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地质和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就业方向是什么单位

同济大学理学部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同济大学理学部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2005年7月为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管理体制同济大学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同济大学理学部下设3院2系即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系和化学系理学部各院系正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同济自身特色的理科[1]创办时间2005年7月所属地区中国上海主要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系,化学系主&&&&任王世绩
理学部下设3院2系即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系和化学系现有教职工约480人其中在职院士2人正高职称143人副高职称136人在职博导134人长江学者3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 人国家千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1]
理学部设有本科专业11个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飞行器制造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各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各1个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1]院系
海洋地质系
地球物理系
力学实验中心
同济大学化学系
同济大学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1]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凝聚态物理
上海市重点学科
固体力学[2]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中心[2]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类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
国家级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
1937年同济大学成立理学院同年8月13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师生被迫六度搬迁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
1940年理学院随同济大学来到四川宜宾李庄古镇
1946年全校师生返回上海重建同济大学
1948年8月理学院拥有化学数学物理动物植物5个系
1951年华东地区开始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同年9月同济大学奉华东教育部指示理学院的动物系和植物系全体师生及必要之图书设备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7月全国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工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理科停办
1958年同济大学重建理科成立数理力学系
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地质专业调入至同济大学
1975年在海洋物探专业的基础上成立海洋地质系
20世纪70年代末理科建设得以加强先后重建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和力学系
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邵嘉裕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任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书记重建后的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声学研究所6个单位
2002年4月学校聘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世绩院士担任新一届理学院院长徐建平为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书记
2002年5月学校成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撤销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独立二级学院与理学院分离
2004年1月学校撤销理学院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成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此时理学院下设3系1所即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声学研究所
2005年7月为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管理体制学校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学部下设3系2院1所即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声学研究所同时撤销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院委员会成立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部委员会院士为理学部主任顾牡为理学部副主任徐建平为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部联合委员会书记
2006年7月赵国华为中共同济大学理学部联合委员会书记
2010年12月理学部成立同济大学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2年9月撤销物理系成立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学研究所划归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5]
师生合影[5]回顾恢复理学院部办学以来的历程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坚持教育创新
理学部各院系所按照学校确立的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办学方针确立了以夯实基础加强与完善本科生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层次扩大优化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目标2000年理学各院系只有在读本科生1025人研究生159人而到2006年理学部在读本科生已到达1440人研究生876人理学部各院系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致力于创新改革与研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将以知识传承为主转向以知识探索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实践型课程建设建立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开放性训练
至2006年理学部已拥有海洋地质和工程力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工科物理和工科数学两个国家级课程教学基地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成为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宝石学概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文科物理普通化学宝石学概论海洋地质学等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从2000年到2006年理学部各院系所共出版教材近百部其中有21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1987年数学系樊映川教授主编的高等数学讲义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97年数学系王福楹教授邱伯驺教授等编写的高等数学第三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教材一直畅销不衰一版再版其影响之大在同类教材中是无与伦比的为我国大学工科数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物理系的大学物理学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1年物理系教师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口形成了一套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支大学物理基础课师资队伍形成了行之有效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曾先后获得全国和地区各类教学奖20余项取得了重大的人才培养效益2001年12月物理系顾牡教授等教师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系吴庆生教授等教师的示波生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创建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陈龙武教授等教师的多层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3年郭镜明等两位教授获第一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4年理学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的优异成绩
2005年11月首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该论坛以现代数学发展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为主题就新时期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法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数学系郭镜明教授应邀作大会报告数学系面向新世纪的工科数学教学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建设项目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系姜礼尚教授获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
2005年理学部与法国里尔大学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同年第一批17名学生赴法国里尔大学学习
2009年数学系组织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暨上海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同济学生包揽前4名组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
2010年工程力学专业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力学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5]
二理工交融坚持科技创新
理学部各院系所以创一流大学为目标高度重视基础科学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注重理工交融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理学部各院系所不仅承担了大量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许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部委的科研任务还承担了厂矿企业的科技开发服务项目积极开拓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
1999年为推动理科的发展学校设立理科发展基金并成立理科指导委员会理学部负责协助做好理科发展基金的管理工作该基金的资助重点放在青年中教师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项目和跨学科的交叉性项目上目的是实现对青年教师科研的扶持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集成截止到2005年底共有321个项目获得理科基金资助
2000年至今理学部各院系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达数千篇SCIEIISTP共收录了其中的590余篇理学部科研经费总计达1亿多元申请专利发明类130项实用型23项授权专利发明类11项实用型17项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仅2005年理学部各院系所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22项2005年度理学部各院系所纵向科研经费到款2573.85万元, 横向科研经费到款1723.27万元
