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拟入门中如何使蛋白质与介质温度一样

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4:18原文出处:
  本文介绍生物大技术及其印迹的,其中包括对、核酸、细胞进行分子印迹所采用的印迹方法、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简要探讨了生物印迹聚合物在中的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模拟抗体-抗原立体空间构型互补,达到特异性亲和作用的原理所开发出来的生物模拟技术。抗体-抗原决定族亲和反应的作用主要来自于抗体和抗原接触界面的紧密性。同理,以为模板,单聚体与分子模板发生接触并通过诱发聚合反应,围绕分子模板形成多聚物则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MIP就如抗体一样,能与分子模板(抗原)产生特异性亲和作用,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分离提纯,定性测定含有模板结构的物质。
  这种技术是德国的Wulff首先在1972年提出,90年代开始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用于分离测定有机的应用上及其广泛。基于目前的研究进展,简单、快速的如蛋白质、核酸、微生物的检测、分离与纯化的技术已经是研究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急需手段。MIP技术能否在蛋白质和基因晶片(microarray)中取代传统的抗体和蛋白分子技术,是对MIP技术的挑战也是机遇,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还有待开发。
  1 MIP制备原理及组成
  1.1 MIP制备原理
  将印迹分子(模板分子)与合适的功能单体混合,并使用交联剂将其聚合,在印迹分子周围形成交联度很高的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而后再用适当的方法将印迹的分子去除,最终得到的聚合物即为分子印迹聚合物(图1)。根据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方式可以将MIP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共价型和非共价型,前者是指单体与印迹分子间在交联聚合前先通过硼酸酯、Schiff碱、酯、缩醛以及缩酮等方式形成牢固的共价键;而在非共价印迹方式中,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是以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及疏水作用等非共价形式形成弱;后者与前者相比:由于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多点协调、强度较弱的相互作用,因此它具有结合容易、解离容易、可逆性好、达到平衡快的优点[1]。
  图1. MIP制备示意图[2]
  Fig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1.2 MIP组成
  1.2.1 功能单体
  分子印迹中功能单体应能和印迹分子特异性结合,较为常用的为甲基[3]和[4,5]。前者的羧基可以以离子键方式与胺发生作用,也可以以氢键方式与酰胺、羧基发生作用。后者是色谱和电泳中常用的惰性凝胶单体,适于蛋白质的。它的酰胺功能团即使在极性溶剂中也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酰胺基在中不会离子化,以蛋白质为印迹分子时,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以和酰胺形成较强的作用力。一些天然的多糖物质如也被用作蛋白质印迹的功能单体,制成的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性地识别能力[6]。用多种单体来印迹蛋白质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聚合物可以增加识别作用力的种类,从而可以提高对印迹分子的选择性[7]。
  1.2.2 交联剂
  交联剂的作用是原位固定化功能单体,使聚合物形成一定的空间网络结构。模板分子去除后,聚合物仍保留与模板分子互补的三维孔穴,为了保证聚合物的刚性和柔性,针对不同的交联剂其用量不同,其直接关系到最终产物的交联度,对聚合物的性能有深刻的影响。常用的有双甲基丙烯酸酯(
EGDMA)、三甲氧基丙烷丙烯酸酯(TRI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6]等。
  1.2.3 引发剂
  目前的普遍采用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加热60℃引发聚合,对于热不稳定的模板分子可选择低温(350nm)引发聚合;在最近蛋白质印迹研究中,多采用的过-四甲基亚乙二胺(TEMED)或亚硫酸氢钠的氧化-还原体系。另外,电聚合方式在电极原位聚合中以其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8]。
  1.2.4 溶剂
