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某一抽象事物形容类似怪化猫的动漫短文

热门搜索:
&&&&&&&&&&&&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的思路与建议
吃透高考方案
把握命题指向
高效备考作文(二) ——略谈2010年高考作文复习的思路与建议
西安交大二附中
四、注意高分策略
重视高分比例
突击二类提升
尽力消灭三四类
专题指导方法
(一)重视高分比例
1.严防脱题或偏离题意
2.吃准题意并突出重点
3.立意新颖严防多元
4.结构立体内容厚重
5.层次清晰勤分段落
6.题记恰当画龙点睛
7.前后呼应收尾圆润
8.语言流畅显示功力
9.注重文体写啥像啥
10.书写清楚无阅读障碍
(二)突击二类提升
1.紧扣题意不偏题,立意新颖提档次
2.结构完整不残缺,构思独特加五分
3.语言通顺无障碍,若有文采能赢人
4.议论文中有分析,分析深刻进一类
5.记叙文中有描写,描写出彩升两档
6.不同表达文体明,似驴非马进三类
(三)尽力消灭三四类
1.严防脱题,保证主体不偏
2.字数写够,保证有头有尾
3.不求文采,语句通顺可读
(四)专题指导方法
两大类文体的立意构思
记叙类作文的立意构思
立意构思有三种情况:A.先想好主题,再去想材料;B.先确定写什么材料,再去挖掘他的意义——即提炼主题;C.主题和材料同时在脑子里闪现。可见,记叙文的构思有一个特点,在立意是往往连带着选材,在选材时自然应考虑立意。具体方法如下:
1.由表及里,开掘深意。
这就是透过一件事的意义开掘其深层意蕴。如鲁迅的《风筝》忆自己少年时代对弟弟放风筝的粗暴干涉行为。表层意蕴是:“自己的行为是对儿童自由精神的虐杀”。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
鲁迅接着写自己想找机会补过,希求弟弟宽恕自己。可是,当他有一回向弟弟“叙述到这一节,说自己少年时期糊涂”时,弟弟却惊异地说:“什么也记不得了”。
对于这一段兄弟之间地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深意,而鲁迅却由“受虐者这种忘却地麻木”,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和悲哀“,陷入深深地思考,思考地结果就是:这不单单是兄弟间的宽恕,而是受虐者对自己正当权利粗暴干涉的逆来顺受,它将造就麻木、沉默和甘心受虐的民族心态。这便是《风筝》最后确定的主题。
2.由此及彼,转换角度。
所谓转换角度,就是从新的方位审视思考所写的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优雅的文章不是别的,只是各种角度,各种方位下所见的人生图画”。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立意就是基于视角的转换。他在文章里简述了作记缘由后,仅用二十多字勾画了岳阳楼的景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刹住。意思是,正因为“前人之述备矣”,自己要别出机杼,另立新意。于是,作者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明确了自己的观察思考的角度。
正是基于览物之情互不相同这一视角,作者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物境(“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和情境。由此,自然地写出了“异二者之为”地胸襟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喜所乐,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立意。
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文章的立意并不是决定于题材的大小,有时从一些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往往更能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二十世纪 60 年代有一首歌——《一分钱》,现在,人们富了,生活节奏快了,路上见到一二分钱,很少有人去捡。若有人捡了一分钱甚至一元钱交给警察叔叔,也许会被人笑话的。但是,《中国青年报》上曾经登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件小事:
一次,青岛市一个广场上,有个 50 岁左右的女侨胞,在地上用水果刀剜一枚贰分硬币。那硬币与沥青紧紧地粘在一起,非常结实。女侨胞用水果刀先把硬币四周的沥青一点一点地掏出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硬币取了出来。她把硬币放在手心吹了吹,掏出洁白的手绢,小心地包了起来。许多人目睹了这一过程,却不知女侨胞这样做为什么。女侨胞向大家解释说:“我看见那上面有国徽,整天被人用脚踩来踩去的,心里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到此,文章意旨跃然纸上,小行为表现了一个大主题——爱国。
4.对比嫁接,引人思考。
有一个学生在马路上捡到十元钱交到交警手里。如果仅仅写这一情节,表现拾金不昧的主题,一显得陈旧,二显得肤浅和幼稚。而一位考生把这一情节与另一情节组合嫁接在一起:交警接到小学生交上来的10元钱后,当面表扬了几句,而等到小学生走了以后,这位交警却拿着那10元钱到执勤岗旁边的一小卖部里买了二合香烟。由此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孩子的纯真无暇常常被大人的私心所玷污。
5.由实到虚,附情于物。
所谓“由实到虚,附情于物”,就是说作者借助艺术的知觉,因物兴感,借物寄意,把自己的主观情思移植、投射到某一事物上,让意旨超越事物、对象的本身。这就要求考生借助一定的艺术知觉,因物兴感,借物寄意,把自己的主观情思、思想认识移植或投射到命题或话题中的物象之上,让意旨超越描写对象或物象本身。例如以“井”为话题作文,“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物象,我们如果“实题实写”,必然要写“井”的深浅多少,“井”水的咸淡与否。而新加坡作家尤今却从一口古井感受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他说:“有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他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他一眼。可是,有一天,你
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奇的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清澈见底;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这类人才美不外露,又大智若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每次掏出来的话,都闪烁着智慧的亮光。文章最后说:“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由今的这篇《古井》,以物象“古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古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古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统一,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所以,“实题虚写”,一定要注意在“附‘虚’于‘实’”,以“实”写“虚”的时候,做到“虚实融合”,“虚实同一”。
第二节:议论类作文的立意构思
论说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就是证明所要论证的某一观点(论点)之正确,使观点在特定意义上或一定条件下成为“道理”的论述过程。在立论过程中注意运用以下技巧,能使所“立”论点无懈可击。
(1)把论点界定在特定意义上。
有一组看似对立,实则皆可成立的观点:
I、眼泪+悔恨> 再来一次……①
眼泪+ 悔恨< 再来一次……②
若要证明①正确,可界定这样的特定意义:在遭受挫折和失败以后,反省主观的行为失误,寻找失败的原因,比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再来一次”要强得多;反之,要证明②正确,则可把命题界定为:一味的伤心和悔恨,甚至一蹶不振,还不如振作精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来一次”。语言既有明确性,又有模糊性。明确性是指在一定语境中表意的确定性、疑固性。模糊性是指同一词语、同一观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尤其是脱离语境的标题或观点,只有在文章论述分析的具体语境中才能界定其具体意义指属,进而达到论点鲜明、论述严密。
(2)把观点规定在一定范围类内。
任何道理都是相对的,都有其成立的条件,这犹如数学上的定义域,某一公理、定理一旦超出这一界定区域便不能成立。因此,展开论证时,一定要给论点确定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请看第Ⅱ组观点:
Ⅱ、金钱是万能的……③
金钱不是万能的……④
初看起来,④正确而③难以立脚,但若给③确定一个适用范围,它也就成为千真万确的真理了。这个范围可确定为: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在市场经济中,在商品交换和经济生活中,钱是不可取代的价值符号和财富象征,钱也是一切经济活动中的中介和杠杆。在
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钱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钱就寸步难行;反之,有了钱,不仅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还可以进行一切形式的市场运作。所以说,“金钱是万能的”。若有人质问说:即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钱可以买来爱情吗?我说可以,如果你的爱情是商品的话;如果爱情不是商品,那就超出了我的命题所设定的适用范围。
(3)把论据规定在同一价值取向上。
有些材料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它既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换个角度也可证明另一个观点。笔者曾给学生出过这样一个道材料作文:
据载美国、日本等国曾出价一亿美元索购一尊秦始皇兵马佣,国家没有出让,蔡子民先生发表《卖掉几个兵马佣如何》一文,主张用卖兵马佣得来的钱开发和保护文物。你同意不同意蔡先生的意见,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见解。
作文中,大多数学生反对卖,其中有一名学生列举了历史课本上一则史料作为反对卖的论据:沙皇俄国1867年曾把白令海峡彼岸的大片疆土即现在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卖给了美国,但后来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黄金,俄国人后悔了。
一此证明兵马佣如国土资源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其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因而是万万不能出卖的。但令人困惑的是,在为数不多的同意卖的学生作文中,有一篇也使用了这则史料,而使用取向截然相反——“沙俄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国内急需资金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国际上面临实力已经超过俄国的美国的对外扩张,沙俄果断地卖掉了白令海峡彼岸的那片疆土,既缓解了国际矛盾,又为发展国内经济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资金,岂不两全美?”
