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歌曲像读唱歌曲的感觉阿浩的

拥有1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3个小站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世说新语&言语》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世说新语&言语》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新语&伤逝》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1、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世说新语&任诞》译文:刘公荣爱跟人喝酒,酒友广泛,席间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有人笑话他太随便,他却不以为然的说:&比我强的人,我不能不跟他们一起喝酒;不如我的人,我也不能不跟他们一起喝酒;跟我差不多的...&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1、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世说新语&任诞》译文:刘公荣爱跟人喝酒,酒友广泛,席间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有人笑话他太随便,他却不以为然的说:&比我强的人,我不能不跟他们一起喝酒;不如我的人,我也不能不跟他们一起喝酒;跟我差不多的人,我又不能不跟他们一起喝酒。&于是刘公荣天天跟酒友们喝得大醉。2、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世说新语&简傲》译文:王戎成年时去拜访阮籍,恰好刘公荣也在场。阮籍对王戎说:&我这儿正好有两斗美酒,咱俩得把它喝光,旁边那个叫刘公荣嘛,就不关他的事儿了。&两个人你一杯我一杯喝得不亦乐乎,刘公荣却一杯也没喝到,但三人一起言谈说笑,跟平日没有什么差异。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阮籍答道&比刘公荣强的人,我不能不和他喝酒;不如刘公荣的,不能不跟他喝酒;只有刘公荣,可以不跟他喝。&刘公荣:魏晋时名士,沛国竹邑(今江苏沛县)人。阮籍:字嗣宗,魏晋时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字濬冲,魏晋时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评语:两则故事相映成趣,把刘公荣的形象刻画得很到位。魏晋时期的名士很多,也基本都爱喝酒,酒品、酒量各具千秋。&竹林七贤&的故事流传得比较广,但提起刘公荣,估计没几个人知道,毕竟他不是个名人。从已有的典籍来看,他充其量算个&著名酒徒&。其实,本人也是在看《世说新语》的时候,才知道他的。此人的特点,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爱喝酒,爱凑酒场,只要有了酒,就不再顾及彼此的身份了。而且还有一套很别致的喝酒理由。比起&竹林七贤&中最放荡、最没品位的酒徒刘伶,他显得更没品位,看来他是个俗人。我猜那时候就没多少人瞧得起他,孤傲的阮籍当然也瞧不起他,喝酒时就故意不给他面子,没想到人家镇定自若,毫不在意,举止与平时无异。不得不说刘公荣喝酒喝出来一定境界了。
白话《北史&高昂列传》上
高昂,字敖曹。他的老妈张女士以前生过一个儿子,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叫女仆烧热水,准备给孩子洗澡。女仆把孩子放在床上,就离开了一会儿。这时,家里养的猴子碰巧把栓自己的绳子解开了,猴子把孩子扔到了烧水的鼎里面,孩子被烫死了。张女士怒火中烧,在村外架起柴火垛,把女仆和猴子绑在一起活活烧死,又把他们的骨灰扔到河里,最后大哭一场。
白话《北史&高昂列传》上
高昂,字敖曹。他的老妈张女士以前生过一个儿子,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叫女仆烧热水,准备给孩子洗澡。女仆把孩子放在床上,就离开了一会儿。这时,家里养的猴子碰巧把栓自己的绳子解开了,猴子把孩子扔到了烧水的鼎里面,孩子被烫死了。张女士怒火中烧,在村外架起柴火垛,把女仆和猴子绑在一起活活烧死,又把他们的骨灰扔到河里,最后大哭一场。
高昂的性格跟他老妈很像,从小就很豪壮。长大后,倜傥不俗,胆量过人,龙行虎步,体格雄健。他老爸高翼给他找来老师,让老师好好教他读书,约束他的言行。高昂却不听老师的话,飞鹰走马,游猎无度。常常说:&男儿应当横行天下,凭真本事取得富贵,怎么能坐在屋里读书写字,当老学究呢?&他老爸感叹道:&这个孩子要是没让我们灭族,就一定能光宗耀祖。&高昂的名&昂&的字音里藏&敖曹&二字,就以字做名字,原名逐渐被人遗忘了,大家都叫他高敖曹了。
高敖曹年轻的时候跟哥哥高乾为非作歹,乡亲们都很怕他们,没有敢惹他们俩的。高乾向一户姓崔的人家求婚,人家不同意,高乾就带着高敖曹去崔家抢婚。刚带着女孩走到村外,高敖曹就对哥哥说:&还不赶快行夫妻之礼?&高乾一听,果然这事符合脾气秉性,就在立即跟崔家姑娘野合一把。
