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您的位置: &
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不然积淀于语言系统内的文化因素就会造成交际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带来理解和交际障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因素。学生由于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其文化敏感性(culture sensitivity)较弱,在英语学习中常常忽视英汉两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无意识地以汉文化为基准理解英语。这种文化迁移无疑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理解偏误和语用失误。 您现在的位置:&&>>&&>>&&>>&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正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作者/编辑:佚名
[作者]& 丁严
&&&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中约定俗
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
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
化现象。例如: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
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 ◆分享好文◆如果把汉
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
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 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人看来是
贬义的,如 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 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 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
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和运用这种语言。
[1]&[2]&[3]&[4]&[5]&[6]&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相关:
  〖〗链接地址:
  英语论文提供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论文范文: 下一篇论文范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相关论文范文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目 录
(一)什么是文化.................................................................................................................. 4
(二)什么是交际.................................................................................................................. 5
(三)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5 (四)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6
(五)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者间的关系7 9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10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0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学习外语的需要11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11 3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13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16 五.结& 论21 注&&& 释22 参考文献23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但又不完全依附于语言学,自然地也会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论等的影响,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语言,英语具有一般语言所具有的共性,即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社会文化能力。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目的语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致使学生学习英语后常因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出现很多语用错误。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运用分析、讨论、调查和论证的方法,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意识三者的概念的界定入手,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的关系进行讨论,提出了“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通过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调查,从大纲、教材和学习语言及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证,并对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进行探讨。
本选题的重点在于研究讨论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实现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点现实中的要求;难点在于探讨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和途径,例如真实、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直接阐释法、比较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兴趣法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是该选题的创新之处。在目前形势下研究讨论英语基础教育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意在课堂实现教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意识; 原则 ;途径
English is a language subjects, English teaching is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linguistics, but not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linguistics, naturally will be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gener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n the impact of its relative independence. As a language,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generally in common, that is the languag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English teaching is designed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municative ability, it includes language ability, but also social and cultural capabilities. For a long time,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o accept and practice a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based teaching methods, stresse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language knowledge, focus on vocabulary, phrases, grammatic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neglec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introduction, caused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after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ften do no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with a lot of words wro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se two aspects into the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discussed in different journals, which has really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LT.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things do not proceed as expected and required. Inconnection,dissertation sets out to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further expound the necessity to foster the sen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focal point indissertation lies in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sen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ng both the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socio cultural knowledge. The present author attempts to presen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area with the hope that the research can be of some help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socio-cultural knowledge and to integrate both linguistic and socio-cultural knowledg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Key wor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e;Cross-cultural&Awareness;principle;way 前&&& 言