同一历史事实,竟然在不同使用者手里证明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孰对孰错呢?这就要看所证明的现实条件或现实针对性与事实论据产生的背景及针对性是否一致。一致者为是,不一致者为非。所以,使用论证一定要充分注意材料的多种价值取向,使多向性材料的使用价值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在取向上、背景上和针对性上相互一致,这样才能使论证过程严密不懈,使论证结果确真可靠。
(4)把论证置于对比或比较思维的流程中。
既然任何道理都是相对的,那么,说理文展开论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要在思维的流程中通过对比或比较的方法显示出“理”的相对性。请看第Ⅲ组观点:
Ⅲ、时代需要热心肠……⑤
冷漠一点又何妨……⑥
这又是一组针锋相对的观点。证明⑤比较容易,也易于读者接受。但有一篇《关于冷漠》的文章,作者认为对“冷漠”不仅不该一味贬损,而且还反问说:冷漠一点又何妨?其中一段便是通过比较显示“道理”的正确性的:
冷漠者显然达不到“雷锋精神”的道德高度,面对苦难很难指望他奉献爱心,但冷漠者绝少破坏性,帮不了人也害不了人。如果一定要说冷漠是当今社会的病态,那它与虚伪的包藏祸心的“热情”相比,又要积极有益得多。
通过比较,道理彰然若揭,令人信服。
作文无定法,但也有技巧。尤其是初事写作的人,一方面要通过生活感悟和阅读思考,提高自己思维境界,思维素质和认识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之库存,使写作过程中有兵可调,有将可用;而另一方面,文章并非材料的堆积,更不是观点与材料的简单相加,而是思想观点与思维材料的有机、有序、有法的统一体。所以,学习写作方法,注意行文技巧,对于中学生学习写作而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作文的决胜技法
第一节:虚题实写
[虚实定义]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当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明朗的。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习惯》、1994年的高考命题《尝试》,2009年四川卷的命题作文“熟悉”等,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或命题;
所谓“实题”,则是一些提供了具体的人物、事件、事物等方面的材料的话题或命题,如“遥望星空”、“窗前”、“白杨树”、“长城”、 2009年湖南卷的命题作文“踮起脚尖”等题目。
“实题”要“虚”作。“实题虚作”,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通过具体的叙述或描写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具体事件的意义,以达到诠释题目的“虚”指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此类题目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
“虚题”要“实”作,最忌没有具体实在的记叙和描写而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对于这类作文题,写作时,一定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你自己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
[虚题实写]
写作是思维的流淌,是感情的倾泻。只要你掌握了一种思维的物质和交流的工具,你就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但写作不是无聊的谝闲,更不是贩卖文字垃圾,他所表达的“思想”应是一种独悟,是一种“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的独悟。所以,表达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感受,写出真情,先感动自己,再陶冶他人,便是写作的根本尊旨。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美的思想、美的感情还不行,因为它是一种“虚指”的抽象的主观的理念、情感或感悟,它需要“外化”为一种具体的物象、意象或形象。将主观理念蕴涵在具体的物象之中,把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客观的意象之内,由抽象的感悟创造出直观的形象,这便是“虚题实写”。
[命题设计]
康德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身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将你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写你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 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35行。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凡是“虚题”,它的意义指属往往是抽象的,也是不确定的。“精彩”的含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意义理解,“精彩”是“优美”的或“出色”的,“精彩”是一种“神采”或者是一种“精神”。我们据此可以直接描写某种“优美神采”或“出色精神”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方面“优美”或“出色”,“神采”或“精神”,都是极其抽象的主观感觉或内在精神,若“以虚写虚”,就“精彩”写“精彩”,必然难以下笔,或者下笔以后也写得空泛抽象,空洞无物;另一方面,如此就“精彩”写“精彩”,等于放弃了命题材料对话题的内涵界定,没有充分理解材料的意义指属。
所以,按照国家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组负责人张伟明所说的“材料是话题的一个解释、一个说明,或者说一个例子”的观点,考生只有审读所供材料,才能准确把握作文命题所界定的话题内涵和写作指向。
审读命题材料,“精彩”的意义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或“每天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我们对待“精彩”的态度应该是“或许终身吃苦”,但也“应该活得精彩”。所以,作文话题及其材料已经明确规定了“精彩”的写作内涵和写作范围,这就是创造性地工作,或者说去完成自己认为合理的应该去做的事情,以及为此吃苦、受罪,甚至罹难、牺牲等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又典型的“神采丰韵”或“精神风貌”。若写议论文,就要在阐释了“精彩”的上述意义以后,把论述的侧重点放在人生为什么要活得“精彩”,在具体深刻的论述中阐明“精彩的活着”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示例点评]
例一:精 彩 一 瞬 间吉倩倩小时候有过梦想,想去世界各地探险,去帝国大厦的顶端远眺自由女神,去埃菲尔铁塔注目凯旋门,去热带雨林与金刚鹦鹉合影,还要去南极与企鹅同行。
原以为这样的人生才与众不同,如此的经历才算精彩,如此的生活才无悔于自己。等到长大以后,才明白有些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是未必能够追求得到的,即使追求到了,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彩。
随着岁月的流失,我才渐渐地发现精彩并不遥远,精彩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经意罢了。
当早晨醒来,推开窗户,聆听着打破早晨宁静空气的鸟鸣,陶醉于淡淡泥土的芳香,我会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拥抱清晨。这是何等的精彩!
吃着咸菜和馒头,同父母一起就伊拉克战争的最新动态,侃侃而谈,那开心、温暖、激昂、同情等等感情溢于言表。这是何等精彩!
匆匆地赶往学校,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将地上的一瓣香蕉皮捡起,路人之间温馨的目光相互交流,顿然间温暖如同清泉,沁入人们的心田,注入我的脉管,这更是最富内涵的精彩。
精彩可以是阳光的沐浴,可以是亲情的享受,也可以是温馨的目光交流。但精彩不仅仅是这些,它更应该是辛勤的工作,是不断的忙碌,也是永远的追求。精彩可以是物质的丰富,更应该是精神的满足;精彩可以是永恒的,也可以是瞬间的。精彩,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用心去体验;精彩,更需要我们努力拼搏,拼搏才能使人生绽放出耀眼夺目的色彩。
这种生命的色彩,寓于每天的辛勤工作之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要每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所以,精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做属于你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并让自己学习或工作带有你自己的一份努力和拼搏的风采,那你的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就是精彩的,并不需要华丽的衣服和丰盛的晚宴,也未必需要显赫的身份和辉煌业绩。只要你抓住身边的每一瞬间,让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实起来,那你人生都是精彩的。
一位普通人说:“我们或许终身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只有使自己每一瞬间拥有精彩,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简评]这是一篇议论性质的散文。习作者以比较流畅的语言、老辣的运笔,欲擒故纵,先写自己曾经憧憬过的所谓的人生“精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长大以后”的感悟和认识——“精彩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经意罢了”,反向入题,欲收故放,引论颇有特色。接下来,文章以一组特写镜头,化虚为实,虚题实写,形象地诠释了“精彩”的意义,也论述了“精彩”并不遥远,“精彩”就在我们身边的个人独悟。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极富文学色彩的语言阐述了人生“精彩”的具体内涵和意旨,议论深刻,透彻见底。最后以材料中那位普通人的话收束全文,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例文二:不会捉老鼠的猫张莹太阳很暖,正值阳春三月,天气格外好。“喵……”,从一个角落突然发出了一声猫叫,吓得几只正在大街上闲逛的老鼠四处乱窜,可这只猫一动也不动,只见它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下,偶尔发出几声“喵……”
它叫“猫猫”,是一只被人丢弃的猫,只因为它在主人的书房里捉老鼠时,打碎了主人的一瓶化学药水。它并不知道这瓶药水有多么重要,竟让主人的脸由红转到白再到青,他只记得主人踢它出门时说了句“瞎猫,你将永远不会逮老鼠了……”
