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的角度如何预防下巴脱臼怎么办

从量化生物学角度看,极草5X冬虫夏草可预防脑梗死的调节和作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从量化生物学角度看,极草5X冬虫夏草可预防脑梗死的调节和作痛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从“风险预防原则”的角度--《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2011年
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从“风险预防原则”的角度
【摘要】:基于转基因食品的科学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健康风险、生态风险以及社会风险,提出以风险预防原则为指导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风险管控以及损害救济机制。由于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尚存在的法律体系不完备,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审批和标识制度、建立转基因食品追踪制度,充分发挥公众在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922.16【正文快照】:
一、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界定生物学上普遍认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论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这样的生物叫做论基因作物,而以论基因作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论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简称GMF)[1]。论基因食品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海嵩;;[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王灿发;[J];国际贸易;2000年07期
胡斌;[J];环境保护;2002年06期
王玉清,薛达元;[J];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贾士荣;[J];生物技术通报;1999年06期
唐春生;范斌;万艳娥;;[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于洋;司辉清;;[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春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金泽虎;[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严功翠;秦向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吴影;陆徐忠;赵伟;汪秀峰;李莉;;[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胡平;姚国新;盛继群;;[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李永春;王静英;尹钧;;[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张丽霞;刘慧;;[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于德花;刘玉新;张明兴;;[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玄立杰;谢英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过晓明;马代夫;;[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1期
潘宏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飞琼;;[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倪挺;胡鸢雷;林忠平;李宏;张宏誉;;[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小军;;[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樊英;;[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唐绍均;;[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周玉华;郭永长;;[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刘俏;;[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孙磊;;[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杜效;;[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马洪;;[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庄敬华;[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杨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石欣;[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雪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锦;[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和春军;[D];天津大学;2010年
蒋姮;[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杨爱馥;[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林寿富;[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婵娟;[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杨韵白;[D];东北大学;2007年
扈现奎;[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郝天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杜正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徐维彬;[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陈柯旭;[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李小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向怿冰;[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徐建文;[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斯万·欧维·汉森,刘北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郑建晖;[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0年02期
黄锡生;许珂;;[J];现代食品科技;2006年03期
郭桦;郭祀远;;[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08期
王迁;[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胡斌;[J];环境保护;2002年06期
王仁祥,雷秉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张慎举,袁仲,宋成斌;[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薛茂云;[J];江苏市场经济;2001年03期
毛新志,周锋;[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皇甫婧琪;[D];山西大学;2005年
徐黎虹;[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唐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政工研究动态;2001年15期
成利;[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3年03期
;[J];长江蔬菜;2001年09期
戴廉;[J];瞭望;2004年17期
;[J];中国食品学报;2006年01期
李忠东;[J];当代世界;2001年03期
龚浩;李衣凡;;[J];中国民兵;2006年02期
;[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年03期
扈燕;;[J];经济论坛;2006年19期
向文;;[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鞠兴荣;;[A];Proceedings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posium on the Safety of Cereal, Oil & Food (ISSCOF) 2004[C];2004年
邬鸣;张立实;;[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侯守礼;黄珺;顾海英;;[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易国勤;;[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张玉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王瑞淑;;[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1年
王瑞淑;;[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曹宜;;[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赵锦;邓平建;刘建军;房师松;黄自然;;[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刘继鹏;;[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岳连国;[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徐园 蒋一娜;[N];浙江日报;2005年
章迪思;[N];解放日报;2009年
杨帆;[N];重庆日报;2009年
郭俊生;[N];中国食品报;2009年
本报记者 陈永杰;[N];北京科技报;2009年
中国WTO/TBT-SPS中心供稿;[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乔新生;[N];新农村商报;2010年
谭敦民;[N];卫生与生活报;2010年
江迪 廉维亮;[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新志;[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周颖;[D];四川大学;2004年
路兴波;[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刘俊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王琴芳;[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于文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裘涵;[D];浙江大学;2009年
肖唐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娄少华;[D];吉林大学;2009年
金芜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媛;[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马小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瑞懂;[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丽辉;[D];河北大学;2011年
王雯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吕瑞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雪;[D];兰州大学;2011年
段思洋;[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八年级生物竞赛试题1234[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八年级生物竞赛试题1234[1]
