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巴金)中的什么是比喻句句急!!!!!

巴金《春蚕》的写作背景_百度知道
巴金《春蚕》的写作背景
《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 解放后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篇目:
1.*《季氏将伐颗臾》
2.*《寡人之于国也》
3.*《秋水》(节选)
4.*《谏逐客书》
5.《陈情表》
6.《答李翊书》
7.*《五代史伶官传序》
8.《答司马谏议书》
9.《论毅力》
10.*《灯下漫笔》
11.《论气节》
12.《论快乐》
13.《心灵的灰烬》
14.《选择与安排》
15.《论学问》
16.*《郑伯克段于鄢》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19.*《张中丞传后叙》
20.*《种树郭橐驼传》
21.《报刘一丈书》
22.《马伶传》
23.《往事》(——之十四)
24.《故乡的野菜》
25.《故都的秋》
26.《沙滩上的脚迹》
27.《爱尔克的灯光》
28.《箱子岩》
29.*《氓》
30.《国殇》
31.*《陌上桑》
32.*《短歌行》(其一)
33.*《饮酒》(其五)
34.《从军行》(其四)
35.《山居秋暝》
36.*《行路难》(其一)
37.*《蜀相》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9.《杜陵叟》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1.(泊秦淮)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43.《炉中煤》
44.《再别康桥》
45.*《北方》
46.《门槛》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2.*《天净沙·秋思》
53.《长亭送别》
54.*《前赤壁赋》
55.*《宝玉挨打》
56.*《风波》
57.*《断魂枪》
58.*《米龙老爹》
59.《苦恼》
60.*《麦琪的礼物》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1)根之茂者其实遂;
(2)膏之沃者其光晔。
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
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3)虽如是,其敢自谓见于成乎?
(4)志乎古,必遗乎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4)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9.*《论毅力》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了解本文的针对性。
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6)被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0*《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论气节》
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结合有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法。
掌握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
12.*《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
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13.《心灵的灰烬》
作者傅雷,现代著名翻译家。这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理解“心灵的灰烬”的含义。
理解本文反映的作者人生态度。
理解文中太阳、雨水、古战场等比喻对强化本文哲理的作用。
14.《选择与安排》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
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15.《论学问》
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
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16.《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昵,厚将崩”。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君将若之何?
(6)公赐之食,食舍肉。
(7)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都城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庸,将自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公伐诸鄢。
(7)请以遗之。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爱其母,施及庄公。
17.《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8.*《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人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9.*《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0.*《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掌握全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
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故不我若也。
(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夭……
(3)其莳也若子。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
(8)故病且怠。
21.《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
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
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
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2.《马伶传》
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侯方域。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
了解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的人名、地名、剧目名等:
(2)桃叶渡
(3)雨花台
(4)《鸣凤》
(5)椒山先生
(8)顾秉谦
(10)分宜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巴金先生走了,渐行渐远,遁入空无,但他生前近千万字的巨量文学遗产,是我们的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世代莘莘学子永远奉读的经典。让我们回顾先生的作品在历代中小学课本中的珍存,以此作为对先生的缅怀和祭奠。先生作品进入课本,据查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共有十多篇,许多都是经典课文。《鸟的天堂》,见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文章写于1933年,在广州。名义上写“鸟”,其实写树,写那棵神奇的大树,创造一种幽静的、神秘的氛围,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文在后来的人教版小学课本中一直沿用,目前印行于各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即有此文。《繁星》,见吴拯寰编、瞿世镇校《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选自散文集《海行》(1932年)。1927年1月,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到法国巴黎。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看海观天,遐想联翩,写成39篇散文辑成《海行》(又名《海行杂记》。作者写自己乘船漂行海上的片段思情,由天上繁星串连起“从前在家乡”“在南京时”和“如今在海上”三个场景,表达了在静寂中“真忘掉了一切”、回归自然的心境,也隐隐透出国怀乡的孤心和忧情。解放后的小学课本继续沿用此文。《海上的日出》,出处同上。有一段时间又名为“海上日出”。如果说《繁星》表达的是“寂静”,这篇表达便是“跃动”和“辉煌”,我们从一些写景之语(如“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慢慢冲破重围,而出现于天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中可以感觉到作者激情的外溢,那时他是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这是历代相传的名篇,每一代人都耳熟能详。这一篇“日出”将永远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朋友》,见叶绍钧(圣陶)、夏丏尊合编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第二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文章写于1933年,在广州。