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往日的热血来自猜猜猜是哪首歌的歌词

&p&这位题主,你的问题正中我G点。&br&&br&闲话不说,开上干货。&br&&br&—————————不造算不算长反正肯定不短预警线——————————&br&&u&&b&&br&0.19世纪后半叶以来古典音乐朝着不和谐以及无调性方向发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近现代的严肃音乐无疑是难听的。&/b&&/u&&br&&br&正解。&br&正解之一,大力表扬题主注意到“19世纪后半叶”这个时间节点。现代主义音乐不是从石头蹦出来的,是西方大小调体系走向饱和之后的必然产物,在瓦格纳、施特劳斯、德彪西的作品中初见端倪,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春之祭”丑闻事件——亦即现代主义音乐之“开幕式&u&&b&&i&(留坑1)。&/i&&/b&&br&&/u&&br&正解之二,某些(高亮)先锋音乐(就先不说偶然音乐这种货了)的确不合听觉规律。它们违反了听觉满足第一要义——和谐。具体规律已有学者从声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角度作过研究。某些(高亮)先锋音乐的确与人本精神背道而驰——音乐之创生,不就是人依据喜好塑造了各式乐音,满足大自然无法满足的听觉需求吗?&u&&i&&b&(留坑2)。&/b&&/i&&/u&&br&&br&&b&1.我经常听现场交响乐,每次演奏贝多芬等早期作曲家作品时,都感觉非常悦耳……而每次演奏巴托克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时,我都觉得很多技巧很炫酷,但是演奏出来的音乐实在是很难听,让我感觉很不舒服。&/b&&br&&br&再次大力表扬题主,听出炫酷的技巧段落是一件多么炫酷的事情!题主作为具有相当音乐素养的人,出现不舒服的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发烧友拒绝现代音乐——别说发烧友了,很多大演奏家不都是这样嘛?&/p&&p&&br&&b&口味偏好,你们值得拥有!&/b&&br&&br&巴比特有篇名文题为《谁在乎你们听不听?》,意即物理学已发展到常人难以理解的艰深,为毛现代音乐还要顾及你们这群入门玩家?&br&&br&我竟无言以对!&br&&br&是的,西方音乐有史以来一大异象出现了——听众与作曲家有代沟,已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这是现代艺术共同面临的问题。&br&画也看不懂了,音乐也不好听了,小说也变得晦涩了。(蒙德里安哪里好?勋伯格能听吗?居然有《尤利西斯》这种神物天啦噜!╮(╯▽╰)╭)&br&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对此论断:&b&现代艺术注定无法普及&/b&。他说:“新艺术并不是像浪漫主义那样是面向所有的人,而是面向少数有特殊天赋的人。”&br&&br&绕了一圈就是想说,我们听现代音乐不舒服,是因为:&br&&b&1.脱离原有调性体系,挑战人类惯常听觉模式(尽管作曲家不这么认为)。&br&2.欣赏现代音乐是有门槛的(尽管大众不愿意承认)。&/b&&br&&br&这时的你,既可以选择留在comfortable zone,也有可能对自己这种不舒服感到不舒服,怎么办呢?(留坑3,嗯哼╮(╯▽╰)╭&br&&b&&br&3.那么演奏和作曲者而言,它们是好听的吗?&br&如果是好听的,是否因为长期的接触,接受并欣赏了这种不和谐的听感?如果是不好听的,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创作?&/b&&br&&br&不得不再次大力(总这么大力,好累)表扬楼主,你问出了我自进大学以来苦思冥想的三个终极问题:&br&&br&&b&好听吗?能练吗?还写吗?&/b&&br&&br&先说第一个。&br&好听与否,是一个相当主观的事情。作为演奏者,完美演绎摆在你面前的乐谱是职业素质。揣摩乐句的走向,分析和声与对位,好听不好听,太不重要了。对以音乐为业的人来说,她不是消遣,不是消遣,不是消遣(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作曲家花这么多心血写出来的,我们也要付出同等心血理解它。站在理解的层次之上,才可以表达个人偏好。出了琴房门,你大可以左转去听少女时代。&br&&br&出离职业身份之外,那些搞演奏与搞作曲的,平时爱听严肃音乐吗?没那么多。&br&以艰深内容为兴趣的人,永远是少数。&br&&br&再来说说觉得好听的那一小撮人。&br&简而答之——确实是通过长期接触逐渐欣赏的,至于这种欣赏出于技巧还是本能,都有可能。是技巧得当,前戏到位?(技艺铺排之神妙)还是颜值逆天,看着愉快?(旋律讨巧惹人喜)抑或电光火石,郎情妾意?(氛围情绪很到位)&/p&&p&习惯了无调性设置和现代音乐基本语汇以后,就能Get到聆听古典音乐一样的快感。&br&&br&最后一问实在是直击学院派痛点。这种音乐不好听,干嘛还可劲儿写?&br&我想这要分几方面来谈。二战后,欧洲有为青年聚集德奥,秉承韦伯恩(话说,难道大家不觉得他才是音乐界的真·极客?)衣钵,集体走整体序列主义,谱子整得像点描派,音符算计着写,说难听那不是盖的——事实上,我们说现代音乐不可听,多是指这个路数(你们说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之流不好听,naive!)后来,这帮人走不下去了,路数倒是保留在了主流院校中,而现代音乐活动重镇又恰恰转移至美国高校,严肃音乐与学院派挂钩,从此走上不归路。七十年代以后,现代音乐逐渐向可听性回归,人们也开始对僵化的学院派技法反思——我们正在路上,还未看到结局(这段历史我是靠记忆自己联系的,有待商榷,大家多多包涵)。&br&&br&不得不说学院派作曲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好多作曲家说的,不是我说的),可你要是不这么写,那你想怎么写?调性资源用尽 了,节奏也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在记谱法上下功夫已经被嘘了,用《西游降魔》黄渤的话来说:我TM还能去哪儿?既然 旧调性体系无可留恋,新·大一统体系遥遥无期,那沿着这路数走,好歹有个标准。&/p&&p&还写吗?——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大家都在摸索期。&br&&br&&b&4.音乐学院的朋友吐槽说他们都不喜欢这种音乐,但为了比赛,不得不写。&br&&/b&&br&没戳,楼主你说得非常对!一针见血!我所在的音乐学院也是这样!&br&据我观察,从上大学开始,作曲系同学就出现了分流。&br&一部分走偏流行(回头是岸),成绩不俗(毕竟是专业玩家)。学院派只是一隅,还有大片山头好快活呢。&/p&&br&&p&另一部分一边按着主流作曲投比赛,一边与自己作斗争:不喜欢,真的不喜欢。甚至有人因此出现心理问题。其实我特别特别理解。自己正在做的,自己并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看不惯业界环境,适应不了又改变不了;那就撒手吧,可是我TM又会干什么呢?╮(╯▽╰)╭&/p&&br&&p&还有一部分,是适应规则的温拿。他们在体系内游刃有余,另有天赋加持,放在标准模棱两可、面目千篇一律的学院派比赛中,还真的,写出了那么些特色(注意,不 是说那些获奖的人,而是真真正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现在中国人打地域牌、民族风已经失效了,以普适性语言确立自己的个性,且真的有表达欲,才是“月亮之上,我在飞翔”的真·温拿。&/p&&br&&p&剩下的人.......打得一手好酱油,恩。&br&&br&各部分比例与其他行业,没什么不同。&/p&&p&再说一次,拿艰深当有趣的人永远是少数,把艰深作有趣的人更是麟角。&br&&br&&b&5.我也听有的知乎网友说要学习20年甚至拿到博士学位才能理解这种音乐,一般人就只能听听贝多芬莫扎特和流行音乐,欣赏,演奏与创作这种脱离大众的音乐是高逼格的体现。&br&&/b&&br&你的这位知乎网友,说得很恳切。&br&他不惜以自己作例子,来告诫你这条路的艰难。学上二十年,也未必谙其真味;拿了博士学位,不得入其门者也是大有人在。&br&群众在不明真相时,确实只能听听贝多芬莫扎特和流行音乐;可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任何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坐等分分钟反杀。&br&每个人生来都有追求高逼格的权利,我们只有积极地欣赏,演奏与创作这种脱离大众的音乐,才能早日Bigger Than Bigger。&br&&br&(话说,你让我看到这句20年的梗,我怎能坐视不管!怎能!XDDDDD)&br&&br&&b&6.我认为贝多芬莫扎特年代的创新……符合人耳的听觉习惯;现在的这种音乐创新……再 过两百年,大众还是不会接受。&br&&/b&&br&&u&&b&是时候填坑了!&/b&&/u&&br&(话说这段文风大变,是题主自己写的嘛喂)&br&&br&忘记坑位的童鞋上翻复习!&br&&br&&b&填 坑1&/b&:1913年《春之祭》首演,造成现场骚乱,堪称撕逼大战。听众不买账,业界大站队,引发好一场地震。待群众心情平复以后,《春之祭》再度上演,竟博 满堂彩。现今,《春之祭》已是毋庸置疑的经典,斯特拉文斯基并入名人堂。(手边没书就是不爽,数据补不全啊希贝儿 ╮(╯▽╰)╭)。&br&&br&&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b&&br&1)起哄听众是狗娘;&br&2)“大众选择”与“经典选择”是两回事;&br&2)你不知道你不爱听的哪部作品什么时候会逆袭。&br&&br&&b&填 坑2:&/b&人类为满足听觉需求创造出音乐,那么音乐首先应当满足“好听”这一条件。那么问题来了,“好听”是生理还是文化意义上的?20世纪以来,民族音乐学颠覆“西方中心论”,认为每个民族有独有的听觉审美习惯;也就是说,我们的听觉,除了由生理条件决定的极端情况外,是在文化中形成的!前面说的某些先锋音乐,是指挑战了这些极端情况!其他挑战的是我们的听觉习惯!&b&&u&而习惯,(跟我念)可以改!&/u&&/b&&br&&br&&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b&&br&1)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钟爱的贝多芬,在陕北伯伯眼里不如蓝花花。&br&2)大小调体系不是真理,是个例。我们的听觉习惯,受制于德奥17至19世纪末,由伟大作曲家引领的巴洛克至浪漫派音乐。&/p&&p&这段距离,建议大家放在西方音乐史时间轴上看一看,再放在世界版图上看一看。&br&3)事实证明人耳接受度在变化。贝多芬时代,从T到D已属戏剧冲突,T-S-D-T是大起大落,转调离调不要太考验心脏。搁现在,呵呵。&br&&br&&b&填坑3:&/b&习得“现代音乐”这一屠龙之技,唯一首要充分条件是提高姿势水平。&br&
                                ——小飞侠&/p&&p&&br&苏珊·桑塔格说过一句话曾令我醍醐灌顶:&br&&b&“现代艺术要求一种新感受力,它不是直觉的、感官的,而是内行的、需要刻意培养的。……其难度至少与掌握物理学所面临的难度不相上下”。&/b&&/p&&br&&p&作为苏三脑残粉,我认为,听众之于作曲家,恰如伯乐之于千里马。好货常有,而识货人不常有。尤其在后现代社会,专业壁垒既高且厚,各门学科庭院深深,艺术亦如此。对现代音乐接受无能的人,需要多一点点耐心。&/p&&br&&p&现代音乐像电影一样,也是分级的。韦伯恩是雷区,施拖克豪森无能,武满彻不知所云,那就听听A.Part,Philip·glass,甚至《阿拉帕奇亚的春天》总可以吧。再者,电影音乐里大量运用现代音乐,一边看电影一边听,也许会舒服一些O(∩_∩)O&/p&&br&&p&坚持听下去,你就会变得像我一样,越来越重口味,一般姿势满足不了╮(╯▽╰)╭&/p&&br&&p&&b&7.作为音乐学院在读/毕业的专业人士,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b&&br&&br&高中的时候,我去拜访本专业师太。给她看的文章,我至今记得清楚,是陈其钢《水调歌头》的评论。这首歌,是我那时为数不多喜欢的、能接受的现代音乐。而她的一席评价,不夸张地说,直接影响了我看待艺术的态度。&/p&&br&&p&师太淡淡地看了看,放下了。身子一靠,悠悠地说:&/p&&br&&p&&以你们的水平,还远远轮不上评论作曲系学生的作品。他们每天都在想着怎么创新,而你们呢,你们听过多少他们的作品?现在的流行音乐,其实用的就是前辈数十年前的东西。&/p&&br&&p&要允许他们实验,允许他们失败。&br&&/p&&br&&p&&b&因为我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未来,正由他们在实践着。&/b&”&/p&&br&&br&&p&——————————————————————&/p&&p&从十一点写到凌晨五点,明知没什么人看,我也是蛮拼(xian)的╮(╯▽╰)╭&/p&
