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儿子被杀真相谈西部大开发

邮箱用户名:
&&&当前位置:
试论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体制创新
发布时间:
西藏大学学报
房灵敏①等
  摘要:21世纪,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因素。它昭示着一场正在酝酿中的生产力革命以及未来的经济格局。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必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西藏在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明显滞后,实现西藏教育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从不断进步到全面繁荣、“从输血”模式变“为造血”模式都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新考验。因此,我们必须总结西藏教育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持续进步的基本经验,作为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西藏教育模式的依据和出发点,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寻求动力;并通过检查目前教育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从而为以制度变迁推动教育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基本模式奠定新的基础。
  关键字:西藏;人力资源;教育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 5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6)01-0005-06
  人力资源(H um an Resource),属静态的概念范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其中人才的竞争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这“三重”重大的经济形态是21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大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体制转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新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更多方面的探索和试验。不管人们意识与否,西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都必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加快教育体制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朱g基总理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快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西藏的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办?西藏教育不能再继续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那种“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局面。因此,西藏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推动西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也只有解决好教育体制这个“瓶颈”问题,才能为推动西藏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藏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利用,为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制度化的保障。所以说,对西藏教育体制创新的研究是实现西藏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西藏教育体制的发展历程
  西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旧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专制统治之下,社会整体发育程度极低,依附于这种社会形态的教育事业自然受到更严重的束缚和影响。当然,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藏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西藏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贫困。西藏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西藏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整体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认识西藏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西藏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治理西藏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旧西藏教育体制
  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在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下,只有少量的寺院教育和私塾教育,现代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农奴制下的西藏教育体制是它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体现。旧西藏的教育权利长期被僧俗农奴主阶级所把持,教育目的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浓烈的宗教色彩。学校以僧人、贵族、官员子弟为招生对象,以培养西藏地方政府所需的各级僧俗官员为目标。学习课程除领主贵族的道德规范外,这要学一些做统治者必备的知识技能。如:藏语言文法、书法、应用公文及算学、梵文、宗教仪式、禁忌等。近代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几乎是空白。学校既没有合格的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专门的校舍。“僧侣即教师,经文即课本,经堂、卧室即课堂”。没有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没有统一的学制,教学方法以读写为主,随遇而教,遇事而学。尽管如此简单而粗劣的教育,藏族广大劳动人民却仍然是无权享受的。旧西藏的教育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寺院教育,它在西藏教育史上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教育形式。以培养封建农奴主阶级继承人为宗旨的寺院文化,以宗教的“转世轮回”说教,鼓吹进入天国”、“极乐世界”以安抚苦难深重的灵魂,追求来世的解脱为其教育内容;二是官学教育,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官办的学校,分俗官学校(藏语“称仔康罗札”)和僧官学校(藏语称“孜罗札”)。这些学校实际上并非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场所,只不过是为西藏地方政府培养各级官员的训练班。学生绝大部分是贵族子弟,学校规模不大,规格不高,基本属统治集团专有。三是私塾教育,是聘请教师在家中为子女授课或在城镇设立的私立学校。作为官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形式,它在旧西藏起着初等教育的作用。四是手工作坊的技艺教育,它是西藏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是西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
  (二)西藏现代教育体制
  西藏现代教育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和西藏民族的新生,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事业以其不平凡的历程和动人的业绩,为西藏经济发展、民族繁荣、社会进步和历史性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现代民族教育的创建()、现代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年)、现代民族教育的困难和恢复时期(年)、现代民族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健康地发展(1987年―)四个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最迅速、最健康、成绩最显著的发展。这段时期的教育体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越来越完善。
  二是确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办学布点模式。农区实行低年级走读、高年级集中住校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学路子。牧区实行“集中办学为主,寄宿制为主”的办学路子。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从1995年开始,全区停止招收民办教师,自治区确定了“加强培训,提高质量,减少数量。改善待遇;全面贯彻关、转、招、辞、退方针,以整顿为前提,转、招为重点;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合格民办教师转招为公办教师的工作,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四是初步建立适应西藏社会需求的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改变小学年级结构的倒金字塔形,提高年级巩固率。适当控制初中发展,稳定高中规模。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了“以小学后为主,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针,保证了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
  五是利用中央义务教育专款1.37亿元设立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建立了国家、区、地、县四级财政投入的教育投资体制。
  六是加强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内地办学稳步发展的体制。“九五”期间,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吸引了外资215万美元,通过各种渠道,派出留学100人员余人次,接收196名国外留学人员来西藏留学。仅2004年,向国家留学基金会申报并获批准选送9名高校和高中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并争取到了丹麦教育网和拉萨师校的合作,挪威与西藏大学的合作等外援项目。与此同时,内地办学持续稳步发展,办学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内地西藏高中由4所增至9所,高中招生由每年360人增加到1500人。
  “九五、十五”是西藏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将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将进一步提高,教育体制进一步理顺,西藏现代化教育的框架将初具规模。在这10年,西藏教育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尊师重教形成社会风尚,“科教兴藏”成为人们的共识;各行各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从教育中寻找出路和发展后劲的局面已经出现;西藏各项教育法规逐步完善;教育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教育发展目标更贴近西藏经济、社会实际。可以说,西藏教育已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条既切合西藏实际,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藏教育现代化之路已展现在眼前。
