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生产力如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系? ②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 ③社会存在如何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 -
劳动者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适用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劳动分配等关系解释。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关系体系。具体表现
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物质。
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人类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生产关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关系。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
生产关系 -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讲话》深刻地论述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生产力的论述的意义,不在于它一般地涉及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社会基本问题,而在于它提出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概念,提出了它与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其先进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命题,要从两个方面去,即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的,中国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别国先进生产力而言的。在当代下,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性质,突出表现在它的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和最后形成的结果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突出地表现现代生产力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先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所以,先进生产力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第一,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对象。第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第三,环境破坏轻,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出大的经济效益。第四,对社会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考生要懂得努力实践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注重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人的素质的;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正确处理发展先进生产力与改造落后生产力的关系。
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考生要学会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这几个学科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关于“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的客观性、社会性和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这几个知识点的内容请参见《参考书》第45-46页、《应试精华》第63-64页。其中考生要重点“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这个《大纲》新增知识点。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要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两个《大纲》新增知识点进行重点掌握。
关于“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的问题,考生要懂得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任何社会的生产都一方面必须遵循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基本结构中的诸多社会关系中。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生产力的。(参见《参考书》第67页、《应试精华》第95页)
关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问题,考生必须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重点,这是今后出分析题的重点,也是制定试题的答案要点。第一,必须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说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必要性问题;第二,必须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的两个层次(即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来把握这个问题,这实际是要说明的是关系的具体形式是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第三,必须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分析我国的实际,阐明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生产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结论就是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
其三,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考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的来分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进行民主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以及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进行社会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这两个知识点。
最后,在邓小平理论概论部分,要把这个问题与“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1.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依据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须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2.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根本目的就是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的实现,为从根本上被束缚的生产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是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惟一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在这种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正是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的
第一,经济体制是同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经济制度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则是指一定社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运行方式及其体系,包括经济组织和管理的形式、制度、方法和经济运行机制等。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及具体国情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又可以实行具有共性的体制。
第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促进生产力的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选择和建立同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最后,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适合生产力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4.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①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这样就把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本质统一起来,突出了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这种表述和观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最后,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对于我国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的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5.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含义以及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
首先,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含义是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其次,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问题。第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最基本的途径。第二、必须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第三,正确处理发展先进生产力与现存的一些落后生产力的关系。第四,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通途。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首先,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而且更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运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力的性质和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程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能动的反。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是我们党所做出的完全正确的决策。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奋斗的基本目标,党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第一,是要与这样的生产力保持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是要、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的社会配置权和生产要素的科学结合方式。用先进的生产力来为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巩固和发展自己执政党地位服务。第三,是要走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前面,把不断追赶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做自己的努力目标。
最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不适应先进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行变革、改革或调整,为先进生产力更大更快的发展开辟空间,创造条件。《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讲话》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生产关系 -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治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出来。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
(3)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等。
生产关系 -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分配形式”。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完全不一致。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人们习惯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教学与研究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12:5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具体事例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提问者采纳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制约作用 但并不能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科技 是生产工具 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当事人自主决定的 奴隶主要从事生产 可以自己动手 可以用奴隶 可以请工人 三种方式生产力一样 但却是不同的生产关系
其他类似问题
经济规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怎样理解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生产方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因素在此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表现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离开地理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首先,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再次,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这样说吧 原始社会中,大家没有单独与社会斗争的力量,只能较为平等的相互协助。这其中的“力量”这生产了,“平等的相互协助”就是生产关系。 某个单体力量大,打猎作用重要,就是生产力强,大家举荐其当首领,就是生产关系。 再比如:美国很多政府人员是某个财团或家族的利益代言人。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资源(经济基础),就能在影响政府决策或者然代言人制定符合他们的法规制度(上层建筑) 不知你明白了没有?o(∩_∩)o...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才是好先生,社会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由于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所以属于也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自然科学性质决定的。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图文编辑模式
14:16:42&)
3368字(3196/61)
( 08:48:11)
153字(29/0)
( 00:05:58)
33字(35/0)
( 00:06:40)
224字(36/0)
( 21:41:08)
216字(24/3)
( 15:55:53)
258字(48/0)
( 10:04:05)
292字(39/0)
( 09:34:45)
293字(13/0)
( 18:59:43)
250字(49/2)
( 21:28:03)
17字(15/0)
( 21:04:05)
13字(18/0)
( 18:18:04)
61字(19/1)
( 20:20:49)
83字(71/1)
( 23:27:31)
22字(22/0)
( 18:14:26)
95字(21/3)
( 20:55:37)
327字(21/0)
( 17:13:40)
344字(36/0)
( 20:54:42)
360字(69/0)
( 18:05:40)
80字(24/0)
( 16:58:23)
48字(43/3)
( 21:25:35)
254字(54/0)
( 21:01:23)
254字(31/0)
( 17:07:58)
52字(33/0)
( 16:19:31)
33字(31/4)
( 21:13:13)
49字(72/0)
( 21:13:13)
49字(18/0)
( 16:46:56)
21字(19/0)
( 16:35:51)
23字(29/1)
( 17:18:44)
27字(17/3)
( 18:20:28)
65字(24/0)
( 18:08:28)
50字(13/0)
( 17:43:45)
( 15:28:03)
123字(32/1)
( 15:48:42)
24字(43/1)
( 16:09:56)
57字(31/1)
( 16:46:18)
( 17:27:53)
51字(16/0)
( 17:20:15)
51字(11/0)
( 15:21:17)
98字(28/3)
( 17:14:04)
29字(21/0)
( 16:52:02)
239字(60/1)
( 17:50:32)
360字(47/0)
( 16:48:11)
41字(29/0)
( 15:18:47)
143字(24/1)
( 15:52:58)
46字(50/1)
( 16:12:34)
30字(20/2)
( 16:44:02)
97字(30/0)
( 16:45:29)
23字(43/1)
( 16:58:01)
26字(23/1)
( 18:09:30)
30字(39/1)
( 19:54:03)
29字(69/0)
( 15:06:29)
84字(42/0)
( 15:06:04)
71字(30/1)
( 15:45:12)
194字(42/1)
( 17:04:43)
100字(86/1)
( 19:56:57)
34字(29/0)
( 15:03:50)
60字(39/2)
( 16:38:28)
39字(43/1)
( 17:00:44)
30字(20/1)
( 21:01:40)
85字(87/0)
( 15:26:02)
18字(74/1)
( 15:42:24)
22字(33/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