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天文望远镜镜别人说的可刀什么意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回忆10年前的悬空寺
准备了好久,一直想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去,看来又要往后拖了,不知道现在的悬空寺,是否还开放。从下面看很壮观,哦,应该是“比壮观多一点”,站在上面打心里的肝颤,在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时,我祈祷在修这个建筑时没有偷工减料的。上图片啦!拼途网友回复:古建筑,中华瑰宝!拼途网友回复:学习了的 如今的悬空寺 不知如何了 希望能走一趟
十年生死雪茫茫II2006年5月,我的朋友阿纲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即使性格相当低调内敛,但还是躲不掉电视台、报纸等热烈报道,甚至,我的朋友在海口机场,遇到了宛如迎接战争英雄般的欢迎仪式。与此鲜明对比的是,阿纲3年前的卓奥友的登顶,甚至在业余登山圈都没几个人知道,而当时的攀登方式于登山更有纯粹意义(单人冲顶,单人协作教练,当时国内业余界也就还非常少这种形式);对于阿纲本人来说,这些雪山于他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他于攀登本身的热爱和乐趣,而社会媒体关注的是故事以及空泛的社会意义,甚至挂上了地方的荣誉感如某某省、某某单位之第一人,等等——社会的轻薄一面,显露毕然。而今年,在珠峰上所发生的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夏普、霍尔的故事。可怜的夏普,在8500米的高处熬了两天之后,终于死去,路过的40多名登山者,也仅有几个人曾过来尝试救援。新西兰的残疾英雄,反复征求了大本营的领队意见之后,也以理性登山的名义,作了集体放弃。而,澳洲的霍尔在被宣布死亡之后,竟然在美国队和夏尔巴等的救助下,安全返回大本营。十年一轮回,对于登山者来讲,尤其一些人们以及媒体,尤其在念叨着十年前那场震惊登山界的山难。但大多数的社会中人,主流社会中的商业娱乐媒介,都恐怕就根本不知道十年前的那场风暴。有很多事情,人们已经忘记了。岁月是无情的风暴——十年可以让一个人走过最重要的青春,十年也可以让霍尔的孩子成长起来,这个霍尔不是今年澳洲的霍尔,而是那位新西兰的罗布.霍尔。“无论是战争时期,或是和平时期,我都忠于自己的原则,为了自由,为了反抗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而奋斗不已。我的生活就像我的作品,我从未放弃过斗争。”传奇记者法拉奇今年也死了;她与登山并不相干,她从事是需要着更大激情、勇气与责任的新闻记者。登山需要激情,需要勇气,同时也需要责任;但同时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因为要以生命作代价。——登山者自己的情感,那些爱好荒山野岭的人们,都曾在生命中反抗某一部分,茫茫中国并不知晓;那些在西部山区月夜里渴望读书的孩子的眼泪,与十年前在珠峰脚下抽泣的登山者的眼泪,总是相同的,那就是悲伤。你不曾知道他们为什么而哭泣,在讲这些故事以前;所有登山者的哭泣并没有什么特殊,总是能归根到对于攀登、雪山的迷恋,在那冰雪世界里,大多数的人都以为他们会接近他们的终极梦想,至少,在那过程中,有时是这样的。有人说他爱雪山,但雪山爱他吗?就在十年前,日下午发起的那场暴风雪,摧毁了两支登山队。1、关于十年前1996年,商业登山已经相当成熟,而诸多业余爱好者在专业向导带领下登顶珠穆朗玛峰,甚至已经成了一项产业,“探险咨询”和“疯狂山峰”就是此类商业登山为生的登山咨询公司,其操作模式是:以职业登山家向导为主,以高额商业收费的形式统筹客户,同时聘请夏尔巴作向导和协作;其中,夏尔巴向导负责扎帐篷、固定安全绳、在雪地开路等体力为主的协作,而登山队员先在1号、2号营地之间,反复进行高度适应性训练,之后再攀升到3、4号营地,之后在4号营地一股作气而冲顶。这两个公司尤其是“探险咨询”,也可谓是当时经营最成功的8000米登山商业操作者。“探险咨询”和“疯狂山峰”的经理也同时是领队,分别是新西兰的霍尔和美国的费希尔,也是当时活跃在8000米登山界的西方著名登山家。商业队的线路不能太难,因此,这2支队伍都选择了尼泊尔一侧的沿传统东南山脊线路:大本营在孔布冰川末端,1号营地海拔6000米,2号营地为6300米处,3号营地为7300米处,4号营地为7950米处。这个春季5月,珠峰南北侧的登山队伍,约有16-20支,队员约近100人(不包含协作的夏尔巴)。5月10日下午,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上可谓是“人潮如海”。在尼泊尔的东南山脊传统线路及中国北坡线路,有多支登山队尝试登顶。尼泊尔线路上,除了美国madnessmountain商业队和新西兰探险咨询商业队之外,还有台湾队的高铭和等(他们属于登山者自己拉赞助来的队伍)。凌晨0点前后,三支队伍共有33人从4号营地向顶峰进发;中途有10人退出。当日共23人登顶:下午1点左右,第一批人登顶,而汉森是最后登顶,为下午4点30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如果天气晴朗,这样的时间也一般只是有惊无险;但自然天气有可变不可测的可能,所以,一般的登山者都习惯于把下午2点计划为“关门时间”——为给下撤留足时间和体力并确保安全,无论2点登到何处,都必须下撤。下午4点前后,暴风雪来了,并且越来越狂暴。体力透支、视野不清、迷路、氧气不足、寒冷受冻,因此,大多数人陷落于暴风雪中。汉森被拉在最后,而队长霍尔、哈里斯为救他也陷入困境,费希尔.斯科特、高铭和也被拉在8500的地方,在4号营地附近两三百米位置,两队的十余名客户及向导也迷路了——然后,一个暴风雪肆虐的晚上就过去了。5月11日早晨,南比已死亡,贝克奄奄一息;下午1点左右,费希尔濒临死亡,已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夏尔巴将高铭和营救回4号营地。下午7点,霍尔去世。而同时在中国侧的登山线上,3名印度队员,也因暴风雪而遇难。最终,“探险咨询”有四人遇难:队长霍尔,向导哈里斯、客户汉森、客户日本女子南比;“疯狂山峰”,则失去了队长费希尔。包括5月9日在低处营地遇难的台湾队陈玉男,及3个印度人,在这两天内,全部有9人遇难。该春季登山季,共有15人左右遇难。这就是登山史上的1996年珠峰山难,由于死亡人数多、登山者名声大、西方客户遇难,此事又经当事的科莱考尔写成著名畅销书,因此在登山界中,“Intothinair”成了这一事件代名词。这一山难,发生在珠峰商业登山顺利发展三四年的时间段,损失的两位向导是当时世界上开展珠峰商业最好的两家公司创建者,参与救援、目击者不乏活跃的世界级攀登者;而一切过程,被《outside》杂志特约记者科莱考尔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美国乃至欧洲畅销书,畅销不是没有理由的——符合好莱坞大片的所有元素,这个事件几乎全部拥有了:登山——时尚而另类的运动。珠峰——最高的。而同样发生在K2的年山难,也许并非因为最高,并不是那么瞩目。商业——跟社会大众的接口。K2就少了这种亲和性,迄今还尚未看到有哪个商业公司来作K2的顾客型登山市场。生死——人们通过网络、广播和报纸就知道一个人现在在山上等死,而无能为力。对于社会来说,在客观上有客观理由无法提供帮助时,作一个道德上的看客和评论家,是最坦然、最没有风险而最容易作到的事情。尤其是死者大多都是西方人。