这位题主,你的问题正中我G点。闲话不说,开上干货。—————————不造算不算长反正肯定不短预警线——————————0.19世纪后半叶以来古典音乐朝着不和谐以及无调性方向发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近现代的严肃音乐无疑是难听的。正解。正解…
来自子话题:
上过一节课,不过是那种期末考试之前回顾重点的课,把一学期教的内容全部过一遍。简单来说:条理清晰,情绪稳定,不夸张,偶尔幽默。&b&从始至终不提与自己歌手身份有关的内容。&/b&&br&&br&我觉得,对于这种某种领域的大神巨擘来说,满腹经纶、引经据典、出口成佳作,这些并不是本事,是本份,但我最敬佩的是,他们在这样以信息、知识传递为主的场合中,永远对自己有一种高度约束,能不把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特定内容加到上课的内容中,并不会刻意提到自己的成就,不强调自己经历多么与众不同,学问多么令人望尘莫及。牛逼和装逼的区别即此。&br&&br&相比起本科的时候其他一些别的小有名气的教授,动辄提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国务院批示,甚至课堂上接到特殊机构来电都恨不得绕场一周。成就所在,真才实学,无可厚非,但总觉得,人和人的价值观和实际气场,确实是最怕比较的。
上过一节课,不过是那种期末考试之前回顾重点的课,把一学期教的内容全部过一遍。简单来说:条理清晰,情绪稳定,不夸张,偶尔幽默。从始至终不提与自己歌手身份有关的内容。我觉得,对于这种某种领域的大神巨擘来说,满腹经纶、引经据典、出口成佳作,这些…
第一次被邀请回答问题 ~\(≧▽≦)/~&br&&br&
这学期学他的“西方音乐史”,积极如我,每次我都第一排正中间。&img src=&/e2ae0eded7af_b.jpg& data-rawheight=&923& data-rawwidth=&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e2ae0eded7af_r.jpg&&&br&&br&
看到楼上各位同学已经在大面儿上把老师的讲课风格介绍了下,那我就说说我所注意到的细节吧。&br&&br&
1.&strong&课前:&/strong&老师很低调,也每次都带着上“中国好声音”的时候戴的那顶帽子。老师也很守时,每次都会提前到教室。第一节课由于蹭课同学很多,负责维持秩序的老师在门口核实选课学生身份弄了好久,耽误了上课时间。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刘欢老师就和其他老师一样,在讲台上静静地站着等,偶尔踱个步,或者抬头望望门口再低头看看表(到点儿了还没办法上课心里好捉急!);刘欢老师也和其他老师不一样,他不玩手机。观察到的一个细节:&strong&在上课前,老师掰了一下手机侧边上的静音模式键。&/strong&虽说上课把手调静音这是老师和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这个细节还是让我心头一热。&br&&br&
2.&strong&课中&/strong&:在介绍了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之后,老师的开场白:“先自我介绍一下,(右手放左胸口——)我叫刘欢”。众笑。据说上学期他的开场白还多了一句“希望大家不要叫我唱歌”。瞬间师生距离就拉近了有木有!&br&&br&
讲课内容很系统很专业,先划分大时代,再讲各时代的音乐风格及代表人物,偶尔穿插音乐家们的逸闻趣事,再偶尔在语言上无厘头下(譬如讲到某法国作曲家唱歌剧也超级好的时候,沉吟了一句“法国好声音!”博得大家一笑)。思路清晰,就像是在给大家做音乐知识普及一样。不会涉及到他个人的成就,不会涉及到我们很期待他捎带一提的话题譬如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听到有女生在聊天说好想冲过去问问他为什么选徐海星不选李代沫(自己回去看PK的视频啊白痴= =)。一言以蔽之,如果用一名大学讲师的标准衡量刘欢老师,他是合格的。就是一名老师,上大课的老师,别的老师啥样他就啥样。脱了明星的身份他就是一名与他人无异的老师。&br&&br&
另外,大家知道有的老师会有一种因为讲话不过脑子而产生的口误(e.g. 施丹老师讲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曽多次把坐标轴上的Quantity说成“价格”。)这种口误是老师自己没发觉但听众不会被误导,但由于是在讲专业知识,所以依旧很讨厌。然后我想说,这种口误,刘欢老师没有。也许是我自己在意的点比较奇怪,会觉得犯这种口误的人比较不在乎他向学生传达了什么。而没有口误、一字一句准确无误的表达他的想法的老师,都是好样的。&br&&br&
就坐在第一排的我而言,在走神的时候,除了会好多次感慨他的腿好细啊(= =|||),盯着他的脸,听着他入耳但不过脑的声音,我会想,和莎拉布莱曼一起给全世界人唱《我和你》的是讲台上握着粉笔写着字的这个人,而讲台上握着粉笔写着字的这个人曾经和莎拉布莱曼一起给全世界人唱《我和你》。然后就瞬间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脑子里,李宗盛在说,“作为一名音乐人,要认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意义。”&br&&br&
3.&strong&课下:&/strong&他溜得可快呢……&br&&br&&br&&br&
就先说这么多啦……最后感慨一句:当你听刘欢老师讲课的时候,你会慢慢觉得“他还是一位驰名中外的音乐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哇。&br&&br&&strong&【第三次课更新】&/strong&&br&&br&
1.吉克隽逸来蹭课,听到一半撤了= = 妹纸皮肤黑黑的,眼妆浓浓的,粉丝多多的~&br&&br&&img src=&/589b880d5d131ba1b34125d8aba87edd_b.jpg& data-rawheight=&640& data-rawwidth=&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589b880d5d131ba1b34125d8aba87edd_r.jpg&&&br&
2.如果有学生有问题问他,欢迎讨论;要签名,不签。&br&&br&
3.好多同学木有听过《鳟鱼》,刘欢老师就唱了一整段给我们听T T
第一次被邀请回答问题 ~\(≧▽≦)/~ 这学期学他的“西方音乐史”,积极如我,每次我都第一排正中间。 看到楼上各位同学已经在大面儿上把老师的讲课风格介绍了下,那我就说说我所注意到的细节吧。 1.课前:老师很低调,也每次都带着上“中国好声音”的时候戴…
这贴简直炸起一群知乎上的UIBER!!!!&br&&br&之前回答过的贸大校友们:&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丛谚& data-hash=&f0affded32f3f& href=&/people/f0affded32f3f& data-tip=&p$b$f0affded32f3f&&@丛谚&/a& 同学的答案讲了很多刘欢老师上课的细节&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孟晓& data-hash=&4bc0d517ef3ddf54f4edd& href=&/people/4bc0d517ef3ddf54f4edd& data-tip=&p$b$4bc0d517ef3ddf54f4edd&&@李孟晓&/a& 同学的答案描述了刘欢老师的气质。&br&&br&我补充一点刘欢老师对于&b&古典音乐的理解&/b&吧。&br&&br&如果不看刘欢老师的光环,如果暂且不谈刘欢老师之前的成就,刘欢老师对于古典音乐的挚爱也让人印象深刻。&br&&br&暑假看中国好声音的时候,刘欢老师给媒体评审团鞠躬,恳请他们多关注民族音乐,多关注不同种类的音乐的时候,我就觉得老师其实是有一种使命感的,老师以保护,发掘各种类型的美好的音乐为己任。&br&&br&后来暑假之后上了刘欢老师的课,我发现这种使命感来自刘欢老师对音乐的纯粹的美的追求,热爱。&br&&br&平时讲课的时候,每每讲到那些伟大的音乐家,那些历史上才华横溢的人物的时候,老师就会用一种“我操真可惜我晚生了XXX年要不然就能亲耳聆听XXX的钢琴协奏曲了”的声音告诉我们这些无知的少年:音乐里蕴含着的最纯粹的美是&b&跨越时空,跨越种族,永恒存在&/b&的。&br&&br&&img src=&/0914dca0b745b575feb6a5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0914dca0b745b575feb6a5_r.jpg&&图:老师在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br&&br&&br&我觉得,也正因为这种热爱,老师才愿意在百忙之中,来到对外生意买卖大学给我们讲述音乐之美,老师愿意也极想和年轻人分享他对音乐的热爱,分享纯粹的音乐之美给他带来的愉悦和享受。&br&&br&---------------------------------------------以上纯属我对刘欢老师不负责任的猜测--------------------------------------------&br&&br&后来,当我们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刘欢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有用无用的理解:&br&&br&&blockquote&&i&&b&音乐真的没有什么作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看到西方音乐走来的这个历程了,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美好的音乐,这么多优秀的音乐家不断的努力,但是怎么了?音乐没有消除过贫困,没有阻挡过战争,那些缔造出那么美好音乐的民族,他们照样去屠杀,他们照样劣迹斑斑,音乐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音乐可能又有作用。有作用就是在我们心底,因为我们爱它,我们可以留住一个随时可以去盼望美好的希望,一个希冀而已。实际上, 音乐和所有的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就是一个不停地对美好的追问和探索。这就是有生命力的文明为什么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延续生命力的原因,因为人们心底需要这种美好。而且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我也不敢说他比以前更美好了,还是更不好了,但是我们只有一点可以告诉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更喜欢音乐,可以让我们自己更幸福、更快活。这就是我们在一起了解音乐所能达到的一点点,一点点的目的。所以,我能告诉大家的话就是,希望大家以后,爱音乐,它能给你们很多快乐。&/b&&/i&&/blockquote&&br&&br&All in all,刘欢老师教给我最重要的一点是:&b&有些时候不要计较做一件事有用没有用,不要计较读文青一点的书有没有用,不要计较选哲学课有没有用,不要计较出去旅行有没有用,你自己喜欢,就是有用的。&/b&&br&&br&&br&PS:我们考试的时候,刘欢老师还来监考了!当时吓得我小心肝一颤一颤的啊。。本来题就不容易。。那么多音乐家的名字,生平和作品。。。
这贴简直炸起一群知乎上的UIBER!!!!之前回答过的贸大校友们: 同学的答案讲了很多刘欢老师上课的细节 同学的答案描述了刘欢老师的气质。我补充一点刘欢老师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吧。如果不看刘欢老师的光环,如果暂且不谈刘欢老师之前的成就,刘…
