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RO在水业中985 211是什么意思思

李国学----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和环境学院再生资源处理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
核心提示:李国学----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和环境学院再生资源处理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
授 , Professor
1963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
  籍贯:吉林省松源市扶余县
电话:010-(办),
E-ail:ligx@
学历及工作简历
3.7 吉林农业大学土化系本科毕业
6.7 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环境保护硕士毕业
8.6 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
2.12 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
9.1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
1999.12- 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6.5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6.5-至今
资源和环境学院再生资源处理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
6.6, 2012.10-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研究方向:
循环农业与污染控制技术,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水处理与节水灌溉技术,环境影响与评价,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社会工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顾问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环境与卫生组成员,北京市环境卫生协会专家委员会特约专家,中国绿色食品学会会员,中国环境学会会员, 环境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特约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目前任亚行-中国技术援助项目中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二期项目(CEFPF赠款编号:Grant 0202-PRC)中方生态与环境工程专家
短期合作、交流、进修或培训经历:
6.5&&&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高级访问学者
3.1&&澳大利亚&生态农业建设&访问学者
5.5&&&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大学&城市垃圾管理&调研与访问学者
-德国联邦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和Hohenheim University,合作访问
1.9&& 德国联邦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合作访问
学术及其他荣誉:
198719992000&& 20012004200520062008200923, 2200520062005512200652200720082010
已承担的科研任务:
2. 7559-02&5
7. 5.121997
8. 5.12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区环卫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主持项目和组织实施,1997获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 6.5RGC/UGC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ies
Grants Committee)3
11. 8.1250
12. 9.1 --2
15. 3.125000t
16. 4.125000t
17. 9.1北京市科协立项的 RK-96-04&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调查和评价&,项目主持, 2000年3月初通过北京市科协组织鉴定与验收
20. 5.1240
25. 3.128000001
27. 5.12北京市市政管委:中德北京额外咨询项目-北京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分析,中方技术顾问,
28. 5.122002BA516A03
29. 5.12 863
31. 3.12FAOTCP/CPR/0170(A)
32. 5.12 863
40. 0.12(2007BAD89B07)
41. 8.9080mm
43. 9.112008BAK47B-07-03
44. 1.7&南宫堆肥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和工艺优化研究&,项目主持,已完成
目前主要承担的科研任务:
3. 8.128632005AA6023
5. 0.122006BAD10B05
7. 0.122006BAD07A01
8. 1.12 Joint Sino-German transfer project:
&Recycling of organic residues from agricultural and municipal origin in China&,
Subproject 4: Composting of solid wastes after anaerobic
fermentation
9. 2.12北运河水系上游典型污染区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03)
13. 2.12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及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规律研究,
17. 2.12北京市农业局:
18. 3.12基于N素损失原位控制的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臭气产生规律和控制机理(),
19. 1.12&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研究与示范&中&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和工艺研究&(Z002),
20. 2.735-07
22. 2.12863-2
23. 6.1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循环农业科技工程&(2012BAD14B00),
24. 6.122012BAD14B01-3
25. 6.122012BAD14B03-1
26. 6.122012BAD14B06-05
