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虹的爱你韩文怎么写写

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chenzhimin的日志
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
已有 2129 次阅读&
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兼论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作者:陈志民
摘要:本文从潮阳民间剪纸艺术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角度,论述了潮阳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并引入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和作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进行探讨。关键词:潮阳、剪纸、艺术风格 民俗文化 现代设计 文化遗产一、潮阳民间剪纸的历史文化渊源剪纸,又称剪花、窗花、铰花、喜花。古人最早称之为华胜、方胜,是一种用金箔镂剪的妇女头饰。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剪纸是发源较早、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剪纸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剪纸由于它的材质难于保存,古代早期实物几乎无存,产生于何年代已很难确切考证,根据散见于历史典籍零星片述,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它记述了周成王姬诵用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如果这个故事属实,剪桐叶成图像,就是剪纸的最早渊源。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剪纸是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 图像,已具备剪纸的基本特点,距今已1400多年。(见图)据专门研究中国民间美术的著名专家王树村先生推断,至少可以认为:它产生的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剪纸艺术最迟当在6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巧成熟了。而唐宋时期应该是它的繁荣期,不少诗文都有记载。“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唐·李远《剪彩》)诗中生动描绘了唐代佳人剪纸“赠相亲”的情景,可见唐代剪纸风气之盛。
我国发现的最早剪纸是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南北朝古墓出土的“对马团花” 图像,,距今已1400多年。
澄海临海处龟山,八十年代即发掘出一处建筑形制规模均属官府规格的汉代建筑遗址上的瓦。
  潮汕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汉时期,岭南作为百越之地在汉代统一于中央王朝。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秦朝统一中国,朝廷向南方派兵屯军戍边,史上有秦王迁徙中原五十万人驻岭南的记载。“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派任嚣、赵佗平定百越,设南海郡,建立揭阳戍守区。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揭阳县,属南海郡。辖地有今潮汕、兴梅,及闽南龙溪、漳浦一带。”(见潮汕百科全书276页)在澄海临海处龟山,八十年代即发掘出一处建筑形制规模均属官府规格的汉代建筑遗址,足已证明在汉代,潮汕已有了直属中央王朝的政权建制。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移民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又一次移民高潮。迁入潮汕的中原人,多数从河套以东(今山西省)一带迁入潮汕。大部分取道福建沿海定居一段时间后再逐渐迁入潮汕,故称“福佬”;一部分沿内陆江西一带进入潮汕,也称“河佬”。在潮汕这片大地繁衍生息,逐渐同化了古越族,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北方的民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南方沿海地区远离中原政治权力中心,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在潮汕这片“净土”上,很多优秀的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潮人不忘根本,在民俗文化方面,处处透着晋唐遗风。潮人在修宗祠、盖大屋都喜欢在门楼刻上“颖川故家”、“济阳世家”之类门第牌额,总是无处不留露出秉承中原正宗古文化的优越感。潮汕沿海地区一带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应该是由中原人南迁之后带来的,但文献未见确切记载。唐末诗人李商隐“镶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句,描写的就是晋人用金银箔镂刻人物花样,或用彩帛色纸剪为人物花样的风尚。潮汕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育,极有可能就是因东晋“永嘉之乱”由迁入潮汕的中原移民带来的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也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是关于剪纸应用于民俗活动的最早记载。可视为后来以纸为主要材料,镂、剪为人物花样的剪纸早期形态。 潮汕不少地方至今仍然保留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食“七样羹”的习俗。潮汕地区至今用于祭祀活动的写料刻纸,大多数就是用金银箔镂剪而成。
