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和放线菌酮的区别是什么?

霉菌和放线菌的区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霉菌和放线菌的区别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细胞核的结构不一样,霉菌是真核生物,放线菌是原核生物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是一种真核生物,因此霉菌的菌丝中有细胞核霉菌属于真菌,只有很少的一些种类具有无隔菌丝,霉菌的菌丝比放线菌菌丝要粗,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从不形成有隔菌丝,其细胞内没有真正的核。而放线菌则是一种原核生物。而且有一大类霉菌的菌丝是有间隔的(细胞分裂的结果)。 另外,只在产生孢子时才产生间隔
放线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阎逊初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阎逊初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阎逊初,分类学家。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结合抗生素的筛选先后发现并描述放线菌目中的新种200多个,建立新属3个。主编的《链霉菌鉴定手册》和编著的《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等著作,对我国抗生素生产和有关的科研、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并为我国培养了不少放线菌分类科研人才。出生地河北高阳职&&&&业分类学家主要成就结合抗生素的筛选先后发现并描述放线菌目中的新种200多个
 微生物学家。河北高阳人。
1934年毕业于经济系。
1944年获法国里昂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
1949年获法国国家生物学博士学位。
研究员。中国放线菌分类工作的奠基人。
50年代起,从事放线菌分类研究,将种数极多的链霉菌,按形态培养特征划分为14个类群,后又简化为12个类群,为这个属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方便,填补了中国放线菌分类学的空白;先后发现13个类群、100多个新种和新变种;历年来为有关单位鉴定了100多个有实际意义的放线菌种。
1980年当选为(学部委员)。阎逊初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和外祖父均为晚清进士,父亲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后毕业于京师学堂,曾任北京四中校长。在家庭的熏陶下,阎逊初自幼喜爱读书,追求上进。1923年,阎逊初入京西妙峰山下的温泉中学学习。山区的清贫生活养成了他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作风。1928年升入北平中法大学预科学习,两年后转入经济系本科学习。1934年阎逊初以四年学习平均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被保送法国留学。
到法国后,阎逊初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决定改学农学,就读蒙塔利尔地方农校,后转入格里尼雍国立高等农校,获法国农业技师衔。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离校前阎逊初受到校长的单独接见。阎逊初学业完成之后,本已踏上归国之路,可是在途中因二战爆发航线中断,被迫返回法国。随后他进入里昂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师从里昂大学真菌学家居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他获得法国国家博物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继续博士后研究。1951年春,阎逊初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回国后,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参加国际反细菌战委员会,调查美国进行细菌战的事实,担任当时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细菌战会议的法语翻译组组长,领导法文小组工作了8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抗生素工业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迅速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以满足我国医疗卫生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当时微生物学研究,特别是放线菌研究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而放线菌研究无论是对已有抗生素的生产,还是新抗生素的寻找,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工作。鉴于此,阎逊初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全力投入了放线菌的研究。
自1953年开始,他结合抗生素的筛选,组织和领导了放线菌分类鉴定研究组,进行了大量的放线菌分离、筛选和分类鉴定研究。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和报告60余篇。发现并描述放线菌新种近200个,新属3个。以他为首的放线菌分类组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链霉菌鉴定手册》(科学出版社,1975)。该书内容丰富,按类群特点将国内外发表的产生抗生素的链霉菌汇集在一起,并提出以形态和培养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特性为辅的链霉菌分类原则,将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链霉菌千余种划分为14个类群,后又简化为12个类群。阎逊初提出的链霉菌鉴定系统,在国内曾被普遍采用,为抗生素、酶制剂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起到了指导作用。许多当时国外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产生菌在中国也被发现,打破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知识、技术封锁。70年代华北制药厂筛选出的“正定霉素”新抗癌抗生素就是在他指导下,以定向筛选的方法发现的。阎逊初由于在放线菌分类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成绩突出,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0年代,阎逊初领导的放线菌分类研究组,扩大对放线菌目新的种属研究。在研究吸收当代国际上被分类学者所普遍接受的化学分类指标的同时,结合他们的工作经验,运用以形态特征为主、化学指标为辅的综合分类原则,着重进行了放线菌属级分类单位的系统研究。年,他们除使用光学显微镜和生理生化试验等常规方法外,还使用电子显微技术、超薄切片技术、全细胞和胞壁的氨基酸和糖组分分析、DNA的GCmol%测定等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经过大量分析,研究了从我国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材料和国外有关典型菌株后,发现并建立了形态学和化学特征均区别于放线菌目中已有的60多个属的3个新属:小链孢菌属,类链霉菌属异壁放线菌属3个新的放线菌分类单位的发现与建立,不仅表明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已接近国际水平,也丰富了放线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这3个新属先后在《微生物学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美国瓦克斯曼微生物所出版的放线菌杂志期上转载了小链孢菌属的详细摘要。1988年出版的英国著名放线菌分类学家顾德费娄等人编著的放线菌生物技术专著中,引证了他的有关我国一些放线菌新种、新属的描述。美、英、德、法、日等国的一些菌种保藏机构也先后收藏了这三个新属的典型菌株。这项研究成果,于1988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阎逊初不愧为我国放线菌分类研究的奠基人。