媒体与八卦:比这次珠峰山难死难人数多的山难也多了,比如梅里雪山等,但因为这是美国记者,这是美国杂志,无可否认,科莱考尔的描述、思考、技术、知识层面都令人折服,尤其其冷静直率的分析和质疑,甚至让人感到严酷、苛刻;而现实中的登山英雄都死了,美国人难道不能轰动吗?K2山难中,死掉的登山家水平比珠峰高出一层,但没有如椽巨笔,也没有皮特曼这样把登山和世俗社会作一个八卦接口的人,所以K2的传奇没有被普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珠峰山区的乌鸦是很有名的,有乌鸦的地方总是有生命在死亡。乌鸦,你可以讨厌它,但它毕竟是生命环上的一个重要一链,乌鸦在某种声音上,是真实的。记者和媒体,就是人群中的乌鸦,你可以躲避它,也讨厌它,但你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并且最终也被其声音吸引。1996年在珠穆朗玛峰的那场山难,一般的普通中国老百姓不知道,在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知道的人相对比较多。登山新闻的普及度在中西是有差别,看待登山的社会流行心理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点相似性出来了,那就是今天的珠峰攀登在中国的媒体、大众视角中,类似于10年前的美国——有相当多的老百姓视其为伟大、了不起,有的登山者用以包装自己的商业、社会形象,中国商业珠峰队也有了自己的经营模式,珠峰从精神象征转到职业登山又走到商业包装下的现象……即使今天有了《IntoThinAir》的电影,有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在中国户外人群的流行,但对于庞大中国人群基数来讲,这些人毕竟还是极少数。我们的文化中本来就没有这一点外向的健康冲劲,相对法国、瑞士人那种生命血液流淌的冒险精神,我们都甚至没有美国人的包容感和求知欲,而多了中国方式的刻薄与偏狭。即使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时候,也不会泛起什么理性涟漪,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谩骂、语言暴力盛行,而少得可怜的数据,早已谈不上实证主义的理性。对于当事人来说,死亡具体而抽象,简单至极;强壮的1.9米高的斯科特和瘦小的1.5米多的南比,在珠峰平流层的风暴中,都显得那么无助和弱小。云罩过了24小时,然后几个人就没了,那一个晚上很快,一个晚上的时间算得了什么。2、两个向导日,在珠穆朗玛峰的东南线路,“疯狂山峰”队伍除江布和几个夏尔巴外,顾客们已在早一天下到C2,而“探险咨询”的顾客们,自发组织从南坳下山,而他们的队长霍尔已于昨夜某刻在8700M的南峰顶死去,另一向导哈里斯也不知所终。小体格但强健的江布,下山路上赶上了《IntoThinAir》作者科莱考尔,后者将一只手放在他的肩头,安慰哀悼着对江布的队长斯科特的死亡。江布拍打胸口,涕泪横流地喊道:“我们的运气很坏,运气很坏。斯科特死了,这是我的错。我们的运气很坏,这是我的错。我的运气很坏。”事实上,江布的坏运气远没有结束,这一年的9月,他协作日本人登珠峰时,在南坳以上的位置,在他老队长死亡位置的附近,他也遭遇雪崩身亡,时年23岁。当年,霍尔和斯科特惺惺相惜,但同时也是珠峰商业登山这个小小领域的竞争对手,尤其对于美国市场来讲。不排除这次山难中,客户登顶成功率对他们心理的干扰。5月10号前后,霍尔的队伍中,包括他自己有4人遇难;而斯科特队伍有两人遇难,而他的幸存的两位高级向导江布、阿那托列受到或多或少的质疑:作为向导的职业素养,应该自己也吸氧而保存体力,跟客户的距离不能拉开太远。悲伤中的江布、阿那托列,承受着来自科莱考尔的冷静而近乎严厉的指责,同时也作了一次自己的观点回应。而死亡的影子,最后终于也平衡了两支队伍的死亡人数,坏运气不仅仅继续发生在江布,也传染到阿那托列身上。“我是为斯科特而去的,”阿那托列5月17日又独自攀登了洛子峰,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斯科特想完成世界8000米以上的山峰的遗愿,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多的时光里,他又未曾停歇地、疯狂地攀登了卓奥友峰、希夏邦玛峰和安纳普尔纳,1997年4月底,他协作印度尼西亚登山队,又一次来到珠峰,这次他看望了他的朋友和队长斯科特,在南坳他找到了南比的遗体并埋成了石冢以防被鸟啄食,珠峰高海拔的乌鸦还是挺多的,这之后他给南比的父亲与丈夫通报了消息。对于南比之死,阿那托列的《TheClimb》一书中,悲伤地表述到南比只有80多斤的体重,当时应该把她拖回营地,死在人群和队友中总要好一点,让她一个人在南坳风雪荒野中死去,是多么凄凉的事情!而阿那托列自己的运气也坏的越来越厉害,1996年那场暴风雪的魔咒似乎还没有解除,1996年冬天,他在哈萨克斯坦的家乡因车祸而一眼失明,1997年12月,他消失在安纳普尔纳的雪崩中,而他的意大利伙伴simonimoro则一直活到现在,活跃在高海拔超极限的阿尔卑斯的前台。11座8000米,18次8000米山峰记录,11次无氧。是1996年的山难及之后的争议,让阿那托列名气大增,而并非这些在登山界里的眩目的成绩,就纯个人技术经验而非向导的角度去考虑,他和江布是当时山上最强的两个人;单就当时的成绩,阿那托列也已是那个时代的最好的8000米个人好手。他死后,朋友们建立了一个阿那托列基金会,用以培养支持他家乡的年轻一代攀登者。他说:“山即是教堂:庄严而纯净,是我信仰的居所。我到山上就象人们去敬神……”3、三个人的争论1996年8月初,美国著名的户外杂志《outside》发表了《IntoThinAir》一文(书是之后年底才出版的),这是公开媒体上第一个正式的对山难的描述。而科莱考尔身为参与者,其对细节的记录、时间顺序、逻辑推断可谓是颇具优秀记者的天分,何况他本身也是一名出色的技术攀登者,所以,文章的内容至少在登山界和美国社会层面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颇具专业色彩的《outside》杂志,当期销量剧增翻番。而文中对山难原因的试图综合探讨中,作者所列出的一些事实相当吸引读者注意,那就是对madnessmountain两位向导的质疑,对阿那托列的登顶前后的与顾客距离过远、无氧攀登、空身攀登表示异议,对江布的状态不佳、用短绳拉皮特曼、有偷懒嫌疑等。两位向导很快也作了一个江布在加德满都说,我整个夏天都在西雅图呆着,给斯科特纪念机构服务。Jon直到他文章写完后,才和我会见过。我选择无氧气登山被他质疑,而我在这之前已三次无氧登顶(而不是他说的两次),在1995年我一个人从南峰顶无氧将路绳架到峰顶……斯科特没有命令我,而桑迪鈥⑵ぬ芈?裁磺笪摇N抑皇窍肴繁N颐嵌游榈拿扛龀稍倍加谢?岬嵌ィ?馐俏业哪勘辏?彩俏颐嵌拥哪勘辍V劣谒档摹巴道痢钡钠缆郏?M?阒?牢艺獯巫芄2000美金的酬金,我整个过程非常努力地工作,而全队也都认可,在文中也没提到我救皮特曼,我在8820米的地方背负氧气上去给她用,登顶的前一天也从C3背了30公斤的东西到C4,为这些非常规工作我从没也没要求过额外的报酬。钱对我不重要……对于被称呼为喜欢炫耀这一点,我有着这些回应。我在峰顶下面用我的冰镐固定一个15米的绳子在危险点,确保各队成员安全下撤。我在那等斯科特,他下来很晚,我们就开始下。等我们下到冰镐这端,霍尔和汉森上来了,我就把斯科特安顿好,在暴风和寒冷中等待他们登顶再下撤,我不能拆这绳子,希望确保他们的安全。他们下到这位置后,我赶紧拉斯科特继续下,在暴风雪中我从南峰顶拽拉斯科特,直到他彻底走不动了,这时我等待斯科特,决定救他或者干脆一起死。后来,他威胁我说如果我自己不下去,他就要跳下悬崖了。实际上,我是最后离开斯科特和马卡鲁.高的人,而不是文中的那三个夏尔巴人……而阿那托列则解释说,他多年来都是无氧登顶8000米,他之所以早上山和早下山,是想给客户们再从C4送氧气上来,并帮助这些顾客……科莱考尔也马上作了回应,他对江布的回答,作了相当多的数据指正,身为美国记者,科莱考尔用数据、录音工具等论证了自己的看法,在这点上,还带有山地散漫气息的江布自然不是“对手”,但科莱考尔对于23岁的江布还是相当宽厚和赞赏的态度。