生​物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相关知识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脱臼是指 从 中脱落出来的现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脱臼是指从 中脱落出来的现象。
答案:关节头 关节窝【解析】试题解析:是指在猛烈撞击或拽拉的情况下,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使人疼痛难忍,只有复位后,才能好转。考点:关节的结构。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相关知识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脱臼是指 从 中脱落出来的现象。]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这里是一个生物的世界。&如果你是生物,就来寻找属于你的生物圈吧。&公共主页(/)&生物探索(),在这里力求汇集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前沿、最动态的生物资讯,网罗生物界的精彩酷图;提供各类研究报告、论文、课件等文件下载。
生物公司又出新花样:基因商标顶替基因专利现世
最近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基因专利的判决刚刚落幕,否决人类基因申请专利。这一重大决定被认为是病人和医疗服务者的一项重大胜利。一些唯利是图的生物公司企图垄断遗传信息,通过申请基因专利向广大民众索取天价许可费,此项判决无疑给了这些生物公司当头一棒。
&此 判决一出,许多生物公司倍受打击垂头丧气,由于担心在基因检测上面投入过多而回报很小,因而大幅降低新的基因测试激励制度。尽管如此,由美国犹他州盐湖城 的Myriad Genetics生物公司授权和开发的BRCA1和BRCA2基因测试项目仍然帮助该公司2012年的产值推进到10亿美元,约等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国内 生产总值。&Avaris 制药公司,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政府的税收庇护下,又宣布了一项新的大胆的战略:基因商标。公司希望这项新的战略能够为行业提供新的标准。&Avaris 公司计划打造&品牌基因&,赋以基因独特的外观和感受。其实这种方法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被传统医药产业广泛使用。药品的颜色和形状被业界称为产品的商业 包装。想想蓝色五边形的雷尼替丁、蓝色钻石状的伟哥药片以及紫色药丸的奥美拉唑,&对药品进行商业化包装,比起直接面对患者营销,为医生灌输了极大的信 心。&出自医学世家的 Jeremy Greene医生说。但是Avaris 公司真的能做到为基因进行商业化包装,打造基因商标吗?&&我 们能够为为基因进行商业化包装并将其品牌化& Avaris 公司的一位资深科学家 Ray P. N. Pillage说。Ray P. N. Pillage同时还提出了几种可行方案。其中之一便是荧光标记,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pidization,FISH)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使用,用以对染色体进行染色。Avaris 的科学家正在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努力为携带特定基因的染色体创建微观标志,Avaris 公司将全力打造一个五彩纷呈的闪烁染色体时代。就像20世纪初美国很多店面的霓虹灯招牌一样眩耀。&这就好像将美国时代广场放在了培养皿里。& Pillage说。&另外一个方案是放射性标记的单核苷酸。这是一项更古老的技术,其起源可追溯至二战刚结束后。用放射性同位素取代核苷酸中磷,氮,碳和氢的非放射性的原子,可使研究人员为DNA创建复杂的图案,天然基因可以被赋予独特的外观设计甚至抢眼的标志。&从 营销学的角度来讲,被赋以商标的&品牌DNA&的关键之处在于其&商标&制作的是否具有美感,即便这个分子没有丝毫的生物活性。像药品包装为医药界灌输信 心一样,业内高管希望&DNA商标&也能为生物测序界带来新的行业转折点。业内人士猜测,随着基因商标的出现,业界将出现一股新的趋势,即那些普通的 DNA商家将会大量跟风,用廉价的但信任度较低的基因代替&品牌DNA&。
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
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
日本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活体肺中叶移植手术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冈山大学附属医院7月1日透露,该医院医生将一位母亲右肺中叶部分取出移植给因病导致肺功能下降的3岁男童,此次活体肺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据报道,该手术使用的是构成肺的&叶&中最小且适合幼儿体格的中叶部分。据医院方面称,活体中的成功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该男童也将成为日本国内最年轻的肺移植患者。
据悉,人的右肺分为上叶、中叶、下叶,左肺分为上叶和下叶。常规的活体移植手术使用的是肺部中容量较大且与整个肺形状相似的下叶。但由于患者是幼儿,下叶的尺寸过于庞大,因而最终选择了最小的中叶移植至男童的右肺。而事实上,要找到尺寸符合的幼儿器官提供者可能性也很低。
该男童约2年前为治疗白血病而接受了骨髓移植,但移植的细胞与患者身体出现了排异反应,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造成肺病。由于其肺功能降低,一直在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执刀的该医院副教授大藤刚宏表示,&若能实现中叶移植,以往无法接受移植手术的婴幼儿便能得救。&
来自科学网
安大展示本科毕业生研究成果,有学生用DNA鉴定羊肉串真伪
夏天到了,傍晚,到大排档、路边摊,烤上几串羊肉串,再来瓶啤酒,想必是不少人,在夏天最喜欢选择的一种解暑休闲方式。然而最近,安徽大学学生薛纯,通过DNA检测的方式,对合肥66个摊点的肉串进行了肉类成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在采集的66个样品中羊肉只占大约两成。
安徽大学2009级生物科学专业大四毕业生薛纯是一名动物爱好者,他担心一些无良商家会捕杀流浪动物来降低烤肉串成本。经过和论文指导老师协商,薛纯决定测试烤肉串里肉的种类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想法一决定,薛纯便开始了实施的过程。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足迹踏遍了合肥四个主城区,从合肥66个摊点买了66串烤肉串回来作为样本。
薛纯说:&我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搭朋友的车,然后碰到有羊肉串摊点就买一串。&接着,薛纯开始用基因结合各种分子生物手段对样本里的DNA进行检测,最后 对比确认肉的种类。然而,检测结果让薛纯和老师大跌眼镜,这些肉串中,羊肉含量不足两成,充斥着各种鸡鸭猪肉等品种。
薛纯说:&检测结果中只有不到20%,只有19.7%是羊肉的,像猪肉占69%,其他的有鸡肉、鸭肉,还有个别的出现牛肉的。&薛纯说,这种目前已很成熟,检测得出的结论是100%准确的。做完这66次实验,着实花费了不少成本,不过这些都在预算范围内。&薛纯说:&用了不同的试剂,有的样品你一次不一定能出来,大概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总的考虑下来,一次试验应该会上百,这个都是我们的老师资助我们做的实验,而且我们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学校也都会资助的。&实验数据一经当地媒体发布,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薛纯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一件小事。&来自中国新闻周刊/group/topic/2185.html
我待细胞如初恋,它却虐我千百遍
&养细胞就是一种戳心戳肺的活:养了一天人家翻1你翻0.5,你会见识她慢吞吞的性格;从来都是很傲娇,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点没伺候好,不是状态不佳就是被污染了,更甚者,你寻她千百度,她却死在培养箱脚处。说多了都是泪,或许真是走进细胞间,望穿细胞路。&最近养细胞总是不顺利,引用一段话发泄一下。真的是我待细胞如初恋,它却虐我千百遍。
怎样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辨别同卵双胞胎?
现有一刑事案件事发现场提取犯罪嫌疑人的DNA,但DNA 指纹图谱指向了两个人(一对孪生双胞胎),请设计一个可能的实验方案帮助警方辨别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实验方案注明理论依据 )
曹维国博士:克莱姆森大学教授专访
曹维国博士是美国克莱姆森大学遗传与生物化学系教授。生物探索有幸在第三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会议上专访到曹维国教授。曹教授的研究成果颇丰,在国际主流期刊Nucleic Acids Res等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担任Biochemistry等17个国际著名杂志的审稿专家,获得美国医学研究院(NIH)等机构的项目资助。
Nature:新技术让匿名基因组成为黑客挖掘对象
就职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Whitehead生物医药研究院的计算生物学家Erlich正在探索人类基因组数据的新用途,之前他在一家安保公司工作负责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突破银行的安保系统,而这一次他要突破各个数据库以挖掘其内的个人遗传信息。
Erlich参与发表的揭示,在公共资源基础上利用交叉比对方法可从遗传学角度确定参与者的个人身份,这正如之前的研究发现,数据库中匿名的遗传学信息会泄漏个人的真实身份,只要将个人DNA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一下比对即可。
Erlich 破解公众的遗传信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伦理道德难题,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社交媒体(或家族谱系)的信息等结合在一起,让个人的隐私信息很难被保护,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关联研究可预见很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会泄漏个人隐私。
这 项突破性研究让科学界为之一震,引起人们对医学研究中保护个人遗传信息的质疑,从而给隐私数据库的私密性敲响了警钟。之前承诺保护个人遗传信息的欧洲分子 生物学实验室声称不会透漏任何有关Henrietta Lacks女士(Hela癌细胞贡献者)和其后代的私人信息。而Erlich对此消息进行了尖锐批驳,认为EMBL在对受害人进行撒谎,作为回应EMBL 把这段信息从公共数据库中剔除掉。
WhiteHead研究院的院长David Page称,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不管出于科研工作还是个人考虑,都不会涉及公共数据库个人隐私信息的披露,但是Erlich这么做不是出风头,而是想将整个互联网生物信息整合在一起,这是他工作的核心。
致力于挖掘遗传序列的身份信息
Erlich 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计算神经科学专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到了美国纽约的冷泉港实验室继续深造,并获得了遗传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 Greg Hannon分子生物学家指导其开发出&DNA数独&的测序新算法,可同时对上万个标本进行DNA测序,并对快速发现那些携带罕见突变的基因以及出自哪个 样本。
在2011年,Erlich在WhiteHead研究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同时他认识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名妇女 Wendy Kramer,这位妇女的儿子希望找到亲生父亲(一位匿名捐精者),为此Erlich打算从消费者专属遗传谱系数据库进行检索,希望从中查找到和这个孩子 DNA相似的人。
此外,Erlich 和其它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了一款能破解基因组数据库中基因信息的软件,找到它们的谱系来源。该程序首先将DNA序列信息收集起来,再对短串联重复序列(个人 遗传标志,STR)进行遗传分析,最终确定人物身份。STR能够从匿名遗传数据库中提供有价值的个人信息,并能在公共数据库中找到与STR匹配的身份信 息。Erlich希望做的是,将遗传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结合在一起,从而能破解个体基因组背后的身份信息。
Erlich 和其他研究人员利用J. Craig Venter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软件测试,该软件提供了Venter Y染色体的STR特征图谱,并对家族谱系进行Y染色体检索,结果发现几个匹配的人。得知这几个人姓氏后进行详细检索,从而发现其中一个人与J. Craig Venter的非常匹配(地址、年龄和姓氏)。令Erlich担心的是, NIH是否会关闭数据库,以及这项研究是不是让公众忧虑个人隐私而不再捐赠细胞等材料。
拒绝透露隐私信息
