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千斤顶上的去超过红线经血下不来怎么办了该怎么办?

第七十四章&&土地资源超红线&&非法征占难杜绝(乱象之七十四)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关系国家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之计。我国耕地面积的红线是18亿亩,也就是说,如果耕地面积低于这个红线,就将威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我国就会由粮食自给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届时我国的经济命脉就可能会受粮食出口国的控制。
一、我国的土地资源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1987年统计,我国耕地约15亿多亩,占总面积10%,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5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园地,(含果、桑、茶园和橡胶、热带作物园,)7000多万亩;森林和林地20亿亩;草地约40多亿亩;城镇、村庄、工矿用地约3亿亩;交通用地约5亿亩;水域5亿亩;未利用土地,含沼泽、沙地、裸地、盐碱地等约55亿亩。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层深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花生,水果有苹果、梨、葡萄、柿子等;长江中下原盛产水稻、柑桔、油菜、蚕豆和淡水鱼,被称为“鱼米之乡”;四川盆地多为紫色土壤,盛产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和柑桔等。
二、我国的土地资源特点
1、土地资源人均拥有量较低,质量不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我国总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合计为 1314 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受季风气候影响,52.5%的国土属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承载力低,其中12.1%为沙漠戈壁;高原、山地、丘陵占 65%,其中4.8%为裸露的石质山地、1.6%为海拔
米以上的高寒荒漠、0.5%为冰川和永久积雪地,这些都是农业无法利用的。可耕地面积为9565 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9.96%,远远低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现有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约占60%;草地资源3.8 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9.6%,但干旱与高寒草地占一半。长期以来,我国是以相对紧缺的自然资源承担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我国人均拥有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6%,人均林木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5%。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33.1%。土地资源的后备量相对不足,全国有可利用的草地2.867 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坡0.667亿公顷,可开垦的宜农荒地0.133
亿公顷,沿海滩涂几百万公顷,如开发利用这些后备耕地资源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食物和其他生产资料及生活必需品,但因其投资量大,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力还不能使这部分土地资源形成可耕地。
2、耕地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
1995年,全国人口数量达到12.11 亿人,人均占有耕地仅 0.087 公顷,占世界平均数的1/4。而现在人口为13.7亿人,人均耕地仅为1亩相当0.066公顷。我国人民全部生活消费品中的 80%主要靠农业提供原料来解决,但耕地却在逐年减少,每年减少40―47万公顷。最近几年国家采取严控措施,使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但每年耕地仍趋于减少。世界人均耕地0.28 公顷,而我国仅0.066公顷,长期承受着以较少耕地养活较多人口的沉重压力。全国中低产田0.56 亿公顷,接近耕地的60%。目前,全国粮食每公顷产量已提高到3750
多公斤的水平,南、北方都有不少地方通过育种改肥,出现了大面积吨粮田,这说明我国耕地还有相当大的增产潜力可能通过科技手段得以挖掘。
3、非耕地资源开发难度大。
我国现有可利用草地2.87
亿公顷,其中,北方可利用草地 2.27
亿公顷,南方宜牧草山、草坡0.4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坡 0.67 亿公顷,森林面积1.25 亿公顷。还有可能开垦的宜农荒地0.13 亿公顷,可造林的荒山约0.87亿公顷,可养殖的水面约0.07
亿公顷。对于这些可以开发的土地资源,如果能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将来可以使其形成耕地资源,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食物与其他原料。
4、农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虽然有所增长,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国人均农业产值和农业固定资产都只在约为1000 美元,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谷物为1200公斤,农业劳动生产率整体水平较低。多年来初步治理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修建水库8.6 万多座,农田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5%以上,盐碱地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经过改造的红黄壤累计近670
万公顷。从我国农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看,必须要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应该是:以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业为强大支柱,把传统农业转变到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基础的现代集约化持续农业上来,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最经济有效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较少的人均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以最科学的方法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我国土地资源正在不断恶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土地资源总面积很大,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并不高。且中国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 23%,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加上每年减少耕地数十万公顷,农业用地和城市以及工业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目前正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和浪费。