好吧,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r&首先我想引用Liu先生的几句话:&br&“&i&&b&反观内地,国家倡导并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为了方针的实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开放商业市场,鼓励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不进步就不正常了&/b&&/i&。&br&我个人是不认同这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的。国家真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吗?可能这个重点应该是“产业”而不是“文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精神领域的探索。而你知道的,这在我国几乎没有什么余地可言。后面的几句,我眼睛看到的现实,恐怕也不是如此。&br&&br&然后说说题主的问题。&br&1 其实只要是发生过的饿事情,就可以归结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香港电影衰落了,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过去的历史是留下必然,没有可能。重点是看原因。&br&2 我去过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多元(甚至比香港还多元),但是却没有像样的电影产业。我一开始很奇怪,不对啊,为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这个城市国家的精神主流是精英+重商主义。而且在东面有娱乐中心香港,西面有电影中心印度。那么东南亚,南亚的电影市场不需要新加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电影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和东亚。印度电影依然红火,泰国电影声望日起,韩国电影如日中天。大陆电影产业热闹非凡(尽管仅仅是热闹而已)。于是,这三个在香港电影最鼎盛期间,基本上排不上座次的地区,完全占领了过去的香港空间。香港电影走向衰落是必然的。&br&3 一个地区的电影工业是否有生命力,决定因素在于市场的容量。有巨大的需求,当然有巨大的投入。而巨大的投入必然能培养巨大的人才基础。现在香港电影,即便是本土完全消费,也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而外面的市场基本被瓜分。那么情况就危险了。没有了投入,当然留不住人才。现在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1 过去的明星演员和导演,其他的演职人员都跑到香港之外发展,谋生。2 大量的年轻人看到电影的式微,主动放弃了在这一行业的尝试。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对于香港电影的基础当然是雪上加霜。黄金一代的导演大多已经年老,创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创新。例子就是徐克。他在大陆淘金,大陆金主一再投巨资给他拍。但是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一直没有超过他最早的《龙门客栈》的水平。那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刘德华红了30年,现在还把持着香港电影男演员头把交椅,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也是耻辱。&br&4
97回归,对于香港电影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虽然官方,香港电影主流话语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97回归,并不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这一个历史事件,加速了香港电影必须反思和进步的迫切性。不过,香港电影人没有在关键时候看清这一点,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在的后果。&br&5 最后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即便是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它也不是优秀的。&br&首先在于题材的单一。武打片,武侠片,枪战片统治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但是其精神格局,社会剖析和意识形态基本上乏善可陈。&br&哥们义气,江湖道义充斥着香港电影,这与香港这一个法制社会的精神结构相矛盾。这说明了香港电影的创作者在社会意识层面相对还处于农商时代。缺乏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前瞻性和知识准备。香港电影在新技术层面,除了少数几个导演探索之外,大多数还沉醉于社会想象的分析和解构上面。慢慢地,当其他地区电影进步之时,香港电影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而好莱坞则不同。巨大技术领先,导致在精神层面不输于它的欧洲电影,怎么都无法与他并驾齐驱。&br&&br&浅见。
好吧,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想引用Liu先生的几句话:“反观内地,国家倡导并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为了方针的实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开放商业市场,鼓励产业发展。这…
对于将摇滚乐分阶段这种事确实是个挺难的事儿,因为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又是今天的后来。&br&如果硬要分的话,也是见仁见智,对于21世纪前的事情我就不分了,三表哥说的很好了,我就从96年以后的开始说起吧。(以下年份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都是陈谷子烂芝麻了,谁能记得那么清楚,只能说出入不会很大,你就凑合听吧)&br&&b&97年-2000年&/b&。这个年代是魔岩三杰的没落、树村的崛起和开心乐园的辉煌年代。树村是北京上地附近的一个城乡结合部,因为房租便宜,离演出场所又近,所以迅速聚集了大批穷苦逼乐队。几乎在哪个年代你听说过的所有乐队都在树村,树村那时候成了摇滚圣地。你说你没住在树村,就跟你说你不会弹吉他一个意思。&br&究竟因为摇滚乐队聚集在了树村而导致五道口演出场所扎堆;还是因为开心乐园的辉煌导致了乐队们进入树村已不可考,但是不论如何海淀-五道口-树村,是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是那一代摇滚人的精神象征。《后革命时代》及时的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心酸和快乐,看后你会有一点点蛋蛋的忧伤。&br&&b&年&/b&。从2000年起,一个伟大的名字将登上中国摇滚乐历史舞台,并且开始统治中国摇滚将近10年之久,那就是——不成,我还得酝酿一下,这两个烁烁放光的大字——那就是:迷笛!&br&现在很多人只知道迷笛音乐节,却不知道坐落在香山脚下瑞王坟附近的一所小小的建筑物——迷笛音乐学校。&br&迷笛音乐学校成立时间早于2000年,但是之所以要在2000年才提到迷笛,是因为那一年张帆校长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或许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的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将凭借这一决定,成为与崔健齐名的中国摇滚教父。那就是,他决定在学校内部办一场毕业汇报演出,而这一场汇报演出经过10年的发展,终于成为了中国摇滚音乐节第一品牌:迷笛音乐节。&br&是的,你可能想象不到,如今威风八面的迷笛音乐节,在当初是个免票的、只有几只乐队、几百个观众的小小的汇报演出。而这个演出一办就是三年,全都免票,盒饭10块。&br&03年之后,如你们所知,迷笛音乐节开始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去了西单、雕塑公园、海淀公园等等,开始收票,乐队、观众数量直线上升,盒饭也买不到了,10块钱只能买一串羊肉串。&br&这种纯粹的,不以休闲为目的的音乐节,在03年之后,我就几乎再也没有遇到了。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在2008年的时候,感谢伟大的奥运会,伟大的中国政府,伟大的公安系统,英明的取消了在海淀公园的迷笛音乐节,逼着迷笛重返校园,才让我得以再次感受。那一年,我衷心赞美党!亚克西!&br&&b&年&/b&。这几年间各种演出场所开始冒尖,豪运啊、开心啊、星光啊、mao啊、愚公移山啊,等等等等啊,来福豪斯透长安,满城都在唱摇滚;乐队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过去的崔健啊、何勇啊这批人还真说不上来是什么风格,我们只能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摇滚;此时的乐队开始有明显的风格倾向:以无聊军队为代表的朋克,以扭机夜叉为代表的新金,以盘古为代表的街头,以cmcb为代表说唱,以万晓利为代表的民谣,以窒息为代表的激流,以霜冻为代表的旋死,以谢天笑为代表的grunge,以龙神道为代表雷鬼,总之,你想听的风格都能在国内找到一只代表乐队,还有像苏阳、二手、南城二哥这种西方摇滚风格里没有的,中国独创的(我们姑且称为民俗吧)风格。这个阶段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r&&b&2009至今&/b&。2009年有一种水果强势登场,搅乱了摇滚演出格局,并且直接挑战了迷笛的统治地位,那就是草莓音乐节。草莓音乐节隶属于摩登天空旗下。其实摩登和迷笛两个音乐节一向井水不犯河水:迷笛每年五一举办,摩登每年十一举办,互不侵犯相当和谐。但是在2009年,摩登突然发力,在51期间举办草莓音乐节,与迷笛唱对台戏,而且一上来就是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在草莓音乐节之前,所有的音乐节都在走摇滚路线,演出乐队必须摇滚,纯粹摇滚,死了都要滚。从草莓开始,开创了新的音乐节风格,开始走休闲路线:他们甚至请到了曾哥助阵。其实也不能说请到,曾哥本来就是摩登天空的签约歌手,给自己公司站台是天经地义的。&br&于是从2009年起,很多从未去过音乐节的歌迷在可爱多的旗帜下聚集起来,高呼革命口号走进了一向被地下黑暗势力把持的音乐节。从这一刻起,音乐节减少了悲情的气氛,我们开始享受阳光草坪和美食,不再去想着把热血和大便都涂在旗帜上,而是哪里有压迫就在那里趴下。&br&迷笛也开始不在固守北京,去镇江、山东等地寻求发展机会。音乐节开始商业化,人们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全国各地争相举办音乐节,摇滚乐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据说大牌乐队的出场费已经要到5万以上了(别跟刘德华比,要比就跟那些演一场一人分到25块,吃完饭还得自己贴打车钱的乐队比)。&br&未来的中国摇滚会怎样,我不清楚,但是我反对因为自己离摇滚越来越远就说摇滚越来越没落的声音,当你看到音乐节上pogo的尘烟时,看到前赴后继的跳水时,看到延绵不绝的帐篷时,看到光怪陆离的纹身时,看到迎风招展旌旗时,看到一张张年轻却认真的面孔时,你该热泪盈眶,仰望天空,说一声:“对不起,我来晚了”&br&额,不不不,应该是:“对不起,我老了,我没有力气摇滚了,但是,兄弟们,你们要幸福yo!”
