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家庭种菜超简单叫岑臣?

第四辑 串篇(1)
民族组织管理制度
  寨老制
  那坡苗族至今还保存着原始氏族社会组织残余的“寨老”制度,每一个苗族寨都有一位寨老,由年纪稍大,公道正派、在大众中受人敬重、有威信的人担当。寨老负责管理寨里的各种事务,如寨子里山林、田地、水利、家庭财产纠纷,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贯彻上级有关方针政策等等。在具体操作中,一般由寨老和村民小组长先初步议定处理意见,然后召开相关会议,由村民小组长向大众宣布处理意见,在寨老的协调下,经民主讨论和协商,最后按达成的共识去处理相关事宜。寨老是义务为群众办事的,不纳钱粮,也不世袭。寨老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赵孜瑜
  隆林壮族的寨老组织与苗、汉族的寨老组织相类似。在县内壮族聚居的村寨,一般都有一位“卜板”(壮语意为村寨父辈)主事,即“寨老”。壮族的寨老必须是土生土长的老人,熟悉本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各家各户的兴衰起伏,知识文化水平居全寨人之上,家庭经济也较宽裕,作风正派,能达理事理,有较高的处事能力。寨老一般由全体村民推选,有的地方自然形成。在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寨老作用重大,他帮助村民解决建房、婚丧中遇到的问题,调解村中发生的各种事端。寨老处理事情,不收报酬,不采取强制办法,而是凭着自身的威信,按照社会公德来办事。设寨老这一习俗至今仍在盛行。
  汉族的寨老组织在称谓以及首领人物的发展演变方面,与壮族寨老有很大的区别。汉族的村落多以单姓为单位,如崔家弯子、李家屋居、彭家寨、杨家弯、陆家大坪、左家土、刘家坳、张家坪、洪家弯等。村落以下为寨,各寨以有一定能力年长者为本寨或本姓的首领,这种首领大多不经任何公民会议、仪式的选举,而是根据各人的功德或办事能力自然而然地在群众中享有威信而形成。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寨老与富贵、权势更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村寨里随着家族的兴起和村寨范围的扩大,寨老的特权、欲望不断得到提升和满足,从一般的号召力发展到拥有兵权并能指挥、调动本族人进行干预事务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寨老组织已不存在。
  隆林县仡佬族的族老(部分亦称寨老)制与壮族的寨老制有某些区别,特别在权利方面,族老有免交杂税的特权,有出面处理本寨与外寨或外族之间民族问题的“外交”权;还有实施本族“村规民约”的全权,有的族老也会利用这些权力谋私发财。三冲有一名“副寨老”,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当甲长时,加派烟税,仅一年时间,就捞到鸦片2000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仡家的族老制习俗仍然沿袭下来,但族老的权利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族老主要在重大活动或者在解决各类纠纷中起组织指挥、协调和调解作用。(摘自《隆林县志》)
  嘈帕制
  那坡彝族的村寨,都有这样一个主持民族民俗事务,并得到群众认可而有威望的议事会议制度,名曰“嘈帕制”。“嘈帕制”是早期氏族社会民主议会制的遗留,它与原始时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相类似。“嘈帕制”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处理本民族的事务,如决定本民族的重大事情,指挥民族节日活动和祭祀祖先,维持民族风俗习惯,对违反族规的人实行制裁等等。彝族村寨里的“议事会”成员有:“摩公”(代表“天公”)、“喃”(或称“萨喃”,即土地公)、“麻公爸”(相当于大将、统帅)、“八浪”(事务总理,管实事),加上村里几个年纪最老的有威望的老人“嘈帕”,形成一个领导机构――“嘈帕会议”,这就是平时寨子里民族事务的主持机构,在主持民族事务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就是有“官”管时,“嘈帕”在村里也有权威,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下来,至今仍存在。在“嘈帕制”的领导机构中,“摩公”和“喃”是世袭的,“摩公爸”每年由“摩公”占卜决定,“八浪”是每年由各户推选决定,由成年男子轮流担任。“嘈帕”则在寨子里最老而有威望的老人中选定,一经选定,一般不再更换,一直参加“嘈帕会议”到死,死后即递补一名有威望的老人继任。参加“嘈帕制”的人各有任务:老人出主意,对需要决定的事提出意见,一般得不到老人同意的事不做;“摩公”和“喃”主持活动仪式;“摩公爸”主要负责筹备过“跳弓节”的事,“八浪”则总管各项事务的组织指挥工作。“嘈帕会议”商量事情就在跳坪边上的公房里举行。“公房”原是庙宇,相当汉族祠堂的作用。只有“嘈帕会议制”的领导成员才能进入“公房”。
