结果。所以,开始的成功,不能代表以后的成功,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胜利。这话用在修道和学习上,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用在施政上,就是要与时俱进。
  再接下来,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联系到大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以及后来孔子在颜渊身上看到的希望,让孔子感慨“后生可畏”,从这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年轻人寄予了希望,对未来的社会也充满了期待。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补充,他说明我们过去只听说,但没见到的圣人,不等于将来就见不到,不等于将来就不出现,因为,谁也不能断定将来的人就一定不如现在的人。颜渊不就是例子吗!所以,孔子从对过去有圣人深信不疑,到对未来出现圣人也坚定不移。这和颜渊有关系,这也是孔子后期思想的一个转变。
  有人说孔子只是好古、复古,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从这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只迷恋于过去,他对年轻人和未来同样充满期望。这就不难理解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为何如此坚定了!因为他相信,前方一定有“好德如好色者”在等待着他和他的弟子去实现理想(可惜,直到汉武帝时,他的弟子才真正实现了他的这个心愿,而且是改造之后的儒学,这是后话)。
  当然,这句话的后半句,他又加了一个补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话有两种理解方式,关键是“闻”如何解释,一个解释是闻名之“闻”,另一个解释是闻听之“闻”。如果是闻名之闻,那就是说,一个修道之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无所成名,那就没什么可敬畏和畏惧的了。如果是闻听之“闻”,那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闻道(没有学到真正的学问),那他还能有什么出息呀?就还有什么敬畏和畏惧的呀。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孔子说过“加我以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还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以”,既然五十学易都不晚,甚至朝闻夕死都可以,那为什么四十、五十岁没有闻道就没什么可畏惧了呢?所以,后一种解释不一定是孔子本意。前一种解释应基本符合孔子的意思。用上边“从苗到秀再到果”的话解释,虽然是好苗,但到了秋天还没开花,那就很难结出大果了!因为时不我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简单总结一下。孔子观大河奔流,川流不止,感悟天道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孔子观人之天性好色,感悟君子如能以好色之不息精神用到好德上,何愁不出圣人(子夏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孔子观堆土成山,功亏一篑,感悟君子只有坚持到底,方能修成正果;孔子观颜回之贤,修正一味复古观念,感悟年轻人之潜力,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孔子观植物的成长过程,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感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最后,孔子在感慨后生可畏之余,强调“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人都是要死的,应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要趁年轻多创造机会,勇于尝试,及时奋起,有所作为。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问孔子的一些名言,最好带解释。_百度知道
请问孔子的一些名言,最好带解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而来,而感到高兴.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巩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学习并且经常学,难道不觉得很快乐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光学但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但不学也不行
名言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什么_百度知道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三人行,比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我是如上理解的看到你的问题后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如果不是,我一时间也想不到其他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
勤学好问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甲文中以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结尾,有什么好处?_百度知道
甲文中以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提问者采纳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是什么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