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通水视频中线现在通水了吗

南水北调中线10月份通水,目前全线开始试验性通水——
河北吃上长江水正式进入倒计时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起点:石家庄市古运河枢纽进口■终点:北京市团城湖,总长307公里
自2008年9月起,已先后多次从我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及安格庄等水库向北京应急调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有“亚洲天池”的美誉,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它的水滋味儿如何?再过4个多月你也许就能知道了。
6月5日开始,南水北调中线全线进入试验性通水阶段,10月份正式通水。
其中,全长240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邯石段已开始由邯郸市岳城水库向干渠充水,预计13日可达石家庄境内。
充水试验意义是什么?如此长的河道如何保障水质?昨日,本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邯石段磁县引水口进行了现场探访。石家庄水头儿预计13日抵达石家庄境内
“哗啦啦……”奔腾着的水流从引水口流出,进入河道干渠上方迂回出一条浪花带,欢腾着进入河道,一直向北流去。
昨日14时,记者来到南水北调邯石段磁县民有南干渠,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河北省境内试验性通水引水口。
试验性用水取自邯郸的岳城水库,由磁县一直到石家庄古运河,工程全长约240公里。“水流均是自流水,流速大约在7米每秒,流量是每秒235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磁县管理处工程师闫良对记者说,进行充水试验也预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正式通水的最后冲刺。
虽然是自流,但水流依旧气势如虹,站在引水口如果不大声说话,即使近在咫尺,也很难听清对方说什么。
此外,河岸的空气也十分清新,明显感觉出水汽萦绕在皮肤上,舒服惬意。
“6月5号开始充水,水头儿预计13日到石家庄境内。目前,水位基本维持在6米深,正式通水后,水位也基本维持在此。”闫良对记者说。邯石段河道检测需水4000万立方米
据了解,这次试水完全按照正式通水后的要求进行,预计河北省境内河道(邯石段)此次充水量约4000万立方米,时间80多天,河道保持水深6米,完全按照通水后河道承载能力进行试验。
“这么大水量就是将来这条河道的常态,这次试水如果成功通过,
也就表示河道完全能够具备‘南水北调’运输能力。”南水北调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此次充水检测范围主要包括:总干渠渠道和各种交叉及控制建筑物,检验通水后河道的耐压能力以及防汛能力。
“在建设河道时,最大的问题是‘膨胀土’。”闫良向记者介绍河道的相关情况时说,整个沿线土质不同,会对河道带来很多威胁。
“在磁县这里,土的膨胀性较大,一遇水比普通土膨胀得厉害,因此,容易将河道两侧斜坡顶坏,造成滑坡。”闫良说,为了避免这种问题,这里的河道坡度都进行了放缓处理。
此外,在河道内每隔数公里建设有一座安全监测小屋,工作人员会随时观察坡度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为了防止水流渗漏,河道下还设有混凝土板、土工膜、保温板以及砂砾料共四层以防止渗水。邢台排冰闸扫除河道浮冰退水闸应对险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南端在丹江口水库(属长江流域),也是中线的水源地,最北段在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全线1200多公里。
如此长的距离,如何保障江水顺利到达?
对此,南水北调中线设置诸多保障措施,如退水闸和排冰闸就是两个重要的设施。
在引水口北侧数公里外的滏阳河渡槽进口检修闸处,记者看到这两个负责河道运输任务的建筑。其实,它们只是两道门,退水闸负责遇到洪水、河道检修等情况后,向周边河道行洪退水,排冰闸负责清除冬季河道内产生的浮冰。“冬季,我们会提高河道水位,在河道表面形成冰层,冰下走水。春季到来时,河道出现浮冰会影响水流,因此,通过排冰闸把冰排到周边河道。”闫良说。
记者看到,排冰闸的闸门下方是水泥石门,上方只留约两米高的闸门,用来排冰。邯郸南水北调中线邯石段■起点:豫冀交界处漳河北岸 ■终点:石家庄市古运河节制闸邯石段2010年3月开建,总长约240公里,本次实施试验性通水是从邯郸磁县岳城水库调水追问如何保障水质安全?
