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复5个前鼻韵母母有那些字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小
() ()()
|li?5|| [[wikt:零|零]]||[[wikt:〇|〇]]||0
|le?5|| [[wikt:零|零]]||[[wikt:〇|〇]]||0
|align="left" | “〇”是俗寫,“零”比較正式。&br /&“空”[kang3]表达相同意义。
|align="left" | “〇”是俗寫,“零”比較正式。&br /&“空”[k?ang3]表达相同意义。
|ek4/tsek8/iau1||[[wikt:壹|壹]]||[[wikt:一|一]]||1
|ik?4/tsek?8/?a?1||[[wikt:壹|壹]]||[[wikt:一|一]]||1
|align="left" | 也读為[[wikt:泽|泽]][tsek8],“泽”、“一”在用法上有分工。&br /&-{弌}-为未被接受的另一种大寫&br /&幺[iau1]表达相同意义。
|align="left" | 也读為[[wikt:泽|泽]][tsek?8],“泽”、“一”在用法上有分工。&br /&-{弌}-为未被接受的另一种大寫&br /&幺[?a?1]表达相同意义。
|zi6/no6||[[wikt:貳|貳]]||[[wikt:二|二]]||2
|dzi6/no6||[[wikt:貳|貳]]||[[wikt:二|二]]||2
|align="left" | 也读為[[wikt:两|两]][no6](本字),“两”、“二”在用法上有分工。&br /&-{弍}-为未被接受的大寫
|align="left" | 也读為[[wikt:两|两]][no6](本字),“两”、“二”在用法上有分工。&br /&-{弍}-为未被接受的大寫
|lak8/lok8||[[wikt:陸|陸]]||[[wikt:六|六]]||6
|lak?8/lok8||[[wikt:陸|陸]]||[[wikt:六|六]]||6
|ts?ik4/tsek4 ||[[wikt:柒|柒]]||[[wikt:七|七]]||7
|ts?ik?4/ts?ek?4 ||[[wikt:柒|柒]]||[[wikt:七|七]]||7
|poi?4/bat4||[[wikt:捌|捌]]||[[wikt:八|八]]||8
|poi?4||[[wikt:捌|捌]]||[[wikt:八|八]]||8
|tsap8/sip8||[[wikt:拾|拾]]||[[wikt:十|十]]||10
|tsap?8/sip?8||[[wikt:拾|拾]]||[[wikt:十|十]]||10
|align="left" | “什”为未被接受的大寫,因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align="left" | “什”为未被接受的大寫,因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數字如作序數,其前面加上“第” [t??6]。习惯上,“一”用作序数词,读作[ik4],“泽”用作基数词,读作[tsek8];“二”用作序数词,读作[dzi6],“兩”用作基数词,读作[no6]。大数不依此例。
數字如作序數,其前面加上“第” [t??6]。习惯上,“一”用作序数词,读作[ik?4],“泽”用作基数词,读作[tsek?8];“二”用作序数词,读作[dzi6],“兩”用作基数词,读作[no6]。大数不依此例。
日 (六) 16:17的版本
潮州話(Diê?ziu? uê?/Tiê-tsiu-uē/Tio-tsiu-uē),亦称为、,為潮汕片(Diê?suan? piêng?)的,分佈于东部的以及海外有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一词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汕”(Suan?)指“”(Suan?tao?)]的新名称,但有部分人反对以“潮汕话”命名,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然而有趣的是《》是基于汕头音的,而《》却是基于潮州府城音。
潮汕话是七大之一的之分支。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汕话究竟是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汕话以至整個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但是,潮汕话卻能与一些闽南语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的,可能是因为位于邻近地区。潮汕話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方言兼具两者发音特色,如的等。而且,潮汕话也有多个种类,居民和海外侨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话,其有显著差别。