&&&& 英语是当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交际语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贸易的机会增加,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使越来越多的国民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人们对英语应用功能的需求使英语教学由研究型——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应用型——语言应用技能教学。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应用能力既涉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又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运用英语有效交流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交际学好英语,正确培养学生用得体的英语规则成功地进行交际,这应该是英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态自然环境下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是形成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不同的民族在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的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这种被文化塑造的痕迹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语言当中,并通过语言清晰地反映出来。用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利诺斯基的话说:“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行为和人们其它社会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英语和汉语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文化意识。这些人不可能像同一文化背景并且有相同文化意识的人们那样在交际中得心应手自然得体。这样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往往会因为语言之间以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遇到障碍。在广大初学英语者中间这些障碍更容易产生。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已开始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反拨作用和学校衡量教学成绩所依据的条件的影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语言文化的内容,没有真正得到重视。鉴于此,本文将运用分析、讨论的方法,通过对语言、交际与文化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以重新说明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并讨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和开展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内容感觉的敏锐性,真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的基本理论
&&& 跨文化交际研究兴起于美国,它是一门边缘学科,1959年Edward&Hall创建“跨文化交际学”标志其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其理论建构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距今约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著作有美国学者萨姆瓦和波特(Samovar & Porter)等的《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一书。在国内,自从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胡文仲教授引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以来,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成为我国外语界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股强大的动力。其中,张占一、陈光磊、王宗炎等学者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较有影响。但是,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缺少自己的理论成果与著作。在基础教育阶段,广大英语教师在工作学习中接触和讨论“交际”一词较多,对跨文化交际之说还不太注意。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许多老师和学生曾亲身经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只是没有意识到交际行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我们必须先从文化、交际谈起。对文化、交际的概念进行探讨。
& (一) 什么是文化
“文化”(culture)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并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汉代出现“文化”一词,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指的是国家的文治手段。唐人孔颖达也别有见地的对文化作了表述。他在解释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3]这实际上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古人对文化的概念一直争论不休,直至明清,但大都不出汉唐。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 “最早来自于拉丁文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 [4]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他说:“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5]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文化的含义要宽泛的多。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词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义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现今对文化的定义基本采用这一观点。
由于对文化的理解角度不同,对文化的定义也自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从四个层次去分析。一为物态文化层;二为制度文化层;三为行为文化层;四为心态文化层[6],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形成文化系统的具体要素,即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外语教学自然也是具体文化现象当中的一部分。
& (二) 什么是交际
交际(communicate)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7]。顾名思义,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交际”和“传播”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单词communicate,所以,语言学中的“交际”也可以理解为传播学中的“传播”,两者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20世纪50年代,查尔斯·奥斯古德提出的循环式传播模式较全面地解释了传播的过程。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经过一定的媒介由编码者传递给译码者,而信息的获得必须经译码者对信息进行解码。由于接受者对信息理解的解码过程往往是根据自己生活中己有的观念或知识来确定传递信息的行为意义的,所以,解码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赋义过程。不管我们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交际的中心问题是赋予行为或结果以确定的意义,这是交际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所在。