我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的面积25万平方公里,此外还有125万平方公里的冻融侵蚀面积。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也发生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农村,城市、开发区和工矿区的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全国多年土壤侵蚀总量达到了50多亿吨,其中长江流域23.9亿吨,接近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二分之一,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超过1万吨/平方公里;黄河流域16亿吨,接近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三分之一,局部地方的土壤侵蚀模数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海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土壤侵蚀总量超过2亿吨;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超过1亿吨。泥沙淤积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全国各类水利工程中已淤积泥沙200多亿吨,相当于损失大型水库200多座。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暴雨洪流的聚集过程。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极大危害,并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有3亿多亩耕地遭受水土流失的损害,导致耕作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因土壤侵蚀造成的退化、沙化、碱化草地多达1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并且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全国多年平均耕地受旱面积2.9亿多亩,成灾面积1亿多亩,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尤其严重。水土流失造成植被退化,蓄水保土能力减弱,土壤石化、沙化,沙尘暴频繁。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基本上都是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都在水土流失地区。
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的原因,除自然地理、造山运动、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致。过度砍伐森林、陡坡开垦、草原垦殖、超载过牧等,是导致近半个世纪水土流失加剧最主要的因素。长江流域12个省的林地面积在50年内减少了30-40%,上游荒山荒坡地面积达到1.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达到6200万亩,占全国总数的67%。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垦草原近2000万公顷,其中近一半已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草原超载普遍,有的草地超载达80%,甚至更高。这些活动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水土流失面积,也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强度。另外,长期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导致进入下游河道的江河水量急剧减少并长时间断流已经引发了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的灾难。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超过补给能力开采地下水,或因采矿大规模排水等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地表土壤干旱,林草植被退化甚至死亡,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开发建设活动每年搬动和运转的土石方量达到382亿吨,占全世界总搬运量的28%,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成为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因素。许多地区大规模的煤田开发,新增水土流失面积820公顷,弃土弃碴总量达67.9亿吨,预计增加流失量9.5亿吨。三峡库区因城镇搬迁、修路产生弃土弃碴4.7亿吨,许多弃土弃碴直接进入江河湖库,很难治理。
2、不同行业的生产系统之间争夺土地的竞争剧烈造成土地资源加剧减少。
我国农、林、牧、鱼各业及其内部各生产项目都在不断扩大各自的用地范围而,而其他不同行业的各种建设项目也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增长也会使更多的土地转用于人类住宅和基础设施。而农业生产造成的林地损失非常严重,热带地区毁林面积目前约为每年1540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是由扩大放牧和耕作,特别是轮垦造成的,人工造林速度跟不上毁林速度是中国的现实。
3、土地资源因侵蚀、养分耗竭、土壤盐渍化以及水污染,地力退化十分严重
(1)我国土地资源中每年土壤侵蚀造成的损失超过每公顷50 吨土以上,是土壤自然形成率的5倍以上。
(2)中国人口众多,人地比例关系长期失调,对耕地的利用强度过大。中国粮食平均单产已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过度耕种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表明,在相当大的地区土壤肥力正在下降,如东北三江平原土壤有机质和颗粒结构分别由建国初期的
6%~11%和 60%~90%,下降到现在的 3%~5%和
30%~50%;土壤无障碍因素的耕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5.3%;耕地总面积的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耕层浅的占26%,土壤板结的占12%;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3。从整体上看,地力明显不足。
(3)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在灌溉地区因为设计不当造成排水不畅,以及保养不充分和管理不力,造成土地使用率过高,致使大量土地出现水涝、盐渍化,作物收成降低。如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将丧失大量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沙漠化总面积从70
年代中期的17.6 万 平方公里,增加到
90 年代的33.4 万平方公里,每年仍以16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约有 400万公顷农田、500 万公顷草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中国每年污水排放量约35O 亿 吨,其中80%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大部分水系污染呈加重趋势,因水资源污染造成的土地资源污染不断加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
&4、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土地资源恶化继续加剧。
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危及土壤的肥力,可能因过量使用杀虫剂而造成更大污染并危及人的健康。对于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以及饮水供应都会带来危险。中国从1950年开始使用有机氯农药,已经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据1978~1980年对全国十几个省、市、区的调查,在1914批粮食作物中,“六六六”和DDT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9.
8%,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6.