Erlich在2013年1月份发表了就这项研究的论文,令他纠结的是,作为一为科研人员,迫切希望能将个人研究工作详细地公诸于众,而他却选择保护个人姓名等信息,也没有详细透漏每一步的破解步骤,这样做才不会泄漏个人隐私信息。
有 遗传学家认为,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公开化其实早已习惯,也没有带来任何伤害。但是,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堡大学的Brad Malin等却认为:&即便现在的信息流动要比十年前自由得多,但是公众还是希望不要将个人隐私信息公之于众,尤其关于个人健康和医疗情况,截至到目前, 还没有公开过在匿名遗传数据中破解的个人信息,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这些遗传数据就不存在泄漏个人隐私的风险。&
美国人类 基因组研究院的院长 Eric Green称,该机构正设法在保障大家共享遗传数据的同时又保护个人隐私。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开发信息,让更多的人能自由地获取这些信息,却无法控制数据的 用途,也不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机密,因此,我们一直都在想办法在这两种极端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如何管理个人遗传信息
Erlich 认为,遗传信息应该让更多的人接触,即便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了难度,这一看法得到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贝勒医学院的伦理学家McGuire的赞同。让他 不确定的是,公众预先知道个人隐私信息有可能被泄漏这一措施是否有效,因为志愿者不会完全理解他们的遗传信息会应用到哪些领域以及存在哪些风险,就连科研 人员自己都还不清楚未来存在哪些风险了。
他补充道,科研人员应该想更多其它办法来保护试验参与者的个人隐私,比如在存储数据 之前先进行加密,然后给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人提供不同安全等级的密匙,这样既可以满足这些人的科研需要,又不会泄漏个人隐私。不过 Green 担心加密过的数据总是不如没有加密的数据好用。
在为个人隐私保护出谋划策的同时Erlich 还积极参与挖掘遗传信息的社会关系,他正与美国麻省中心医院的遗传学家 Daniel MacArthur 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生物统计学家 Alkes Price 开展一项名为遗传流行病学2.0(Genetic Epidemiology 2.0)的新项目,希望发掘出信息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由此发现与人体复杂性状遗传学基础相关的蛛丝马迹。这项研究主要关注以家族谱系为基础的社交网络, 这些构成了庞大家族树的家族成员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与遗传性状相关的数据信息。
Erlich 很清楚这项研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复杂程度。所以他决定先针对已经过世的人开始研究工作,将他们这项工作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如果他们的工作取得了 成功, Erlich 就会继续跟踪其他的家族成员,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提供其他的信息,比如医疗记录等,这将有助于他们发现更多与病理性状相关的线索。
Hannon 介绍:&Erlich挖掘个人遗传信息的方案行得通的话,那么就可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解决遗传学家认为最难以克服的一个问题,即集合大量相关人的信息,以解 答复杂的人类生物学问题。&当然,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不过就像黑客闯入保密系统一样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可以测试保密系统的可靠性。
作者:Melissa Gymrek, Amy L. McGuire, David Golan, Eran Halperin, Yaniv Erlich &&
Sharing sequencing data sets without identifiers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in genomics. Here, we report that surnames can be recovered from personal genomes by profiling short tandem repeats on the Y chromosome (Y-STRs) and querying recreational genetic genealogy databases. We show that a combination of a surname with other types of metadata, such as age and state, can be used to triangulate the identity of the target. A key feature of this technique is that it entirely relies on free, publicly accessible Intern...
Science和Nature共同关注:放射性李斯特菌攻击胰腺癌
放射性物质和细菌这两件危险事物放在一起有望成为新医疗方法以治疗最让人头疼的肿瘤类型之一的胰腺癌。在胰腺癌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细菌能向肿瘤投递致命辐射,并激活之前对该肿瘤类型无效的免疫作用。
许 多肿瘤类型在治疗领域都取得一些进展,而对于胰腺癌患者任何治疗都不是那么有效,这主要因为该疾病的恶性转移能力,可扩散至身体其它部位,因此仅有约4% 的患者可生存5年,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死于该癌症类型。现在,研究人员利用新方法来阻止胰腺癌细胞扩散,那些经遗传改造的细菌能直接为肿瘤 细胞投递辐射。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这一疗法让原发肿瘤变得萎缩却不影响健康组织,同时还能攻击扩散至动物全身的肿瘤细胞,将其数量最多可降低90%。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2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国际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的官方网站均第一时间对这一突破性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靶 向肿瘤的是一种杆状细菌,它能穿入感染者和动物的细胞中。尽管该病原体能引起严重疾病(如脑膜炎),但是健康的免疫系统会在其危害机体之前将其消 灭。李斯特菌具有侵入巨噬细胞这一关键性免疫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会利用弱毒性李斯特菌(携带肿瘤DNA)去诱导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那些不易被觉察的 肿瘤细胞。
在细菌治疗肿瘤研究中,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研究所的免疫生物学家Claudia Gravekamp在高度侵袭性、转移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开展了基于弱毒性毒李斯特菌的疫苗研究,该研究源自Gravekamp和同事于2009年发现李 斯特菌不仅刺激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还直接感染和消灭肿瘤细胞。在这项研究的鼓舞下,许多科学家想知道李斯特菌是否可直接用于治疗肿瘤(包括转移性肿瘤细 胞)的抗癌疗法。
在纽约Albert Einstein医学院任职后,Gravekamp和放射生物学家Ekaterina Dadachova等人组建新的团队,将放射性化合物铼-188吸附到细菌表面的单克隆抗体上,进而使李斯特菌具有放射性。在为期16天的实验中,研究人 员将放射性李斯特菌注入到那些处于高转移性胰腺癌的小鼠模型中,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对象相比,上述细菌疗法让转移性癌细胞的数量下降了90%;仅用弱毒性李斯特菌能降低50%的转移性癌细胞。在的治疗上,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却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与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李斯特菌和放射性物质的 组合疗法收缩64%的肿瘤细胞,而仅用李斯特氏菌可杀死约20%的肿瘤细胞。
Gravekamp 解释道,在健康组织中免疫系统快速地清除经改造的李斯特菌,然而由于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方法(如释放让抗感染免疫细胞放弃攻击以及从骨髓细胞招募 &抑制&细胞化解免疫反应)在附近区域关闭免疫系统活动,从而让自身在细菌治疗面前变得尤其脆弱。她还补充道:&我们曾设想利用这一方法作为二线疗法,增 强手术或放射对原发肿瘤的治疗效果。&
作为共同作者之一的Dadachova称:&尽管转移性肿瘤细胞降低90%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余的10%仍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我相信,通过使用更持久的放射物质,有望获得100%的成功率。&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Fred Gorelick 是一名专研于胰脏疾病的临床医生,他说:&这是一个针对令人苦恼疾病的有前途的创新性疗法。即便该方法在进一步研究中因解决一些问题而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 现实性手段,研究人员仍需探讨李斯特菌经哪种遗传方法改造后才能成为胰腺癌患者的最安全疗法,因为具有较弱免疫系统的患者无法清除该菌带来的放射性。要确 保该细菌死后不会有危险剂量的放射性,令人忧虑的是在新实验中处理组小鼠的肾脏中出现一定剂量的堆积。&
Gorelick补充道:&胰腺癌每年的新发病例是40,000,每年的死亡数为40,000。由于该疾病的治疗前景仍不光明,所以允许了一些在良性肿瘤类型中禁止的冒险举措。&
Wilber Quispe-Tintaya, Dinesh Chandra, Arthee Jahangir, Matthew Harris, Arturo Casadevall, Ekaterina Dadachova, and Claudia Gravekamp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rapy of pancreatic cancer has been reported over the last 25 y, underscoring the urgent need for new alternative therapies. Here, we coupled a radioisotope, 188Rhenium, to an attenuated (at) live Listeria monocytogenes (Listeriaat) using Listeria-binding antibodies, thus creating a unique radioactive Listeriaat (RL). We then demonstrated in a highly metastatic pancreatic mouse tumor model (Panc-02) that RL delivered radioactivity to the metastases and less abundantly to primary tumors in vivo, without harming normal cells. This result was possible because Listeriaat was efficiently cleared by the immune system in normal tissues but not in the heavily immune-suppressed microenvironment of metastases and primary tumor. Multiple treatments with low doses of the RL resulted in a dramatic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etastases (&90%)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s in the Panc-02 model.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using live attenuated bacteria delivering a highly radioactive payload to the metastases, resulting in killing tumor cells in vivo without harming normal cells. The nontoxic RL treatment is attractive for clinical development as a therapy to prevent pancreatic cance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es.