对于将摇滚乐分阶段这种事确实是个挺难的事儿,因为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又是今天的后来。如果硬要分的话,也是见仁见智,对于21世纪前的事情我就不分了,三表哥说的很好了,我就从96年以后的开始说起吧。(以下年份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曾经对各国国歌很入迷,收集了好多国家的来听。当然完全不懂音乐,以下的评价是彻底的外行说法。&br&&ul&&li&美国的 &i&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i&很高昂,歌词也很棒(诞生于战争时代诗人之手)。但是演唱难度非常高!我自己曾经挑战过录给自己听,惨不忍闻。另外有一首旋律类似,疑为该曲蓝本的歌 &i&To Anacreon in Heaven &/i&感觉是大家饮酒时助兴的歌。&/li&&li&英国国歌 &i&God Save The Queen&/i&
,在国王为男人时会改 Queen 为 King。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它的曲调或歌词一度为法国、荷兰、俄国、瑞士甚至美国采用(美国版叫做&i& My Country 'Tis of Thee&/i& ),不过后来逐渐被这些国家自己特有的国歌取代。回顾那段历史,就有昔日帝国辉煌不再的感觉。好在如今还有列支敦士登一家,国歌仍然沿用相同曲调。&/li&&li&法国著名的&i& La Marseillaise&/i& 马赛曲,无比激昂,满怀激情和力量,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配合歌词来看,甚至有点杀气腾腾。据说战后法国政府多次减慢这首曲子的速度,就是为了让人感觉不再那么有侵略性。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还安排了这首歌和俄国国歌对决,结果当然不敢把马赛曲原样放进去,是扭曲过的……&/li&&li&德国国歌的曲调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歌词经历了许多次变化。最早的版本第一句是「德意志高于一切 (&i&Deutschland über alles&/i&)」,并且唱出了德意志民族在地理上的几个边界,感觉很有扩张性,二战后西德沿用这首歌的曲调,只是第一段全部删去,从第二段开始唱。另外,前东德国歌《在废墟上崛起》 &i&Auferstanden aus Ruinen&/i& 是战后新创作的,作曲者也许是特别考虑,也许是无心,让这首歌与西德国歌的歌词可以互相「兼容」。……两德统一之后,我唯一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 Alicesoft 制作的游戏《鬼畜王兰斯2》里出现作为主菜单配乐……&/li&&li&俄国的国歌继承了苏联国歌的曲调,感觉雄伟壮观。有其他回答贴了摇滚版的,更是充满了大国民的精神和激情。只不过现在听这首歌,回想起红色帝国的往昔,感觉总是很微妙……这首歌我个人觉得最适合的版本是红场阅兵,所有士兵清唱的版本。依稀有一点当年鼎盛时期的风范。&/li&&li&以色列的国歌 &i&Hatikvah (The Hope) &/i&是国歌中极为鲜见的悲歌。歌词的最后呼唤圣地的名字(耶路撒冷、锡安),一听就让人感怀千年故事,感情充沛,沉郁动人。&/li&&li&波兰国歌 &i&Mazurek D?browskiego (Hymn Polski) &/i&非常雄伟激昂,是战歌类里面比较优秀的作品。这首歌作于波兰—立陶宛联盟被瓜分,国力衰弱的时期,原标题《波兰没有灭亡》,曲中呼唤英雄大菠萝斯基(误)的名字,感觉悲愤中包含力量,随时要东山再起。但是,如今作为国歌唱时,末尾两段鄙视历史上经常交兵的德国人和俄国人的内容被删去……不知为什么似乎暗合了这个国家饱受两大国欺凌,到今天也没多少起色的命运。前南斯拉夫国歌与这首歌曲调相同。&/li&&li&蒙古国的国歌是我听过的所有国歌中,东亚国歌里最有民族特色的一首。曲调非常悠扬,网上有视频中包括马头琴演绎的版本,真是和本民族特色乐器配合得无比和谐。我极大推荐这首。&/li&&li&日本的国歌《君が代》也很有民族特色。听起来有点庄严肃穆得过了头,其实是君王颂歌。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吸收了日本传统音乐的元素导致风格非常独特。这首歌改编的进行曲《君が代行進曲》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异常喜感,可能是把庄严肃穆的歌曲硬改成进行曲,从基因里就很违和感强烈……&/li&&li&韩国和朝鲜的国歌都叫《爱国歌》,但完全不同。&/li&朝鲜的《爱国歌》曲调异常高亢,塑造的场面宏大壮丽,一听到就感觉是看见了一幢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追求雄壮感觉的国歌。比之苏联国歌有过之而无不及。&br&韩国的《爱国歌》则很奇怪地上来就歌颂上帝(已经变成基督教国家了?),曲调稍微软一点。前几年反映光州事变的电影《华丽的假期》中这首歌的出场非常震撼,伴随着国歌声,抗议民众们肃立敬礼,结果军人开枪就打,群众在国歌声中逃散、中弹倒下……&/ul&另外,感觉特色明显,一听就能很有印象的,还有埃及、柬埔寨、伊拉克、沙皇俄国。当然,可能因为交响乐这种音乐的最高形式首创于欧洲,其他国家创作国歌都向欧洲看齐,反而把欧洲弄得没有特色了。&br&&br&&b&实际上,世界各国国歌无非两种:战歌、颂歌。&/b&以色列的悲歌自成一家,所以最有特色。其他采用战歌的国家有意大利、墨西哥、罗马尼亚等,以及南美、非洲的一大票国家。凡近现代经历激烈战争,终于赢得独立或者革命成功的国家,比较偏爱战歌。相反的,欧洲一大票「继承道统,咸与维新」的国家,就爱用颂歌。&br&至于说国歌与国家的关系,我想还是有的。使用战歌的国家,普遍比使用颂歌的国家经历战火更多。而国歌频繁更换的国家,说明政权不稳,国运多舛。比起英国、荷兰这种一首歌用几百年的来,中国晚清以降换了许多国歌,恰恰反映了当时国运不昌。1949年以后政权稳定,70年没有更换。而「文革」期间国家动乱,国歌歌词也就经历了一次修改风波。 总的来讲,&b&国歌的变化频率与国运的昌盛程度反相关。&/b&&br&&br&最后,介绍这个网站给大家,可以下载世界各国国歌。但是有对每个 ip 的每日下载次数限制:&a href=&http://www.national-anthems.ne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ational-anthems.ne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曾经对各国国歌很入迷,收集了好多国家的来听。当然完全不懂音乐,以下的评价是彻底的外行说法。美国的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很高昂,歌词也很棒(诞生于战争时代诗人之手)。但是演唱难度非常高!我自己曾经挑战过录给自己听,惨不忍闻。另外有一首…
来自子话题:
卸腰。&br&&br&&br&感谢给我提供这个再复习一遍音乐史的机会=_=不过只列最重要的吧,否则列不完了。&br&&br&&br&&b&Medieval 中世纪&/b&&br&Hildegard of Bingen&br&Leoninus
莱奥宁&br&Perotinus
佩罗坦&br&Philippe de Vitry&br&Guillaume de Machaut
马肖&br&Francesco Landini
兰蒂尼&br&&br&&br&&b&Renaissance 文艺复兴&/b&&br&Guillaume Dufay
迪费&br&John Dunstable &br&Gilles Binchois
班舒瓦&br&Johannes Ockeghem&br&Josquin des Prez&br&Antoine Busnoys&br&Jacob Obrecht&br&Heinrich Isaac&br&Claudin de Sermisy&br&Orlande de Lassus
拉索&br&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帕莱斯特里纳&br&Thomas Tallis
塔利斯&br&William Byrd&br&Thomas Morley&br&Thomas Weelkes&br&Clarlo Gesualdo 杰苏瓦尔多&br&&br&&br&&b&Baroque 巴洛克&/b&&br&Jacopo Peri
佩里&br&Giulio Caccini&br&Claudio Monterverdi
蒙特威尔第&br&Giovanni Gabrieli
加布里艾利&br&Barbara Stozzi&br&Heinrich Schütz
&br&Gregorio Allegri&br&Girolamo Frescobaldi
福雷斯科巴尔迪&br&Alessanro Scarlatti
A. 斯卡拉蒂&br&Salomone Rossi&br&Arcangelo Corelli
科莱利&br&Antonio Vivaldi
维瓦尔第&br&Heinrich Biber&br&Dieterich Buxtehude&br&Johann Pachelbel &br&Jean-Baptiste Lully
吕利&br&Francois Couperin
库普兰&br&Henry Purcell
普赛尔&br&George Frideric Handel
亨德尔&br&Johann Sebastian Bach
J.S. 巴赫&br&&br&&b&Classical 古典时期&/b&&br&Johann Adolf Hasse&br&John Gay&br&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br&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格鲁克&br&Giovanni Battista Sammartini
萨马蒂尼&br&Johann Stamitz
斯塔米茨&br&Domenico Scarlatti
D. 斯卡拉蒂&br&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C.P.E. 巴赫&br&Johann Christian Bach
J.C. 巴赫&br&K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br&Joseph Haydn
海顿&br&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br&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br&&br&&b&Romantic 浪漫时期&/b&&br&Franz Schubert
舒伯特&br&Hector Belioz
柏辽兹&br&Fryderyk Chopin
肖邦&br&Felix Mendelssohn
门德尔松&br&Robert Schumann
R. 舒曼&br&Clara Schumann
C. 舒曼&br&Carl Maria von Weber
韦伯&br&Richard Wagner
瓦格纳&br&Gioachino Rossini
罗西尼&br&Giuseppe Verdi
威尔第&br&Franz Liszt
李斯特&br&Johannes Brahms
勃拉姆斯&br&Anton Bruckner
布鲁克纳&br&Antonin Dvorak
德沃夏克&br&Modest Mussorgsky
穆索尔斯基&br&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柴科夫斯基&br&Sergei Rachmaninoff
拉赫玛尼诺夫&br&Gustav Mahler
马勒&br&Edward Elgar
埃尔加&br&Vaughan Williams
威廉斯&br&Giacomo Puccini
普契尼&br&Claude Debussy
德彪西&br&Gabriel Faure
福雷&br&Lili Boulanger
L. 布朗热&br&&br&&b&20-21th Century 20-21世纪&/b&&br&Richard Strauss R. 施特劳斯&br&Igor Stravinsky
斯特拉文斯基&br&Arnold Schoenberg
勋伯格&br&Maurice Ravel
拉威尔&br&Erik Satie
萨蒂&br&Darius Milhaud
米约&br&Anton Webern