而对于30岁的阿那托列,科莱考尔则显得非常犀利,他用严密的逻辑指责阿那托列的粗疏大意,完全没有一个向导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警觉,没能认真履行斯科特队伍里的第一向导的责任和职责,而却拿着最高的报酬25000美金——“如此自大的态度,我相信,这于任何一个登山者都是危险的,而且尤其对于一个声称是喜马拉雅向导的登山者,更是如此”。看得出来,科莱考尔对于阿那托列的事后态度相当不能容忍。科莱考尔对两位向导的高超水平表示敬佩,对事故发生后他们的舍命投入补救也是相当赞赏和认同。不过这其中也有诸多思维方式的问题,也恐怕是美国现代商业社会下的职业文化,和俄罗斯、尼泊尔那种东方式观点的不同,江布虽然天分极高,也还毕竟是个23岁的大孩子,而阿那托列是那种“纯粹”的攀登者,也许在当时并不适合作商业登山队的向导,只适合自我追求的那种自我疯子型的高难攀登,这看看他的攀登成绩就一目了然,他是“功夫”之王,但未必能作了管理性的山大王,也就是也许并不适合带那些极普通的业余登山者。1996年江布死了,1997年12月哈萨克人也死了,但这么多年以来,而争论远远没有结束。直到最近,在2006年5月的加德满都,都还有当事人之一高铭和的一些爆料。高认为,欧美职业队伍的钱势效应、文化与种族偏见也体现在珠峰上:来自东方的业余爱好者队伍,每每被挤到各营地最差的地点扎帐篷。而科莱考尔对真实未加确凿和考证,就指责台湾队未履行什么口头协议等。---注:照片来自别的国外网站,请勿转照片。||不错,很好的资料
5、台湾队乃至阎庚华台湾的高铭和MakaluGau,男,1992年试登珠峰未果,1996重又归来,作为主力攀登队员、领队攀登珠峰。在5月10日的攀登中,高铭和也陷入了暴风雪中;而之前5月9日,台湾队的另一攀登主力陈玉男也因滑坠而遇难。《IntoThinAir》一书,其对台湾队的各种描述、评价等颇有微词。高铭和的书《九死一生》,也曾就当时过程作了自己的叙述。纠集各类资料进行归纳,笔者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作一个还原真实的尝试:首先,是关于陈玉男的遇难。1996年3月,台湾登山队到达加德满都并在4月到达珠峰南坡的大本营,队伍共有5名登山队员,12名夏尔巴人(其中的丹增,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夏尔巴之一),及营地医生等。在5月8日的3号营地时,登山队员只有高铭和、陈玉男及他们所聘请的5名夏尔巴。5月9日清晨,陈玉男在3号营地出帐篷入厕,由于穿了高山内靴等原因,不慎滑倒滑落并坠入到20米的一个冰雪裂缝,经营救上来后,发现当时尚神志清醒,外表上并无重伤出血或骨折,似乎只是受到惊吓而已。经此过程,陈放弃了登山并在夏尔巴陪同下回撤2号营地,开始还有行动能力,但半路上就突然昏迷不醒,很快就失去了生命迹象。推断应该是坠落碰撞导致的内脏或颅内出血,当时看起来似乎不严重,但过几小时后,由于高海拔的加速反应及医疗条件,导致不幸遇难。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在于不该穿高山内靴在外面冰雪地上活动。其次,科莱考尔在书中描述:开会讨论确定台湾队11日才冲顶;在C3-C4架路绳而台湾队未出人力。因此,不遵守诺言成了一个关系到登山者人品的事情。但,高铭和曾写信给科莱考尔,明确地指出他根本未参与开会,因此,何来承诺一事?而共同架路绳是夏尔巴人之间的协同,当时也已致歉,台湾队的夏尔巴在次日已赶紧前往工作。因此,科莱考尔书中这两点与事实并不相符。再次,对于高对于陈玉男的遇难的反应,高未下撤而选择继续冲顶。这一点,有文化背景的原因,高并非职业登山家,更多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及业余登山家而已。而高认为,陈已遇难,对自己死去队友的最大安慰应该是其他活着的队友登顶成功……这一点,科莱考尔倒是有一定的认同。另外在1996年,相当不菲的登山赞助也是一笔压力,因此,是否登顶成功是赞助商、台湾舆论对这个台湾的队的“考核”压力,这恐怕是科莱考尔难以理解的。而中国人攀登的技术能力以及综合实力,也恐怕在某种程度上带了他对台湾队的“成见”。经过5月10日的一夜,旁边的斯科特死了,而高铭和活了下来,但因严重冻伤,而被切除了手指、脚趾、足踵和鼻子。高是坚韧的和幸运的,但四年以后,另外一个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日,珠峰地区天气骤变,暴风雪来临,在北坡海拔8300米的营地,计划冲顶的许多外国登山队都纷纷下撤——这也意味着这个春季登山季,再登顶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中国的阎庚华未放弃,而选择了危险的暴风雪中攻顶;5月21日凌晨,他与夏尔巴拉巴次仁成了唯一冲顶的登山者。登顶成功了,但暴风雪依旧,下撤过程中两人失去了联系,之后阎庚华就一直没有了音信。高铭和的遭难和阎庚华的遇难,共同的一点就是文化背景及赞助与“舆论”的压力。费用不菲,来自赞助商,登山如未登顶就意味着失败;即使有暴风雪,但可以尝试,危险在未发生以前仅仅是概率和可能而已……于是,登山者看到的是乐观的一面:我可以在暴风雪中成功登顶,并能安全下撤,我作到这些是有可能的。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如今,还能在Internet网络上,看到当年的杀人者的留言,这个杀人者就是赞助、舆论、社会成见,这些在中国人们脑子里的观念。还能看到2000年老阎珠峰的网络专题:“在阎庚华只身攀登珠峰的过程中,黑龙江电视台一直在跟踪拍摄,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报道组克服了生理、体力上的重重压力,进行了四次现场直播,全方位地报道了阎庚华的登山活动,弘扬了“挑战自我、跨越极限”的登山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5月19日,黑龙江电视台《攀登珠峰》报道组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成功地实现了现场直播,实时地向观众报道了阎庚华冲击珠峰的壮举,展示了登山运动的艰辛与磨难。这次直播开创了中国电视机构在这样的海拔高度现场直播的先河。实现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突破……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做现场报道,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也实现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突破。”“即使是专业登山者也是绝对不会在这样的天气下上去的。不顾气候条件、执意登顶是一个成熟的登山者绝不应该犯的错误”,这句话在阎庚华的心里走过无数次;但恐怕当他想到过自己那么多年的坚持,那么非常不容易的赞助,还有家乡父老,还有电视镜头,还有这紧迫的时间可能,于是,汉子的心就横了一下……暴风雪是一个杀手,还有一个人杀人犯就是这个“念”,它藏在这个社会中国的脑子里。它,杀人不见血。而台湾的高铭和,在经过15次大手术与多年痛不欲生的复建后,他又重回群山的怀抱,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中国百岳”摄影计划,该计划已于1991年启动,预计于2010年完成。该计划就是把中国最漂亮的一百座雪山记录下来。6、商业公司新西兰队探险咨询公司:新西兰南部也有着南阿尔卑斯山系,新西兰的登山运动,也是相当发达的。