  “八浪”是“嘈帕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彝族村寨里节日活动和民俗事务的具体组织者。“八浪”是由村寨里的成年男子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在每年的3月3日举行换届选举,地点是在全寨的公共活动场所――“公坪”(跳坪)上进行。参加选举会议的人是全寨的青壮年男子,但有权发言的是壮年人(各户户主)。在选举这一天,各户自带酒1斤,肉半斤拿到公坪上参加聚餐。选举时,由上一年的“八浪”先讲话,总结过去一年来当“八浪”的工作情况,希望众人能选出新的“八浪”,带领众人过好每个节日。其后,寨里的参加“议事会”的老人,拿1块2寸见方的肉放到被选举人的面前,摆好后,老人就问众人同意不同意某人当“八浪”,如不同意,又把它摆到另一个被选举人面前;如同意,还要问这个人自己愿不愿意当“八浪”。如本人不同意,还得另找他人;如众人同意,本人也同意当,就算选举成功。新选的“八浪”就当着众人的面喝下这些酒。喝酒时说,“我当不好,请你们老人、亲戚兄弟多多帮助我。今后逢年过节要我组织、指挥时,请大家服从和支持,不要为难我”等语。讲完话,喝完酒,他就成为新一年的“八浪”。
  麻公爸与麻公妈
  麻公爸也叫公头,是那坡彝族本寨本族领头人的一种称谓,而不是指一个特定的人,一般由村里的成年男子轮流担当,于每年正月初三由摩公以占卜方式决定由谁来担任,当上了麻公爸,他便是彝寨“议事会”中的核心人物,
  麻公爸具有一定的特权和职责。他可以自由出入建在公坪(舞坪)上的公房即村寨“议事会”的议事场所。他的职责任务主要就是组织筹备过好一年一度的跳弓节。在跳弓节中,他的地位最显赫,他的责任也最重,扮演着古代战争中的首领和将军的角色。彝族群众认为,能占卜中卦当上麻公爸是吉利的征兆,当年不会有丧事发生,还有可能在往后的一、两年内发财致富,兴旺发达。因此,谁被占卜占中当了麻公爸,其亲戚家就在他选中后的几天,拿着酒和肉去庆贺,同时送去衣、鞋等礼物,以示支持和鼓励他当好麻公爸。
  麻公妈即是麻公爸的妻子,丈夫当了麻公爸,其妻子也就自然得到了“麻公妈”的尊称。她协助麻公爸筹办跳弓节的各项事宜。在跳弓节当中也和麻公爸一样地位显赫,也是重要人物之一,她协助安排全村的欢宴活动,又带头参与跳弓节当中的祭祖和“跳公”活动。(赵孜瑜,陈秀琼)
  族规族制
  黑衣壮族内婚制
  那坡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从古至今一直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禁止与黑衣壮以外的壮族其他族群和其他民族通婚。这种约定俗成对任何黑衣壮人具有绝对的约束力,黑衣壮也都会自觉地去遵守。外出工作的黑衣壮也要找一个黑衣壮伴侣,除特殊情况外。黑衣壮的族内婚制是绝对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直系血亲和7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能通婚。恪守祖先传统遗制,加上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构筑了族内婚制长期存在的“保险柜”,这也是能保持族群“黑”的纯正传统的主要原因。(摘自《中国黑衣壮》)
  彝族父子连名制
  彝族的父子连名制,是指当一个新生儿降临人间满月后,举行“拨祖”仪式,取乳名,并与父名连缀,世代如此类推。有了父子连名谱系,可以追寻到数十代各家支的分支情况,对于研究彝族的有关家支历史有一定的价值。隆林彝族现仍流传的父子连名谱系只是明代至清代中后期的谱系。明代以前的连名谱系已经失传。失传的主要因素:一是由于长途迁徙的缘故;二是先民们从云南、贵州迁徙而来时所随带的彝文谱系被失落,由于谱系的流失,造成了与云南、贵州之间的谱系变为断层;三是按彝族历史传统,在同一血统的家支内过十代以上后,必然要进行做斋分祖仪式,分祖以后便抛掉了原祖宗谱系而另立各家支谱系。四是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到清代中后期停止父子连名制,开始使用汉文排行的字辈取而代之。但连名制与排行字派制的过渡时期的一两代是父子连名与字辈派并用。