27. 6.122012BAD14B16-03
发表的主要论文:
1.&&&&&& 白瑛,张祖锡,李国学. 污灌土壤和地下水中易溶性盐积累和钙、镁离子的迁移、转化. 土壤资源利用与科学施肥,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国学. 污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硬度增长的原因,特点和调控措施的研究. 土壤资源利用与科学施肥,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p19-23
3.&&&&&& 李国学. 污灌对石灰性土壤和地下水盐分组分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1992,8(6):139-145
4.&&&&&& 李国学. 污灌区地下水质变异的主要特征:矿化作用和硬度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农业工程学报,):146-151
5.&&&&&& 李国学. 人工土快滤系统净化污水的化学与微生物特性及其氯化消毒的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152-157
6.&&&&&& 李国学. 污水经不同程度净化处理后灌溉对绿地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158-162
7.&&&&&& 李国学. 土地处理系统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土壤资源的特性与利用,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8.&&&&&& 李国学,丁雪梅,许立孝. 不同通气方式对生活垃圾处理效果的影响. 环境卫生工程,1994, (33):3-9&&&&
9.&&&&&& 李国学. 螺旋藻对低浓度污染海水净化处理的特点. 土壤管理与施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27~132
10.&&& 李国学. 现代农业生产措施对酸雨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现代土壤科学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724~728
11.&&& 李国学. 螺旋藻对不同COD浓度养虾用水氮磷去除特点及其机理分析. 农业环境与发展,1995,12(2):34~37
12.&&& 李国学. 高温堆肥和沤肥碳、氮转化和杀灭病原菌的比较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21(3):286-291
13.&&& 李国学.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与利用研究进展.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
14.&&& 李国学. 施用污泥堆肥对土壤和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中重金属积累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18: 563-568
15.&&& 李国学. 用水芹菜种子发芽特性评价污泥堆肥的腐熟度和生理毒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109~116
16.&&& 李国学. 黄斌,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4:103~108
17.&&& 李国学. 用化学和生物学参数评价堆肥腐熟度.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53~361
18.&&& 李国学. 不同堆肥材料及引入外源微生物对高温堆肥腐熟度影响的研究. 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报,1999,5(5)139~142&&&&&&&&&&&&&&&&&&&&&&&&&&&&&&&&&&&&&&&&&&&&&&&&&&&&&&&&&&&&&&&&&&&&
19.&&& 李国学. 不同通气方式和秸秆切碎程度对堆制效果和养分转化的影响. 农业环境保护, 1999,18(3):106~110
20.&&& 李国学. 都市农业与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研究, 1999(4):78-62
21.&&& 李国学. 高温堆肥对六六六和DDT的降解作用研究. 农业环境保护, 2000. 3
22.&&& 李国学. 城市垃圾堆肥制成低浓度复混肥的环境和蔬菜效应研究. 农业环境保护,2000. 5
23.&&& 李国学. 有机废弃物堆制及在设施土壤培肥和二氧化碳肥源中的作用. 蔬菜营养、施肥和环境(李晓林主编),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24.&&& 孙英, 李国学. 农牧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与控制氮素损失的生物技术. 蔬菜营养、施肥和环境(李晓林主编),2000
25.&&& 崔理化, 朱夕珍, 李国学等. 北京西郊城市污水人工快滤处理与利用系统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00.20(1):45~48
26.&&& 黄懿梅, 曲东, 李国学. 几种畜禽粪与稻壳堆肥制作中氮素变化特征的初探. 西北农业大学, 1999,27(27):182~186
27.&&& 刘善江,徐建铭,李国学. 高碑店污泥农用肥效及重金属污染防治. 华北农学报,1999,14(1):118~122
28.&&& Wong JWC.,
Fang M, Li GX., Feasibility of using coal ash residues as co-composting
materials for sewage sludg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1997. 18:
29.&&& Fang M, Wong
JWC., Li GX., Changes in biological parameters during co-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and coal ash residue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30.&&& Wong JWC.,
Li GX., Wong MH., The growth of Brassica
Chinensis in heavy-metal contaminated sewage sludge compost from Hong Kong,
Bioresource Technology. -313.
31.&&& Cui LH., Li
GX.,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using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Wetlands & Remediation
Conferenc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attelle Press, Columbus, Ohio USA
Publication data, 1999, p.171-178.