& (三)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弄清了交际和文化各自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讨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萨姆瓦和波特(Samovar & Porter)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提出,把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分为三种形式:跨种族的交际(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跨民族的交际(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和国际间的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国家、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在这一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即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受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交际行为,信息的编码和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实施的。像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的我国外事部门的人员与外国从事外交工作人员间的谈判,对外贸易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外商的生意洽谈,以及中国人与来华旅游者、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交往等都是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既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我们也可能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就像我们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因为我们作为读者和观众与这些小说的作者和电影、电视的导演和演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理解这些媒体传载的信息过程中,也要经历一个十分复杂的对不同文化信息编码进行解码和赋义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为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与教学材料的原作者,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属不同的种族,这种交流虽然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但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从英语教学的目的来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未来的交际既包括面对面的交际,也包括其它间接的交际,其交际的对象主要是世界其它国家的公民,因此,它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不同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既然英语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过程,那么,英语教学中就必然应该包括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四)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
&&& 所谓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8]文化是人类意识制作出的产物,由于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性,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必然存在差异,因而不同社会的人们经过思维意识制作出的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性。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人类所具有的各自制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对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不同观念和行为予以理解和承认。跨文化意识是不同民族之间经历的一种“复杂的辩证的处理方法,需要意义的不断协商和观念的互动 ”,[9]它不只是指对异文化的敏感性,而更是促使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积极的意识。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意识,涉及教师与学生的经历与英语作为本族语人民的经历,它同样也应该是一个既涉及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读、写、译)的自觉性外,又涉及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应包括四个方面:“(1)对本国及目标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学、音乐、艺术及教育等大文化概念的了解和认识。(2)对本民族及目标语民族行为文化所包含的事实的了解和所体现的信念、价值观等的认识。(3)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既不闭关锁国,也不照单全收,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相互融合。(4)通过本民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交融,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10] && (五) 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者间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
&&&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人们用语言存储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体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在习得一个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正如布朗所说:“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als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culture.”(另外一种语言的习得就是另外一种文化的习得)。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语言的出现使人类具有的知识得以积累,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先决条件。因此,人们常把语言比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真实写照,“通过语言的特征和使用,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特点。”[11]比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亲属称谓就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典型的例证。在英语中,代表“伯父、叔父、舅父、姑父”这些亲戚关系的称谓,被笼统地用uncle一词加以概括,兄弟姐妹,也没有严格地予以划分,兄弟共用一个词brother,姐妹共用sister,堂兄弟姐妹用cousin一词概之。但在汉语中这些称谓是严格予以区分的,不同的称谓被赋予不同的词语。英汉各自的语言特点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汉文化注重对父亲、母亲或姻亲等不同关系的区分,重视“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人际关系的原则;而英语文化则不重视在这些关系上区别。社会语言学家哈得逊(Hudson)在论及两者的关系时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蕴含在文化之中……因此某一社会的语言乃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12]语言受文化影响,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没有脱离语言的文化,也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文化再造了语言并使其更加丰满,也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文化才得以传承,得以生存和发展。
2.文化是语言、交际的内容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又以文化为基础,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对语言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涉及到词汇、句法、礼貌用语、委婉语、禁忌语、典故、直到语篇模式及非语言交际等层面。文化对交际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学者萨姆瓦和波特在《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一书中,曾把交际直接定义为文化,并认为文化影响交际有如下七大特征:“(1)Culture is learned(2)Culture is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3)Culture is based on symbols(4)Culture is subject to change(5)Culture is integrated(6)Culture is ethnocentric(7)Culture is adaptive。”[13](①文化是觉得的;②文化是传承的;③文化是基础符号的;④文化是变化的;⑤文化是整体的;⑥文化是以民族为中心的;⑦文化具有顺应性。)这种提法虽然不完全科学,然而它却揭示了交际与文化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从符号学角度看,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借助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进行的。而这些特定的符号及其运用的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是某一社会或团体的历史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性,是某一社会和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的具体体现。如果把文化概括为“符号和意义的模式系统”,那么,在这一具有规则性和稳定性的大系统中,符号就代表了现实的语言和非语言系统。其意义则是人们对所处的社会中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诠释系统。交际双方有效的、成功的交际的基础应该是双方共享这些符号系统,或相同符号的解释完全相同或在很大程度上相接近。只有这样,交际才能有效进展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换句话说,只有交际双方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和意义诠释系统符合社会文化所规定的交际模式,交际才能顺利开展,否则交际是难以进行的。