  在实行父子连名谱系及字辈派制后,家谱仍以乳名作为祖宗名流传,而班辈字派只是限于读书人用之,如黄姓汉文排字辈为:“天庭开志国,永子世吉昌,文章功名显,富贵上下达。”20个字,目前已到“吉”字和“昌”字辈,称为汉字排辈的第十代。王姓排行辈为:“世学胤云开,文章国其昌,圣贤臣君典,茂囗仕兴隆。”目前已用到国和其字辈。父子连名制停止后,一般每个男人取两个名字,一个是婴儿时的乳名,一个是班辈制字派书名。如果男性亡故(指成人并婚配过的男子,把其乳名列入家族谱系,而收名仅作为与其他人(同姓)的班辈关系来流传,不列入家谱。
  在彝族社会中,由于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战争,致使很多父子连名谱系的知情人早亡而自己家支谱系失传,流传到现在的父子连名制只有王姓和黄姓的部分家支。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王”、“黄”二姓是在彝族中人数最多的两大支系;二是历史以来毕摩书掌握在王、黄二姓手中,奉行毕摩者,祖宗崇拜思想意识比较浓厚,因此保留的谱系比较完整。(摘自《隆林彝族》)
  重姐权
  重姐权,即尊重姐姐的权利,是那坡彝族一种重女戚的习俗。当地的彝族人认为,作为姐姐,在弟妹还小时,其养育之恩仅次于母亲。所以当姐姐出嫁后,若弟弟结婚生下男孩,这个孩子的名字要由姐姐(或姐姐的丈夫)来起,其他人起的名不算数。兄弟家的头一个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也是一种“姐权”,是对姐姐恩典的报答。(搜集整理者:赵孜瑜、陈秀琼)
  靖西的壮汉民族融合
  李辉南
  1990年末,靖西县人口共552684人,其中壮族550709人,占总人口的99.64%。汉族1679人,仅占人口总数的0.3%,苗、回、瑶、满、仫佬、侗、布依、毛南、土家、彝、京等少数民族合共占总人口的0.06%。壮族所占百分比之高,不但居百色市各县之首,而且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县(区)中,也是绝无仅有。
  靖西壮族所占百分比何以如此之高?这乃是历史上靖西壮汉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从靖西出土的石器推知:万年以前,靖西即有人类活动、繁衍,这就是靖西最早的土著居民。他们是靖西县人口之源,称谓“骆越人”,也是靖西壮族的祖先。战国时,靖西的壮族先民与楚人渐有交往,荆楚文化已延及、影响靖西。秦统一岭南后,置桂林、南海、象三郡,迁50万人戌守五岭,与越族杂居。秦朝时,靖西属象郡,离郡址(今崇左)较近,迁戌之汉人渐入靖西,与壮人共处杂居。汉代,随着伏波将军之南征,迁入靖西的汉人更多。唐朝以后,迁入靖西落户的汉人已习以为常,壮汉相处和谐融洽。宋朝壮族英雄侬智高在靖西湖润起兵立国称帝时,征用汉人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为谋士,壮汉两族在战斗中以鲜血凝成了骨肉相连的亲密深情。
  靖西有据可查的汉人大量迁入的记载,当为宋末元初文天祥部将张天宗抗元失败后,率360名将士南迁至顺安d(今旧州),入主顺安d之史实。这些从江西、广东迁来的360汉人,在顺安峒定居后,分驻化峒、录峒、计峒等各地,入土随俗,长期与土著壮族杂处,适应当地生活环境,逐渐学会说壮话,着壮服,与壮女通婚,结成了新的血缘关系。经几代之后,实现了壮汉融合,成为汉人壮化了的壮族,为靖西壮族注入了新的成分,成为靖西壮族的重要支流。
  靖西的岑氏,是由镇安蔓延而来的。据田州、泗城岑氏族谱记载:桂西的岑氏始祖,为北宋时追随狄青征讨侬智高后,被封为邕州总督的浙江余姚进士岑仲淑。仲淑传至第五代岑世兴后,岑氏支系蔓分,入田州、镇安、泗城、安隆、上林峒为土司。明朝时,岑永福将势力扩张至靖西,后岑氏取代张氏成为归顺州土司。岑氏也入土随俗,经几代融合,已从南来汉人变为地地道道的壮族,成为桂西闻名的土司。
  据《黄安墓碑》碑文载:移居靖西各峒、乡安居的黄安后代“鼻祖原籍浙江省处州府西街内居住”,“皇明天顺六年,始祖考黄安随官至镇安府,作幕客一印官,升远处,不能随往乃抵归顺州落籍,娶归顺州主岑璋之女氏多为妣,置田宅,后嗣衍庆”。汉人黄安与靖西土司岑璋之女氏多通婚,壮化了的岑氏融化进了黄氏,历数世,黄氏子孙融入了靖西壮族的江流,成为靖西壮族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旧《靖西县志》记载:“靖西县居民一百二十余姓。张、李二姓原籍出于江西。岑姓由镇安蔓延而入,黄、农、梁、陆、邓、陈、钟、雷、赵、罗、苏、凌、潘、卢、何、蔡、麻、蒙、姚、关、高、孔、汤、房、袁等姓,溯自广东南海、或湖广、浙江、福建、广东之梅县、钦州、小董等县,或本省永淳、宾阳、桂林、陆川、博白”。可见明清以后,汉人入靖更多。以上各姓之后裔,与靖西壮族杂处共居,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互相支持、团结,互相婚配,达到了水乳交融之境地,他们更为靖西壮族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更有趣的是:抗日战争时或解放后到靖西的汉人,有很多与靖西壮女通婚,能说一口流畅的靖西壮话,壮汉和谐融合,其子女也归属壮族。