胚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受损记忆与学习能力
美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后移植至大脑受损的小鼠的海马体内,成功地帮助小鼠改善了受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表示,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上的新研究将为神经疾病的药物筛查和新药发现创建研究模型。
威 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教授张苏俊(音译)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化学方法,引导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再将得到的中间细胞注射进小 鼠体内,随后,这些细胞形成了两类常见且重要的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和乙酰胆碱。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教授张苏俊表示:&这 两类神经元与人类的行为、情感、学习、记忆、上瘾和某些精神问题都有关联。&
实验初始,研究人员破坏了小鼠大脑内的内侧隔核,该地区通过GABA和类胆碱神经元与海马体(大脑中被认为是感情和记忆中心的部分)连接在一起。张苏俊说:&这一环路是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基础。&
移 植细胞则被放置在位于这些记忆环路另一端的海马体内,当细胞移植进去后,为了对大脑发出的化学指令做出反应,它们开始变得专门化并同海马体内合适的细胞连 接在一起。结果发现,移植后,小鼠在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方面的得分高了很多。例如,它们在水迷宫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一测试需要小鼠能记住游泳池内一个隐 藏平台的位置。
张苏俊指出,确保几乎所有被移植的细胞都变成神经细胞非常关键,这意味着我们能预测最终会得到什么细胞以及在治疗中如何使用 它们,减少了注射形成肿瘤干细胞的机会。&在很多移植实验中,注射初始原细胞经常会产生大量肿瘤细胞,而我们的实验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被移植的细胞 是纯净的,而且命运已被注定,这就使得它们不会&节外生枝&,我们需要确保没有注射进癌症的种子。&
张苏俊表示:&新得到的这两种细胞都对 大脑的功能至关重要。类胆碱神经元与老年痴呆症和唐氏综合征有关;而GABA神经元同精神分裂症、癫痫、抑郁和上瘾等精神疾病有关。很多精神方面的疾病, 人们并不知道大脑的哪个部分出了错,新研究有望为神经疾病的药物筛查和新药发现创建模型。&
Su-Chun Zhang et al.
Dysfunction of basal forebrain cholinergic neurons (BFCNs) and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interneurons, derived from medial ganglionic eminence (MGE), is implicated in disorder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Here we present a method for differentiating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to a nearly uniform population of NKX2.1+ MGE-like progenitor cell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o the hippocampus of mice in which BFCNs and some GABA neurons in the medial septum had been destroyed by mu P75-saporin, human MGE-like progenitors, but not ventral spinal progenitors, produced BFCNs that synaptically connected with endogenous neurons, whereas both progenitors generated similar populations of GABA neurons. Mice transplanted with MGE-like but not spinal progenitors showed improvement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rogeny of the MGE-like progenitors, particularly BFCNs, contributed to learning and memory.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prospect of using human stem cell&derived MGE-like progenitors in developing therapies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7.0级强震后卫生防疫指南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肠炎、痢疾迅速在震区蔓延,发病率比往年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幸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高度警惕,避开了瘟疫的魔影。疫情和震情一样具有强大杀伤力,必须及早安排防范措施。&如何预防疫情&一直是困扰世界的一个难题,控制传源染和切断传播途径是两种切实可行的手段。要做好这两点,就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 加强饮用水卫生措施1. 选择临时性供水水源并加以防护 选择临时性水源的总原则是:先选用深层地下水,如有困难,依次选择泉水、浅层地下水、地面水。2. 加强对临时性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 在地震灾害条件下,除修复的部分自来水外,临时供水措施主要有3种方式,即使用消防水龙带输水、用水车送水及用自备的取水工具分散取水。对这些临时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也是保证饮用水卫生的必要手段。3. 预防尸碱中毒 在地震期间,大量人畜尸体经腐生菌腐化分解后(特别是夏季气温高时)污染环境和水源,可致尸碱中毒。为防止由于饮用被腐烂尸体污染的水而致中毒,水源周围 必须彻底清除掩埋的尸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果难于找到不致污染地下水源的适宜地点,需要对尸体及局部土壤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掩埋,可采用一层漂白粉一 层尸体的掩埋方法,避免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4. 对水源水进行严格的净化消毒 饮用水消毒目前仍以化学含氯消毒剂为主。包括缸水消毒、井水消毒。其方法有直接投加法、持续加药法。
二 加强食品卫生措施加 强食品的安全卫生,既是防范与食品相关的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内容。应注意加强集体食堂的食 品卫生、临时饮食供应点和街头食品的卫生、外援食品的卫生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严防食品 受到细菌、霉菌及霉菌毒素、寄生虫及其他昆虫、化学品的污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灾害过后恢复生产经营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修复,并报请卫生监 督机构重新进行卫生审查,经许可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在灾害袭击的非常时期,在不引起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基础上,要保证灾民吃到基本安全的食物。对于 被污染食品就掌握其一般处理原则,即把未污染和受到污染的食品分开,未污染部分可供食用,污染部分按查明情况分别处理。这样就能把好"病从口入"关。夏季,痢疾、肠炎、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和流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好垃圾、粪便。搞好食品卫生很重要。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救灾食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对机关食堂、营业性饮食店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防蝇、餐具消毒等工作。
