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招聘工作人员必须211,985吗

作者:邓晖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10:24:26
选择字号:小 中
清华博士求职七月无果 因本科非985、211
<font face="楷体_GB年上海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上,挤满了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新华社发
毕业生们的困惑
说起找工作,顶着&清华博士&光环的陈达,一肚子牢骚。
这是一个&几乎摧毁他信心&的求职季。连续七个月的奔波与等待,他没有拿到一个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更让陈达崩溃的是,十次求职中的八次,他连第一道的&简历关&都过不了。
&往根上说,我觉得我的求职艰难,是因为没有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出身&。&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到清华大学的博士,陈达用七年努力实现了&曲线进京梦&;可从开始找工作时的&命运尽在我手&,到现在的&&出身&决定论&,却只用了七个月。
如今,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陈达嘴里的&好出身&绝不是个新鲜词,而是很多像他一样本科就读院校不是那么光鲜的毕业生们,频频遇到的尴尬&&但凡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从高校、政府到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民企、外企,都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种&狠挖出处&的招聘要求,也被毕业生们无奈地称作&学历查三代&。
而就在几天前,教育部一纸禁令让这个早已在就业招聘市场上狠刮了几年的&出身风&成为被治理对象:在规定中,教育部明文强调,在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活动、高校发布的用人单位信息之内,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面对这一为不少毕业生&伸张正义&的规定,毕业生们的观点并不相同,有很多人为此兴奋,也有不少人继续观望。
&禁发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样的做法很好,但是未来真不好说。&唐柳皱皱眉,一脸的无奈。这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年高考分数不俗,可就是因为当初没有选择一所211或985高校,唐柳在求职中同样备受打击。从研一开始,唐柳就在某媒体实习,半年后得知单位招聘存在&985高校&门槛后转投该媒体下属网站。原指望着能继续在大媒体从事专业工作,可直到快毕业时,她才发现网站的用人标准也&水涨船高&。&就业形势严峻,即使是严禁把学历限定写在招聘规定里,但是人力资源部门筛简历时看&出身&难免还是一条心照不宣的&行规&。即使管得住高校,也很难管得住其他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说法
一连串的诘问,让&出身歧视&成了大学生就业中一个解不开的结。而这么多年来,让它越系越死的手,绝不止一双。
&收到的简历都用麻袋装,不定个门槛怎么行?&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张岚告诉记者,在今年三月该校组织的辅导员招聘中,仅仅10人的岗位需求却收到了4000多份简历,&我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里面大多都是名校毕业,甚至不少是博士。招聘自然要优中选优,第一学历、最终毕业院校、专业、是不是党员、有没有当过学生干部都是参考标准,总不能让4000人都来笔试面试吧。要不是特别突出,我们确实没时间论证一个非985毕业的学生就比985毕业的学生优秀,成本太大。&不同角度换来不同立场,在部分学生那儿看来简单粗暴的&出身歧视&,在用人单位这里却成为最经济适用的评价标准之一,&我们也总跟就业部门的同事交流,学生确实挺无辜的,可板子也不能简单地打在用人单位身上。&
还有不少人认为,&出身歧视&背后,是就业市场对教育质量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的敏感反应,也对眼下的研究生教育直接发出了警示。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社会坚信高考成绩,对专升本、硕博教育不信任?&听多了&最难考的是高考,最好考的是博士&等调侃,也见过不少只想靠着文凭&镀金&,却没有相应提高能力的求职者,某国企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张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解释他们查学历的动机,&大学四年都在考研,读研时一年忙实习,一年忙毕业,同等条件下就算是误伤了一些同学,我们还是想多一个考核人才的标准。&
学生的无可奈何和用人单位的振振有词,在699万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就业大军面前,变得不只是简单的&唯学历论&,而是有着复杂的生长背景。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有人在坚持,也有人终究作出妥协。
4月下旬,陈达拟好了博士后入站申请,开始着手联系接收导师,&希望自己能再通过两年努力增加些筹码,弥补高考时的遗憾。&
就在几天前,唐柳辞去了付出一年多心血的实习工作,接受了一份来自重庆的行政工作邀约,&专业不对口,但二线城市的竞争压力还是小很多。&
而&出身歧视&这道难题,究竟能不能解开,他们谁也不知道。 (原标题《&学历查三代&的背后》)
文凭的信号功能与就业歧视
教育的功能一般有两种:一是能提高人的生产效率,高学历能带来高报酬;二是高学历是发现具有高效率员工的筛选手段,即文凭是一种信号,可以帮助雇主大幅度降低雇佣成本。
目前就业市场出现的&出身歧视&实际上正是教育两大功能的体现:雇主在招募大学生时并不知道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只能通过观察那些与大学生能力相联系的人口统计特征来做出判断。按照教育的信号功能假说,受教育水平高低是雇主判断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由&出身歧视&衍生出来的&第一学历&标准其本质是雇主对文凭筛选机制的进一步细化。