  《靖西县志》(1990年版)载:“外籍人来靖西工作,姓氏随之增多,增加到200余姓。”
  综观靖西的壮汉融合过程,以自古土著的壮族先民为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似地,不断地融合了外来的汉人,使壮族源源不断地增长壮大,汇入新鲜成分,形成了壮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难割难分的机体,他们水乳交融,亲密无间,和睦团结,共同开发肥沃、物广富饶、人口众多的靖西,创造了绚丽多彩,极富民族特色的靖西文化。
  这种血肉相连的壮汉民族融合,具有牢固的凝聚力,不仅引起了民族成分的变化,而且体质、血缘、社会风尚、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加强了互相渗透和融合,既有壮族的特色,又有汉族的影响,显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优化了靖西的人口素质。
  这种难割难分的壮汉民族整合,增强了民族团结,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调动全县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融汇外来的各种支援,扶贫和投资,促进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同心同德,振兴靖西。(作者系百色学院历史系教授)
  靖西三多  李辉南
  靖西壮族有三多:  一、女比男多。  解放前三年:  1947年 女124044人,男123704人。  1948年 女124379人,男123977人。  1949年 女124361人,男124003人。  均多300多人。  解放后:
  1950年 女157180人,男143646人。  1952年 女162508人,男148535人。  1954年 女163345人,男153685人。  1958年 女171679人,男161054人。  1962年 女175163人,男164020人。  1966年 女191452人,男182223人。  1970年 女209199人,男200547人。  1974年 女229556人,男222427人。  1978年 女246359人,男240528人。  1980年 女251511人,男248944人。
  从1950年至1980年,靖西女多于男数千至1万多不等,平均100女对90男,重生女成风。从1981年开始才反过来,男多于女,1981年至1990年,男比女多的人数为:人;人;人;人;人,平均女100对男106。男女比例失调。
  二、水烟筒多。家家备有竹筒做的烟筒,竹筒灌进水,抽烟经筒水过滤,据说清淡不热,去燥宜人。主客轮流抽烟,竹筒水响咯枚鹩幸环缜椤
  三、长寿老女人多。1982年,靖西80~89岁耄耋女达1317人,男为952人;90~99岁寿星女达87人,男仅37人,100岁以上3人,全为女性。1990年,80~89岁耄耋女达2171人,男为1574人;90~99岁寿星女达104人,男为75人;100岁以上高寿者为女6人,男仅1人。从《归顺州志》、《靖西县志》中,查出有名有姓百岁寿星24人,寿龄最高111岁,仅有1人为百岁,其余为102至110岁不等。
  靖西壮族包融、开放、好客、朴实、团结,春种秋收互助帮工,融入、同化了自古至今到靖西的诸多汉人,也包融了数以百计的入靖越南人。靖西的民族风情,既具浓郁的壮族传统,又具融入的汉族风彩,别具地方特色。
  壮族生产习俗
清代和清代以前天保县(今德保县)壮族农民每年春耕开始时的一种仪式,仪式地点为当地的社稷坛和先农坛。府城由正印官来亲自秉耒,乡间由当地最高长官秉耒,举行日期和仪式均与府城一致。每年春秋仲月(2月和8月)上戊日致祭。祭品帛二匹俱黑色、猪一、羊一、o一、二、簋三、笾四、豆四、尊一、爵六。先期致斋三日,祭日主祭及陪祭各官俱朝服,行三献三,三跪九叩首礼。祭毕,行耕耜礼,各官易蟒袍补服,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梨,九推九返。农夫终亩毕,正印官率僚属、耆老、农夫望阙,叩头行三跪九叩首礼。农具用赤色,箱用青色,秋成所收稻谷,供祭祀粢盛。到民国初年城乡这种仪式已经不比清代隆重,解放后此活动全部停止。执行生产责任制后,乡间有少量村屯在田峒间立神农坛,每年耕前始有部分农民前往烧香致祭。(摘自《德保县志》)
  “根惠”