总之,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形式,它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并反映着它所代表的文化;交际必须遵循一定时期某个社会的文化规则,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通过交际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文化教育、教学方面重视的严重不足,我国现今的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笔者对相关的书籍、期刊、杂志等做了大量的阅读与了解,以期对文化教学在认识上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笔者在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实习期间也对文化教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了解。
现就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所观所感记述如下:
& (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对跨文化意识传播的影响
我国现今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不足的问题,与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没有落到实处。初、高中升学,小学的择校问题,都围绕在“分”的周围。这些都是制约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顺利展开的障碍。结果造成了中国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英语,但还不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造成了培养的外语人才很大部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应用。造成了几亿人学英语,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 (二)教师跨文化意识淡薄对跨文化意识传播的影响
教师本身在认识上的不足,也是文化教学难以在实际中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惯性制约着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展开,在英语教学中仍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是为了考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些在短时期内还无法得到改观。
& (三)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对跨文化意识传播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又了解到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也是造成这种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教师,特别是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他们本身在知识结构方面就存在着问题。自己对中英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都没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了解,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正确地对学生加以传播呢?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根据实习阶段所了解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当前英语教学的要求。语言教学只注意到学生语言本身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语言使用的实际价值,语言交际能力没有受到全面的重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基础。要想提高我国整体外语教学水平,就必须打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这一基础,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开展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它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同时,这样做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也是英语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还是语言学习的要求。
&&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于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世界意识”。[14]英语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15]“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差异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6]
&&& 教学大纲体现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教材内容反映大纲的要求。与大纲和课程标准相一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具体内容作了统筹安排,反映语言文化的不同项目依据交际功能项目的顺序被分类编排于教材中。在强调语言文化与语言知识一致性的同时,充分体现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英语教师兼顾双方,两者并举。
&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学习外语的需要
&&& Rivers认为:“语言不能与文化完全分离开来,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中”。[17]一种自然的语言只能由同一文化的人群创造出来,并与同一群体的文化共同发展;不同文化的群体创造不出相同的语言;不同的群体即使使用相同的语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那一语言也会衍化为不同的语言。当以英国人为主的欧洲移民形成美利坚民族之后,“美语”便产生了,它不仅在发音,拼写和某些语法规则等方面不同于英国英语,还有许多不同于英国英语的词汇、成语、表达方式等等。这些不同的东西是在那片土地上孕育产生的,为那一文化所独有。从语言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讲,语言除了常常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外,它还是一个种族或一个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志,而且在某一特定文化里,语言特征往往反映出语言环境背景的特点。最明显的例子是,人们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时,语言的主要特征(如信息传递的渠道、代码、形式和主题等)均受交谈场景(setting)、参与者和活动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关系在不同的文化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他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比如grammar school,若仅从字面上很容易把其理解为“语法学校”但实际上这一说法现在多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外语如果不了解其语言文化就等于记住了一连串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很难自然而然地十分得体地加以运用。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的教学内容。语言学家Stern曾说过:“既然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那么语言教师同时也就是文化教师,英语语言课堂就是联系语言与文化的场所。”[18]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讲,要他们通过直接同外国人接触去学习语言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课堂就成为他们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场所,那么,英语课堂中注意语言与文化的相互联系就显得更为必要。