32.&&& Fang M, Wang
JWC, Li GX., Changes in biological parameters during co-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and coal ash residu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997,58:309-313
33.&&& 黄懿梅, 曲东, 李国学等.两种外源微生物对鸡粪高温堆肥的影响. 农业环境保护, 2002,21(3):208~210
34.&&& 李国学,张宝莉. 中国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环境标准的利用现状,集约化农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2001:184~201
35.&&& 孟凡乔,李国学等.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9(2)64~66
36.&&& Li GX, Sun
Y, Li YC. Control of nitrogen release during composting process. Compost Science
& Utilization. 2001
37.&&& 李国学,李玉春等. 固体废弃物堆肥化及堆肥添加剂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保护, ): 252~256
38.&&& 李莲芳,李国学等. 广灭灵(Clomazone)在水稻土中残留动态及降解影响因子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39.&&& 李莲芳,李国学等. 广灭灵(clomazone)在水稻土中的持留和淋溶行为, 农业环境保护, 2003
40.&&& 黄懿梅, 曲东, 李国学, 调理剂在鸡粪锯末堆肥中的保氮效果. 环境科学, 2003,24(2):156~160
41.&&& 史雅娟,孟凡乔,杨林书,李国学,沼气发酵残余物对野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2001,20(2):81~84
42.&&& 李国学,何建平,城市生活污水人工土快滤处理与绿地灌溉效果,北京节能(城市与节水),1999,3:1-~12
43.&&& 丁湘蓉, 李国学,李玉春.筛分及添加人粪尿处理对垃圾堆肥性质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1):122~126
44.&&& 李玉春,李彦明, 李国学,丁湘蓉.通过堆制方法进行发酵素接种扩培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1):98~103
45.&&& 李莲芳,李国学. 北京地区地表水资源问题与对策,中国自然资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陈传友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p132-136
46.&&& 李国学,李莲芳.我国小城镇和乡村水体污染及控制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5-31
47.&&& 黄雅曦,李季,李国学. 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6):765-768
48.&&& 张立金,闵顺耕,李国学,孙英. 农药甲萘威对DNA损伤作用初探. 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2003,282-286
49.&&& Zhang,LJ.;Min,SG.;Li,GX;Sun,Y.&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sticide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3,282-286(in Chinese).
50.&&& ZHANG
li-jin,SUN ying,Min,S.-G. , Li,G.-X.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Mode between Carbaryl
and ctDNA& with EB as a Fluorescene
Probe. poster TO &2002 China-Japan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Beijing,China, October 25,2002
51.&&& 张立金,闵顺耕,李国学,孙英. 克百威与ct DNA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学分析学报. 2005
52.&&& 张立金, 闵顺耕, 赵慈, 李国学, 孙英.光谱法研究甲萘威与DNA的相互作用.环境化学,2004,23(5):520~524
53.&&& 贺琪, 李国学(通讯), 张亚宁, 林小凤. 高温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及其变化规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4(1):169-173
54.&&& 张亚宁,李国学(通讯).化肥作为补充N源对堆肥碳素转化和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4(1):154-157
55.&&& 李玉春, 李彦明,李国学(通讯)等. 通过堆制方法进行发酵素接种扩培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1): 98~104
56.&&& 孙英, 张立金,闵顺耕,李国学(通讯). 三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DNA的潜在损伤作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3): 464~466
57.&&& 崔宗均,宫小燕,李国学(通讯).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报,2004,31(5):116~119
58.&&& 潘术香,李莲芳,张宝莉,李国学(通讯), 牛绍辉. 用标准类别指数评价法评价北京主要水系河流水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3): 560~564
59.&&& 李国学,李莲芳. 澳大利亚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对我国垃圾处理的战略思考. 决策咨询通讯. ):80~81
60.&&& 李莲芳,曾希柏,李国学(通讯),梅旭荣.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潮白河流域水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471~476
61.&&& 牛俊玲,崔宗均,李国学(通讯),王伟东. 高温堆肥中分解复合菌系对木质纤维素和林丹的降解效果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2): 375~379
62.&&& 纪华,夏立江,王进安,刘学建,杜巍,董勇力,李国学. 垃圾填埋场硫化氢恶臭污染变化的成因研究. 生态环境 ): 173-176
63.&&& 李彦明, 李国学(通讯), 王丽莉, 李浩宇, 王雪. 淀粉粘结剂对颗粒有机复混肥养分释放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EI). 2005,21(10):113~117
64.&&& 李彦明, 刘晓霞, 李国学(通讯), 魏远. 淀粉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中的应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65.&&& 李彦明, 李国学(通讯). 有机复混肥造粒有机粘结剂的研制及其造粒性能研究. 磷肥与复肥.2005.