面对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刮起的&出身风&,教育部出台规定严令禁止,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考虑到大学生和雇主双方的需求及就业市场规律,这样的立法不能是&一刀切&的简单禁止,而应该按照求职者的劳动能力实行区别对待。其实,为了消灭就业市场的歧视,很多国家的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了对几乎所有雇主都适用的非歧视性要求。在我国,由于雇主基于市场偏好,认为&第一文凭&的含金量越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就越高,这样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第一文凭&歧视问题。可见,我们在讨论&第一文凭&这一市场自发产物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反思,在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用人单位对非985、非211、专升本、硕博教育的严重不信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唐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4-2-19 12:20:47
反对歧视,但是歧视背后的社会心态才是真正的恶魔!
<span style="color:#13-5-24 23:28:54
可以说,高考是目前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手段,能上985,211的人起码从智商上肯定差不了。而什么考研,考博的,后台的能操作性太大了。当然不否认有些人就是高考一时失利,但是从企业招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不想花这个功夫去验证,又不是招不到人。
<span style="color:#13-5-20 10:25:23
有些人说没有读985和211就是基础差,并不赞同,因为当年高考的时候地域录取还有很多差别呢?
<span style="color:#13-5-18 17:55:17
只有下决心全力以赴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别无它途。市场意向不可能通过政府一纸禁令就根本改变,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研究生教育十分不严肃,不仅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把关不严,一些以赚钱为目的,以获得高学历高学位为诱饵的短平快培训班干部班遍地开花,造成博士学位获得者鱼龙混杂,难辨真伪。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只好退而求其次,反查三代。
全面排查提高研究生教育,刻不容缓,市场意向务必尊重,并不涉及歧视不歧视的问题。
<span style="color:#13-5-18 15:07:02
作为用人单位,我们绝不迷信名校毕业生,而是要看其研究方向是否满足本单位的需求,从其成果看看是否有发展的潜力,从面试评价其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勤奋进取等素质。希望招聘单位重视招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真正为单位挖掘有用人才,不要仅仅为了完成招聘指标而已。
目前已有141条评论星辰话题:莫看不起俺,俺也是大学生
分享到关闭
分享按钮不再出现?确定取消
教育部:招聘信息禁用"985、211"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问题得到了教育部正式回应。
  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单位对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招聘时有歧视,这种状况对于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科学选拔青年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985工程&是指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指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到目前,211高校共有110多所,985高校共有39所。因为985高校同时也是211高校,所以二者合并总共110多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等名校,也不乏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西部高校。
  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表示,教育部主导这两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前已经被一些单位当成划分高校三六九等的依据。在招聘活动中,有的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有的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高校毕业生。
  据分析,这种&院校门槛&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记者检索一些招聘网站,发现用人单位这类问题颇为多见,例如杭州市下城区、青海省海东地区、上海市金山区、惠州大亚湾区等
  地,近年来引进储备人才时明确要求是&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也有一些非211高校招聘教师,要求应聘者具有211的教育和学术背景。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研究生说:&现在用人单位动不动就要求是211高校毕业生,甚至第一学历也得是211的,这让我们这些千辛万苦考研到211高校的本科生情何以堪?一些好点的单位,我们连报名、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指望与名校毕业生公平竞争了。&
  非985、211歧视不公平、不科学