  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中,溶剂对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作用力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再结合的亲合性和选择性。基本要求是溶剂对模板分子、功能单体等各组分有较好的,传统常用溶剂有氯仿、乙腈、甲醇与水的混合液等[9]。同时为提高模板分子在聚合物中的传质速度往往在其中加入致孔剂,如甲苯、等,以增加聚合物孔径的大小和数量,从而提高响应速度。但考虑到天然的相互作用:如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给体与受体等大多是在中进行反应的,因此最近对于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均致力于在水溶液中进行[10,11]。
  2 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2.1 印迹聚合物研究
  1996年,瑞典大学Hjertén等[4]采用包埋法,以丙烯酰胺为单体合成了低交联度的凝胶,对血红蛋白、、色素、肌红蛋白和酶等进行了印迹。经过含10%SDS的乙酸(10%)溶液洗脱模板分子,得到具有良好选择性的MIP,从而开启了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的大门。
  表面法制备蛋白质MIP,最早是将在溶液中与硼酸酯硅烷发生作用,然后在多孔硅胶颗粒上进行聚合[12]。由于硼酸酯基团能通过酯基与糖和糖蛋白发生可逆反应,
因此硼酸酯硅烷与转铁蛋白的预结合使得硼酸酯基团能正确排列,因此保证了印迹位点对转铁蛋白的特异性。另一种表面印迹技术是在金属离子(Cu2+)和A[13]存在的情况下,利用单体在活化的硅胶颗粒上进行聚合。由于核糖核酸酶A存在两个暴露在分子表面的可以与两个金属螯合分子进行螯合作用,在聚合过程中金属螯合分子固定到硅胶表面并生成特异性结合部位。1999年,Shi等[14]提出了平板表面印迹方法,蛋白质首先被吸附在云母上,然后用二糖分子包在被吸附的蛋白质上,二者通过氢键结合,再在糖分子表面聚合上一层荧光聚合物薄层,最后除去云母,溶解掉蛋白质分子,就生成了具有蛋白质形状孔穴的聚二糖表面印迹聚合物。2004年,Ramanaviciene等[8]采用电聚合方法在电极表面合成牛病毒糖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利用脉冲安培法对样品中的模板分子进行了检测。最近,李永等[15]将蛋白质固定在表面覆盖铝膜的上,以丙烯酰胺为单体,亚甲基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合,而后用NaOH溶解纳米管和铝膜,洗脱模板蛋白后聚合物表面则留下特异性识别孔穴(图2),其对目的蛋白具有特异性吸附能力。
  图2. 纳米线蛋白印迹示意图[15]
  Fig 2.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tein molecule
imprinted approach employing nano-tube
  在微球表面进行蛋白印迹同样取得很大进展,郭天瑛[16,17]制备了壳聚糖微球,进而对其进行,以磷酸为溶剂制备了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分离效果良好,并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Shiomi等[18]在胺基化硅胶颗粒表面引入醛基,并采用共价方法印迹了血红蛋白并对模板分子进行了分离。庞兴收等[19]采用反相种子悬浮聚合法,在缓冲液中利用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制备凝胶微球,在其表面对(BSA)进行印迹,聚合微球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能力和分离能力(分离因子α为3.54),这些具有窄分布的球形粒子非常适合于。
  利用抗原肽制备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也有相关报道,此法是由Rachkov[20]等人在2001年提出:其原理来源于中的相似方法,即抗体在识别抗原时只与抗原的小部分,即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发生作用。该法是采用与中暴露在表面的肽链相同的短肽作为模板分子制备MIP,此MIP不仅可识别该肽,也可以识别整个蛋白质分子。2004年,该课题组利用该方法在水相中合成了[Sar1,Ala8]血管紧张素II的分子印迹聚合物[21],并以高效分离了血管紧缩素Ⅱ和模板分子SA的混合物,
考察了的pH值、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浓度、流动相中乙腈的含量对被分析物保留因子的影响。Tai等人[22]利用该方法,首先合成病毒表面NS1蛋白抗原肽,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在QCM电极表面制备了针对NS1蛋白的MIP,依据频率改变检测登革热毒NS1蛋白最低浓度为5ng/mL。
  2.2 核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
  2004年,Slinchenko等[23]首次在硅烷化的载玻片表面合成了DNA分子印迹聚合物。选取一种细菌外毒素基因双链DNA(34bp)为模板分子,以2-乙烯基-4,6-二氨基-1,3,5-三嗪(VDAT)和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亚甲基双丙稀酰胺为交联剂,50mM的HEPES为溶剂,TEMED和过硫酸胺引发聚合获得MIP,利用荧光分析、共振技术研究了模板DNA分子与MIP的,表明功能单体VDAT的胺基与暴露在DNA双螺旋外侧的A-T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作用,这是成功进行DNA分子印迹的基础。最近,Ogiso等[24]制备了针对特异性DNA片断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凝胶,用此凝胶进行电泳,由于靶序列能够被MIP俘获导致其电泳迁移率和非靶序列产生差异,Ha-ras基因及其突变体核酸片断电泳结果表明能够对单个碱基突变进行识别与分离。