&&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产生交际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跨文化意识 。沃尔夫森(Wolfson)认为“在与外族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族人在语言和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讲话规则却常常被人认为是不懂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19]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出现交际障碍,发生故障往往不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语言及其结构缺乏了解,而是对对方文化缺乏认识而造成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讲,由于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汉语及其文化的影响,加之传统教学中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语言文化知识的介绍,他们在用英语交际时往往会从自己的文化观念出发,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表达意愿。交谈时违反讲话规则,交际时触及对方的隐私(privacy)的现象更容易发生。他们往往会用“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are you?”等等询问对方的年龄和职业;见面打招呼时他们会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lunch, suppe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are you going?”等招呼对方。在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他们却习惯于表现得十分谦虚。前不久,我们学校的外籍老师为学生上课。一个学生见到漂亮的女教师就开口问道:“What’s your name? Are you from America? 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came her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对于中国学生幼稚的问题,女教师似乎理解了学生天真无邪的好奇的动机,原谅了他们违反交际规则的无知和冒失行为,微笑着答道:“I was a teacher before I came here. I’m twenty-five. I’m still single.”课余许多学生好奇地围在这位教师的周围用英语问这问那。女教师夸赞一位学生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受到了表扬,该学生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但为了表示礼貌,他十分谦虚地说:“No, I don’t speak English very well. My English is very poor.”女教师感到有点不知所措,只好掉过头去与别的学生交谈。
&&&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认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胡文仲)[20] 在很多学生看来,英美国家的人与中国人没有什么两样,两国语言文化间没有什么区别,在用英语交际时,只需把英语与汉语一一对应,按照“汉语思维+英语结构”的模式,用英语说出汉语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只要平时英语成绩优异,在考试中表现出色,就意味着自己的英语水平很高,在交际中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当他们发现事实与他们的想象并不一致、彼此双方交际相当困难或无法成功交际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困惑,难以理解这种现象。所以,英语教学应该在强调语言形式教学的同时,又重视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 (一)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英语教师既应该是语言教师,同时又应该是文化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但渗透语言文化知识,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不能为了传授文化知识而在课堂中大讲特讲文化知识,不讲方法,喧宾夺主,把英语课上成历史课。渗透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既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又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注意原则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在实施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方法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以及公平性。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实用性原则
&&& 真实、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联系。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有关英语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有关的语言形式,也不是让学生死记有关的文化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只有注意形式与语言意义的联系,使所教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才有可能使学生所学的言语技能发展成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性原则,讲授的内容要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密切相关。例如:刚学英语的小学生学过“Excuse me.”和“I'm sorry.”表达法后,并不能正确地在实际中加以应用,教师应该把这些用语在实际应用的文化内涵告诉学生,向学生讲明,“I'm sorry.”除了在冒犯别人,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等的情况下使用外,当别人向你讲话而你没有听清楚的也可以说I'm sorry;当有求于别人,要求别人帮助时,英语中常使用“Excuse me”,但该用语并不只在这类的场合使用,当英美人在公共场合或是在朋友的聚会中要到厕所方便的话,他们常常使用“Excuse me for a while.”以达到婉转的效果。介绍打招呼、问候等语言功能项目,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学生日常见面打招呼的实例,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习惯。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常用“吃饭了没有?”“到哪里去呀?”等。这是一些习惯用语,没有真正询问的意思,问话人也不一定非要求对方做出明确的答复,但如果是“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supper)?”被用于与某个英美人打招呼的话,其含义就发生了变化。问话人这样询问是想得到Yes或No的回答。如果回答是No,问话人就会发出邀请,请对方吃饭。所以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在打招呼时,常用“Good morning!”“Morning!”“Good afternoon!”“Hello!”“Hi!”“How are you!”等。还有介绍如:英语中的称谓语、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2.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渗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前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知识与能力状况。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 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在介绍命令与请求(orders and requests)的表达方式时,我们可以仅介绍一些诸如“Pleasethe door.”或“Can youthe door?”之类的较简单的用语。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表示同样意义的稍复杂的表达方法,像“Could you pleasethe door?”“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等。
再如交际功能项目是识别身份(identifying people)的对话中,有这样一句话:“I’m from Britain.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tish .I’m from Scotland.”对于不了解英国国家概况的学生来讲,这句话可能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感到莫明其妙。教师可以结合人教版高一英语下册第22课Britain and Ireland,向学生介绍,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英国是由England, Scotland , Welsh and northern Ireland 4个部分组成;英国由不同的民族组成,分别是English ,Scottish ,Welsh ,Irish等民族。就像我们中国一样,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不能说:“你来自中国你就一定是汉族人。”
3.适应性原则
&&& 适应性原则指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应适应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水平。文化知识教学首先不能脱离语言知识教学而片面开展文化知识介绍。教学中既要防止脱离文化的纯语言知识教学,又要防止脱离语言知识的纯文化知识教学,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无论那种脱离对方的教学活动都会最终给英语教学带来危害,任何一种极端的做法都会使能力培养出现畸形。教学中应寻求两者间和谐有机的结合,注意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因地制宜地传授文化知识。其次,文化知识教学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两者之间必须达到平衡,既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文化知识教学如果超越了学生的实际,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妨碍语言知识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样,远远低于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文化知识介绍也不具挑战性,没有趣味性。对于具有一定水平的小学生讲解“<SPANthe door.”没有“Pleasethe door.”礼貌,恐怕也实属画蛇添足。
4.此外,笔者还认为以下原则在实践当中也是辅助教学的良方
(1)交际原则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它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它的交际功能。所以,在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同时,我们应注重语言的这个基本特点,特别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两个民族的人们在交际中各自不同的习惯和方式。比如:在接受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 &&& 英国人:-Your shirt looks really good. &&&&&&&&& &-Thank you very much.