由于这两对兄弟成天一起为非作歹,他们的老爸高翼也遭了秧。他常受到牵连被关在监狱里,只有遇到天下大赦的时候,才能出狱。高翼经常对人说:&我的四个儿子都聪慧异常,可等我死了以后,会不会有人有出息,给我挖一锨土,把我埋了呢?&后来高翼去世,高敖曹建起了一座很大的陵墓。下葬后,高敖曹站在墓前,对坟墓说:&老爸!您一辈子就怕没有一锨土埋您,如今被压在这么大堆土下面,究竟知不知道是我们埋得呢?&
北魏建义元年,高敖曹与哥哥高干聚集流民起事,响应葛荣起义,屡破魏军。由于高敖曹的另外一个哥哥高干与北魏当时的皇帝孝庄帝有旧交,所以魏帝下诏招安时,高敖曹便奉旨归降。被授予通直散骑侍郎(皇帝的侍从),受封武城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境内)伯。
北魏永安三年秋,尔朱荣(尔朱是姓)把持朝政,扫除异己,高敖曹和哥哥高乾都被免官归乡。高敖曹在家里也没闲着,阴养死士,打家劫舍,干起了老本行。尔朱荣闻听消息,怕他把事闹大,于是下令让刺史元仲宗秘密逮捕高敖曹,立即送往国度洛阳。高敖曹来到洛阳以后,尔朱荣把他关在太仆寺所属的驼牛署(皇家牛棚)。过了一段时间,孝庄帝设计诱杀了尔朱荣,高敖曹被放了出来,孝庄帝亲切慰问了他。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听闻堂兄死讯,召集尔朱家族起兵,围攻洛阳。孝庄帝亲至皇都大夏门进行指挥,当时高敖曹刚被皇上从牢里放出来,为报皇上恩情,披甲横戈,与侄子高长命率军东征西击,所向披靡。孝庄帝和左右大臣对高敖曹无不感慨赞叹。孝庄帝即授高敖曹为直阁将军,赐帛千匹。高敖曹认为贼势浩大,一时难以平灭,就上表回乡招兵买马,翊卫主上。孝庄帝依旧授他直通散骑常侍,并加授平北将军(中级将领)。
年底,尔朱家族的大军最终攻破洛阳,擒杀孝庄帝。高敖曹听闻此讯,就和父兄在信都(在今河北邢台境内)起义。尔朱世隆的堂叔殷州刺史尔朱羽生率众五千偷袭信都,兵至信都城下的龙尾坂。由于敌军来的突然,高敖曹带着十余骑,不及披挂就出城迎战。高乾固守城池,用绳子从城墙上送下五百人到城外救援高敖曹,可还没追上高敖曹,前军已经跟尔朱羽生的队伍交战了,而且高敖曹竟然把敌军打跑了。高敖曹横枪跃马,武艺绝伦,手下十余骑也无不一以当百,时人将高敖曹比作项羽。
后来高干与高欢结盟,开城门迎接高欢入城。当时高敖曹在外掠地,听闻此事,心中不满,视高乾为妇人,还送裙子给高乾,以示羞辱。高欢派世子(亲王的法定继承人)高澄以子孙辈之礼面见高敖曹,高敖曹这才随高澄来见高欢。安定王元朗即位后,封高敖曹为冀州刺史。依旧任大都督,跟随高欢先破尔朱兆(尔朱荣之侄)大军于广阿,又攻尔朱兆于韩陵。高敖曹自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等3000人前来与高欢会合,高欢见高敖曹的部下都是汉人,就想分一千鲜卑兵给高敖曹。高敖曹不同意:&敖曹所率领的部下练习已久,战斗力不弱,就不必增兵了。&高欢听从了高敖曹的建议。两军交战之际,高欢军一时小败,尔朱兆乘胜追击。高敖曹和蔡俊率千余骑从敌军侧面突袭,尔朱兆措不及防,溃不成军。这场战役要不是高敖曹出奇制胜,高欢早就归西了。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应该都知道慕容复的身份是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燕国&的慕容氏的余脉,是个过气的帝室贵胄。他名字中的&复&字就是要时时提醒他要复国称帝。慕容复的一生都沉醉在&复国&这个春秋大梦之中,虽然他也算是天下一代奇才,文武双全,但一生营营役役,干下无数错事,即使沦为卑鄙下流之徒也再所不惜,只为能重登龙位。最后终于落得疯癫收场,但即使到了此时,他也念念不忘...&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应该都知道慕容复的身份是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燕国&的慕容氏的余脉,是个过气的帝室贵胄。他名字中的&复&字就是要时时提醒他要复国称帝。慕容复的一生都沉醉在&复国&这个春秋大梦之中,虽然他也算是天下一代奇才,文武双全,但一生营营役役,干下无数错事,即使沦为卑鄙下流之徒也再所不惜,只为能重登龙位。最后终于落得疯癫收场,但即使到了此时,他也念念不忘掌控天下,依旧活在自己的梦中,是个可笑、可悲的人。
&&&&&真正历史中的慕容复确有其人,慕容复是燕朝后裔,生卒年不详,安乐州都督,青海国王,陵墓尚未发现,葬地也不详。据史书记载,慕容氏亡国后,改姓时为孙,也有人说自那时起孙氏变成了燕朝后裔。《天龙八部》的背景被设定在宋哲宗时期,而史书上的关于慕容复的相关记载是在《新唐书》中。所以宋哲宗时代的慕容复活在世间的可能有两个:一是,真身慕容复的后代还有重名之人;二是,金庸老先生想象力丰富,在小说中逆乱了时空。
&&&&&这个神秘的燕国和慕容氏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的,在写这个&金刀太子&有必要介绍一下他的相关背景材料。西晋末年,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国&一词中五胡指的是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慕容氏家族是鲜卑族的一个部族,这个家族在十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纵横天下,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国,前三个国家则进入了十六国的名录。