韦伯恩&br&Alban Berg
贝尔格&br&Bela Bartok
巴托克&br&Paul Hindemith
欣德米特&br&Sergei Prokofiev
普罗科菲耶夫&br&Dmitri Shostakovich
肖斯塔科维奇&br&Charles Ives
艾夫斯&br&Ruth Crawford Seeger&br&Aaron Copland
科普兰&br&Samuel Barber
巴伯&br&Leonard Bernstein
L. 伯恩斯坦&br&Benjamin Britten
布里顿&br&Krzysztof Penderecki
潘德列茨基&br&MIlton Babbitt
巴比特&br&PIerre Boulez
布列兹&br&Karlheinz Stockhausen
斯托克豪森&br&Pierre Schaeffer&br&Luigi Nono
诺诺&br&Luigi Dallapiccola
达拉皮科拉&br&Hans Hanze
亨策&br&John Cage
凯奇&br&Edgard Varese
瓦雷兹&br&Olivier Messiaen
梅西安&br&Toru Takemitsu
武满彻&br&Edward &Duke& Ellington&br&Miles Davis&br&Luciano Berio
贝里奥&br&George Crumb
克拉姆&br&Gyorgy Ligeti
李盖蒂&br&Elliott Carter
卡特&br&Steve Reich&br&Philip Glass
格拉斯&br&John Adams J.亚当斯&br&Joan Tower&br&Sofia Gubaidulina
古柏杜丽娜&br&Kaija Saariaho&br&Henryk Gorecki
戈雷茨基&br&Arvo Part
卸腰。感谢给我提供这个再复习一遍音乐史的机会=_=不过只列最重要的吧,否则列不完了。Medieval 中世纪Hildegard of BingenLeoninus 莱奥宁Perotinus 佩罗坦Philippe de VitryGuillaume de Machaut 马肖Francesco Landini 兰蒂尼Renaissance 文艺复兴Guilla…
&p&先来几个我最喜欢的:&/p&&p&Bill Evans &br&
Erroll Garner &br&
Red Garland &br&
Ahmad Jamal&br&
Oscar Peterson&br&
Tsuyoshi Yamamoto 山本刚&/p&&p&然后,能称得上是大师的:&/p&&p&Andre Previn&br&
Art Tatum&br&
Barry Harris&br&
Beegie Adair&br&
Bill Berry&br&
Bill Charlap&br&
Billy Strayhorn&br&
Bud Powell&br&
Cedar Walton&br&
Chick Corea&br&
Claude Bolling&br&
Count Basie&br&
Dave Brubeck&br&
Don Friedman&br&
Duke Ellington&br&
Duke Jordon&br&
Eddie Higgins&br&
Enrico Pieranunzi&br&
Fred Hersch&br&
Freddie Redd&br&
Gene Harris&br&
Hampton Hawes&br&
Hank Jones&br&
Herbie Hancock&br&
Horace Silver&br&
Jacques Loussier&br&
Keith Jarrett&br&
Kenny Barron&br&
Kenny Drew&br&
Mal Waldron&br&
Marian McPartland&br&
McCoy Tyner&br&
Nat King Cole&br&
Phineas Newborn Jr.&br&
Ramsey Lewis&br&
Ray Bryant&br&
Scott Joplin&br&
Sonny Clark&br&
Steve Kuhn&br&
Teddy Wilson&br&
Thelonious Monk&br&
Vince Guaraldi&br&
纯凭印象手工输入,若是有拼写错误或是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人物,请多包涵。 (内心真实活动是You can you up啊!)。&br&
非专业人士,只做推荐,就不做评价了,这玩意儿太主观。(实际上是文笔不行,写来写去就是牛逼,大神,必听……所以还是题主自己慢慢听吧)&/p&
先来几个我最喜欢的:Bill Evans
Erroll Garner
Red Garland
Ahmad Jamal
Oscar Peterson
Tsuyoshi Yamamoto 山本刚然后,能称得上是大师的:Andre Previn
Barry Harris
Beegie Adair
Bill Berry
Bill Charlap
Billy Strayhorn
Bud Powell
Miles Davis对爵士乐最伟大的贡献在于:&strong&把Jazz这种舞厅流行音乐,发展成了极具艺术深度的严肃音乐。&/strong&他对音乐多样性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使Jazz成为了可以和古典音乐同登大雅之堂,进入到学院分析和研究的艺术形式。&br&&br&事实上,现代爵士乐这些成就,是四五十年代以Charlie Parker为始,聚集在纽约的一批Jazz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共同完成的。在所有现代爵士的音乐家之中,论贡献量之多,影响力之大,Miles Davis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之所以称他们伟大,是因为Parker和Miles这拨人所做到的事,是其他流行乐领域,包括摇滚、Hip-Hop等等,至今没有人做到的。当然你可以说流行乐就是流行乐,没必要去做高雅艺术,但是试想回到Swing风靡流行乐的Jazz Age,谁又能说爵士乐有这个必要呢?&br&&br&Miles Davis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他一直都在对自己和整个音乐史突破,永远都不停的在音乐中加入新的元素。他更喜欢称自己是一个音乐家而非爵士音乐家,因为他心中没有一丁点genre的门户偏见,在他的心中只有做更好、更不一样的音乐,所以他才能那么多次的改变了音乐。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一些Miles Davis的成就吧&br&40年代末,Miles Davis在bebop的基础上,创立了Cool Jazz(酷派爵士),一改bebop的咆哮风格,将放松轻柔带进了现代爵士乐。&br&50年代末到60年代,Miles又开创了Modal Jazz(调式爵士),用调式而非和弦作为和声框架,并在这个时期,录制了堪称史上最伟大爵士乐专辑《Kind of Blue》&br&60年代末到70年代,摇滚乐如日中天,一些爵士音乐家开始把摇滚乐元素加到爵士乐中来,比如电声乐器和摇滚乐的节奏,Miles Davis在尝试做了几张Jazz-Rock专辑之后,在69年录制了《In a Silent Way》,正式开启了Fusion(融合乐)时代。&br&Fusion乐的诞生影响了一大批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他们把各种不同的音乐「融合」到一起。Miles在70年代末因为药物滥用问题蛰伏了几年,在他戒除毒瘾重返乐坛的晚年,一直都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探索和尝试,1992年,Miles Davis甚至还录制了第一张Jazz Hip-Hop专辑作为自己音乐生涯的结尾。&br&&br&还有不得不提到的是,Miles Davis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不仅自己在音乐上不断突破,还提携了无数合作者与后辈,与他合作过的音乐人,很多都受到了Miles的影响,成了殿堂级的大师。这个名单非常长,这里只列取其中一部分吧:&br&萨克斯手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ry_Mullig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erry Mulligan&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Coltran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ohn Coltrane&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Cannonball_Adderle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nnonball Adderley&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Wayne_Short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ayne Short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钢琴手: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Herbie_Hancoc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rbie Hancock&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Joe_Zawinu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oe Zawinul&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ck_Core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ick Corea&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Keith_Jarret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eith Jarrett&i class=&icon-external&&&/i&&/a&&br&贝斯手:&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Chamber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aul Chambers&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Ron_Cart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on Carter&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e_Holla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ve Holland&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cus_Mill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rcus Mill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鼓手: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Elvin_Jon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lvin Jones&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Tony_Williams_(drumm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ony Williams&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Billy_Cobha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illy Cobham&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Jack_DeJohnet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ack DeJohnette&i class=&icon-external&&&/i&&/a&&br&吉他手: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McLaughlin_(musici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ohn McLaughlin&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Scofiel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ohn Scofield&i class=&icon-external&&&/i&&/a&,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Mike_Ster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ke Ster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些Miles的门徒,每一个名字都在爵士史中有相当的重量,所以你实在无法想象没有Miles,爵士乐会是什么样子。