宋代江西吉州窑盛产的乌金釉剪纸贴花碗,釉面上剪纸贴花的双凤等图案十分精美
宋代陶瓷生产盛行刻花,北方耀州窑生产的青瓷上的牡丹刻花图案、双鱼刻花图案;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刻花图案;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瓷“婴孩穿花”刻花图案;无论图案纹样与构成法则均与剪纸形式相类似。宋代江西吉州窑盛产的乌金釉剪纸贴花碗,釉面上剪纸贴花的团花和双凤等图案十分精美,足以证明在宋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并广为流行。(见图)有意思的是:在烧制陶瓷时在碗中贴花或刻吉语,与潮汕地区民间在供品上贴花祈求吉祥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可能源于同一民间风俗习惯。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一带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文化发源均十分接近,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先民大部分发源于北方中原地区。据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考证,潮汕方言与闽南语同属于“闽南语系”,源出于洛阳以东一带正宗的中原古汉语,是迄今中国最古远的语系之一。再如潮州音乐与流行于闽南漳浦地区的“南音”异曲同声,音韵风格十分相近,被研究古音乐的权威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音乐的“活化石”,有“绿色音乐”之美誉。福建闽南地区民间剪纸以漳浦县剪纸、泉州刻纸最有代表性。漳浦剪纸与潮汕剪纸在方言中同称为“铰花”,剪纸无论在艺术风格与民俗活动中的用途都极为接近。这一民俗甚至辐射扩延至台湾使用闽南语系的住民,印证了台湾与大陆沿海地区在历史上无论从族群衍生与民俗文化发源的亲缘关系。潮汕剪纸与北方剪纸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剪纸艺术在我国北方颇为常见,农村逢年过节、喜庆婚嫁,祈福吉祥,剪纸几乎是营造节日喜庆气氛的主角,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民间剪纸作品,如陕北安塞剪纸。因此,不少从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数把眼光投向了北方剪纸而忽略了南方剪纸的收集和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潮阳民间剪纸风格与山东高密剪纸风格相近。(见图)事实上,在南方同样存在极为优秀的民间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可能源于北方,但在南方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山东高密剪纸:猴子捧寿桃
陕北剪纸:老鼠迎亲
潮汕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正越来越被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溶合渗透,形成了源于中原文化又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文化——潮汕文化。潮汕民间剪纸艺术正是在这一文化环境中培育并成长起来的,潮汕文化是构成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潮阳民间剪纸在众多潮汕民间艺术中地方特色最浓,也是南方剪纸主要流派——潮汕剪纸的优秀代表。二、潮阳民间剪纸艺术传统的形成〈一〉浓郁的海洋性民俗文化背景与乡土文化特色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来文化在地方民俗习惯、地理风情的潜移默化下必定产生变化。民间艺术表现风格的形成,更加不能脱离民俗的土壤,那个地方的民俗活动最有特点,那里的民间艺术肯定最有特色。民俗活动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集中体现。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往往就是地方民俗审美趋向的折射反映。而民俗活动则是民间艺术最生动的载体。丰富多彩且非常独特的民俗活动催生了潮汕民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有意思的是北方称剪纸为“窗花”,多用于装饰家居。当我们看到陕北窑洞窗格中那透过一束金色阳光,映射出火红热烈、造型粗犷、风格奔放、题材奇特的剪纸时,我们常为所吸引和感动;而潮汕民间剪纸则不同,多用于礼仪用的礼品花和祭祀活动的供品贴花,游神赛会的装饰灯花,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海滨多有台风,家居不宜贴剪纸的缘故。