“猫猫”真的永远都不会捉老鼠了吗?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猫猫”伸了个懒腰,它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异常肥大,而且正在一点点地膨胀,好像一个正在被吹大的大气球,“猫猫”很害怕,这是怎么回事呢?然而,它猛然间又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气流从体内冲出,肥大的身子又开始缩小了,缩得像一只蚂蚁那么小……就这样,“猫猫”的身体一会变大,一会缩小,把“猫猫”折磨得痛苦不堪,也引来了一群老鼠观看。老鼠们很是得意,它们嘲笑“猫猫”,捉弄“猫猫”。“猫猫”气死了,它想捉住它们,撕碎它们,可“猫猫”却已经无能为力,它只好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来安慰自己——“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些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猫猫”想,自己就这样完了吗?生命对于一个不但不会捉老鼠,反而被老鼠们耍弄的猫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它停止了反抗,任凭老鼠们在自己身上乱抓乱咬。
阳光依然明媚,可“猫猫”却绝望了,一滴眼泪从“猫猫”眼角流出,落在地上,蒸发在空中。突然,一只老鼠大叫:“快看,它身后有一个蓝点”,这个蓝点随着“猫猫”身体的扩大而扩大,上面还有一行字——此药水可改变所有动物的本能,包括人类。原来,“猫猫”打碎那瓶药水时,不小心把药水粘在自己的身上了。“怪不得不会捉我们哩!”“也挺可怜的!” ……老鼠们议论纷纷,似乎很同情“猫猫”的不幸,也好像忘记了“猫猫”以前曾吃掉过它们的骨肉同胞。于是,老鼠们不欺负“猫猫”了,它们从“猫猫”原主人那儿偷来了那瓶药水的解药——“精彩”,让“猫猫”服下。它们仿佛要让“猫猫”知道,猫只有会捉老鼠,猫的生活才会充满绚丽的色彩;老鼠们还明白,或许自己要整天担心被猫吃掉,但富有挑战的生活才称得上精彩呢。
几个小时以后,“猫猫”恢复了知觉,一切都恢复了原样,当“猫猫”知道是老鼠救了它时,它激动极了,大声喊到:“我又可以捉老鼠了,我的生活又充满了精彩。”老鼠们吓得全跑了……
你说老鼠的生活不精彩吗?[简评]这是一篇特例作文。习作者以大胆的构思、神气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和拟人的语气,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地为我们描叙了一段引人入胜而又促人深思的“猫猫变形记”,情节离奇而又合乎情理,借物寄意而合乎物性,以猫喻人,以鼠拟人,猫人合一,鼠人同性。
猫因误碰了主人的一瓶试验药水,沾在了自己身上而使自己失却了捕捉老鼠的本性,也使自己的“猫生活”失去了“绚丽的色彩”;老鼠们因“猫猫”不会捉它们了确曾高兴了一阵,但当他们把自己的天敌玩弄、戏耍的一阵子以后,它们也便觉得自己的“鼠生活”由于丧失了生活的挑战而没有了精彩。于是,老鼠们便在猫原来的主人那儿偷来了那种药水的解药——精彩,让“猫猫”服下,“猫猫”恢复了本性,老鼠也因生活恢复了挑战而恢复了应有的精彩。习作者以寓言的手法敷衍全文,以物性折射人性,具有深邃而多层面的主旨思想:
第一,不论动物,还是人类,失却自己的本能就不会有精彩可言,相反只有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独一无二的本领,自己的生命才会有精彩;
第二,生命的意义和精彩在于做好自己的本行,千万不可不伦不类地生活;
第三,由老鼠救助天敌的动机和行为,诠释了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富有挑战的生活才称得上精彩”,失却对手、没有挑战的生活必然是平乏无味的没有意义的。
习作化“虚”为“实”,通过细腻逼真的形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使抽象的虚指意义变成了可感可知可悟的情节、形象和故事,极富文学性、形象性和可读性,是一篇“虚题实写”的成功习作。
“虚题实写”,关键是化虚为实,附情于物,把表达主观思想、心理感觉、理性判断的话题或命题意旨蕴涵在具体的一个或一组物象之中。写作中往往需要运用象征、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意旨外现化,使虚幻的概念具象化。例如以“欢乐”为话题作文,“欢乐”和“快乐”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是感到幸福或满意的心理感觉,若一味地表白自己多么“欢乐”、多么喜悦、多么高兴,文章就必然写成了空口号式的心理独白,是必然没有文学品位的,也是没有感染力的。德国诗人席勒在1785年10月的一天应邀参加一对新婚夫妇的婚宴时,深深地被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感染,写下了一首题为《欢乐》的“思想抒情诗”,诗人把“欢乐”比作“美丽神奇的火花”,比作“极乐世界的仙姑”,比作“温柔的女性”,说成是“自然的乳房”,可以让众生吮吸,能“赐给我们亲吻和葡萄”,让所有的动物包括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其中第四节是这样写的: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在世界的大钟里/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她使蓓蕾开成鲜花/她使太阳照耀天空/望远镜看不到的天体/她使它们在空中转动。这一节最后以合唱形式为人们指点快乐的前景: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在人生的旅程上前进/像行星在天空运行/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由此可见,虚题实写的关键就是化虚为实、借物寄意,而“借物寄意”的关键是通过联想和想像,寻找话题或命题的意义载体,这个载体必须同命题意义具有相似性、具有可比性,使意义和载体虚实相融、合而为一,达到形象生动、具体鲜活,使读者如饮甘醴,心旷神怡。
第二节:实题虚写
[命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作为你发表看法的由头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试题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命题材料中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者的三种观点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其看法都是关于“墙与门”的判断,包含两个具体的物象:“墙”和“门”。“墙”,就是人工筑成的屏障或外围,起隔离或隔断的作用;“门”就是“墙”上的或车船上的出入口。由此可见,就话题的本来意义而言,“墙”与“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世界上没有无“门”的“墙”,也没有无“墙”的“门”。以“墙与门”为话题作文,若“实”打“实”、“实”对“实”地写,除非你写说明文,具体说明“墙”的定义、种类、构筑材料、构筑方法、墙的作用、墙的历史,等等。若写散文、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如此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符合命题材料对话题意义的说明和指属。
材料中“现实主义者”说的“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已经解释和说明了“墙”和“门”的意义指属和内涵。“墙”意味着隔膜、封闭、闭关自守,“门”意味着沟通、开放、敞开胸怀。所以,你必须按照作文题的立意指向表达“墙与门”的虚指意义,由此抒发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这类实题很多,如09年北京卷的新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09年湖南卷的命题作文“踮起脚尖”等,都是“实题”。
[佳作例评]
例文一:门与墙的重新组合刘炜门之于墙,就像精神与物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世上没有离开了墙而孤立存在的门。当然,巴黎的凯旋门是要除外的。它和它下面燃烧了近百年的圣火都已经成了一种象征。
话说到此,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中华民族的象征,举世第一墙——长城。它之所以称之为长城,也许建造者想将整个中国围成一座城,自己作这一城之主就够了。长城上是有门的,像山海关、嘉峪关便是门,是很大的,也很雄伟的门。但,这门太少了,实在太少了。无数的商旅为之兴叹,几多和番公主的环佩声声为之阻断。
长城,它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作为防御的屏障,它没能够阻挡住南下的胡马,却教无数的春闺梦里人暴尸沙场。
长城,它不但未能尽职,而且成了自己的最大敌人。昏庸的皇帝总想着数长高的厚壁是异族无法逾越的屏障,中央之国固若金汤。也许,他本人无论如何是爬不过长城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敌人的铁蹄对长城的践踏与跨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门”太少了。
这矛盾吗?不,这并不矛盾。假使互市的客商能够自由地往来于长城内外,带回信息,带回良马,我想,也一定能够带来胡帮的橄榄枝和友谊藤。
长城,因为你缺少门,你便成了封闭与愚昧的象征!
然而,在今天,长城,你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金戈铁马的时代早已过去,信息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必须忍住剧痛,洞开无数的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脚步,你必须打破自己对自己的禁锢,你才能完成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和战胜自己,也战胜一切的伟大壮举。
我祝福你,长城。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兴衰和沧桑变化的你,你一定会再次取得挑战自我的胜利,你一定能够在烈火中完成一次伟大的捏磐。在这个伟大的捏磐中实现“门”与“墙”的重新组合![简评]这篇考场作文写得大气,气势宏大,放得开,收得拢。开篇以“墙”与“门”的关系开笔,指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再以巴黎的凯旋门作特例,既对文章观点作了补充说明,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然后,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既“实”写长城将中国围成了一座“城”,又“虚”写了长城的封闭意识和愚昧观念;既“实”写了长城上“雄伟的门”,又虚写了“门”太少,即我们与异族沟通和交流太少的危害。文章最后变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以呼告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正在改革开放的祖国挑战自我,迎接未来的热切希望和期盼。
例文二:选
择过林一位曾经声名显赫的贪官溘然长逝了。
翌日,他便被人带到了上帝跟前,等待接受真主对他后半生的安排。他一见着尊贵的上帝,便虔诚地跪倒在上帝面前,双手伏地,口中念念有词道:“我尊贵的主啊,您真如我想象中那么威武英俊。今天,我终于有幸一睹您的尊容,实在是我修来的造化啊!”
