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求解解

& R语言中的数学计算
R语言中的数学计算
,涵盖了R的思想,使用,工具,创新等的一系列要点,以我个人的学习和体验去诠释R的强大。
R语言作为统计学一门语言,一直在小众领域闪耀着光芒。直到大数据的爆发,R语言变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数据分析的利器。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背景的人的加入,R语言的社区在迅速扩大成长。现在已不仅仅是统计领域,教育,银行,电商,互联网….都在使用R语言。
要成为有理想的极客,我们不能停留在语法上,要掌握牢固的数学,概率,统计知识,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把R语言发挥到各个领域。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开始R的极客理想。
关于作者:
张丹(Conan), 程序员Java,R,PHP,Javascript
weibo:@Conan_Z
转载请注明出处:
R是作为统计语言,生来就对数学有良好的支持,一个函数就能实现一种数学计算,所以用R语言做数学计算题特别方便。如果计算器中能嵌入R的计算函数,那么绝对是一种高科技产品。
本文总结了R语言用于初等数学中的各种计算。
三角函数计算
1 基本计算
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 余数, 整除, 绝对值, 判断正负
> a<-10;b a+b;a-b;a*b;a/b
# 余数,整除
> a%%b;a%/%b
# 判断正负
> sign(-2:3)
数学计算: 幂, 自然常用e的幂, 平方根, 对数
> a<-10;b<-5;c c^b;c^-b;c^(b/10)
# 自然常数e
[1] 2.718282
# 自然常数e的幂
[1] 20.08554
# 以2为底的对数
# 以10为底的对数
> log10(b)
[1] 0.69897
# 自定义底的对数
> log(c,base = 2)
# 自然常数e的对数
> log(a,base=exp(1))
[1] 2.302585
# 指数对数操作
> log(a^b,base=a)
> log(exp(3))
比较计算: ==, >, <, !=, =, isTRUE, identical
> a<-10;b a==a;a!=b;a>b;a<b;a=c
# 判断是否为TRUE
> isTRUE(a)
> isTRUE(!a)
# 精确比较两个对象
> identical(1, as.integer(1))
> identical(NaN, -NaN)
identical(f, g)
逻辑计算: &#038;, |, &#038;&#038;, ||, xor
> x y x &#038;&#038;x || y
# S4对象的逻辑运算,比较所有元素 &#038;, |
> x &#038;x | y
[1] FALSE FALSE FALSE
> xor(x,y)
TRUE FALSE
> xor(x,!y)
TRUE FALSE FALSE
约数计算: ceiling,floor,trunc,round,signif
# 向上取整
> ceiling(5.4)
# 向下取整
> floor(5.8)
> trunc(3.9)
# 四舍五入
> round(5.8)
# 四舍五入,保留2位小数
> round(5.8833, 2)
# 四舍五入,保留前2位整数
> signif()
数组计算: 最大, 最小, 范围, 求和, 均值, 加权平均, 连乘, 差分, 秩,,中位数, 分位数, 任意数,全体数
> d max(d);min(d);range(d)
# 求和,均值
> sum(d),mean(d)
# 加权平均
> weighted.mean(d,rep(1,5))
> weighted.mean(d,c(1,1,2,2,2))
> prod(1:5)
[1] 2 2 2 2
[1] 1 2 3 4 5
> median(d)
> quantile(d)
# 任意any,全体all
> e any(e<0);all(e<0)
排列组合计算: 阶乘, 组合, 排列
> factorial(5)
# 组合, 从5个中选出2个
> choose(5, 2)
# 列出从5个中选出2个的组合所有项
> combn(5,2)
[,1] [,2] [,3] [,4] [,5] [,6] [,7] [,8] [,9] [,10]
# 计算0:10的组合个数
> for (n in 0:10) print(choose(n, k = 0:n))
[1] 1 3 3 1
[1] 1 4 6 4 1
6 15 20 15
7 21 35 35 21
8 28 56 70 56 28
84 126 126
45 120 210 252 210 120
# 排列,从5个中选出2个
> choose(5, 2)*factorial(2)
累积计算: 累加, 累乘, 最小累积, 最大累积
> cumsum(1:5)
> cumprod(1:5)
> e cummin(e)
[1] -3 -3 -3 -3 -3 -3 -3
# 最大累积cummax
> cummax(e)
