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r=5.75,r=4.25求他圆的面积怎么求

有一个六年级的数学题,求解!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cm,宽是8cm,求阴影部分面积。图形如下:_百度知道
其中一种求解方法:(要用到圆心角、圆周角了0设两圆相交于A、B,连接AB,2圆的圆心分别为O、O‘连接AO、AO‘、BO、BO‘圆心角AO'B=2倍的圆周角AOB1个圆是360°,所以圆周角为120°,然后你求其中1个圆周角憨绩垛拘艹饺讹邪番矛所对的扇形面积减去这个扇形中三角形的面积,然后乘以2就是两个圆相交部分的面积了。再求其它的也就简单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从图上可知,宽=圆的D,R=8/2=4cm那么,两个圆的面积为:π4的平方,面积=50.24cm平方。再求长方形的面积:12*8=95cm平方50.24*2=100.48cm平方100.48-95=5.48cm平方50.24-5.48=44.76*2=89.52cm平方最后用95-89.25=5.75cm平方得阴影部分面积为5.75 cm平方肯能不对,咋也是六年级的........
这个是不是得用初中的知识呀,我算的答案是96+8√3-64π/3,感觉没啥问题。。
此题关键是求二个圆相关部分的面积。连结二个圆的交点,将相交部分一分为二然后再依次连结一交点与一圆心,另一交点与同一圆心,容易看出二圆相交部分面积的一半为 扇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这样就容易计算了。
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个圆的面积再加上中间的多减去部分的面积。中间减去的可以变成一个扇形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的两倍。中间多减去部分的面积为:(1/3xπx4^2-4√3)X2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2x8-πx4^2x2+(1/3xπx4^2-4√3)X2=96-64π/3-8√3约等于15.16你确定这是小学的题目,都学得这么深奥了。
已知圆的半径为4cm,可以在中间建立坐标系,竖直和水平垂直的两条线,,得出两个圆的方程,然后,用导数,应该你没学过!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知一个圆的直径是12cm,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7m,求他的周长和面积。!_百度知道
已知一个圆的直径是12cm,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7m,求他的周长和面积。!
14*6的平方=113.14*7的平方=135.68.14=43.96;面积=3周长=直径*3.14面积=3.04第二问题周长=2*7*3.14=37.14*半径的平方第一问题周长=12*3;面积=3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第二问题C=2×7×3.14×7&#178.96(cm).14×6²=113.68(cm).14=43;S=3.04(cm&#178.86(cm²S=3;第一问题C=12×3;=135.14=37C=πd=2πrS=πr&#178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至六年级所有的数学知识及概念
一至六年级所有的数学知识及概念 100
补充:我不要备课教案!
补充:我要概念和知识不要教案和课时,而且在全点,不然我不给分!
知识在于积累
其他回答 (4)
1. “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很多,为了便于复习,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节编排。
(1) 回忆学过的数,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的联系,突出数的应用,重视培养数感。
在一~四年级教材里主要教学整数(严格地说是自然数),初步教学小数和分数。五、六年级教材里初步教学负数,着重教学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本单元编排数的认识这一节,要复习这些数的意义,形成清晰的数概念。先让学生说说学过了哪些数,以及对这些数和相互联系的认识,四个卡通的交流是学生的初步回忆,除此以外,学生还能说出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等知识。要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数,如自然数是在三年级(下册)教学的,如果学生已经遗忘,可以由教师指出,让学生再认。又如负数是在五年级(上册)教学的,可以利用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等实例,让学生体会负数比0小。再如复习分数意义,要突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者一个整体……在初步回忆的基础上,教材提出三个讨论题,进一步梳理知识。表示整数和小数都应用十进制计数法,在讨论题(1)里应该联系具体的整数和小数,复习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还要分析整数和小数的组成,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正确掌握读数方法。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只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表示具体的数量。这既是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也是它们的区别。讨论题(2)要联系实例进行比较,如把1吨煤平均分成5份,用去其中的1份,用去了这些煤的1/5,是1/5吨。如果用百分数来表示,只能是用去了这些煤的20%,不能说用去了20%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只改变小数的计数单位,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如0.50是50/100,而0.500是500/是5/10。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可以用对应排列的两组等式来说明.讨论题(3)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小数的性质,能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以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编排了9道习题,进一步复习数的知识。涉及的内容有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数的改写与求近似数,数的大小比较,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知识。教学这些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进行必要的评讲。
(2) 整理数的运算知识,培养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的运算分两段复习,第一段复习四则计算,第二段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
复习四则计算,先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由于计算加、减法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所以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沟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联系,突出计算小数乘、除法分别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成整数乘、除法。还要沟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突出分数除法是应用倒数的知识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