&&&&&四个国家中,第一个建立的是前燕。前燕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之后,前燕吴王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后来北魏攻陷后燕都城,后燕国主慕容宝逃往东北,四方危难之际,范阳王慕容德建立后燕。
&&&&&本文的主人公&金刀太子&叫慕容超。慕容超是慕容德的亲哥哥慕容纳的儿子,慕容纳是前燕的北海王。慕容纳在同辈的皇子之中,是一个平庸的人,在前燕的时候就没有被重用。前燕为前秦所灭后,慕容纳一度仕于前秦,担任过广武太守,几年之后就辞官不做了,辞官后迁居于张掖(今中国甘肃省张掖市)。
&&&&&当初,慕容德受前秦大秦天王苻坚之命随军南征东晋,留下一把金刀,拜别母亲公孙氏而去。后来,前秦于淝水败北,前秦国乱,慕容垂、慕容德等人趁机起兵建后燕。慕容氏的家人因此也受到牵连,张掖太守苻昌下令捕杀张掖的慕容氏族人,慕容纳本人和慕容德诸子都被杀。慕容纳的母亲公孙氏因年老而免死,慕容纳之妻段氏正好怀孕,死刑缓期执行,被羁押于狱中。狱中有个叫呼延平的狱卒,是慕容德的旧属,慕容德曾免其死罪,对其有恩。因此,他帮助公孙氏及段氏逃至羌地。不久,段氏生下慕容纳的遗腹子慕容超。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时慕容超已经十岁,但祖母公孙氏也行将就土。她临终前把金刀给慕容超,说:&这把刀是你叔叔慕容德留下的,如果天下太平,你能够回到故土,就把这把刀还给你叔叔慕容德。&不久,羌地也呆不下去了,呼延平又帮慕容超母子逃亡到后凉。后来后凉向后秦国主姚兴投降,慕容超母子又迁往长安。没过几年,呼延平去世,段氏对慕容超说:&我们母子二人全依仗呼延平才活到今天,现在呼延平死了,我要让你娶他的女儿为妻,牢记呼延平对我们的大恩。&于是慕容超娶了呼延平的女儿为妻。
&&&&&慕容超明白,几位叔伯先后在东方称帝,如果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恐怕自己也有杀身之祸。于是他就装成神智失常之人,并以行乞维生。疯乞丐放到哪里都会被人瞧不起,后秦国人也是如此,所以对他没起疑心。
&&&&&后秦大臣姚绍看见慕容超姿貌非常、器宇不凡,觉得他其实有能力,就劝姚兴授予慕容超一官半职,以便于看管监视。于是姚兴召见慕容超,发现慕容超果然体貌俊爽,身躯健美。可是慕容超双眼无神,答非所问,又疯又傻。慕容超这一招居然骗过姚兴,于是姚兴对姚绍说:&俗话说 &妍皮不裹痴骨&,不过这句话真不可信呵。这小子长相这么好,脑子却是一盆浆糊啊!& 由此,姚兴更加放松了对这个废物的警惕,任由他出入长安,既不派人监视,也没把他软禁。
&&&&&没人提防的慕容超并没有闲着,他在装疯扮傻,努力保全性命之余,到处寻找机会逃离长安。
&&&&&建立了南燕,做了皇帝的慕容德蹉跎过了五年,已是六十九岁。有一天长安间谍带来了母兄已死的凶耗,他号恸吐血,大病得不能起床。好在听说亲哥哥的遗腹子还在后秦,便派遣手下吴辩去那里查访。吴辩因为同乡人宗正谦在长安依靠占卜算卦为生,便通过他与慕容超取得了联系。慕容超得知叔叔派人来迎他,又惊又喜,慕容超怕拖家带口目标太大,连妈亲和老婆也没敢通知,携带祖传金刀,暗地里与宗正谦改名换姓逃回到南燕。
&&&&&正在慕容德焦急等待的时候,一身新衣、风度翩翩的慕容超手持金刀,跪在了他的面前。慕容德验过金刀之后,得知是母亲嘱托侄子来投奔自己,慕容德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与侄子抱头痛哭,互诉衷肠。痛定之后,慕容德眼见这位侄子&身长八尺,腰带九围,精彩秀发,姿器魁杰,容止可观&,和自己颇为相似,慕容德又喜又爱,为其起名为&超&,封慕容超为北海王,担任侍中、骠骑大将军。
&&&&&慕容超在苦难中长成,深谙人情世故,&入则尽欢承奉,出则倾身下士&,于是满朝舆论对慕容超一致称赞。慕容德年轻时候生的儿子,当初被苻昌都杀掉了,后来慕容德也没再生儿子。慕容超小伙子人精一个,哄哄膝下无子的伯父,自是小儿科。慕容德夜里梦见自己父亲,父亲说:&你既然没有儿子,为什么不早立超为太子呢,不然的话,别有用心的人会闹事的。&慕容德当天夜里就对妻子说:&先帝给我托梦了,嘱咐我安排后事,从这个梦的样子看,我将不久跟他老人家相见了。&
&&&&&不久,慕容德因病医治无效,于宫中逝世,享年七十岁。慕容超继承南燕帝位,史称南燕后主。慕容超即位后多名宗室贵族叛变,他平定国内叛乱后开始了享乐生活。慕容超是从苦难中存活下来的,深知民间疾苦,按理说他做了皇帝以后应该励精图治,文修武备,可惜他却让大家大失所望:游冶无数,奢侈糜费,凌虐宗室大臣,人心离散。后来为了调教一支宫廷乐队,去掠夺东晋边民。此不道行为引得刘裕率领的东晋大军来攻,角逐失利后据城固守,誓死不降,于城破后被俘,与亲族数千人同被斩首。成全了刘裕的大功。
&&&&&我想到了另一段传奇:&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赵武后来成了晋国大臣,他的后代最终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算是善终。慕容超继承了皇位,几年之后却利令智昏,自挑战端,搞得国破身亡,算是自种苦果。平常之事的结尾已是难料,传奇的结尾更是难料,到底是那位冥冥之中的主宰者性情多变呢,还是他太正义了呢?