  专家测算,&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的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6万。
  据分析,虽然985、211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水准确实整体上要优于一般大学,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大学也有优秀生。
  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哪些工作。
  罗和安等表示,用人单位设置985、211&院校门槛&,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表示,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三个严禁&,首次确认&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禁令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让全社会意识到,用人单位限定名牌高校行为并非理所当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的。
  &效果有待观察。在我国,行政指令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后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该不会公开限定985、211高校了,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可喜进步。&杨德广指出,教育部禁令只能规范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和企业尚无约束作用。
  有专家建议,目前推出一揽子反就业歧视法可能有困难,而单个部门下发通知又难以保证效果,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出台规定,禁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在招聘时设置&院校门槛&,首先在机会上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
  &长远来看,要抓紧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将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户籍、院校等限制因素予以规范,明确可以设置和不可以设置"限制性条款"的各种情形,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纠错和救济制度。&罗和安表示。 (据新华社)
非211、985歧视由来已久
  原标题:只招211、985学百害无一利 院校门槛由来已久
  据新华社长沙5月4日电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院校门槛&问题得到了教育部正式回应。
  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单位对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招聘时有歧视,这种状况对于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科学选拔青年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社会关注。
  非211、985歧视由来已久
  &985工程&是指国家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211工程&是指国家实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到目前,211高校共有110多所,985高校共有39所。因为985高校同时也是211高校,所以二者合并总共110多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等名校,也不乏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西部高校。
  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表示,教育部主导这两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前已经被一些单位当成划分高校三六九等的依据。在招聘活动中,有的单位在招聘条款中设置&院校门槛&,有的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高校毕业生。
  据分析,这种&院校门槛&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尤为明显。
  名牌大学不应成准入限制
  专家测算,&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
  据分析,虽然211、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水准确实整体上要优于一般大学,但是不能否认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大学也有优秀生。
  罗和安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哪些工作。所以用&院校门槛&来区别对待211和非211高校毕业生过于简单粗暴,实际上剥夺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指出,我国农村大学生很多集中于非&211工程&高校,就业时学历不过硬,又受户籍等限制,这样一来他们的上升通道受阻。这种现象如果代际传递,后果不堪设想。
  应在机会上保证就业公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表示,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三个严禁&,首次确认&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禁令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让全社会意识到,用人单位限定名牌高校行为并非理所当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的。
