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海洋生态系统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植物是指海洋生态系统统中的______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根据右图回答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若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X→蛇”,X既可以代表蛙,也可以代表鸟.(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动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3)收获季节,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建造沼气池,利用秸秆生产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进行传递的.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最多.(5)如果往农田中喷洒农药,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6)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昆虫、鼠的大量繁殖,这个生态系统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们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现象,应从概念入手,逐一解答.解答:解:(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植物→鸟→蛇、植物→昆虫→鸟→蛇、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X→蛇”,X既可以代表蛙,也可以代表鸟(2)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故图中的动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进行传递的.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植物数量最多.(5)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如果往农田中喷洒农药,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昆虫和鼠因失去天敌,就会大量繁殖,这个生态系统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们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11分)(1)4、鸟 (2)消费 (3)分解(4)食物链、植物 (5)蛇(6)自动(我)调节、昆虫、鼠(“昆虫”、“鼠”顺序可对调)、破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等知识点的理解的概念的理解,
本题由精英家教网负责整理,如果本题并非您所查找的题目,可以利用下面的找答案功能进行查找,如果对本题疑问,可以在评论中提出,精英家教网的小路老师每天晚上都在线,陪您一起完成作业。你可以将你的习题集名称在评论中告诉我,我们将会在最短时间内把你的习题集解答整理并发布。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生物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所做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1)实验过程: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将三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的变化.(2)实验结果:1号试管不变色,而2号、3号试管中的馒头可能变成蓝色.(3)结果分析:1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2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3号试管中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3号试管中没有搅拌,淀粉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4)实验结论:淀粉在人的消化道的口腔部位就开始被消化.(5)能力提升:实验中,两支试管需要在37℃的水中保温.假如没有温水,你能想个最简单、最快捷、最便利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人体的体温是37℃,可以手握10min左右.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生物
(2013?东胜区二模)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时的实验过程,请你分析该过程.(1)1号试管所起的作用是与2号试管进行对照.(2)在步骤D加碘液2滴后颜色不变蓝的是2号试管,其原因是2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3)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再重复D过程,发现滴加碘液后两支试管中都变为蓝色,这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必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生物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中有4种生物.(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植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3)收获季节,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农作物的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建造沼气池,利用秸秆生产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进行传递的.(5)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鼠、昆虫的大量繁殖,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他们呼吁人们: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此,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生物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他们把甲、乙两个各有三粒种子的装置分别放在温暖和寒冷的环境中,请据图回答:(1)用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吗?(2)甲装置的三粒种子中,能够萌发的是B.(3)乙装置的三粒种子的情况是均不萌发.(4)甲装置中的C种子不能发芽的原因是缺少空气.(5)乙装置中的B种子不能发芽的原因是缺少温度.(6)这个实验表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7)该实验的缺陷是种子的数量太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生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千古名句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道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丰年”与“蛙声”的某种关系.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稻属于者,蛙属于者.(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和的关系,这样就形成.(3)此图中共有条食物链.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4)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能消灭大量害虫,但有人为了经济利益支大肆捕捉青蛙,这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您的位置:&&
&&2015届高考生物章节同步精品练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2014年真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生物章节同步精品练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2014年真题) Word版含答案
地区:全国
上传人:Cxdp****@qq.com
版本:通用
类型:月考/阶段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已有5068人下载该资源
2015届高考生物章节同步精品练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2014年真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精品试题(含2014试题)
1.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右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生物a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生物b同化的能量大约有50%传递给生物f
C. 生物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
D. 生物e与e、d与f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 1.根据图中的食物关系可以判断,a、b是生产者,cdef是消费者;由于池塘生态系统,生产者数量少,池塘中的消费者所需的能量,由人工补充,所以生物a和b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充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物b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生物f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种群内部存在竞争,即e与e;d与f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2.(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二调)下图分别表示人体不同液体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中的d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 ②人体过敏反应时,甲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③甲中d处的CO浓度最高 ? ? ④甲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
⑤甲中的a、b、c构成内环境; ⑥乙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A.①③④⑤ ? ? ? ? B.①②③④⑤⑥ ? ? ? C.③④⑤ ? ? ? ? D.①②⑥
[解析] 2.甲图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乙图中a为生产者、b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敏反应a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甲中的d细胞内液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乙中食物链为a→c。
3.(安徽江南十校2014届高三联考)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
? ?B.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平腹小蜂
? ?C.以上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
 D.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