113.Guoxue
Li(通讯), Fushuo Zhang, Ying Sun, et al. Chemical Evaluation of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as a Mature Indicator for Composting Process.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2001, Volume 132, Numbers 3-4, Pages
114.Hui Deng,
Guoxue Li(通讯), Hongbing Yang, et al.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cotton stalk by microwave assisted KOH and K2CO3 activ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ume 163, Issue 3, 1 October 2010, Pages
115.Hui Deng,
Jianjiang Lu, Guoxue Li(通讯), et al.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on adsorbent
materials produced from cotton stalk,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ume 172,
Issue 1, 1 August 2011, Pages 326-334.
116.Chun-Ping
Li, Guo-Xue Li(通讯), Yi-Ming Luo et al. Ambient air monitoring of Beijing
MSW logistics facilities in 2006.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
Volume 146, Numbers 1-3, Pages 243-251.
117.Chunping LI,
Guoxue LI(通讯), Yiming LUO, et 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ansfer stations in Beijing in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ume 20, Issue 8, 2008, Pages
118.Tao Jiang,
Frank Schuchardt, Guoxue Li(通讯), et al. Effect of C/N ratio, aeration rate and moisture
content on ammonia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uring the compost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ume 23, Issue 10, October 2011, Pages
119.Limei Ren,
Frank Schuchardt, Yujun Shen, Guoxue Li(通讯), et al, Impact of struvite crystallization on nitrogen
losses during composting of pig manure and cornstalk, Waste Management, Volume
30, Issue 5, May 2010, Pages 885-892.
120.Guiqin Wang,
Li Qin, Guoxue Li(通讯), et al. Landfill site selection using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AHP: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ume 90, Issue 8, June 2009, Pages
121.Peng LU,
Li-jun CHEN, Guo-xue Li(通讯), et al. Influence of furfural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and ethanol yield of Saccharomyces kluyver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ume 19, Issue 12, 2007, Pages .
122.Li-Mei Ren,
Guo-Xue Li(通讯), Yun-Jun Shen. Chemical precipitation for controlling
nitrogen loss during composting.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2010, 28:
123.Yujun Shen,
Limei Ren, Guoxue Li(通讯), et al. Influence of aeration on CH4, N2O and NH3
emissions during aerobic composting of a chicken manure and high C/N waste
mixture, Waste Management, Volume 31, Issue 1, January 2011, Pages
124.Jing Ge,
Jian Cong, Ying Sun, Guoxue Li and Zhiqiang Zhou, et al. Determin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in Surface Water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from
Beijing,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10,
Volume 84, Number 4, Pages 401-405.
125.Guoxue Li,
Lianfang Li and Guangfan Tang. Sewage treatment by rapid soil infiltration and
related effects on grass,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And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2004, Volume 1 and 2, Pages 668-676.
126.Li LF; Li
GX(通讯); Yang RB, et al. Clomazone dissipation, adsorp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four paddy top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China, 2004, Volume 6,
Nomber 4, Pages 678-682.
lian- Li Guo-xue(通讯); Liao Xiao-yong. Assessment on the poll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f
Beijing surface water based on GIS system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China, 2004, Volume 6, Number6,
Pages 981-986.
128.Wang Guiqin,
Zhang Hongyu, Li Guoxue(通讯), et al.
Using GIS and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Analysis for fishponds site selection in
inland districts. 2010 World Automation Congress (WAC 2010)&, Pages 31-8.