上帝听后一笑了之,似乎沉默不语。但他的耳旁却传来阵阵宏亮的声音:“说吧,你有什么请求,我都会尽量地满足你的。”他听后一阵窃喜。但是却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下半辈子能活得有意义就够了,别无什么奢望。”“那好,就随我来吧。”说完,他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之后就不醒人事了。
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置身于茫茫云雾之中,仿佛蓬莱仙境一般。只见面前竖立着一扇黑漆漆的大门。这时,上帝突然出现在他身边,用手指着大门对他说:“这是通往地狱的大门。您想要下地狱吗?”他说道:“让我先看看再决定吧。”便打开了那扇门,顿时,他被里面的场景吓坏了:只见门内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不时有青面獠牙的怪兽在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火龙喷着股股火焰,身长数仗的巨莽吐着信子。他便急忙关上门,向上帝婉言拒绝了。随后,他又被上帝带到一扇朱红色的大门前,不等上帝向他介绍,他迫不及待的打开大门,顿时他又被里面迷人的景色惊呆了:只见门内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草木茂盛,繁华似锦,清流湍湍,嫣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这一定是天堂了,我就选定这里了”他喜洋洋道。“好吧,既然这样,你就不能后悔了”。说完,上帝化作一道青光,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急忙跨进门内,准备享受这世外桃源的生活。熟不知,却突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无数怪兽张牙舞爪,火龙喷着股股火焰,巨莽吐着长长的信子,都向他扑来。他赶紧推来时那扇门,却怎么也推不开,只见那门却变成了一堵墙,墙上刻着这样几行字:“假作真时真亦假,有变无处有也无。”[简评]这又是一篇特例作文。聪明的考生以大胆的想象,化“实”为“虚”,以“虚”写“虚”,即将具体的“墙”和“门”化为虚幻的“墙”和虚幻的“门”,但展开行文的过程中,却能够把“虚”当“实”,细腻逼真地,具体而不抽象地描写出文章主人公在地狱中碰到的对于“门”与“墙”的选择故事,其意义指属仍然是“虚”指的。这种以虚幻的故事情节揭示抽象的意旨的写法,就是“以虚写虚”的手法。这里,“实题虚写”的第一步是“化‘实’
为‘虚’”,然后“以‘虚’写‘虚’”,既神奇莫测,又折射现实,深刻地反映了贪官的人生归宿。特别是篇末的一副对子“假作真时真亦假,有变无处有也无”,既诠释了在贪官人生中“门”与“墙”的互变原因,又点明了文章主旨,意旨深刻,令人深思,促人反省。
[结论小结]
“实题虚写”,关键要认清“实题”的特征,准确理解“实题”的具体内涵,再此基础上,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寻找“实题”的象征意义或者说附加意义,然后化“实”为“虚”,附情于物地展开行文。这就要求考生借助一定的艺术知觉,因物兴感,借物寄意,把自己的主观情思、思想认识移植或投射到命题或话题中的物象之上,让意旨超越描写对象或物象本身。
例如以“井”为话题作文,“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物象,我们如果“实题实写”,必然要写“井”的深浅多少,“井”水的咸淡与否。而新加坡作家尤今却从一口古井感受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他说:“有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他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他一眼。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奇的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清澈见底;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这类人才美不外露,又大智若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每次掏出来的话,都闪烁着智慧的亮光。
文章最后说:“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由今的这篇《古井》,以物象“古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古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古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统一,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所以,“实题虚写”,一定要注意在“附‘虚’于‘实’”,以“实”写“虚”的时候,做到“虚实融合”,“虚实同一”。
第三节:宽题窄写
[命题设计]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有“兼济天下”,又有“独善其身”……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有的只供说说,有的才是去做呀?请根据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吃透材料意义,立意必须在材料所规定意义范围之内。② 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命题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宽题。所谓“宽题”,就是标题或命题材料的意义外延大、写作范围广的试题。这类作文试题看似意义范围很大,但只要你仔细审读材料就会发现材料本身往往已经限定甚至暗含了作文立意,至少暗含了作文的立意指向。考生一定要弄清材料的意义范畴,千万不可随意下笔。此题开篇就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可见材料中心就是“中国文化”这一博大精深、浩渺无边的对象,它几乎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所有内容,如果不加限制的话,考生随便写个什么作文,都是不会偏题的。但命题人精心设计的作文试题决不会给套袭或剽窃他人文章的行为敞开大门的。
所以,不论是新命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试题,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设置一段限制命题或界定作文内容范围的命题材料,其意义和主旨就是对命题或写作内容进行限制、规定。
这道作文试题,其命题材料所列举的四组例说的共同意义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多元杂糅”,或者说“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等。所以,写作这篇作文,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只要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或反映了这样一些意义指向则算是符合命意的。
[佳作示例]
例文一:黑与白李博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流经漫长岁月而奔腾不息。铭记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巍巍五岳,浩浩九州,饱经历史沧桑而本色未改,叙述着华夏先烈英勇悲壮的业绩。
每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展开神州大地漫长岁月的画卷,我们就不难看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曲充满矛盾与和谐、对立与统一的伟大乐章。
西楚霸王,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与秦军主力激战河北,一举得胜,为推翻暴秦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但在楚汉交兵的天下争霸中,同样骁勇的他却惨遭失败,自杀于乌江。
于是,便有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哀怨赞叹。但追溯历史,我们又会惊奇的发现,春秋战国之际,在会稽山上,勾践大败被围,危在旦夕。但超出常人的越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育,终于反败为胜,灭掉强吴,雄居东南,傲视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悲叹项羽与勾践的迥异的结局,并发出“兵家胜败事不期,旬羞忍辱是男儿的感慨。对待惨重的失败,自杀出自于对骨气的追求,苟活于世却是为了积聚力量,卷土重来。其实,勾践降吴可以活命,但项羽未必有如此的好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互相矛盾对立,却又同样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作用,让人意识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合理选择人生道路的简单而深刻的哲理。
其实,纵观历史,诸如此类的事件俯拾皆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唐代诗人李白,曾因期盼仕途而有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无限感叹,也曾有蔑视权贵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弃情绪。仔细深究则会发现,仕途经济的李白初涉尘世,不知仕途艰难,不知官场黑暗,因而向往做官。当两次入京都未被起用后,他看清了官场的真面目,也只好一醉方休,独善其身了。这正是李白在不同条件下选择不同道路的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充满了矛盾与和谐,对立与统一。不同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事态度、方法大相径庭,但每个人又都在深思熟虑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正如同黑与白,既表面矛盾,又内在统一,却又都能谱写出优美的历史篇章,使之流传久远。
从看似矛盾的生存现象和理念中提炼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合理选择人生道路”,这既是作者从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的中国特色文化中的得出的个人见解,也是中国文化自身的一个特点和理念,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文章论述基本上是严谨的,语言也是比较流畅的。
例文二:文化之于民族杨妍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并非表象上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是那无影无形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魂;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文化不能脱离民族,民族也不能没有文化;民族创造着文化,文化塑造着民族。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千年喧嚣,大浪淘沙,不见了古罗马,不见了古埃及,不见了古印度,不见了古巴比伦,不见了许许多多的曾经灿若明珠而又令人神往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却惟有中国文化的血脉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却只有中华民族以它亘古常青、日新月异的面貌对着世人微笑。当人们在看清了那些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耻辱、昔日的富强与今日的衰落之后,终于明白了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石,文化传承着民族,民族发展着文化。于是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成为一个恒久的理念与命题,令我们深思,让人类解读。