  &效果有待观察。在我国,行政指令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后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该不会公开限定211、985高校了,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可喜进步。&杨德广指出,教育部禁令只能规范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和企业尚无约束作用。专家建议,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出台规定,禁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在招聘时设置&院校门槛&,首先在机会上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
  新华社发(来源:南京日报)
招人只要"211"逼哭女生
  12月15日,在华南师大举办的一场师范类专场招聘会上,一名来自肇庆的女生神情沮丧地从南海一间中学的招聘摊位前走开。原来,她排队整整两个半小时后终于有了面试机会,谁知用人单位一句&我们只要211院校的学生&就把自己打发掉,整个过程也就30秒不到。
  这让辛苦从肇庆赶来的她很受伤,委屈地落下了眼泪。
  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211院校门槛竟然普遍成为大学生心中的痛。&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们只知道重本、二本,谁知道还分211和985(工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毕业生小刘有些无奈。
  除了院校门槛,性别歧视也是广大学生尤其是女生诟病的焦点。记者连日跑了十多场招聘会,就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性别歧视。还有毕业生向记者抱怨:重点院校毕业生优先、学生干部优先等硬性条件,成为部分毕业生难以迈过的门槛。
  据了解,&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先后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的项目。截至去年3月,全国一共有112所&211工程&,广东有4所,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最新的&985工程&院校一共有39所,广东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2所入选。
  记者统计发现,中大、华工、暨大、华师四所院校明年毕业生一共才3.6万人左右,本科毕业生为2.4万人,研究生1.2万人。而明年我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有42.3万人,四校毕业生只占我省毕业生总数的8.5%!如果用人单位只要&985&、&211&毕业生,那么90%的毕业生势必找不到&饭碗&。(来源:光明网)
如何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表示,此次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三个严禁&,首次确认&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应该被禁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番禁令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让全社会意识到,用人单位限定名牌高校行为并非理所当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的。
  &效果有待观察。在我国,行政指令是有一定作用的,今后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该不会公开限定211、985高校了,普通大学毕业生至少有资格报名,这是促进就业公平的可喜进步。&杨德广指出,教育部禁令只能规范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和企业尚无约束作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罗和安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呼吁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维护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
  专家建议,目前推出一揽子反就业歧视法可能有困难,而单个部门下发通知又难以保证效果,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联合出台规定,禁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在招聘时设置&院校门槛&,首先在机会上保证大学生就业公平。
  &长远来看,要抓紧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将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户籍、院校等限制因素予以规范,明确可以设置和不可以设置&限制性条款&的各种情形,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纠错和救济制度。&罗和安表示。
外貌歧视?别让漂亮成为用人标准
  今日(22日)下午,来自怀化的丁小姐称,一个月前她去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附近一家会应聘,所当上了游泳教练,但今日突遭公司解雇,原因是公司称她不漂亮。(7月23日 红网)
  不要说&不漂亮&,就连血型、姓氏也成为某些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在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选拔变身选秀,外表华丽才能成为&香饽饽&。正因为如此,漂亮的就是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美学追求。超女搞选秀,公务员搞选秀,游泳教练也搞选秀。这种浮躁之风延伸到职场,就是不看学历看长相,不看潜质看表面。求职者不惜血本进行&包装&、甚至去进行&后天改造&也就让人见怪不怪了。
