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函授工民建1994届徐春山

培训方式:
&&&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45号(小西门)香
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成人高考(函授)招生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经济、管理、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占地4300余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
近6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主体,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为支撑,生物学、医学、农业工程、哲学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为新增长点,特色鲜明的“大有色”优势学科群。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7个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艺术硕士(MFA)、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96个本科专业,在全国设有近40个函授站,有72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
学校设有24个学院、1个教学部、4个研究院和1个直属三甲医院,设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2950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373人,2013年有各类长短期留学生1293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在学校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办公室”,现有332名国防生在读。学校设立城市学院,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
学校有教职工3888人,其中,专任教师2355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1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两院院士23人,博士生导师19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28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2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6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0人、后备人才34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6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6个。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
十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89项,出版论著989部,专利授权3300项;2013年科研经费规模达8.01亿元。
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检验站、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云南省质量发展研究院、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院、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6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共13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
学校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4部,省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省级精品教材7部、省级优秀教材11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有5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入选学校,共有112个项目获国家资助、10个项目获云南省资助;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2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项,云南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22项、省级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学校;图书馆藏书280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35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累计5500种,网络数据库140个,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
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长期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经国家汉办批准在瑞典设立“孔子学院”;在老挝、泰国、越南设立了国外办学点;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抢抓历史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历史沿革:
年间重庆大学有色金属科、贵州大学工学院矿业机械系、西昌技艺专科学校部分教师并入云南大学工学院。
1954年9月云南大学工学院独立建院,命名为昆明工学院。
1960年9月昆明工学院(机械系)分建云南机械学院1960年9月昆明工学院(煤炭系)分建云南煤炭学院。
1961年9月昆明工学院(化工系)分建昆明工学院滇南分院。
1961年9月云南机械学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云南煤炭学院并入昆明工学院。1961年9月昆明工学院罗茨分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滇南大学冶金机械系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滇西大学采矿机械系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云南铁道学院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1年9月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钢铁冶金并入昆明工学院。
1963年9月滇南大学化工系并入昆明工学院。
1994年9月云南化学专科学校并入昆明工学院。
1994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并入昆明工学院。
1994年9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昆明分部并入昆明工学院。
1995年2月昆明工学院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
1999年10月云南工业大学并入昆明理工大学
2004年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并入昆明理工大学[1]
2010年7月成立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
2010年11月成立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荣获”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称号。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称小211工程)。
2011年1月成立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2012年6月云南省人大法制委、云南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2] 。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成为中西部24省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
2012年12月,“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西部典型行业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被正式认定为云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日,泰国国会主席兼下议院议长颂萨·吉素拉暖(Somsak Kiatsuranont)受聘该校名誉教授。颂萨·吉素拉暖主席是泰国著名的政治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2013年4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围名单,昆明理工大学校获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资助,成为全国首批18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
年度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3]
2013年12月,稀贵金属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12月,国家级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
日,科技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文正式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云南省第一家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45号(小西门-云南省供销社旁)香宫国际教育大楼10楼1004办公室
地理位置:小西门立交桥沿东风西路南屏街方向行至小西门公交车站牌,前行10米从云南省供销社正门(石碑)右转进入香宫国际
来校路线:公交10 .239.919.116.K13.84.82 .66.5(小西门)站下车
沃尔玛昆明全程免费穿梭巴士A线(小西门沃尔玛大关店)站下车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小贴士: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成人高考夜大函授业余报名咨询招生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成人高考夜大函授业余报名咨询招生 相关图片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成人高考夜大函授业余报名咨询招生 相关广告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成人高考夜大函授业余报名咨询招生 相关问答
应该是张英杰吧
作为成人学历,认可度都差不多,相对来说,函授比业余学知识能少点,业余比脱产又少点。只要学到知识,什么形式无所谓了。
2015年的陕西省直事业单位还未出公告,但一般都会在上半年5月份左右发布,如果想考的话还是要提早复习的好,另祝你成功!