据了解,丹江水进入河北后,水质监测部门将采用固定实验室监测、移动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站监测三种方式,保障水质安全。
据悉,河北将在总干渠河北段设置侯庄、东渎、北大岳、西黑山等10个固定监测断面,从这10个监测断面采取水样后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同时,还将设置5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实施水质自动监测,监测数据通过局域网传送到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实现对引水水质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同步监控。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已在石家庄设立河北水质监测中心,可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重金属等36项内容进行监测。“我省还配备了应急监测车,车内有多种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器,可定性定量分析水中多种指标。”河北水质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河道全线两侧设立2米高护网,所有桥梁两侧设防护网,防护网两侧100米到150米的距离,将被列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禁止建设任何工程项目。■文/本报记者解保童■摄/本报记者崔华瑞■制图/刘书旺
&& (不填默认为匿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特别报道:滔滔碧水殷殷情
来源: 发布时间: 09:12
  湖北日报讯图为: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移民新村内漂亮的移民新居。
  图为:孙家湾移民的孩子在村子旁的小学校上课,小学有六个班级五十多名学生。
  一江清水,即将北上。此时此刻,人们特别挂念为调水作出奉献与牺牲的移民群体。
  半个世纪前,为兴建丹江口水库,鄂豫两省38万老移民大迁徙。
  大坝加高蓄水,两省又有34.5万新移民,其中湖北占多数。或后靠,或外迁,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写下壮丽诗篇。
  他们犹如一粒粒蒲公英种子,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移民之痛,在于故土难离、亲情割裂、文化断层。此时,大水漫过他们曾经的家园,让我们倾听移民们的心声。
  二次搬迁,见证时代大变革
  时间:10月21日下午
  地点: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移民新村
  讲述人:张耀群(50岁)
  昨天,丹江口库区水位开始没过我老家院坝,让人百感交集。
  我祖祖辈辈生活在丹江口市均县镇。那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武当山&八宫&之首净乐宫就建于此。
  丹江口大坝修建,1968年蓄水时,年仅4岁的我随父母举家迁至仙桃。对于当初的告别,我没有记忆。只是稍大一点,每随父母回趟丹江,父母见亲人就痛哭一回。我15岁时,恋故土心切的父母率全家回迁到了舅家孙家湾。
  大坝加高,我家又处于淹没线下。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外迁,我弟张耀军被迁至武汉东西湖区,我作为后靠移民,新家搬到距老屋约1公里的移民新村。
  二次搬迁,我成了时代变迁见证者。
  第一次搬迁时,家里根本没什么家什,父母背了床被褥牵着我就外迁了。第二次搬迁,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们守着汉江没水吃,现在离汉江远却吃上了汉江自来水。一家还住进180平方米的小洋楼。村前村后都是宽广水泥路,房前屋后都装有太阳能灯,庭院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近年,村里引进开发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自己农忙时帮忙除草、锄地,一年有一万多元收入,若加上农闲打工,全年有三万多元收入。
  库区水面变开阔,来观光的人增多。我打算与人合伙,买条游船搞水上游,同时拟开农家乐。
  谁说咱移民&等要靠&
  时间:10月21日下午
  地点:武汉东西湖区走马岭移民新村
  讲述人:张耀军(46岁)
  听说快通水了,电视上每天都有南水北调的新闻,我们移民新村的人比谁都关注,现在大伙儿谈得最多的就是这。
  我的父母去世得早,兄弟几个相依为命,感情之深不言而喻。当初以&水位定命运&,我和老二张耀春被列入外迁之列,分别安置在东西湖和荆州江陵,而大哥张耀群则作为后靠移民留了下来。
  一夜之间,亲兄弟各奔东西,说实在的,哪个愿意离开老屋呢,那里有温暖的亲情、有熟悉的味道,还有我这些年积累的&关系网&,到了新地方,人都不认识,谈什么生意?但为了国家大事,我们选择了服从。