潮汕話與閩臺片閩南語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在閩臺片慣用者聽來,潮汕話有如是發音不標準的外地人在說。但兩語畢竟词汇也有高度对应、彼此可能稍微能溝通。
潮揭类,包括()、(、)、(、普宁东北部)、。
潮普类,包括、、。
潮漳类,包括南澳东部、丰顺黄金镇。
流域语调:潮州市、饶平县、汕头市(除原地区)、南澳县及丰顺县、
流域语调:揭阳市、揭西县、普宁市北部地区及丰顺县、
流域语调:、、、普宁市东南部、
另南澳县、丰顺县的语调属漳州腔在潮州腔大环境下与之有机结合的产物。
各地读书音的歧异有简单规律,以《》所依据的口音为准,揭阳话合并了(ing)和(êng)两个以及(ig)和(êg)两个韵尾,潮安话(潮州府城话)参照区分有的山摄(iêng, uêng)和宕摄(iang, uang),潮州南部、西部及东北部没有(-m)及(-b)等闭口韵尾。而各地白话音的歧异更为复杂。
现代潮州话源自古。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一带。9世纪約開始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人往海边迁徙,到达,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东部,即今。是先民迁徙途中重要的一站,至今潮、漳泉两地方言仍为同一系属,即可见一斑。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中古以至上古時期從華夏中原抵達潮汕地區的移民一直保留著中古以至上古時期的華夏文化傳統,而較少跟中國其他地區般有著巨大的文化轉變,亦因此潮州話保留較多的古漢語。
潮州话源于,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包括今、、、、、、、、、等。为主的地区都有说潮州話的居民。
18至20世纪期间,居民是移居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州話。
其中,很多在和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族群。在、、、和(尤其是、、、的和)形成重要的少數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和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而在則受到和竞争,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和(与潮州话部分互通)。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儘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而也是第二大族群,仅次于。
在香港有超過一百萬名,但新一代大部份只會說,加上他們不會跟自己族群通婚,不過有些在香港的年轻人即使不會操潮州话,若父母雙方是潮州人,他們仍然懂潮州话的話,因為潮州话沒有F音,所以操的()充滿,裡有不少潮州話成份,例如在香港多數用「架己冷」來表示自己人,因此能操、二種語言。
代年間,來自、、三縣移民臺灣的人多為,但在之後,、、三縣已不再屬於潮州府,而和惠州府、二縣合併成立純客語區的,而來自這三地的移民也改稱來自嘉應州。而雍正之後,除了潮州府、二縣以外,來自潮州府的移民已多為的,之後在語言方面被融合了,但在宗教及飲食方面未必。
1980年代以来,随教育体系的逐渐完整及对外交流的发展,潮汕地区的儿童学龄前的阶段就开始学习普通话,部分幼儿园甚至完全采用教育。从阶段开始,普通話成为正式的教学语言。但校园内师生之间仍有较多的潮州话交流。当地人中青壮年龄以下的人群基本都能讲普通话,但多少带有方言口音,年长者对普通话的掌握相对较差。一般而言,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群能较好地使用普通话交流。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話中,潮州、潮安、澄海一带的口音较“轻”,失去了[-n]的韻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聲母n)读成[-?]。而在练江片(潮南、惠来一带)人群中,语调中保留了较多的软腭鼻音。