霍尔和鲍尔,这一对好朋友、登山搭档,在1988年创造了半年登完七大洲最高峰的记录之后,他们发现,仅依靠赞助来维持登山,受到相当多制约而且相当不稳定。1992年,他们创建了探险咨询公司,这并不算早;但从1992年到1995年之间,他们登上了世界第一8000米高山向导的记录——总共安全带了39名客户成功登顶珠峰。这迄今,也是一项相当成功的世界记录。虽然,1993年鲍尔死去了,但霍尔把公司运作的相当成熟,这是斯科特不能比拟的。霍尔俨然是当时世界上作的最好的珠峰向导,也可谓是第一代8000米攀登的商业公司创始人,作为攀登者而言,他是保守的,是一流的,从纯个人体能技术而言,他并非世界顶尖。但从公司运营而言,这是相当稳健的一个公司,人在一念之间,一些简单的常识如登顶“关门时间”,在5月10日的阳光假象下,被侥幸心理和商业竞争心理给原则下放了,一切就如此摧毁了。霍尔的向导们都是一流好手,包括他的顾客,光芒没有斯科特那么耀眼。1996年5月,他的朋友盖伊.科特正带人在登普莫里(7700M左右,珠峰西南侧的一个山)峰,他是哈里斯、霍尔的好朋友,最后也赶到珠峰参加了救援。6月,霍尔去世以后,他妻子简.阿诺德认为盖伊.科特是唯一可以接收这个公司的人。自从1996年,盖伊.科特就正式接管该公司。这么多年来,也一直保持了霍尔稳健保守的商业风格,经营的相当不错,可谓是新西兰作的最好的登山、探险商业公司。美国著名商业电影《垂直极限》,其全套的技术指导,就是由探险咨询公司一手承揽的。如今,该公司持有欧洲、新西兰和美国高级向导证书的职业向导,多达20名,还把美国当红明星维斯特尔斯也拉进来。著名的登顶珠峰15次的阿帕,也是该公司的招牌夏尔巴向导。而该公司正式职员也只有6个。这个在登山、探险领域最富声誉的新西兰商业公司,其主打项目还保持着8000米高山商业登山,其他还有探险电影制作及协助,极地探险等颇有特色的项目。其经营模式也是典型的欧美模式:公司来牵头作广告宣传,制作计划,拉来客户,而这边携手安排职业向导带队,而职业向导也大多都是业余兼职,但其职业资格都是经过新西兰登协或国际登山联盟技术认证的专业向导。疯狂山峰:1984年,费希尔.斯科特创建了MountainMadness,1996年,正值发展上升前的公司,却因山难而跌入低谷,几近破产倒闭。而1997年,斯科特的朋友ChristineBoskoff正式收购了MountainMadness,并亲自担任CEO行政总裁及高山向导等职务。这个女性中的“斯科特”,对登山和探险也是如此狂热,但对于商业操作、明星效应、作秀与广告、管理与服务等等,作的相当到位。她野生勃勃,功利而富有进取心,更精明,更多了女性的稳重与智慧。MountainMadness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2005年,Christine的净收入多达50万美金,这也可谓是商业登山探险公司的世界第一了吧。现在的MountainMadness管理上更多了些现代企业的风格,珠穆朗玛峰、乞立马扎罗等都是他们的项目,珠峰费用是6万美金人。这个公司依然驻扎在美国登山探险的第一城市——西雅图,其中的向导不乏世界级,如charliefowler(为美国高山向导协会AMGA授课,担任AMGA主考官)。公司包括Christine自己在内,仅有6名成员,其30名美国登山攀岩向导都是属于签约型的合作,这些向导也都是AMGA的注册向导,之后他开始的美国一流向导。而Christine本人的登山也是相当有成就——在2005年,Christine是如今活着的登顶8000米山峰的最多的女性。斯科特去世了,但其当年创建时所构思设计的那些攀登、徒步等项目,依然是该公司的主营项目。其中包括:七大洲最高峰项目、高海拔远征攀登项目、徒步项目、登山培训学校、攀岩项目等。这也是美国成熟商业登山公司日常运作比较完全的模式。而其中的高海拔雪山攀登商业向导是其最优秀的主打产品,而MountainMadness的登山学校,也已是美国最优秀的登山学校之一。斯科特热情,充满生命力,他活着时候希望能把自己对攀登热爱和商业完满地结合起来,他活着的时候没能作到,但至少在今天,Christine已经作到了。如今,在美国、新西兰乃至法国,各类的商业登山公司已经有数十家甚至百家,在尼泊尔、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商业公司产生;能技巧出色、体力超群的攀登8000米山峰的人有一些,但能向导别人的并不多,而能提供完善服务、管理出色的现代公司更是不多,这里面也恐怕也就十来个公司而已。而相当多的人,仍属于高铭和攀登的形式,自己雇请夏尔巴的形式。能作到疯狂山峰层次的公司,在中国还尚未产生。7、星光灿烂1996年的山难中心是美国、新西兰的这2支商业队伍,之所以成为焦点,恐怕和2支队伍中的世界级向导、商业队长、救援人员的名气大大相关,而同样有人遇难的南非、台湾、印度队就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关注。珠峰攀登1990年代初期走入全球化、世俗化和商业化以后,随之而起的媒体关注和社会普及度也是飞跃向前。所以1996年的“明星”,不仅仅有纯攀登高手如阿那托列、维斯特尔斯,还有老的攀登传奇皮特鈥⑸岫髂??褂惺鄙忻餍侨缟5镶⑵ぬ芈??灿猩桃倒?救鏘MAX,也有丹增的儿子……戈兰鈥⒖寺奁眨涸诘嵌ブ榉逡郧埃?昀计涫狄淹瓿筛?训腒2和MUZTAGTAGH。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或者让社会大众和媒体认识他的,在于多事的1996年的珠峰——他带着所有登山装备从瑞典骑车到加德满都后,然后背着装备步行到珠峰BC,无氧快速登顶,然后骑车回家。这是一位古典主义的自由探险家,北极、自行车、高海拔攀登、小队伍……他不幸于2002年10月,在西雅图附近攀岩5.10时,因工具安放不熟或不小心踢落工具,坠落身亡。这位高海拔攀登专家、长途骑车的优秀运动家,在攀岩方面还并不算老到。维斯特尔斯:在高海拔攀登领域中,维斯特尔斯是美国人的明星和偶像,他于去年成为第一个完成14座8000米的美国人,都是无氧。就是苛刻的科莱考尔,在质问阿那托列的对自己8000米无氧攀登的自大时,他搬出来的两个美国高海拔专家,或者他请的大佛:就是AlexLowe以及维斯特尔斯。维斯特尔斯在当年的山难救援中,也是不遗余力。没有老梅的傲慢性格,他更平易近人,在媒体方面适度的表演,维斯特尔斯是当今世界上不多的极少争议的“名利双收”者。布里歇尔斯:救援主力I-MAX探险队的领队布里歇尔斯,作为一个著名登山电影制作人,他是相当成功的,至今他的公司和作品仍旧是登山界里的翘楚。他曾在1985年向导迪克鈥?退沟巧狭酥槟吕事攴澹??退乖诖酥?笆且幻?逯室话愕募肝蘧?榈钠胀ㄈ耍???浅S星?D持殖潭壬希?遣祭镄??箍?倭艘桓鍪贝??谖鞣街っ髁艘恢挚赡埽涸谧ㄒ笛盗泛拖虻枷拢?胀ǖ拿裰诰涂梢允迪种?澳侵挚雌鹄聪蟠?婀适碌拿蜗搿??嵌ブ榉濉6?祭镄??沟恼獯纬晒Γ??舳?⑺箍铺卣庑┚??桃档巧降牡巧秸撸?峁┝松桃抵榉迳霞际跏迪侄取R残恚?幽且院螅?榉迳桃倒丝偷氖贝?戳倭恕皮特曼:中国人于她是陌生的,但她于美国人或登山者来讲,就象王石、张朝阳于中国登山者,表示一种符号:时尚、名声、《名利场》、新网络媒体、关注感或是公众效应;于一些心胸“狭窄”的登山者来说,她实在令人反感,七大洲的技术含量不并很高;而于另外的攀登者,就象贝克就很喜欢与之作伴,“她在巨大的行李袋里装满各种美食,这种口袋要4个人才能提起。她还带了一台手提式电视机和一台录音机,皮特曼慷慨地与其它队员分享她带上来的珍贵物品……是件令人高兴而有趣的事”,热情、善良、精力旺盛的有争议的加州姑娘皮特曼,到2005年还活跃在时尚的前台比如收藏、娱乐界、音乐,攀登于她还是生活中的部分,但已不象10年前执着。伍德尔:在《IntoThinAir》里,这个南非领队粗鲁、自私,是容易招致读者砖头的一个人,即使在他的祖国,也是倍受争议。1996年之后,伍德尔又曾登顶了一次珠穆朗玛峰。2002年,他因为试图掐死他的员工而被起诉,而留下180万南特债务,携南非出生的妻子逃跑到英国,在英国一个娱乐咨询公司作咨询师,作演讲技巧、励志方面的培训,他的专题是领导权力的应用,其广告词是“珠穆朗玛峰顶的’道’”。