  2.3 微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
  1996年,Aheme等[25]采用和金葡菌为模板,在聚酰胺微球表面首次实现了对整个细胞的印迹,并用荧光对模板进行了检测。2002年,Dickert等[26]印迹了酵母细胞,首先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电极上均匀涂布层,而后在其表面压制固定酵母细胞的载玻片,固定过夜后用热水洗脱模板,在电极表面形成蜂窝状孔穴(图3),检测范围为10-4~10-9细胞/ml样品;随后该课题组采取类似方法,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板,丙烯酸为功能单体,EGDM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紫外光引发聚合制备了MIP-QCM,对感染TMV的植物叶片提取液进行检测,病毒检出浓度达到80ppm[27]。
  图3. 微生物印迹示意图[27]
  Fig3.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 imprinted
  2.4 生物大分子的洗脱
  模板分子洗脱的效果决定了印迹聚合物的和吸附容量。目前对于蛋白质模板所用的洗脱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磷酸盐缓冲溶液,Burow
等[4]用其直接冲洗MIP,认为表面的印迹蛋白质能被洗脱;另一类是用解离肽链的试剂,如[28]、含10 %SDS 的乙酸(10 %)
溶液[29]、EDTA
和尿素[13]等使蛋白质洗脱;Ou等则采用0.1mol/L的NaCl溶液[30]对模板进行洗脱,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核酸而言,Slinchenko使用0.1M的盐酸胍对双链DNA模板进行洗脱。
  3 生物大分子印迹面临的挑战
  3.1 生物大分子印迹机理
  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来说,其功能结构其为复杂。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和侧链的功能机基团如丝氨酸的羟基,得苯酚环,的氨基,的巯基都给MIP技术带来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蛋白质的构型在聚合反应的条件和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从而使获得的MIP与模板蛋白不匹配以至失去亲和作用。
  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印迹,其识别作用力应是数目众多的遍及介质的较弱作用力,这些弱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电荷转移、微弱的诱导偶极作用和非极性作用等。蛋白质和其他许多生物大分子都带有许多带电或非极性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和介质形成离子作用或疏水作用。而且由于蛋白质和其它大分子具有许多可结合位点,使得印迹聚合物中印迹位点与蛋白质结合的作用力得到加强。另外生物大分子不同于小分子那样容易扩散接近印迹位点,其有效印迹位点可能是位于MIP表面或孔道的表面,而在聚合物网络里包埋的部分蛋白质却无法被洗出来。所以理想的MIP应具有足够的作用力保证蛋白质的选择性吸附,还应具有一定孔径分布,确保足够的有效印迹数量和较小的印迹阻力。
  3.2 单体
  MIP技术的制备方法简单,但是设计及制备技术却需要对生物与多聚化学的深厚基础。MIP技术在分析某一个具体生物大分子的成败,决定于对该的了解和对根据反应特性对聚合条件进行选择。首先单体必须有特异的功能团可以与模板分子紧密接触(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形成离子键、氢键的能力,同时具有能被有效可控诱发多聚化的功能团(如亲核碳原子,敏感基团)。另外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印迹的单体应该比小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单体更为惰性,否则很容易造成吸附。合成发光功能单体对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更具有重要意义。
  3.3 洗脱液
  生物大分子由于其特有的结构,从而导致容易变性失活。在进行分子印迹的过程中保持其活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寻找温和有效的洗脱方法也是目前该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吸附的印迹分子无法被洗脱并保持其,则对于比较昂贵的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4 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4.1 分离纯化领域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广泛用于色谱以及技术。如血红蛋白在和许多酶的测定中有干扰作用,而以血红蛋白为印迹分子的MIP可在不同溶液中除去血红蛋白分子。最近,赵卓[31]用克隆表达的猪细胞溶质蛋白(pCyP18)为模板分子,在硅胶颗粒表面制备MIP,而后将其与细胞共混合,对靶蛋白富集效果达300倍。MIP对模板分子的高效识别作用还可以用于药物的分离和分析,能有效的在数以万计的药物中筛选出含有特殊功能的药物分子。