第83页练习与实践从两方面培养计算能力,一是通过练习口算、笔算和估算,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并具有验算的习惯。对口算的基本要求是:能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加、减法,能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乘、除法,能进行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计算。对笔算的基本要求是: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相应的小数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相应的小数乘、除法,能进行分数的四则计算。对整数四则计算的估算要求是:把参与运算的数看作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通过口算得到结果大约是多少。二是通过习题学会从实际问题和自己的计算水平出发,选择比较适宜的计算方式,省力而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先整理知识,再应用知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相同的,可以分四种情况引导学生回忆,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算式中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但没有括号;算式中有小括号;算式中有中括号。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和乘法都存在运算律,教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理解各条运算律的内涵。第89页练习与实践第1、2题分别应用运算顺序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第3题里既有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也有用运算律简算的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从中可以获得两点体会:第一,运算顺序是进行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而运算律能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第二,简便运算是有条件地进行的,在计算时要认真审题,发现和利用可以简便计算的条件与机会。练习与实践的另一个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第4、5题是一般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第7~12题是分数、百分数的问题。教学第4、5题要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利用条件之间、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步骤。教学第7~12题要充分发挥一题多问或题组的作用,通过比较、梳理强化概念和解题思路。如第7题比较各年级出勤率的算法,进一步掌握百分率的知识。第8题里的三个问题能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的含义与数量关系。第9题分别求出一、二、三等奖的奖券张数,能进一步强化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第10题要沟通各种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还要体会(1)、(2)两题在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上的不同。
(3) 复习式与方程的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节教材里,通过三个问题提取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整理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回忆学过的等式性质,这些都用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能表示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表示运算律,还能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练习与实践第1题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说说式子里的字母表示什么数量,式子表示什么数量,式子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写的,以及用字母表示数应遵循的书写规则。第2题要解释解方程的过程,说说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了几、同时乘或除以了几。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列方程的思考和列算式不同,要利用题目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据。本节重点是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应突出解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可以在学生独立解答之后,认真讨论各道题的等量关系,说说是怎样找的,交流寻找等量关系的体会和经验,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把握变化着的现象里的不变特征。
本节教材的复习内容分两段编排,先复习比与比例的知识,再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3、4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空间与图形”领域。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三节编排复习,其中第一节里的形、体知识以及测量知识都比较多,又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四段编排。
(1) 分层复习图形知识,沟通平面图形间的联系。
复习图形知识按“线—角—形”的线索进行。
学生已经认识的线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线段是二年级教学的,只是联系线段的图形描述了它是直的,有两个端点,长度是可以度量的。直线和射线是四年级教学的,通过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或向两端无限延长分别形成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一方面要突出它们都是直的线,另一方面要清楚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无端点和有几个端点。整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可以按以前的认知线索,通过线段的端点无限延长沟通联系,体会线段是直线或射线的一部分。四年级(上册)教学的平行与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学生举例说说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可能只说出平行与垂直,也有可能说成平行、相交、垂直。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适当予以纠正。
从一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把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能形成大大小小的角。复习角的认识把这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围绕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要先出现角的图形,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然后使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固定不动,另一条边旋转,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从而理解角的大小是它两条边的叉开程度。复习角的分类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随着活动角从小到大地变化依次回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第二步分别说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度数,整理这三类角的大小关系。第三步描述锐角和钝角,突出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复习平面图形,先把学过的图形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和由曲线围成的两类,又把线段围成的图形按边的数量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然后着重整理三角形、四边形、圆的知识。
回忆三角形的知识时,出现了两张集合图。左边的图表示了三角形的分类,曾经在四年级(下册)出现过,可以利用这幅图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右边的图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表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条边、三个角),又有一般三角形不具备的特征(两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它是特殊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两边长度相等),还有它独有的特征(另一边的长度和两腰也相等),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体会右图里的一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教材里“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是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必备条件。要引导学生注意“任意”的含义。