作者以感恩的心情讲述自己在艰难困苦的时刻,总有各种朋友来关心、帮助,给了他生活和写作的强大精神力量,文章最后表示:“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添一些温暖。”这里表达似乎是作者一生的奋斗信念。此文不见其他课本选用。《植物园》,见宋文翰编、朱文叔校《新编初中国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37年版。写作者偕友到越南西贡游览的情景。内容无新意,技法也寻常,有点像青年习作,但语言是自然的、明净的,青年习作难以企及,尽管它的语言在整体上显得“水”了一些。解放后此文不再选入课本。《一点感想》,见汪馥泉编《战时初中文国文》,救亡出版部1938年版。文章写于抗战初期,当时国家危亡,生灵涂炭,作者借一个16岁的孩子从北平写来的关心、惦念的书信,表达个人的“一点感想”,同时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振奋精神的呼声。针对那些“以青年领袖民众领袖自居的人们不是惶惶然逃入安全地带,就是垂头丧气,让汉奸论调征服了他们,连一些大报也渐渐改变了态度”,作者呼吁“生活在患难中的中国的青年是不应该徒然悲观的”,要坚持“对于最后胜利的信念”。抗战起始作者即作如是语,可谓先知之声。此文的“时效性”很强,入驻课本时间不长。《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亦即《繁星》,因文中有“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一语,换了个富有诗意和情味的题目。见《标准文选》第一册,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版。《威司利》,见赵景深编《高中混合国文》第二册,上海北新书局(年版不详)。威司利是两岁大的小男孩,他随父母乘船到新加坡,作者选取了他的几件小事,写出了一些童趣。只是缺乏思想内容,叙事也有点拖沓。只在课本入选一次,不再出现。《牢狱生活》,选自克鲁泡特金回忆录《狱中与逃狱》(1927年),巴金译,见叶圣陶、郭绍虞、周予同、覃必陶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四册,开明书店1947年版。克鲁泡特金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也是反对沙皇专制的革命家,放弃贵族的优裕生活,走上革命道路,曾受监禁和流亡之苦。本文就是写他当年被沙皇政府囚禁的生活。巴金对克鲁泡特金怀有敬仰之情,他的笔名与克鲁泡特金有关,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他说:“我当时(指早年)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本文仅见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开明读本。《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见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1952年春,正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巴金随文艺团体到朝鲜前线参观访问、体验生活,写了一些散文,收在他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本文是其中的一篇。作为课文,它仅用于此,不再出现。《春蚕》,见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解放后的作品。以母亲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作者姐弟俩交学费,辛苦地养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劳动的情趣。因其反映的生活离现时代较远,当今学生不甚喜欢,最新的义教课标小学课本不再选用此文。《灯》,见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后来在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语文》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三册都继续选用。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年代,巴金在西南一带颠沛辗转,精神疲惫,同时又感受到全民族空前的抗战士气,希望之光在他的心头未曾熄灭,他写暗夜的“灯”,其实隐含深刻的思想感情。巴金在“文革”后曾回忆这篇文章,关于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关于写作意旨:“‘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后来新版高中课本为了革新面目,不再选用此文。《门槛》,屠格涅夫撰,巴金译,见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实验用的《语文》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三册。作者写自己的一个梦,梦见一座大楼,大楼一道窄门敞开,门槛高高的,里面阴森黑暗,一位俄罗斯姑娘不顾劝阻,一定进入门槛。这道门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位俄罗斯姑娘也暗喻19世纪在俄罗斯进行进步活动乃至暗杀活动的女革命家。这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可惜后来落选了。《鸣凤之死》,见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课文较长,七千多字,节选自巴金长篇小说《家》第26章,标题是教材编写者加的。这段故事讲述的是封建大家庭(高家)的17岁丫头鸣凤与高家三少爷高觉慧相爱,却被卖给冯老太爷为妾,最后走投无路而以身殉爱。故事塑造了鸣凤的美丽形象,也控诉了封建家庭吃人的本性。鸣凤是巴金自己最钟爱的小说人物之一。这篇课文将长久地存留于这册课本中。《小狗包弟》,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巴金散文随笔集《随想录》中的名篇,讲述的是作者一家人在“文革”时受尽凌辱,自身难保,不得不将小狗包弟送到医院供解剖实验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惨无人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也对自己的灵魂作了解剖,描写了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在自己心中留下永难平复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选用此文还有一小插曲,本来正选课文是《怀念萧珊》,它比《小狗包弟》更直接地反映“文革”的祸害,更痛彻地表达作者的悲愤,某个领导觉得“太直露了”,就改选“温和”一点的《小狗包弟》。此文初次进入人教版高中课本,预计将长久地存留。以上是解放前后巴金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正选课文,另外还有一些巴金的作品,它们或是与课文配读的课外阅读文章,或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经典作品。仅本人搜罗的有:《爱尔克的灯光》,见1997年版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语文读本》第三册和2000年版供全国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读本》第三册。与课内的《灯》配读。《鸣凤之死》,见供“两省一市”试验用的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此课本沿用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读本》下册的版本。《家》,见1956年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的“第一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父与子》,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亦见上面《大纲》的“第三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总而言之,巴金作品选入中小学课本,在现当代作家中算是比较多的。为什么课本编者偏爱巴金作品?巴金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的作品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光辉、犀利的现实主义批判锋芒、真诚的自省精神和忏悔精神,包含着积极健康、革新进步、善良公正的主题,这些精神、思想、品格与昔日的所谓思想道德、今日所谓人文精神是相通相融的,符合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的需要。正如鲁迅所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的作品不见些微的消沉、晦涩或狎昵的情绪情调,如果这样的情绪情调一旦表现于文章中,就有可能成为课本编者忌讳选用的理由。再有,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他的文学语言是自然的、纯正的,而又有丰厚意味的,所有字句都在把读者的注意引向事物本有的情状,引向感受他的心灵的强烈震动,不见任何造作、夸饰,甚至让人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但又隐隐觉出叙事的精彩、抒情的热烈或深沉。人或谓他的文学语言的风格属于“自然流”。因此,他的作品与中小学语文课本所要求的表现方法和言语方式、言语风格很相近,自然为课本编者所器重。
巴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句和拟人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