这个人总是不缺乏故事,他的个人介绍栏目里,首先是介绍他在珠峰上C3-C4之间的哭泣,挽救了一个美国妇女。而C3-C4之间,是珠峰上相对比较容易的路段……尼尔.贝德曼:当年斯科特的三位向导之一,不声不响在之前就攀登了K2的美国人,这是一名登山工程师,对电子、航空等颇有研究,也是美国BD诸多产品的设计者,和为人张扬、急噪、强壮乃至给人以压力的斯科特不同,尼尔为人低调。目前还生活在西雅图的乡村,在自行车、登山、滑雪等业余爱好上,在最近的年都有不少精彩的小作品。这个贝德曼,是最容易让人发生好感的那种人,把自己的冒险、家庭和工作调理得相当出色。对于他来说,登顶是选择性的,而活着却是必要的。8、夏尔巴兄弟死在珠峰上的哪国家人最多?是尼泊尔的夏尔巴。我不知道尼泊尔的经济这些年发展有多大,但夏尔巴的珠峰经济,今天显然还是山区的支柱。1996年死了人,山难有极大的影响;今年的山难也格外的影响大,这不仅只是数字的原因——2005年在喜马拉雅的雪崩中,就有7个夏尔巴人遇难。即使诸多善良的登山者和部分记者,对夏尔巴人投以尊重、关怀和目光,但这依然无改这一事实:西方人的命比夏尔巴人的命“尊贵”。这已是一个社会学抑或达尔文社会历史的问题,就象在中国所存在的事实,有孩子没有书读,有的人穷奢极欲。就当年台湾队的问题,高铭和先生也就此表达过一些事实:由于队伍规模小,名气等原因,诸多营地台湾队都难以选择一个比较好的位置。而陈玉男的遇难,就是部分因为他们营地安在一个极狭窄的冰台边缘,而中间安全一点、舒适平整点的营地,都基本被新西兰和美国队占了。所以,试图保持极度冷静、理性的科莱考尔,都无避于这样的事实。西方人是有钱的,西方人的文化体系也是强势的,西方登山者及客户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的英语是交流标准,西方人是管理者、领队,西方人能写书拍电影,而夏尔巴绝大多数只是体力付出、协作,夏尔巴是劳力型的输出,夏尔巴很少讲出他们的故事……从经济学、社会学的事实,夏尔巴人的生命价值、影响力就单薄了太多,夏尔巴人的命比霍尔他们要“贱”得多……诸多二流的“登山家”,也就是那些比较优秀的业余登山者,在登顶前的最后时刻,已经是筋疲力尽,许多人的最后几步,往往是由夏尔巴人扶着甚至拖上去的。有时为了面子和宣传,登山队往往会确保作一个秀,让夏尔巴人在距顶峰几米的地方停步,而给西方登山者或这些客户型登山者,一个镜头和pose。这是一个事实而已。媒体与登山的关系,是稀薄登山圈与广大社会圈的一个沟通链,或说媒体就是乌鸦,是这个社会角色生态链的不可缺的一环,那么,现在乌鸦还都是强势团队的乌鸦。不曾听说过,夏尔巴的故事在真正的上流社会有什么流传。这个社会,在某一层面,永远是轻薄、势利,充满了无数所谓持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论的无耻之徒。因为,我们社会的本地,就是不公平的,就是势利。夏尔巴在珠峰上的地位,和农民工在这个城市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珠峰上面尚未听到什么拖欠工资的。但发生在夏尔巴身上的偷窃事件,这些年也开始有了不少了。1996年的山难,因为夏尔巴人的努力,高铭和等得以生还;对于生性有点刻薄的科莱考尔,如果队伍里死的是3个夏尔巴,恐怕他的眼泪就不会有这么多,也恐怕他也写不出来畅销的《IntoThinAir》了。在对于夏尔巴的态度上,最尊贵的致敬应当给予希拉里,他是登完珠峰之后,还在源源不断地非常实在地帮助夏尔巴的人,已有四十年。而梅斯纳尔对待名誉、第一的态度,就显得颇为敏感、傲慢和急迫,他在自己登山史上,几乎从来不提起那些协助过他的夏尔巴,至少在低处营地,他也必须使用夏尔巴,而梅斯纳尔从来不给夏尔巴拍照,一旦生病,却会拍个不停。梅斯纳尔想以此显示比夏尔巴强壮,虽然很多时候,他确实是以独立英雄的风格在攀爬。但他也不过一个符号而已,不过一个强壮坚忍而有想象力的登山者而已;当然,如果再有点大度与古道热肠,他就堪称完美了。9、商业登山1996年山难之前,最招人注目的登山队并非这两支商业登山队,而是明星名人云集的IMAX电影队,他们的经济投入为350万美元,领队是布里歇尔斯,登山大明星埃德鈥⑽?固囟?刮?髁Χ釉薄6?ぴ龅囊桓龆?樱?荌MAX登山队的夏尔巴领队。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登山商业,IMAX的目的是希望能以珠峰的题材获得电影市场的小众成功;如果要和霍尔、斯科特比较的话,后两者更象是一种直销式的珠峰商业登山:带自己的客户去消费“登顶”这一商品,前者是制造登山商品。如果说将商业登山定义为,登山的主要过程如修路、技术操作、生活补给,都并非自己操作,而是出钱也就是商业操作的。那么,恐怕,2006年上的珠峰登山,恐怕95%都是商业登山了。这也说明,商业登山已成为一种既定事实,而且这个市场的操作已经相当普及。1994年,希拉里批评霍尔的带顾客登顶珠峰,霍尔作为老爵士的崇拜者,心理难免叫苦和郁闷。12年之后,可爱、善良、固执的希拉里仍对珠峰商业化耿耿于怀,“不同水平的人可以交纳6万美金的向导费,有些人甚至是被推拉着登上峰顶”。当谈到他的新西兰小辈,无腿的残疾人登山家马可,最终选择登顶而不是救助英国登山者夏普,这个珠峰老人认为:“当年,我的探险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有什么困难,┅┅整个探险队转而使他重获安全才是应该的做法,操作困难不应该成为借口。”其实,这样的事情早在1996年就已经发生了,当日本队在西北路线冲顶,走过还活着的拉达克登山者身边的时候,并未多作停留,日本领队认为“这不是展现道德的地方”。希拉里老爵士所说的:“过去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那也只能存在于他们1950年代了。那是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所以,今年的山难之所以引起诸多讨论,不是死的人太多的原因,因为是死的是西方人,而且是还有可能得救的西方人,西方人是怎么上得山呢?夏普是自我在登山旺季,独立行动的自助登山者,但他来到一个商业横行的地方,而商业不讲究道德,它讲究的是规则。而这个时代的珠峰,大多时已经不存在道德,只存在商业规则。而商业讲究着规则——所以,这也就是马可冷静而理性地在活着的夏普身边,和大本营以自己商业规则进行沟通,确定是否要救助。而马可,还算那40名路过中的最具有良心的人,起码他停留过,而其他的人们,都不曾停留。这一切,对于个人作道德追问是没有意义或者是不公平的。在登山越来越商业的今天,山上的人种也多起来了。商业进入了高山,而高山的商业规则,最容易以各种借口猥亵所谓的登山道德。这是人性的悲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的时代,不是精神黄金的喜马拉雅时代了,现在的时代,是属于真正商业金钱的时代。夏普的悲剧,过去已经发生过,现在又刚刚发生,将来还会发生。谁会对夏普负责呢?也许只有每个登山者自己,首先要自己把握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而社会和他人救助,只能是一种可能,也同时意味着不可能。结束语:“但我希望读者能从我在悲剧发生不久之后所进行的痛苦的精神倾诉中得到启迪。我想使我的描写有一种原始而冷酷的诚实,因为这种诚实似乎会面临随时间流逝和痛苦的消散而被过滤掉的危险。……不去攀登珠峰有很多的理由,但攀登珠峰本来就是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任何会认真考虑这样做的人几乎都超越了理性的范畴。”科莱考尔太会说话了!轻易地就把读者带入他的语境和思维模式。而面对珠穆朗玛峰,我们再来讨论这1996年的是是非非,以及2006年的山难轮回:有什么改变了?有什么没有改变?