以前教学的四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先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认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安排。现在整理四边形的知识,设计了一张反映这些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角都是直角就是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就是正方形。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并不难,要把教学精力放在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上,深入地认识四边形。
与周长、面积有关的知识包括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量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公式。复习这些知识按“概念与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或公式—实际应用”的线索进行。
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在三年级初步形成,第二学段教学多边形和圆的时候又多次再认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多数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体验是比较充分的。复习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以回忆和辨认为主要教学活动,让学生说说对周长与面积的理解,可以联系实例进行解释。
应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很丰富,有利用面积公式列算式求面积,也有按面积公式列方程算长度。还要结合求面积进行估计和测量,对不同单位的面积进行换算,并探索规律。
(3) 整合立体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立体图形是六年级教学的,圆柱、圆锥还是本册教材的新授内容。因此,立体图形的知识容易回忆,复习的目的不局限于回忆,还要整合知识,进一步精简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首先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体会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接着从意义和算法两个方面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联系起来,体会它们的表面积是所有面的面积总和,都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而且侧面积都可以通过“底面周长×高”计算。最后还用“底面积×高”概括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整合,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能提升一个层次,不再孤立地理解、记忆各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的学习活动,有观察几何体,把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画下来,或者根据给定的视图想像和做出立体;把平面图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体会形成的立体;补充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还要解答开放的实际问题。有些活动在以前学习时曾经开展过,多数活动是新的要求,富有挑战性。要重视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解答以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知识的应用是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极好机会。
(4)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
在图形与变换这一节里,复习的内容有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
先回忆学过的图形变换,整理成图形位置变化和图形大小变化两类。理解平移、旋转都是改变图形位置的方法,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图形按比例放大、缩小,是改变图形大小的方法,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这些都是关于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轴对称图形是一类特殊的平面图形,它的对称轴的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沿对称轴对折图形,对称轴的两边能完全重合。
练习与实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其中第2题集中了小学阶段教学的图形变换的全部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进行过这些画图活动。第3题综合应用平移与轴对称两个知识。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直线都可以看作圆的对称轴。把圆与线段组合成轴对称图形,应着重思考线段的对称轴的位置。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画成的轴对称图形和它的对称轴,体会对称轴通过圆心并和已知线段垂直,而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段。第4题把图形按比例缩小后,计算新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的比,再次体会“按1∶2的比缩小”是把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变成原来的1/2,这个比不是面积缩小的比,进一步理解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含义。
(5) 在确定位置的活动中,复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确定位置的方法是逐渐教学的,先是联系个体经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再是联系生活常识,用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词描述位置;然后既要描述方向,又要描述距离,比较准确地描述位置。另外,还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
复习图形与位置,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常用方法。练习与实践在第1题的问题(1)里复习方向知识,应先确定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动物园里任何两个景点的位置关系都可以用这些方向词描述。问题(2)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提醒学生遵照“横排是行、竖排是列”的规定,先写出各景点所在的列数,再写所在的行数。如孔雀园在第6列第4行,表示它所在位置的数对是(6, 4)。第1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描述方向只能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若干度,不能随意改变说法;二是把比例尺1∶50000转化成“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0米”,容易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相互换算。第4题描述行走路线,进一步掌握方向知识。一般应要求学生口述,不必以书面形式回答。如果要求学生写出行走的方向与路线,应该用填空的形式。
3. “统计与概率”领域。
复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教材分统计、可能性两节编排。
(1) 注重数据统计活动,突出收集、整理、描述与利用信息的过程。