[解析] 3.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所以当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获得荔枝同化量的很少一部分;平腹小峰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椿象;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荔枝椿象和平腹小峰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4. (天津市河东区2014年高三一模)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
A. 在甲图生态系统中, 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线虫
B. 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乙图中能量金字塔①营养级所有生物藻类、大米草、细菌。
C. 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二龄幼虫。
D. 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 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沼蟹数量增加。
[解析] 4.在甲图生态系统中, 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细菌,线虫属于消费者;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乙图中能量金字塔①营养级是生产者,所有生物藻类、大米草;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数量在一龄幼虫时数量变化最大,所以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由图可知,蜘蛛以食草虫为食物,所以在食草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由于食草虫减少,大米草数量上升,竞争增大,导致一部分草死亡,大米草数量下降。
5.(河北蓟县二中2014级高三一模) 某山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滥用农药和滥捕青蛙,导致农田中的青蛙几乎消失,虫害严重,粮食减产。近年来当地村民已逐渐认识到上述做法的危害,停止使用有害农药,同时在农科所科研人员帮助下,向农田内放养一小批青蛙;几年来,虫害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农田内青蛙数目逐渐增多。有关科研人员对放养后青蛙种群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进行取样调查,获得结果如下图。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 ?)
A. 在图中a~c段内,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
B. 在图中e点是,青蛙种群数量达到K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 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呈“S” 曲线增长。
D. 上述情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解析] 5.在题图中a~c段内,青蛙的增长率逐渐加快,青蛙数量逐渐增多,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在e点时,种群增长率为0,青蛙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的增长率先升后降至0,则种群数量呈“S” 型曲线增长。
6.(重庆杨家坪中学2014级高三月考)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中营养化水体最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
D.用脆杆藻能控制富营养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解析] 6.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样方法);从图示曲线变化可知,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种群数量降为0,所以鱼鳞藻适应性最弱;在中营养化水体中,脆杆藻数量最多,脆杆藻、鱼鳞藻与脆杆藻竞争,限制了脆杆藻数量的增加,水体有毒物质减少,同时它们可做鱼的饵料,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流动;水体过度富营养化,脆杆藻和鱼鳞藻全部死亡,不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7. (重庆一中2014级高三月考)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 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之一
B. 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 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kJ
D. 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000kJ
[解析] 7.摄食量包括粪便量和同化量,同化量用于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繁殖和分解者分解,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该营养级同化量比上上一营养级同化量;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占70/(410—210)约有35%;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410—210)×20%=40kj;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410—210)÷20%=1000kj。
8.(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图9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 ? ? ? ? ? ? ? ? ? ? ? ?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 ? ? ? ? ? ? ? ?D.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解析] 8.示意图中①表示可以被植食动物利用的部分,②表示被植食动物摄入的部分,③表示被植食动物同化到体内的部分,④表示植食动物体内积累的部分,⑤⑥表示植物的残枝败叶,未被利用的部分;⑦表示随植食动物粪便排出体外的部分,⑧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部分,④⑤⑥⑦⑧之和表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9.(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A.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稳态 ? ? ? ? ? ? ?
B.依靠自我调节实现生态系统稳态
C.生态系统依赖于外界能量输入 ? ? ? ? ? ? ? ? ? ? ? ? ? ?
D.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解析] 9.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由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抵抗力稳定性也有大有小;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的稳定性是低的,所以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10.(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 ? ? ? ( ?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解析] 10.在生态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以枯枝败叶为食属于分解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硝化细菌,硫细菌属于生产者,可以利用分解无机物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蜣螂、蚯蚓属于分解者,不是微生物,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11.(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a → b → c → d是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测得a、b、c、d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分别为m1, m2, m3, m4. 对这一食物链中 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 ? ?( ?)
A.a 所固定的太阳能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B.c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
C.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多少是a>b>c>d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解析] 11.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m2<m1,m是某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有机物总量,而不是每个个体的有机物的质量;当m1<5m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生物,故a种群数量下降,而c和d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
12.(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是  ( ?)   ? ? ? ?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
B.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解析]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同种个体内部的关系都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
13.(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 ?(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解析] 13.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处在多个营养级,如老鼠可以是第二营养级、也可以是第三营养级;蚯蚓是动物,但是蚯蚓是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14.(苏北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 (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解析]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如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养鸡人会知道;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也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
15. (山东德州2013届高三校际联考)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可作为反映食物网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综合指数,有关食物链长度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 ( ?)