[1] -3 -2 -1
两个数组计算: 交集, 并集, 差集, 数组是否相等, 取唯一, 查匹配元素的索引, 找重复元素索引
# 定义两个数组向量
y intersect(x,y)
> union(x,y)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差集,从x中排除y
> setdiff(x,y)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判断是否相等
> setequal(x, y)
> unique(c(x,y))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找到x在y中存在的元素的索引
> which(x %in% y)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18] 29 30 31
> which(is.element(x,y))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18] 29 30 31
# 找到重复元素的索引
> which(duplicated(x))
[1] 18 19 20 24 25 26 27 28 29 30
2 三角函数计算
2.1 三角函数
在直角三角形中仅有锐角(大小在0到90度之间的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给定一个锐角θ,可以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得其中的一个内角是θ。设这个三角形中,θ的对边、邻边和斜边长度分别是a、b和h。
三角函数的6种关系: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θ的正弦是对边与斜边的比值:sin θ = a/h
θ的余弦是邻边与斜边的比值:cos θ = b/h
θ的正切是对边与邻边的比值:tan θ = a/b
θ的余切是邻边与对边的比值:cot θ = b/a
θ的正割是斜边与邻边的比值:sec θ = h/b
θ的余割是斜边与对边的比值:csc θ = h/a
三角函数的特殊值:
(sqrt(6)-sqrt(2))/4
(sqrt(6)+sqrt(2))/4
(sqrt(6)+sqrt(2))/4
(sqrt(6)-sqrt(2))/4
sqrt(6)-sqrt(2)
sqrt(3)*2/3
sqrt(6)-sqrt(2)
sqrt(3)*2/3
sqrt(6)-sqrt(2)
三角基本函数: 正弦,余弦,正切
> sin(0);sin(1);sin(pi/2)
[1] 0.841471
> cos(0);cos(1);cos(pi)
[1] 0.5403023
> tan(0);tan(1);tan(pi)
[1] 1.557408
接下来,我们用ggplot2包来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形。
# 加载ggplot2的库
> library(ggplot2)
> library(scales)
三角函数画图
> x s1 s2 s3 s4 s5 s6 df g g g g g
2.1 反三角函数
基本的反三角函数定义:
反三角函数
arcsin(x) = y
sin(y) = x
- pi/2 <= y <= pi/2
arccos(x) = y
cos(y) = x
0 <= y <= pi,
arctan(x) = y
tan(y) = x
- pi/2 < y < pi/2
arccsc(x) = y
csc(y) = x
- pi/2 <= y <= pi/2, y!=0
arcsec(x) = y
sec(y) = x
0 <= y <= pi, y!=pi/2
arccot(x) = y
cot(y) = x
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
# 反正弦asin
> asin(0);asin(1)
[1] 1.570796
# pi/2=1.570796
# 反余弦acos
> acos(0);acos(1)
[1] 1.570796 # pi/2=1.570796
# 反正切atan
> atan(0);atan(1)
[1] 0.7853982 # pi/4=0.7853982
反三角函数画图
> x s1 s2 s3 s4 s5 s6 df g g g g
2.3 三角函数公式
接下来,用单元测试的方式,来描述三角函数的数学公式。通过testthat包,进行单元测试,关于testthat包的安装和使用,请参考文章:
# 加载testthat包
> library(testthat)
# 定义变量
> a<-5;b<-10
平方和公式:
sin(x)^2+cos(x)^2 = 1
expect_that(sin(a)^2+cos(a)^2,equals(1))
sin(a+b) = sin(a)*cos(b)+sin(b)*cos(a)
sin(a-b) = sin(a)*cos(b)-sin(b)*cos(a)
cos(a+b) = cos(a)*cos(b)-sin(b)*sin(a)