英雄的光环在改变,有些人我们不再觉得他高高在上,而成了一种可亲的形象,比如斯科特、霍尔;而山没有改变多少,珠峰小小的一个喷嚏就能依然轻松灭掉那些强壮的登山者;时尚在变,美国人当年的珠峰时尚,在中国经济增长后,也蔓延过来了,但这时可爱的美国皮特曼阿姨,已经玩起了高雅音乐;而人心变了,人们更习惯用规则来评判和说话,而非最初的人性和道德——这就是夏普悲剧的由来。我们变的越来越冷漠,而我们往往以理性为托词;我们变的越来越精明,我们的体验、经历也越来越多,但我们的眼神已经不再清澈、不再敏感和直接,我们在最直接的本能面前,已经学会了算计——这个算计,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理性来作遮掩,或者我们把目光转嫁给商业。就是一句话,我们很世故了。最初的时候,我们在珠峰山脚下,我们爬不上去,后来我们里面的强者登上去了,我们的道德感和满足感也俨然登上最高峰。而现在,我们里面很多普通者都登上去了,我们的道德却已经滑坠遇难,登顶的是冷酷的商业规则——但,它本来是属于我们人性吗?小毛驴月于巴基斯坦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很多朝鲜人和朝鲜族翻过韩国大使馆门的样子。仿佛翻过那扇门就是天堂,韩国对外宣称每一个从北边过来的人都会得到一笔钱(大约4000万韩元),一栋房子,还有介绍工作,听起来是多么的诱人阿。但真正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
笔者有幸去过一个连一般韩国人都难以进入的地方----一个隶属于韩国统一部的地方。这还要从我认识的那个韩国大叔说起,他是一个韩国公务员,级别应该不小。他很大方,常说要带我们(还有一个姐姐)去他工作的地方看看。请大家不要寻根究底,我还在上学,不知道这个帖子受不受到保密限制,如果是,麻烦斑竹先删了。(以下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安全第一,言归正传。
那是一个星期天,一大早我和姐姐就被他打手机叫醒,然后从汉城驱车前往他的工作地,他和姐姐一路聊着。我在后车坐着,接着补充睡眠。迷迷糊糊的来到某山区小镇,不过全韩国70%的山地,要是到平原才是比较奇怪的。环境真得不错,当天天气又确实很好,心情也是蛮好的。小镇风光着实不错。。。。。。不好意思又走题了。车子来到一处学校模样的地方停了下来,奇怪,门里面居然有警备站岗。不是一般的看门警备,制服是明显不一样的,具体是哪种我也说不上来。学校门关得很紧,周围的栏杆也很高,和我一般见到的韩国学校不一样,我们大叔果然不一般,那个警备一路小跑着过来开门。看也没看就放行了,进来时我看到门侧面墙壁上写着标示“关概者外,出入禁止”韩语写的,直译过来就是这样,意思是,无关人员禁止出入。大叔牛啊,就这么把我们带到这个学校里了。
到了他住的地方,也只能算工作是休息的地方吧!给我们拿了一点礼物,梨子苹果什么的,还有些韩文系统软件。这时他接了一个电话,应该是单位打来的。于是他就带着我们去办公室,一路上有些孩子在打球,零零散散的走着几个孕妇,路边坐着晒太阳的老太太,很少看见男人。人不多,而且都不说话。我正纳闷星期天也会有人,而且是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点怪异。这时大叔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北边来的人。
到了办公室,我和姐姐坐在接待人员的沙发上等大叔,我往帮边墙上张望,贴着一些照片,很多老太太,年龄最大的有97岁(这个映像最深),还有很多年轻女人和孩子。一回大叔出来了,说带我们参观参观。渐渐。我知道了这个学校的来历,天不冷,我却出了一身冷汗,大受刺激。
大叔说的北边的人就是指北韩过来的人,也就是那些来韩国寻求庇护的人。寻找幸福的人。因为成年男子在北边被管理的较严,一般过来的都是老幼妇孺。他们来到这里以后,就会分配到各个学校(听大叔说这样的学校有很多)里进行学习。韩国的文化,历史,信仰等知识。大叔的原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他们来到这的是身体,我们重新给他们注入灵魂。”学校不是很大,教堂式的屋子倒有不少,里面依稀听到圣哥和赞美声。还有一些屋子是聚会和一起看电视的地方,每个宿舍是没有电视的。来到这里的“学生们”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出去的。大叔说,因为思想形态问题,往往学习要很久,确定思想被净化了才可以出学校,获得政府的奖励和介绍工作。一生得到政府的“照顾”。我随口问了一下,要多久。大叔很平淡地回答道“7-10年,可能更长”。。。。。。。。。。。。。。。。。。。。。。。。。。。。。。。。。。。。。。。。。。
我真的无语了,巨大的悲痛侵蚀着我。那些孕妇,那些孩子。他们的丈夫,父亲可能这一辈子也见不到了。那些孕妇肚子里的孩子也不用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许对孩子来说10年不算太久,出去他们可以有新的生活。而那些老人呢,10年,10年啊。。。也许丰衣足食的我永远无法领会吃饱一顿饭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可是那一双双望着墙外的眼睛又在说明什么啊?也许我真得不明白,我不懂的太多了。。。。。。。。
我第一次把这个情况说出来,而且是在天涯里说,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噩梦。而且父亲的忠告言犹在耳,莫论国事。寝室的姐姐也叫我不要写,可是今天的我做不到了,我手写我心,大家把韩国看得太美好了,而事实并不是舆论媒体所写得那样。帮帮我,不要转出去,就让这个帖子在天涯沉下去吧!天涯的朋友们知道就好了。
===========================================================这个帖子我发到过天涯的国际观察,不过觉得发到这里似乎更合适。这里还可以遇到一些韩国人嘛!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原创实话贴,没人理我T.T
唉!这就是韩国,只就是标榜民主自由的韩国。这就是天天说其他国家没有人权的韩国。。||楼主辛苦了~不要着急,会有人回帖的,但我想问一下,楼主到底怎么认识那位叔叔的?他到底是谁?||他是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就这么简单了,以前在语学堂什么年龄深的地位的人都能碰到的,你说对吗?||谢谢楼主,又多懂了点东西!||广告~警告一次------新生无产者||有图片,啊?图片更有说服力||去的时候怎么不叫我。。。。。生气ing||我也想去看看呀||作者:tomato25回复日期::57:00
去的时候怎么不叫我。。。。。生气ing
==========================死老哥,你那时候天天和某些人泡在一起,我叫你你会去吗?鄙视你一下。现在叫你陪我周末爬山都不去。下次拉你女朋友去,顺便说你坏话。。哈哈哈哈
===================================================我也想照相阿,你们觉得那种地方照得了吗?何况我也没有相机~~~~~~~~||本来挺同情那些朝鲜难民的,不过看到韩国人因为这个原因烧中国国旗就无比愤怒,你们兄弟吵架关中国什么事啊,凭什么烧中国国旗啊,所以大家如果发现疑似北朝鲜难民一定要向警察举报,免得给国家添麻烦.||在deer的强烈压迫下,,我顶。。。。。呜呜||长见识了!||fdhj||好久没来天涯,居然沉的那么深。不行,我要让事实飘上来||为了不让这个帖子沉,我也努力||悲哀!!!!!!!!!!!||是原创,那我要顶.楼主在韩国什么地方啊,联系方式?msn可以告知吗?||寻找幸福没有错误阿,20个朝鲜也顶不上韩国~~~~只是妻离子散的不好||呵呵,那么多人给我留言要我的联系方式。怕怕!
