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冷笑话家倒小芳家有几条路可走不用尺子量哪条路进那条路远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1、2单元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1、2单元
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 第( 1 )课时 第 1 课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例 1~3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 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 重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前置作业 1、 看书预习 P2-3 例 1~例 3 2、 和家长一起分别用手丈量下书桌 记录下结果 说说你的发现 3、 仔细观察直尺 你了解到些什么 教学过 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引入二. 探究新知 (一) 统一长度单位(二) 整体感知 认识厘米 1. 观察尺子 认识刻度 2.认识 1 厘米 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 你妈妈和老师比 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 矮多少吗? &高多少& &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 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 1 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 以一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zhǎ) 、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作单位 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生 1:5
生 2:5 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3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 进行测量后 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 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 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 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 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 第一个数字是 O 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O 后面的呢?(刻度 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 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 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重要 它就像起跑线一样 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板书:1 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 2 到刻度 3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 l 厘米 从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从刻度 4 到刻度 5 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 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 1 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 1 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 1 厘米 你也能用 l 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 厘米 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 看从 0 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 从 O 到 7 呢? 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 作活动中 有助于 帮助学生建立 1 厘 米的表象 亲身经 历学习数学知识教学过程 4.教学例 3(量一量)5.实践应用 三. 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 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 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 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 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 最小的刻度是 2 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 2 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把大数减小数 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 拿起数学书 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 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还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 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作 业 设 计 1.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 说出铅笔的长度 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 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 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 说出手掌的宽和一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 8 厘米的 我们说它大约是 8 厘米 同桌合作 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板 书 设 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 标准不同 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 量比较短的物体 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物体的一端 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 后 反 思 第( 2 )课时 认识米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 建立 l 米的表象 知道 1 米=100 厘米例 4~5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 重难点 建立 1 米的表象 理解 1 米=100 厘米 教具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前置作业 预习 P4 例 4~5 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更多相关知识吗?说给家长听听教学 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2. 引入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2.观察刻度三.积累运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 同学们 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 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 这么长的布料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 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 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 教师让一位手拿 30 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 并口算着:30 厘米、60 厘米、90 厘米......越来越慢 最后停了下来 )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 太麻烦了 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 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 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 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 (板书:1 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 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 1 米却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 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 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 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看着尺子上的刻度 数一数 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 接着是 20、30、40、......100 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 ) 1 厘米 1 厘米地数 1 米里面有几个 l 厘米? (100 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 米=100 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 量出 1 米 (注意:量时刻度 O 对准绳子的左端 )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 交流反馈 接着量 2 米、3 米...... 3. 估量 把绳子放下 把手张开比划 1 米的长度 看谁估的准 4.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 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 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 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通过实际操作 让 学生感受到用刻度 尺量较长的物体时 非常不方便 自然 过渡到需要更长的 尺子量 从而引出 米尺 认识长度单 位:米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 大约是 1 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 1 米的物品 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作 业 设 计 1.量一量 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 题)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4 题)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5 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 4 个人用 1 米长的卷尺 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 板 书 设 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 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 米=100 厘米 课 后 反 思第( 3 )课时 认识线段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 初步认识线段 知道线段的特征 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例 6~7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前置作业 1、你能画出几条小明家道学校的路线? 商店 学校 游乐场 小明家教 学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引入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 6(认识线段) 2.教学例 7(画线段)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同学们 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 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 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l)出示两根毛线 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 你知道哪根长 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 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 你知道哪根长 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 我把它放松 它是线段吗?(不是 弯弯的不是线段 ) 拉直 现在呢?(是线段 ) 教师把线段斜拉 竖拉 不同方向拉 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 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 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 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 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 就不是线段了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 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 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 5 页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 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 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 谁来说说看 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 教师演示:从刻度 O 开始 画到刻度 3 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 最小的刻度是 2 你还能画出长 3 厘米的线段通过自学学生对线段有了认识 因此 开课就直接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 综合小组的意见 进一步认识线段通过实际操作 巩固量线段的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与曲线的对比 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通过操作巩固线段的各个基本特征教学过 程三、巩固应用四.课堂小结 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 2 开始 画到刻度 5 的地方 也可以从刻度 5 开始 画到刻度 8 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 6 页也有一条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 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 学生练习画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 强调:①画线段时 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 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 知道线段是直的 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 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 6 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作 业 设 计 1.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2.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6 题 出示图形 先估计 再用尺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7 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 再量一量 板 书 设 计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 可以量出长度课 后 反 思第( 4 )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例8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 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利用身边的物体 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 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 重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常规学具 前置作业 1、 预习第 7 页例 8 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家长听听 2、 能自己编写一道类似的题目考考你的小伙伴吗?