------------------------------------------------------------
&&&& 本文材料来源:《晋书&慕容超载记》、《资治通鉴》、《两晋演义》《华丽血时代》和伟大的百度知道。
说起来谢安,大家应该有一点了解。谢安是东晋中后期的宰相,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谢安此人功劳非凡,能力超强,确实是人臣表率,堪称万世师表。李白最欣赏的一个大臣就是谢安,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多次出现谢安的身影,李白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也与谢安相似。王安石更是崇拜谢安,自己的字都跟谢安的字起得一样&&&安石&。 谢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超长的政治才能,还有&泰山崩...&
&&&& 说起来谢安,大家应该有一点了解。谢安是东晋中后期的宰相,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谢安此人功劳非凡,能力超强,确实是人臣表率,堪称万世师表。李白最欣赏的一个大臣就是谢安,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多次出现谢安的身影,李白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也与谢安相似。王安石更是崇拜谢安,自己的字都跟谢安的字起得一样&&&安石&。&&&& 谢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超长的政治才能,还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风度。不过翻一翻故纸堆,可以发现谢安的这种气度中,透出一种笑料的成分。&&&& 以下是《晋书&谢安传》的一个片段:&&&& 原文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译文:谢玄(谢安之侄)为主将的东晋大军在淝水之战取得大胜,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跟客人下棋。谢安把捷报拿来看了一遍,就放在座位上了,面色如故,继续下棋。客人问谢安战况如何,谢安过了很久才镇静地答道:&小孩儿们已经攻破贼军了。&下完棋,客人走后,谢安回到房间里,欣喜若狂,连自己刚刚由于激动把鞋底踩破了都没意识到。他&矫情镇物&性情就是这样。&&&&& 用&矫情镇物&一词形容谢安,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前些天看过一个帖子,里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称帝者名单,本人看后爆笑不已。隐约记得《晋书》里有个类似的故事,后来翻了翻,确信在《晋书&慕容德载记》中,简单译成白话文,防止故事被时代淡忘。
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南燕,有个叫王始的泰山人聚众叛乱,自称&太平皇帝&,封老爸为太上皇,封老哥为征东将军,封老弟为征西将军,并置公卿百官僚属。政府马上将其镇压,...&
&&&& 前些天看过一个帖子,里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称帝者名单,本人看后爆笑不已。隐约记得《晋书》里有个类似的故事,后来翻了翻,确信在《晋书&慕容德载记》中,简单译成白话文,防止故事被时代淡忘。
&&&& 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南燕,有个叫王始的泰山人聚众叛乱,自称&太平皇帝&,封老爸为太上皇,封老哥为征东将军,封老弟为征西将军,并置公卿百官僚属。政府马上将其镇压,&皇帝&被捕,在闹市区斩首。临刑之际,有人问王始父兄何在,王始说:&太上皇帝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乱兵所害。维朕一身,独无聊赖。&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王始答道:&皇后!自古岂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国邪!&刽子手用刀把敲他的脑袋,王始依旧嘴硬:&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
&&&& 王始傻则傻矣,却把全家性命也送掉,临死之前依旧嘴硬,与其说他傻得没头没脑,倒不如说他做皇帝太敬业了,就冲这一点,其他的真皇帝中倒有不少人比不上他的呢。
&&&& 想必那些一心想做皇帝的失心疯,内心深处的想法,大体都是王始这个样子吧,哈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大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还有一样,比方人死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极时髦的事。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题。 &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
  魏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欢文章的。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睿,都是喜欢文章的。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丕著《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 &
  曹操曹丕以外,还有下面的七个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很能做文章,后来称为&建安七子&。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
  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曹丕《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不过在当时,他的名声可非常之大。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操问他的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对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 &
  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因为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 &
  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曹操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
  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个祢衡,后来给黄祖杀掉了。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后来做诗的人不知其故,以为&行散&即步行之意,所以不服药也以&行散&二字入诗,这是很笑话的。 &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现在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肩成为一字形,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 &