其实韩国现在的,谍还是很多,毕竟南北双方互相渗透。虽然说民主自由。但是看着那些领导因为2-3辈子以前的祖上曾在日本殖民政府底下工作过,或者有亲日表现,就被拉出来清算。被逼辞职,向全体国民谢罪。。。真是有一种不知身处何年何地的感觉||看过了,下次带我一起去吧,我也想看看可是没有您的路子啊。||我顶。。。。啥都不说鸟。。。俺们延世同门。。。||新年快乐。我总算赶得上回家过年了。各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兄弟姐妹们,真心的祝你们新年快乐,狗年行大运阿!!!!!!!||新年快乐,写的不错||这么说很多韩国人也不知道有着这个地方存在喽,政治是可怕的,嗬嗬,姑且这么说||ding^^||自己来挖坟~~~~~嘎嘎!多少年啦!!||好像以前去台湾投老蒋的也有类似待遇.
题记开篇名义从三夫到绿野,最后步入8264的泥潭,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十年了,,发现自己折腾的是越来越厉害。玩摄影,佳能非得整个L镜头,不然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玩单车,花花的也1万块没了。说到户外装备?擦,快10年了,,,,,如果把入装备比作吸毒,让你欲罢不能,那么,,,,请看,,,,一切从04年开始04年开始知道了旅游分两种,一种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晚上宾馆睡大觉。还有一种呢,背包一族啊,多么人羡慕的字眼啊(当时似乎还没有驴友这个说法)。加上当时购买了第一台尼康数码相机,200万像素,于是一行2人(大学室友),决定背包上黄山。听说上海徐家汇八万人体育场开了家户外用品店——三夫(好奇怪的名字),两个人倒地铁赶过去,我买了一只55L的Acme的登山包,同学买了一只派格(BIGPACK)的50L登山包,送了2件小礼物,打8.5折等在此不表。畅游黄山,下了当时刚开发的西海大峡谷,一路尽兴不用多说,只是黄山巨大的湿气,让自己的旅游鞋彻底湿透,整整2天,下山回来跟腱发炎几乎一周才恢复,途中和同学互换背囊,才发现,派格背得那叫舒服啊,同样的重量,自己的Acme(这个牌子现在还有的,当时叫阿珂姆)放差不多同样重的东西,就是扯的难受啊。(背负系统,当时我木有这个概念)第一阶段小结知道了鞋的重要性,背包,,,似乎也是大牌好啊。装备购入:Acme55L登山包,户外水壶08年二上黄山08年有对象了(现已升级为LD),两人琢磨着出去玩一趟,时间只有5天,最后决定还是去黄山,带上新进的数码单反,二进宫,吸取上次经验,行程也超满意。后来陆续去了武夷山,基本属于游玩性质,无特殊第二阶段小结以为就这样到头了,其实这才是开始装备购入:VAUDE(沃德)35L背包,LOWAGTX中绑户外鞋一双,NORTHLAND(诺诗兰)900羽绒服一件快干衬衣2件(都是打折入的)。另假货哥伦比亚3in1冲锋衣一件,丫的出了汗可以从袖子里倒出来。10-11年驻拉萨,踏珠峰大本营,环游青海湖时间转眼到了10年,期间拍拍照,上上班,绿野也不去了,8264偶尔看看,记得看那个宇宙人大叔的帖子,太给力了。转折,单位任务派驻拉萨3个月,这不,有点预算,第一次买了专柜大牌TNF冲锋衣一件,抓绒衣一件,2000大洋啊,(我承认当时没来2手版看,,,现在觉得买贵了),游遍拉萨,上了到珠峰大本营,快哉啊。而后,回来,单位给了假,14天周游计划,进了8264二手版,,,至此,,,吸毒上瘾。带上佳能L镜头,敦煌莫高窟--雅丹魔鬼城--嘉峪关七一冰川--张掖七彩丹霞--西宁塔尔寺--青海湖大环线,哈哈。我承认,大雨那晚住在湖边的帐篷里,只有我的Lowa鞋最后是干的,PATA的C3在4--5月的青海湖还是很够用的。第三阶段小结吸毒上瘾,但是也明白了装备与人相结合的道理,,户外装备不是万能的,人的因素是重要的条件,我不提倡一味的买好装备,最后浪费了,不妥,但是,恰当合理的装备配置,也许会让我们的行程舒畅很多。购入装备TNF冲锋衣一件抓绒衣一件,老鼠神衣一件,PATAC3两套,exofficioV领内衣一件,快干衬衣一件,探路者抓绒衣一件,快干衬衣一件,速干裤一条,ECCO鞋3双,clarksGTX1双,NB户外鞋3双,,,,,,然毒资将尽,生存还是毁灭,,,,,毛主席告诉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苦海无涯,以贩养吸,方是正道,,,,,,有什么差别,以前,,,转自用,,,,现在,兄弟我这货好,要不您来两打??自己弄了个小店,当然,平时工作忙,偶尔兼顾一下,自己吸毒的时候顺带帮兄弟们带点,自己赚点零头就满足了,,请各位版主老大支持啊。不扰乱市场,不做非著名国际倒爷,一切只是随心一点。下面,请各位捧场啊第一单打算赚个人气吧,全是白色的,价格会好一点。品名:Exofficio的快干内裤尺寸:SML都有货物来源:国外网站打折产地:还没细看新旧程度:全新有吊牌是否真品:必须的啊有无瑕疵并说明:无任何问题含或不含运资转让价:不包邮顺丰到付,或是申通什么的是否支持XX:必须是否接受退货:内衣,不可退货,买前多沟通是否可刀:dao具管制了8264价白色宽松款式L号1条129条白色宽松款式M号2条129条白色宽松款式S号1条129条白色三角款S号2条99条尺寸问题S:28-30自然状态腰围66厘米适合2尺2-3腰围M:32-34自然状态腰围74厘米适合2尺5-6腰围L:36-38自然状态腰围78厘米适合2尺8-9腰围X宝链接来了http:item.htm?id=三角款的http:item.htm?id=||||我来看看||支持一下==||||沙发没了,板凳没了,地板没了。打酱油~~||。。。。。。。。。。||给个店铺地址啊||瘾大了就改已贩养吸了||
清晨4点,窗外传来一阵一阵的诵经,打开窗帘才发现,天还漆黑,就已经有非常多虔诚的信徒在围着八角街转经。
6点的时候已经没有睡意,拉萨的清晨蛮冷的,依然留恋美梦的同时还是想干点什么,不能把时间都用在睡觉,一百个不情愿的离开了暮野旅舍软软暖暖的床。因为来之前查阅了很多攻略游记,发现还是有很多不够细节的让准备去西藏的人知道自己该准备什么,路上都会遇到什么情况,怎样在八角街买东西砍价(适逢机缘,认识了一个很能砍价的行家)等等,我决定把我的经历写出来,供将来准备去西藏的朋友参考。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来到了大厅,从外边买回一壶超好喝的甜茶,开始记录下这次为期十七天的天路之行。。。。
西客站的莲花桥依然是那么堵,在公主坟已经开始感觉到了,经验老道的师傅建议走长安街军博那里拐去西站,只要自己走过天桥就行,本来预计一小时的路程,十五分钟居然就到了。
说说北京-拉萨的T27吧,找朋友提前十五天买票居然没买到下铺,买了三张中铺,大家尽量别买上铺,空调吹的很厉害,卧铺行李架是那种和上铺连在一起的那种,放不了多少行李,我们一行四人四个60L左右大包如果不是提前插队上车,真就没地方可放了。。。卧铺车厢都有电源,大概一节车厢2-4个,在过道座椅旁边,所以带插座是明智的选择,一路山很惬意的看着上网本的电影,45小时很快就度过了。到了西安会上下很多人,到了兰州、格尔木就会空出一些下铺。火车上的快餐20一盒,还不错。全程有热水。由于提前一周就开始服用红景天(保健品那种,40多一盒),到了拉萨一直都没有高反感觉,一行五人都未出现。18:30到了拉萨,一个七座小面包说一人十元到暮野旅舍,我们感觉蛮便宜的就上去了。路途很近,一二十分钟就到了,老牛说公车一人一元也很方便,直接到门口。