A. 长度越大说明能量传递效率越低 ? ?
B. 长度越小说明物质越不能循环
C. 长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不同 ? ?  ?
D. 长度能体现能量传递的单向性
[解析] 15.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与食物链长度无关;食物链长度与物质循环速度有关;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丰富度不同,所以食物链长度不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与食物链长度无关。
16. (山东德州2013届高三校际联考)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是: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辅以人工的物质与能量投入,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恢复。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 ? ? ( ?)
?A.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B. 恢复较快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
?C. 能量投入需要符合能量流动特点
?D. 物质循环时间长的生态系统恢复慢
[解析] 1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恢复较快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较强,抵抗力较差,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所以人工投入能量时应随营养级的增高而加大;物质循环时间长,说明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强,所以恢复慢。
17. (山东德州2014届高三校际联考)下图为甲同学绘制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 ? ? ? (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100%
?C.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7.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
18. (山东德州2014届高三校际联考)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 ? ? ? ( ?)
?A. 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 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 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 18.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人工林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19. (山东德州2014届高三校际联考)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 ? ? ? (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可以降低其种群密度
?D. 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解析] 19.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源于无机环境或生物,如生物的发光、红外线等;信息传递的功能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可以破坏昆虫的性别比例,降低昆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却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
20. (山东德州2014届高三校际联考)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 ? ? ? ? ? ? ? ( ?)
?A. 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营养级上
?C. 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D.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解析] 20.在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不能传递到下一营养级;每种生物可能处于几个营养级;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越复杂,形成的食物网越复杂。
21.(东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可作用于胰岛细胞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 ?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
D.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可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细胞
[解析] 21.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树突或胞体的膜,可以是肌肉和某些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经血液循环运输,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属于反馈调节;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而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所以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可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细胞,促进生长。
22.(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 2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子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分解者利用了动物粪便和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并不是最少的。
23.(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右图调节机制的是 ? ? ? ? ? ?( ? ?)
A. 排尿反射中,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使尿排空
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
C. 食虫鸟数量增加,森林中害虫数量随之减少
D.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解析] 23.本题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来输入的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条件;排尿反射中,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使尿排空属于正反馈,常见的如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说明血浆水分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属于负反馈;食虫鸟数量增加,森林中害虫数量由于捕食者增加而随之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使得甲状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
24.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4级高三第一次联考)(8分)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1)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___(填“物理” 、“概念” 或“数学” )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_调节。 (2)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 和????? 。
(3)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 ____________(2分)。若图1中的“ → ” 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2分)。
[解析] 24.⑴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坐标轴形式属于数学模型;由图可知其曲线变化是个圆形说明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让其维持相对稳定。
⑵猎物是横坐标代表的数值,由图可知种群数量维持在N2左右;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N2,而纵坐标代表的是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由图可知经过调节使种群数量维持在P2,故P2为K值。
⑶在图1中丁有三个箭头指入,一个箭头指出应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如果只表示二氧化碳流动方向,应是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只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生物群落中以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进行的,③④⑦表示的是生物群落中的碳流动,故③④⑦不会存在。
25. (江西红色六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8分)
科研工作者对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了调查,请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统计结果(调查面积单位是:cmxcm)。甲、乙、丙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
甲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乙 3 5 6 9 11 13 13 13 13
丙 2 3 5 8 8 8 8 8 8
⑵通过调查丙草原发现,在狐与兔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兔和跑的快的狐均得以生存。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 ?? ?? 的过程;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信息传递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⑶通过调査放牧区与未放牧区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发现,放牧区小动物的丰富度明显低于未放牧区,说明放牧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 也会改变放牧区草原群落的?? ???? ??? 结构。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 ?? 。
⑷研究丙草原能量传递关系获得下列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__?? ____过程实现的(填数字序号) 。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___???? _箭头所示(填数字序号) 。
[解析] 25.⑴甲、乙、丙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由强盗弱的顺序是甲乙丙,因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顺序是甲乙丙。
⑵通过调查丙草原发现,在狐与兔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兔和跑的快的狐均得以生存,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共同进化的过程;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信息传递的功能是能够调节中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⑶放牧不但可以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还影响地下小动物的种类数,影响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⑷能量传递关系图中字母A、B、C、D、E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字母a、b、c、d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释放的热能,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光合作用过程实现的;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仍然是草的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⑤箭头所示。
26.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8分) 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试回答:
(1) 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 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 ▲? 。
(2) 下面是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种群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
??? ①图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 和? ▲ 。
??? ②落叶松的碳流出途径除图中已经表示的外,还有? ▲? 。
??? (3) 下表是大兴安岭5种沼泽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单位:kg·m-2) 。试回答:
? 草丛沼泽 ?