  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象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可定。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样的人叫作名士派。 &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他们三个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假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比较他们三个差得远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岁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为司马懿所杀。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人。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详,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鸦片一样罢? &
  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
  魏末,何晏他们之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反抗旧礼教的。 &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
  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结果阮得终其天年,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遭了不幸的杀害。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刘伶,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不穿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还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向公认为坏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忠臣,他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远,消息不灵通。 &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懿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嵇康的见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但倘只是实行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
  但魏晋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形,宽袍大袖,大家饮酒。反对的也很多。在文章上我们还可以看见裴頠的《崇有论》,孙盛的《老子非大贤论》,这些都是反对王何们的。在史实上,则何曾劝司马懿杀阮籍有好几回,司马懿不听他的话,这是因为阮籍的饮酒,与时局的关系少些的缘故。 &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是确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现在说一个容易明白的比喻罢,譬如有一个军阀,在北方&&在广东的人所谓北方和我常说的北方的界限有些不同,我常称山东山西直隶河南之类为北方&&那军阀从前是压迫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青天白日旗,说自己已经信仰三民主义了,是总理的信徒。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去呢,不去呢?不去,他那里就可以说你反对三民主义,定罪,杀人。但既然在他的势力之下,没有别法,真的总理的信徒,倒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听人假惺惺的谈起来就皱眉,好象反对三民主义模样。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 &
  还有一个实证,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天下的别人,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阮籍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竹林七贤中有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一样的饮酒。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愿加入时,阮籍却道不必加入,吾家已有阿咸在,够了。假若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当拒绝他的儿子,而阮籍却拒绝自己的儿子,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办法为然。至于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有一次,他在家打铁,他的性情是很喜欢打铁的。钟会来看他了,他只打铁,不理钟会。钟会没有意味,只得走了。其时嵇康就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但我看他做给他的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不可住宿;长官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官长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象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的拿着杯子。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希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这样庸碌。因此我们知道,嵇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足的。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象父亲,称为&不肖&,以为是坏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象他自己的父亲哩。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
  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多了很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事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象。 &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主意罢了。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例如看北朝的墓志,官位升进,往往详细写着,再仔细一看,他已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人&了。 &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冯淑妃。冯小怜先前是皇后穆黄花的奴婢,穆皇后色衰失宠时,在五月初五那天,把冯小怜献给高纬,称其之为&续命&。
冯小怜聪明伶俐,善弹琵琶,唱歌跳舞方面也是高手。高纬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天天腻在一起,平时跟她一起坐在皇帝坐席上,出门时候也并马而行,高纬甚至发誓要与冯小怜同生共死。高纬安排冯小怜住在隆基堂,冯小怜嫌弃那里以前是被杀的曹昭...&
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冯淑妃。冯小怜先前是皇后穆黄花的奴婢,穆皇后色衰失宠时,在五月初五那天,把冯小怜献给高纬,称其之为&续命&。