先秦诸子,孔孟学说,无疑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帝王们懂得如何用它统治人民,人民懂得如何用它统治自己的精神。对于孔孟文化,我们且不论它有多少是用来说的,有多少是用来做的,也不论它有多少是精华,有多少是糟粕,它至少将我们中华民族在二千多年的历史范畴里缚成一体,让我们炎黄子孙没有像犹太人那样散落在世界各地,沦落为飘零世界的希伯来难民。相反,它使我们既积极进取,又淡泊明志,既追求理想,又宁静致远,以刚柔兼济、坚韧结合的姿态抵挡着异族的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于是,中华文明便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自己历史的民族,中国便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解体、没有消亡过的国家,尽管她曾经合合分分或分分合合。
于是,历史学家便不断地研究中华神奇的历史,人类学家也不断地探讨中国深奥文化……他们终于明白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动与静、实与虚、刚与柔、坚与韧、有为与无为的有机融合,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统一,就是自信与谦卑、抗挣与妥协、奋进与忍让等等相反相成的生存理念的辨证结合。
然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岂是说一说就能明白了的?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其文化的幽灵在其中漂来荡去,互融互动,便注定了它与我们灵魂的碰撞和交融,因此,文化决定了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既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却没有使我们看清它本身的底色。
时间在延续,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在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对文化现象的认知和判断也便优劣难辨,众说纷纭。这就像对长城的是与非、功与过的认知与判断,谁能说清它是中央之国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还是闭塞与落后的标志?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似乎最能自圆其说。例如,既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又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既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这些相反相成,矛盾对立的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道理、什么原因呢?也许这篇短文是说不清楚的,即使写出一二本专著,也未必能够说清它的内涵的。但有一点已经显现,也能够说得清楚的,那就是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已经学会了吸收与扬弃,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用自己眼光“拿来”,用自己的标准“扬弃”,以此进一步完善着中国文化,也创造着世界的新文化。
我们不再囿于中央之国里自我欣赏,我们一边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土,又一边放眼于世界;一边发扬着自己的优良传统,又一边汲取着世界的文化的优秀精华。于是,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便更加清晰可见了,那就是开放与自信、借鉴与固守的对立与统一。谁能坚守住这样的文化,谁就能坚守住了自己的民族。
所以,中国文化的声音是需要用心来聆听的。
【简要评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一篇小小的习作之中是很难说清它的具体内涵的。然而,这位聪明的学生竟将这一令学者也会望而生畏的命题剖析得如此透彻、议论得如此深刻,着实让我们肃然起敬。
这一方面是因为习作者拥有比较宽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文化功力,另一方面则是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宽题窄写”的写作技巧,从一个侧面切入,抓住文化之于民族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侧重点深入剖析,对比论述,在对比中将中国文化历史作用、内涵特征揭示了出来。而在对其历史作用和内涵意义的评价时,先论述积极意义,如中华文化将“动与静、实与虚、刚与柔、坚与韧、有为与无为”有机融合,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度统一,至少将“我们中华民族在二千多年的历史范畴里缚成一体,让我们炎黄子孙没有像犹太人那样散落在世界各地,沦落为飘零世界的希伯来难民”,后评价消极意义,如中华文化是一种最能“自圆其说”的生存理念。
但对于后者的评价,习作者仅仅是点到为止,不妄加指责,因为这一点也有多种诠释和不同认知。在对比论述的基础上,习作者笔锋一转,由古及今,弃繁就简,不在争执不清的问题上纠缠,而是承上转入对新世纪的中国已经学会且运用成功的“吸收”与“扬弃”、“借鉴”与“固守”的时代精神的肯定与赞同,并阐述了这种文化精神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其思维见解暗合了一个伟大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在令人敬佩。
第四节:窄题宽写
[宽窄定义]
中国古代写作学就有“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的说法。所谓“大题”,就是指内涵多、范围大、时间长、空间大的命题或话题,它包括“宽题”和“长题”二种情形:“宽”,主要指范围大、空间大;“长”,主要指时间长。与此相对立的是“小题”,它又包括“窄题”和“短题”二种情形:“窄”是指范围小、空间小;“短”是指主要是指时间短。所谓的“大”与“小”、“宽”与“窄”或“长”与“短”,都是相对的。例如:“父辈”若是“宽题”,“父亲”就是“窄题”;“父亲”若是“宽题”,“我的父亲”就是“窄题”。
再如:“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56年全国高考题)若是“长题”,那么,“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北京题)就是“短题”;若“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长题”,那“‘五一’劳动节日记”(1963年全国命题)就是“短题”;如果“难忘的一天”(1977年陕西命题)是“长题”,那“挥手之间”就是“短题”。
“窄题”要“宽”写,方可突出“窄”题的普遍意义,使“窄题”建立在人人皆可认同的基础之上。例如:写“父亲”,若只写“父亲”的个性,而看不出“父亲”身上所能体现出的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特征,那父亲的性格个性就没有普遍性意义和价值;如果透过父亲一人的性格,通过其语言、行为等特征的描写和记叙表现出父辈那一代人的某些共同特征,才算是“化窄为宽”,使命题建立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之上。
2009年安徽卷的命题作文“弯道超越”,就虚实来说是一道实题,就宽窄来说就是一道窄题;就材料作文来说,2009年江西卷卷以一件重大新闻事件作文,命题材料,这件新闻事件就是佳士得拍卖行不顾国人强烈反对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而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先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在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从命题材料本身来说属于稍纵即逝的现实中一件新闻事件而已,但如果就事论事必然写不出深度,一定要采用窄题宽写的方法发掘其中的因果关系,写出深度。
“短题”要“长”做。像“难忘的一刻”和“掌声响起来的时候”,若只是写瞬间和掌声响起的时刻,思路就无法拓展,很难写出深意,下笔时一定要注意给话题或命题前后加上两条沿长线,来展示“瞬间难忘”的因果内涵和关系,如“为什么难忘”、“怎么难忘”;或揭示“掌声响起”的内在关系,如“掌声怎样响起”、“掌声为什么响起”等等。再如“弯道超车”,就要写出“为什么在弯道超车”,“弯道超车需要什么技能”,“弯道超车的结果是什么”等。
[命题设计]
澳大利亚作家安德鲁·马修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对于世世代代祈祷平平安安、认为“平安是福”的中国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荒谬至极的悖论。众所周知,“晴天霹雳”是比喻突然发生、令人震惊的事件或意想不到的灾祸。难道人生需要这突如其来的灾祸袭击吗?
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的意义范围之内; 2、对安德鲁的观点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或独立思考,揭示或论述你自己的独到见解。
[写作点拨]
材料的核心就是人生要不要“晴天霹雳”,安德鲁说需要,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不能要。这就给考生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生需要不需要这突如其来的灾祸袭击呢?不论你选择何种文体,不论你选择哪些题材,也不论你肯定还是否定这种见解,你必须对此作出直接或间接、直白或形象的回答。至于赞成好,还是反对好,命题没有限制,但你万万不可轻率地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如果赞成“需要”,应着重从“晴天霹雳”对人生、对民族、对人类增强免疫能力,提高预防灾难的意识和水平而言,是有意义的,温总理所说的“多难兴邦”就是这个意思;况且,“晴天霹雳”般的灾难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不论你多么的不喜欢,多么的不需要,它要发生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若论“不需要”,则应着重从人类生存、民族发展的角度谈“稳定”的价值、“和平”的意义,并分析灾难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后果,指出预防灾难的意义。总之,此类命题应在话题的两头分别延伸:向前延伸找原因,向后延伸论结果,在此基础上辩证说理,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一定要避免偏激,克服片面,这才是论证成功的关键。若写记叙类文章,包括叙事散文、故事、小小说、寓言、童话、戏剧等文体,情节的设置和构思都应寓辩证思考于其中,揭示或形象表达你对“晴天霹雳”的认识和见解。
[佳作示例]
三次经过那棵树赵璐第一次 红叶
那棵树本是极普通的一棵枫树,在这样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天,红得那么艳,那么美,就如同我一帆风顺的人生。从小到大,我那温馨、富足的家庭,我那位学识、声望都很高的父亲,我那温柔、慈爱的母亲,曾被多少人羡慕;我优异的学习成绩、多才多艺的才华曾被多少人称赞;我出色的工作才能、丰厚的工资收入曾被多少人嫉妒。总之,我一直走在幸福的红色地毯上。
第二次 枯枝
然而,一次晴天霹雳般的车祸中止了我幸福甜蜜的人生。也不知在多长时间的昏迷以后,我渐渐地醒来了。然而,更大的打击摆在我的面前——我不能用双腿走路了!