去国家医学考试网上报名一般3月份报名有通知的
这个网站上报名条件都很详细的,请参考
提前报名吧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电气工程束洪春 &男,1961年9月10日生于江苏丹阳。博士(后),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从事电力系统故障检测及保护与控制的教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863课题1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3项,部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6项。发表论文被EI收录1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自主技术成果7项,有应用。发布企业标准1项。分别获部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均为1。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电工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专业期刊《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委。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二层次);2005年获云南省政府津贴;2006年获云南省“云岭优秀职工”称号;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首批“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称号和“第二届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09年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担任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获中央统战部、人事部表彰的先进个人。2012年获国家十二五立项建设规划教材一部。 刘志坚,男,汉族。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年月出生于山东临朐,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月到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工作。1993年月——年月,在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月——年月,在昆明理工大学大学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一作篇,收录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校人才引培项目项,校青年基金项;主持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门;是昆明理工大学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参与子课题项,参与省部联合基金项(排名)。主持或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余项。获得云南省年技术发明一等奖项(总排名);云南省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总排名);电力工程学院院科研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负责人。刘可真(1974-),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任教;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在职攻读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今在职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云南省科技厅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项目。主编本科教材:《水资源系统运行与优化调度》。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主持云南省科技厅项目“特高压云电送粤输电断面的研究”。2、2010—2012,主持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复杂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多谐波源建模及相互作用分析”。3、2008-2010,主持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4、2006-2008,主持昆明理工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研究”。5、,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特高压大容量远距离云电送粤的若干稳定问题研究”(),排名6。6、2009-2012,参与云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和应涌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排名2。7、2007-2208,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云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电磁暂态仿真研究”。排名4。近五年来承担的教学研究课题:1、年,主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校级教学研究课题。2、2009-2011年,参与“新时期电力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校级教改重点资助项目。近五年来所讲授的主要课程:每年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讲授“电力系统分析”,讲授电自本科“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电力系统前沿知识讲座”等课程,指导了多名本科毕业设计和协助指导了多名硕士研究生。邱革非 &1991:浙江大学电机系电机专业毕业。: CY集团数控数控工程师。2003年昆明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稳定与新能源及智能配电网现代控制技术。毕贵红 &男,1968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电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师,讲授数字信号处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长期从事现代信号处理与识别技术、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建模、仿真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电力工程学院“电力系统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科研团队带头人。从1996年至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6项,企业委托项目2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校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一项。已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20多篇,专著一部,EI检索3篇,ISTP检索2篇。近来研究重点是基于复杂网络的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基于混沌理论的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和基于复杂Agent网络的电网故障定位与重构仿真模型研究。希望能够与具有数字信号处理背景、电网故障建模和较强编程能力的同志合作研究。孙向飞(1977-),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输电系统过电压研究,电力系统新型继电保护。1999年7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4月获昆明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获云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2008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昆明理工大学第十届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1年被评为昆明理工大学“师德标兵”。目前正式发表论文18篇,其中EI检索9篇,ISTP检索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昆明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1项。此外参与云南电网公司等企业单位横向课题20余项。2010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1),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力工程信号处理”的主讲教师之一。钱晶: 钱晶,女,1967年6月出生,副教授,电气系主任。1989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四川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1995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任教。主讲二门本科生专业课程。主持校级精品课程一项。主持并参与完成云南省教育厅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完成横向课题三项。发表科研论文20篇。叶波: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在研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云南电网公司科技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4篇,SCI检索3篇,EI检索5篇。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和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唐岚,男,1977年生,博士,副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力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十余年。曾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昆明理工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昆明理工大学多媒体教学竞赛十佳教师称号。近年来发表EI收录论文5篇。目前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仿真和智能电网等,作为项目负负责人承担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智能配电网的时间序列仿真方法研究”。 孙士云,女,1981年生,山东人,博士,副教授。2010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2010年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电网公司委托项目8项。以第1或第2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EI收录22篇,ISTP收录3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交直流电力系统动态行为分析。 陈仕龙:男,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压直流输电,电能质量,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特性分析与暂态保护研究)项、主持昆明理工大学校人培基金项目1项、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正式发表论文篇,其中检索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项,授权发明专利项。中国电力期刊审稿专家。李思奇,男,回族。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10月出生于河南郑州,分别于2004年和2010年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取得本科和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迪尔伯恩校区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12月到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工作。