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所罗门学习风格测试的心理因素

学习优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学习优势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学习优势(Learning Styles),是学习者在吸收、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的时候,所采取的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
“学习优势(Learning Styles),是学习者在吸收、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的时候,所采取的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发挥优势 学得更好——顿恩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学习优势研究的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20s Carl Jung 他们以人的个性研究(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作为学习优势研究的基础。
2、1940s Lowenfeld 开始研究视觉型和触觉型的学习者,并且发现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更依赖于触觉而不是视觉。
3、1950s Witkin 开始关注于外界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并且把学习者定义为“场独立的学习者”和“场依存学习者”
4、1970s Dunn 开始以教育学家的身份研究学习者感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Dunns着重研究向学习者提供他们学习优势的建议和指导,并且研究出相应的技术。与此同时,Carbol参与了Dunns的研究,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阅读技巧的指导。
5、1980s McCarthy与一些大脑研究准价进行回忆磋商建立了4MAT模型,旨在帮助老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指导。
6、1990s Riding 则着力进行认知偏好的研究,包括整体型和分析型的研究。
7、1995s 新加坡教育部引进学习风格并在全国中小学进行广泛推广,为“学习风格”理论在东方国家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8、2004年北京市教委“学习优势”课题立项,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牵头开展调研;
9、自2004年以来,好方法教育面向全北京中小学开展“学习优势”测评及相关教学教研培训,继续学习优势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国外有许多学者对学习优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顿恩夫妇的学习风格理论影响最大。他们认为学习优势涉及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认知)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涉及一些因素。
综合顿恩模型和其他学者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因素)、生理和心理(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三个方面。学习优势影响因素1.物理环境
(1)声音偏爱
学习者个体在学习新东西与集中注意于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对声音刺激有着不同的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需要安静;2)利用背景声音掩盖学习时其他声音的干扰;3)没有明显意识到背景声音的存在,即可容忍一定程度的噪音。
(2)光线偏爱
由于生理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个体对光线的感受性有高有低,因而对光线的明暗要求不等。有的需求光线明亮,有的需求光线柔和。强光会导致偏爱弱光的个体情绪紧张,而弱光使偏爱强光的个体学习提不起精神。
(3)温度偏爱
学习环境中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反之,室温偏高或偏低,则不利于学习。有些学习者喜欢凉快些,而有些学习者则爱温暖些,表现出对温度高低的不同偏爱。
(4)坐姿偏爱
学习者对学习时的姿势也有不同的偏爱,有些人喜欢正规的坐姿,而有些人则偏爱非正规的,较随便的坐姿。喜欢正规坐姿的学习者,端坐在桌前板凳上看书学习,效率较高;偏爱非正规的、较随便的坐姿的学习者,会选择一种轻松的体态,坐在或懒散地躺在床上、沙发上、椅子上,甚至地毯上。
2.社会环境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或多或少受到同伴、师长的影响,因而具有社会性。学生的在学习的社会性因素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风格。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因素。
(1)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
有些学习者喜欢独立学习,与其他人在一起时不易集中注意或注意持续时间短,从而使学习效率下降;而有些学习者则相反,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在集体的环境中相互激励、相互督促,增进学习效率。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既会提供小组或合作学习的机会,也会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机会。
(2)竞争与合作
竞争和合作均是动机激发的主要手段,有些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竞争激发学习动机,而有些则偏爱合作学习,觉得在合作的情境中学习更有安全感。
(3)成人支持
有的学生学习时需求成人支持,有的只要有人陪伴就好。1.感觉通道
依据识记材料时对某种感觉通道的偏爱而产生最好效果,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与动觉型。
视觉型擅长于通过自己读或看来学习,这样的学习者对视觉刺激敏感,习惯从视觉接受学习材料,例如景色、相貌、书籍和图片等。这样的学习者喜欢通过自己看书和记笔记来学习,而不适于听取教师的讲授和灌输。
听觉型则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这样的学习者对听觉刺激敏感,对语言、声响、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强。他们在学习时甚至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当学习外语时,他们喜欢的方式是多听多说,不太关心具体单词的写法或者句型结构。
动觉型则以动手、动口来学习,效果最好。他们喜欢接触、操作物体,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感兴趣,而教师用手拍拍他们的头表示赞赏所产生的效果要比口头表扬好。
2.时间节律
每个个体对一天之中学习时间的偏爱是不同的,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段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人在早晨(这种人被称为百灵鸟型)学习效率高,有的人在晚上至深夜(被称为猫头鹰型)学习效率高,有的人在上午易于集中注意,而另一些则在下午学得更好。当然也有些学习者属混合型。