所以,聪慧的潮汕先民便创造性地加以变通,将剪纸用于其它用途之上。虽然同是祈盼吉祥,装点喜庆气氛,但用途却大迥异趣。在南方沿海地区,尤其在潮汕地区与福建漳浦、泉州闽南地区一带,民间剪纸艺术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之中。潮汕剪纸在本土民俗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潮汕滨临南海,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较多,为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五谷丰登与岁岁安乐,历史上形成敬神明、祭祖宗、施孤鬼、游神赛会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众向海讨生活,对大海特别有感情,又敬又畏,祭拜“妈祖”十分隆重。潮汕节多,民俗文化活动历来多姿多彩,为潮阳民间剪纸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平台。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祭拜的民俗十分隆重,一直有“赛会”、“赛桌”的传统民俗习惯,也是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的大比赛。(见图)“赛会”的花灯、“赛桌”的“五牲”、粿品大多要以剪纸作装饰,如魚花、鸡花、鸭花、猪头花。供品上贴的剪纸,潮汕民俗称之为“大钱”,据称最大的剪纸花可达几米,可谓百花荟萃,令人眼花缭乱。潮汕人好客好胜,“赛桌”上的亮相,不仅要看谁家供品最丰盛,还要看谁家供品上贴的剪纸最出彩、最标新,也是看谁家屋里的女人最心灵手巧、最贤惠。一个“赛”字,引出无数的变化,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粉本,到了姑娘手中,竞技才艺,推陈出新,创造出令人叫绝的艺术佳作。所做一切,不但是比赛物质的丰俭,更是:赛巧思,赛才艺、赛家风,赛家中是否有能人。潮汕人爱“面子”,有“面子”靠的是综合实力,在 “赛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潮汕传统婚姻礼俗,女孩出嫁时,其陪嫁礼品嫁妆上饰以剪纸吉祥花,而这些亮相的剪纸往往是考察新娘“家风”、“才艺”的重要标志。
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祭拜的民俗十分隆重,一直有“赛会”、“赛桌”的传统民俗习惯,也是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的大比赛。
潮汕节多,民俗文化活动历来多姿多彩,为潮阳民间剪纸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平台。
在潮阳民间剪纸中水族海鲜的题材特别多,如鱼、螃蟹、甚至龙虾、尤鱼都成了剪纸常常出现的题材。其中鱼、龙虾图案尤其精美,艺人巧妙地将鱼鳞、虾甲嵌入荷花、石榴、佛手等图案和吉语,内含“年年有余(鱼),吉祥如意”之意。鱼的图案剪成多达十多种,造型处理手法几乎无一相同,格调各异。(见图)有趣的是:在“八仙骑兽”中八仙的“坐骑”都变成是螃蟹、甚至龙虾,“海味”甚浓,体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国内关于表现八仙题材的民间艺术门类中,这种异化可谓绝无仅有,反而妙趣横生,(见图)让人回味无穷。水族海鲜的题材的广泛应用,在北方剪纸中极为罕见,惟独我国南方沿海潮汕地区所常见。在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浸染下,潮阳民间剪纸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实用方面与中原文化相比较,无不体现浓郁的南方海洋性民俗文化背景与乡土文化特色。
〈二〉拥有众多优秀的民间剪纸艺人潮阳民间剪纸创作传统的形成,得益之有广泛的群众创作基础,分布面广,从艺人众,名手辈出,形成女性创作群体特色。1、潮阳民间剪纸地域分布情况潮阳民间剪纸的分布情况,也即潮阳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范围。据潮阳文化馆美术工作者于1986年至1989年的全面调查 ,至1995年的再度详查,掌握到的情况是:现潮阳区13个镇(街道),即文光街道、城南街道、棉北街道、金浦街道、海门镇、和平镇、铜盂镇、贵屿镇、谷饶镇、河溪镇、西胪镇、关埠镇、金灶镇等都有开展民间剪纸活动的传统,其中尤以铜盂镇、西胪镇、和平镇、贵屿镇最为活跃,从艺人众,技艺高超,称得上是潮阳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历史最悠久、最活跃的黄金地域。2、民间剪纸代表性艺人民国时期至文革前,潮阳民间剪纸艺术民间代表性艺人有:铜孟镇的张佩龙 、许振明、郑红妹、胡彩屏、林素珍、林锦清、郭惜英;西胪镇的郑美贤、林英桃、李嬋仙; 金灶镇的蔡名英;和平镇的新寨婶、马凤仙、马素华、郑如意、高玉秀、范秀真、马玉珍、马巧娇;贵屿镇的郭梅源、郭汉根婶、陈镇源母、陈和通母、马宝真、陈肖宾母、陈丽贤、彭绍本、李玉香;谷饶镇的肖如松、陈允宏母、卢赛美、黄永南、吴美莲、郭水清、李赛梅、张水仙、蔡楚珊、吴德芳、张月娇;文光街道的郑羽、洪长卿、冯喜嫂等。目前,潮阳民间剪纸涌现出一批创作骨干,她们中间有农村妇女,有业余美术作者,群众文化工作者,也有有教师、学生。年龄层次为老、中、青、少,创作面较为广泛。代表性较强的有许遵英、魏惠君、陈秀明、陈彦淑、郑琼华、黄少琼、李文珊、蔡鸿卿、马敏虹、连映君、刘丽娜等。