Miles Davis对爵士乐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把Jazz这种舞厅流行音乐,发展成了极具艺术深度的严肃音乐。他对音乐多样性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使Jazz成为了可以和古典音乐同登大雅之堂,进入到学院分析和研究的艺术形式。事实上,现代爵士乐这些成就,是四五十年代…
瘦腰回答:&br&这问题我想了好几天,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真给中国摇滚划分阶段,必须要有一定理由。比如音乐风格上的变化,比如它所代表的音乐文化出现新特点,比如一些重大事件导致摇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诸如此类。但是中国摇滚似乎在这方面的特点不太清晰。&br&&br&我是这么分的,可能不对。&br&&br&1989年以前,孕育阶段:这时的中国摇滚尚处于边缘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什么亚文化,那么摇滚在当初算是其中一个。在当时还有诗歌及先锋艺术。这时的中国摇滚人还不太清楚摇滚是什么,就像后来崔健唱的那样:“突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就像当初姑娘生了我们,我们没有说愿意。机会到底是什么,一时还不太清楚,可行动已经是雷厉风行,而且严肃。我们根本没有什么经验,我们也不喜欢过去,可是心里明白干下去,一定会有新的结果。”所以,有一部分最先接触到西方摇滚的“投机分子”们开始了摇滚。这时侯他们没有像样的演出,但是都在探索创作。代表人物有崔健、王迪、何勇、祝小民等等。&br&&br&,发芽阶段:19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存在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如果将来有人重新书写这段历史,崔健出版《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定是不会被忽略的。从此,中国有了摇滚乐。《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出现,也让摇滚与伪摇滚彻底区分开来,确切定义了摇滚。因为在此之前,以摇滚名义的卡带和电影、文字随处可见。崔健最先浮出水面,在水下开始集结一批摇滚乐队:唐朝、黑豹、臧天朔……1990年在首体举办过一次“现代音乐会”,中国摇滚群体现象初见端倪。&br&&br&,成长阶段:1994年对中国摇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魔岩公司的新音乐的春天,崔健、郑钧等在这一年都出了摇滚专辑,唐朝、黑豹的海外版也引进到内地。从1991年开始,外国打口唱片开始进入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摇滚。摇滚乐不再专注音乐和精神,而是变成形式。&br&&br&1996-至今,荒草蔓延阶段:中国摇滚后来失去了特征,中国摇滚看上去就像沙漠绿洲一样,有低矮的骆驼刺,有几乎快枯死的胡杨,似乎品种越来越多,但大都长不高。因为在下面的土地上,是一片沙漠。&br&&br&只能简短写这么多。&br&
瘦腰回答:这问题我想了好几天,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真给中国摇滚划分阶段,必须要有一定理由。比如音乐风格上的变化,比如它所代表的音乐文化出现新特点,比如一些重大事件导致摇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诸如此类。但是中国摇滚似乎在这方面…
谢邀,但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说几点个人想法。&br&&br&&b&简谱不是五线谱的简化版。&/b&&br&五线谱——Staff,就是谱表,在国内是因为要同简谱区分才叫成“五线谱”,属于&b&音位记谱法&/b&,谱表所记音符的音高并不固定,需要在谱表开始处使用谱号指明。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谱表样式是在欧洲记谱法长期发展过程中由纽姆谱和有量记谱法演变过来的,17世纪初才趋于完善,18世纪才定了型,19世纪中叶才获得推广。&br&简谱——Cheve systeme(法语哦),&b&文字记谱法&/b&,1742年由卢梭制成,后经著名的数字音符视唱体系创始人加兰,连同帕里斯和物理学家谢威改良推行,成为了这个 Cheve System 也是同现在我们见到的差不多。&br&&b&这两者不是同一体系的记谱法&/b&,它们是&b&为了不同的需要而被制定出来的两种体系&/b&,在中国被混用是因为音乐教育非常落后,当然可能在别的国家也被这么认为的,大家都觉得五线谱比较“高级”,简谱就是“简”,简单嘛!其实简谱说它一直以来都很委屈,没人听到它。&br&&br&&b&简谱并没有比五线谱在国际上更“流行”。&/b&&br&因为这不是流行不流行的问题。简谱不是说就没有优越性,它简单啊,好理解啊,直观好看容易懂,这也算优越嘛。应该说&b&简谱仍是最适宜首调唱名法所使用的记谱&/b&没有之一,本身简谱就是为了视唱体系而生的,那时候还没人让它干别的。首调唱名法是移动唱名法的一种,至今声乐上还是主要在用它,国外亦有正统声乐教育使用标准的简谱,简谱在声乐上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相对音高”和“移动唱名”相比“绝对音高”没有谁强谁弱,需要什么就应该用什么。&br&&br&&b&简谱只有在中国还在用吗?&/b&&br&没有。日本也用,美国也用,有需要用它的地方就有人用。有些民族乐器是根本无法演奏所谓的“半音”的单声部乐器,有什么必要一定要使用相对复杂,学程较长的五线谱呢?&br&&br&&b&为什么国外教育不普及简谱?&/b&&br&西洋制式的器乐,尤其是类似钢琴这样的平均律乐器,不使用五线谱就不行。而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b&五线谱能精确表达简谱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它的使用范围更广、谱面上能体现的信息更丰富也更精确,它根据谱号的不同音位亦可移动,能满足几乎所有音域所有乐器所有作品类型的记谱需要,并且音位记谱法是迄今为止最系统也是最难的记谱法(不管那些古老的晦涩的),学习五线谱,对我们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确实是更有帮助,帮助很大。&/b&另外对于绝对音高能力者,简谱的阅读非常非常地难适应,而五线谱则完全不存在“转换”的问题,一是一,二是二,符合音乐体系的发展规律。
谢邀,但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说几点个人想法。简谱不是五线谱的简化版。五线谱——Staff,就是谱表,在国内是因为要同简谱区分才叫成“五线谱”,属于音位记谱法,谱表所记音符的音高并不固定,需要在谱表开始处使用谱号指明。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
来自子话题:
音乐史不是作曲家生平故事,也不是作品分析。很多自学音乐史的人都掉进这两个误区里。&br&音乐史最重要的作用是告诉你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天才的作曲家拍拍脑袋就搞出来的。音乐作品和它所处的时代,和其他的音乐作品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另外,音乐里面很多你觉得自然而然的东西,其实都是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程才变成你所听到的这样。&br&光学音乐史课本,特别是天朝的音乐史课本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必须同时学习乐理和作品分析。
音乐史不是作曲家生平故事,也不是作品分析。很多自学音乐史的人都掉进这两个误区里。音乐史最重要的作用是告诉你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天才的作曲家拍拍脑袋就搞出来的。音乐作品和它所处的时代,和其他的音乐作品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另外,音乐…
来自子话题:
&p&卸腰&/p&&br&&p&第一,因为日本经济发达。&/p&&p&第二,因为日本领导人没有发表过类似于《大阪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种反动的东西。&/p&&p&第三,在音乐创作观念和技法上,日本音乐界善于跟随西方最先进的学习。不像某国,几十年过去了还守着一本人家苏联人自己早都不用了的苏联和声教材。&/p&
卸腰第一,因为日本经济发达。第二,因为日本领导人没有发表过类似于《大阪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种反动的东西。第三,在音乐创作观念和技法上,日本音乐界善于跟随西方最先进的学习。不像某国,几十年过去了还守着一本人家苏联人自己早都不用了的苏联和声…