5%和2.8%。烟叶、茶叶等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也很高。烟叶农药污染超标率为 98%,茶叶超标率为 44%。在对236 批家禽类调查中,“六六六”和DDT 的检出率是100%和99%,超标率是34%和16%。据计算,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46.5 亿元,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5、农村工业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恶化趋势
农村工业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农村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的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和就地转化。农村工业化布局分散、规模小、产业趋同,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致使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直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平衡也造成严重破坏,而其中土地资源遭到的侵占和破坏最重。中国耕地资源极其宝贵,但侵占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却十分严重。从1978 年到1984 年,乡镇企业发展占耕地约 533 万公顷,即每个乡镇企业职工人均占用耕地0.1公顷。1985~1992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增加到71万公顷,比前10年平均数增加50%。耕地数量不仅日益减少,耕地质量也日趋下降。从1992年到现在又过去了二十年,目前全国遭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
亿公斤。农村工业的盲目发展不仅浪费、污染了宝贵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还严重浪费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农村工业利用的自然资源一般以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但却有明显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浪费、低付费的特点。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人关心的只是开采使用资源以获得单位或个人的收益,而不关心资源的储备和供给能力及其合理使用,不注意节约和保护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并破坏生态环境。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一旦丧失将无法恢复,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期生存发展的万年大计。由于我国的国情复杂,有关土地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1、依靠法制手段建立并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原则。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范围,凡是划为基本农田的区域,非经立法机关批准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由于目前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完全由政府机关审批,政府主管机关可以以适当的理由,改变基本农田的性质,然后堂而皇之地将其征用去实施基本建设。只有通过立法程序确定永久基本农田范围,才可以使任何人无权以行政权力再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的性质,永久基本农田就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没有一个对土地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护土地就是一句空话。通过立法机关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之后,再依照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由行政机关执行,并明确从行政机关到永久基本农田的承包人的各层次的责任和权利,才有可能使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2、加大法制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严守耕地“红线”,就要不断地开展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的集中整治行动。依靠强有力的法制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因为有规模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都与政府的某种行为有关,甚至有些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本身就是政府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要领依靠地方政府解决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就显得软弱无力。必须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惩治作用,对违法用地达到刑事标准的,一定要严厉制裁,使产生社会威慑力。对于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序的违规用地行为,依照政纪、党纪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制裁,同时应加重经济处罚力度,即让一次性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承担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者无法承受的程度时,才能达到惩罚的作用。
3、强化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宣传活动,开展不间断的全民保护土地资源的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活动上来。
要向全社会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基层干部及群众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觉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的意识。发动全社会监督依法用地。通过各种警示宣传标志牌,将需要保护的土地及责任人、基本农田面积、分布情况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应该在广大农村以村为单位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让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监督依法用地,共同保护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4、盘活存量用地、恢复损毁土地资源。
各地农村都一定存量的土地资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土地资源被农村的各种小工厂、小砖厂、小矿山等企业占有并闲置。而这些存量土地资源完全可以收回盘活,使之发挥土地的重要功能。应该通过排查摸底,对可以关停的小企业闲置的土地收回集体所有,使之恢复土地的功能,将这些闲置土地资源予以盘活。对于因办厂、办矿废弃的土地资源,应该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恢复土地的建设活动。凡可以恢复功能的废弃土地,应该要求企业投资人必须投资将废弃的土地予以恢复。
5、采用科技手段治理污染
目前,我国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据调查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由于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导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还是空白,资金投入有限,土地资源污染防治难以深入进行。应该及早对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制定我国土壤污染防止和治理的战略、对策。首先,要加强土地污染的综合治理,要完善土地管理考核体系,在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原则下对现有耕地和补充耕地的质量提出量化要求。同时优化农用地使用制度,通过稳定承包制度,完善转包、转让、出租、入股、联营等土地市场手段激励农民增加对耕地的投入,不断提高耕地利用效益。其次,要重视实用治理土地污染技术的开发,增加治理经费的投入,大力开发推广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的实用技术。对不同的土地污染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对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积极慎重地推广污水灌溉,对灌溉农田的污水,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等。对有些污染维持时间较短,如可降解有机物的污染,而有些污染维持时间较长,危害很大的污染土地则必须通过科学技术进行治理。
(1)化学方法,即通过施用石灰、磷酸盐、氧化铁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使重金属转化为难溶的形态,降低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从而减轻土壤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离子和农药的吸附能力,也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生物防治。有些植物如向日葵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连续种植几年可明显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向土壤施入有机物质,提高微生物活性,或向土壤接种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加快有害物质的分解。
(3)物理防治。对污染严重的土壤,可以采用换土、客土(壤土)翻土深埋等方法,稀释污染物。由于污染情况一般比较复杂,用某一种方法很难彻底地解决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全面规划,使污染的土壤得到合理的利用。
6、大力治理荒漠土地,将损失的土地资源抢救回来
我国有1/4的荒漠化土地,这些荒漠化土地已经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的严重损毁,治理荒漠化土地是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大力治理,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近1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758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防沙治沙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有重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颁发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这些政策措施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带入了“工程带动、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法制促动”的快速发展新阶段,终于使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净减少。