3.大脑的单侧化
这是指左侧或右侧大脑半球何者占优势的问题。右侧脑与直觉、艺术等倾向相联系,其加工方式是视觉的、平行的、整体的、模拟的。左脑则与逻辑和系统思维相联系,其加工方式是言语的、系列的、数字的、几何学的、理性的和逻辑的。每个人单侧化优势不同,在学习的有关材料上就会有差别。
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者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学习一段时间后喜欢做些短暂的休息或活动活动身体,而有些人则不需要休息或活动身体直至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主要涉及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加工的方式和特征。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倾向于使用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s)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学习风格的情感和意动因素涉及情绪表露、价值判断、行为决策等活动的方式及其特征,诸如好奇心、焦虑水平、坚持性、成就动机、志向水平、主动性以及冒险性等方面。下面只介绍几种经典的认知风格。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早在19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 Witkin)对空军飞行员靠什么线索来确定自己是否坐直问题感兴趣。他设计了一种可以倾斜的房间,让被试坐在一张椅子上,椅子可以通过转动把手与房间同向或逆向倾斜。当房间倾斜后,要求被试转动把手使椅子转到事实上垂直的位置。场独立或场依存结果发现,有些被试在离垂直差35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完全是坐直的;而有些人则能在椅子与倾斜的房间看上去角度明显不正的情况下,仍能使椅子非常接近于垂直状态。威特金由此提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他把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前者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后者是“内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场依存型的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景的某一个方面。场独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认知风格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所以,在学习中,凡是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符合的学科,学生的成绩一般会好些。场依存型的人的社会定向特征使他们在学习社会材料时较场独立型的人好,而场独立型的人在学习未经充分组织好的材料时较场依存型的人好。但相对场依存型的人和相对场独立型的人的区别不是在学习能力上,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上。
场定向很可能在职业选择中是一个因素。如果其它条件相等,那些场独立型的人们相对地讲当领航员、建筑师、工程师以及在涉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职业,就比较好;而场依存型的人的趋势则是在社会科学的教学、精神病护理、涉及到人的职业上就会做得好些。
2.冲动型和沉思型
卡根等人(Kagan, 1966)曾对认知速度进行过深入研究。卡根在对儿童的分类风格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些儿童反应得很快,而另一些儿童并不急于反应,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
卡根编制了匹配相似图形测验,以考察儿童的认知速度。例如,在下图中,儿童要从下面一组图片中找出与顶端一模一样的图片。冲动型和沉思型通过这类测验,可以识别出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型(impulsive)学生一直有一种迅速确认相同图案的欲望,他们急忙做出选择,犯的错误多些;沉思型(reflective)学生则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做出的选择比较精确,但速度要慢些。
认知速度的差异与智力分数无关,但与学校的学习成绩有关。有人发现,不能顺利升级的儿童更具有冲动性。沉思型的儿童在中等难度的知觉与概念性的问题解决任务中的成绩比较好,在概念获得和类比推理任务中能做出更成熟的判断。沉思型与散文阅读、系列回忆和空间透视有正相关。与沉思型儿童相比,冲动型的儿童更容易分心,急于求成,成绩较差,掌握性动机比较弱。
3. 深层加工和表面加工
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深层加工,另一种是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
4.整体型和序列型
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Pask,1976)曾经让学生对一些想象出来的火星上的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并形成自己分类的原则。在学生从事完分类任务后,要学生报告他们是怎样进行这项学习任务的。帕斯克发现,学生使用的假设的类型以及建立分类系统的方式上,都表现出一些有趣的差异。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之为序列性策略(serial strategy),就是说,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而另一些学生则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为整体性策略(holistic strategy),就是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采取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往往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而且,他们的视野比较宽,能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立即着手一步一步地解决。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他们在把这些子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由于他们通常都按顺序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只是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如果他们要使用类比或图解等方法,也是比较谨慎的。
与整体型和序列型相类似,有人提出了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processing)和继时性加工(sucessive processing)两种类型。同时性加工是指学习者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对多个信息做出加工,并将它们联合成整体,从而获取事物的意义,继时性加工是指学习者倾向于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从而获取其意义。对信息的同时加工和继时加工,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学习者对此有着不同的偏爱。长于同时加工的学习者表现出善于系统把握事物的视觉空间关系,能觉察到各部分以外的更多信息。长于继时加工信息的学习者倾向于按部就班、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