〈三〉从未断裂的民间剪纸传承生态链剪纸的传承,不同于文本文化,主要靠民间口传身教的方式,是中国民间艺术众多门类中最具备原生态文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态。而这种传承生态链一旦断裂,某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态即消亡。潮阳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八十年代组织下到各乡镇调查,挨家挨户收集民间剪纸时,在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800多件作品。乡民从家中珍藏拿出来的剪纸有不少就是家传了几辈子的样谱,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的佳作。其中一件作品《蝙蝠》,系棕色丝纸剪成,据初步考证作于清雍正朝。这是目前潮汕地区所见的最早作品。(见图)
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文化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速度相对缓慢。潮阳民间剪纸纹样的传承方式也基本如此。剪纸时依照一定的样本行剪,这些“样谱”相传,均由邻里称为“花姆”的女性长辈珍藏,一代代传摹下来得以保存,在邻里、家族之中世代相传。流传中的每一个纹样,从甲地传到乙地,从娘家带到夫家,小姑传给妯娌,姑娘向邻家阿姆借用煤油灯熏个花样,讨个绣花粉本。某些传统题材的纹样,原样可能较为粗糙,但传到了某地聪慧的花姆手里,再经过其中心灵手巧者的变化,这种“离谱”或“脱谱”,造就了新的花样,自然会变得更加传神和出彩,这些 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不凭样本,也能得心应手剪出新花样来。每件作品再经过几代人的演进改良,千剪百炼,越变越精巧。而这些新花样又如香花引蝶,它吸引和影响周边地区的人向她学习,地方风格的产生,往往以这批人创作的作品为代表。而创作这些艺术精品的作者,大多数就是那些不识字的家庭劳动妇女。真正是劳动妇女聪明才智的结晶。潮阳民间剪纸就是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形成从未断裂的传承生态链。(见图)
剪纸时依照一定的样本行剪,这些“样谱”相传,均由邻里称为“花姆”的女性长辈珍藏,一代代传摹下来得以保存,在邻里、家族之中世代相传。
这些民间剪纸艺人,人生大多有某种特殊经历,对生活有更多切身感悟,以剪纸寄情,或以剪纸为辅助谋生手段,年复一年,剪纸成为人生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唐代·徐延寿诗)尽管人生坎坷,备尽艰辛,但在这些艺人剪下,生活是如此灿烂和充溢阳光,没有丝毫忧伤血泪,有人将剪纸比喻成旋律优美的民歌,极有见地,“剪纸心中话,手高话语多,里外都唱戏,出出讲吉利。”这些民间剪纸艺人都是“善歌”的能手,心胸的开朗豁达,使很多民间剪纸艺人长寿。如金灶镇金溪乡蔡名英老人,邻里称为猴弥姑,1999年去世,享年84岁,剪纸技艺由她母亲所传。蔡名英出身富户家庭,早年曾差奴使婢,因父亲早丧,家道中落,与母亲相依为命,遂终身不嫁,以剪纸结伴为生。左邻右舍的孩子向她学习剪纸,她也乐于传授。经她传授的门徒有蔡婉华、蔡映娟、蔡耀葵、蔡伟华等。铜孟镇胜前乡的张佩龙老人,95岁,幼年时由她母亲周美粉传授,乡里一家饼铺常年向她订购剪纸;和平镇塘围乡的马文香,7 0岁,也由她祖母木桂姆传授。民间虽沒有专业出售剪纸的作坊,但作品却依附当地的饼食店或香烛纸札店为销售渠道,以商品形式在民间流通。这种凝聚与扩散,是民间艺术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正因为潮阳民间剪纸艺术从艺人众,有广泛的创作群体基础,才涌现了像新寨婶、张佩龙、马文香、马凤仙、郑红妹、廖壮平、郑雪兰等一大批剪纸名手。更多的作品,因为流传年代久远,作者佚名,但至今仍熠熠生辉。
三、潮阳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特色〈一〉题材选取的多向性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剪纸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艺的大舞台。潮阳民间剪纸 采用题材非常广泛,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戏曲人物,市井百姓,只要入其视野,便能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基本上可归纳为:供品花与礼品装饰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戏曲人物等几大类最有特色。剪纸的民间用途,目的在于美化与装饰,同时担任着礼义教化、宣扬美德、歌颂生活的传媒作用。潮阳民间剪纸题材内容多表现:“吉祥喜庆”、 “福禄寿愿”、“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用于时年八节、过年游神赛会、元宵赛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装饰和渲染吉祥气氛。潮汕民俗作为装饰供品用的剪纸,称之为供品花,是我国剪纸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最独特的门类。 供品贴花剪纸,多随物象而剪饰,所呈现出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在 潮汕农村逢年过节经常可以看到。中秋节是潮汕极为隆重的民俗祭拜活动,皓月初升,各家各户便在院子中庭或外埕摆上供桌拜月,点上银烛,香烟缭绕,佳果满桌,拜月供果上有香蕉花、柚花、杨桃花……月饼糕点上有各种团花、饼花…… 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早就准备了剪纸加以点缀美化,别有一番情趣;时年八节、敬神祭祖各家各户集中于祠堂,供品有时达几十桌之多,村里族人乡亲互相观赏,供桌上供品贴有红粿桃花、鸡花、鸭花、猪头花、鱼花、螃蟹花、龙虾花,各种题材应有尽有,都剪成精美的剪纸,贴于供品之上,甚至供桌上陈放的筷子纸套上也必须有剪纸贴花。原本丑陋的“五牲”,给装扮得花团似锦。(见图 )