? 灌丛沼泽 ?
? 毛赤杨沼泽 ?
? 白桦沼泽 ?
? 落叶松沼泽
??? 乔木层 ??? O ??? 0 ??? 3.30 ??? 7.79 ??? 6.87
??? 灌木层 ??? O ??? 1.27 ??? 0.11 ??? 0.08 ??? 0.24
??? 草本层 ??? 0.33 ??? 0.14 ??? 0.05 ??? 0.03 ??? 0.03??? .
? 凋落物层 ??? 0.15 ??? 0.18 ??? 0.34 ??? 0.43 ??? 0.35
??? 土壤 ??? 38.28 ??? 33. O6 ??? 29.03 ??? 19.2l ??? 23.73
??? ①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 ▲? ,这是因为? ▲? 。
??? 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最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
[解析] 26.(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由于地形变化的差异导致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所以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种群。
(2)①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②碳流出途径有:呼吸作用、分解和燃烧等。
(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毛赤杨沼泽乔木多,遮挡阳光,是灌木的光合作用速率低于灌丛沼泽;②草丛沼泽的凋落物层碳储量最低,但是土壤有机碳储量却最大,因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使的有机物得到积累。
27. (湖北武汉2014届高三4月调研)(9分)随各地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的示意图。请回答:
(1)人工湿地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和绿化区植物,生物D属____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
(2)该人工湿地主要通过物理沉降. 动植物吸收和____,达到净化的目的。为避免环境污染,在加剧净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其生态学理由是____。
(3)上图中A. B. C. D为该湿地中的四种鱼,其中C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
[解析] 27.⑴图中人工湿地中芦苇区植物. 浮游藻类和绿化区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浮游动物. A. B属于初级消费者,C. D属于次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⑵该养殖业污水进行的处理主要是物理沉降. 动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避免环境污染,在加剧净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⑶图中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竞争减小,空间变大,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28.(湖北八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8分)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2)草原连年遭受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恢复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稳定性。
(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 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
[解析] 28.(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即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则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2)由于过度放牧而破坏环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
(3)动物通过观察发现毛刺,故该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播,故为物理信息,毛刺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保护了植物本身,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
(4)样方法为保证结果准确,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因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则两年后它的数量为N0×(1+150%)×(1+150%)=6.25N0。
29.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理综试题)(10分)
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④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从丙进入甲中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增强__________(数字)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写出图乙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__________%。
(3)在图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除去后,猫头鹰的数量会升高,请分析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9.(1)因为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生产者,所以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①表示光合作用;碳元素从丙进入甲中,即从生产者进入消费者,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所以增强光合作用可以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由图乙中食物链可知: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所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时,能量传递效率为20%,所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20%×20%=4%。
(3)由图乙中食物链可知:在图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鸟类、青蛙、蛇、猫头鹰;种群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蛇和猫头鹰、昆虫和鸟类。
(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除去后,蛇获得能量的来源只有鸟类和田鼠,缩短了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渐递减,猫头鹰由原来的第三、四、五营养级变为第三、四营养级,能量损耗降低,种群数量随之增多。
30. (河北唐山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7分)为了对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进行净化处理,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稳定塘。稳定塘包括厌氧沉淀塘、好氧塘、兼性塘、植物塘,其结构如下图。生活污水在“好氧-缺氧-吸收” 中完成去碳、脱氮和除磷,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请回答:
(1)生活污水流经稳定塘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四个稳定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水中??????? 量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
(2)生活污水进入好氧塘后,下列物质或生物相对数量增加的先后顺序是??????????