  当&漂亮&成为辞退别人理由的时候,&容貌歧视&已经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市场经济提倡的是公平竞争,对于应聘者而言,这个公平就是机会的公平。对于招聘者,应该考虑的不是&美不美&而是&需不需要&。聘用女游泳教练,把容貌列为必备条件,那教练的游泳教学能力还是不是必备条件?所选出的,会不会只是&花瓶&而已?因为&不美&而拒用,不仅是对容貌平庸者的歧视,甚至可以说是对求职者人格的羞辱。
  以外表论英雄,造成的后果令人堪忧。一方面,人才观错位会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导致一些天生丽质的青年因为与生俱来的优势,甚至可以放弃学业走&星光大道&。另一方面,注重外表导致人才竞争不公。错误的选拔人才导向,造成毕业生的&病态&心理,特别是那些外貌不扬或者没有条件&包装&自己的人才,容易产生被社会隔离的失落感,甚至因为就业不公而产生对社会的仇视情绪,直接影响人与人的和谐,造成新的人才危机与社会矛盾。
  人的相貌是天生的,要改变除了整容别无他法。而人的能力则是后天培养的,上大学就是很好的一种途径。奉劝那些招聘者应以务实的态度去广纳贤才,集聚人气,千万不能一叶障目,误了发展。同时也要奉劝求职者,如果所求职业与体貌无关,招聘者还格外&以貌取人&的话,应聘者要三思对方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而真正的有才有德之人是靠自己的实力说话,而绝不是靠身体说话,而这种要貌不要才的单位,不去也罢。孙长玉&(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就业歧视 姓"裴"不准当会计
  一提起&歧视&,许多人马上都会想到南非前白人政权臭名昭著的&种族歧视&。殊不知,在我们的生活中,&歧视&无处不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更是形形色色、花样百出,其荒唐的借口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见怪不怪的&性别歧视&
  &老师,麻烦您看看我的简历,我想应聘贵公司的文秘职位。&一位穿着笔挺西服、扎着鲜红领带的男大学生,皮鞋刷得一尘不染、油光澄亮,小心翼翼地把简历递给一位中年男子。那男子抬头打量了一番,随意地看着简历问道:&你计算机二级过了?&&过了。&&你还是三好学生?&&是的。&&英语四级也过了,不错。还有这么多作品,看来蛮有才的嘛。看过你的简历,觉得你的确很优秀,也很适合到我们单位工作。可是&&我们不招男生,只限女性,你看看哪上面写的要求。&这时,大学生才看见中年男子背后的墙上贴着一张大白纸,用红笔醒目地写着:文秘两名,限女性;大学本科,身高168CM,形象好、气质佳、具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位先生笑眯眯地补充道,我们招的人有时还要做一些其他的事,这不是男生所能办到的。当学生问到底是什么事情男的做不来,他就诡秘地一笑。看到这些,男大学生内心颇有些愤愤不平。旁边几位男生议论纷纷,&这那里是在招聘人才?分明是找&小蜜&!&他悻悻地、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业歧视&又出新花样
  凡具有应聘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深深体会到,在人才市场已经形成&买方&格局的今天,求职者常常受到稀奇古怪的就业歧视,除了众所周知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之外,还有很多种类的&就业歧视&。&歧视&理由五花八门,甚至荒唐可笑。
  &姓氏歧视&我市某民办高校一男生毕业后,应聘一家公司的客户服务主管。老板对其人品、才学很满意,但得知他姓&贾&时,立马拉下了脸,不再谈聘任之事,其理由是:姓&贾&会让人怀疑公司的信誉。这位同学实在想不通:&难道姓&贾&也成了过错?&还有一位&裴&姓同学,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
  &血型歧视&一家国内知名公司在招聘现场贴出醒目的&应聘须知&:凡应聘本公司营销总监和国内、国际市场营销经理职位者,必须具有市场学硕士以上学位、大型企业多年营销管理经验,血型必须是O型或B型。招聘者振振有辞:血型为O型或B型者遇事沉着冷静,忠诚度高,心理素质好,善于驾驭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户口歧视&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条惯例:临毕业前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大学生,往往从哪里来就得回哪里去,先回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回到市(地),最后回到县、乡、镇。小小的户口薄,将所有大学毕业生一分为二:本地人和外地人;城里人和乡下人;&&许多用人单位声明不招外地人或农村人,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
  类似的就业歧视现象不胜枚举。
  &解铃还得系铃人&,要消除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为求职者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各级政府应该有所作为。(稿源: 西安晚报)
就业歧视 如何根治
  针对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乍听起来,这一消息确实让人欢欣鼓舞。要知道,每年毕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九成多出自非985、211高校。对于这些奔波于大大小小招聘会的毕业生来说,教育部出台这样一则通知,无疑是帮他们撑起了一把阻挡歧视的保护伞。
  但仔细琢磨,这纸通知本意虽好,实际操作起来似乎很难&落地&。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根源在于教育部本身将高校分成三六九等,况且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分一、二、三本等批次。如果学校本身的教育歧视就在那里,这样的根子不除,那么企业的用人机制实际是上一个制度的副产品。光靠一纸简单的通知就想改变现状,无异于缘木求鱼。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消除就业歧视,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产生并加剧歧视的教育制度本身,尽量淡化学校因素在学生就业中的影响。只有当高校的教育质量主要以学术成就来定而不再由行政主导,当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尽可能公平的配置,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抵制企业的&看校选人&,而不再需要默默忍受。(&来源:浙江日报)