冯小怜聪明伶俐,善弹琵琶,唱歌跳舞方面也是高手。高纬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天天腻在一起,平时跟她一起坐在皇帝坐席上,出门时候也并马而行,高纬甚至发誓要与冯小怜同生共死。高纬安排冯小怜住在隆基堂,冯小怜嫌弃那里以前是被杀的曹昭仪的住处,于是高纬就把隆基堂拆了重造一座宫殿给她。
北周攻取北齐重镇平阳时,高纬正在三堆围场打猎,平阳战况危急,前线向他告急。高纬听了之后上马就要走,冯小怜却要高纬&更杀一围&。当时有见识的人私下议论:&皇上叫高纬,冯小怜说要&杀围&与&杀纬&同音,此次出征定然不吉利。&等高纬玩尽兴,带大军到达平阳的时候,城就差点就要陷落了。齐军赶到,与周军交锋之际,平阳城当然已经被周军攻下。于是齐军反攻,开掘地道攻城,城墙已经塌陷十几步的大缺口,将士们要乘势入城。高纬突然下令暂停进攻,然后把冯小怜叫道身边,要跟她一起看夺城盛况。冯小怜梳妆打扮了半天,等她来到皇上身边的时候,周军早就用大木头把城墙的缺口修补好了,齐军错失良机,这城就再也没攻下来。
相传平阳城城西巨石上有神仙下凡,冯小怜就央求高纬带她去看个究竟。高纬怕走到城下护城河边看风景的时候被周军的箭矢射中,就下令把用来造攻城器械的木材搬来,造了一座从大营直通城下的安全通道,监工还因为建造速度略慢而受到军令严惩。通道造好后,高纬带着冯小怜一起去看风景,不料这座速成的工程质量不好,刚走到城下,通道就坍塌了。这一对恋人无可奈何,只好躲了起来,半夜才敢跑回大营。回营后,高纬宣布冯淑妃救驾有功,要立为左皇后,马上派人连夜回邺城取皇后服饰,准备在大营里册封冯小怜。
不管前线战事如何激烈,高纬都要带着冯小怜一起骑马观战。战场之上,两军阵线的进退是常有之事,冯小怜以前见过这样的场面,看到齐军后退,就吓得花容失色,喊道:&我军战败了!&高纬一听这话,怕吓到爱妃,哪里顾得皇帝身份,就带着冯小怜狼狈逃跑,前线士气受到影响,也溃不成军。他们俩逃到洪洞戍时,冯小怜又拿着镜子梳妆打扮,突然军营大乱,大伙叫嚷着追兵追过来了,于是高纬又带着冯小怜跑了一路。等他们去找另一处地方安顿时,半道上皇后的那套衣服正好从宫里送来,高纬就命队伍停止前进,等冯小怜把衣服穿好了之后,欣赏一遍再走。
后来北周大兵压境,高纬逃回老窝邺城固守。母亲胡太后走得慢,在高纬之后才到,高纬并不出门迎接。冯小怜来的时候,高纬嫌北城门太矮,不够气派,就下令把北门上的城墙凿开,把北门扩建之后亲自出门,在十里之外迎接。北周兵陈邺城城外时,高纬又禁不起冯小怜的枕边风,带她逃到了青州。后来北周灭北齐,已经做了太上皇帝的高纬投降,被送到北周都城长安。高纬向周武帝请求将冯小怜赐还,周武帝笑道:&我视天下如破鞋,还舍不得把一个老太婆送你吗!&就把冯小怜赐给了高纬。
不久之后,周武帝感觉留着高纬不好,以谋反罪将他赐死。把冯小怜赐给了代王宇文达,宇文达也特别喜欢冯小怜,二人经常歌舞作乐。有一次冯小怜在给宇文达弹琴的时候,琴弦突然断了,忽然想起来跟高纬的深情似海,就作诗一首:&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冯小怜受宠之时,还向宇文达进谗言,宇文达的正妃差点被害死。
隋文帝受禅之后,将冯小怜赐给宇文达的正妃的哥哥李询,让她当仆人,穿布衣干粗活。不久,李询的母亲觉得冯小怜是个祸害,就下令让她自杀了。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七部》的导读部分有这么几段话:
从古至今,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到公元后二十世纪,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加在一起,中国总共有五六 个帝王,数目不可谓不多,然而,考察他们的行为(特别声明:不是听他们说的话,而是看他们干的事),够得上称为&大帝&的,不过五人而已。一是前三世纪秦王朝一任帝嬴政,一是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一任帝刘邦,一是四世纪前秦...&
&&&&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七部》的导读部分有这么几段话:
&&&&&从古至今,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到公元后二十世纪,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加在一起,中国总共有五六 个帝王,数目不可谓不多,然而,考察他们的行为(特别声明:不是听他们说的话,而是看他们干的事),够得上称为&大帝&的,不过五人而已。一是前三世纪秦王朝一任帝嬴政,一是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一任帝刘邦,一是四世纪前秦帝国三任帝苻坚,一是七世纪唐王朝二任帝李世民,一是十七世纪清王朝四任帝玄烨
&&&& &大帝&的特征是:有超人的胆识,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用度外之人的智慧,有赫的武功,有强大工作效率和比较清廉的文官团队,有以师友相敬的智囊群。而且,他还必须在自己权力中毒、情不自禁地抽疯发飙时,有自我反省和克制的能力。
&&&& 除了这五位,剩下的五百五十五个帝王,若似履癸、子受辛、嬴胡亥、孙皓、石虎、刘骏、刘彧、萧鸾、萧绎、高洋、杨广、朱全忠、朱元璋之类,不过坐在宝座上的一串人渣。
&&&& 五位大帝中,只苻坚的大业不终,最后被困五将山,落入敌人之手。一千五百年后的十九世纪,法国拿破仑重踏苻坚命运轨迹。东西两位大帝,前后辉映。所不同的是,时代允许拿破仑安享天年,苻坚却死在忘恩负义的叛将之手。
------------------------------------------------------------------------
&&&& 看来柏杨先生是十分欣赏苻坚的。如果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眼光看待苻坚的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苻坚确实是最值得赞许的一位帝王;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苻坚也是凤毛麟角的帝王。在&五胡乱华&的北中国,曾经出现过多位才智超群的少数民族帝王,比如后赵石勒、前燕慕容儁、后燕慕容垂、后秦姚兴等人,但他们跟苻坚相比,无论是智慧、气度还是政治头脑上,总是差了一截的。
&&&&&回忆起初中时代的历史课本,那个吹嘘过&投鞭断流&,心虚时&草木皆兵&,狼狈地&风声鹤唳&的男人,曾经引来同学们的嗤笑或者无视。不过,这个男人成功时成就了一同北方的霸业,失败时成就了谢安、谢玄、刘牢之的威名,也间接性造就了后秦、后燕、西秦、甚至北魏等国家,让无数人圆了皇帝梦。
&&&& 每次看到苻坚兵败五将山,身死新平佛寺,我总觉得好像项羽和织田信长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貌似这两人有些地方跟苻坚很像。
&&&& 但我又在想:这一切历史或许是虚幻的呢?说不定王猛没英年早逝,苻坚统一全国了呢......
风流是一种所谓的人格美,凡美都涵有主观的成分。这就是说,美涵有人的赏识,正如颜色涵有人的感觉。离开人的赏识,不能有美,正如离开人的感觉,不能有颜色。此所谓不能,也不是事实的不能,而是理的不能。人所不能赏识的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所不能感觉的颜色,亦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说一性质有主观的成分,并不是说它没有一定底标准。可以随人的意见而变动,例如说方之性质,...&