阎逊初为推动我国抗生素工业和放线菌分类研究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1956年,他被聘任为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推动我国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工作。50和60年代,为了开创我国的抗生素筛选研究,他先后参加了4次全国抗生素学术讨论会的组织工作。每次他都做关于抗生素及其产生菌的专题综述报告,介绍新抗生素的寻找及放线菌分类中的国际动向和问题,及时推进我国有关研究领域的发展。阎逊初先后翻译出版过:L.H.维诺格拉德斯基著的《土壤微生物学问题和方法》(法文,科学出版社,1962)、克拉西里尼科夫著的《放线菌和分枝杆菌》(俄文,科学出版社,1963)瓦克斯曼著的《放线菌,第二卷》(英文,科学出版社,1974)等多部专著。这些译著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也为我国抗生素的筛选、放线菌分类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92年出版的阎逊初编著的《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是一部汇集了国内外有关放线菌传统分类学研究成果的百余万字的巨著。书中对迄今发表的60多个属和近2000 种放线菌种进行了分类学描述。它将成为今后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日 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北坎尾村。
年 入北平中法大学预科学习。
年 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年 法国蒙塔尔日地方农校学习。
年 法国格里尼雍高等农校学习农学,获法国农业技师衔。
年 法国里昂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年 在里昂大学攻读,获法国国家博物学博士学位。
年 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年 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
年 任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研究员。
年 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员。
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日 病逝于北京。[1]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鉴定.科学通报,1956,(1):75-78.
2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Ⅰ.科学通报,1957,(6):171-172.
3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科学通报,1957,(7):208-209.
4 阎逊初,张国伟.近似烟色放线菌菌株的鉴定.科学通报,1957,(10):303-304.
5 阎逊初,张国伟.黄色长孢放线菌和红色长孢放线菌.科学通报,1957,(12):374-375.
6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科学通报,1957,(13):408-409.
7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科学通报,1957,(15):474-475.
8 阎逊初,张国伟.弗雷德氏放线菌和极长放线菌.科学通报,1957,(17):534-535.
9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鉴定.抗菌素演讲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 阎逊初等.放线菌分类研究Ⅰ.不吸水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391-401.
11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研究Ⅱ.吸水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371-378.
12 阎逊初,卢运玉.放线菌分类研究Ⅲ.青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379-393.
13 阎逊初,张国伟.放线菌分类研究Ⅳ.轮生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394-405.
14 阎逊初,卢运玉.放线菌分类研究Ⅴ.薰衣草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236-246.
15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研究Ⅵ.球孢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250-257.
16 阎逊初,张国伟.放线菌分类研究Ⅶ.产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258-273.
17 阎逊初.放线菌分类学进展.《微生物学专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6.
18 阎逊初.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分类中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6-415.
19 阮继生,卢运玉,阎逊初.放线菌分类研究Ⅷ.蓝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369-378.
20 阎逊初,张国伟.放线菌研究Ⅸ.紫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582-598.
21 阮继生,阎逊初.放线菌分类研究X.绿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572-581.
22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研究Ⅺ.弗氏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217.
23 阎逊初,卢运玉.放线菌分类研究XⅡ.金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236-252.
24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的研究XⅢ.黄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207-216.
25 阎逊初,张国伟.孢子粉红色链霉菌的三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4,14 (1):52-59.
26 阎逊初,张国伟.灰褐链霉菌类群的二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5,15 (1):27-30.
27 阎逊初,卢运玉.嗜热放线菌类群分类的研究.嗜热链霉菌的分类鉴定.微生物学报,):282-291.
2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放线菌分类组.链霉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29 阎逊初,邓宇秀.小单孢菌属分类的研究Ⅰ.五个小单孢菌新种.微生物学报,):110-115.