cos(a-b) = cos(a)*cos(b)+sin(b)*sin(a)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expect_that(sin(a)*cos(b)+sin(b)*cos(a),equals(sin(a+b)))
expect_that(sin(a)*cos(b)-sin(b)*cos(a),equals(sin(a-b)))
expect_that(cos(a)*cos(b)-sin(b)*sin(a),equals(cos(a+b)))
expect_that(cos(a)*cos(b)+sin(b)*sin(a),equals(cos(a-b)))
expect_that((tan(a)+tan(b))/(1-tan(a)*tan(b)),equals(tan(a+b)))
expect_that((tan(a)-tan(b))/(1+tan(a)*tan(b)),equals(tan(a-b)))
sin(2*a) = 2*sin(a)*cos(a)
cos(2*a) = cos(a)^2-sin(a)^2=2*cos(a)^2-1=1-2*sin2(a)
expect_that(cos(a)^2-sin(a)^2,equals(cos(2*a)))
expect_that(2*cos(a)^2-1,equals(cos(2*a)))
expect_that(1-2*sin(a)^2,equals(cos(2*a)))
cos(3*a) = 4*cos(a)^3-3*cos(a)
sin(3*a) = -4*sin(a)^3+3*sin(a)
expect_that(4*cos(a)^3-3*cos(a),equals(cos(3*a)))
expect_that(-4*sin(a)^3+3*sin(a),equals(sin(3*a)))
sin(a/2) = sqrt((1-cos(a))/2)
cos(a/2) = sqrt((1+cos(a))/2)
tan(a/2) = sqrt((1-cos(a))/(1+cos(a))) = sin(a)/(1+cos(a)) = (1-cos(a))/sin(a)
expect_that(sqrt((1-cos(a))/2),equals(abs(sin(a/2))))
expect_that(sqrt((1+cos(a))/2),equals(abs(cos(a/2))))
expect_that(sqrt((1-cos(a))/(1+cos(a))),equals(abs(tan(a/2))))
expect_that(abs(sin(a)/(1+cos(a))),equals(abs(tan(a/2))))
expect_that(abs((1-cos(a))/sin(a)),equals(abs(tan(a/2))))
sin(a)*cos(b) = (sin(a+b)+sin(a-b))/2
cos(a)*sin(b) = (sin(a+b)-sin(a-b))/2
cos(a)*cos(b) = (cos(a+b)+cos(a-b))/2
sin(a)*sin(b) = (cos(a-b)-cos(a+b))/2
expect_that((sin(a+b)+sin(a-b))/2,equals(sin(a)*cos(b)))
expect_that((sin(a+b)-sin(a-b))/2,equals(cos(a)*sin(b)))
expect_that((cos(a+b)+cos(a-b))/2,equals(cos(a)*cos(b)))
expect_that((cos(a-b)-cos(a+b))/2,equals(sin(a)*sin(b)))
sin(a)+sin(b) = 2*sin((a+b)/2)*cos((a+b)/2)
sin(a)-sin(b) = 2*cos((a+b)/2)*cos((a-b)/2)
cos(a)+cos(b) = 2*cos((a+b)/2)*cos((a-b)/2)
cos(a)-cos(b) = -2*sin((a+b)/2)*sin((a-b)/2)
expect_that(sin(a)+sin(b),equals(2*sin((a+b)/2)*cos((a-b)/2)))
expect_that(sin(a)-sin(b),equals(2*cos((a+b)/2)*sin((a-b)/2)))
expect_that(2*cos((a+b)/2)*cos((a-b)/2),equals(cos(a)+cos(b)))
expect_that(-2*sin((a+b)/2)*sin((a-b)/2),equals(cos(a)-cos(b)))
sin(2*a)=2*tan(a)/(1+tan(a)^2)
cos(2*a)=(1-tan(a)^2)/(1+tan(a)^2)
tan(2*a)=2*tan(a)/(1-tan(a)^2)
expect_that(sin(2*a),equals(2*tan(a)/(1+tan(a)^2)))
expect_that((1-tan(a)^2)/(1+tan(a)^2),equals(cos(2*a)))
expect_that(2*tan(a)/(1-tan(a)^2),equals(tan(2*a)))
平方差公式
sin(a+b)*sin(a-b)=sin(a)^2+sin(b)^2
cos(a+b)*cos(a-b)=cos(a)^2+sin(b)^2