&&& 中国人:-你炒的菜好香啊,真好吃! &&&&&&&&&& -过奖了,马马虎虎而已。
(2)比较、融合原则
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全面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人外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运用外语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3)参与、体验原则
“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 [21]
(4)同步原则
这里所说的同步原则是指在利用英语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时应与课本的内容保持一致。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几节课的时间内解决这诸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单位课时里全用来讲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是不现实的。具体来说,是指我们的课本内容包含或牵系到两种文化某一个方面的差异时,把这一方面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介绍给学生,不可扯得太远,不然的话,会给其他语言方面知识的传授带来影响。
&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输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成败。因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社会,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全面、客观地分析当今中西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用正确的态度和开放的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任务是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跨文化意识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寻找到正确的途径来培养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 笔者认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可采用如下途径或方法:
1.直接阐释法
直接阐释法要求教师对教材之中出现的自己认为有可能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特别是哪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课文时对学生直接加以解释。我们知道,对词义的了解是体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条件。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词产生误解,这样,在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之间,当双方用外语进行交际时,就会由于对某些词语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比如在汉语中,含有“狗”字的词语多是贬义,如“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西方,人们则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与dog有关的词汇则多为褒义,如“Love me. As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ucky dog.”等。再如表示颜色的词red和yellow两词,中国人称喜事为红事,结婚时穿红色的衣服表示喜庆,图个开门红,希望日子红红火火;而在美英等西方国家,red与“暴力”等相联系,英语中的yellow(黄色)表示人“懦弱、胆小或嫉妒”,但没有汉语中的“庸俗、下流、**”之意。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直接阐释法,向学生讲明其意,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准确理解其蕴含的意义。还有,“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Farmer指的是拥有或经营农场的人,并且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而peasant指的是自己有或租有通常为小片土地的耕作者、雇农,并且未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引申为俚语中的“乡下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中国的农民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习惯上称为peasant而不是farmer。但是,这也造成了英美国家的人误认为中国的农民们都是“地位低下的人”,“没有教养的人”。
2.比较学习法
&&& 比较学习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汉英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呈现两者之间差异性的一种方法。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比较即研究、评判人与人或事与事之间相同或相异的程度,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或不同点。在教学中使用比较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目标文化的认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可以帮助解释别人的行为。通过对比,可以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能力,以防止生吞活剥地将目标文化全部吸收下来。在开展比较法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相同或相似的单位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点和不同点。例如,传统中国文化认为邀请别人是给别人面子,而被邀请者往往对主人说一大堆客气话,以示自己感谢主人的邀请和款待。而西方文化则不然,在他们看来,邀请别人是占用别人的时间,要别人赏脸,这打扰了别人的生活,因而在向别人发出邀请时,语句非常客气,在告别时不是被邀请者对主人说感谢的话,而是主人对客人的到来表示谢意,主人常常在客人告别是说:“Thank you for coming, it is a pleasure to have you.”“We enjoyed having dinner with you.”“We’re glad you enjoyed it.”等表示感谢别人赴约的句子,真诚地对客人光临表示感谢。再如表示感谢的话语“Thank you”,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之中汉语、英语用得都很普遍。它可用来对许多事物表示感谢。可以对别人赠送的礼物、自己接受别人的邀请或别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提供的帮助时,以表达谢意。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如汉语里在亲密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就是帮忙,也不大习惯用。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者表示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上产生了距离。但是在美英文化中,无论是陌生的人还是亲密朋友,即便是家庭成员之间,得到帮助都“Thank you.”,不用则显得太不懂礼貌。“Thank you.”除了用来表示感谢外,有时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果某个人给别人打电话,在通话结束时,对方会感谢另一方打来的电话,即使彼此并未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也可能会讲这句话的。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安排学生担任角色或学生自选角色模仿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英语文化的内在意义。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得体运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扮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阶段性和灵活性。阶段性即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在角色扮演的第一阶段,教师必须参与活动,在讲清问题明确任务的同时,教师最好担当对话中的某一个角色,对活动的开展,对语言的应用加以控制,通过互换角色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教师的参与和控制是学生获得语言得体性和准确性的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开展第二阶段教学的基础。在角色扮演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训练。尽管这一阶段的活动是由学生开展的,角色是由学生扮演的,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的“裁判”作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要。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活动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困难及时帮助。教师的“裁判”作用是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的重要保障。灵活性即安排角色、组织活动时不要单一机械,要灵活机动。角色扮演和活动可以在几个学生间开展,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成适应活动的集体。阶段性灵活性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阶段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语言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而把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大大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是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它直接参与对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另一类是非智力因素,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参与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协调作用。章兼中教授在《外语教育学》中论述了外语积极学习理论,其目的就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与英语教学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是英语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既然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责无旁贷了。首先,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事实证明,学生参与度高低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其次要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一句鼓励的话,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克服心理障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2]“乐”就是指“兴趣”。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交际,乐于开口。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积极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
&&& 5.其它方法
&&&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教学中增添文化色彩
教师随文讲解语言,要对应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指明其文化意义、文化规约。同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充分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2)讲解式、讨论式