潮汕地区逢年过节,村镇必唱大戏,观潮剧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最喜爱的娱乐。 潮剧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至少始于明代,1975年潮州凤塘乡就曾出土明宣德7年手抄剧本。在潮阳众多的戏曲题材的剪纸中,体现了很多传统剧目,服装饰品均具有明显的潮剧特点。很多潮剧的人物故事情节和人物服饰扮相为许多农村妇女所熟悉,如“薛丁山与樊梨花”、(见图) “荔镜记”、“桃花过渡” 、“陈三五娘”等,很多农村妇女的历史知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爱憎认知,都从戏曲故事中获得,包括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运剪得心应手。如剪纸《槐荫记》(见图)取材于“天仙配”故事,描绘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树下互结连理,槐荫树为媒的情节,“潮州歌册”就有“六八董永遇仙姬”之句,正好印证潮汕民间剪纸题材的来源大多数来源于民间戏曲故事。“八仙过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题材也源于民间故事和戏曲;元宵灯会赛灯,各式各样宫灯、飘色上的剪纸戏曲人物故事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剪纸艺术与木版雕刻艺术应是孪生姐妹,一用剪、一用刀,艺术风格表现均具备明快爽利、线条流畅之特征。剪纸艺术盛行于明清,而明清时期中国的木刻雕版印刷技术正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大量附有精美木刻插图小说戏曲本流传于民间,无疑也给民间艺人提供了借鉴的图样粉本。过去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种广为传唱的口头吟颂文学作品,称为“潮州歌册”,每句七字,朗朗上口,在广大农村妇女中传颂,也为喜爱剪纸的妇女提供了借鉴找寻题材的样本。
农村的生活、民间游艺活动也是潮阳民间剪纸的常见题材。剪纸《牵猪仙》这一作品刻划“牵猪仙”一手执竹仔鞭,一手牵公猪走乡闯户为农家母猪配种的画面,当配种结束后,“牵猪仙”用竹仔鞭打母猪后臀数下,祝曰:“顺顺十二只。”(见图)牛在民间视为淳厚的象征和祈盼丰收、镇水灾的吉祥牲灵。《春牛花》这幅剪纸用简洁的轮廓勾划出耕牛的特征,牛身出现一棵对称蔓延生长的花树,花树的枝条蟠缠连理,抽出带枝桠的犄角,形成“鹿头花”的剪纸纹样,预示着春耕的到来,表达了农民群众祈盼丰年的憧憬。(见图)英歌舞是流行在潮阳民间的大型广场舞蹈,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剪纸《英歌舞》表现英歌舞的表演场面,表演者两手执尺二木棒,有节奏敲击、跳动、旋转,配合着阵阵吆喝,在“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腾跃前进,情绪高昂激越,十分生动传神。(见图)此外,鞭挞生活中的丑陋习俗也成了剪纸的题材,如“烟公”等。(见图)在潮汕众多的村镇中,拥有许许多多的爱好剪纸的民间艺人,她们从戏曲及民间故事中寻找题材,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概括,运剪起来得心应手,将传统流传下来的摹本推陈出新,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愈传愈精。还应提到的是:近年在潮阳文化工作者的扶持下,涌现了一批剪纸新秀,现代题材也可喜地出现于剪纸的作品中,如许遵英的《逛新城》、魏惠君的《红红的日子》(见图)、陈彦淑的《汕头新貌》等剪纸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探索中,不乏“与时俱进”之作。潮阳文化馆1987年编印《潮阳民间剪纸》专集,共有4个篇目(人物、动物、团花、饰花)181套,近500个花样多彩多姿,无一雷同。所有这些独特艺术处理,显示了艺人超凡的想象力,驾驭题材与形式统一的创造能力。 潮阳民间剪纸不仅继承了潮汕民间的剪纸艺术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潮绣与抽纱,不断创新,形成了更具个性的风格。
〈二〉清雅脱俗的艺术表现风格潮阳民间剪纸艺术总的风格特点为纤巧明丽、清雅脱俗。其代表性民间艺人个人风格各异,各擅其长,构成艺术表现风格的多样性。 我国各地剪纸的风格,大抵北方粗犷古朴,江南秀丽纤巧,潮汕剪纸基本属于后者,这与潮汕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的农耕传统,潮汕民间剪纸作者群体的人文素质有关。潮汕民间剪纸的作者,大多数是农村妇女,潮汕妇女工于女红,从小绣花,为自己准备嫁衣,练就一双巧手,也练就一把巧剪,她们从少女时代开始学习绣花时也多兼习剪纸,很多剪纸本身就是来自绣花粉本的变化,而绣花粉本往往就是采用剪纸形式保存。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便是以“广绣”、“潮绣”两个流派共同构成。潮汕民间剪纸的很多题材与图案风格均与“潮绣”十分一致,(见图)所以潮汕称刺绣为“绣花”,称剪纸为“铰花”。 很多剪纸本身就是来自绣花粉本的变化,而绣花粉本往往就是采用剪纸形式保存。潮汕称姑娘为“姿娘”,“姿”为美态,一位姑娘长得美,赞之为“雅”,潮人评判美人,美的标准是不但要有外在美,同时要有内秀。“雅姿娘”中一个“雅”字,浸润古韵。可见潮汕人比较注重的是美的内涵和含蓄,体现了潮人儒雅的人文素质。在这些“雅姿娘”的剪下,潮汕民间剪纸清雅脱俗的格调形成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很多剪纸本身就是来自绣花粉本的变化,而绣花粉本往往就是采用剪纸形式保存。