隆林县者浪乡一带的壮族群众曾流行的一种互助储金组织,壮语称之为“根惠”。它由村里或寨里较富裕的人家发起,参加者都是本寨的人,人数多少不定,自愿参加。发起人串联好入股人之后,即杀猪设宴,招待大家聚餐,并收纳股金。“根惠”组织就算成立了。入股的股金多少不限,没有现金的交粮食也可以。借款方法,是按抽签结果轮流借。比如“根惠”组织成员有10人,就按照10个顺序年度抽签,谁抽中哪一年就在哪年借,次年偿还,借款金额不限,但还款时必须多于借款额的20%,当入股的9人都借过之后,所剩一年(第10年)的那股利息,就归发起人。到时,发起人又设宴请入股人吃一餐,“根惠”组织就算结束,来年重新组织。这种组织到195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后就逐步消失了。(摘自《隆林县志》)
那坡县的壮族人有个习俗,大年三十晚祭祖后,再将红利市贴在犁架上,摆在中堂过新年。元宵过后,开始新的一年耕作,动用犁架的第一天,先烧三柱香插在犁架上,表示开犁吉利。
那坡县壮族人大多选在晚间4点半钟以后撒播谷种,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撒第一畦,意为老人有子有孙,高寿满福,象征种子播下后,穗大粒密,结实饱满。播完种子,憋气绕田间一周,在畦头畦尾插上一杈大枫叶枝,田间置一假人,活象一老翁日夜“看守”,鸟雀不敢轻易下田偷吃谷种,这假人俗称“吓人”。此习俗仍延续至今。
  收割 壮族人在开镰收割稻谷前,由家庭主妇先到田里选择最长最饱满的一小把稻穗带回家,放在神台上供祖,过7天后才可开镰收割。
壮族人新买的猪,进屋前先用一盆清水、一支柚子树枝、一把火置于门口,然后将猪抬过上边进家,买主随即将水向门外泼,息灭火把,意为跨大海,驱除邪崇。猪圈和牛栏早晚点上一柱香,供奉守郎神。(摘自《那坡县志》)
  “陪楼”
田林各族人民生产劳动中互助合作的习俗。农忙、婚丧、建房等事,须帮工帮牛力的,只要打个招呼,无论本村邻村,是否近亲远戚,都按时而来。帮工或三两天或六七天不等,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对村里鳏寡孤独和困难户,则无偿帮忙,这种互帮方式,壮语称为“赔楼”。倘若自家实在太忙,抽不出人手相帮,别人也能谅解,不会责怪。帮工时各人自带工具,主家只招待饭食,别无其他报酬。如果主家贫困,无法招待,各人还是吃自家的饭。有婚事,互帮酒、肉、米、钱,多数是在亲戚之间互帮。丧事则不必通知,村里人都自动送来米、钱,直到丧事完毕。(摘自《可爱的田林》)
  隆林仡佬族生产习俗
  换工协作
隆林仡佬族在从事生产劳动中,有换工协作进行劳动的习惯。所谓换工协作,就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互相换工,你忙时,我帮你,我忙时,你帮我。参与换工的农户少的两三家,多的五六家不等。换工时间多在插秧、收割、种玉米、种黄豆、犁地耙田、中耕除草等季节。换工有男工换男工,也有女工换男工。若自家没有耕牛,可用人工去换牛工。换工期间,
若某户招待劳力吃饭,则其余的户也要招待吃饭,反之,则都不招待吃饭。换工协作不仅可以在农活范围进行,还可以延伸到起房子、红白喜事等。换工协作主要解决了农忙时农户家庭劳力、耕牛和农具的不足问题,确保农活赶上季节。
仡佬族人在大年初三有一项敬奉土地的祭祀活动,称之为“开山”。他们认为,土地是给仡佬人生活和温暖的“恩赐父母”,因此,祭土地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人旺的活动。所以说,初三既是敬供土地,又是这一年劳动的开始。这天吃过中午饭后,家庭主妇就拿着纸钱、糍粑、酒、一块肥肉、一口小锅头和一把锄头来到自家田地,造好灶,埋好锅,生好火,把带来的糍粑放在锅里炒,边炒糍粑边念:“炒虫、虫死、炒草、草死”如此反复几次。然后将带来的祭拜物进行祭拜,祭毕烧纸钱叩头,随后用锄头在田地里挖3~5锄次,嘴里念“开山除百虫、消百灾、好收成。”祭祀活动就算结束。自这一天之后,人们就可以自由下地干活,可以出门开始新一年的劳动。(摘自《隆林仡佬》)
仡佬族人在每年立春前夕(即打雷前几天)的某一天下午5时左右,各农户的主人都要去自家田地里挖一个窝,然后手拿一块腊肉在土窝上连绕3圈,边绕边念些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念完后把腊肉带回家煮成菜肴让全家人吃,第二天家里人才可以到地里播种。这种习俗一起保留至今。(摘自《隆林县志》)
  吃新节
吃新节又称尝新节,是仡佬族的一个习俗。仡佬族人在过吃新节时,没有固定的过节日期,不同的村寨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过节习惯。夏收较早的村寨,多在农历七月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夏收较迟的则在农历八月间“已”(蛇)日举行。因此有“七吃龙”、“八吃蛇”的说法。节日活动有采新、祭祖、吃新等内容。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停止别的活动,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到田地里去选摘一些成熟的粮食和瓜菜回来,不管是谁的谷物,都可以采一点,主人也不责怪。把新采回的谷物进行加工蒸熟,瓜菜与肉类煮成菜肴,随后将已熟的饭和菜各盛一碗摆在神台下的四方桌上祭拜“开荒辟地的祖先”,祭毕才能开始尝新。(根据《隆林县志》第884页和《隆林仡佬》第103页的资料综合审编)