129.F. Schuchardt, T. Jiang, G. X. Li and R. Mendoza Huaitalla. Pig
Manure Systems in Germany and China and the Impact on Nutrient Flow.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所获专利:
1.&&&&&& 以活性堆肥为基料的粒状多功能有机-无机复混肥(发明专利,.7),李国学
2.&&&&&& 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ZL .7),李国学 李彦明
3.&&&&&& 一种堆肥过程中控制氮素损失的方法及其专用固定剂(发明专利,ZL .1),李国学 贺琪 李彦明
4.&&&&&& 一种干粉型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1),李国学 李彦明 王雪 秦莉 王丽莉
5.&&&&&& 一种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3),李彦明 李国学 王雪 王丽莉 秦莉
6.&&&&&& 用于垃圾堆肥有机复混肥的改性淀粉黄原胶系列有机粘接剂及其制备方法(已受理),李国学 李晓霞 李彦明
7.&&&&&& 一种强化去除污水氮素的人工土快滤系统,发明专利. 李国学,汤灿,张南,沈玉君. .9(已受理)
8.&&&&&& 一种新型垃圾收集容器,发明专利.李国学,汤灿,张南. .0(已受理)
9.&&&&&& 槽式动态堆肥快速往复翻堆机,实用新型专利. 李国学,汤灿,张南. .3(已受理)
10.&&& 一种防治根蛆的药用有机肥及其施用方法, 发明专利. 李国学,汤灿,罗一鸣.(.4)
防治根蛆的药用有机肥及其施用方法, 李国学,汤灿,罗一鸣.(.X)
. , , 1996
. . , 1998
, . . 1999.
, . . 2000
, , . , ,2007
下一篇:暂无自来水厂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来自上海的研究结果
核心提示:自来水厂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来自上海的研究结果
自来水厂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来自上海的研究结果
1 饮用水消毒技术
长期以来氯一直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消毒剂。1905年英国伦敦水厂首次在供水系统中采用连续加氯消毒,1908年美国芝加哥水厂首次使用次氯酸钠作为常规消毒剂,1914年预氯工艺被引进美国,作为助凝剂和消毒剂。氯作为消毒剂应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1.2臭氧消毒
年法国NICE市建造首次采用臭氧连续消毒的BonVoyage水厂,美国年建造费城首座臭氧水处理厂,年俄国彼得堡有一座5 000 m3/d臭氧消毒水厂在运行,英国1933年建造了40 000~57 000 m3/d的臭氧水处理装置。
1.3二氧化氯消毒
1944年二氧化氯在尼亚加拉水厂得到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二氧化氯逐渐在饮用水消毒领域得到应用,1970年二氧化氯被广泛接受为饮用水消毒剂。
1. 4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在控制病原菌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而紫外线消毒在净水处理中得到应用。年设计的紫外线消毒设备在法国马赛水厂试验性应用,至今欧洲采用紫外线杀菌的饮用水处理厂已有上千家。
臭氧和紫外不可持续杀菌,一般在水厂作为氧化剂或生产过程杀菌,而氯、二氧化氯不易降解和衰变,供水厂用其作为消毒剂,并使出厂水保持一定余氯或二氧化氯,在管网水中能保持杀菌,使微生物指标合格,确保供水安全。
2 消毒效果
按照消毒效果和氧化能力大致可排列为:臭氧、二氧化氯、自由氯、氯胺(O3&Cl2>HOCl>OCl->NHCl>NH2Cl)。为保证能去除99.99%的病毒、细菌,英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自由氯0.5 mg/L,接触30 min,CT值为15 min&mg/L。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自由氯浓度最低0.3 mg/L,消毒接触时间大于30 min,最低CT值为9 min&mg/L,化合氯消毒浓度大于0.5 mg/L,消毒接触时间大于120 min,CT值为60 min&mg/L。上海市供水自由氯消毒夏天沉淀池出口余氯最低0.3 mg/L,沉淀池接触90 min,因为有些水厂水库接触时间很短,主要靠预氯化,CT值为27 min&mg/L。化合氯消毒沉淀池出口余氯1.0 mg/L,沉淀池接触90 min,CT值为90 min&mg/L。化合氯、自由氯消毒的CT值均能满足国标要求。上海市中心城区有13家水厂,有35根主要出厂水管,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每4 h测1个水样,每年有约75 000个水样,上海中心城区管网水有550个采样点,每月2次,每年大约有10000多个水样,近三年细菌、大肠菌群合格率见表1。
因而在确保微生物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降低出厂水余氯,控制消毒副产物。