  二、西藏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需求是生产的驱动力和润滑剂,只有产生需求才能刺激生产;现状是问题的表象、问题是现状的深沉内涵,只有了解问题、才能改变现状。因此,我们必须对西藏地区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找出和发现西藏地区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创新通道。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西藏不仅没有整体达到“两基”的验收标准,而且广大农牧区的“两基”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西藏高教规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满足西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造成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才浪费,而且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各省区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学升学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每3.6个考生中只能录1名,居全国倒数第一,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接近1:1的比例。西藏教育和人口素质远不能适应西藏发展目标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西藏教育体制不能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制度化的保障。
  (一)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体制不畅通。过去西藏实行分级负责的分散投资管理体制,这种投资体系必然会受到当地经济状况好坏的制约和限制。如果一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收入比较高,那么该地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比例和投资总量就会相对高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这就势必造成不同地区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同时,也限制了教育规模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宏观培养模式――教育结构不合理。截止2004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0所。其中,小学886所;初级中学88所;普通高中22所(含完中9所);高等院校4所(含专科学校1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太少,高中学生升学渠道狭窄,职业教育欠发达;学校布局不完整,大多集中在县城以上。西藏教育结构宏观上没有深刻地解决好西藏教育与西藏经济的关系,微观上没有积极协调好西藏普教与西藏职教的关系。陈旧的人才观影响西藏教育曾一度片面追求升学率,出现了西藏教育与西部经济建设脱节,西藏教育无助于西藏发展的现象。一方面追求高学历,另一方面则使弃学、逃学现象和新文盲增多。
  (三)管理体制单一,缺乏灵活性。西藏教育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西藏的教育从整体上还是实行计划经济时的那一套,缺少良性循环的机制。首先,教育事业管理权限没有下放,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特别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高等教育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其次,西藏教育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缺乏吸引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的好制度。第三,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缓慢。
  (四)教育模式单一,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西藏教育依然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面对网络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的紧迫性需求,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缺乏对远程网络教育、终身教育、融合教育的认识和建构。现代社会需求复合型、能力型人才,而传统教育方式不具备复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条件。教育终生化、学习终生化及教育多样化与个性化是当代社会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教育体制改革由于其对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在当前西藏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没有了创新也就失去了发展,而发展作为我们社会的第一要务是不能缺失的。因此,西藏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三、西藏教育体制的创新思路
  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西藏的教育制度仍属于近代性质(或现代教育制度的初级形态),其明显的弊端有三:一是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诸方面自成体系,似乎越封闭、越完满越好;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缺乏有效沟通,就连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沟通、衔接也缺乏有效机制;三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对西藏地区教育体制构成因素进行调整、创新,形成教育体制的新型模式是适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西藏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查与创新
  1、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主体。我国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首先是它的强制性,即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是它的普及型。西藏的义务教育要坚持和完善“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地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加大“两基”攻坚力度,依法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探索建立地方义务教育投资基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支持,把扩大“两基”攻坚的覆盖面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强农牧区的基础教育。
  2、大力发展和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要求日趋职业化、能力化。按照产业规律和市场需求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使西藏的中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的道路。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调整教育结构的关键环节,是要多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大量的各种初、中级人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分流,又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从西藏的实际来看,普及义务教育只有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牧区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因此,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全社会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特别是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逐步转变我区教育结构、教育模式单一的局面。建立职教与普教有机结合的宏观培养模式――“普教职业化”模式、“职教专业化”模式,实现西藏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培养目标。
  3、扩大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高中教育阶段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已成为制约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西藏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区的22所高中,全部集中在拉萨市和各地区所在地。因此,高中教育应逐步向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县城延伸,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使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与高等教育规模协调发展。
  4、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加快西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由于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根据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西藏高校在校生将达到3.5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正如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在它的报告中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新、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开发人员的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依赖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只有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西藏的高等教育中,维持教育再生产的师范教育占了较大的比例,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数量偏少,层次不高。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刚起步,招生数量少,专业面窄。要改变这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配套,甚至脱节的现象,就要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理工科等西藏急需专业的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多层次办学的思想,在主要办好本科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办好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的专科层次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拓宽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方向,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适应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二)西藏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