A. 细菌  ????
B. 藻类  ????
C. NH4+等无机盐离子?
D. 大量有机物
(3)植物塘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与自然池塘相比,植物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植物塘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
(4)若生活污水不经净化处理而大量直接排入某湖泊,引起蓝藻爆发,周边居民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而出现中毒现象,请写出一条含四个营养级的这类食物链:? ? ? ? ? ? ? ? ? ? ? ? ???????? ? ? ? ? ? →人。这也说明某湖泊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30.(1)稳定塘包括厌氧沉淀塘、好氧塘、兼性塘、植物塘,,所以这四个塘中,溶氧量不同,因此生活在这四个塘中分解者对氧气的需求不同。
(2)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为分解者提供食物,所以细菌数目增加,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如NH4+等无机盐离子,为藻类繁殖提供条件。
(3)生态系统中所以生物构成生物群落;与自然塘相比较,植物塘中生物数少于自然塘,所以植物塘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水生植物(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由题意可知:蓝藻→浮游动物→鱼(或蓝藻→田螺→鸭);由于无水处理未经净化,最终导致居民重度,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当于抵抗力稳定性。
31. (石家庄2014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7分)下列图例中,左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部分物质循环,右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率和时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由左图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过程进入生物群落,图中“→” 表示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 (2)由右图可知,种群密度在????????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
过???????????? 实现(写出两种措施)。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  ?? 。
[解析] 31.(1)由图1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 表示物质循环;由于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因此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2可知,0~40年间,λ均大于1,说明这4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第40年及之后,λ均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增加食物实现、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措施实现;在第10-30年时期内,λ均大于1,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增强。
32. (福州2014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14分) 日至6日,我国黄海一海湾发生赤潮,科研人员对赤潮爆发期及前后的表层海水取样分析,结果如下表
??? (1) 表中细胞密度代表浮游植物的数量,它们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成份。测量密度时,海水样本要先轻轻震荡几次,再用吸管吸取,滴加于_____________上,然后统计计数室中的细胞数。可用_____________作为溶剂提取浮游植物的叶绿体色素。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量叶绿素a含量时,科研人员用波长418nm和680nm的光激发叶绿素a发出荧光,利用的原理是叶绿素a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
(2) 与9月25日比较,10月2、3日海水pH值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10-6至10日海水中溶解氧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有关资料显示,9月25日前该区域海水含P无机盐的含量远高于常年平均值,结合表中数据,提出一项控制该地区赤潮发生的措施_____________。
[解析] 32.⑴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生产者;浮游植物个体微小,要借助血球计数板计数;叶绿素为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故可以用丙酮/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⑵据表格分析,与9月25日比较,10月2、3日海水ph值上升,原因是藻类数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更多海水中C02,C02溶解度下降;10-6至10日海水藻类数量下降,光合作用下降,制造的氧气量下降;在藻类密度最大时,海水的含P无机盐浓度较低,说明藻类繁殖要大量利用含P无机盐,而赤潮发生与藻类大量繁殖相关,因此控制含P无机盐的排入能够控制该地球赤潮发生。
33.(山西四校2014级高三第三次联考)(8分)滨螺是一种小的海洋动物,它们大量吸附于岩石、水草和码头桩基上,以吃海草和海藻为生。甲图表示某石质海滩的一个自然水坑中,滨螺与水坑中三种海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其种群密度,线上的数字表示滨螺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把水坑中的滨螺按一定比例捉住移出水坑,研究滨螺对水坑中的所有海藻种类的影响及单位时间内滨螺的密度增长量的变化,结果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如表示一个生态系统,则缺少的成分是   。
(2)调查滨螺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 ? ? ?。
(3)乙图中滨螺密度减少导致海藻种类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 ? ? ?。
(4)该水坑的滨螺的K值为 ? ? ? ?只/m2。
(5)当滨螺移走100只/m2(大约重200g)后,水坑中的乙藻最多增加 ? ?g。
[解析] 33.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甲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⑵滨螺活动能力较弱,用样方法调查滨螺种群密度。
⑶滨螺主要以乙藻为食物来源,滨螺密度减少导致乙藻数量增多,使与其有竞争关系的某些藻类绝灭,故海藻种类减少。
⑷由乙图可知,滨螺的密度增长量最高在100~105之间,也即K/2,故K值为200~210之间。
⑸滨螺食物80%来自乙藻,按照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滨螺移走100只/m2(大约重200g)后,乙藻少被捕食量为10×200×80%=1600。
34.(重庆名校联盟201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Ⅰ(14分)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2·y) ],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
(2)若图2所示种群为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调查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 ? ? ? ? ? (偏高、偏低或不变)。
(3)由于食性不同,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_。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5)其中一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观赏鱼市场非常名贵,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Ⅱ.(10分)某研究小组中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 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变化曲线。请结合图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活。