三 加强环境卫生措施1 卫生防疫人员要指导居民选择合适地点,利用就便材料,建应急公共厕所,要求做到坑深(1.5米深)、窄口(0.5米宽)、加盖,四周挖排水沟,外围草帘。 建临时垃圾坑及污水坑,要定期喷洒杀虫剂。炎热夏季要指导居民在防震棚上遮荫,加强棚内空气 对流,中午在防震棚周围洒水降温等,预防中暑。2 消灭蚊蝇。大力杀灭蚊蝇。对面积较大的居民点、坍塌的建筑物、厕所、粪堆、污水坑、垃圾堆以 及挖掘、掩埋尸体现场等处进行喷雾,居民简易防震棚内、外都可喷到。对分散的居民点室内和面积较小道路窄狭的地点,以及山坡、滩头等机动车辆难以到达的地 方,可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静电喷雾器以及小型手提喷雾器。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消灭蚊蝇,不仅要大范围喷洒药物,还 要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蚊。晚上睡觉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 高热、头痛、呕 吐、脖子发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脑炎,赶快找医生诊治。3管好厕所和垃圾。震后因厕所倒塌,人们大小便无固定地点;垃圾与废墟分不清,蚊蝇孳生严重。所以震后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4 做好尸体挖掘、搬运和掩埋中的卫生防护。地震后,曝露散在的人畜尸体很快腐烂,散发尸臭,污染环境,对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是一种严重威胁。处理尸体是抗震救灾的当务之急。为保障处理尸体工作的安全,必须做好卫生防护工作。5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地震灾区的每一位同胞,在抗震救灾期间,都应力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注意身体健康,加强身体锻炼。应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止肺炎。要准备些凉开水,吃一些咸菜,补充体内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盐分 和水分,预防中暑。 
四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作好疫情预测1 加强调查研究,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作好疫情预测。卫生防疫人员要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要经常了解近期气候特点、蚊蝇等医学昆虫消长情况,群众卫生状 况和本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流行病情况等,并进行综合分析,对本地区近期可能出现的对人体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并发动群众有病 自报互报,以便及早发现传染病人,及时隔离治疗。2 重建群众卫生组织,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抢救伤员基本结束、人民生活得到临时安排后,必须重建各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对临时居民点 要建立划区负责、分片包干、门前三包以及卫生检查等制度。要大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评比竞赛,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在爱国卫生运动 中,要重点搞好水源卫生、厨房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除废墟,改造环境。发动群众采用多种方法消灭蚊蝇和老鼠。检查群众染虱情况,发现生虱者应进行 全家同时灭虱。灭虱方法可采用蒸煮衣服,棉衣、被,褥用敌敌畏或马拉硫磷粉笔划线。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恢复各项生活卫生制 度,使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 培训当地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和群众卫生骨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疫基本知识和技术,了解震区卫生和流行病学情况,学习搞好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要点与消灭蚊蝇、老鼠的技术,以及震后多发病的预防方法,使他们在群众中起带头和骨干作用。地震发生后,应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在组建医疗救护队伍的同时,必须进早组建卫生防疫工作队。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流行病学防治等综合性的应急卫生对策。震后一段时间内,应持续观察灾区的有关疫情,和环境污染情况,特别是垃圾、污物的清除、集中大面积及高浓度消毒所致的后续卫生情况、灾区重建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等。以便真正做到持续的卫生防病。 &
地震中的搜救法宝
& & & &在地震搜救过程中,有很多高科技、高效性的搜救设备发挥着生死攸关的作用,从废墟中捕捉到生命之光,扫描人类的心跳,挽救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这些 搜救设备,在平时鲜为人知,但面对地震灾害的突然来临,它们可谓是搜救工作中的最大功臣;为此,也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搜救仪器的神秘面纱,了解一下此次地 震搜救中的法宝。& & & &1.最&灵活聪明"的搜救法宝&&搜救犬,它们忠诚勇敢,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百万倍,听力是人的18倍。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狗眼中感受光线明暗的 柱状感光体较多,而区分颜色的锥状感光体较少,因此它们在黑夜里比人类看得清楚,能在光线微弱条件下视物,是夜间搜救的好帮手。培养搜救犬主要是培养以下 三个能力:一、培养消防对废墟中带有血腥气味的物体形成的能力。二、培养消防搜救犬搜索空角和吠叫报警能力。三、培养搜救犬现场作业能力。
& & & &当人类面临特大灾难时,这些被培养过的搜救犬凭着对人类的忠诚,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面对长途跋涉、水土不服、饮食不适等困难,它们依然服从命令、听从 指挥,完成一次又一次超负荷、高强度的搜救任务。搜救犬的搜救范围十分广泛,而且能够准确探寻幸存者位置,同时还完成了警戒、排爆等其他任务,成为震区救 灾的一支&神兵",受到了抗震救灾前沿指挥部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是国际上普遍认为搜救效果最好的&设备&。用犬搜索也是现场搜索最为行之有 效的方法之一。& & &&& & & 2.生命探测仪也是有力的功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及检测仪器,主要通过感应人体所发出的超低频电波产生的电场(由心脏产 生)寻找生命迹象。因此,只要废墟中有生命迹象,不论其是否清醒、昏迷、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找到,号称&废墟中的生命雷达器"。其探测范围 可达500米,可透过80厘米厚的普通钢板,并且它只可探测到人的生命,对其他动物的生命不起作用。 &
& & & && & & &3. 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废墟搜救中的又一大武器,它具有夜视功能,能够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就如同商场门口的测体温仪器,因此能在倒塌的房屋中,搜索生命存活迹象,即使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
& & & & &&& & & & &知道了废墟中有生命迹象,但是搜索幸存者的具体位置从而进行营救就又成为一个难题。幸存者埋在瓦砾堆中,用手去一点点地挖开瓦砾显然太慢,用重型机械去移动又有可能伤着人,所以用'蛇眼"这种探测仪。& & & & 4.&蛇眼"它的学名叫&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的主体非常柔韧,像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将信息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可以利用观察器来观察瓦砾深处的情况。
萌死了~~
相貌反映健康!看你长得健康吗?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科学家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相貌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健康状况。
指长与指短
   俗话说:十指连心。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无名指较长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较少,而食指较长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脏病。专家认为,这是心 脏病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因为两个手指的比例在子宫中就是定了的,而且终生不变。即使孩子的手指还没有完全长成也可以据此推测成年后患上心脏病的可能。
耳大与耳小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耳朵越大,人的创造能力越强。俄罗斯喀山国立大学教授穆斯塔芬为此还做了进一步分析:那些右耳朵特别长的人将在精密科学(如数学与物理)方面取得成就,而左耳朵大的人将会在人文科学方面有所作为。不仅如此,对于成年人而言,耳朵大的人寿命可能更长些,&耳大有福&的说法不仅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欧美等西方国家也有流传,长寿就是其中一福。比如古代英语中,耳大就是&贵人&的意思。佛祖释迦牟尼的&福相&之一也是&耳垂达肩&。
腿长与腿短
  腿长者不太容易遭受糖尿病之害,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腿的长短也是决定心脏病发病率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腿越短,患心脏病的几率就越大。
洗脸+仙人掌,防电脑辐射?
流言: 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因此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因此,用完电脑后一定要洗脸,而且一定要使用我们XX牌皮肤护理霜。在电脑旁摆一盆仙人掌,也可以吸收辐射。&
真相: 谣言粉碎工看到这两条流言时,第一反应是有些惶惑:这都是怎么寻思出来的?