&&&&&风流是一种所谓的人格美,凡美都涵有主观的成分。这就是说,美涵有人的赏识,正如颜色涵有人的感觉。离开人的赏识,不能有美,正如离开人的感觉,不能有颜色。此所谓不能,也不是事实的不能,而是理的不能。人所不能赏识的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所不能感觉的颜色,亦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说一性质有主观的成分,并不是说它没有一定底标准。可以随人的意见而变动,例如说方之性质,没有主观的成分。红之性质有主观的成分,但甚么是方有一定底标准,甚么是红也有一定的标准。血是红的,不是色盲的人,看见血都说是红。美也是如此,美虽有主观成分,但是美也有一定的标准。如其不然,则即不能有所谓美人,亦不能有艺术作品。不过我们也承认,也许有一小部分人本来没有分别某种颜色的能力。对于这些人就没有某种颜色。这些人我们名之为色盲。有色盲,也有美盲。&&&&&&&不过没有主观成分的性质的内容,是可以言语传达底。有主观成分的性质的内容,是不可以言语传达底。我可以言语告诉人甚么是真,甚么是善,但不能告诉人甚么是美。我可以说,一个命题与事实相合,即是真。一个行为与社会有利即是善。但我不能说,一个事物有什么性质是美。或者我们可以说,凡能使人有某种快感的性质是美。但是那一种快感是甚么,亦是不能说底。我只能指着一个美底事物,说这就是美。但如我所告诉底人,是个美盲,我没有方法叫他知道甚么是美。此正如我可以言语告诉人甚么是方,但不能告诉人甚么是红。我只能指着一个红底东西说,这就是红。但如果我所告诉底人是个色盲,我没有法子叫他知道甚么是红。&&&&&&美学所讲底是构成美的一部分的条件,但是对美盲底人,美学也是白讲,因为他即研究美学,他还不能知甚么是美。正如色盲底人,即研究了物理学,知道某种长度的光波是构成红的条件,但他不还不能知甚么是红。&&&&&&风流是一种美,所以甚么是可以称为风流性质的内容,也是不能用言语传达底。我们可以讲底,也只是构成风流的一部分的条件。已经知道甚么是风流的人,经此一讲,或者可以对于风流之美,有更清楚底认识。不知道什么是风流的人,经此一讲,或者心中更加糊涂,也未可知。&&&&&&先要说底是:普通以为风流必与男女有关,尤其是必与男女间随便的关系有关,这以为是错误的。我们以下&论风流&所举的例,大都取自《世说新语》。这部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风流宝鉴,但其中很少说到男女关系。当然,说男女有关的事是风流,也是风流这个名词的一种用法。但我们所谓风流,不是这个名词的这一种用法的所谓风流。&&&&&&《世说新语》常说名士风流,我们可以说风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现。是名士,必风流。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不过冒充名士底人,无时无地无之,在晋朝也是不少。《世说新语》说:&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任诞》)这话是对于当时的假名士说底。假名士只求常得无事,只能痛饮酒,熟读《离骚》。他的风流,也只是假风流,嵇康阮籍等真名士的真风流,若分析其构成的条件,不是如此简单。我们于以下就四点说真风流的构成条件。&&&&&&就第一点说,真名士真风流底人,必有玄心。《世说新语》云:&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日:&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刘孝标注云:&&竹林七贤论&曰:&籍之抑浑,盖以浑未识己之所以为达也&&。&是时竹林诸贤之风虽高,而礼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荡越礼。乐广讥之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至于此?&乐令之言,有旨哉。谓彼非有玄心,徒利其纵恣而已。&&作达&大概是当时的一个通行名词,达而要作,便不是真达,真风流底人必是真达人。作达底人必不是真风流底人,真风流底人有其所以为达。其所以为达就是其有玄心。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晋人常说超越,世说新语说:&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超越是超过自我;超过自我,则可以无我;真风流底人必须无我,无我则个人的祸福成败,以及死生,都不足以介其意。《世说新语》说:&郗太傅(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又说:&庚小征西(翼)当出未还。归母阮,是刘万安妻,与女上安陵城楼上。俄顷,翼归。策良马,盛舆卫。阮语女:&闻庾郎能骑,我何由得见。&归告翼,翼便为于道开卤簿,盘马。始两转,坠马堕地,意色自若。&(《雅量》)王羲之闻贵府择婿而如不闻。庾翼于广众中,在妻及岳母前,表演马术坠马。而意色自若,这都是能不以成败祸福介意的。不过王羲之及庚翼所遇见底,还可以说是小事。谢安遇见大事,亦是如此。《世说新语》说:&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雅量》)能如此,正是所谓达,不过如此底达,并不是可以&作&底。&&&&&&就第二点说,真风流底人,必须有洞见。所谓洞见,就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而得来底对于真理底知识。洞见亦简称为&见&。此&见&不是凭籍推理得来底,所以表示&见&的言语,亦不须长篇大论,只须几句话或几个字表示之。此几句话或几个字即所谓名言隽语。名言隽语,是风流底人的言语。《世说新语》说:&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椽。世谓三语椽。&(《文学》)《世说新语》亦常说晋人的清谈,有长至数百言数千言,乃至万余言者。例如:&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许询,谢安,王蒙)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座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座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言。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座莫不厌心。&(《文学》)支道林谢安等的长篇大论,今既不传,是不惋惜底。但何以不传?大概因为长篇大论,不如名言隽语之为当时人所重视。《世说新语》谓:&客问乐令,(乐广)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词约而旨达。皆此类。&(《文学》)又说张凭见流真长,&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座判之。言约旨达,足畅彼我情怀。&(《文学》)&言约旨远&,或&词约旨远&,是当时人所注重底。真风流底人的言语,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风流底人谈话,要&谈言微中&,&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若须长篇大论,以说一意,虽&文藻奇拔&,但不十分合乎风流的标准,所以不如&言约旨远&底话之为人所重视。&&&&&&就第三点说,真风流底人,必须有妙赏。所谓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底感觉。《世说新语》中底名士,有些行为,初看似乎是很奇怪;但从妙赏的观点,这些行为,亦是可以了解底。如《世说新语》说:&王子献(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伊)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主客不交一言。&(《任诞》)王徽之与桓伊都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的目的在于艺术并不在于人。为艺术的目的既已达到,所以两个人亦无须交言。&&&&&&《世说新语》又说:&锺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稽康。锺要于时贤隽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锺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简傲》)晋人本都是以风神气度相尚。锺会稽康既已相见,如奇松遇见怪石,你不能希望奇松怪石会相说话。锺会见所见而去,他已竟见其所见,也就是此行不虚了。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说:锺会因稽康不为礼,&深衔之,后因吕安事,而遂谮康焉。&如果如此,锺会真是够不上风流。&&&&&&《世说新语》说:&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任诞》)又说:&山公(涛)与稽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与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窥之,达旦忘返。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贤媛》)阮籍与韩氏的行为,与所谓好色而不淫又是不同。因为好色尚包含有男女关系的意识,而阮籍与韩氏直是专从审美的眼光以看邻妇及稽阮。所以他们虽处嫌疑,而能使邻妇之夫及山涛,不疑其有他。