新课程中,统计知识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片面追求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和技术,把描述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判断与推理作为统计教学的重要内容。总复习坚持新的教学观念,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回顾开展过的调查活动,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数据能描述、解释现象,数据是收集的,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每册教材都有开展调查活动的具体要求。一至六年级,调查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组内、班内、校内到家庭、邻居、村镇……调查内容逐渐多元,从年龄、身高、个人喜爱到较大区域的面积、绿化、环保……调查方法逐渐多样,从询问被调查人到查阅资料、收看电视、实地测量……整理信息的形式逐渐丰富,记录在表格里或方块图上,画“?”或写“正”字……所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节教材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联系开展过的调查活动,交流调查过什么,获得了哪些数据,以及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调查是获取信息的渠道。
第二,选择合适的描述数据的方式,使数据内容具有直观性。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或其他形式描述,每种描述方式各有特点。选择描述数据的方式,是为了便于人们理解数据的具体含义,透过数据深入了解事件或现象。在回忆学过的统计图及各自特点之后,练习与实践第1题为两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由于两组数据内容不同,所以分别采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选择统计图是四年级教学的,本节教材让学生选择统计图并讨论选择的理由,进一步感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里的复式条形图是以前没有见过的。编排这道题不仅展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又一种形式,更能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进一步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是统计活动的一部分。
第三,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估计,发展统计观念。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只是统计活动的一部分,还需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或预测。教材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或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统计的角度看,这些就是初步的数据分析。练习与实践第2题已经提出的两个问题比较简单,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较大,通过这些习题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是数据分析活动,通过数据分析还能获得新的数据,从而对事情了解得更多、更清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统计量,经常用于数据分析。由于中位数、众数在本册教材里刚教过,所以结合应用进行复习,复习的重点是正确选用统计量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2) 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可能性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最简单的现象开始,逐步深入。二年级初步接触随机事件,三年级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或相等,四年级结合游戏中的可能性体会规则的公平性,六年级用分数(百分数)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本节教材复习可能性知识,有三个特点。
第一,通过三个讨论题,分两步回忆学过的内容。“举例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对已学内容的一般性回忆,可以联系各个年级的内容和活动作具体的解释。通过回忆进一步体会有些事情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描述的是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情况。举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规则公平的实例,能激活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的经验,体会描述可能性的方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分数(百分数)能定量地表达可能性的大小。有层次地回忆知识,形成了关于可能性的认知结构。
第二,编排五个实际问题,分层次地应用可能性的知识。练习与实践里的习题分三个层次设计,第1~3题用词语或百分数描述可能性,是最基础的知识。第4题识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应用可能性的知识。第5题用分数刻画可能性,提高表达和应用可能性的能力。三个层次与前几年教学可能性的线索一致,体现了由简单到稍复杂,认知与应用相结合的过程。
第三,让学生温故知新,主动地复习。练习与实践选用学生熟悉而喜欢的素材创设随机事件的情境,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解决实际问题,深入领会可能性。第1、2题用形象的词语描述转盘、摸球时的可能性,要先体会“经常”“偶尔”的具体含义,再与“可能性很大”“可能性较小”建立对应联系,把生活经验与直觉感受提升成数学思维。第7题用可能性的知识分析游戏规则,体会公平的游戏规则,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第5题先求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4,复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思路。摸到其他花色的可能性,可以像摸到红球那样分别计算,也可以把摸到红球的可能性1/4向其他花色球推理。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与解释,能进一步体验可能性相等。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可以分别计算以后比较,也可以利用12个球里“红球”的张数与“黄球”的个数进行分析与推理,进一步体验可能性不相等。
4.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内容领域,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对数学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教材选择有趣的平衡、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学问容量较大的综合应用。
(1)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
综合应用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利用现实的数据解决现实的问题,使综合应用真正成为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
(2) 重视过程,指导方法,培养能力。
综合应用要求每个学生都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参与调查、观察发现、计算各项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收集必要的数据,到哪里收集,如何收集往往是难点,教材采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
复习重点:
1、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2、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几何形体知识。
4、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1、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2、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3、准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时数: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7课时
(3)、统计与概率
2课时
(4)、综合运用
3课时
复习措施: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找学生多谈心,多鼓励,多
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