  4.2 模拟抗体
  利用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的模拟抗体可代替天然抗体用于免疫分析中,这样可不需要用于制备抗体的及相应的免疫技术。另外,天然抗体难于回收,而模拟抗体制备较为简单,并且性质稳定,能够抗机械作用、高温、高热、耐受酸、碱,因此可重复利用。Tai等制备的登革热病毒NS1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作第一抗体,结合抗原以及第二抗体用于免疫测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2]。
  4.3 生物传感器
  以生物大分子为印迹分子制备的MIP能够取代传统生物活性组分,作为生物传感器的特异识别元件,MIP对分析物产生的结合可通过转换器做出快速反应。这样制备的生物传感器除了具有传统生物传感器的优点外,还有制作成本低、耐受性高、寿命长等优点,
可大规模应用。本课题组严守雷等[32]已经成功构建了丁酰肼分子印迹聚合物生物传感器,对模板分子检测效果良好。2005年,姚守拙课题组在QCM电极表面制备了白蛋白的MIP,构建了MIP-QCM生物传感器,并考察了反应体系溶剂、温度、pH等条件,实现了对混合样品中模板蛋白的检测[33]。
  尽管对于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在短短几年中,其制备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生物大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在今后的生物、医学、环境及卫生检测研究领域必将大有作为。
其他网友还关注过:
会议全景图7月21日至22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度夏季PI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密云召开。实验室名誉主任梁栋材院士、杨福愉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张亚平院士、隋森芳院士、李林院士、王志珍院士、饶......
12月28日,中科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湛江市对过程工程所万印华研究员主持的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新型膜浓缩装置的研制”进行了现场验收。院计划财务局、过程工程所有关专家领导20余人参加了会议。......
碳介孔材料(OMC)高选择性富集血浆多肽示意图血浆中多肽的分离鉴定对于疾病标志物的筛选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血浆复杂的成分组成和多肽、蛋白质极高的含量动态范围,对内源性多肽的高效富集和分离鉴定......
会议现场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度夏季PI学术研讨会于7月22日至23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实验室名誉主任梁栋材院士、杨福愉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珍院士,委员郭爱克院士、林其谁院士、......
我国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作为多学科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向用户运行开放两年以来,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速了我国科技创新。“通过二期线站的建设,上海光源将基本实现波段覆盖、研究方......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公开发布2011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一、指南内容实验室开放课题应紧......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了2011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主要内容如下:一、指南内容实验室开......
“我想咨询一下是否可以买一些防辐射病的药物。”“现在出门是不是必须戴上口罩、围脖”。日前,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放射病科陆续有市民前来,大部分都是担心会受到核辐射的伤害。对此,该院放射病科赵士义主任表示,......
2月24日下午,生物物理研究所刘迎芳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中心做“关于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报告,这是他的研究组和饶子和院士研究组合作的一项重大成果。此次论坛由朱平研究......
上海光源用户研究发现C/DRNA蛋白质复合物催化RNA核糖甲基化的结构机理1月2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叶克穷实验室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basisforsite-specifi......