  日,离现在整整三年了,我跟村里的152户离开六里坪,都被安置在东西湖区走马岭。这里的条件不错,干部也很热情,两层楼的房子是现成的,大队给我家分了6亩地。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一家四口已经以此为家,老婆在旁边的蒙牛奶业上班,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两个女儿一个参加了工作,一个还在读小学六年级,小孩子想法很简单,她们说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从16岁开始学木匠。到了东西湖,我还是选择了重操旧业。刚开始人生地不熟,基本没活干,我就跑到建材市场、装修公司、房地产公司寻找客户。毕竟是外乡人,风言风语和受人排挤在所难免,有时工钱比别人低一点,活累一点,我都忍下来了。我是个倔脾气:只要手艺过硬,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就这样,我一点一点地积累起自己的口碑和人脉,现在一年能赚个十来万,比在老家时还强一些。
  谁说咱移民&等要靠&,国家对我们已经是&高看一眼&了,咱移民自己也要争气,不能让人看扁了。
  说不想老屋,那是假话。哥哥刚打电话过来,说丹江口的水位超过160米了,老村子被淹了一半,我准备邀约几个村民一起,回家看看。
  淅川、柴湖都是我的家
  时间:10月22日中午
  地点:钟祥市柴湖镇
  讲述人:河南籍移民穆文奇(71岁)
  虽然搬来钟祥柴湖镇40年了,可我还是改不了一口河南话,不过要是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告诉他们:我,是柴湖人。
  我老家在丹江口库区南阳淅川县马蹬镇双河村,1968年9月跟母亲、妻子、妹妹一起,坐了两天的汽车到襄阳,又从那里乘船,到柴湖的。刚来看到这里到处都是芦苇,扒开芦苇找自己家的房子,没有路,踩一脚全是稀泥,我妈当时就哭了起来。国家就配发移民每人289.74元建房费用,每户150块红砖,砌灶用的,还有三十斤一捆柴草。我只得安慰母亲,这总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强吧。1969年,移民每人每月领到20多斤供应粮,刚好填饱肚子,到1970年就得吃自己种的了。可我们习惯种的小麦、玉米这些旱作物,在这水田里哪长得好,芦苇长得比粮食还高,产量极低。为了不饿肚子,霉烂掉的小麦都被大家抢着收回来,做成面条吃。
  虽然苦,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大家铆足了劲,重建家园。首先是解决吃饭的问题。为了除草造田,政府派了几十台拖拉机开到田里,干部、农民、学生全部进地里刨芦根。柴湖的地就是水太多了,政府就帮我们修成两个排水闸,10公里长灌渠和65座桥,算是形成了基本的排灌系统。道路也整洁干净了,还建了供电站。我们这儿1975年就用上电灯了,粮食也够吃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政府为了感谢移民作出的贡献,还专门从丹江口水电站的部分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为我们盖新房子。家家户户搬家时,高兴得不得了。
  当时搬过来后,家里大多数人都一起过来了,淅川没什么亲人。我的两个儿子现在都40多岁了,大学毕业后就去深圳创业了,现在全家都在那边,平时就我和老伴儿在柴湖。两个儿子爱吃米饭,看到我们老两口吃面食和酸菜就摆头。小学时,曾经有儿子的同学问,你爸爸说河南话,你怎么说钟祥话啊?你会说河南话吗?他俩只能摇头。他们一出生就在钟祥,对淅川根本没什么印象。
  很多乡亲都跟本地人结成了亲家,我的侄女儿还嫁给了一个本地人,淅川人和钟祥人早成一家人了。
  你问过我,为了南水北调,当初全家从河南迁过来,受这么多苦,值得吗?我说,值。因为这项工程,库区几十万人搬迁了,可是通水后,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沿线城市多少人能够吃到我们的水?我看到新闻里说,会有1亿多人受益。对比这两个数字,就明白了。
  丹江亲人,请护好一库清水
  时间:10月21日下午
  地点:荆州开发区滩桥镇马家岗移民新村
  讲述人:马里余(60岁)
  我老家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的。1975年,我们村就就经历了一次搬迁。当时,丹江口水库水位要蓄到157米,库区159米以下的都得搬,全村人被安排后靠安置。那时大家心里就明白,大坝不断加高,水位线慢慢上升,淹没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迟早还是要搬的。
  2010年,村里又被告知要搬了。大坝加高至176.6米,得搬到300多公里外的荆州开发区滩桥镇。我们理解国家建设。可毕竟是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搬迁前,我特意参与选点看房。过来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新房都建好了,路也是专门为迎接移民重新修整过的。
  我入党20多年了,回去后就帮着移民干部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有不愿搬的,我就把他带到移民点来,让他自己看这里的环境怎样,告诉他国家不但帮我们盖房子,还给移民有政策补贴,搬过去也好。只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我们老百姓就不怕没有好日子过。