30 阎逊初,张国伟,邢桂香.灰红紫类群链霉菌的三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83-188.
31 邓宇秀,阎逊初.寡孢菌科分类的研究Ⅰ,小四孢菌属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4.
32 阎逊初等.链霉菌属中解磷解钾的三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9,19 (2):122-125.
33 阎逊初等.一株产生链黑菌素的链霉菌新种.微生物学报,1980,20 (1):5-9.
34 邓宇秀,阎逊初.小单孢菌属分类的研究Ⅱ,两个小单孢菌新种.微生物学报,):8-12.
35 阎逊初,姜朝瑞,张亚美.放线菌目中的一个新属.微生物学报,):289-291.
36 刘志恒,阮继生,阎逊初.拟诺氏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微生物学报,):26-29.
37 张国伟,邢桂香,阎逊初.链霉菌科中的一个新属.微生物学报,):189-194.
38 刘志恒,张亚美,阎逊初.放线菌目中的一个新属.微生物学报,):295-298.
39 刘志恒,阮继生,阎逊初.北里孢菌属的一个新种.微生物学报,):87-89.
40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实验九 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申佩弘目的1,学习..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实验九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云南若干地区土壤放线菌区系和资源考察——Ⅱ.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小单孢菌和链霉菌的细胞壁组成--《微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云南若干地区土壤放线菌区系和资源考察——Ⅱ.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小单孢菌和链霉菌的细胞壁组成
【摘要】:从云南省的程海、抚仙湖及西双版纳季雨林的湖底泥或土样中分离到放线菌,并按Backer等的方法分析了52株小单孢菌和99株链霉菌的胞壁组分,并对这两个属的细胞壁组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正文快照】:
在进行云南不同地区放线菌区系及资源考察的过程中,在前文「1]工作的基础上,对从不同生态环境分离的小单抱菌和链霉菌的细胞壁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 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原系金沙江水系。因周围森林遭受破坏,水源不足,30。年前已无水流入金沙江,成为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艳,薛泉宏,陈占全,常显波,孙小凤,司美茹,来航线,张荣;[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王启兰,曹广民,姜文波,张耀生;[J];微生物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常显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光亮,于金友,石玉萍,刘香明;[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张丽萍,张贵云;[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邹汉玄,杨先跃,曹斌,李静波,丁华,孙定国,叶文明,陈汉初;[J];果树学报;1994年01期
滕志宏,郭爱莲;[J];高校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褚以文;[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9年02期
徐铮,曹永兵,姜远英;[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年05期
李文均,张忠泽,姜成林;[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年01期
李海峰;王素英;;[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周世宁,林永成,姜广策;[J];海洋科学;1997年03期
陈志谊;[J];江苏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振国;[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尚占环;丁玲玲;龙瑞军;马玉寿;;[J];草业学报;2007年01期
何建清;吴云锋;张格杰;;[J];微生物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何建清;[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强郁荣;[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关统伟;[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周成萍;[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杨丹玲;[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小雄;林海鹏;谢晴宜;洪葵;;[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功克;;[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梁效伟;陈名洪;林如;方东升;连云阳;江红;;[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廖祥儒;;[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植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学术报告及研究论文集[C];2007年
郝丽;马海龙;徐润;顾沛雯;;[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陈正军;关统伟;夏占峰;张利莉;;[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湛方栋;[D];云南大学;2012年
伍艳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丽华;[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何廉旗;[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李益;[D];暨南大学;2010年
罗应学;[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0年
孟和毕力格;[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放线菌、霉菌的主要区别_百度作业帮
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放线菌、霉菌的主要区别
放线菌虽然与细菌相近,但与细菌的区别在于放线菌有真正分枝的菌丝体,而细菌没有菌丝体.放线菌虽然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但无隔断,为单细胞,菌丝内不具有完整的核.霉菌同样是菌丝体,但分两种,一种是无隔断单细胞,但是含有多个细胞核,还有一种是菌丝体有隔断,整个菌丝是有多细胞构成.
细菌和放线菌均要在油镜下才能观察的清楚,而霉菌在40倍下就能观察,在做显微观察之前可从菌落的做初步判断,细菌和放线菌的区别主要在于,放线菌可以观察到菌丝体,做片取材好的话,可以看到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分两类一种是无隔断单细胞,但是含有多个细胞核,还有一种是菌丝体有隔断,整个菌丝是有多细胞构成
根据个体的大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线菌酮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