二级学科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动汽车电池能量管理与均衡,电动汽车充电系统,AC/DC功率因数校正,高性能DC/DC变换器,无线电能传输等。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6篇,会议论文3篇。2013年获得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前沿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经费200万,现为该平台负责人。目前主持校人才引培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目前担任IEEE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期刊无线电能传输专辑副主编,2014年IEEE国际电动汽车会议无线充电分会主席,并且为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ndustry Application, PowerElectronics, Mechatronics, IET Power Electronics,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等多家SCI期刊审稿专家。刘红锐(1982.8—),山东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动汽车蓄电池管理系统、串联蓄电池组均衡技术研究、自动控制等方向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电工技术学报》、《汽车工程》等期刊均发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项。现主持省级项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研发()(—)”。现担任本科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担任研究生的柔性交流输电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电子邮箱:帅春燕(1976.3),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智能电网的安全、智能电网中的大数据存储,包括智能电网的攻击模式,攻击行为,攻击的检测。智能电网中的大数据存储模型,分布式存储方式、存储效率的测试、存储的安全等。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包括SCI/EI检索的论文若干,主持云南省人培项目(KKSY),参与的项目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领域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04DZ1003),云南省教育厅面上项目(KKJO)、云南省科技厅面上项目(KKS)。&&& 电子邮件:。水利工程王海军 &1961年1月出生,教授,工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院长,水利水电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流体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1994年6月硕士毕业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施工专业。中国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水利学会理事,云南省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先后承担省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2项,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1篇。黄英 &女,1963-,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岩土工程硕士,教授。从事岩土力学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致力于云南红土在水利水电、道路交通、工民建等实际工程应用及科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路基地基施工质量检测项目和土料特性测试项目多项,目前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是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何士华 &教授,硕士生导师,水电系副主任,云南省水利学会理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云南省专家组成员。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年本科毕业、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主修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先后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公开发表论文45篇。主要研究方向为(1)水资源系统分析与可持续利用;(2)流体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邹进 &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现主要从事梯级水库(电站)的优化调度、水电站经济运行、水资源承载力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武亮,汉族,副教授。月获天津大学硕士学位。年在清华大学访学,在英国阿伯丁大学进行项目合作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岩土结构仿真分析计算、大型有限元应用及二次开发、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价。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有代表性的水利水电和土木结构设计十二项,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十余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数值仿真科研项目,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参与或主持了四项国家基金项目、二项省级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三十二篇,获授权专利两项。苏志敏 男,1961年出生,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电系主任。云南省水利发电学会会员,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评标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1987年研究生毕业,1991年参加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工作,1998年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水工及岩土结构工程数学模拟方法的理论与实践”高级研讨班结业,1995年至1996年在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水工结构及岩土工程结构力学行为、安全分析和优化设计。发表论文17篇,主持省科委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教委项目1项,主持完成水电企业委托项目9项,累计经费96万元。长期主讲本科生《水工建筑物》、《专业英语》和研究生《有限单元法》、《塑性力学》,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3名。o张林洪 &男,教授,1962.11,硕士生导师o工作简历 :1986年5月-1989年12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作;1989年12月-1998年12月,水电部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曾任岩基室副主任、三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8年12月-现在,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工作 o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道路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负责、参与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科技项目、以及其他各种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70多项,总计科研经费1300多万元,项目涉及: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大坝工程、路基工程、地基工程、矿山工程设计及研究、岩土力学性质和本构模型、水库地震发震机理、工程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等;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3部《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公路排水设施施工手册》、《山区公路选线》;获得专利4项。 获奖情况: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能源部、水利部质量管理成果三等奖1项。 o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o对学生的要求:灵活、踏实、勤奋,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徐一民, 男,1962 年出生,博士,教授。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 30余篇,其中被EI收录5篇。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其他各类基金研究项目多项,承担并完成水电企业委托项目 30 余项。学生毕业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数值计算加试验研究对研究生的要求:刻苦钻研、踏实肯干。闫毅志:男,汉族,1968-,副教授,博士,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士阶段学习,1993年7月至2001年8月在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水利局工作,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读硕士学位;2004年7月到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其中2006年3月开始在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读博士学位,并于2009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工程抗震计算以及数值仿真模拟。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工程的科研工作。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研究论文15余篇,其中EI收录1篇。主要研究方向:水工结构与地下工程数值仿真、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于国荣,博士,副教授。1997年9月至2001年6月在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学习, 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在河海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文水资源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大坝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态学效应》(编号:)的第五子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等。现在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校人才培养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排名第4。在本学科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IE收录4篇, A类4篇,B类论文2篇。?
版权所有 (C) 昆明理工大学
电力工程学院
技术支持: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昆明理工大学电力楼
邮编:650500
传真:9 您是网站第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理工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