〈三〉潮阳剪纸艺术表现形式潮阳剪纸艺术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1、图像的表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像的表意往往体现先民对祖先的礼拜和对自然万物、天、地、人的诠释,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对于潜藏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民间往往通过某种具有丰富创造力图形来进行表达,传递某种精神祈盼,融进寓意,形成了表意的传统图像符号,在传统图像中赋以意象和象征的意义。如 “吉庆有余”(鱼)“连生贵子”(莲)“岁岁平安”(瓶)等。(见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图像的表意性和符号性,可以说是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表征。
2、图像的平面性 剪纸不同于绘画,剪纸材料大部分采用各种色彩艳丽的色纸,工具采用特制的尖嘴小剪刀在一迭色纸上行剪,每次可剪出同一花样数页,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多层描绘渲染,一剪而下,不得半点犹豫,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潮阳民间剪纸以“阳剪”为主,将主体图形以外空白部分剪去,同时以“阴剪”结合使用,使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增强表现力。“锯齿形”和“月牙形”等刀法组成各种各样的点、线、弧、圆,表现每种形体的虚实和递转。图像的平面性 在纯色剪纸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艺术手法上,善于采用虚与实、黑与白、粗线与细线、曲线与直线等对比方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图案主要通过画面点、线、面的组织,形成黑、白、灰的层次,采用大块黑白对比,线条以细为主,大片留空,适当配以块面,灰面多采用细密渐变的排线,故显得精巧爽利且遒劲有力。如廖壮平的《蝙蝠》剪纸这种特殊的表现技巧,决定它图像造型洗炼,线条简约流畅,构图疏密得当、空灵剔透的平面特点。3、图像的装饰性 供品花大多数形象采用综合手法,题材多样,造型丰富,同一题材在构图上和表现手法极少重复,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时年八节的粿花,剪纸吸收了潮绣和抽纱的特点,多采用对比、对称、对角、叠映、反转、放射性、同心圆、离心组合、向心组合、线形分割、多层重叠、打散综合构成进行构图,使团花结构主次分明,灵动活泼,形成了剔透秀丽,恬静清雅的风格。马文香的《饰花边豆心花》(见图)郑坚河姆的《团花》目的在于使视觉上更加赏心悦目,增加艺术的感染力。供品花中的“五牲”造型最有特色,大多数进行夸张变形,宾主主次有序,层次丰富,“花中有花”是民间艺人常用的装饰性手法,并创造性地将各种字形与各种花样密契结合,使图样与书法融为一体。民间剪纸在图案中嵌含有“福、禄、寿、双喜、吉”等吉祥字样是常见的,如李玉香的《猪头花》、马文香的《魚花》、佑嫂的《鸡花》均嵌入吉语,巧妙点缀,相映相衬,突出了形象,产生互相烘托的效果,独具艺术魅力。(见图)作品构图巧妙、繁而不乱、情景交融,构思精巧,风格细腻,形象优美,“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浪漫色彩。所有这些独特的艺术处理,显示了艺人超凡的想象力和驾驭题材与形式统一的创造能力。
4、图像的写意性在剪纸民间艺术中通常将形象夸张变形,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写意重于写形。潮阳剪纸艺人不但能剪,造型能力也较强,敢于大胆取舍,纯朴洗练,概括传神,随心所欲,引人入胜。在众多表现题材中以戏曲人物最为出色。这些民间艺人熟悉潮汕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戏曲人物剪纸中,抓住典型人物的亮相造型,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运用像连环画一样的连续表现形式,将主要情节分成若干幅,像讲故事一样剪出来。这种艺术处理,给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风格。潮阳民间剪纸人物造型表达,不为写实所束缚,而是以写意手法,大胆夸张,构图奇突,人物刻划以线见长。中国人物画讲究“骨法用笔”,“骨法”就是讲究用线。民间艺人凭直觉运剪,其实已深得其中三昧。潮阳民间剪纸人物作品风格多采用阳线造型,注重以线相连,结构与装饰线相衬相托,丝丝入扣,空出大片空白显得明快疏朗。繁中求简,装饰感较强。它的剪法精细,空灵剔透,其纤细的线条,有的竟细如发丝,但却遒劲奔放。是“疏体”,与潮州剪纸著名艺人江根和的戏曲人物剪纸。多采用人物剪影造型、再从中镂剪出小花的“密体”风格形成了对比。如:新寨婶的《韩文公冻雪》、《周文彬看鼓》、(见图)《薛丁山与樊梨花》、《桃花过渡》、李玉香的《回娘家》、郑红妹的《芦林会》、马巧娇的《状元游街》都十分生动传神。