  “老力”  梁万德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族妇女,特别是女青年,都有做“老力”的习惯。所谓“老力”,就是壮族妇女在完成了一家或一段时间统一安排的农活以后,自己利用工余或休息时间从事一些种、养、手工或采集“土特产”、搞“小秋收”等私活,特别以做“力老力”(即搞自己的“小自留地”)居多,然后将收获的产品出卖挣钱,所得的钱称“贤老力”,全由自己支配,家人不干预。但是,勤劳贤惠的壮族妇女,都会自觉拿出一些“血汗钱”来孝敬公婆父母,或赠与弟妹,以表爱心。
  壮族妇女劳动是很自觉的,她们都会分清主次轻重,绝不会丢下家里的农活和而经营自己的“老力”,半年不赶一次街,有时别人逢年过节,她们却在山上做自己的“老力”。勤劳的妇女,一年下来可挣数百元甚至更多的“贤老力”。有了收入,妇女们更有了自己的欢乐和自由,她们便可以赶街入市,走亲访友,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在人们的眼中,挣“贤老力”越多,就是越勤劳,越能干,自然倍受小伙倾慕,而那些终年不进分文的姑娘,则被以为是“另类”,自然少有小伙登门求爱。(作者系隆林县政协原文史委主任)
  壮人耐劳苦为乐
  热爱劳动,勤劳勇敢,以苦为乐,这是千百年来壮族人的优良传统。百色的壮族,在吃苦耐劳方面更表现得琳漓尽致。他们的每一天,都在辛勤地劳作,多苦多累也感到快活。要是闲着没事干,倒觉到不舒服、不自在。过去,壮族的祖先就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养成了“寅时吃早餐,栏下解牛栓;卯时天微明,夫妻同下田;中餐在地头,一刻不偷床”早出晚归的习惯。每天早上天未亮就煮好一大锅粥,够全家吃大半天;天刚亮就打着一竹筒粥下地干活,一干就干到天黑。时过境迁,现在虽然看不到提着竹筒粥下地干活的现象,插秧时也用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传统依然在新一代壮家人中体现出来。田阳县城郊凤马村度立屯的农民,过上了住着楼房,看着大屏幕彩电,手里玩着手机的现代生活。在这美好的生活环境下的现代农民,干起活来也是玩命的。他们一天的劳作安排是:夜里三、四点钟起床,男下地,女煮饭菜;天微明拉莱到县城卖,回来匆匆扒两碗饭,8点钟到工地上工;中午收工休息时间,不是回家而是进菜地去,有的淋菜,有的种菜;2点钟回家吃午饭,3点钟上工;6点收晚工时,男的下地干活,女的回家做饭。在他们身上,壮族先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点也没有退色。(谢昌紧搜集整理)
  苗家放蜂  杨学安
  每年农历八、九月是剪糯禾的时节,也是苗家“放蜂”的时候。深秋的山林,枫叶开始层层变红,山上的各种野果正在成熟。这时,高大树木分泌出了发粘的、黑红透明的树脂。筑窝在地洞或树上的白脚蜂或蚂蜂(地蜂),便不约而同地从地洞里钻出来,成群结队飞拢前去,采集这些树脂带回窝里,作为哺育蜂仔的营养佳品。也正是这个时候,苗家人利用剪禾把的间暇,两三一伙,四五一群,爬到山顶上“放蜂”去了。
  地蜂子一只只趴在禾木树干创伤之处,全神贯注地用嘴和前脚掏挖树脂,对人的到来并不十分介意。“放蜂”人砍来一条约两三尺长的小竹竿,破开一头,夹上一只死蚂蚱,攀上树去。在树上,将小竹竿夹有死蚂蚱的一端伸到蜂子眼前招引它,蜂子见了,扇动双翅,挣脱树脂粘力,爬来采集死蚂蚱的肉。这时“放蜂”的人慢慢收回竹竿,从吊在屁股后的刀笼里取出象鸭绒样的竹子内膜片和马尾毛,用马尾毛悄悄将竹内膜片系在蜂子的细腰上,静等它挖得蚂蚱肉团后,飞离这个地方。
  地蜂(蚂蜂)嘴脚并用,掏掏挖挖,得了肉团,便紧紧抱拢胸前,箭也似地朝来路飞去。这时,“放蜂”人紧盯它系带的飘拂晃动的竹内膜绒,尾随前去寻找它的窝。
  由于山高林密,蜂子的窝离它采集树脂的地方一般有五六里,甚至十多里路。因此,要找到蜂窝是不容易的事。要安排一些人爬上四周坳顶的高树上观望,当听到“放蜂”人高声招呼或看到它挥动白汗巾时,这些人就尽眼力追着飘摇的竹心内膜绒望去,初步确定了蜂子飞行的地方,他们就滑下树来,又攀上目击范围内的蜂子飞行线路最高处的树顶,等候第二只蜂子的放出。这样连放数次、十次、乃至几十次,直到最后找见蜂子窝为止。
  找到蜂窝后,“放蜂”人用茅草结个“茅标”,插在蜂窝旁作标志,意为自己已占有这窝蜂,并提示后来者,这窝蜂已经有主了,请后见者不要挖掘,于是,下山回家去了。