2013年成“史上最难就业年”
  2013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不过,山东省人社厅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本科学历中,工学类毕业生网上签约率最高,达12.30%,哲学类最低,只有0.91%。专科学历毕业生中,材料与能源类毕业生的网上签约率最高,达到14.22%,公安和法律大类至今没有毕业生签约。不同专业,工科文科之间就业率呈现分化趋势。
  而就业需求也显示和当前就业数据吻合。制造业需求下降,但是仍是最大对象。据统计, 2013年一季度,山东省共发布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需求8.75万人,比上年减少11.35%。制造业需求人数比上年同期减少30%以上,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企业共发布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需求总量2.29万人,占全省需求总数26.23%,位居各行业之首。
  据了解,2013年,截至3月底,山东省共有2.61万毕业生确定了就业岗位,总体就业率约为5.43%。对各专业领域毕业生网上签约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学历中,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好,网上签约率已达到37.9%,其次是工学类和管理学类,网上签约率分别达到21.49%和15.91%。
  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岗位需求并不完全匹配。记者日前从济南市劳动部门举办的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招聘会上看到,大学生求职者对工厂企业和商业公司的热情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一家大型商场办公室岗位半小时就收到31份简历,而一旁挂出高薪的汽车服务公司的&苦差&却一份简历也没收到。比照岗位薪金,汽车服务公司更高一些,普通技工也能达到4000元以上,而商场的办公室岗位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
  一家商场招聘代表很惊讶,他们只招聘物业和服务员岗位,却来了很多大学生。而汽车服务公司的孔经理则无奈地说,&夏天靠在发动机上,冬天碰水碰冰,很多大学生觉得辛苦。&同时他也表示,他们岗位虽然苦,但只要有了一定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丛民)(稿源: 工人日报)
五大困惑困住毕业生就业
  经过了大学四年的洗礼,有的同学自信地走出校门,然而也有的同学在毕业前夕却怀疑起了自己的目标和前途。&到底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过了四年,我居然不知道我的追求和志向是什么?&&就业是为生存还是梦想?&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惑着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朋友。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驻邕高校,对于记者提出的前途和就业问题多数同学表示很迷茫。对此,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罗晓提醒大学生朋友,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勇敢面对就业中存在的挫折。
  困惑1 前途迷茫没信心
  大三学生小雍:我就读于南宁某师范类院校中的非师范类专业,且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考大学填志愿时分数不如人愿,只好报了一个新兴专业。眼看即将毕业,我竟然有些怀疑我的兴趣所在。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更不知道我的前途在何方。
  罗晓:小雍同学,其实不少毕业生和你一样,面对职业目标比较迷茫,那是因为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前途的掌控感建立在毕业生对自己清楚、正确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全面了解之上。建议你冷静思考,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越全面,对前途的掌握感就会越强。
  困惑2 自我认知偏差大
  大四学生小黄:为了能在就业中胜人一筹,我就读了两个专业,也就是说,毕业时我会取得双学士学位。我虽然不善言谈,但是一直很注重培养文学方面的素养。即将毕业,文秘、文化产业等是我的就业方向。可是,经历了多次面试,竟然没有一个单位肯给我机会。在两个单位试用了1个多月,还是以失败告终。都说女孩子要注意打造自己的内涵,可到了我这内涵就不起作用了。
  罗晓:青春期是一个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间节点,但如果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到位,会导致毕业生在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几个层面出现偏离,导致毕业生无法正确地给自己划定在社会上的坐标位置。你可以通过比照身边获得成功的同学,进行自我概念测量等方式来明确自我认知。
  困惑3 优势不明空自卑
  大五学生小刘:每次回到老家,亲戚朋友都觉得我上的中医药大学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即使专业素养很好想留在南宁的好医院也难如登天。在大学中,我也到过不少医院和诊所实习,但是相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还相去甚远。都说术业有专攻,但是好像我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这可怎么办?