实际上,不少媒体在提及&防止电脑辐射&时,都会扯上&洗脸&和&仙人掌&,还有不少&健康养生大师&也把这两条收录到自己的段子里。可是,当谣言粉碎工在专业论文库搜索相关内容时,却发现没有任何论文和实验可以支持这两种说法。
那么这两种方法是假的、凭空捏造的吗?也不全是。在这两条流言的来源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最早提出这两种做法的人&&正如孟版《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中的台词:真是奇妙的想象力,你们几位真该去当作家才是。
&洗脸防辐射&的说法很可能来自&三防&教材。其中关于核武器防护的部分往往有这样的描述:&核爆炸后,在沾染区内的人员和各种物体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沾 染&&(1)局部消除:是消除人体暴露部位(头、脸、颈、手)的放射性物质。用干毛巾擦拭的消除率为65%以上,湿毛巾擦拭的消除率可达90%。用水洗脸,效果更好。(2)全身洗消:其方法是用水冲洗全身。全身洗消的消除率在95%以上。&
谣言粉碎工认为,制造这一流言的人很可能不了解核辐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差别,并移用了上述&消毒方式&:既然原子弹爆炸后的核物质可以扩散到各处,受沾染者要把脸上沾染的放射性颗粒全部洗掉才可以,那么用完电脑后,人脸上估计也许可能很有可能多少也会有电磁颗粒吧?当然要洗脸了。还好专家没有参考&全身洗 消&那一条,让大家每次用完电脑后都要去洗个澡,洗去全身上下电磁颗粒,要不网吧都要安装浴室了。
电脑旁边放仙人掌又是咋回事呢?谣言粉碎工认为,这可能是对仙人掌特性的演绎:生命力顽强、足以应付沙漠的严苛环境&&仙人掌在能缺水、高温、阳光强烈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生存。我们知道,太阳光里是包括很多紫外线的&&也就是说,仙人掌有很强的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那么仙人掌估计也许可能很有可能多少也可以抵抗电脑的辐射吧?
这几种辐射都是怎么回事?
核武器爆炸会产生大量的辐射,这些辐射里面有中子、伽马光、热能,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放射性的物质尘埃。这些有放射性的尘埃,还有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的放射性物质,都会放出核辐射,核辐射有三种:阿尔法辐射(氦原子核),贝塔辐射 (电子束)和伽马辐射(高能光子),这些辐射和x光一起都能造成分子键的断裂、空气的电离,所以也叫做
伽马射线、x光、太阳光里的紫外线辐射、可见光和电脑的辐射本质上都是电磁波。从下面这张电磁波谱图可以看出,电磁波包括从伽马光到无线电波的一系列频率, 核辐射产生的伽玛射线在最左面,紫外线在可见光的左边,一般说的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则是在可见光右边&&从红外到无线电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电磁波是一种物质,但是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实际存在,但是看不见(除了可见光部分)摸不着,只可以用仪器探测。电磁波也不会产生像灰尘一样的微粒落到你身上。它的&微粒&是光子,永远以光速运动,不会静止的,当然就不会落到你的身上并且停在那儿。
电磁波谱图
脸上其实木有电磁颗粒
刚刚提到的核爆炸时脸上的放射性颗粒,不是核辐射射线本身,而是可以产生核辐射的放射性物质颗粒。原子弹爆炸之后,这一颗小小炸弹里面的核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很大的范围,每一个小碎片甚至每一个小微粒都是一个辐射产生的源头,所以相关的防护手册会提示一定要把它们洗掉。
电脑的电磁辐射则主要来源于电脑里的各种电路,并不会产生类似放射性物质小微粒的东西。坐在电脑前,把电脑打开,身体就会开始接受到电磁辐射,把电脑关闭以 后,电磁辐射也就立刻停止了,脸上不会有&残余的微粒&,也就没有必要洗掉了。传统的CRT显示器会因为静电而吸附一些灰尘,但这些灰尘本身不会产生电磁辐射,落到脸上也不会造成辐射损害。
传统的CRT显示器可能 会产生微量的紫外线。对于液晶显示器,液晶屏幕本身是没有辐射的,后面的灯管是辐射源,这样的液晶显示器的辐射和一个小灯管的辐射没有什么差别,本质上 说,液晶屏幕的辐射是完完全全没必要担心的。此外,一台电脑摆在那里,向各个方向发射的电磁辐射或者电磁波的强弱主要是由电脑本身决定的,仙人掌也无法屏蔽或者吸附之。
最后,还要说一下,电磁波里比可见光能量高的部分(伽马到紫外)确实可以造成分子键的断裂,换言之可能诱发。但比可见光能量低的电脑辐射则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在这些频率范围内辐射需要达到很高的强度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中国计量科学院曾经对电脑的各个部件做过一次电磁辐射大小的测试,结果电脑各部分的电磁辐射值都小于手机待机时的辐射值。对于研究较多的手机辐射,目前科学界也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手机辐射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即使在没有任何防护条件下使用电脑,电脑辐射影响健康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结论:谣言破解。 用完电脑后洗一洗脸或者在用电脑的时候旁边放一盆仙人掌用来防减少电脑辐射都是不靠谱的,洗脸最多可以缓解一下长时间盯着电脑的面部肌肉疲劳,仙人掌也就绿化一下房间吧。
另外附上~
科普动画《6分钟了解辐射》:
宅出来的近视眼
青少年越来越宅,恐怕是近几十年来,近视眼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
宅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可能是近视眼日渐猖獗的原因。
罗杰斯&霍恩斯比是棒球史上最杰出的击球手之一,但他有着&冷面王&的坏口碑。队友抱怨他不跟人交际,连看电影这种当时(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活动都 不肯赏光参加。霍恩斯比常常说,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盯着明亮的银幕会让他击不中球。在这方面,你真的很难跟他顶嘴。毕竟,他有着非同寻常的视力,曾在3个赛季里都平均击中400个球以上。
霍恩比斯的话或许有些道理,但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开始接受这一点:花太多时间宅在室内,可能会导致近视。
近几十年来,北美和欧洲的近视发病率不断上升,美国现在已有1/3的成年人近视。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引起担忧了。然而相比之下,东亚地区近视率的攀升已经达到了令人警惕的地步。最近对韩国首尔的年轻人和中国上海的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近视率超过95%。在远东的其他一些中心城市,近视率的飙升也不容小视。
研究发现近视与孩提时代户外活动过少之间存在关联,不过是几年前的事情。当时,许多研究者都大吃了一惊&&孩子们的玩耍或许会促进眼睛的正常发育,这个观点听上去实在不可思议。
&确实,放在5年前,我觉得没有人会留意大家在户外呆了多长时间,& 视光医生杰里米&古根海姆(Jeremy Guggenheim)说道。他曾在英国威尔士研究过近视,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职。他认为,这些发现为近视研究带来了&令人激动的新方向&。
只要小时候多在户外花点时间,许多人或许就不用架着框架眼镜,不用戴隐形眼镜,也不需要做激光手术矫正视力&&这些观点光是想想都令人神往。但古根海姆指 出,现在还不清楚待在户外会在大多大程度上降低近视风险,也不知道具体机制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说,要诀可能是沐浴于自然光下,可能是在极目远眺中放松眼睛,也可能是户外环境下余光景物的作用,当然也可能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视光学院的视光医生唐纳德&穆蒂(Donald Mutti)说:&很多问题都悬而未决,这让我们没法儿给出足够有效的建议。&
除了待在户外之外,其他行为或许也有影响。今天创下的高近视率,恰好与整整一代孩子的成长同步发生,他们在计算机和电子游戏的熏陶下长大,又被沉重的升学压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这一点在远东地区尤为明显)。一些研究者提到了一个争论已久的理论,认为近视与过多的阅读及其他&近距离工作&(near work)有关。
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定论。但至少在中国广州,与近视相关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被随机选中的孩子每天会在学校多参加一小时的户外活动。随着实验数据的积累,这项策略已经初现成效。