相关产品仪器相关实验室实验室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温度和pH值下水蛭素的动力学特性以及结构分析--《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年10期
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温度和pH值下水蛭素的动力学特性以及结构分析
【摘要】:水蛭素是高效稳定的抗凝血分子。本文模拟了水蛭素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分子动力学性质,获得水蛭素的活性,稳定性和其构象的关系。表明在高温和高pH的条件下,水蛭素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水蛭素的动力学性质(RMSD,RMSF and Rg)和晶体结构大不相同。因此得出结论:由于在静电相互作用诱导下,水蛭素构象发生变化,导致水蛭素在高温高pH下失活。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Q51【正文快照】:
水蛙素是单链,6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质〔’〕。水蛙素分子可分为N域和c域两个功能域。N域有3个二硫键,结构紧密,C域柔性很大。水蛙素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极为稳定。水蛙素的N域与凝血酶的活性位点作用,而柔性很大的C域和凝血酶的纤维蛋白酶原识别位点作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宁;余劲聪;方柏山;;[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坤;张健;蒋华良;朱维良;王希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许伟;蔡萍;严明;许琳;欧阳平凯;;[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赵军;李雪芹;修志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7期
王嵩;赵熹;郑清川;黄旭日;孙家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8期
吕明;赵熹;申兴桂;高雪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8期
姚陈果;王剑飞;李成祥;米彦;孙才新;;[J];高电压技术;2010年02期
;[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2011年04期
;[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2012年03期
杨程;卢滇楠;张敏莲;刘铮;;[J];化工学报;2010年04期
吴庆洲;饶桂荣;杨富强;陈光明;;[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王存新;焦雄;陈慰祖;李春华;;[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琼;[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孙浩;[D];浙江大学;2009年
扈国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鹏;[D];山东大学;2011年
延辉;[D];山东大学;2011年
亓文鹏;[D];山东大学;2010年
肖飞;[D];复旦大学;2010年
付召明;[D];复旦大学;2011年
叶茜;[D];浙江大学;2010年
王兵;[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昆;[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王红寅;[D];浙江大学;2011年
王遥;[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李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李晓键;[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宋伟;[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王俊;[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刘春莉;[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郑雪梅;[D];天津大学;2005年
刘艳芝;[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晓慧,陈慰祖,庄彦,王存新,侯廷军,乔学兵,徐筱杰;[J];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秀萍;王吉华;;[J];生物物理学报;2009年S1期
潘海波;张丽盆;黄金陵;;[J];计算物理;2009年04期
赵军;李雪芹;修志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7期
范垚,王进,杨杉,杨翔,张丽娜,华子春,朱德煦;[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年01期
李英奇;周雪萍;任学英;段新娥;;[J];化学学报;2010年10期
贾建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张立娟;陈浩;李朝霞;方海平;胡钧;;[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7年04期
刘朝;陈俊;训丹苓;;[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贾志刚;余敏;张素英;;[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刘海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生;王渊;叶家元;;[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韩晨;王建平;;[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刘小明;由小川;庄茁;;[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孔祥谦;欧阳斯盛;梁中洁;叶飞;陈丽敏;罗成;蒋华良;;[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徐文生;孙昭艳;安立佳;;[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王华;苑世领;;[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孙倩;陈景文;盛连喜;;[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朱卫华;肖鹤鸣;;[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侯兆阳;;[A];2007“与统计有关的凝聚态物理中一些数值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鹏;邵学广;蔡文生;;[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卞思杰 通讯员
安祥娟;[N];济南日报;2011年
厉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刘国信;[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王耀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张仁庆;[N];科技日报;2005年
李德智;[N];中国渔业报;2005年
王耀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本报实习记者
刘小龙;[N];中国体育报;2008年
李定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袁星;[N];证券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进;[D];吉林大学;2010年
韩秀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崔新林;[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梁苏会;[D];清华大学;2010年
高虹;[D];重庆大学;2010年
王小清;[D];武汉大学;2010年
张世良;[D];燕山大学;2010年
左光宏;[D];复旦大学;2010年
孔哲;[D];浙江大学;2011年
王金照;[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雄杰;[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章伟;[D];山东大学;2010年
雷海东;[D];重庆大学;2010年
张玉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梁晓风;[D];中北大学;2011年
赵涛涛;[D];山东大学;2010年
唐静;[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周登山;[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郭风晨;[D];燕山大学;2011年
王洋;[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生物大分子体系结合自由能及构象变化的计算机模拟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物大分子体系结合自由能及构象变化的计算机模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生物化学模型分子体系的溶液热力学性质及其介质效应模型,性质,效应,体系的,溶液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物化学模型分子体系的溶液热力学性质及其介质效应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分子模拟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