  我现在和老伴儿的生活和城里一般老人无异:8岁的大孙子在滩桥镇小学上学,每天早晨7点30把他送到村里的广场坐校车,我们就轮流忙活家里承包的鱼塘,并照顾另两个年纪更小的孙子,到下午四点半再去接放学的大孙子回来,晚上陪着他们看动画片,哄他们睡觉。三个儿子以及儿媳没有一起来荆州,还和从前一样在十堰市区和丹江口市区打工,那边机会还是多些,好挣钱。不过村口每天都有去丹江口的大巴,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坐车过来看孩子。
  听说北京地区水缺得厉害,现在首都人民马上要喝上丹江水了,我们移民也感到高兴。以后回去的时候,我会告诉老家的亲戚们,一定要保持水土,保证库区的水质,让北京人吃上放心水。
  我搬了,村民也就跟着到了团风
  时间:10月21日下午
  地点:团风县黄湖移民新村
  讲述人:村党总支书记赵久福(59岁)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是政府的库区移民工作目标。作为基层移民干部,这是我的工作使命。
  和丹江口库区大多数移民一样,我也经历了二次搬迁。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丹江口大坝,我家从山脚后靠搬到半山腰162米淹没线上。2010年4月,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我和同村57户、263人一同从郧县安阳镇余咀村迁到了现在的团风县黄湖移民新区,有千里之远。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做移民工作,有累也有苦。2010年外迁,许多村民不愿离开故土,怕不适应平原生活习惯,怕不会种水田。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说只要我搬,他们就搬!
  我兄弟姊妹5个都在十堰,两个女儿也都嫁在十堰。爱人晕车,怕将来很难回老家看看。说实在的,我内心也舍不得外迁。但南水北调是国家的事,是天大的事,我不走谁走?我不牺牲谁牺牲?我搬了,村民也就跟着到了团风。
  如今通水在即,我只希望北方的人民喝到清澈甘甜的汉江水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库区人民为南水北调作出的巨大牺牲。
  搬得出还要如何逐步能致富?可喜的是,搬迁到黄湖移民新区以来,我们不仅住进了宽敞的房子,开通了往返县城的城际公汽和往返十堰的班车,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养殖和农机协会,养鸡养鸭养种兔专业户越来越多。每年农忙时,村里农机专业户纷纷赴周边村镇开展机耕机播机收,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眼下,村委正与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洽商,拟建现代化农业观光示范园。
  你在他乡还好吗?
  &&两兄弟千里电话连线
  &水位超过160米了,淹了老屋院坝哩!&
  21日下午4时30分,在武汉东西湖的张耀军接到哥哥张耀群从丹江口打来的电话,张耀军追问哥哥:&村里的漫水桥淹了吗?&&也淹了。&
  电话对话的张耀群、张耀军兄弟俩,哥哥50岁,弟弟46岁,本都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的村民,在2010年,他们都成了移民,弟弟张耀军被外迁至武汉东西湖区走马岭,哥哥张耀群则作为后靠移民留在了本镇。
  &通水前回来看看吧。&哥哥张耀群吐出一句话。&嗯。&开朗的弟弟张耀军反倒有些语塞,他咬着牙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了他记忆中的老屋和村庄。
  这即将永远地长眠于江底的故园,载着兄弟俩所有的思念与乡愁。虽然故园消失的这一天迟早都会来,只是这一刻真的来临时,两人一时间还难以接受。
  隔着电话沉默了许久,哥哥张耀群开口了:&屋里都好吧?&
  &都好,你们呢?&张耀军说。
  &挺好的,现在丹江口成了水都,特别是马上要通水了,来游玩的客人多得不得了,我在想,整一艘游船,发展水上旅游,你觉得咋样?&聊起这个话题,哥哥张耀群一下子来了精神。
  &可以啊,到时需要帮忙,我回来为你帮工。&张耀军笑了起来。
  张家兄弟俩都是木匠,移民搬迁前在丹江口小有名气,如今相隔近千里,都寄希望凭自己的勤劳,让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你那边的木工工资现在咋样?&在张耀军的印象中,老家的工资比不上武汉。
  &两三百块钱一天。&张耀群回答。
  &武汉这边现在涨到四五百块钱一天了,现在只要勤快,还是有很多活干。&张耀军说。
  &那好,那好。&张耀群打心眼替弟弟高兴。
  &有机会你也到武汉来做吧。&张耀军虽是弟弟,对老实本分的哥哥一直是心疼不已。
  &呵呵&&&张耀群憨厚地笑道。
  聊着聊着,两个人像孩子一样抱着电话傻傻地笑起来,&等我忙完这阵就回老家来看看,到时候再打电话给你们。&挂了电话,张耀军久久地望着电视柜上的全家福&&
  记者感言
  中国不会忘记
  &在堂前祭几回先祖,到田间走几遍老路,道过了珍重、说过了再见,却还是迈不开脚步&&&这歌词作得多好!