如果把人体看作一台仪器,眼睛恐怕算得上是其中最精妙的部件。视力极佳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看清近在手头的物体。为了看清近处的物体,控制晶状体的眼部肌 肉会收缩,将物体的像聚焦到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视力好的人要看清远处的物体也是小事一桩,因为眼部肌肉会松弛,晶状体的形状也随之改变,能够将远处的影像聚焦到视网膜上。
但是,近视患者的眼球是略微拉长的,这就会带来问题。他们的眼睛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却成像于视网膜前面一点点,于是他们的眼前就模糊一片了。
对视力极佳的人来说,眼球的晶状体刚好把物像聚焦到视网膜上。不论远近,他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近视患者的眼球拉长了,远处物体只能聚焦到视网膜前方,物像也变得模模糊糊。
眼球的形状由它的生长过程决定,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婴儿期,青春期阶段会继续生长,但幅度有限。眼球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基因指令,这些指令是在数百万年的演化长河中造就的。如果基因模板有缺陷,视力当然会受影响。但是,眼球的生长还严重依赖于一些外部因素&&这个过程被科学家称为(visual feedback)。光对眼球的&轰击&,包括光的颜色和明暗对比,都能对眼球的正常生长起到引导作用。
科学家现在可以确信,这种外部刺激近几十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了近视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横行。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在美国12至54岁的人群中,近视率就从25%上升到了近42%,如此巨大的变化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在美国的 年轻人中,这个数字也从上世纪70年代的28%上升到了38%。在地球的另一端,新加坡的近视率更令人心忧&&随着这个国家从一座寂静的港口城市发展成一 个国际贸易中心,新加坡在役军人(全为年轻男性)的近视率也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43%,飙升到了如今的80%以上。
与此同时,老一辈人的近视率却没有出现明显上升。在中国和美国,40岁以上人群中的近视率约为1/4。
由于近视率激增的现象并没有祸及乡村,科学家认为这股近视狂潮反映了年轻城市居民的新型行为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情况很可能会越来越糟。
对一部分人来说,近视只不过会给生活带来些许不便。但对另一些高度近视的人来说,他们的视力会越来越差,晚年患白内障、青光眼和视网膜脱落的风险也更大。在首尔的年轻人和上海的学生当中,差不多每5名近视患者中就有一人是高度近视。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内科医生及流行病学家苏新梅(Seang-Mei Saw)说:&未来几十年内,病因性近视和并发性失明将在亚洲流行开来。&
近视率近几十年来的攀升促使科学家去寻找其中的缘由,这也让近视与户外活动的关联变得明朗起来。2007年,穆蒂和他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团队召募了 514名视力正常的三年级儿童,在随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分析这些孩子的异同点。5年后,1/5的孩子成了近视眼。即便把父母近视的因素也考虑在内,研究团队发现,花更多时间待在户外的孩子,与经常闭门不出的孩子相比,更不容易患近视。这项研究发表在《眼科研究和视力学》(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期刊上。
2008 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伊恩&摩根(Ian Morgan)和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Kathryn Rose)也发现近视与户外活动存在相关性。无论是放松休闲还是体育运动,10岁以前的儿童只要花大量时间在户外,就更不容易患近视。他们在《眼科学》 (Ophthalmology)上撰文指出,室内运动似乎起不到同样的效果。此外,两位研究者没有找到近距离工作对眼睛有害的明确证据。只要待在户外就有 效果。在中国、新加坡和美国所作的后续研究,都支持这些结果。
这些报道与数十年前人们的观念大相径庭,那时的许多科学家还认为,近视主要是一个遗传问题。毕竟,父母中一方近视的话,孩子近视的风险也会增高,双方都近视的话,风险就更高。
但是,科学家在基因层面还没有找到可称之为近视成因的铁证。据2010年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和2012年的《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报道,两个国际研究团队找到了许多基因变体,它们在近视人群身上出现得更为频繁。但是,古根海姆说:&这只是一些细微的遗传效应,只能 解释一小部分近视病例。&此外,有研究比较了生活环境不同及户外时间长短不同的中国儿童,结果表明,与民族相关的远没有日常行为模式来得重要。
摩根表示,这股近视狂潮与遗传无关。&基因库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改变这么多,就算是几代人也达不到,&他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新诱因,那就是待在户外的时间。&
研究表明,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近视的发生率都会因为人们生活于乡村或城市而显示出差异(不同国家的数据可能不具有可比性);城市生活似乎对眼睛有不良影响
科学家至今无法从分子层面上完全理解近视,但他们已经弄明白的问题,能为户外光解释提供支持。实验室里的研究表明,明亮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这种神经递质能够控制眼球的生长,防止出现异常。
加 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内科医生及威廉&斯蒂尔(William Stell)说,眼球的生长是几十种天然化学物质巧妙平衡的结果,光照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把这个过程比作驶上山顶的汽车,除非司机踩好刹车,否则汽车很容易冲下山坡。多巴胺和其他停止生长的信号就相当于刹车,而暴露于亮光之下就相当于踩下了刹车。斯蒂尔说,眼睛里分泌的化学物质的合理平衡&控制 着车是一点点往下挪,还是一下子冲下坡&。
与自然光相比,室内照明产生的信号或许不足以起到&猛踩刹车&的效果,以阻止眼睛的异常生长。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下,户外光强在28 000至130 000勒克斯(国际光强单位)之间,而室内光强平均还不到1 000勒克斯。
动物实验进一步强化了光照与近视的联系。科学家给动物绑上特殊的眼镜,让它们只能看到模糊或扭曲的景物,这样就能使动物患上近视。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弗兰克&谢夫尔(Frank Schaeffel)及其同事在2009年报告说,让小鸡暴露于阳光或实验室中明亮的灯光下,这样的近视就不会出现。美国休斯敦大学的科学家用带眼镜的幼小猕猴作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发表在2012年的《眼科研究与视力学》上。这两项发现为户外光强理论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但是,尽管科学界已经达成广泛共识,适宜的光强和不受阻碍的视野可以控制眼睛正常生长,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并不能准确再现儿童身上出现的情况。斯蒂 尔说,扭曲的视场会让小鸡患上近视,只在室内光线下生活却不会让小鸡近视。然而,成百上千万人没戴那种特殊眼镜也还是近视了。尽管户外光照理论在群体级别 上来讲算是一个重大发现,但它缺乏一个完整的解释。&我们还没有确定,在户外待着到底好在哪里,&穆蒂说。
除了充足的阳光,户外还能提供宽广的视野,与宅在室内全然不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视网膜神经生物学家安迪&费希尔(Andy Fischer)指出,眼睛在户外会更加放松,&它用不着费劲去弯折光线了&。在这种放松的情况下,扭曲眼睛形状的生长信号或许会被叫停。