expect_that(sin(a)^2-sin(b)^2,equals(sin(a+b)*sin(a-b)))
expect_that(cos(a)^2-sin(b)^2,equals(cos(a+b)*cos(a-b)))
降次升角公式
cos(a)^2=(1+cos(2*a))/2
sin(a)^2=(1-cos(2*a))/2
expect_that((1+cos(2*a))/2,equals(cos(a)^2))
expect_that((1-cos(2*a))/2,equals(sin(a)^2))
辅助角公式
a*sin(a)+b*cos(a) = sqrt(a^2+b^2)*sin(a+atan(b/a))
expect_that(sqrt(a^2+b^2)*sin(a+atan(b/a)),equals(a*sin(a)+b*cos(a)))
3 复数计算
复数,为实数的延伸,它使任一多项式都有根。复数中的虚数单位i,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i^2 = -1。任一复数都可表达为x + yi,其中x及y皆为实数,分别称为复数之“实部”和“虚部”。
3.1 创建一个复数
# 直接创建复数
> ai class(ai)
[1] "complex"
# 通过complex()函数创建复数
> bi is.complex(bi)
# 实数部分
# 虚数部分
[1] 5.385165 # sqrt(5^2+2^2) = 5.385165
[1] 0.3805064
> Conj(ai)
3.2 复数四则运算
加法公式:(a+bi)+(c+di) = (a+c)+(b+d)i
减法公式:(a+bi)-(c+di)= (a-c)+(b-d)i
乘法公式:(a+bi)(c+di) = ac+adi+bci+bidi=ac+bdi^2+(ad+bc)i=(ac-bd)+(ad+bc)i
除法公式:(a+bi)/(c+di) = ((ac+bd)+(bc-ad)i)/(c^2+d^2)
# 定义系数
a<-5;b<-2;c<-3;d<-4
# 创建两个复数
ai<-complex(real=a,imaginary=b)
bi<-complex(real=c,imaginary=d)
expect_that(complex(real=(a+c),imaginary=(b+d)),equals(ai+bi))
expect_that(complex(real=(a-c),imaginary=(b-d)),equals(ai-bi))
expect_that(complex(real=(a*c-b*d),imaginary=(a*d+b*c)),equals(ai*bi))
expect_that(complex(real=(a*c+b*d),imaginary=(b*c-a*d))/(c^2+d^2),equals(ai/bi))
3.3 复数开平方根
# 在实数域,给-9开平方根
> sqrt(-9)
# 在复数域,给-9开平方根
> sqrt(complex(real=-9))
4 方程计算
方程计算是数学计算的一种基本形式,R语言也可以很方便地帮助我们解方程,下面将介绍一元多次的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一元多次方程,可以用uniroot()函数!
4.1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a*x+b=0,设a=5,b=10,求x?
# 定义方程函数
a<-5;b result
result$root
一元一次方程非常容易解得,方程的根是-2!
以图形展示方程:y = 5*x + 10
# 创建数据点
> x y df g g g g g g
4.2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设a=1,b=5,c=6,求x?
a<-1;b<-5;c result
result$root
把参数带入方程,用uniroot()函数,我们就解出了方程的一个根,改变计算的区间,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个根。
result$root
方程的两个根,一个是-2,一个是-3。
由于uniroot()函数,每次只能计算一个根,而且要求输入的区间端值,必须是正负号相反的。如果我们直接输入一个(-10,0)这个区间,那么uniroot()函数会出现错误。
> result <- uniroot(f2,c(-10,0),a=a,b=b,c=c,tol=0.0001)
Error in uniroot(f2, c(-10, 0), a = a, b = b, c = c, tol = 1e-04) :
位于极点边的f()值之正负号不相反
这应该是uniroot()为了统计计算对一元多次方程而设计的,所以为了使用uniroot()函数,我们需要取不同的区别来获得方程的根。
以图形展示方程:y = x^2 + 5*x + 6
# 创建数据点
> x y df g g g g g
我们从图,并直接的看到了x的两个根取值范围。
4.3 一元三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3+b*x^2+c*x+d=0,设a=1,b=5,c=6,d=-11,求x?