2、复习时注意分层次进行,先易后难,先概念后应用,先分项后综合,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3、复习时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平均使用力量。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容易混淆、出错较多,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4、加强培优辅差。对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习进度,同时开利用课余时间“小灶”,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尽量面批作业,当面纠正错误,采取“一帮一”的方法,充分发挥优生的力量。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5、注意劳逸结合,及时调整好学生的精神状态,提高复习效率,避免长时间题海战术。
6、多和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7、认真上好课,向课堂要质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
8、适当组织一些综合性练习(历年统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9、经常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一)、数和数的运算(20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6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5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3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10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3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4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3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30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6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0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2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4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12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2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4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5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6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平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3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2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一)以“1”为基础整理数的意义 1.整数:“1”是自然数的单位,若干个“1”组成自然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 2.小数: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渗透分类思想、准确掌握概念 整数的组成 自然数 整数 零 负整数(中学将学习) 因此,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但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零。   (三)以数位顺序表为依据整理整数和小数的读写法 1.在复习整数和小数的的读法和写法前,先完成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整 数 部 分 小数点 小 数 部 分 … _______级 ______级 _______级   数位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十位 个位 · 十分位 位 位 位 … 计数单位 …                     十 一(个)   十分之一       … 2.采用对比方法掌握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数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 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采用迁移、对照的方法整理小数读、写法。   小数 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 法来 (整数部分是0的作零),小数点 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 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复习数的改写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1.较大多位数的改写与求近似数。 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例如: 把分别改定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万 .6万 在个级的左边点小数点,小数末尾的零划去加上单位万。 53200 吨=5.32万吨 把和分别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30 0亿,0=13.5亿     在万级左边点小数点,不数末尾的零划去加上单位亿。 较大多位数求近似数。 例如: 把4米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42000≈ 4万 195000米≈20万米 去掉个级,个级千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 把和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10亿 0≈12亿 去掉万级和个级,万级千万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 (3)“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对比。     ①相同点:都是改变原来数的计数单位。根据要求用“亿”或“万”作单位。   ②不同点:“改写”只改变数的单位,不改变数的大小,用“=”表示。   “求近似数”是用四舍五入法,既改变了数的单位,又改变数的大小,用“≈表示。   2.求小数的近似数棗按要求采用“四舍五入”法。   (五)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小数点的位移规律。 (六)、以加法意义为核心,整理四则运算意义 (七)抓住共同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法则。   整数、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共同点是要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具体反映在整数加减法中,是把参加运算的数的个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是把小数点对齐。   整数和小数乘除法和计算法则中,小数乘除法是以整数乘除法法则为基础。将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根据参加运算的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小数除法,要先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417+.078   0.455×0.16 33.5÷2.5   (八)、掌握五大定律,明确简算范围五个运算定律,用字母公式表示:   加法交换律:a + b = b+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b + 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 + b)×c = a×c + b×c   这五个定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依据。   另外需要用简便算法计算的题目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乘数中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运算。 运用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进行简算。 (九)认识一、二级运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这样可以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归纳为: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先算小括号里面,后算中括号里的顺序计算。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可概括为三句话: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按顺序,括号里先计算。   (十)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   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都要通过一步一步计算来解答的,因此学好应用题的基础是掌握一步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是: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意义,选择解题方法,求出答案。   一般简单应用题按数量关系分为四组11种。 抓住“和“的概念,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求和应用题 部分与整体关系        (2)求剩余(或部分数)应用题。 抓住“同样多”的概念,掌握“差比”关系。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差比关系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抓住“乘法”意义,掌握“份数与总数”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份总关系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3)求一个数中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抓住“倍”概念,掌握倍数关系。 (1)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倍数关系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十一)整理两步应用题结构,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两步应用题结构。 扩展已知条件,使一步应用题变成两步应用题。 例如:小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45页,第二天看50页,两天看多少页? 扩展:小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45页,第二天看50页,第三天看40页,三天一共看多少页? 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使一步应用题转化成两步应用题。 例如:公园里有杨树240棵,樱花树300棵,这两种树一共多少棵? 转化:公园里有杨树240棵,樱花树棵数是杨树的1.25倍,这两种树一共多少棵? 改变所求问题,使一步应用题变成两步应用题。   例如:学校买来42盒白粉笔,是买来红粉笔盒数的3倍,买来红粉笔多少盒?   改变问题:学校买来42盒白粉笔,是买来红粉笔盒数的3倍。这两种粉笔一共买了多少盒?  2.两步应用题及所有复合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1)综合法:从应用题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再与有关的直接条件联系起来使应用题得到解答。   例如:某农场养鸡600只,是养鸭只数的4倍,养鹅的只数比养鸭多30只,养鹅多少只?   每套课桌椅多少元        套数 60+45=105(元) 42套   3.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审题 (2)分析 (3)解答 (4)检验 (5)写出答案 【指点迷津】 1.数和数学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字数字、罗马数字。现在国际通用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一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   数是由数位和数字组成,它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如整数、小数、分数等。 数位和位数。 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千、……,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位数是表示一个数占几个数位的数。例如:3570占有四个数位,就是四位数。 所以数位和位数完全不一样。 十进位制 十进位制是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十个较低单位等于一个较高的单位(满十进一),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以“十”为基础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位制,简称“十进制”。 准确数与近似数。 准确数表示和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准确值的数。 近似数表示和准确数非常接近的数。     5.“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此说法正确吗?   因为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都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加数”求出来,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而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和减数,只有被减数可以用“差与减数相加”得到,减数只能用减法取得,所以不能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也就不能说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道理,也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只能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6.学习应用题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所学数学知识。   (4)由于应用题涉及社会生产、生活、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有利于思想教育、有利于间接学习其它科学知识。   (5)培养检验的习惯。     7.“相背”、“相向”、“同相”有什么区别?   “背向而行”是反向而行。“相向而行”是互相以对方所在地为前进的方向的相对而行。“同向而行”是同一方向而行。   但是在圆周上运动的物体或人,如果开始相背而行,当两者共同行完圆周一半路程后,即变成相向而行,相遇后再变成背向而行……。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一个数的十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是最小的合数,十位是最小的自然数,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 ),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尾数是( )。   解:万   多位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最小质数是2,最小自然数是1,最小合数是4。   求近似数的方法是看省略部分尾数的最高位上是几,采用四舍五入法。   记数时采用十进制记数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2.三千零二亿零五百万七千写作( ),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是( )。   解:三千零二亿零五百万七千写作(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是(亿)。   多位数的写法是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3.把32÷330的商用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等于( ).   解:32÷330=0.0≈0.10   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写作小数,除不尽时可以得到循环小数。   小数求近似值的方法常常采用四舍五入法,就是把所取保留部分末位后的一位数四舍五入,然后舍去尾数。   4.两个自然数相除,除数是最小的合数,商是同时能被2和3整除的一位数,余数比最小的质数多1。这个算式是( )÷ ( ) = ( )…… ( ) 解:4×6 + 3 =27 (27)÷(4) = (6)……(3) 除法中的各部分关系: 被除数 = 除数×商 + 余数.   5.一个小数,如果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比原数多25.2,原来这个小数是( )。   