5.趋同记忆与趋异记忆
在接触到新信息的时候,有的学习者倾向于精确地知觉新信息,能够觉察出新旧信息的细微不同和变化;有的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将新信息同化入原有的信息之中,而不能做出精确的分化。这两种对记忆风格的偏爱分别称作趋异和趋同。趋异者由于对新信息做出了精确的分化,则能够精确地回忆;而趋同者由于没有对新信息做出精确的分化,只在头脑中保持了较为模糊的印象,因此不能精确地回忆。
有关学习风格的类型理论还有许多,有些与上述类型相似,例如,整体型和分析型的分类与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分类有些相似,有些非常细微,涉及辨别方式、注意方式、对信息形式(言语或图像)的偏爱乃至行为方式等,有些甚至涉及个性差异,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1)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优势”课题项目负责人
学习经历:
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
工作经历:
助 教 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
讲 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03-今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国内外进修、培训:
99.01 香港大学合作研究
99.08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研究
06.08 美国密苏里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学习优势概念转变,探究学习,基于问题学习,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等。
2)好方法教育,和美国圣·约翰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院、新加坡教育部“学习优势”研发专家Michael Choy(蔡成坚)及K.C.Sim(沈广才)博士独家合作,经北师大、北京市教委、中国教育学会立项,在中国推广“学习优势(Learning Styles)”教育体系。10年来,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新加坡等地为千余所中小学的数百万学生和家长提供过服务,并全程跟踪辅导了2万多名中小学生.
3)全国各地就“学习优势”理论展开交流学习
如日下午,全国“学习优势教育”现场观摩活动在镇江外国语学校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作为专家莅临指导。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文学风格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文学风格
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定&&&&义话语情境造成的话语特色风格1情感体验风格3个性心理风格4艺术修养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道路。生活实践对于作家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而且也使他们具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独特情感体验。而这种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的独特情感体验,又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有着直接影响。
出生于受皇帝所宠幸的贵族家庭。曾祖父在康熙二年任江南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历任、、两淮。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在织造府。曹雪芹的父亲担任过江宁织造。但是,由于曹雪芹父辈的解送织物进时骚扰驿站,苛索银两,被巡府塞楞额参奏,雍正皇帝降旨将曹頫免职,并查封其家产,从此家道衰落。曹雪芹随遭罪之家由繁华的迁往北京,过着日渐艰苦困顿的生活。往昔的锦衣玉食已成梦幻,如今成了“举家食粥酒常赊”。这种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曹雪芹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并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重大的影响,使他能够直面惨谈人生,正视的现实,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他在《红楼梦》第一回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旨趣,书中所写生活都是自己“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都是自己的切身体验,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高度逼真而又深微精妙,天然无饰而又浑然一体的创作个性。一个作家所受的思想影响,也会通过创作倾向表现在创作个性上。曾接受过泛神论的影响。他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种泛神论思想对郭沫若的创作个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创作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表现。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是一条天狗啊!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我效法造化的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湘累》)。强调自我,感情炽热,气势磅礴,夸张奇特,是郭沫若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在泛神论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鲜明创作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精神面貌,它是在气质基础上形成的、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经常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但气质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的客观自然基础。对一个人而言,“反应的快慢,情绪和强弱,注意时间集中的长短和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内心世界等等”,都是由气质所决定的。在气质基础上所形成的个性心理,对作家感受、体验生活,对作家的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最终形成艺术个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感情这种心理因素,对创作个性的影响就不可低估。