  理顺西藏教育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利于西藏教育发展的分散投资管理体制。所谓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指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省)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省)政府应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比例和义务。第一,有国际成功的经验和普遍的做法。如日本1881年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占教育投资的10.2%,1960年上升到48.4%。第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可以避免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统得过死,难以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积极性的缺陷,又可以消除高度分散投资管理体制不具有有效保障各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弊端,从而有利于教育投资的动态管理与分配,有利于全区教育持续稳定均衡的发展。第三,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省)级政府集中财力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为西藏教育的发展提供经常的、稳定的经费保障。另外,中央政府应将对西藏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并以专款形式直接下达到县。这笔专款应包括西藏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西藏扫盲教育专款;西藏地区民办义务教育补偿专项等。
  (三)西藏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西藏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不足,积累能力差。地方财政和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量虽然不断在增长,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但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西藏更需要加快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1、基础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吸引社会投资,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多形式办学。认真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创办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规范民办教育的准入条件,建立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
  2、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依靠政策手段、政府统筹,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服务的办学方向,构建“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中等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3、进一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学校、人才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即政府要转变职能,高校要自主发展,建立高等教育办学多元化、投资多元化、办学模式市场化体制,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单一、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管理模式,坚持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向多样化发展。
  (四)加大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温床。要实施素质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对现有的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改革与创新的办法:一是把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与升学任务分开、学校只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考核。二是中学升学考试的内容应尽量反映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应成为学校招生的基本依据。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切实改革将分数简单加总作为升学考试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三是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探索分层次、分类型的招生制度。西藏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在“十一五”期间将达到15%。高校既要培养精英型、研究型的白领人才,也要培养职业型、技术型的蓝领人才,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多样化的多层次需求。现行的高考选拔人才机制是不科学的、也是缺乏公平性的。因此可以尝试让各个高校自己命题选拔适合本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
  (五)建立“市场适度调节”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创新体制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保证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西藏一直采取的是“按国家计划分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随着西藏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2007年西藏将和内地省市一样,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这是西藏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一重大变革,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讲国家和地方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递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向选择会、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形式上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等方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没有建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网路,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就业时盲目性很大,就业困难。
  西藏高校要适应就业制度的转变,就要吸取内地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尽快成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探索符合西藏市场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措施、新机制。首先,广泛调研、了解西藏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其次,根据市场分析,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环节,引导在保证培养目标下的教学创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第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锻炼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小学生自身素质与市场所需人才特质之间的差距;第四、学生入校后就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广泛建立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服务网络和桥梁,实现学生的就业目标。
  总之,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平台,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上考虑。也就是说,如何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使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融合、衔接与沟通,构建面向21世纪的终身教育结构体系。这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西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教育体制方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我们应该在分析其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创新指标的设计和西藏地区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合其共性而扬其个性,不断调整教育体制构成要素的相关系数、不断创新教育体制的新型发展思路。唯其如此,才能使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更好地适应西藏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本地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西藏的教育体制成为培养和孕育高质量的、适应西藏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的土壤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梁克荫:教育创新也要与时俱进[A].渭南师范学院学报[E].2003(1).P1.  [2]教育创新理论研究课题组,教育创新理论研究..  [3]吴必康:美英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社会调控作用[A].世界历史[J].1999(1).  [4]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A].高等教育研究[E].1999(1).  [5]张彦玲、叶文梓:论教育制度创新[A].教育发展研究[E].2001(12).  [6]陈金芳:教育创新是建立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A].光明日报[J]..  [7]何美然、刘春静:我国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式探析[A].天津师范学院学报[E].2003.P1.  [8]西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总第16期,N o.16).  [9]周希贤:深化改革抓住机遇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高校发展的基本思路[A].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E].2000(1).  [10]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11]中国教育报[E].(4).  [12]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教育.1998.11.P36-40.  [13]刘尧:对治“理贫困综合症”的教育学思考[A].上海教育科研[E].1998.6.P9-11.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藏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号:DMA030216第一作者简介:房灵敏(1964-),男,汉族,山东省郓城县人,西藏大学校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经济管理。(①西藏大学校办 ②西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③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广告服务  |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Tel:010-
京ICP证 0410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鎔基被开除党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