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引入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 8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 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 学生比划:2 厘米 5 厘米 10 厘米 20 厘米、50 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 那么 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 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 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l3 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 法 指名回答 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 厘米只有这么长 (用手比划)那么 13 厘米就只有这么长 旗杆不可能这么短 所以是 13 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 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 在旧知的基础上 回顾单位的大小和区别参照生活的实例直观感受单位的大小教 学过程 2.巩固新知3.做一做四.课堂小结 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 所以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 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 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 比如 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 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 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 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来到百鸟馆 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 1 厘米还是 1 米呢? 指名汇报 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 我们的身高大约是 1 米 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 所以 小鸟的脚印应该是 1 厘米 (l)出示教材第 7 页&做一做&题目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 6( ) 黑板长 2( ) 小明身高 124( ) 课桌高 90(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 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 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并初步认识了线段 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多感受单位长度的大小 形成一定的只管感受和单位大小的意识 作 业 设 计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8 题)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9 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 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0 题) 4.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1 题 板书 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 13 米 课 后 反 思第 二 单元 第 1 课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加法 第( 1 )课时 不进位加法例 1~2 学习 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 能熟练计算 3、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前置作业 观察 P11 主题图 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吗?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教 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一、 结合前置作业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二、探究新知 1、合作交流 探讨前置作业 小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相互提问 互相解答 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问题 学生集体订正2、收集典型问题并板书 从学生展示的问题中抽出典型的数学问题 并板书教学:&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1) 、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 、小组内合作交流 交流各自的方法 比比谁的更好; (3) 、汇报展示 请同学汇报展示 复习小棒算法 口算的计算方法3、新方法竖式讲解 (1) 、数位的对齐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加起 相同数位相加 (3) 、检查计算过程 书写答案让学生先自学 先自主去发现问题 去提出问题 并尝试简答 培养孩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竖式计算的方法必须要做到步步到位 严格要求教 学过程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升 4、 练习巩固 学生自主完成 P12 做一做规范孩子数学过程 严格要求格式5、 出示例 2 学生自主模仿例 1 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类比区别 严格要求每一步小组交流讨论竖式计算方法 比较相互之间的区别 互相纠正错误 展示学习成果 全班订正 规范格式 6 、提升巩固 完成 P13 做一做 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习需要举一反三 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学会类比、模仿学习 尝试自己比较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方法 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通过巩固和练习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知识 作 业 设 计完成练习二 第 1、2 题 板 书 设 计 不进位加法 十 个 5 + 2 ____________ 3 7 课 后 反 思 3十个3 5 + 3 2 _____________ 6 7第( 学习 目标2 )课时进位加法例3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 重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前置作业 1. 预习课本 P14 2. 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下面两道题 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4+61= 35+37=教学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结合前置作业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二、探究新知1.合作交流 探讨前置作业 小组内相互交流 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生集体订正2.发现问题并板书 板书&二(1)班学生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 班级汇报并小结: (1)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小组内合作交流 试着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和用竖式计算 交流各自的方法 比比谁的更好; (3)汇报展示 请同学汇报展示 在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时需注意什么? 在小组内讨论并尝试归纳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让学生先自学 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找出不同 培养孩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竖式计算的方法必须要做到步步到位 严格要求 尤其是对&进位&的掌握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升4.练习巩固 学生自主完成 P14 做一做规范孩子数学过程 严格要求格式小组交流讨论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比较相互之间的区别 互相纠正错误展示学习成果 全班订正 规范格式学习需要举一反三 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尝试自己比较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方法 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通过巩固和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升华 作 业 设 计完成 P15 练习二:第 4、5 题 板 书 设 计 进位加法 十 个 3 5 + 31 7 课 后 反 思 2 7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 1教学 重难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前置作业 自学书 18 页的例 1 想一想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教 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1、教学例 1. 思考:要求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要先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怎么列式? 2、板书算式:36-23=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在练习本上试算 3、小组交流算法 指名汇报 4、小结:先自己归纳 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减个位 十位减十位通过观察情景图 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实践应用 、四、全课小结1、完成书 18 页做一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书 18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 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书练习三 1、2、3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减个位 十位减十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 业 设 计 1、 书 18 页&做一做&的 1、2 题 2、 书 20 页练习三的 1、2、3 题板 书 设 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 1、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36-23= 课 后 反 思第(2)课时 退位减 例 2~3 学习 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 并能正确笔算 2、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 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 课件 前置作业 1、预习 P19 例 2-3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决) 2、探究算理 理解算法 试算:51-36= 我是这样算的:50-24= 我是这样算的: 3、我的例子: 4、我的发现(方法总结)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2 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2、教学例 3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3、总结交流发现 (方法、注意的地方)4、练习师:昨天孩子们回家预习 P19 例 2-3 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1-36=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法的知识 引出课题 板书: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 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 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算法 可能: (1)摆小棒 问:为什么要拆开 5 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 (因为单根的 1 根小棒不够减 6 根小棒 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 这样才够减) 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 10 根小棒减去 8 根小棒 然后再加上原有的 6 根小棒 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 8 根(2)列竖式计算 生试讲 并板书 想一想 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 但是不够减 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 不够减 可以从十位退一 板书: 4 11 5 1 - 3 6 说明:从十位退一 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 退完后十位上剩下 4;这时个位上变成了 11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比较 师:比一比例 1 和例 2 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 1 是不退位减 例 2 是退位减 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 (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 (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 (3)十位退一后 十位怎么减? 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笔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注意: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 就从十位退一自主收集信息 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讨论交流 重点教学 被减数个位的 0 从十位退一后 个位该怎么计算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 5-7 题 独立完成后 进行集体订正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 就从十位退一 通过探讨交流总结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作 业 设 计 1、第 5 题 2、第 6 题 出示题目后 让学生认真观察竖式计算过程 想想是否正确 如果发现有错 说明错在哪 并及时进行改正 3、第 7 题 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题意 要求出&差的十位上是几& 首先必须看清楚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 要不要从十位退一 然后独立完成后 集体订正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3)课时 学习 目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例4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学习 目标)课时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 学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第( 学习 目标单元 )课时第课 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 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学习 目标)课时 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前置作业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请第 第( 学习 目标单元 )课时第课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学习 目标)课时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前置作业教学 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第( 学习 目标单元 )课时第课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教学 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学习 目标)课时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第( 学习 目标单元 )课时第课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学习 目标)课时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第( 学习 目标单元 )课时第课 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 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第( 学习 目标)课时 教学 重难点教具准备前置作业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作 业 设 计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老师们在插入新一页时 用&插入&&&分隔符&&&分页符& 这样每一页在排版时相互独立 不会互相影响 ?? ?? ?? ??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 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明滚出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