感情有强弱隐显之别,强者显者奔放冲动,弱者隐者沉静蕴藉。奔放冲动者长于想象,长于抒情;沉静蕴藉者长于观察,长于描写。长于想象和抒情者,看问题观察事物,往往从大处着眼,甚至根据感情需要,把对象加以夸张变形:白发可以三千丈,雪花可以大如席,之水可以天上来,风可将海吹立起来。长于观察和描写者,想问题看事物特别细心:雪花如柳絮,雨丝细如麻,风吹湖水泛涟漪。即使同是抒情,前者奔放如火山爆发,后者细腻若溪水流转。如对国破家亡,是“怒发冲冠”,则“欲语泪先流”。一个作家所受到的艺术熏陶、所接受的文学影响,是他艺术修养的基质,这种艺术修养基质,同样会反映到他的创作个性之中。《戏为六绝句》中写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所接受的文学影响不只一家,以很多诗人为自己的老师。但在这很多诗人中,又以现实主义诗人为主体。具体地说,他接受的主要是《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亲近《诗经》中的风雅之作,推崇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赞赏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风范“诗看子建亲”,称颂初唐“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这一文学传统影响了杜甫的创作见解:诗歌创作要从对生活的“遇”出发,从对社会、人生的“感”出发,从而形成了他直面现实生活,关心民间疾苦的内容特色和创作个性。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我国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之说,就是指的受时代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时代风格。下面,我们以建安时代几位著名诗人的部分极富代表性的诗句为例,具体地剖析了一下何为“建安风骨”,看看它们表现了哪些时代特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送应氏》: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王粲《七哀诗》: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悲愤诗》: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悬男头,载妇女 。
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从建安时代这些著名诗人代表作看,所谓建安风骨即是:在内容上,几乎都是政治抒情诗。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凄惨萧瑟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们悲壮愤激的情绪,寄托了他们忧时叹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着比较一致题材和主题。概而言之,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构成了这些诗人的共同基调。在艺术上,建安时代的诗人们抒发情怀,描写事物,不追求纤细的技巧;驱驾语言,摹写形象,尽力昭现生活状貌。用刘勰在《》中的评论,建安风骨就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建安风骨”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那个动乱的时代,主要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世界上有各个不同的民族,它们生活在各自特定的地域,有彼此不同的经济生活、社会风尚、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形成了特定的心理素质。各不同民族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素材、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社会心理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他们作品的风格,也会受到该民族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心理这个共同体的影响,使之具有民族性。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从作家的“写作的风格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人”,并从他们的作品辨别出的“柔和和甜密”,法国文学的“明彻、严密和优雅”,的华丽辞藻、庄严风格。爱情,是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永恒感情,爱情作品,是各民族文学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学品种。这种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表达爱情的不同方式。同是贵族少女,同是争取婚姻自由的(《西厢记》女主角)和(《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女主角),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极为不同。朱丽叶表达爱情单纯坦率,像晶莹的露珠,像清澈的泉水:
如果你的爱是可靠的,
你的心思是结婚,明天就给我一个信,
我会叫一个人去找你,你告诉我,
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婚礼可以举行。
我就把一切都交给了你,
随着你,我的主人,要到哪里,就到哪里。
这种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英国的民族特色。英国发展较早,思想比较开放自由,英国人有朝气,喜外露;他们的文学也爱明喻,富有幽默感,对爱情的表白也坦率、直露。
崔莺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与朱丽叶大不一样,她婉转曲折,缠绵悱恻,时气时恼,忽喜忽悲。当老夫人赖婚,相思成疾时,莺莺派红娘去问候张生病情,急不可待地看红娘传来的书简,但看过之后,粉面含春的容颜马上布下一层严霜。她约张生月下幽会,当张生如约赶来时,她又沉下脸来: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莺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因为,长期受的统治,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人们不敢说心里话。即使有感情要表达,也只能通过隐晦、曲折、含蓄的方式加以表现。
除时代因素和民族因素外,阶级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也较明显,有时候还表现得十分突出。因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它会影响到不同阶级风格的形成。历史上文人创作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其原因也在于此。
风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多方面的因素并非是平均发挥作用的,可能某种因素的作用力强一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力弱一些,但决不可能仅有一种因素在发挥作用。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既与他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有关。的奔放飘逸,一方面关涉他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社会经历,另一方面还关系到他的个性气质。文学风格体现于作者塑造的人物,以及人物性特点,和文字的个人表现力。如的文字富有极强的辨认力,而辨认力是由于文学风格而形成的。A. 作家选择题材的一贯性