谢火爷邀。&br&&br&转一篇我觉得对拉二写的最好的评论,来自一个已经过世的朋友。已经十多年了,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她。当时,她已经身患绝症。在我的理想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音乐评论,应该是这样的。本身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在音乐外,给人某种感受与力量。&br&——————————————&br&&br&&p&我欢笑于晴朗的清晨,我欢笑于阴郁的午后。当友人从远方到来时,你可以看到我欢笑的脸。当亲人从身边离去时,你也可以听见我欢笑的声音。我欢笑于喧闹的婚礼,我欢笑于沉寂的葬礼。快乐,是我欢笑的源泉。痛苦,也是我欢笑的理由。&/p&&br&&p&人,天生是要做梦的。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你的梦就开始了。你永远分不清一切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直到有一天你终于醒来。&/p&&br&&p&我的忧郁,我的拉赫玛尼诺夫。&/p&&br&&p&在这个季节,每当我此时此刻推门入内的时候,晚霞的余晖便会懒懒散散的投入我的眼帘。没有多余的杂色,只有凄凄淡淡的金黄。&/p&&br&&p&我的整个房间由此陷入无尽的遐思中,以我为中心向外辐射着一波一缕的忧愁,当我陷入客厅的沙发里,月亮便会悄悄的爬上来,提醒我挣扎着起来点亮几盏灯光。&/p&&br&&p&我是个喜欢音乐的人,往往孤独的人会非常喜欢音乐,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众多的音乐流派中,我爱上了古典。&/p&&br&&p&在音乐中步入茫茫的回忆,可以使我忘记现实的痛楚,仿佛只有音乐能入侵我的心房,我的全部思想也只为跳动的音符打开,我生怕哪一天如果我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音乐的话,我会步入死亡。&/p&&br&&p&令人可以安逸的躺着感受时间默默逝去的静悄悄,包围着我的,除了空气,便是音响器材,铝合金的气味夹杂着传说中掌握“跳跃”的音符,恍恍忽忽间,陷入了音乐的漩涡。没人能阻止我,也没有人会来阻止我不停的陷入,再陷入。&/p&&br&&p&钢琴的旋律缓缓步入低潮,沉思,似乎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遥远的童年在面前一幕幕逝过,欢乐的笑脸、童谣、隔壁小学清晨的国歌,还有邻家孩子的嬉闹声、远远港口飘来的汽笛声、最后是父母看着我慈祥的笑脸,温和的无以复加,我幻想着触摸着,竭尽全力的触摸着……&/p&&br&&p&茫茫然的隔着空气望着咆哮着的功放,它看来触手可及、又似乎千山万水的远跨重洋,沉重的音符在我们之间来回飘荡,无边,也无涯际……&/p&&br&&p&而我,也漫不经心的放开黑匣子中的回忆精灵,任他调皮的拨动起我的忧郁。&/p&&br&&p&无论痛苦。&/p&&br&&p&还是欢喜。&/p&&br&&p&是他,看见了么?&/p&&br&&p&他正襟危坐,可是领带打得很别扭,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在沉重的普鲁士幽蓝氛围中显的有点儿滑稽。&/p&&br&&p&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p&&br&&p&作品第18号&/p&&br&&p&第一乐章:中板,庄重中透着哀伤&/p&&br&&p&缓慢的钢琴与弦乐的搭配,慢慢向你诉说起一个不着边际的哀伤故事,哀伤来自于每位听众由音乐感受到的悲凉。&/p&&br&&p&而不着边际,则因为它完成自一个精神衰弱病人之手,拉赫马尼诺夫在达赫尔博士的催眠疗法下完成这首传世乐章,它代表着困顿中人冲破牢笼的想法,双手在黑暗中挣扎,烛火飘摇下唯有颤抖的指尖摸索着幸福的希望,没人能理解的精神世界,封闭着、也不愿有人触及。&/p&&br&&p&共鸣由此而起。&/p&&br&&p&第一主题犹如浪涛劈面而来,钢琴的琶音上,弦乐器和单簧管以广阔的幅度呈现着压抑沉重的旋律,使你透不过气来,渴望着甘泉般的轻柔曲调,期骥着早一步自牢笼中解脱。希望实现之时,便是钢琴奏出的第二主题,如云似雾。&/p&&br&&p&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p&&br&&p&他是最喜欢听这曲子的,据说他喜欢这音乐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亦是由此而相识。&/p&&br&&p&记得他曾这样说过:“论此曲的成就,非执着于幻想之人不可提及,也不屑于提及。”&/p&&br&&p&的
确如此,在大师如云的古典乐界,拉赫马尼诺夫只是一个小站。他的作品如同品位奇特的果子,味之苦、之涩,令几乎所有听觉正统的欣赏家嗤之以鼻,但却以怪异
的滋味,正规如柴可夫斯基的演奏方式向我们娓娓道出一幅飘摇的画卷,一场委婉的故事,一次奇异的邂逅。在伟大的里程碑柴可夫斯基逝世之后的十九世纪,他作
为最后的继承古典音乐血液的没落贵族之一,开始不羁的探寻,此曲便诞生于此间。&/p&&br&&p&每当我敞开心扉去聆听时,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心与音乐的共鸣。&/p&&br&&p&夜渐渐深了,街上的灯红酒绿泛上我的窗台,撒入的光线折射着都市的繁华。&/p&&br&&p&我伫立在窗前,俯视着无边风月,远远江上油轮驶过,外滩的卤素灯光嚣傲的划入天际。&/p&&br&&p&旋律愈加舒缓,绵绵不绝的透露渴望温情的信息,此时此刻只有有一双温柔的手臂,又要有一个期待的眼神,我便会与他分享我所有感触到的惊喜。我期待着他来触及我的梦境,来和我一同去翱翔音乐世界的茫茫天际……&/p&&br&&p&音乐让我逐渐被隔离出正常人的精神世界。&/p&&br&&p&钢琴的强音再次回旋而起,我闭上所有的感觉,只剩下听觉去追随狂奔的旋律,昏昏然中,我竟跌坐在床上。&/p&&br&&p&可我却也了解,我至今仍在期待,期待着什么?&/p&&br&&p&最后的琶音行将结束,我的手指木然的打着拍子。&/p&&br&&p&在拍子的终末,温柔的第二乐章缓缓步入我的生命。&/p&&br&&p&第二乐章:慢板,水一般的旋律沉浸着你的灵魂&/p&&br&&p&无须多想,第一乐章华彩般的结尾,注定接下来的柔美与平和,甚至是黯淡。&/p&&br&&p&已经想不起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这部钢协,也许是在哪个不知名的音乐厅,不会太宏大,因为喧杂的地方容不下我这肆意的孤独。相较之下,在一个小型的音乐厅,我却可以稍稍释放自己尘封的感情。&/p&&br&&p&琶音随着乐曲涌过来,会使你感觉到秋天的凉,会使你想起从前快乐无波的时光,没有涟漪,也没有忧郁。&/p&&br&&p&我暂时忘却,离开黑暗,看见虚无的光,那光幻化着柔和的彩,笑容瞬间绽放在脸上。&/p&&br&&p&可惜也只是暂时的脱离时间的折磨,很多时候,柔板过去,痛苦又会回来,于是便依赖上了什么。&/p&&p&也许是仅存于幻想中的爱情,那是我曾经憧憬过的美丽世界,难以置信的娇好,也带着无法摆脱的恐惧。&/p&&br&&p&秋天叶落,春天发芽,音乐可以听上一遍直到无限,几年几十年一天般过去,仿佛我伫立的小船在湖中央打转,既不向前,也不后退,停在这个地方去盼望将来,怀念虚幻的“过去”。&/p&&br&&p&一个声音说:你应该去站在阳光下,去人多的地方,去尝试一切没有尝试却希望去尝试的理想,但我却与日俱增的害怕,害怕拒绝与被拒绝,害怕伤害与被伤害,害怕欺骗与被欺骗。&/p&&br&&p&于是留在原地,呆在家里,看着青春流逝,看着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百叶窗划进的光晕,照在恒久的灰尘上,微风使之飘散开去,又慢慢堆积成原状。&/p&&br&&p&旋律开始加速,时间却似乎静止了。&/p&&br&&p&是的,静止了,暂停了,没有任何挣扎的欲望,也不想摆脱。有时想想,这样的平静的生活也挺不错,但孤独却会像每天晚上的月亮从心底爬上来。&/p&&br&&p&我依旧在期待,哪怕是走了样,见一面也好。&/p&&br&&p&在第二乐章的终末,琴键如同流水而逝。&/p&&br&&p&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我会一直等待下去,等到第二乐章的最后一声琶音的幽幽淡去。&/p&&br&&p&她会出现吗?&/p&&br&&p&每一日重复着,想停下这操纵身体恶魔般的时间机器,却愈加沉沦。&/p&&br&&p&但我应该还有希望吧。&/p&&br&&p&是的,二章之后还有三章,我知道我会见到的,不是在过去,那是在将来的一个晚上,一个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晚上。&/p&&br&&p&慢慢的,等那最后一声琶音过去……&/p&&br&&p&第三乐章:终曲,对于幸福,从来不曾忘却&/p&&br&&p&拉赫玛尼诺夫的传奇在这里开始,他与达赫尔博士的美谈流传至今,乐章中那段著名异域情调的旋律,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由经历第一钢协的彻底失败,至克服抑郁回到谱曲舞台。八年后一九零零年首演的慢乐章与终曲,旋即获得无可争议的巨大成功。&/p&&br&&p&迈出抑郁的困境需要时间,但在曲子中却找不到这种感觉。虽然说时间能够治疗一切,那为何这段旋律依旧悲伤依旧浪漫,甚至他一生中的作品都充斥着这种氛围,俄罗斯式的忧郁包括其六十一岁时谱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p&&br&&p&或许他根本就没有康复,那种乐感是天生的,幽雅的,略带神经质的低吟浅唱,抑郁症的消失只是好心的达尔为了使之重拾信心对他开的玩笑?&/p&&br&&p&不敢再想,也不愿去想,信心只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机会便能再度拥有,但忧郁的气质却会伴随一生,如果没有了却夙愿的话。&/p&&br&&p&二
000年,在首演一百年之后的上海音乐厅,我坐在某个不起眼的席位上,听着某位不起眼的钢琴师演奏这首作品。他的技巧纯熟,乐感也丰富,可惜他缺少那种忧
郁的气质,使他的琴声在进入这段旋律时如烈马般奔放,殊不知,正因为如此,他无法达到另一个境界。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反而很羡慕。他只是选错了
曲目,他应该远离拉赫玛尼诺夫的孤僻枯槁般的乐声,拿起贝多芬、德沃夏克的激情豪放。至少,他还有的选择,还能在琴声中听闻出对未来的期许与翘首相盼。&/p&&br&&p&而我却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去倾听,希望能听到哪位忧郁的演奏家信手拈来的浪漫。我迷惘,迷惘曾经的日子是否存在,迷惘自己是否还有将来,距离过去的时间越久,我越加分不清自己的回忆是真实是虚无。&/p&&br&&p&继续去聆听着,聆听这段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旋律,它有种魔力,使你着迷的挂上泪珠,每次的感觉都会不同,有时甚至会找到失却已久的东西,那种消失殆尽的勇气
与幸运,也能使你的回忆逐渐清晰。是的,我渐渐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身影,漫步踏入流转的音波,脚印留下蝴蝶般的印记,轻盈的缓缓飘来,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
也没有忧愁烦恼,只有快乐,沉没在回忆之海中的快乐。&/p&&p&当你不能够再度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我已忘记是在哪里听到的这句话,但我会继续等待下去,终有一日我会使昨日重现,我将继续谱写往日的幸福,我将拥有未来,也许这只是个不值一提的遐想,但也是一种偏执的幸福,至少,我不会再失去什么。&/p&&br&&p&今天,依旧在灰色的机器前听这段灰色的旋律。依旧是晚上,依旧是人山人海美丽的外滩。依旧朝思慕想。依旧等待。&/p&&br&&p&年年岁岁,日日月月,时时刻刻,岁月如歌!&/p&&br&&p&明天会是怎么样呢?&/p&&br&&p&时间啊,请你走的慢些吧&/p&
谢火爷邀。转一篇我觉得对拉二写的最好的评论,来自一个已经过世的朋友。已经十多年了,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她。当时,她已经身患绝症。在我的理想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音乐评论,应该是这样的。本身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在音乐外,给人某种感受与力量。———…