(2) 图1中,40 ℃与60 ℃时,CO2的吸收量均为0,二者的区别是   ? ? ? ? ? ? ? ? ? ? ? 。
(3)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______个,在6h时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在18 h时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34.Ⅰ⑴由图可知:图1中,A表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同化量/同化量,能量传递效率=肉食动物同化量/植食动物同化量,植食动物所获取的行图中可以知道为14+12=16,其中2为有机物输入,肉食动物同化的为14+2—0.5—4—9=2.5, 所以传递效率就是2.5/16=5/32=15.625%。
⑵图2中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是:总个体数=重捕个体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所以若调查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重捕标记数减少,从而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⑶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的分层分布现象,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是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水平结构则是指群落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镶嵌分布或方块分布。
⑷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⑸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Ⅱ⑴图1中实线表示测得的光合曲线,虚线表示黑暗条件下的呼吸作用;55℃两条曲线重合,说明光合作用停止,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活。
⑵40℃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均为0,是因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为0,无有机物积累;60℃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均为0,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为0,因为高温引起酶的失活(植物死亡)。
⑶图2 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气体的量不再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在6h和18h时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气体的量不再发生变化;6h时叶肉细胞内同时发生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H]的场所有3个: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18h时叶肉细胞中氧由光合作用部位叶绿体向有氧呼吸部位线粒体移动,21h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35.(重庆一中2014级高三月考)(12分)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利大小便。为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研究小组对某池塘中生物的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
(1)乌鱼与泥鳅之间存在   ? ? ,所以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2)根据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 ? ? ? ? 。
(3)池塘中   ?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
(4)若鱼塘中泥鳅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则图中cd段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接近 ? ? ? ? 型,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 ? ? ? (会/不会)大幅超过b点。
(5)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 ? ? ? ? ? ? ?演替。
[解析] 35.(1)乌鱼与泥鳅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所以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2)由表1中食物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画出食物网,根据食物网可知,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通过食物网可知,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获取能量的食物链缩短,减少能量损失,其种群密度上升。
(4)若鱼塘中泥鳅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则图中cd段时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接近稳定型;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会大幅超过b点,是因为环境资源有限。
(5)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36. (山东潍坊2014届高三3月月考)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 阔叶林群落人工过度砍伐后形成灌木群落,与原群落相比,输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 ? ?。灌木群落重新恢复为阔叶林群落的演替属于 ? ? ?,该演替速度较快的原因是    ?。
(2) 采用样方法调查某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 ? ? 。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以调查群落的    ?。
(3) 草本植物群落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l200j/(cm2·年) ,在面积l00cm2的范围内,每年输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数值最少为? ?j;次级消费者增加50千克,至少需要生产者 ? ? ? ? ? ?千克。
(4) 阔叶林中某些鸟类的保护色能躲避鹰的捕食,但狐狸却能通过鸟类的气味准确找出他们的位置,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 ? ?功能。
[解析] 36.(1)阔叶林群落人工过度砍伐后形成灌木群落,导致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能力减少,所以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该演替是发生在原有物种的基础之上,所以属于此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破坏,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因素;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的数量, 也就是 这个区域物种的数量,所以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以调查物种丰富度。