  罗晓:自卑,来自自我评估过低,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自助和软弱无力的感觉。自己是否真的不如别人?答案往往不见得真如自己所料。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只关注到自己最在意的某项能力或特质不如别人,却难以全面地审视自己。建议这些毕业生通过SWOT分析法,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做全面的评价,以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去改善和解决问题,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以己之长攻彼所短,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困惑4 毕业该往何处去
  待业小佘:我去年毕业,都说公务员难考,但是身边的不少同学还是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薪酬优渥的工作,看着他们月月领着可观的薪水真是有点眼红。于是,我也开始了考公务员之路,然而失败了。而相对于考公务员似乎考研要轻松一些,于是毕业那年我同时参加了研究生考试。由于没有充分复习,考研也失败了。如今毕业快1年了,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目标,我的方向正确与否。
  罗晓:面对昔日同窗聘得&钱多、事少、离家近&一类的职位,同时也看到一些学长为了三餐风吹日晒雨淋,不少毕业生&心潮澎湃&难以平静。毕业以后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毕业生的难题。面对毕业后数十年的职场道路,是选择先苦后甜式的逐渐成功型,还是选择先甜后苦式的逐渐落败型,或者选择痛并快乐着的渐进成长型?相信你仔细思考以后,就应该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困惑5 就业情报太短缺
  大四学生小杨:快毕业了,也参加了两次招聘会,但是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真叫人着急啊。一直想找到更多类型的就业机会,但是除了学校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园网上的招聘通知,我不知道去哪寻找就业信息,罗老师能提示一下吗?
  罗晓:现下的社会用&信息大爆炸&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校园招聘、短信招聘、微博招聘&&各种招聘渠道每天都发布着海量的招聘信息。毕业生可以通过登录目标工作地有影响力的招聘网站和目标工作单位的官方网站,查看招聘信息,寻找目标职位。同时,还可以在运营商订制一些个性化很强的职位短信提醒服务。甚至可以主动向目标用人单位自荐,主动出击获取职位。
  记者 佟镝 黄欢(来源:南宁晚报)
行行出状元 "大材"何妨"小用"
  不知从何时起,&大材小用&这种事儿在咱们社会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譬如博士当小学老师,研究生当清洁工,本科生当收费员、当城管、当保姆&&现在,又有了大学生扎堆卖猪肉的事儿。最近,五十多名大学生奔赴上海各大菜市场卖猪肉的新闻,正受到网民们的广泛议论。
  一群术业有专攻的大学生,居然放下专业不用;放下专业还罢了,偏偏要去干卖猪肉这种不上台面的活儿;卖肉就卖肉呗,居然还扬言卖出&北大水平&&&这事儿估计会让不少人误以为,北大是一个以培养杀猪卖肉人士而著称的大学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自从较早前北大毕业生中出了两个卖肉佬,不少人老拿异样的目光打量北大。
  在咱们这样一个曾经的&学而优则仕&、&学历至上&的国度,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让人接受。每每有高学历人士跑去做&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总会引发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既然干的是杀猪卖肉之类的没啥体面的工作,还费那么大劲儿去读大学干吗?这个疑问很符合国人传统观念,端的都是&实用至上&原则,凡是不实用的知识,最好不要耗费成本去学习。这说明广大国人在潜意识中,还是将大学等同于就业培训班了,而不会想到,知识可以改变思想,可以把低水平的活儿干出高水平。
  印象中,咱们中国第一个高学历的&屠夫&,是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陕西人陆步轩。我设想他可能运用了文学手法,来经营他的猪肉,不然他不会在杀猪之余写出《屠夫看世界》这样有文采的书,当然也不大可能开办&屠夫学校&。甚至还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老陆,北大经济系毕业的广东人陈生,也不大可能走上杀猪卖肉之路。如今这两个&北大屠夫&都通过卖肉创造了不菲的财富。可见,咱们千万别拿卖肉不当学问。