潮阳民间剪纸 代表了潮汕剪纸较高的艺术水平。艺术表达总的风格以精巧细腻,清丽脱俗,雅致秀逸,别有情趣、空灵剔透,刀剪味浓郁构成主要特色。潮阳剪纸技艺独树一帜,纤线若丝的剪法则需要高超的技巧。与北方剪纸多用大块黑白,多留块面、粗犷质朴、浑厚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异趣于北方剪纸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潮阳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集实用性、装饰性、表意性、写意性于一身。集中体现了南方剪纸的优秀特点与艺术风貌,潮阳剪纸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全国民间剪纸艺术各大流派中占有了重要一席。更是南方剪纸乃至全国剪纸艺术百花园地中的一株奇葩。四 剪纸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剪纸艺术可以说是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门类中最“中国化”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民间剪纸艺人在国外艺术博览会上表演剪纸艺术,往往令西方人惊叹叫绝,被西方人称之为来自东方的“艺术魔术师”。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平面图形设计构成形式中,也是最具有现代设计语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蕴藏着现代艺术的许多特征,非常值得我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借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无论图像的平面性、装饰性、表意性、写意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民间艺术它写意重于写形,写形则重传神,不以形为桎梏,随心所欲,浪漫的表现特征,追本溯源,应源于原始艺术。而这种原始艺术对人本精神的抒发与追寻,恰好是现代艺术所寻找的目标。纵观西方一百多年现代艺术的发展,从西方艺术的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现代艺术的卓越大师级人物:毕加索、马蒂斯都是从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中吸取了最单纯、最质朴的表现方法而改写了西方现代艺术史。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尤其马蒂斯的彩色剪纸作品,画面所表现出来色彩强烈,单纯、明快、造型夸张、韵律节奏感极强的艺术感觉,无一不流露出那种最原始的人本精神和东方艺术的韵味。毕加索在大量的作品中将表现对象采用解构重组的方法,所创造的“立体派”艺术,将平面艺术的空间表现从两维扩展到多维的立体再现,大大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力度。而毕加索的“立体派”艺术风格的创立,则得益于非洲的原始艺术与东方文明的启示。这无疑说明:艺术创新源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类文明的互相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才有可能产生质变。在现代艺术设计的领域要创新,除了从本民族的文化本源中寻找代表性形态语素以外,还必须与现代科学精神理念结合,才能产生精神的飞跃。传统艺术中的精神理念和表达形式,为我们今天从事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民俗原生态文化与文本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形象,缺一不可,己逐渐成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共识。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文化型态的多样性,地方民俗文化的差异与个性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多元化格局。民间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蕴藏着大量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图腾符号,是一种处在原生态的文化现象,对这一没有经受“漂白”的本源文化,最可贵之处就带它没有受到“精英文化”污染,因而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信息,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发源和各地区先民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探索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中国化”之道,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民间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起承传传统文化的“火种”作用,还是点燃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的“火炬”。研究和开发民间艺术,目的不在于缅怀昨天而在于展望明天。