(3)草本植物群落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l200j/(cm2·年) ,所以在面积l00cm2的范围内,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数值为0000j,最少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120000j×10%=12000j;次级消费者增加50千克,至少需要生产者为50÷20%÷20%=1250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
(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由题意可以看出:阔叶林中某些鸟类的保护色能躲避鹰的捕食,但狐狸却能通过鸟类的气味准确找出他们的位置,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
37. (2014届青岛高三一模)(12分)下图是某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型养殖模式物质循环部分流程图,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水域广阔的优势条件,以杂食性的河蟹养殖为产业发展重点,用蟹、虾、鱼和沉水植物等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同时引进螺蛳,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据图回答:
(1)流经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 ?? 。
(2)该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也不会引起浮游藻类大爆发,主要原因是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  。
(3)引进的螺蛳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假设螺蛳的λ随时间变化曲线如下图甲所示,2~8年中种群数量多的是第???? 年,请在乙图中画出这几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4)由于生态系统经改善后实现了  ???????? ,因此当地的经济效益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解析] 37.(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花津蟹以青虾为食物,而青虾以沉水植物为食物,所以花津蟹是次级消费者,
(2)该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一般是指水中含氮、磷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增加,由于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离子,所以不会引起浮游藻类大爆发;生态系统依然处于稳定状态,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螺蛳以水中的有机废物为食物,所以螺蛳属于分解者;由于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所以当λ> 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 1种群数量增加,第4年时种群数量最大;4-8年时,λ 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 1种群数量增加,第4年时种群数量最大;4-8年时,λ< 1,所以种群数量减少。
(4)“同时引进螺蛳,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 , 螺蛳以水中的有机废物为食物,所以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供能量利用率。
[答案] 38.(16分)
(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填写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或发酵不得分)
(2)神经递质 ? ? 调节种间关系 ?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①0.79 ? ?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②偷猎和丧失栖息地(只填其中一个得1分,错填得0分),如下图所示
(图解2分,横纵坐标的含义及刻度值1分,柱状图部分1分。具体标准可灵活把握)
[解析] 38.⑴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从群落进入环境通过细胞呼吸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⑵神经细胞间兴奋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在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信息传递的作用依次为调节种间关系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⑶①C的数量与其获得的能量(食物)成正比,假设原来A为100,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C的食物比例为A:B=1: 1. 则C的食物得到1有0.5来自A,则A要提供5;有0.5来自B,则B提供5,需要A提供50,A总共要提供50+5=55. 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则C的食物有1/3来自A,所以A要提供10/3;有2/3来自B,B要提供20/3,A要提供200/3,A总共要提供200/3+10/3=70;如果将C的食物比例由1:1调整为1:2,消耗的A会更多,所以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55/70=0.79;最高营养级不被其他营养级捕食,所以能量不能流向下一营养级。
②根据表格可知,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原因是偷猎为31%,丧失栖息地为32%,大于生物入侵和其他原因,所以偷猎和丧失栖息地是主要原因;柱形图按照表格提供数据,横坐标表示各种威胁的主要原因,纵坐标表示数值,还要区别鸟类和哺乳类。
[答案] 39.⑴次生颜体
⑷D→CO2 (2分)
⑸D→A→C(2分) 种间关系?
⑹生物多样性被破坏(1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或稳定性)减弱(1分)
[解析] 39.⑴在植被条件未被彻底破坏的土壤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⑵土壤小动物较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较大,不能用样方法,所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
⑶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的光。
⑷碳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生物都能通过呼吸作用向无机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
⑸由于D释放氧气,所以D为生产者,A以D为食物,C以A为食物,所以A和C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所以B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即D→A→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种间关系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⑹湿地生态系统消除少量城市生活废水污染的能力明显减弱了,是因为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答案] 40.(1)丁 ? 有机物 ?热能散失 ?(2)第二 ? 捕食和竞争 ? ? 增加 ? ? ⑶ ?间接
[解析] 40.(1)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碳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①过程为呼吸作用,其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主要以热能散失。
(2)A是以乙为食物的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D均以A为食物,构成竞争关系,而D也以B为食物,所以BD也存在捕食关系。若B生物灭绝,D一方面减少了竞争者,另一方面,从A到B再到D这条食物链,与直接从A到D相比较,在相同的生产者提供的情况下,后者获得的能量更多,所以短时间内D的数量增加。
(3)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
[答案] 41.(6分, 每空1分)
(1) 间接使用  空间(垂直和水平) ? ? ?(生物) 群落演替