B. 感情传达的独特性
C. 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D. 作品主题的独特性A. 表现在作品体裁上
B. 表现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
C. 表现在语言上
D. 表现在情节结构、文学创作是出于作家自我的心理需要。作家通过创作活动,抒发自我情感,表达自我理想,阐释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体验与追求。因而他的创作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极其深刻的 ,是形成文学风格的直接原因。的布封认为,“风格即人”。歌德进一步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 明白 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这里,歌德不仅强调了风格与作家心理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强调了人格对风格的重要影响:人格是形成风格的前提条件。
在上,早在就涉及到了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曹丕的“文气说”,率先指出了作家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强调了作家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一致性。“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刘勰进一步研究了文学风格与作家在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基础上形成的创作个性的关系,指出文学风格是由作家个性所直接决定的,作家有什么样的“才”、“气”、“学”、“习”,就会创作出什么样风格的文学作品。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他们创作出的作品风格大不相同:“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涎,故理俊而词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文心雕龙》)。长期以来,理论界在强调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一致性时,常常忽视了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矛盾性。就曾谈到作家个性、人格与其作品风格的不一致现象。他说:彼德拉克、爵士、和,他们的性格和天才是相接近的,然而——一个有节制的人——却在他的生活中驳斥了自己风格的无节制以及自己作品中的形象……他喝的是白水,却颂扬 新酿的酒 ,正象兰一样,他吃得很少,却赞美丰富的食物。
也是这样,他的柔和文雅的谈话跟他那种大胆诗句的讽制精神是不相称的。巴尔扎克用大量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作家个性特征与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如果从哲学的观点解释这种现象,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一致的观点,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不一致的现象,正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文学的形象和意蕴具有无限的生动性,丰富性,他所蕴含的内容远比作家的思想和个性丰富,而读者从作家的具体作品中所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也远比从作家本人身上所得到东西丰富多样。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创造,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超前性,它总是力图提供高于生活的理想追求以激励人们迈向未来。如果一个进取精神强,思想品质好的作家,他的现实追求与文学的理想追求就可能一致。如果一个缺少进取精神,思想品格不高的作家要在文学中追求理想,那么,他文学作品中的理想追求就会远远高于他的现实人格。文学典型,不仅具有形象的独特性,思想的深刻性,而且还具有性格的丰富性、变化性,甚至多极对立的二重组合性。特别是像和阿 Q那样的,他们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丰富性、变化性、矛盾性是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所不具有的。作家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由于受到社会关系网与历史合力网的制约,不允许他的性格任意变幻,他的个性心理也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创作出丰富性格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想象力丰富、创造力的强的作家,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处于虚幻情势时,他们就可能创作出具有性格丰富性的典型形象。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文学典型的性格也远比作家的个性丰富多彩。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研究作家人格与文学风格时,一定要具有辩证的文学风格观,既要看到文学创作是作家“各师成心”,文学风格就会“其异如面”;也要看到文学创作中作家隐蔽己心,文学风格就会不等于人。否则,我们的文学风格论就无法解释文学史上的一些特例:作家人格、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矛盾性,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关于这一点,早就告诫过我们:如果要想从某人所见到而表现出来的作品去推断他做了什么,起了什么意志,即肯定知识与意志之中有逻辑的关系,那就是错误的。许多传记中的传说都起于风格即人一个错误的等式。好像一个人在作品中表现了高尚的情感,在实践生活中就不可能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或是一个在剧本中写的全是杀人行凶,自己在实践生活中就不可能没有做一点杀人行凶的事。艺术家们抗议道:“我的书虽淫,我的生活却正经”。不但没有人相信,反而惹到欺骗和虚伪的罪名。在研究文学风格问题时,若没有辩证的风格观,只看到作家人格、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一致性,而看不到其矛盾性和不一致性,对文学实践极为不利。在创作上,完全把人格与风格等同,强调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势必将创作引向歧途:那些人格伟大的作家害怕写不出风格伟大的作品而疑虑重重,那些人格卑下的作家害怕遭人非议而犹豫傍徨。在批评中,完全把人格与风格等同,强调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势在将批评引向简单化:把作品中人物与作家等同,追踪索迹,导致文学冤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kolb 学习风格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