闽南語和其分支都跟相同,不存在(沒有)、及。例如:[y]誤讀成[i];將普通話的[f]讀成[h];将普通话声母zh[t?]、ch[t??]、sh[?]和r[?]分别读成[ts]、[ts?]、[s]和[z]。
由于、和接近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部分人群除了说潮州话,也说。与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近代以来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和同为潮州话和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仍是最主要语言。
1980年代以来,由于受和一带方言区域的文化影响(尤其是和),很多年轻也能夠具備粤语能力。现代的口语中也使用不少来自区的词汇。粵語中所含的詞語之外,還吸收不少及的詞語,例如「口渴」讀成「口涸」、「喉乾」或「口乾」。
潮州话早期受到的等南方民族的影响。后来,很多潮州人移居到东南亚,故此潮州话在东南亚的发展受到当地语言——如、、和等——的影响。
潮州话包含声母、韻頭()、韻腹和韻尾。除了韻腹和聲調,其他音節的元素都並非必要。故此,韻腹只要配合聲調,就可以自成音節。以下分析列出羅馬拼音、國際音標([ ]中者)和例字。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擁有(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和不同,其濁和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阻礙音,而是來自其。故此,濁塞音[b]和[g]其實分別是[mb]和[?g]。在早期的潮州話,[dz]原本是擦音[z],現時仍在一些方言出現。潮州话和其他闽南语分支,都是少数保留的汉语方言。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
除了,所有下列圖表列出的輔音都可以用作聲母。喉塞音只作入聲韻尾之一,以h表示。然而,有些音節沒有輔音聲母,也就是零聲母。潮州話聲母共十八個,包括零聲母。
潮州話聲母
清音(送氣)
清音(不送氣)
清音(送氣)
c [ts?] 徐
當中,潮州話有開口、齊齒和合口呼,故此韻頭(介音)有[i]和[u],但並沒有撮口呼。
韻腹是唯一必須存在的音節元素,故此也是音節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或成節。除了饶平北部和潮安凤凰镇,潮州話普遍沒有[n]/[t],下列拼音中以n為尾綴的韻母其實表示韻。元音有四個,分別是[a]、[o]、[e]和[?]。絕大部份音節以元音為韻腹,但有一些音節不含元音,而是成節輔音[m]和[?]。
韻尾通常是或(實際上也可說是塞音,因為軟顎降低,讓空氣通過鼻腔),但是並非必要。元音韻尾共三個,分別是[i]、[o]和[u]。輔音韻尾共五個,包括塞音[?]、[p]和[k],鼻音[m]和[?],以及存在于饶平北部和潮安凤凰镇的[n]和[t]。
根據潮州話拼音方案,潮州話韻母共五十九個,如下:
潮州話韻母
ia [ia] 呀
ua [ua] 娃
io [io] 腰
iê [ie] 腰
uê [ue] 鍋
ai [ai] 哀
uai [uai] 歪
oi [oi] 鞋
ui [ui] 威
ao [ao] 歐
ou [ou] 烏
iou [iou] 夭
iu [iu] 憂
ian [??] 營
uan [??] 鞍
ion [??] 羊
ên [?] 楹
(iên [??] 羊)
uên [??] [橫]
en [??] 秧
ain [??] 愛
uain [???] [縣]
oin [??] 閑
uin [??] 畏
aon [??] [好]
oun [??] [虎]
iun [??] 幼
im [im] 音
am [am](庵)
iam [iam] 淹
uam [uam] 凡
ing [i?] 因
ung [u?] 溫
ang [a?] 按
iang [ia?] 央
uang [ua?] 汪
ong [o?] 翁
iong [io?] 雍
êng [e?] 英
iêng [ie?] 焉
uêng [ue?] 冤
(eng [??] 恩)
ih [i?] 裂
ah [a?] 鴨
iah [ia?] 益
uah [ua?] 活
oh [o?] 學
ioh [io?] 約
êh [e?] 厄
(uêh [ue?] 劃)
oih [oi?] 狹
aoh [ao?] [樂]
ib [ip?] 邑
ab [ap?] 盒
iab [iap?] 壓
uab [uap?] 法
ig [ik?] 乙
ug [uk?] 熨
ag [ak?] (惡)
iag [iak?] 躍
uag [uak?] 蕕(獲)
og [ok?] 屋
iog [iok?] 育
êg [ek?] 液
iêg [iek?] 噎
uêg [uek?] 越
eg [?ek?] [乞]
ngh [??] 夗