结合文化从其功能角度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对于知识文化,教师以从宏观的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加以讲解和传授;而对于交际文化,则以通过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习得。
(3)注意教材和试题题目的选择
教学材料应取材广泛,真实性强。选择一定比例的国外版的教材。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知识题的比例,使学生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教学。
(4)利用直观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幻灯片、投影、录像、电视、电影等多媒体设备,创造比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产生体会、感知和模仿,使学生得到最直接的视觉体验,其效果远胜于课堂上通篇单一的介绍。
(5)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对文化意识的敏感性,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没有行动便没有语言实践,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他们对教学的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的速度也各有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合,尽量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文化意识的敏感性。
(6)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对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视野。特别是阅读文学作品。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如雪莱的《西风颂》就反映了中欧气候等的差异。
(7)加强同外界的交流
外语学习者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在线交流,就是直接面对、深入了解、逐渐接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这些轻松的交流会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条件的学校应多邀请外籍教师给学生讲课,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8)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教师作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既要有本民族文化的修养,又要有国际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既要反对盲目自大,又要反对全盘西化。在教育学生之前,自己首先要做具有超越精神的跨文化人,成为“文化大师”。
通过以上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意识的渗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的讨论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交流,也是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不只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该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和英语教师的注意并予以高度重视。这样做既是由语言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也是由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所决定的。既符合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外语教学的发展,也指明了其必要性。中国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的匮乏以及交际失误的事实,证明了这样做的迫切性。实施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是在教学、教师、学生三方面密切配合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因此,广大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那种英语教学单纯面向考试、升学的做法,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为已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落到实处。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2] 同上
[4]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第341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6]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五版.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6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五版. [9] 薛中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教育”,《中小学教材教学》第18页,2002年第8期. [10] 周晓琳.“论外语教学法课程的开放性”,《黑龙江高教研》(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第98页,2004年第4期(总第120期). [11] 刘淑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de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97页,2000年11月第25卷第6期. [12] 刘卫兵.“目的语文化导入:第二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第62页,2002年1月第24卷第1期. [13] 【美】 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等.《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第 38页-4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14] 课程教材研究室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外国语卷·英语)》第5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5、2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7] 何燕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第155页,2000年第1期. [18] 葛炳芳.“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0页,1998年8月第三期第二十卷. [19] 张连仲.“中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103页,1999年增刊. [20]李素菊、姜雪.“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US-China Foreign Language》第100页,Dec. 2006, Volume 4, No.12 (Serial No.39).
[21] 蔡映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第42页,2005年第3期(总第183期). [22] 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雍也》)第61页,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1.【美】 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3.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4.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5.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6. 罗培常.《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7. 罗培常《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8.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Language and Cultur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 9.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修订版)——胡文仲比较文化论文集(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二版. 10.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11. 束定芳.《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12.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13.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4.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第一版. 15.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二版. 16.《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 张厚粲.《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美】Robert J·Sternberg & Wendy M·Williams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1. 边玉珍、王璐.《英语谚语荟萃》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22.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24. 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5. 许鲁之.《新编英美概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26. 申富英、公丽艳.《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7 .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年8月第二版.
28.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29. 张公瑾、丁时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30. 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31. 薛中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教育”,《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第8期(中学文科)第三期. 32. 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月第19卷第4期. 33. 周晓琳.“论外语教学法课程的开放性”,《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2004年第4期(总第120期). 34. 蔡映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2005年第3期(总第183期). 35. 刘卫兵.“目的语文化导入:第二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第24卷第1期,2002年1月. 36. 刘淑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de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年11月第25卷第6期. 37. 葛炳芳.“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8月第三期第二十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