a<-1;b<-5;c<-6;d result
result$root
[1] 0.9461458
如果我们设置对了取值区间,那么一下就得到了方程的根。
以图形展示方程:y = x^2 + 5*x + 6
# 创建数据点
> x y df g g g g g
4.4 二元一次方程组
R语言还可以解二次的方程组,当然计算方法,其实是利用于矩阵计算。
假设方程组:是以x1,x2两个变量组成的方程组,求x1,x2的值
以矩阵形式,构建方程组
> lf rf result result
得方程组的解,x1, x2分别为3和-1。
接下来,我们画出这两个线性方程的图。设y=X2, x=X1,把原方程组变成两个函数形式。
# 定义2个函数
> fy1 fy2 x y1 y2 dy1 dy2 df
我们看到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两个根。多元一次方程,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得。
通过R语言,我们实现了对于初等数学的各种计算,真的是非常方便!下一篇文章将介绍,用R语言来解决高级数学中的计算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Designed by共同成长--宜春市万载县彭望辉初中数学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如何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上传: 熊上青 &&&&更新时间: 8:02:40
2000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运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运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运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运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运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每当我在批阅学生数学作业时,我都会因为学生没有达到优秀而感到可惜。由于他们的粗心大意,在计算中经常少写,错写,多写,漏写数字和符号,使作业中的错误很多。面对一个个红圈,闭目反思,分析学生爱出错的原因,我有所感悟。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只是由于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我们应该客观分析一下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计算的两种不良心态
主要是是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其次是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二 不熟练的知识技能
在计算这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口算等基本功不过关,计算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 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 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根据以上分析的原因,要想减少学生计算出错,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
& &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为此,我总是利用早自习等小块空余时间做一页的口算题卡。家长也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做口算题。口算的内容包括本册的口算题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 &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 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 总之,我们要给计算教学多加点&味道&,适合孩子的口味。培养孩子对学习计算的兴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也要训练他们的计算技能,自然口算也不容忽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加强训练,同时注意方法,这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但是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奉新县宋卜中学&& 熊上青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查看话题
薛定宇老师的《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及习题参考解答和第二版PPT+源程序
薛定宇老师是国内matlab的大牛,《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是其诸多著作中的经典,这本书不是按照matlab和控制的体系写的,而是按照数学的体系写的,作为控制专业的博士生,感觉缺乏对应用数学问题的较全面的了解,有时遇到数学问题特别茫然,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顶一下,感谢分享!
var cpro_id = 'u1216994';
欢迎监督和反馈:本帖内容由
提供,小木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共同维护互联网健康,如果您对该内容有异议,请立即发邮件到
联系通知管理员,也可以通过QQ周知,我们的QQ号为:8835100
我们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和答复,谢谢您的监督。
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为中国学术科研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广告投放请联系QQ: &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邮箱: 或者 QQ:8835100
Copyright &
eMuch.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齐建民,网名“三下五除二”。目前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论坛版主。擅长高考数学解题研究、试题命制,已发布《齐建民原创试题集》,(点击下载)两部),《解题研究》主编,QQ
&&&&&&&&&&&&&&&&&&&&&&&&&&&&&&&&&& &&&&&&&&& &&&&&&&&&&&&&&&&&&&&&&&&&&&&& &&&&张&&&&&&&&&&&&&&&&&&&&&&兰 &
(94)(8)(48)(24)(50)(43)(8)(12)(14)(1)(7)
未知是什么?已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教学反思
本人有幸于苍南县2013届高考复习研讨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公开课,从最初的课题选择,到准备过程中的数次痛并快乐的磨课活动,到最后较成功的展示了《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并得到教研员及与会老师的肯定及精辟的点评。在这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大,特别对高三二轮复习有了更全面,也更具体的认识,特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以帮助自己在教学方面更好的成长。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总结:
《冲关985大学:手把手教你解高中数学题》将于2015年5月隆重上市。
本书由中国数学解题学首倡者,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增儒教授作序推荐,2000成员QQ群《中国数学解题研究会》集体智慧结晶,由人教社教材修订组主要成员许永忠任主编,《中国数学解题研究会》创建者齐建民任副主编。先睹为快,手把手教你解高中数学题1
(1道题连载)优学轩_新浪博客
.cn/s/blog_13d45edcc0102vdhu.html
&&&目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数学解题研究群,由齐建民成立于2007年,现有各地小初高数学教师、教研员2000名,群号为,申请时请注明学校名称与实名.(学生,家长请加研究会数学辅导群)&&&&当前位置: >
>MathWay:在线数学计算工具
网站详情来源:
收录时间:
名称: MathWay:在线数学计算工具
英文网址:
<是一个在线的数学计算应用,可以帮助你轻松解决代数、三角和微积分等数学难题。Mathway的使用很简单,点击进入相应的数学问题类别,利用提供的各种数学符号和数字在文本框里输写出数学题,最后点击Answer得到答案。
Mathway对于那些需要大量数学计算的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应用工具。抱怨数学老师布置了太多作业?,在这里你只需输入数学式子就能得出答案,包括基础数学、初级代数、代数、初级微积分、细分科目,且解题过程非常快捷。
分享给小伙伴们:
赫赫无敌:探索互联网世界,收集和分享实用互联网资源,推荐国内和国外知名、实用、创新、科技、优质的站点资源!互联无极限,探索无止境;分享求真知,网络无国界!
本文地址:/north-america/america/5.html 转载请注明
同类站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变量求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