放下行李,就开始出去转八角街,跟着人群顺时针方向走,老牛为了等我们一起走川藏南线,已经在拉萨埋伏七天了,他带我们进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喝甜茶吃藏面,甜茶好好喝,藏面里的牛肉也特别好吃,好几个藏族人围一起在看连续剧,是藏文的听不懂,看了一会发现原来是老版封神榜。。。西藏之行D1。中午去预定了30号下午13:30布宫门票,下午八角街逛小巷,就和逛北京胡同一样别有一番风味。晚上拉萨的一个朋友请吃东北菜(居然比内地都做的有特色),饭后去她的酒吧喝青稞啤酒聊天。
西藏之行D2。上午布宫拍照,然后回八角街吃饭,吃了玛家阿米,说实话又贵又不好吃,不建议把吃饭地点定这,可以点杯酸奶或咖啡在这里感受下藏王的爱情故事是怎么一回事。下午按预定票时间去了布宫,跟着人群免费听了好几个导游讲布达拉的故事历史。大概四五十分钟就参观完出来了。下午去尝了大家推荐的光明茶楼,确实很好喝。晚上拍完布宫夜景就结束了拉萨行。
西藏之行D3。为了避开限速六点就从拉萨出发了,一路都非常顺,但一路上遇到好几起车祸,十点左右就到达八一镇了,听了司机师傅的劝阻,没有去雅鲁藏布大峡谷,因为门票280且真没什么可看的,只是名气大,如果准备徒步穿越,可以从通麦天险有个入口进去,要重装走八天左右才可以看到著名的大拐弯。所以放弃峡谷直奔下个目的地,下午到达了鲁朗,鲁朗林海名不虚传,真是太美了,可惜由于住宿条件不好,加之希望尽快通过通麦天险,就继续赶路了,大概六点左右开始通过通麦天险,这下真就知道川藏线的厉害了,沿途路边的山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路也非常难走,除了越野车劝您乘早打消自驾念头吧。过了一大半搓衣板路,很多地方只能单向通过,听师傅说在这条路上遇难的人太多太多了。。。倒车倒进沟里的,拐弯撞车翻车的,遇塌方的。。。晚上安全到达通麦,真是一身冷汗啊,奉劝没去过川藏线的又准备自驾去的朋友。。。您还是别拿自己命开玩笑,稍微一点走神就永远留那了。凶险的路况、霸道的藏族司机、塌方泥石流、无人区被抢的风险等等等等,您可别跟内地公路去比,我走一趟线下来才懂得什么叫险峻。。。您要非得去,那怎么也得跟车队一起去。西藏之行D4。告别了向大姐,今天的目的地是波密,由于形成很短,路也很好走,经过“臭水沟”(是一段大概有30-50厘米深的水路)时遇到了三个骑行的朋友,非常佩服他们的决心和毅力,合影后得知在前方波密4028公里处有个新建的营地很不错,恰好我走之前攻略上也有看到就很高兴的确定了今晚的驻地。取得了联系方式后,立刻联系了营地主人优易公司“CEO”易艳告知我们晚上会去,为十匹恶狼准备好充足的食物。继续前行。。。到达了雅鲁藏布江原始森林,由于前日销魂的路况让大家都想活动活动腿脚。在丛林里也拍了很多不错的团队照。下午5点左右到达4028营地,果然犀利,长城改的房车,全新的探路者帐篷,睡袋也是新的,还提供了免费摄影师。。还有两辆车可以免费骑,更关键的是一晚一早两餐加睡帐篷一人才45。。。晚餐那是相当相当丰盛,完全是不计成本的做生意啊,居然在川藏线上还可以奢侈的吃到大虾。。晚上用老板的天文望远镜看星星才发现--!原来星星走的如此之快,好不容易对好焦距找到了星星,点根烟的功夫就跑了。欢乐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西藏之行D5。早餐后八点就开始出发了,今天会路过著名的来古冰川和米堆冰川,由于季节不对,所以放弃去看冰川,就远远的卡了两张就继续赶路了,路过了然乌湖,可惜季节不对,水没有那么蓝。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今天要驶过另一个危险路段---怒江天险。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途径怒江峡谷的怒江桥,虽然这条桥并不算宏伟,却是318国道的咽喉要道,因此桥附近一段属于军事管制区,有武警战士守卫,在桥上及桥后的隧道都不能停车和拍照,通过时车速也不能太快。大概是下午五点的时候过来八宿,有一个关卡,说是要禁行,前方修路要晚上八点才可以过,此时已经开始下雨,虽然是毛毛细雨,但司机师傅还是建议今天一定要过去,否则晚上下大雨这地方很容易塌方,一睹上就说不好什么时候能通了(哎,这么倒霉。。但后来发现一个真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大概停车等了20分钟,期间大概有四五辆车强行闯入关卡。安保人员给我们说下雨前面应该不施工了,让我们过去了,本来还庆幸这么好运气,不用等到八点了,结果大概走了半小时发现前方有路被泥石流冲垮,这时雨也停了,师傅怕晚上再下就强行往过开,由于我们车是两驱的2.5哈佛,过时候轮子陷入泥石流堆中,抬头上方正是刚被泥石流掠食过的山坡,如果这个时候再有泥石流下来那可危险了,整个车都会被冲入江中,我赶紧下车,和后面车的朋友想办法,正好后面有个货车,备了铁锹,大概用了十分钟,大家合力把车搞了出来,我这个时候才真正认识到四驱车的好处。。。这时不断有人从前方走过来,裤子鞋全是红红的泥,要不是刚过了泥石流,还以为上帝又开始捏泥人玩了。。。西藏之行D6。这一天的行程总体来说是比较顺的,要通过川藏线最难走的一座山--东达山,听对面过来的司机将,在这昨天堵了一夜,我们过的时候是刚通(又一次幸运之神将来到我们身上),这一天是碰到军车最多的一天,大概被军车堵了两三个小时,想想川藏线汽车连的战士真是太辛苦了,一年要跑那么多趟,每次都在刀口上走,一不留神就会小命不保,后来在成都碰到一个以前川藏线汽车连开车的的士司机说,这辈子再也不想进川藏线了。。。让我们为这些辛苦的战士致敬吧!又是一天的赶路,晚上夜宿在了竹卡(qiǎ)。由于前一天的惊险,这一天感觉非常平淡,没什么太多回忆。西藏之行D7。这一天的路非常好走,就芒康过后竹巴龙有段搓衣板路,中途有几个景点停车拍了拍照,过了金沙江大桥后(进入四川境内了),路就非常的好走了,这个时候师傅说这趟旅途已经基本完美了,后面都是好路了,就不用像前面那么赶了。由于时间问题,所以选择今天的住宿地为巴塘,到了巴塘,小镇子修的不错,设施也比较全,下午四点到后,找了家不错的酒店两人一间入住,期间发生了个小插曲,摆手起家的速干衬衣挂楼顶阳台丢了,服务台开始说给帮忙看录像,后来又以各种借口不给看,说可能被风吹跑了,掉楼下了。由于晾衣服地方与楼边距离比较远,到目前发帖为止,也就只能认为我们在宾馆休息时外边刮了几分钟七级以上大风。。。。。巴塘被称为水果之乡,梨、青苹果、石榴、核桃又好吃又便宜(昨天晚上跟一兄弟刚把巴塘带回来遗留的一枚石榴消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文望远镜能看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