(2)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写全才给分) ? ?地理隔离
(3) 全球性
[解析] 41.(1)对生态系统起重要的调节功能的是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恢复被破坏的群落,相当于次生演替,所以依据群落演替的原料。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由: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由于纵横交错的公路和林立的髙楼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所以这些功能都受到影响;被公路隔开,产生了地域的差异,所以产生了地理隔离。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答案] 42.(12分)(1)消费者 ? ?分解者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次 ? ?二 ? ?逐级递减
(4)生物群落 ? ?无机环境 ? ?CO2
(5)抵抗力 ? ?负反馈
[解析] 42.(1)肉苁蓉是传统的中药植物,与蚜虫相同,都寄生在柽柳上,所以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非解者,图中体现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
(2)夜蛾盾姬蜂所处的食物链是:柽柳→剑纹夜蛾→夜蛾盾姬蜂,所以夜蛾盾姬蜂在该图中属于二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其排泄物的本质是食物残渣,即第二营养级的残骸,所以属于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
(3)夜蛾盾姬蜂所处的食物链是:柽柳→剑纹夜蛾→夜蛾盾姬蜂,若夜蛾盾姬蜂增加0.1g同化量,至少需要消耗柽柳的量为m克,所以:m×0.2×0.2=0.1,可以得出:m=2.5g。
(4)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物又以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5)生态系统中生物种间关系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在受到轻微干扰后会自我修复,该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答案] 43.(10分)
[解析] 43.(1)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个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信息传递的功能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由表可知,人工引入互花米草后,主要植被是互花米草,说明互花米草的竞争力强,导致海蓬子等植物种类减少,使实验区昆虫的食物和栖息地减少,所以实验区昆虫的种类数和种群密度都大幅减小;由于实验区昆虫的种类数和种群密度都大幅减小,所以该湿地生态系统食虫鸟的食物减少,食虫鸟种类和数量减少。
(3)实验区与对照区相比较,实验区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所以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人工引入互花米草后,实验区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44.(16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
(1) N、P(各1分) ? S ? ?
(2)标志重捕 ?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1分),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分)
(4)协调与平衡
时效长、防止二次污染、降低成本(答对任2点均可,只答“防止环境污染” 给1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44.(1)由浮游藻类大爆发可知,该浑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的无机盐,植物主要利用N、P等元素,所以沉水植物吸收N和P元素;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有了沉水植物后,浮游藻类的种群数量变为S型。
(2)野鸭个体大,活动范围大,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草鱼和罗非鱼以螺蛳为食物,所以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当草鱼和罗非鱼数量增多后,捕食的螺蛳量会增加,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负反馈调节。
(3)研究对象是沉水植物,大型底栖动物等,所以是群落水平上研究;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所以该修复工程引入的生物均以当地生物为主,且引入的种类和数量经过了实验论证,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修复:利用某些沉水植物分泌的物质杀死藻类或抑制其生长;化学修复:用化学药物杀死藻类,所以生物修复的优点是:时效长、防止二次污染、降低成本。
[答案] 45.(12分)
(2)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①捕食、竞争;抵抗力稳定性 ? ?②400 ? ?③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析] 45.(1)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所以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菖蒲、芦苇、白茅,岸边有柽柳、白杨树等植被,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是次生演替,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①由图可知:影响螺蛳的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是轮虫与螺蛳之间竞争食物,鲫鱼捕食螺蛳;假如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蛳和轮虫全部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②黑鱼所在最短食物链:水草→草鱼→黑鱼,能量传递效率是20%,所以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0kJ,黑鱼最多可获得:10000×20%×20%kj=400kj;③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粪便;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答案] 46.(14分,每空2分)
(1)竞争 ;
(2)垂直(答“空间” 也给分);
(3)抵抗力;
(4)A D(答全才给分);
(5)二和第三(答全才给分); 一 ;
[解析] 46.⑴由图分析,湖泊中鲢鱼和河蚌的关系是竞争,它们有共同的食物鲢鱼。
⑵光照导致植物垂直分层,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所以导致动物在结构上也具有分层现象。
⑶由题意分析,对湖泊进行填埋,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⑷甲图中小球藻是生产者,其余4种是消费者;乙图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是生成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所以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⑸图甲中河蚌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细菌和真菌分解水蚤的粪便,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
⑹分析图中数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W1>D1+D2;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D1=A2+B2+C2+D2;由生成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W1=(A1+B1+C1+D1) = (A1+B1+C1+A2+B2+C2+D2) 。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森林生态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