因為語音轉變,潮州話韻母有所增減,藍色者是並未在方案韻母表出現的韻母;括號中之韻母和例字並未在上述方案出現;方括號中之例字有輔音聲母,在此只取其韻。
加上方案沒有收錄的韻母,潮州話韻母共七十五個。
輔音音節共三個,並未在上述方案出現。
潮州话跟其他汉语方言一样,是。它有八个,聲調符號置於最高的字母上,并有丰富的。
調值之數字是指,1為最低,5為最高,拼音中的聲調以1至8表示:
例子(文讀音)
兩個字(或字詞)連讀時,前面的字要變調,後面的字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字連讀,則只有最後的字不變調,情況如下:
前字聲調數字
後字聲調數字
由此可見,變調的規律就是:
陰平(1)和陽去(7)不變調;
陰入(4)和陽入(8)互換;
陰去(3)變成陰上(2)或陽平(5);
陰上變成陽上(6);
而陽平和陽上都變成陽去。
潮州话有丰富的,几乎可以各成系统,如「非」、「敷」、「奉」,其辅音文读为[h],白读为[p]或[p?];「知」、「彻」、「澄」母字,文读为[ts]、[ts?],白读为[t]、[t?]等等。
文读音和中古的《》音有严整且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过,中古音的[n]/[t]韵尾只存在于饶平北部、潮安凤凰镇以及丰顺、揭阳、普宁等潮客交界处,在其他各地,大多数字转读为[?]/[k],少数字转读为[m]/[p](如按《潮州音字典》,“患”在潮安念[huam],而非[hua?],也非[hue?])。
白读音和中古的《广韵》音的对应较为复杂,尤其是韵母部分。声母部分与对应较统一,只是上古时期缺乏的科学记录,韵母方面的变化难以考究。
潮州话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和。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为主,有时配合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
潮州话的人称代词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没有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称,伊侬[i1 na?5]指第三人称“他们”等。正如,“我们”一词分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听话者都包括在内,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词“俺”[na?],否则就用“阮”[?]。其他南方方言如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并没有如此区别。
阮 ua?2、u?2 或?2
他/她/牠/它
伊侬 i1 na?5 (i?1)
他們/她們/牠們/它們
补充:潮州话除了“伊侬”外,口语中还经常使用发音类似于“因”的字,来表示“他们”。
潮州話不區分所有格代詞和所有格形容詞。一般規則是人稱代詞加上“個”,便組成所有格代詞或形容詞,概說如下:
我個 ua2 kai7
俺個 na?2 kai7
阮個 ?2 kai7
汝個 l?2 kai7
恁個 ni?2 kai7
伊個 i1 kai7
他的/她的/牠的/它的
伊人個 i1 na?5 kai7
他們的/她們的/牠們的/它們的
例句:本書是我個[pu?2 ts?1 si6 ua2 kai7]:這本書是我的。
不過,有時“個”字也可以略去,例如當代詞後面是,例如:
我條裙[ua2 tiou5 ku?5](我的裙)
补充:有时所有格的"个"字也可以省略,例如:恁奴=恁仔=你的儿子
潮州話的指示代詞分為指近和指遠,概說如下:
之個 [tsi2 kai7]
許個 [h?2 kai7]
之撮 [tsi2 ts?o?4]
許撮 [h?2 ts?o?4]
之塊 [tsi2 ko3]
許塊 [h?2 ko3]
之內 [tsi2 lai6]
許內 [h?2 lai6]
之口 [tsi2 k?ao7]
許口 [h?2 k?ao7]
之當[tsi2 t??3]
許陣/當/回 [h?2 tsu?5 / t??3/hue5]
那時,那個時候
之陣/回[tsi2 tsu?5 / hue5]
之生 [tsio2 s?1]阿
許生 [hia2 s?1]
醬 [ts??3]
者個 [tsia2 kai7]
夫個/喜个 [hia2 kai7/hi7 gai7]
(底)珍 [ti tie?]
底人 [ti na?]
乜個 [mi? kai]
底個 [ti kai]
什麼(種類的)+ 名詞
乜 + 名詞 [mi?]
底 + 數詞 + 量詞 + (名詞)[ti]
底塊 [ti ko]
珍時 [tie? si]
做呢 [tso ni]
在些(樣) [tsai s? ??]
乜些樣 [mi? s? ??]
什乜樣 [si mi? ??]