  到了农历十月、十一月,蜂窝里的蜂仔变成了肥胖、白亮亮的蜂蛹,那些发现并占有蜂窝的人忙开了,他们披蓑衣,扛锄头,打火把,趁天黑上山去烧蜂窝。他们一人用锄头挖,一人用火把堵洞口,挖一挖,堵一堵,配合得十分协调。凶恶的蚂蜂在窝里嗡嗡乱叫,争先恐后飞扑出来,要叮螫这些敢于骚扰它们的人。但是,刚飞到洞口,就一只接一只地被熊熊的火焰烧焦了,密密麻麻跌落地下,铺了一层又一层。挖得蜂窝后,“放蜂”人用背篓背,用竹箩挑,带回寨子。
  在树上的白脚蜂,蜂窝有箩筐样大,大的如同一个禾炕,白脚蜂,大的一窝可得蜂蛹七八斤,最大的可得十五至二十斤。苗家人将一块竹屏架上锅头,把蜂窝放到上边蒸,然后拿起来,一个个搿掉蜂房洞子上的壳盖,用手掌轻轻拍蜂窝后部,将肥胖圆嫩的蜂蛹抖落下筛箕,再用碗或碟子装好,分送给隔壁邻舍以及寨上的亲戚朋友尝新。
  烧蜂不但要机智勇敢,而且还要有技术,所以“放蜂”人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他们从不扔掉处理过了的蜂窝,而是用竹篾或藤条穿起,高高地挂在自家的门框或屋梁下,以此向人们炫示自己“放蜂”本领高强。有人年年“放蜂”年年有收入,不少商贩到圩场路口抢购,每市斤蜂蛹40~50元,有的农户每年收入700元以上,“放蜂”也是农家一项经济来源。
  蜂蛹可用醋煮,可用油炸,也可与酸笋,酸菜合炒,蜂蛹是饭店、酒家待客的一道鲜美的佳肴,也是苗家喜爱的滋补。(作者系隆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
  德保矮马  德保县政协文史办
  德保矮马是产于德保巴头、马隘等乡的一种良种马,因成年马体高只在1米左右,故被称“矮马”。德保矮马自然生产于德保的巴头乡等地,历史相当悠久,还没被发现之前,当地的农民兄弟就一直在饲养并作为一种运输和交通工具。
  1982年中央农科院和广西动物专家到德保县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发现了德保矮马,经多次的血型分析,通过国家级鉴定,一致认为德保矮马是我国西南部最好的马种,也是世界上两大矮马源流体系之一(另一大矮马源流体系是英国谢特兰矮马),并按计量标准注册命名为“广西德保矮马”,是世界上稀有珍贵的马种(自然形成),其生长成熟体高为86~106厘米。体短矮而粗壮,体形结构匀称、紧凑,机灵娴静,性情温驯,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强,耐渴耐劳,单位拉力大于高种马,具有很高的观赏、游乐消遣价值。特别是在1991年的参加全国第四届民运会上,德保矮马童军的精彩表演,使德保矮马扬名中外。近年来,矮马需求量逐日提高,已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德保当地人,很早就有饲养和使役矮马的习惯。巴头、马隘、古寿等地,地处大石头区,开门即见山,出门就爬坡,出行都得走崎岖的山间羊肠小道。人空手走路还很艰辛,若要是身挑或背背货物,那就会更加吃力,险象丛生。于是,使役矮马作运输和交通工具就应运而生,而且,这种矮马具有的短矮壮实、机灵温驯、耐渴耐劳的特质,完全可以胜任这一劳役,自然就形成了人们的首选。
  对于矮马的使用,主是运输和交通,还有耕作畜力。山里人出门赶街,骑上矮马,可坐一人也可同时坐两人,还可以同时驮上一些较轻的货物。如果要驮上很重的东西,上百斤或几百斤的,那人一般不骑在马背上,而是走在马的后背赶马或走有马前头牵马。赶街时,有的是单人独马,有时却是十几匹甚至更多,成群结队自然成行缓缓地走在山间小道上,随即传出“嘀哒滴哒”节奏极强的马蹄声。在春耕大忙,夏收夏种的农忙时节,农民们都用矮马驮农家肥、化肥到田头地边,用矮马把收下的玉米、麦子、稻谷等粮食驮回家。有的也用矮马来拉犁耕地的。
  对于农家来说,矮马的作用特别的大,户主都把它当作家庭中的一员,非常地疼爱它,细心地照料它,矮马成了农民的好帮手和忠实的朋友。而自被发现注册命名后,人们在继续劳役矮马的同时,也产生了大力发展矮马,投入市场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意识,随着矮马的扬名,农家里的矮马将会产生比劳役工具高许多倍的价值和效益。
  靖西壮族交通习俗  黄汉英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在靖西壮族民间,在行的方面也保留着本民族许多传统的习俗。这习俗在不同地域上有有不同的特点。如在东南部水资源较丰富的乡镇,河溪纵横,人们出门需要过桥,故在有河流的村屯都建有各种各样的石板桥。但在西北部干旱缺少河溪的乡镇,出门多经过山坳,故随处可见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石头路。至今,靖西壮族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交通习俗,
  石板路