我哭喊着、叫骂着,我几乎疯了。是的,我真的快要疯了,我不懂上天为何如此疯狂,艳阳天里的一声霹雳竟让我从幸福的红地毯上直坠深渊。
那段日子,母亲一直默默关心着我,她拿来史铁生的文章让我看。可是,我哪能看进去呢?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我答应和她一起出去散心,然而,我心如坠谷的大石一般沉重,怎能散得开呢?
当母亲用轮椅推着我再次经过那棵树时,我震惊了,我的心振颤了。啊,就是这棵树,我盯着它,如今,它光秃秃的枝干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光彩……这不就是我人生厄运的象征吗?枯枝!
第三次 新芽
母爱和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我心中的伤痛在母爱的诊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抚平了。我仔细阅读、品味着史铁生的文章,咀嚼着他的人生苦难,也渐渐的明白了他曾经的痛苦和曾经的思索,知晓了他痛苦地寻找生命真谛的心灵轨迹。于是,在无数次绝望之后,我擦干了眼泪。
一个初春的上午,我独自转动着轮椅,又来到了那棵树跟前。我惊奇的发现:这棵曾遭“霹雳”的枯树竟然长出了新芽儿。顿时,我觉得冬天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已经来临。曾经遭受了“晴天霹雳”的这棵树啊,你萌发出了新的生命,你萌发出了坚强而成熟的生命啊!
刹那间,我似乎也听到了史铁生曾经深切感受到的“辽阔而久远的安静”。
[佳作简评]
化“短”为“长”,化“窄”为“宽”,镜头剪辑,跳跃组合,是这篇习作的突出特点。习作者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一棵曾遭霹雳的树木联系在一起,相互映衬,以树喻人,以树拟人,物人合一,以这棵曾经艳美无比的“枫树”突遭“霹雳”而枯萎以后,竟神奇般地长出了新牙,隐喻自己的人生沉浮,双线平行发展,又交织勾连,形成了一个精巧紧凑的结构形式。在写法上,习作者将“晴天霹雳”这个短题,化“短”为“长”,或者说化“窄”为“宽”,使自己瞬间遭受的车祸灾难和红枫树瞬间遭受的“霹雳”打击作出了形象化的因果探索和具体描绘。
自己遭遇车祸是意外的,也是瞬间的,意外而瞬间的车祸以后是一蹶不振呢,还是重新振作?枫树突遭“霹雳”是偶然的,也是瞬间的,偶然而瞬间的“雷击”以后,到底是永远枯萎了,还是重新萌发生命的活力呢?对于前者,文章先写幸福的生活、温暖的家庭和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再写“晴天霹雳”般的灾难,最后写绝望之后“擦干了眼泪”,“似乎听到了史铁生曾经深切感受到”的‘辽阔而久远的安静’”了;对于后者,习作者先写天高云淡的艳美,再写惨遭“霹雳”以后“光秃秃的枝干”,最后写“枯枝”长出的“新牙”。文章三节,人树对应,使“短题”自然延长,使“窄题”自然变宽,拓展了话题内涵,丰富了文章意旨。
第五节:想象作文
[命题设计]
美国纽约州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在就职演说中有一段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不值钱,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但是,你一旦坚持下来,它就会迅速升值。”原来,罗杰上小学时不肯与老师合作,却很迷信,校长就给他看手相,说他将来会成为纽约州州长。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伴随着罗杰40年。51岁那年,他真的如愿以偿。
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个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累积了庞大财富和达到远大目标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信念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请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材料所集中讨论的是“信念”,与“门”“风”等具有具体实在意义的题目相比,算是个“虚题”,“实题”要“虚”作,“虚题”要“实”作。“虚题实作”,就是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形象地展示或揭示“信念”的内涵和意义,表达自己对“信念”的独悟和理解。“虚题”写作,最忌泛泛而谈和不着哦边际地空发议论。若写散文、记叙文或想象类作文,贵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把“虚”当“实”地逼真描写或记叙,使读者对具体形象过程的把握中或具体事件的感知中感悟到“信念”的价值和意义;若写议论文,贵在揭示“信念”的内涵,证明信念的价值;若写议论散文,则要运用文学手法和文学语言表达和揭示自己对“信念”见解和认识,言别人之未言但心中已有所悟,写别人之未写但未必就无所感的经历或思想,便可引起读者的共鸣。
[佳作示例]
例一:为信念而飞曲植日
我今天真的辞职了,放弃了这个世界上收入最多的工作,因为我的资产已经足够在太空进行一次长远飞行。我将在明年出发。( 星球,只为寻找它,一个或许可以成为人类另一个家园的地方。
早在50年前( 的运行轨道就被推算出来,理论上它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可没有人能去证实理论的正确性,那些收入微薄的科学家根本没有资金去寻找它。现在,只有我,一个对天文、对太空无比着迷的世界富翁(尽管有人也叫我“世界白痴” ),才愿意把辛苦挣来的钱投入到这无比艰辛的宇宙探险工作中。
我坚信它的存在,二十年前最后一位探索者临死时那个充满遗憾与希望的眼神,就把这个信念永恒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今天天气不错,我想。
七年了,我们飞过了一个个神秘的星球,正在接近理论上的( 轨道。技术人员大都感到身心疲惫,但却和我一样为了出发时的信念坚持在操作岗位上。
42年过去了,我的头发已经花白。早在二十年前就有技术人员乘坐返回器先走了,尽管剩下的只有我们四个人,我们却都相信成功就在眼前。电脑计算再行驶两三年就可以进入( 的世界了,我们满怀信心。
短短的五年,三个伙伴都去了遥远的天国。但我不会放弃,为了这些为信念献身的朋友。按说( 应该就在身边,可窗外的黑幕上只有几颗暗淡的小行星。( ,你到底在哪里?
我的食物不够用了,可( 好像还遥遥无期,我决定把自己冰封一百年,开启飞船的自动搜索系统。也许我看不到着陆的那一刻,但我相信会抚摸到( 的土地。
今天,我真的看到了晴天。
当我睁开眼睛时,发现飞船已经停止。“它一定在( 星上了。”这是我一百年来的第一个念头。
走下飞船,我被眼前这迷人的景色惊呆了。生长在被污染的地球上的我第一次认识了“清流碧川过经处,由来微风吹草香”的魅力,这恐怕就是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我检查了该星球的轨道,没错,就是人类一直在寻找的( 星。只是它在做远离太阳系的运动,比两百年前估算的距离远了很多。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飞船一起回到地球了,于是,我检查了飞船的安全性能,把( 星的有关资料输入了电脑,并开启了自动返回系统。
我在( 星上写着这最后一篇日记。我不后悔将自己埋葬在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我的生命已经充满了光彩,拥有了人生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只希望后来者看到这个日记本以后永远记住:为信念而飞!