卸腰。&br&&br&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也有点复杂。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题主认为“不好听”的那类现代音乐,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这种现代音乐,无疑肯定是有“好听”的(从当代作曲家的角度)。但是,无疑也有“不好听”的现代音乐。(这点好像跟传统音乐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其实还是看个人。当然,因为现代音乐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欣赏和面对的角度也可能差别很大,所以每个人的喜欢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当代音乐学院里学现代音乐写作的魅力所在。现在在音乐学院,学tonal theory的时候,差不多都是学同样的东西,巴赫,第一维也纳乐派,几个德奥浪漫乐派的作曲家;但是学20/21th Century Analysis的时候,或者作曲专业学生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研究的东西差别就非常大了。我跟我同学聊天的时候,我喜欢的Saariaho和Part,他也纷纷不喜欢。但是我又很喜欢我同学他的作品。我说我跟Saariaho和Part学到很多写作上的东西,他虽然不喜欢这两个作曲家,但却也喜欢我的作品。但同时也有喜欢Saariaho和Part的作曲家却不喜欢我的作品,比如说我读博士时候的第一个导师。&br&&br&“每次演奏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等早期作曲家的作品时,都感觉非常悦耳,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之中。而每次演奏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等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时,我都觉得虽然很多地方写的很好,很多技巧很炫酷,但是演奏出来的音乐实在是很难听,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其实题主自己差不多也总结出来了,现代音乐的可听点并不在于“悦耳”,而在于“有趣”,“有新意”。因为悦耳这东西,用传统技法,就可以写出来。但是当代音乐的创作,目的并不是写出“悦耳”的音乐,而是追求更丰富的表现方式,特别是传统音乐中没有的表现方式。题主也听出来,很多地方写得好,技巧很酷炫,这就说明他们的写作功底还是很深。“但是演奏出来的音乐实在是很难听,让我感觉很不舒服。”这个就是完全的个人喜好问题了。&br&&br&另外,现代音乐中当然也有平庸之作。当我们说“喜欢现代音乐”时,并不是指听到所有无调性的不协和的音乐都会喜欢。我们也只会喜欢真正优秀的作品。其实说实话,处在这个圈子里,接触的同行很多,有时候会被迫听很多教授和同学的作品,其中也不是所有的都喜欢。&br&&br&“我听有的在音乐学院的朋友吐槽说其实他们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音乐,但是因为现在学院派都是这种氛围,作曲比赛拿奖的全是这种音乐,所以不得不去写作这种音乐。”对于这句话,我想说,既然不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音乐,转行去做别的啊-_-何必强迫自己呢。。一边说不喜欢,一边还要强迫自己做,何必呢?其实说作曲比赛或者研究生院录取的时候会或多或少地倾向于这种过分体现难度和新奇不协和印象的作品,但是,在作曲比赛得奖的作品中或者研究生院录取的学生的作品中,这种很“现代”的作品,至少是这类作品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我自己虽然不排斥这类风格的作品,但其实我的作品风格并不是单一的这种风格。当初我在申请上博士之前,也天真地以为,只要博士录取了,就可以随便写自己想写的风格了,后来才发现自己naive。上了博士,更是会被要求写在技术上体现难度的曲子?为什么?我自己思考了一段时间后,马上就完全理解了。因为学院是把你当做一个未来的合格作曲家去培养的。而这种培养,最保险的方式,就是把你的技巧提升到一个尽量高的高度。你的音乐表现什么情感,那是教不了的,也规定不了,也没有必要去教。但是,作为一个博士,如果音乐写作技巧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那说明对你的培养是不成功的,估计毕业都很难。我上面说到的那个我很喜欢的同学,他在毕业答辩的时候,系主任(现在是院长),一个平时很温和从来没见过发火的人,因为对他的毕业作品不满意,对着他大喊;“You disgraced our program!”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强迫你写那种风格,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那的确是相对来说最难写、也最难写好的音乐。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创作学习者,你可以不喜欢这类音乐,但是你必须会写。毕业以后你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学校里面,你至少应该通过练习掌握这类写作技巧。最后,弱弱地吐槽一句:如果作为一个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学生,也对现代音乐的美和趣味没有一个接受能力,可能也是挺可惜的一件事情。
卸腰。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也有点复杂。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题主认为“不好听”的那类现代音乐,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这种现代音乐,无疑肯定是有“好听”的(从当代作曲家的角度)。但是,无疑也有“不好听”的现代音乐。(这点好像跟传统音乐也是一个道理…
日本人熱衷收集全世界各種他們認為有用的信息,事無巨細,曾經抗日戰爭期間,日方繪製的戰區地圖比中國人自己測繪的還精準,往往我軍打掉日本某駐軍司令部的時候第一件事是先去搶地圖。。。&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INESE ROCK DATABASE&i class=&icon-external&&&/i&&/a&網站是日本人香取義人做的,他全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記錄了中國能叫得上名字的所有地上地下樂隊的資料,資料來源應該是中國各地的搖滾樂論壇,記得當年嚎叫唱片的內頁里感謝名單經常會出現此人的名字,但最近五六年更新得比較慢,興許是覺得很多中國樂隊其實不值一提吧,如果要是跟日本的樂隊比起來那確實如此,我們做得不好,讓人家失望了~~
日本人熱衷收集全世界各種他們認為有用的信息,事無巨細,曾經抗日戰爭期間,日方繪製的戰區地圖比中國人自己測繪的還精準,往往我軍打掉日本某駐軍司令部的時候第一件事是先去搶地圖。。。網站是日本人香取義人做的,他全憑自己的興…
来自子话题:
音樂是聽不懂的,因爲音樂是性愛。你可以呻吟、狂叫,可以高潮,也可以冷感,但最好不要試圖去懂它。&blockquote&George: I love when women touch your arm. I can't get enough of that. Why is &br&that?&br&&br&Jerry: Let's not even analyze it.&/blockquote&
音樂是聽不懂的,因爲音樂是性愛。你可以呻吟、狂叫,可以高潮,也可以冷感,但最好不要試圖去懂它。George: I love when women touch your arm. I can't get enough of that. Why is that?Jerry: Let's not even analyze it.
来自子话题:
&p&下面是个&b&段子&/b&,记住,是段子&b&不是史实&/b&:&/p&&br&&p&我爷爷是著名哲学家,当地犹太人的领袖。&/p&&p&我爸爸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创立了以&b&家族名号命名的银行&/b&,半个欧罗巴都有分号,沙皇的小金库都是我们家打理,要不是纳粹上台,估计现在都是德意志银行的大股东。&/p&&p&6岁的时候,姨妈来我家让我学琴,她喜好钢琴,常年&b&供养着巴赫的俩儿子&/b&,没事还在本地乐团开个演奏会什么的,水平好坏无所谓,反正乐团也是我们家养着的,老爹的话是:“在这认识的你妈,就当留个纪念了。”&/p&&p&9岁的时候,开始参加演出,乐器是法国号,老爹说&b&圆号可以锻炼灵活的手指&/b&,对将来的生活大有裨益,我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p&&p&12岁的时候,谱了首小曲,乐颠颠的拿去给老爹看,老爹说没时间,让我去找客厅里常来蹭饭的大叔聊聊,大叔拍着脑袋说我写得好,还拿出他的诗让我谱曲,诗作者一栏写的是&b&歌德&/b&。&/p&&p&14岁生日,老爹送了我&b&一个全编制的管弦乐团&/b&作为礼物,以便我练习指挥技巧。&/p&&p&如是几年,17岁的时候我写了《&b&仲夏夜之梦&/b&》,对,就是你们婚礼常用的那个,还常常喜欢把我的作品和老流氓(瓦格纳)的混用。&/p&&p&17岁也是上学的年纪了,老爹和客厅里那个开大学的家伙冒了根烟,我就成了&b&柏林洪堡大学的新生&/b&,第一学期专攻古典文学,&b&翻译完泰伦提乌斯《安德罗斯女子》&/b&之后我就再也不肯学下去,本以为后继有人的导师叹了口气,又惧于家族名头,只好在译著出版时写道:“这是我的学生FXXXX(你懂得)的翻译作品”。后面的日子就好过的多了,随便听听课,讲坛上有时候是&b&黑格尔&/b&,有时候是&b&爱德华冈斯&/b&,有的时候是&b&卡尔李特尔&/b&,反正比我家客厅差远了&/p&&p&20岁的时候,大学毕业,挥了场《&b&马太受难曲&/b&》吐槽,没成想获得巨大成功,原来大家都没听过啊,老巴哈的谱子家里有的是,大家随便借阅就是了。(可能是存谱太有名了,后来被苏联红军借走了~)&/p&&p&Gap Year的时候,我去了英国&b&挥了一次皇家乐团&/b&,随后去了罗马,见到了&b&柏辽兹&/b&,我说:“你好,柏辽兹!”他说:“你好,这顿饭你买单?”接着,我到了巴黎,有幸见到了&b&肖邦&/b&和&b&李斯特&/b&,隔年,号称“夜夜做新郎。专睡女学生”的李斯特就跟自己认识的最有钱的姘妇跑路了(后来认识了更有钱的,就又跑了一次),这点上柏辽兹就好的多,12岁见到的姑娘,62岁都念念不忘,人穷志不短~&/p&&p&24岁的时候,回到德国,在杜塞尔多夫做了两年音乐总监。&/p&&p&27岁的时候,成为布商大厦乐团总监,一路把乐团带入世界一流。&/p&&p&34岁的时候,创办德国第一家音乐学院,并把我的名字写进了学院的全称里。&/p&&p&38岁的时候,我挂了。&/p&&p&我是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p&&p&这是我的故事。&/p&&p&以上。&/p&
下面是个段子,记住,是段子不是史实:我爷爷是著名哲学家,当地犹太人的领袖。我爸爸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创立了以家族名号命名的银行,半个欧罗巴都有分号,沙皇的小金库都是我们家打理,要不是纳粹上台,估计现在都是德意志银行的大股东。6岁的时候,姨妈…
顾名思义,主打歌的意思是“主要打榜的歌曲”。 &br&Hit Single的概念最早来自UK Singles Charts(英国单曲榜)。N.M.E.的广告部经理Percy Dickins收集了20几家主要唱片行的销量报告做出的一个Top12榜单。 &br&&br& 这个方法在广告营销,大众传播领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纷繁复杂的各类榜单也相继模仿出现。
&br& 主打歌如果能上电台或者其它媒介的榜单,会获得更者多传播或制造流行的机会,对唱片销量也会有部分影响,所以主打歌的旋律设计往往注重一次听到就要抓住听众的耳朵。
&br&&br& 模拟存储的时代(LP或磁带),由于播放工具选曲不便,把主打歌放第一首居多。购买者试听需是从第一首开始的,第一首歌的好坏直接影响购买者的心情。
&br&&br& 数字存储时代,选曲随意了,唱片也不必纠结把主打歌放第几首了,甚至连“主打歌”的概念也越来越淡,有些专辑可以做到第七波甚至第八波主打。
&br& 华语音乐几个较有影响力的榜单都曾出现过歌手买榜的事件也使得榜单的可信度越来越低了。
顾名思义,主打歌的意思是“主要打榜的歌曲”。 Hit Single的概念最早来自UK Singles Charts(英国单曲榜)。N.M.E.的广告部经理Percy Dickins收集了20几家主要唱片行的销量报告做出的一个Top12榜单。 这个方法在广告营销,大众传播领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猜猜猜是哪首歌的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