  生活在别处,总是异乡人。谁愿意搬离千百年生活的故土,谁愿意永远断代对乡愁的维系。但是,为了引一江清水润京华,为了滋润亿万北方姊妹兄弟。纵有一千个不舍,一万个不愿意,也得成全他人,委屈自己。这是祖祖辈辈的教益,这是库区儿女的仗义。
  还记得那个叫陈万朴的孩子吗?2009年,他随家人从丹江口市均县镇,移民到枣阳。别离的时候,他才出生两天。这个十堰最小的移民,啼哭着离开。他甚至来不及睁眼看一看丹江,看一看故土。风雨飘零无怨愤,他的父母亲人,对南水北调表现出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令人起敬。
  你能想象吗?1970年,那个叫江国荣的农民,因水库建设就地后靠,得到的补偿仅仅是6根檩条、1000斤茅草!2009年,年近古稀的他面临再次外迁。不论是30年前的几无保障,还是30年后的政策趋好,他都没吭一声。&国家让咱去哪儿咱就去哪儿&,这样的移民多么朴素、真诚!他们不呆不傻,在他们的词典里,国家需要、他人需要大过自身命运。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好人!
  不让好人吃亏,不让移民颠沛,中国已经有这个底气。你看,那一栋栋齐整的小洋楼,一处处肥美的新土地,一个个安置点的落实,一声声&饮水思源、感恩移民&的真挚,都在最大诚意抚平移民创伤。世界银行的专家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移民安置做得最好的。中国人已在利益的冲突、发展的矛盾中寻得了移民安置的共识。
  今天人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进步到,把每一个平凡个体的生存体验当做国家利益所在;今天人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新的历史条件下,移民、搬迁已不再是强硬和冰冷的代名词,它正不断积蓄呵护黎庶的情感温度。
  在那个难舍的清晨,你们收好了谋生的渔网,扒倒了四世的祖屋,作别了先人的坟冢,抓取了故乡的泥土,话别乡亲,最深情地回望、挥手,挥手、回望&&
  十堰移民,勋章刻在碧水蓝天间,奉献写在锦绣大地上。
  中国不会忘记!
  策划邹贤启蔡华东
  统筹赵洪松胡祥修
  报道组成员唐晓安胡琼瑶李思辉汪洋汪彤黄中朝饶扬灿张欧亚刘曙松张朋彭煜 通讯员李启东冯功文赵永峰郑修鹏张君李琼
&原文链接:
荆州一名13岁少年长期过量喝饮料、喜欢吃甜食,导致...
“吃空饷”现象普遍存在,不仅会打击正常上班工作干...
主管: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
中共荆州市委外宣办 荆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荆州电视台
承办:湖北江汉明珠新媒体有限公司
鄂ICP备号 -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感赋
来源:南阳日报    发表时间: 00:00
  一  风起丹江万顷绿,  云涌中线千重波。  南水从此润北地,  京宛而今喜泪多。  华夏有梦惊世界,  神州无眠萦天河。  长渠缘何清如许,  源头山山滴翠色。  二  渠贯人间世,水入新史册。  波光耀星海,日夜流壮歌。  (南阳日报社)  ●王未
责任编辑:金融编辑
网友关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热门图文>>
新闻排行榜播放:loading...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视频、文字仅代表作者,嘉宾个人观点,与第一视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其中陈述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视频、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通水仪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