户外环境还提供了一套不同于室内的余光景物(peripheral image,即眼角余光所见的景物)。尽管这些景物并不出现在视场中央,它们也存在准焦或者散焦的情况。谢夫尔说:&如果你来到室外极目远眺,余光中的景 物都会在同一个焦平面上。&也就是说,通过余光映入眼帘的景物差不多都一样远近,更容易准确对焦。室内的情况就不同了,谢夫尔说,准焦和散焦的影像会掺杂在一起。
科学家让动物戴上特殊的眼镜,能够扭曲或者遮挡余光景物,却不会影响视场中央的景物。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眼睛出现了与近视相关的生长刺激。
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的生物学家黛博拉&尼克拉(Debora Nickla)说:&我们以前认为,只有视场的中央区域才对眼球的生长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现在,科学家意识到,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户外环境也跟史前人类的视觉需求更为接近。费希尔说,在人类的整个演化历程当中,我们几乎一直待在户外。新的行为模式,包括工业化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和花在教室里越来越长的学习时间,都向眼睛提出了&不自然&的要求,或许无法跟人类眼睛古老的程式很好地磨合。
最近的研究表明,多参加户外活动可以让近视的风险降低,但科学家还没弄清楚具体原因,也许这是因为户外的日光更强,视野更宽广,余光景物距观察者的远近更一致。
&近距离工作&或许是另一种磨合不佳的人类行为改变方式。我们的先祖不读书,即便是那些削箭头或者干其他细活的人,大概也不会一干就是一整天,而且每天都如 此。频繁的近距离工作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而出现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个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或者上上个世纪。许多人是在童年变成近视眼的,书呆子 架一副&酒瓶底&的经典形象恐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人到成年也会患上近视,纺织工人和成天面对显微镜的从业者近视率极高,已经成为职业病。
苏新梅等人最近的研究,已经将&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工作增加&与近视联系了起来。&看书、写字和操作电脑都与近视有关,&她说,&我们发现经常泡在电脑上 的孩子更容易近视。&古根海姆也发现,喜欢读书的青少年里近视率更高。另一个团队调查了丹麦的医学院学生,发现那些全神贯注于阅读大量枯燥书籍的医学生同样更容易近视。
穆蒂和摩根通过研究发现近距离工作几乎不损伤视力,此后&近距离工作导致近视&的假说就失去了一批拥趸。其实,整理一下导致近视的潜在因素就很容易发现:读了很多书的人大概是在室内读的书,看电视或用电脑也是如此。
2007 年,一项针对土耳其的医学院学生所作的调查,进一步动摇了近距离工作理论。与视力极佳的同学相比,那些近视的医学生在7岁以前待在户外的时间较短。在那些 近视的医学生中,大约1/7是在18岁以后才近视的。研究者没有发现他们在近距离工作上存在任何差异,因为每个医学生都要作大量阅读等近距离工作。但是, 这项发现指出,户外活动过少造成的&恶果&可能会到年纪渐长时才显现出来。
另一些研究暗示,一些不太受关注的因素也在发挥作用。一项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似乎能够在11岁的孩子身上起到某种预防近视的效果。这种趋势在丹麦医学院学生身上也能观察到。
穆 蒂想知道,待在户外对预防近视的正面效应是否与维生素D有关,毕竟人类是依靠紫外线来合成这种维生素的。在他自己的一项小规模研究中,作为观察对象的青少 年待在户外的时间大致相等,但近视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确实比不近视的人低20%,这还是考虑了年龄差异和饮食结构差异之后的结果。
尽管这些理论还在接受调查,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呼吁要开展行动了。斯蒂尔说:&我们必须让家长知道,踢也要把孩子踢出门去。&
摩根同意这一观点,但他表示,在一些近视率已经节节攀升的国家,望子成龙的心理会把这条路堵死。&看看中国孩子的学习生活吧,你肯定会对它的密不透风感到震惊,&摩根说。在学校里,孩子们午饭后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待在室内午休,然后继续学习几个小时。他说,这种模式很难改变,&我提过建议要取消中国孩子的午休,他们的反应就好像我在提议要虐待儿童一样&。西方国家也有用功学习的孩子,&但你见过中国的孩子之后,就会觉得他们真算不上什么了&。
即便如此,苏新梅说,让孩子走出户外或许也比减少他们的近距离工作量要更容易一些。她说,亚洲的教育体制在强度和竞争激烈度上已经达到&饱和点&,&但你不能让孩子少读书少学习,这在政治上不正确&。
在美国,临床医学界对这些新数据反应不一。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的心理学家简&格威亚兹达(Jane Gwiazda)说,尽管眼科医生开始逐渐了解户外光理论,但孩子们通常要到眼睛出现问题之后才会去看眼科医生。她说,儿科医生可以赶在那之前,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一旦孩子近视了,再把他们送到户外,也于事无补了&。
如果出不去,多朝外面望望或许也有帮助。这样做似乎不会影响棒球明星霍恩斯比的视力。曾经有人问他,在没有比赛的冬季会做些什么。霍恩斯比答道:&我就一直盯着窗外,等着春天到来。&
转载来自果壳网。
竹节虫的自卫术
请看原文&&&
在昆虫界中,善于自卫的比比皆是,然而,真正称得上是&大师&的唯有竹节虫目竹节虫科的竹节虫一种。它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没有利齿,没有锋利的爪 子,身体脆弱,不能像螳螂一样跳跃,不能像蜻蜓一样飞翔,却靠着千万年来的进化本能惊险而顺利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大约3到6个月)。
正在孵化的竹节虫
不是说喝酒脸红的都酒量好的么??
动物的伪装术!最后一张终极必杀~
公鸡为什么在清晨打鸣?
在 很多文化中,公鸡打鸣都和清晨的到来联系在一起。这似乎暗示着公鸡能够知道时间。而《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为了长工们能多干些活,半夜三更起来学鸡叫 让长工劳动,又暗示着公鸡打鸣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激发的。公鸡是否有内在的生物钟让其可以知道何时打鸣,或它不过是在对光或声音作出反应?
日 本名古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新村毅(Shimmura&Tsuyoshi)和吉村崇(Yoshimura&Takashi)通过实验证明,公鸡打鸣是由内在 的生物钟控制的,但外在的光线和声音刺激也会诱发公鸡打鸣,但外在刺激对公鸡打鸣的影响也受公鸡内在生物钟的控制。研究论文于号发表在 《现代生物学》杂志上。
吉村崇表示,他们设计进行这个实验的原因是他们好奇公鸡打鸣这一先天发声(相对于人类语言的后天习得发声)背后的机理。他们惊讶的发现,在他们之前并没有实验来证实公鸡打鸣的生物钟的存在。
刚 开始研究者们为了方便观察,让公鸡单独居住,不过独居的公鸡停止了打鸣,试了好几个品种都是如此。研究者读了很多历史文献,发现公鸡的打鸣是一种宣布自己 领地的方式,于是研究者改为把40只30周龄纯种PNP公鸡每4个住在一间隔音隔光的房间里,但每只公鸡有自己独立的笼子,为了防止它们互相啄伤。公鸡们 居住环境恒温20度,保证公鸡随时可取食和饮水。公鸡们先在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中适应了一周,后把公鸡置于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房间中观察2 周,发现公鸡会在光照出现前2小时打鸣。而把公鸡置于24小时黑暗中观察2周时,公鸡打鸣周期约为23.7小时,尽管打鸣时间不是很固定,随着处在黑暗中 的时间增加,公鸡打鸣的规律性逐渐下降了。这些都是公鸡打鸣存在一个生物钟的有力证据。
研究者还发现,光照开始后,公鸡的打鸣次数和光刺激 的强度正相关,和声音的刺激强度也正相关。提供给公鸡的声音刺激是他们熟悉的公鸡的打鸣声。光刺激和声音刺激的叠加效应也很清晰。有意思的是,在一天的不 同时候给与公鸡光照和声音刺激,公鸡明显会在早上受到刺激时做出更多的打鸣行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公鸡打鸣存在一个生物钟。
研究者分 享了公鸡的&时差现象&,吉村崇表示,当他们改变了光照和黑暗的周期时,公鸡表现出了如同人们跨大时区飞行后的时差现象。这是由于鸡的生物钟,就如同人的 生物钟一样,受到夜晚(黑暗中)时分泌的褪黑素影响。同时,公鸡打鸣和鸡的雄激素也有关,阉鸡和母鸡不会打鸣正是由于它们没有雄激素,如果给母鸡注射雄激 素,母鸡也会开始打鸣。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臼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