1999年海洋系汪品先院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被国际大洋钻探主管部门聘为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的首席科学家该项目于1999年4月在我国南海实施钻探这是我国海区第一次实施国际性的海洋钻探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9年物理系陈鸿教授自发辐射和受激吸收中的量子干涉效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物理系王珏教授等新型掺杂SiO2气凝胶保温材料的研究气凝胶中的尺寸效应研究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力学院薛元德教授等增强塑料夹砂复合管道设计和制造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吴介大教授等大地表面积稀土氧化物及其制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汪品先院士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千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0年声学所钱梦騄教授等先进无机材料的电声显微镜术及其成像机理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航力学院张相庭教授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地貌划分及附属性建筑的抗风分析及防灾对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吴介达教授等大摇实密度氧化钐及其制备协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吴庆生教授等高效抗癌药物Rh2的转化合成技术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海洋学院翦知湣教授等西太平洋边缘海三维空间古海洋学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学院马在田院士等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陈鸿教授一维相互作用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航力学院张若京教授等管阵的振动和稳定性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航力学院薛元德教授等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协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物理系周斌教授ICF分解实验用的平面调制靶和平面薄膜的研制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声学所汤建明副教授等低密度超声波粉末料位仪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声学所钱梦騄教授等扫描电声显微镜及其相关器件和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航力学院张若京教授等三维水力裂缝空间扩展控制理论应用研究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沈军教授结构可控的纳米多孔气凝胶薄膜的研制及光学特性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王占山教授X射线激光探针法诊断稠密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声学所林维正教授等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研究获得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物理系王占山教授13.9nm软X射线多层膜分束镜研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汪品先院士获得欧洲地球科学联盟颁发的米兰科维奇奖
2007年1月物理系张冶文教授聚合物工程电介质中空间电荷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物理系王占山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济大学海洋科技中心暨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底观测临港基地启动
2009年我国加入IODP-MI综合大洋钻探国际管理中心成为会员单位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作为新成员加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刘志飞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物理系王占山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鸿教授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0年同济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同济大学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海洋高等研究院成立数学系孙继涛教授主持完成的脉冲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物理系陈鸿教授再次受聘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
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科交叉
在学科建设方面理学部各院系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多学科交叉集成为依托坚持特色交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争有所力争的建设思路注重学科资源的交叉集成实现学科建设综合可持续性发展
理学部各院系所在学科建设中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原有多学科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科交叉的深度与广度重视基础学科对各学科的支撑和催化作用积极推进理学基础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融渗透理学部各院系所不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且积极促使理学学科融入材料汽车环境生命管理信息金融医学等学科领域从而使学科建设成为新的亮点
理学部各院系所密切关注现有学科特别是由他们衍生出的新学科方向作为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学院积极打造深海地质学科创新平台
物理系会同声学所数学系功能材料所组建了波与材料的微结构科技创新平台该科技平台集中了物理和数学强势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通过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力学专业参与了城市建设与防灾科技创新平台的工作
其次积极而又扎实地推进一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的申报工作2003年在原有海洋和物理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数学力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科被授予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数学和无机化学被授予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2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增设数学化学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增设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又获得了批准使理学部的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5这些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增设无疑为理学部的学科科技园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地质学专业设置专业代码专业信息|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_金平果中国大学 世界大学 大学专业查询系统
所在地区:云南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研招 学术型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本栏信息仅供参考,请以院校官方数据为准。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建设三十年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建设三十年
【摘要】 &正&30年前,同济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系,其前身是1970年创建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82年首批获得海洋地质学专业硕士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汪品先、马在田两位教授同时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海洋地质系更名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98年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2000年和2001年,相继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更名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5年,科技部批准在原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30年来,海洋地质学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系成为国家的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一个在国际海洋地质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发展之快,出人意料。然而,这30年的学科建设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的建系也说不上是多高的起点。作为保密专业的海洋地质,在精神上带有“文革”后期的种种限制,在物质上又缺乏海上工作的起码条件。正是靠着全体师生的无私奉献和创业精神,才建成了海洋与地球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正是靠着30年来许多同志尤其是这里没有提到名字的同志们的同心协力、辛勤耕耘,才取得了今天学科建设的成功。本文无意为这30年的经历作全面总结,只想从中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经验。现仅结合我与院里老师们的一些认识谈几点体会。1开放办学,博采众长海洋地质专业是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资源勘探的背景下建立的,符合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得到了当时国家计委地质局和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全力支持。在当时一无经验、二缺人才的情况下,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走向与海洋地质有关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国内相关的院校,向他们请教学习。当时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的几个地质学院,当了解到同济新建海洋地质系时,在提供教学资料、指导实习、合作科研直至接纳毕业生等方面给予了多方支持。请进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在1979年底,聘请了当时在地质矿产部工作的3名海洋地质界著名专家朱夏(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业治铮(海洋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和刘光鼎(海洋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担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第二年即1980年,他们3位同时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这3位兼职教授不仅在指导学科发展方向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身体力行,分别在同济大学亲自组建了大陆边缘和盆地分析、海洋沉积和综合地球物理3个研究方向,亲自授课,培养研究生,制订教学及科研工作计划。目前活跃在我院第一线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相当一批就是这3位院士培养的学生。近10年来,我院又陆续聘请了国内以及欧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担任我院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他们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我院教学、科研,尤其是在开展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 ;
【分类号】G649.28;
【下载频次】76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
浏览历史:
下载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