靖西壮乡村寨周边的石路。靖西石山地区,开门见山,出门就走山路,所以,石板路在靖西石山区的村寨随地可见。村屯的屯头屯尾泥巴路,雨天路面泥泞湿滑,走起来极不方便,加上常年牲畜经过,需对路面进行改造,村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山上采来石头(片),加工成厚度10~20公分不等的石板,有规则的平铺在路上,这样,下雨的时候走路也方便多了,牲畜踩踏也不容易损坏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石板加工得比较好,铺成的石板路也很整齐。条件比较差的也用小石块铺成,石块大小不一,表面15~20公分,这种路面比较粗糙,但也能应付雨天行走和牲畜踩踏,如新靖镇新华街过去的路面全部都是用不规则的大小石板铺成,路面质量比较差。石板路过去在安德镇安德街铺得比较好,走在石板路上使人感到舒适,古色古香。
  青砖路
在靖西城乡,旧时的大户人家,喜欢在天井地带和人常走动的地方铺上青砖,形成了一条条青砖路。青砖路与石板路相比,具有路面美观,防滑、易维修的特点。
  石拱桥
桥是人们交通重要的建筑之一,在靖西东南部一带,现还保留着不少造型别致的古石拱桥,有单孔石拱桥、也有多孔石拱桥、一般以河流的宽度而定,但桥的特点是:桥孔都是单数,如城郊五隆的五孔石拱桥,横跨龙潭河的七孔桥,最有特色是鹅泉河15孔石拱桥,令人叹为观之,也是全国古桥中有名的古石孔桥之一。
  石阶路
是靖西壮族民间最为常见的修在山腰山岗上的一种人行道。人们为方便生产生活,在人畜常经过的石山,从山脚到山岗开成弯弯曲曲的石阶路,路面用石块铺成不很规则的梯阶状,一步步地由低处往高处延伸。有的石阶路几座山坳相连,行走要连续翻越几座山坳,气势壮观。如从县城去泗梨,古时要翻过鹅坳才能到达。在古代,生产工具原始落后,要筑成这样如此长的石阶路,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也表现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搜集整理者:靖西县旅游局原局长)
  树草标记
  百色的广大地区,各民族都有用树枝或茅草作标记的习俗。这种标记传流已久,约定俗成,为民族成员所共知和共从。树草标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标记都有特定的指向和隐含的意思。不同树草含意不同,同一种树草不同的标记打法含意不一样,甚至同一种树草同一种标记法但所放的位置不同,含意也不一样。人们只要看到眼前的某种树草标记,心中就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凌云壮族管这种标记法叫“插绿标”。这种树草标记常见于房屋门口或山岭间的交叉路口或路边。妇女分娩从第一天开始称为“坐月”,凡有坐月的家,其家门口插一柚树枝丫,含两个意思:一是作报喜标示,生男的插左边,生女的插右边。二是作警告标示,有妇女“坐月”的家最顾忌外人进屋来,而外人也顾忌进有妇女“坐月”的家。
  水稻育秧或旱作物播种,其秧田或播种地中间要插一根树丫,标示这里已播有种子,警告不得放家畜家禽残踏。在森林野岭装设冷枪、暗箭、陷井、套笼以捕擒野兽者,必在装设范围的路口,在醒目的地方将树枝打结,警示前面是危险区,请勿前往。已指定地点与人相约会面或出行,先走者在必经之路将醒目的树丫打结,以告诉后者不再等候。陌生人进入林区,带路者因事又必须先走,先走者必须在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折断树丫横放路面。在乡村的道路上,如看见一堆新鲜的牛粪上插有一根树枝,即说明这堆牛粪已有人先看见,有人作主了,不可再擅动。
  苗族是个纯朴的民族,他们把树草标记看作是一种原始有趣的俗规,要求大众遵守,谁也不得违返,否则被众人谴责或处罚:例如在灌木丛或草地中,谁发现有一窝马蜂,只要把蜂窝旁的几束草打一个拳头大的结,后来者路过即知此马蜂窝已有主人,不能偷烧或偷挖;如蜂子是在树上的,则用镰刀刮该蔸树近根外的树干皮,以表示此树上的蜂窝有主人,蜂主人则可耐心等待蜂子在地窝或在树上长大以后才慢慢用火烧取回家;如是在苞谷地或荒地里发现一窝磨菇,则在磨菇旁插上几株草或几枝苞谷梢花,则后来者知此窝磨菇已有人先发现,不敢乱碰,待磨菇长大以后,第一发现磨菇并做标记的人方慢慢前来摘取磨茹回家煮吃。同样,如果在草堆或灌木丛中发现鸟窝,也可打标记。这种原始的标记并不需要张扬公示,而人们却默默地当成戒律予以遵守。(谢昌紧根据黄振忠、梁福昌、杨文升提供的资料综合审编)
市政协调研组到
黄欢率队视察生
乐业县政协机关
黄兆明副主席到
农建华到马蚌乡
农建华深入一线
贵港市政协考察
贵港市政协考察
贵港市政协考察
贵港市政协考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种菜时间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