制水工艺中,90%以上的细菌、病毒在水厂混凝、沉淀、过滤过程中去除,因而水处理得越清消毒越容易。2012年、2013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出厂水平均浊度分别为0.07 NTU、0.06 NTU,管网水平均浊度0.14 NTU,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100%。
3 消毒副产物列入各国饮用水标准
1974年以&饮水加氯处理是否会引起癌症&为题,在美国开展了热烈的争论,美国华盛顿环境保护基金会Harris于1974年连续发表文章,指出新奥尔良市的自来水中检出可疑的致癌物,引起了各国重视,以后的饮水标准,包括美国、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及中国的饮水标准均把消毒副产物列入其中。目前消毒引起的消毒副产物已有几百种,我们重点研究国标中的几种消毒副产物。
在确保微生物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和控制消毒副产物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以下介绍上海市不同水源、不同季节、不同工艺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研究。
4 采用游离氯、化合氯消毒生成副产物的研究
4.1黄浦江水源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见表2)
(1)在耗氧量、TOC较高的情况下,采用游离氯消毒,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总量超标严重,无论是采用预氯化还是采用后加氯消毒,只要是采用游离氯消毒,三卤甲烷都超标严重。
(2)耗氧量和TOC较高的水源,采用化合氯消毒,三卤甲烷总量不会超标,如水源中氨氮较低,可以加氨至0.3~0.4 mg/L,氨氮在0.3~0.4 mg/L,化合氯投加量可以达到1.5 mg/L左右。
(3)采用游离氯或化合氯消毒,只要满足CT值要求,微生物指标均能符合要求。
4.2长江水源耗氧量相对较低可采用游离氯消毒
表3中的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是某水厂生产性数据。
(1)原水耗氧量较低时,可以采用游离氯消毒,从检测数据看,采用游离氯消毒时三卤甲烷总量比化合氯消毒高很多,但三卤甲烷总量没有超标。
(2)夏天气温水温高时,适当控制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一般游离氯浓度控制在0.3 mg/L左右),加氨然后再加氯至出厂需要的余氯浓度,三卤甲烷总量可以控制在05以下。
(3)不同水源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很重要,一般耗氧量、TOC在2 mg/L以下可以采用游离氯消毒。游离氯、化合氯消毒各有优缺点,在符合水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择消毒方式。
5同一个水源不同温度生成的消毒副产物量不同
使用青草沙水源,原水耗氧量约2.0 mg/L,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控制在0.8 mg/L左右,出厂前加氨0.3 mg/L左右,再加氯,出厂余氯控制在1.0 mg/L左右。随着水温升高,三卤甲烷生成量会随之增加(见表4)。
从表4数据分析,随着温度升高,三卤甲烷总量升高很快,主要是反应速度加快,这也符合反应动力学原理。如果不控制沉淀池游离氯浓度,三卤甲烷总量很有可能超标。
6 控制游离氯浓度是控制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的有效措施
一般原水耗氧量在2.0 mg/L可以用游离氯消毒,但夏天水温升高,游离氯浓度控制不好三卤甲烷总量同样会超标,因而不同季节控制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很重要。冬春季节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一般控制在0.8 mg/L较合理,夏天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控制在0.2~0.3 mg/L较合理,出厂前加氨0.3 mg/L,再加氯1.0 mg/L左右。
根据表5数据分析,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降低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总量可以控制在国标限值1/2以下,夏天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宜控制在0.2~0.3 mg/L。
7 游离氯消毒以化合氯形式出厂管网末梢水氯仿基本不变
从表6数据分析,以化合氯形式出厂,到管网末梢水中氯仿增加很少,基本没什么变化,均在控制范围内。
从表7可见,深度处理后氯仿要比常规处理工艺降低50%左右。
从表8中数据分析,深度处理工艺比常规处理工艺三卤甲烷明显减少,三个月中三卤甲烷总量平均低68.86%。这主要是由于经过深度处理后小分子质量有机物明显减少,使生成三卤甲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减少水源中微量有机物是降低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的主要原因,当然采用不同消毒方式控制游离氯浓度也可大大降低三卤甲烷的生成。