解:25.2÷(10 - 1) = 2.8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原数就扩大10 n倍;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原数缩小10 n倍。   6.15.5 与4.5的和减去12与0.8的积,差是多少?   解:(15.5 + 4.5)- 12×0.8     = 20 – 9.6     =10.4   小数加、减法则:先把各数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乘法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4.25 + 2.36 + 7.64 + 5.75   解:4.25 + 2.36 + 7.64 + 5.75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 ( 4.25 + 5.75) + (2.36 +7.64)     = 10 +10     =20   (2) 23.3 –7.63 – 2.27   解:23.3 –7.63 – 2.27     =23.3 –(7.63 + 2.27) (运用减法性质)     =23.3 –10     =13.3   (3) 4×1.25×0.08×2.5   解:4×1.25×0.08×2.5     =(4×2.5)×(1.25×0.08) (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 10×0.1     =1   (4)53.98×12.8 + 53.98 + 86.2×53.98   解:53.98×12.8 + 53.98 + 86.2×53.98     =53.98×(12.8 +1+ 86.2) (运用乘法分配律)     =53.98×100     =5398       (5) 100.1×45   解:100.1×45     =(100 +0.1) ×45     =100×45 + 0.1×45 (运用乘法分配律)     =4500 + 4.5     =4504.5   (6) 998 + 196   解:998 + 196     =1000 + 200 – 2 – 4 (采用凑整法)     =1194   (7)3.7×99   解:3.7×99     =3.7×(100 – 1) (采用凑整法转化,使用乘法分配律)     =3.7×100 – 3.7     =370 – 3.7     =366.2   8.应用题   (1)修路队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3.2千米,45天可修完。实际每天修3.6千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解:① 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3.2×45 = 144 (千米) 实际多少天修完?   144÷3.6 = 40 (天)   综合算式:   3.2×45÷3.6   =144÷3.6   =40(天)   答:40天可以修完。   此题采用综合法分析,由已知条件推到所求问题。   (2)张红和王松买同样的练习本,张红买了10本,用去5.2元,王松用去4.68元。张红比王松多买几本? 解:① 每本多少元? 5.2÷10 = 0.52 (元) ② 王松买了多少本? 4.68÷0.52 = 9 (本) ③ 张红比王松多买几本? 10 – 9 =1 (本) 综合算式 10 – 4.68÷ (5.2÷10)   =10 – 4.68÷0.52   =10 – 9   =1   答:张红比王松多买1本。   采用分析法思考,要求张红比王松多买几个本,先求二人各买几个本。此题还可以采用对应思路。(5.2 – 4.68)÷(5.2÷10) = 1 (本)。 【学法要指】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由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甲车离A地23千米处与乙车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分别到达A、B两地后立即返回,途中在离B地14千米处甲车又与乙车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如下图        甲       乙                    A C  D B 23千米 14千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共行驶三个AB间的路程。由于第一次在距A地23千米处相遇,说明甲在两车同时行驶了一个路程时,它行驶23千米。现在两车共同行驶了三个路程,甲车将走3个23千米,这时甲车正好从B地出发行了14千米,说明甲车这时行了比一个路程还多14千米,从而求出A、B两地间的路程。   解:23×3 – 14 = 55 (千米)   答:A、B两地间的路程是55千米。 【思维体操】   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48 (用两种方法)   解法一:   1.25×48   =1.25×8×6 (用乘法拆数)   =10×6   =60      解法二:   1.25×48   =1.25×(40 + 8) (用加法拆数)   =1.25×40 + 1.25×8   =50 + 10   =60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一)、本部分整数复习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集锦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π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 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π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 (S:面积 C:周长 л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 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17、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常用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 8 月 小月(30天)的有:4 9 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知识以概念上面两位都讲的差不多了、补充的是、小学: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整数与分数相乘,用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三个数相乘,为了简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分后的分子、分母相乘。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证书出发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位数不够要用0补齐)。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把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或小数位数多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把能约分的约分成最简分数。 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轴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对于大小不同的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读pāi)表示。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总数*100% y=kx(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y与x成正比, y=k/x(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y与x成反比,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5、 角 直线;直线是无限的。 线段: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如下图: 边 顶点 边 比较角的大小: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度量: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该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角的分类:大于0°,而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为一个360°的角叫做周角。 垂线:两条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如下图1),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下图2)。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 平行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圆的面积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