  说起来,在一个人口大国,所谓&大材小用&的现象大量涌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高等教育几乎要普及了,至少在城镇人口中,普及率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从实用主义出发,广大学子在选专业时都会与就业前景挂钩。但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现在几乎所有专业都不大好就业,具体来说是不好对口就业,毕竟清洁工、矿工、搬运工这类非专业工种,是敞开大门的。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干体面工作的人在干粗活重活的人面前很有优越感,城里人在农民工面前很有优越感。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论调:外来农民工搞坏了本地治安,侵占了本地人的公共福利与资源,本地不欢迎他们,云云。可每到春节时期,这些城里人又叹气了:煤气罐没人扛,请不到保姆,找不到装修工。怎么办?体面的人只好亲自动手。由此不难预见,在人人都是高学历的未来,所有粗活重活不体面活,都将由高学历者来干。21世纪后半叶,研究生或本科生要是不杀猪卖肉,可能只有吃素了,当然前提是他们会亲自种菜。椿桦(媒体评论员)(来源:广州日报)
用平等的机会托起普通人的梦想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不论是怎样的财富创造者,是国企、民企还是个体经营者,只要靠诚信公平竞争,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
  这是新一届政府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的理念与意志的首次公开宣示,也可视为对民间甚为强烈的更有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呼声的回应。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两者异曲同工,无缝对接。它们实现的基石除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赋予每个人在社会各领域平等的机会同等重要。尤其在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腐败、特权泛滥等社会问题相对集中凸显的现实中,能不能创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对于每个普通人,而且对于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
  所谓平等的竞争机会,就是不论出身、家庭背景,所有的岗位都应该向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开放,不同阶层的人员之间流动不再存在任何制度性的阻碍;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奋斗能够创造人生。而创造平等的机会,离不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则要排除出身、权力和财富对竞争的干扰,排除潜规则对于明规则的腐蚀,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法律和规则之外。
  从梦想到现实,政府需要破解的课题显然还有很多。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无疑,一个政府只有秉承法治精神,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之上,不超越法律的权限,这样的政府才能赢得信任,并为创造和捍卫全社会的公平公正树立起具有强大召唤力的标杆。 &
杏福在身边:昨天到某事业单位招聘,偶赶着取户籍、准备资料,又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结果招聘的大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菇凉啊,不好意思啊,事业单位只要北京常驻户口呢,你不能报名,你就是优秀到可以直接当局长,我们也留不下你啊!
Mr_LewisLiu:699万毕业生遭遇就业门槛 就业公平需走出3大歧视,不能仅仅在招聘阶段限制(实际上,招聘广告类似于广告),更应该体现在检查企业的实际用人情况:男女比例人数(消除性别歧视),民族比例等。
汪淇汪潇:【女应届生起诉&只聘男生& 打响反就业歧视第一炮】不论这一炮打响之后是炮声隆隆,还是只是个哑炮,但社会意义还是大大滴!
中国之声:应届本科生超过24岁不能留京,限车限房后,又限落户的&年龄歧视&语焉不详引争议。打着调控人口规模的旗号,掩不住剥夺平等就业权的内里。学历、性别、身高&&就业歧视旧愁未除,又添新愁,梦想如何照亮青春?
  2013年第120期(总第133期)
  总策划:何旭
  策 划、值班编委:朱彦军
  值班主任:凌坚
  值班编辑:王蓉
  & & & & & 周建华
  & & & & & 丁辰欢
  & & & & & 梁艳芬
  美术编辑:陈宇敏
  实习生:朱苏艳
  (日)
1、你受过何种应聘歧视?
&A.外貌 0票 0%
&B.身高 0票 0%
&C.学历 0票 0%
&D.性别 0票 0%
&E.户口 0票 0%
&F.星座 0票 0%
&G.血型 0票 0%
2、对“大才小用”你怎么看
&A.憾读诗书 0票 0%
&B.创业自己干 0票 0%
&C.将来会成功 0票 0%
&D.养活自己要紧 0票 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5 211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