多少(可數)
幾 + 量詞 + 名詞 [kui]
若多 + (量詞) + (名詞)[dzie? tsoi]
多少(不可數)
若多 [dzie? tsoi]
做呢 [tso ni]
序數詞語跟的差不多。
“〇”是俗寫,“零”比較正式。
“空”[k?ang3]表达相同意义。
ik?4/tsek?8/?a?1
也读為[tsek?8],“泽”、“一”在用法上有分工。
弌为未被接受的另一种大寫
幺[?a?1]表达相同意义。
也读為[no6](本字),“两”、“二”在用法上有分工。
弍为未被接受的大寫
弎为未被接受的大寫
lak?8/lok8
ts?ik?4/ts?ek?4
tsap?8/sip?8
“什”为未被接受的大寫,因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數字如作序數,其前面加上“第” [t??6]。习惯上,“一”用作序数词,读作[ik?4],“泽”用作基数词,读作[tsek?8];“二”用作序数词,读作[dzi6],“兩”用作基数词,读作[no6]。大数不依此例。
潮州话的被动语态中,“给某人”必须讲明,并以“乞” [k?oi?4](一些人会读成 [k???]或[k?i??],有地区读成[k?e?])或“分” [pu?1]作开端,即使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谁人。粵語也採用此句式,用「俾」表達。例如:
伊分人宰(治)掉。[i1 pu?1 na?5 t?ai5 tiau7]
相對粵語:佢俾人殺咗。
白话文:他/她被(人給)殺了。
按照白话文,我们可以单用施事者介绍词“被”或者“给”,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话,下面这句在文法上是错的:(在汕头地区这种用法实际上已成为日常口语的一部分)
個杯分敲掉。[kai5 pue1 pu?1 k?a1 tiau7]
白话文:杯子給打破了。
应该说成:
個杯分人敲掉。[kai5 pue1 pu?1 na?5 k?a1 tiau7]
相對粵語:個(隻)杯俾人打爛咗。
白话文:杯子给人打破了。
虽然不知谁人打破了杯子。
施事者短语“分人”[pu?1 na?5]永远都紧随主语,并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和的欧洲语言,在和之间。
一般疑问句多采用选择问的格式,原生语法没有是非问:
汝是唔是学生?[l?2 si6 m7 si6 hak8 se?1] / 汝是学生啊謎?[l?2 si6 hak8 se?1 a1 mi6]
白话文:你是不是学生/你是学生吗?
除非表达反诘语气:
汝是学生耶?[l?2 si6 hak8 se?1 e2](严格地说,潮州市区“耶”读低降调,与阴上调不同,可认为是语气助词读轻声)
白话文:你是学生啊?(表达难以置信的语气)
但近年受其他方言影响,在书面化的语境中,也可以出现是非问,即使用“主谓短语+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语气助词借自普通话或广州话。
潮州話的比較句結構是“X + 形容詞 + 過[kue3] + Y”,被認為源自的“X + 形容詞 + 於 + Y”結構:
伊雅過汝。[i1 ?ia2 kue3 l?2]
白話文:他/她比你漂亮。
粵語使用同樣的結構:
佢靚過你。[k?oey5 le?3 k??3 nei5]
白話文: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於普通話影響力愈來愈大,其結構“X比Y + 形容詞”影響潮州話。於是,以上的例句可以變成:
伊比汝雅。[i1 pi2 l?2 ?ia2]
白話文:他/她比你漂亮。
包含“過”或“比”的結構,都需要兩個或更多的名詞以作比較。如果只提及一個名詞,就會組成殘缺的句子:
伊雅過(?)。
在此情況,需要使用“夭”,或者“愈”的結構:
伊夭雅。[i1 iou6 ?ia2]
伊愈雅。[i1 zu6 ?ia2]
普通話和粵語的情況都一樣。只提及一個用來比較的名詞時,需要轉用另一種句式。潮州話和普通話都使用(形容詞前),而粵語則使用(形容詞後):
普通話:她比較漂亮
粵語:佢靚啲[k?oey5 le?3 ti1]
潮州話中,有兩個字本身有比較的意思,就是“贏”[??5]和“輸”[su1]。它們可以獨立使用,或者加上“過”字:
这領裙輸(過)許領。[tsi2 n??2 ku?5 su1 kue3 h?2 n??2]
白話文:這條裙子不夠那條好。
我內個電腦贏伊個好多。[ua2 lai6 kai7 tie?6 nao2 ??5 i1 kai7 ho?2 tsoi7]
白話文:我(家裡)那部電腦比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別,可以在句末使用狀語“好多”[ho?2 tsoi7]。
潮州話中,“平”[p?5]或者“平樣”[p?5 ??7]用來表達相等的概念:
只本書佮許本平(樣)重。[tsi2 pu?2 ts?1 ka?4 h?2 pu?2 p?5 ta?6]
白話文:這本書和那本書一樣重。
伊兩人平平樣。[i1 no6 na?5 p?5 p?5 ??7]
白話文:他們都一樣(他們長相一樣/他們一樣那麼好/壞)。
潮州話以副詞“上”[sia?5]或“上頂”[sia?5 te?2]表示最級。而且,“上頂”通常帶有褒義:
只間物上頂好食。[tsi2 k??1 mue?8 sia?5 te?2 ho2 tsia?8]
白話文:這間(餐廳)(的東西)是最好吃的。
伊人對我上好。[i1 na?5 tui3 ua2 sia?5 ho2]
白話文:他們對我最好。
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的词汇。
潮州話保留不少古代漢語詞彙,許多用詞亦與其他閩南語方言(如)相同。例如「目」[mak](眼睛;臺灣話:目/ba?k)、「灱」[ta](乾;臺灣話:焦/ta)、「囥」[k???](藏;臺灣話:囥/kh?g)等。
除了马来语,海外地区的潮州话也借用了词汇,这些词汇中有部分随华侨回国交流而传回潮汕地区,目前这些外语词汇大多已不用。
馬打 [mata] mata-mata:警察
巴剎 [pasar] pasar:市场
咕哩 [kuli] kuli:苦力(實為音意兼譯之源於英語cooley一字)
嘛哪[mana]mana wu chia?:哪儿有车?
朱律 [tsu luk],雪茄,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
动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马来语tongkat.
五脚砌 [ngo ka ki],马来语叫kaki lima,lima是数词“5”,kaki(马来语本意是“脚”)在这里是指量词“英尺”(英语:feet,本意也是“脚”的复数)。新马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故马来语称之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镇出现西式街区,也和新马一样在临街骑楼下设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阳避雨,并借用了马来语的称呼,lima义译为“五”,kaki半音译半义译为“脚基”。
多隆 [to long],借用马来语tolong,有两种意思,一是请求帮忙、照顾,一是请求宽恕、开恩。
松芒 [song mong],骄傲、忘乎所以,借自马来语sombong,音稍变
角毕 [kak bik],皮箱,借自泰语,角是皮革的意思,毕是箱的意思。
康霜 [k'ang seng],冷冻。康是关禁的意思,借自泰语。潮汕人称冰为霜。这个词是泰国的潮人造出来的,又传入潮汕本土。关进冷冻房里冰过的鱼肉,在潮汕话里叫做康霜鱼、康霜肉。
目頭 [mak t?au] mark:商标
基羅 [ki lo] kilogramme:公斤
巴仙 [pa sie?] percent:百分比
咯离 {lo1 li1} lorry:罗里/
大部分潮州話的字都可以寫成漢字。大部分汉字也可以用潮州话朗读。但如同等语言,按照文本逐字阅读并不符合语言习惯。例如表示口渴,字面读是“口渴”(kao2 guah4)但口语常说“喉干”(ao5 da1)。故当人们用潮州话读这种白话文的时候,按照场合和要求不同,有时逐字标准读出,有时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潮州话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潮州话复述出来。
然而,小部分的獨特詞彙沒有標準字,原因有數。潮州話詞彙傾向古老,在日常中文比較罕見;有關漢語方言拼寫的研究比較少,不如傳統中文語文學的其他範疇。而且,一些潮州話獨有的字,其實可能並沒有字。由于沒有標準字,民众有三种方式解决写字问题:借用,生造新字,同音替代。
借用意义相近的别字,久而久之就变成约定俗成,于是被借的汉字获得了新的读音,这新的读音就是被借汉字的音,比如:黑色通常读做[ou1 sek4]而非[hek4 sek4],其实就是借用“黑”字记录“乌”的意思,并把“黑”[hek4]训读做“乌”[ou1],“黑”字只有在近年的新词中才会读做[hek4]。前述的“喉干”[au5 ta1]也是训读,“干”文读做[kan1],白读做[ku?],但表达"乾"的原字应为“灱”(ta1,普通话读作xiāo),只是借用“干”字记录。
生造新字的办法,通常是用的原理,先找出发音相同或接近的通用汉字作为声旁,再加上形旁,也有极少数是生造的。例如“有无”的“有”字,“月”下面去掉两横(冇)和去掉一横都有一字且意义相反。