9 关注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
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中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变化、出厂水合格情况等应引起关注。
从表9可见无论采用什么工艺,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酸、三氯乙酸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二氯乙酸&50 &g/L,三氯乙酸&100 &g/L),深度处理工艺的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比常规处理工艺更低。不同水源生成二氯乙酸、三氯乙酸量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
10加氨能降低溴酸盐生成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当水源中含有溴化物时,在臭氧氧化作用下会生成溴酸盐,溴酸盐为潜在致癌物。经研究只要在后臭氧前加氨0.3 mg/L左右,就能抑制溴酸盐的生成,起到屏蔽作用(见表10)。氨与HOBr/ BrO-反应,抑制溴酸盐的生成:
NH3+HOBr/BrO-&NH2Br&NHBr2&NBr3&NO-3+Br-
加氨后溴酸盐明显降低,用硫酸铵加注更方便。
11 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和氯酸盐控制
二氧化氯消毒可以减少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的生成,一般二氧化氯采用现场制备,小水厂由于运输和安全问题,一般不使用氯气钢瓶和次氯酸钠,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新国标出台前对使用二氧化氯产生的消毒副产物没有要求,也很少有人对使用二氧化氯产生的亚氯酸盐、氯酸盐进行检测。
二氧化氯氧化能力强、消毒效果好、消毒剂用量少,对微污染水消毒可以减少三卤甲烷的生成,但二氧化氯消毒会产生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氯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的主要来源为制备二氧化氯纯度不够,混入一部分亚氯酸盐、氯酸盐;二氧化氯在消毒过程中会有60%~70%转化成亚氯酸盐、氯酸盐。即使是很纯的二氧化氯,如消毒过程投加1 mg/L,就可能转化成0.6~0.7 mg/L的亚氯酸盐、氯酸盐,因此如果二氧化氯消毒剂用量大就不能单纯使用二氧化氯消毒,需要和其他消毒剂合用。某县采用二氧化氯消毒,25家乡镇水厂亚氯酸盐、氯酸盐超标率76%,亚氯酸盐最高2.20 mg/L,氯酸盐最高3.42 mg/L,连续三年监测情况并没有好转。2012年对14家乡镇水厂消毒方式进行改善,前加二氧化氯0.5 mg/L,后再加次氯酸钠,有11家水厂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氯酸盐达标,三卤甲烷也达标,还有3家可能是二氧化氯纯度问题,仍未达标。该县2家县级新水厂也采用前加0.5 mg/L二氧化氯后再加次氯酸钠,亚氯酸盐、氯酸盐、三卤甲烷均达标。综合以上可以得出:二氧化氯消毒加注量大于1.0 mg/L时亚氯酸盐、氯酸盐易超标;二氧化氯消毒时的二氧化氯纯度很重要;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混用效果较好,二氧化氯消毒加注0.5 mg/L较合理。
(1)耗氧量较高时,采用游离氯消毒三卤甲烷会超标,微污染水源可采用化合氯消毒,氨氮较低时可采用前加氨0.3~0.4 mg/L,以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
(2)耗氧量小于2.0 mg/L时,可以采用游离氯消毒,但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快,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加,夏天气温、水温较高时也可能三卤甲烷总量超标,但可以适当降低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一般游离氯可控制在0.3 mg/L以下,加氨后再加氯达到出厂余氯要求,以控制三卤甲烷总量。
(3)深度处理后小分子质量有机物减少,采用游离氯消毒三卤甲烷总量较低,可降低三卤甲烷60%左右。
(4)出厂水采用化合氯出厂,管网末梢水三卤甲烷不会有较大变化。
(5)采用化合氯和游离氯消毒,出厂余氯较稳定,一般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浓度较低,远小于国家标准限值。深度处理出厂水二氯乙酸、三氯乙酸较常规处理工艺低。
(6)深度处理工艺加氨可以降低溴酸盐生成,主要是氨能起到屏蔽作用,使溴酸盐不易生成,目前上海几家深度处理水厂已在应用。
(7)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氯酸盐很容易超标,采用前加注二氧化氯0.5 mg/L和次氯酸钠,一般亚氯酸盐、氯酸盐、三卤甲烷不会超标。
(8)采用合理消毒方式,可控制三卤甲烷总量在较低范围。
本文刊登于《给水排水》杂志2014年第10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5 211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