[老师简评]
此文想象大胆而合理,将神奇的想象与科学的推断、缜密的推算有机结合,大胆、具体、合理地描写了“我”的一次长达百余年的宇宙外空探险旅程。内容紧扣“信念”的话题;分则日记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篇末点睛,回扣标题,相得益彰,震慑心魂。
例二:生命因你而精彩薛雷你曾目睹了形形色色的成功与失败,你曾给了失败者获得成功的信心,你曾挽救了无数迷失了的心灵,你曾拉回了数只踏上迷途的羔羊。
你偏爱那些贫穷却有志的人,每当你使他们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和远大目标后,在分享快乐的同时,你不会得意忘形,相反你会告诫他“成功意味着新的起点,你应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你是无私的,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你的帮助,而你却为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们一笔无形的财富。
你也是辛苦的,一个人从呱呱坠地一直到停止呼吸,你便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此后你又不辞辛苦的去帮助另一位需要你的人。
我,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长人之处,却仍得到了你的帮助。
小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只拿你当作是一位玩耍的小伙伴,是你帮助我爬上了那座小土坡,是你帮助我跳过了那一米来宽的水沟,也是你帮助我使扔出去的雪球砸中了“敌军的士兵”……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熟的我才发现,你不仅是一位玩耍的好伙伴,你也是一位益友,你更是一位良师。因为只有你,才不会因我的贫穷与无知而嫌弃我,你使我自卑的灵魂找到寄托,使我孤寂的内心感到充实。每当我伫立在寒风之中,望着那萧瑟的景象,心与天一样灰蒙蒙时,是你悄悄的来到我的身边,点燃我心中的火热,鼓起我青春的勇气,插上我梦想的翅膀,让我追逐天边的云彩,追逐梦里的阳光。
是你,让我有了坚强毅力,使我深深地懂得:是骏马,就应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奔驰;是雄鹰,就应该在悬崖峭壁上展翅;是波涛,就应该在浩翰的大海中翻腾。还是你,为我照亮了前进道路的方向,使我即使在遭受重大打击后仍能想到你——有你,便有了我活下去的希冀。
你一旦离我而去,我的生命便失去了意义,世间万物也会失去它原有的光泽,天空不再蔚蓝,花儿不再鲜艳,就连喜鹊也销声匿迹只剩下了乌鸦在枝头的哀鸣。
当然,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哪怕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你依然会陪伴在我身边。走过坎坷与曲折,鲜花与掌声,我不用担心你会离开我,也不用担心你会背叛我,因为我执着,永不放弃,因为这个世界只为你——信念的存在而美丽。[简评]这篇关于“信念”的散文可称得上是一篇美文,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角度新:以第二人称,化抽象为具体;以拟人化手法,化无生命为有生命,多侧面展示“信念”对“我”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2)倒数②、③自然段是难得的出彩段落,句式整齐,意旨深邃,形象生动。(3)拟题与内容相互映衬,点睛文旨。缺点也明显:化“信念”为无私奉献时,要注意用语既合乎人性,又符合概念特征。
第三专题:高考作文的借鉴与创新
一、借其立意,换其人物
2003年高考结束后,各大网站、报刊都争相报道了海南一满分作文涉嫌剽窃一事。下面的甲文是刊发于2003年第1期《故事会》上的原作梗概,乙文是海南考生的模仿作文的梗概。
甲文:爱的误区
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描头鹰问他:“亲爱的大哥,你到哪儿去啊?”“我去林子里捕鸟吃。”“啊,猫大哥,千万别伤害我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得怎样,你可得让我知道。”猫头鹰自豪地说:“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知道了。”猫认真地答道。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
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手。最后,它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就放心地饱餐了一顿。猫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了猫头鹰。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猫头鹰回家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还有几根猫的胡须。
乙文:最美丽的鸟
海南某考生
猫头鹰生了一窝小鹰,需要一个保姆,便请多年未见面的亲戚猫来照看孩子,她告诉猫,她的孩子是鸟国里最美丽的鸟。猫在家待业多年,非常渴望这份工作,所以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了猫头鹰妈妈描述的小鹰的相貌。
当猫到林子里寻找小鹰时,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小鸟,都符合猫头鹰妈妈描述的小鹰形象。最后,她看到了一窝长得非常丑陋的小鸟,他们的长相和猫头鹰妈妈的描述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她美美饱餐一顿后走了。当猫头鹰妈妈回家时,只发现了一窝小鹰毛。
细细比较二文。我们觉得,不能简单地把乙文定性为剽窃之作,乙文还是独创之处的,比如有意使用“保姆”、“待业”这些词。把动物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使读者自然联想到现实生活,很有时代气息;说“猫”是“猫头鹰”的亲戚,既充分显现了作者的幽默、风趣,又合于文体特征,但由于乙文的立意和故事情节都是甲文的,而对一篇寓言作品来说,这二者无疑是最核心的东西,因此,乙文最起码有剽窃的嫌疑。
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如此借鉴,实在是风险太大。但如果将文中猫头鹰与猫的故事换成狗与狼、猪与羊,但立意一样,只不过是用狗与狼或猪与羊演义出原文中由猫和猫头鹰所演义的感情的亲疏远近与认知的话题而已,谁还能说你是剽窃或有剽窃嫌疑呢?
二、借其开端,另写结局
高考时心情紧张,时间有限,思路有时难以打开,尤其是题中的材料或话题与自己印象中很深的某篇作品有内在联系时,思路更是难以别移他处,产生“借鉴”的想法是正常的。问题是借鉴什么,怎样借鉴。请读下面的文章:
父亲和他9岁的独生子在花园里放风笋。
一不小心,风筝挂到了靠墙边的树上。“爸爸,爸爸,风筝挂到树上了,怎么办呢?”儿子不快地嚷到。
“没关系,我给你搬个梯子,你爬上去拿下来吧!”慈祥的父亲微笑着说。
梯子搬来了,儿子欢快地爬上墙头,摘下了风筝。
“爸爸,我拿到了!”儿子边说边顺着梯子要向下爬。
“等等!”爸爸出人意料地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再下来吧!”
“从前有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他们也是在花园里放风筝,风筝同样挂到了树上,也是儿子去取风笋。拿到风筝后,他刚要下来,父亲说:“你跳下来吧,我接住你!”同时伸出臂膀。儿子高兴极了,纵身一跃,可是父亲却突然缩回双手,儿子掉在了地上。这树不太高,地上又有草,儿子是不会摔伤的,可是也很疼。他爬起来,问父亲:“你为什么骗我?”父亲缓缓地说:“我是想告诉你,父亲的话尚且有不可信的时候,何况是别人呢?做人要多一点儿心眼!”
如果我告诉你上述文字选自2001年一篇无可争议的满分作文时(当年作文的话题是“诚信”),你也许会大叫:“这不可能!这个故事不是一位新加坡著名作家写的吗?这不是无耻的剽窃吗,”如果这篇作文到此为止的话,你的话无疑是真理,而且这篇作文肯定不会得满分而极有可能是超低分了。其实该文还有下文:
爸爸讲到这里缓了口气,对梯子上的儿子说:“孩子,咱们也来玩一下这个游戏好不好?你跳下来,我接住你!”
儿子的脸有些发白,他望了望父亲,犹豫地说:“爸爸,我怕!”
可是父亲坚持着:“没事,跳吧,我会接住你的!”边说边伸出有力的双手。
儿子望着父亲的眼神,知道自己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于是默默地闭上眼睛,慢慢地松开了双手,向下一跳……
一双有力的大手抱住了他,儿子兴奋地睁开眼,疑惑地望着父亲“孩子,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会接住你吧?我是想告诉你,别人的话有时尚且可信,何况是自己的父亲呢!记住,做人要讲诚信!诚信是最最宝贵的财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你懂了吗?”父亲如是说,儿子坚定地点了点头。
本文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作者创造性地补写了后面一半,使前后对照鲜明,富含更多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作文教学专家梁言先生评述此文时说的那样,“父亲的话尚且有不可信的时候,何况是别人呢”,是从社会复杂、人生多艰的角度,提醒人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是写人生的“冷”;后半部分父亲所说的“别人的话有时尚且可信,何况是自己的父亲呢”,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要坚信世上有真诚的亲情,写的是人间的“暖”。
“冷”、“暖”二色交织成生活的多姿多彩,构成矛盾的统一,构成人生的哲理。这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警示,有悬念,且首尾完整,语言有个性,全文几无赘言,显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潜质,给高分理所当然。
三、借其情节,翻出新意:
借鉴他人的作品是否只能像这样添加结尾呢?那不—定。添加结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下文是借鉴原作的情节框架。选
5位丈夫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和母亲、妻子、儿子同乘一船,这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了水里,而你只能救一个人,你救谁?