这种书写方式在新一辈受过良好普通话教育但缺乏母语教育的青少年中较为流行,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生造新字”办法的简化。因为受标准化系统,主要是计算机系统的限制,生造新字可操作性很差,某些人在并不严肃的场合干脆用发音相同或接近的通用汉字记音。当然,以前也有这种偷懒的办法,而且久而久之也会变成约定俗成。比如,作为的“个”[kai5],表示修饰、所有等含义,其本字是“其”,这在《》中可以看到起源:“朕其弟”(我的弟弟),与中其他古老的语言如可以对应,与汉语在南方的各种方言如广州话、苏州话有相同用法和相近读音,也可以按照论证其读音的演变(“其”与“驶”,“使”,“狸”同韵),不过可能因为“其”文读音[ki5]更为流行,且在汉语中另有高雅用法,民众选用了“个”记录这个结构助词。
教育部門在1960年推出《》,做了潮州話羅馬化,以便利語言學研究和字典出版。方案以的潮州話語音為基礎,以拉丁字母拼寫語音,聲調以上標數字顯示。
傳教士也有發明用來拼寫潮州话的,最早可以上推到1620年出版的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又題Gramatica China)這本教士寫的潮州話語法教科書(書名大約可以翻成《潮州話語法》或《潮州話教程》),它的完整版本收藏在大學圖書館,也有1個不全的較晚手抄本,是Melchior de Man?ano(曼坎諾的麥齊奧)神父給Rajmundo Feijoo(拉蒙多·費赫)神父編寫的,曹茜雷和貝羅貝合作的〈早期近代闽南话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历史探讨〉介紹了這本書。
《》代表的声母包括:B、BH、C、D、G、GH、H、K、L、M、N、NG、P、R、S、T、Z。
B - bag (北)
Bh- bhê (馬/马)
C - cên (青)
C - cǔi (嘴)
D - dio (潮)
G - gio (橋/桥)
GH- gho (鵝/鹅)
H - hung (雲/云)
K - ke (去)
L - lag (六)
M - mêng (明)
N - nang (人)
NG - ngou (五)
P - pêng (平)
R - ruah (熱/热)
S - sên (生)
T - tin (天)
Z - ziu (州)
潮州话的韵母和韵母组合包括:A、E、?、I、O、U、AI、AO、IA、IO、IU、OI、OU、UA、UAI、UE、UI。
A - ma (媽/妈)
E - de (箸)
? - sên (生)
I - bhi (味)
O - to (桃)
U - ghu (牛)
潮州话里,很多词语鼻音化。在《广东拼音方案》,由字母“n”代表。
潮州话的韵尾声母包括M和NG,以及以下谈及的。
M - iam (鹽/盐)
NG - bhuang (萬/万)
潮州话保留很多失去的韵尾。这些包括:“b”、“g”、“h”。
B - zab (十)
G - hog (福)
H - tih (鐵/铁)
潮汕地区除潮州(包括潮安)、澄海外,潮字读音均为dio5(威妥玛拼音为teo)
Dylan W.H. Sung. . 日
"Teochew · Mogher - 潮州音字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言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蔡俊明。普通話對照:潮州方言詞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1。。
Chappell, Hilary (ed.) (2001). Sinitic grammar :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O New York: OUP
Chen, Matthew Y. (2000). Tone Sandhi : pat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Cambridge, England: CUP
DeFrancis, John. (1984).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李永明。潮州方言。北京:中华书店,1959年。
林倫倫。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Norman, Jerry. [1988] (2002). Chinese. Cambridge, England: CUP
Ramsey, S. Robert (1986). Languages of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的語言試驗版:
(中文)(英文)(日文)
(中文)(英文)(法文)(泰文)(日文)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鼻韵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