中国的艺术与设计要走“国际化”之路,如果跟着欧、美、日外来的强势文化步步也趋,拾人牙惠,或被外来文化取而代之,要确立自己设计的国际地位是绝无出路的,它必须在本民族的传统中去找寻,创造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现代设计文化,才是一条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成功重要途径,,将传统艺术融为现代设计的语言,也是我们研究传统民间艺术的意义所在。结语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剪纸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发生了变化,伴随着有成就卓著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祖辈留给我们体现中华民族生活传统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流失,青少年对剪纸的陌生,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似乎日渐式微。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区别于文本文化。它有一定固有的程式化语言,但由于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应用、表意、艺术格调方面各有千秋。一代传一代,在川流不息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没有断流,却分成沟壑汊流而又重汇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海中,所以它是不断演进变化着,呈现一种活态的,而绝非静止停渧不前的文化生态。如果说;这种带有强烈的农耕文化特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历千年能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得到生存和发展,在农业文明时代可以做到。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时代的到来,那种封闭的农耕文化马上就会土崩瓦解,如果不加以有计划的保护、扶持和研究,有可能今后我们这一灿烂的古老文化形态就会很快消失。对代表原生态文化生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剪纸艺术,保护和继承仅仅是停留在技艺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不让代表我们黄皮肤民族文化身份的根断裂,必须从认识文化的本源的意义上小心翼翼加以呵护,而不是借“提高”之名而横加斧凿。专业工作者的过分“辅导”,将导致民间艺术“鲜活”的面貌丧失,甚至枯死。原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的,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保护好了,只有保护好了,发展才有希望。艺术当随时代,民间艺术它既是传统的,也是最现代的,因为民间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可以肯定:艺术的宝藏在民间,民间艺术不只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还寄托着民族的情感和自豪感。传统艺术不仅仅是一张标签,我们关注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猎奇,为使民族文化之根“不断脉”,使地方文化的特色不被蚕蚀和抹杀乃至消亡,民间艺术不但面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开发利用、延续与演进的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总结不但需要本土的文化工作者,社会的专家做研究,重要的是把它有意识地引入高校的教学体系才是最佳的途径。尤其从艺术院校培养创作艺术人才方面,它将注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理论研究方面,无论从民俗学、文化原生态研究、美术史、美学研究方面切入,都将构成一部成更完整的中国民间艺术发展史。地方本土的文化研究,更应该由地方高校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职任。如何将这一笔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结合现代理念,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寻找具有现代意义的切入点,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赋之实践的一个迫切课题。                                                                         
2006-3-修订于紫云轩
主要参考文献:《 潮州民间美术全集 . 潮州剪纸卷》 汕头大学出版社 杨坚平编著 2000年《 潮汕百科全书 》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关于潮阳民间剪纸调查报告》潮阳文化馆 文中图片均由潮阳文化馆提供,版权归潮阳文化馆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文我爱你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