&&&&&&《世说新语》又云:&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谢玄)对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言语》)子弟欲其佳,并不是欲望其能使家门富贵,只是如芝兰玉树,人自愿其生于阶庭。此亦是专从审美的眼光以看佳子弟。&&&&&&《世说新语》又说:&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言语》)他养马并不一定是要骑。他只是从审美的眼光,爱其神骏。&&&&&&就第四点说,真风流底人,必有深情。《世说新语》说:&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得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言语》)又说:&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言语》)又说:&王长史(广+钦)登茅山,大痛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任诞》)桓温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八个字表示出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情感。后来庚信《枯树赋》云:&桓大司马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虽二十四个字。但是主要的还是只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八个字。&&&&&&桓温看见他所栽底树,有对于人生无常底情感,卫玠看见长江,&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他大概也是有对于无常的情感。不过他所感到的无常,不是人生的无常,而是一切事物的无常。后来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都是所谓&一往情深&。&一往情深&也是《世说新语》中的话。《世说新语》谓:&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桓子野唤奈何,因为有一种情感,叫他受不了。这就是王广+钦所以痛哭的原因。他将终为情死,就是他也是受不了。这是对于人生有情的情感。&&&&&&真正风流的人有深情。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虽有情而无我,所以其情都是对于宇宙人生底情感。不是为他自己叹老嗟卑。桓温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是说:&人何以堪&,不是说:&我何以堪?&假使他说&木犹如此,我何以堪&,他的话的意义风味就大减,而他也就不够风流。王广+钦说,王伯舆终当为情死?他说到他自己。但是他此话与桓温卫玠的话,层次不同。桓温卫玠是说他们自己对于宇宙人生底情感。王广+钦是说他自己对于情感的情感。他所有底情感,也许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所以他说到对于情感底情感时,虽说到他自己,而其话的意义风味,并不减少。&&&&&&真正风流底人,有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他对于万物,都有一种深厚底同情。《世说新语》说:&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言语》)又说:&支公好鹤,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言语》)又说:&王子敬(献之)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言语》)这都是以他自己的情感,推到万物,而又于万物中,见到他自己的怀抱。支道林自己是有凌霄之姿,不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他以此情感推之鹤,而又于鹤见到他自己的怀抱。这些意思是艺术的精义,若简文帝只见&翳然林木&,不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王子敬只见&山川映发&,不觉&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他们所见的只是客观的世界。照《世说新语》所说,他们见到客观的世界,而又有甚深底感触。在此感触中,主观客观,融成一片。表示这种感触,是艺术的极峰。诗中的名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草无人随意绿&,&空梁落燕泥&,皆不说情感而其中自有情感。&&&&&&主要底情感是哀乐。在以上所举底例中,所说大都是哀的情感。但是有玄心底人,若再有进一步的超越,他也就没有哀了。一个人若拘于&我&的观点,他个人的祝福成败,能使他有哀乐。超越自我的人,站在一较高底观点,以看&我&,则个人的祝福成败,不能使他有哀乐。但人生的及事物的无常,使他有更深切的哀。他若从一更高底观点从天或道的观点,以看人生事物,则对于人生事物的无常,也就没有哀了。没有哀乐,谓之忘情。《世说新语》说:&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痛。&(《伤逝》)能忘情与不能忘情,是晋人所常说底一个分别。《世说新语》云:&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慧,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涅磐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并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言语》)能忘情比不能忘情高,这也是晋人所都承认底。&&&&&&忘情则无哀乐。无哀乐便另有一种乐。此乐不是与哀相对底,而是超乎哀乐底乐。陶潜有这种乐,他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乐,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诗所表示的乐,是超乎哀乐的乐。这首诗表示最高底玄心,亦表现最大底风流。&&&&&&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但他并不狂肆。他并不&作达&。《世说新语》云:&王平子(澄)胡毋彦国(辅之)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德行》渊明并不任放,他习已于名教中得到乐地了。&&&&&&宋儒亦是于名教中求乐地。他们教人求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论语》曾皙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宋儒说曾子&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而胸次悠然,上下与天地同流,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朱子注)。不管曾皙的原意如何,照宋儒所讲,这确是一种最高的乐处,亦是最大的风流。&&&&&&邵康节当时人称为&风流人豪&。他住在他的&安乐窝&里,有一种乐。但是程明道的境界,似乎更在康节之上,其风流亦更高于康节。程明道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又说:&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文集》卷一)这种豪雄,真可说是&风流人豪&。康节诗云:&尽快意时仍起舞,到忘言处只讴歌。宾朋莫怪无拘检,真乐攻心不奈何。&(《林下五吟》,《击壤集》卷八)&花谢花开诗屡作,春归春至酒频斟。情多不是强年少,和气冲心何可任。&(《喜春吟》,《击壤集》卷十)攻心而使之无可奈何底乐,大概是与哀相对底乐。与哀相对的不是真乐。康节有点故意表示其乐,这就不够风流。
摘抄者记:读《世说》有不理解之处时,看看这一篇会有很大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曲鸿雁原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