这问题很老套,的的确确不好回答,于是——
理智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儿子,因为他的年龄最小,今后的人生道路最长,最值得救。”
现实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妻子,因为母亲已经经历过人生,至于儿子——有妻子在,我们还会有新的孩子,还会有个完整的家。”
聪明的丈夫说:“我会救离我最近的,因为离我最近的最可能被救起来。”
滑头的丈夫说:“我救儿子的母亲——至于是指自己的母亲还是儿子的母亲,你去猜好了。”
最后,老实的丈夫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于是回家把这个问题转述给儿子、妻子和母亲。问他们应该怎么办:
儿子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屑一顾:“我们这里根本没有河,怎么会全家落水呢?不可能!”——他的年龄使他只会乐观地看待目前和将来的一切。
妻子则对丈夫的态度大为不满:“亏你问得出口,你当然得把我们母子都救起来。我才不管什么只救一个的鬼话呢!”——女人总是认为丈夫必然有能力,也必须有能力担负起他的责任。最后,老实的丈夫又去问自己的母亲。
母亲没等他把话说完,已经大吃了一惊,紧紧抓住儿子的手,惊慌地说:“我们都掉进水里了,孩子你不是也掉进水里吗?我要救你!”老实的的丈夫顿时泣不成声。
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调侃事故,过去人们都把它作为难天下“丈夫”的一道趣题津津乐道,原本没有答案,但本文作者却给出了答案,并从中翻出了新意,一是将原故事的一个丈夫,变成了5个不同性格的丈夫,并让他们分别说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的话,做出了符合自己性格的事。二是给故事添加了新情节——妻子、儿子、母亲对“老实”丈夫问话的各自反应,的确做到了推陈出新。
最令人称道的是文章结尾的加工,可谓神来之笔。前面,作者把全部笔墨用于写其他人,母亲在读者的心目中始终是次要的角色,处于被动的位置。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笔锋陡转,让母亲语出惊人,一下子由次要升为主要,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了全篇最抢眼的亮点,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也狠狠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母亲的话像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读者心中,令人久久不忘。回味不已,这样的“借鉴”用“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本文还有两点很值得称道:
—、层层铺垫。写其他4位丈夫是为写“老实”的丈夫作铺垫,写“儿子”和“妻子”是为写“母亲“作铺垫,通过层层铺垫,把故事引向深入,托出主旨。
二、注意变化,追求错综之美。前半部分,记述丈夫们的话语,着眼不同的性格,用“理智”、“现实”等定语放在答话前以修饰语的形式作界定;后半部分,记叙妻儿的话语,着眼于不同的身份,用分句放在答话后作议论,作评述。
那个老套的故事,人人都知道,但看了这篇《选择》后,谁都不会认为这是剽窃而加以指斥,反而由衷地佩服作者的聪慧与机智,这就是不同的借鉴方式广产生的不同效果。
不难看出,无论是《两个爸爸》,还是《选择》都是从生活中来的,都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特有感受。它们不是作者思路闭塞、词穷技乏的无奈选择,而恰恰是有意为之的奇想妙得。因此,成功的借鉴不是依葫芦画瓢,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掐头去尾留中间的加工,更不是大段大段地照抄,因为这样借鉴的只能是形,而不是神。不要指望用借鉴减省你的劳动,须知借鉴有时要付出更大的劳动,因为借鉴的实质是再创造,对作者的灵气要求往往更高。借鉴的目的不是偷懒,而是利用人们的趋熟心理,借旧瓶装新酒,让老树发新芽,让读者在意外的惊喜和由此及彼的联想中,回味久久,收获多多。
自觉迎合阅卷老师的阅读口味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写出作文,已经表明你能够说出自己的“话”了,但你“说出”(即写出)的话能否让人喜欢呢?鄙人以为: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能够唤起读者的哲理思维或形象思维灵性的话才能让人喜欢。如何激活特殊读者,即评卷教师的大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想读者(评卷教师)的大脑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一般而言,作为特殊读者的评卷教师喜欢以下几种语言信息:
其一,能够给读者大脑留下思维想象和自主加工空间的语言。心理学中关于大脑信息加工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给读者大脑留下思维想象和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笔者注),‘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思维想象的空间之大!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说“这个女孩没有一点‘沉鱼落雁’之美”,或者说“这个女孩一点也没有‘闭月羞花’之貌”。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想象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能够给读者大脑带来快感,因为满足了读者大脑机能接受信息的自主化特征。例如,“峨嵋山月半轮秋”和“峨嵋山秋月半轮”哪个更有诗意?显然是前者,因为前者的语序倒错使读者大脑有了再行创造巨大空间和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能够给读者新鲜的信息刺激的语言。新鲜的信息刺激能够使读者的大脑产生快感,这是“大脑机能思维自主化”需求延伸的结果。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才能唤起读者思维积极状态并产生愉悦感。第一个以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
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古典诗词中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等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xún落日时的余光)”“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来唤起读者阅读的心理快感。
其三,能给读者的想象思维带来立体化空间的语言。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
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来表达;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物象,内心自然而然的“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以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包括比喻)就占十之八九。自《诗经》以来,先秦神话,离骚汉赋,唐宋华章,一直到《围城》也无不如此。再以描写为例,“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自然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假若以“到”“满”等子替换了“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严秀在为“江苏杂文十家”丛书作序时就指出:“愤怒揭发‘官倒’和买空卖空的投机发财的文章,何止千万,但刘征的一篇《庄周买水》何其优秀特出!”原因就在于此文运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活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熔荒诞和正经与一炉,通过精当的细节描写,将古今人物掺杂,让鬼神禽兽登场,给“濠梁观鱼”和“涸辙之鲋”赋予新时代的特征和意义,妙趣横生,怎能不令人倾倒。2001年的江苏考生所写的《赤兔马之死》也属于此类文章。
其四,符合读者情感化认知选择的语言。读者选择认知对象,或者说对所要认知的对象采取吸纳还是扬弃,必然有一个感情爱好和倾向问题,在认知或者在取舍的过程中,读者重视的首先是符合自己欲望、情绪的对象,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像“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自然比“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更令人喜爱。“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自然比“摇”更具表现力,原因就在于着一“弄”字,花不复为自然的花,影也不复为花之影,而花和影皆在性情之中,成为人的象征和寓体,自然会使阅卷人的性情复燃。
其五,符合阅卷教师价值观念、不令人生厌的语言。写自己的老师,不是敬仰和怀念,不是善意的埋怨和批评,而是挑刺、攻击;写父母,不是写亲情,而是写自私、写兽行,不是审视生活的中的美,而是审视现实中可能有但并不属主流性质的丑。见一人冷酷,便以为人间没有温暖;见一个贪官,就以为无官不贪。这些与读者,或者与社会公共价值取相悖的语言、观念皆为令阅卷老师生厌的语言。
其六,书写漂亮,起码没有阅读障碍的语言。炎热的夏季,阅卷老师每天要批阅30多万字的作文,其辛苦自不待言,若打开一袋试卷,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老师的阅读心理会是怎样的?而若相反,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要让老师费好大的劲才能形成阅读行为,可想而知,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又会是怎样的呢?你对不起老师,那老师也就对不起你了。
高考是一种选拔,目前还离不开人的个体手工阅卷行为,而“人”是有感情好恶的。我们在作文时就需要“迎合”阅卷者的阅读心理,取悦他们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如何“迎合”,又如何取悦呢?考生要具有同阅卷者一样的心理状态!
因为写作与阅读本身就是作者思想及心理状态与读者思想及心理状态的交流、碰撞和沟通。而作品就是这两种思想和心理状态相遇相逢乃至交流的的“场”。考生只有激活自己情感的哲理的和形象的思维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写出文章,才能去激活读者活跃的欣赏思维状态,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喜欢。
为此,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有话不直说,换个形象的新鲜的立体的情感的讨人喜欢的语言。
“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想象和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阅读思维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
其一,联比的方法。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形象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能直说,而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有多少,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读者当然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之处。
其二,比拟的方法。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第二句当然更生动一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物活”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许多学生的文章枯干生涩,大多由于极度缺乏“物活”的灵性和“泛灵”的写作意识。
其三,替代的方法。数学中常用换元替代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替代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想象和再加工的空间。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
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了创造性思维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错的方法。汉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嵋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儿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其高下之分不言字明。
吃透高考方案 把握命题指向 高效备考作文(一) ——略谈2010年高考作文复习的思路与建议 今天我给大...作文命题的几种类型: 广东佛山南海中学 张春霄 (1998年全国卷)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积点跬步, 以至鹏程万里 ——浅谈如何有效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 一、材料的积累方法 将材料的主要内容...高考作文的审题 作文复习策略: 1、范围;①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②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 2、训练点...中考语文作文复习与新题展示教案 一、素材积累 (一)说明: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可知,话题作文是作文...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议论文写作经过审题、立意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根据表现立意的需要选取材料,...高考专题辅导 专题八十二:作文高分秘笈(七) 立意妙招 第七模块:作文 作文化大为小七法 扩展 提...高考专题辅导 作文猜想(三) 作文临考前的嘱托 作文阅卷的一般流程 1.专家组研究确定评分标准。2....二、大而小之 这主要只针对着命题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而采取的一种立意和构思的方法。化大...高考作文的立意和构思 理思路,学会20字构思和立意的方法 1、小而大之 2、大而小之 3、界定概念 4、...
& 2007 - 2012 Dangzhi.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怪化猫壁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