治理荒漠化土地,必须执行防沙治沙法律,依法治理荒漠。国家大力推进治沙工程建设,实施“六大工程”和“草原保护与治理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鼓励全社会投入防沙治沙工程,为我国治理荒漠创造了条件。治理荒漠化土地,应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沙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在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下,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要注意开发沙区人民群众多年积累的治沙经验,引进先进的治沙技术,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要坚持以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治沙防沙原则,制定并提供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加快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沙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平和生态文明观念,对沙区进行生态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治沙政策,明确土地权属,实施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让投资者获得实惠,充分调动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防治沙的积极性,形成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坚持扩大治理面积与提高治理质量相结合,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综合效益。治理荒漠上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根据不同沙化类型区的实际情况,尽快启动封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遏制一些地方沙化土地蔓延的趋势。首先,可通过铺设草方格,埋设防沙障等方式固定沙丘,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张。其次,推行土地的集约式经营,严禁过度放牧,提倡轮耕,休耕,保持土壤肥力。再次,优化种植结构,有条件的实行精准灌溉,将世界先进治沙技术引进国内。对土地退化,荒漠化地区的人们要转变落后的土地经营意识,采取沙区劳动力输出的方式缓解靠土地吃饭的局面。对沙化或荒漠化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综合经济主经济附加值高的工业,以解放土地,有效控制荒漠化的发展。如,新疆天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如今青草绿树,有近5万亩的经济防护林正成为固沙前锋。宁夏沙化和荒漠化面积锐减,自然保护区面积逐年扩大。目前自然保护区由过去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13个,总面积达到54.71万公顷。沙漠化面积也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18.3万公顷,输沙量由过去的20502.9万吨减少为14700万吨,初步实现了人进沙退大逆转。
7、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严查经济开发区占地情况,采取果断退地措施。
我国目前各类建设用地不合理情况比较严重,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提倡推广集约用地模式,促进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地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保障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目前土地保护的基本的原则。要遵循“统筹城乡用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土地使用标准控制、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等基本原则。我国目前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实施的是“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框架体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以人均建设用地为基本标准的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控制、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及空间(布局)控制等。
(2)土地利用计划调节制度。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差别化的计划区域调节政策、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
(3)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探索建立经营性建设项目投资和产出标准体系。
(4)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实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加快推进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
(5)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制度。实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和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用地鼓励政策、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价政策,鼓励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改造中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
(6)土地利用监测监管制度。实行土地供应全程监管、土地利用巡查、土地开发利用信息公开。
(7)土地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定期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开展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并以考核与评价结果作为制定相关用地政策的重要依据。
(8)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制度。
在实际执行当中,这些规定和措施经常会遭遇地方党政领导的权力干预,从而使各类建设用地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而无法得到查处,这是问题的关键。加强管理应该与配套法律体系和法制手段相结合,加大对违法、违规的土地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和打击才能有效控制违规、违法建设用地的行为。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建设经济开发区,几乎每县每市都有经济开发区,而目前各级经济开发区违规违法占地行为是最严重的,笔者曾经见过很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只圈地不开发的的现象。为了占用经济开发区内的土地,政府部门向上级国土部门填写上报材料时,往往会把基本农田报告成一般农田或荒地。如J省几十个经济开发区所占用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基本农田,而且这些农田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十分平坦且交通便利。其中笔者最熟悉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占用的都是亩产超千斤的稻田,但县政府占用该片土地时,却上报的是一般农田和荒地。至今这些开发区内的大片土地仍然闲置,其中有一些土地仍然由农民耕种,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广阔的稻田中有几处工厂的特殊景象,让人有一种无法说出来的感觉。其实,地方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开发区和不建设经济开发区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政策相同,即使没有经济开发区可以照样发展经济。而设立经济开发区可以设立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安排一批干部,甚至可以形成独立的财政资金系统,这才是地方政府最重视的内涵。国家应该对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和各级经济开发区进行严格检查,对不符合标准、不符合占地要求的违法行为,应该采取严格的退地措施,以最大的行政保护力保护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
8、保护江河源头,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我国的大江、大河较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江河源头水土流失问题。而我国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是全国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江河源头地区雪线上移,冰川退缩、降雨量和径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经遥感卫星调查,长江源头区水土流失面积4.89万平方公里,占这一地区土地面积的36.6%。黄河源头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占这一地区土地面积的36.2%。水土流失的加剧,使原本就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保护江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国家已经在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成立了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省政府在源头地区发布了禁牧令和禁止采挖沙金的政府令,从制度上遏制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保护工程将以预防为主,采取防治结合和保护优先的原则,国家从建立机构、扩大宣传和加强保护入手,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对象的普查,依法划分预防保护区域、重点治理区域和监督管理区域,实施以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等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对江河源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要采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1)对江河源头地区,要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恢复山林植被。这是治理江河源头的最根本的措施。
(3)对江河源头天然草场予以保护并尽量恢复草场植被,适当压缩牲畜放牧数量,实行轮封轮牧。
(4)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坡沟地进行复垦回填,使之恢复正常功能。
(5)对江河源头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6)对江河源头的河道、护坡、流水沟进行疏通,砌护、加固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经下不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