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可川用一个便捷用英文怎么翻译译

其他共事过同事对孙波的评价
  13. 采访对象:曹亚明: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副总经理
  卫玉祥,哈萨克斯坦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兼中油PK项目总经理
  曹总:领导是上级任命的,可是要成为这个集体的核心,灵魂的话,肯定是他的个人的魅力和品格决定的,我想如果捉孙波同志是领导的话,第一肯定是上级任命的,你刚才说得非常对,这么多人,包括他所领导哈萨克地区公司和中亚管贸公司他都是总经理,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就是他的核心也好,威信也好,他的这种确实是源于他的品质,个人的领导艺术也好,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好,要求别人干到自己身体力行能够做到,这是一个总的概念。作为我们和他更紧密一点,因为是一个班子的成员,我和他还更特殊,是这个班子的成员,同时也是哈萨克地区班子的成员,他是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总经理,我是副总经理,他是哈萨克地区公司总经理,我是哈萨克地区副总经理,总体来说和他工作的时间更多一点。这是卫总,哈萨克地区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兼中油PK公司总经理,第一个问题是让我们谈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看出孙波同志的影响力,挖掘一下。
  记者: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孙波同志的人格魅力。曹总和孙波同志共事多长时间?
  曹:海外我比他晚得不多,都是从96年,那个时候不认识他,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但我们在不同的地区,他首先是到了伊拉克绿洲公司,后来到委内瑞拉,到苏丹,我96年被派到土库曼,一直在中亚。走向海外我们差不多,我一直在中亚地区,土库曼到了哈萨克,之前还在俄罗斯办事处,土库曼办理处,哈萨克办事处,96年底,97年初到哈萨克办事处,我和他真正开始一起工作是07年成立中亚天然气管道筹备组,当时集团任命的,他是组长,有三个副组长,我是其中一个。他到这个班子的时候已经是多年的正局级干部,我是从处级干部,那年提升到副局级干部的,他的资力,经验,经历的东西比我们多得多,但是到了中亚这块战场上,他很快就得到了咱们中亚地区的干部群众的认可,最主要的一点他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上级任命的领导的位置,他认为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所有的人,凡是和他有关系的人,他总是虚心的和别人进行交流,学习,希望从别人身上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应对他所面临的挑战和工作。就是这种虚心,在班子里面的这种严格按照民主决策,执行方面非常的到位,同时,对我们班子成员个人的生活也是十分的关心,关心得非常细致,家里有什么事,兄弟姐妹有什么事,父母有什么事,他都会从不同的层面,只要他听到一点点得会记在心里,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你进行交流,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看他能不能帮上一些忙。
  记者:说两件印象深刻的事。
  曹总:我08年做一了次体检,报告还没有出来,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问体检有什么问题我那会还开了玩笑,我说出了个子没长高,所有的东西都长高了。他问我体检的结果怎样,中午吃饭的时候开玩笑,我真的是开玩笑,当我的体检报告出来,他亲自调阅的。
  卫总:哈萨克公司所有员工的健康档案在(阿拉穆图)都有,是在孙波同志的支持下专门有一个员工健康管理部,HSE部专门有哈萨克所有员工的体检历史上的体检的结果,一年至少一次。
  曹总:今年就我和他没有体检,我们两个是约好的,我在新疆学习,本来就想学完习,11月30日结束,说12月初我们两个一起去体检我当时说再等一等,我准备带着儿子一块体检,他是好,咱们就三个人一起体检,结果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出了这个事情了,我们HSE部,油气管道给我们至少发了两三次,就说尊敬的领导,这个公司就只有你们没有体检了,我们管理也很到位,你们必须体检。我们每次回复“我们知道了,十分抱歉没能配合你们工作,但是我们记在心里,很快会安排好时间。”但是没有想到这样十分不凑巧,我定的是今天晚上回哈萨克,开完几个董事会,20日回来赶紧体检,本来我是想快点开董事会,非要安排到20日,我本来不想走了,要体检了,我说先回去,开完董事会。
  记者:能否这样理解,孙波同志的监督下,中亚管道和哈萨克地区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的员工体检制度,但是他自己却没有时间去体检。
  曹总:对,他送了我两样东西,一双走步鞋,告诉我得走步,看我没有其他爱好,什么也不会,走步总会的,送我一双走步鞋,我走了半年发现鞋底磨了,我说天天走步,他说行,什么时候你把这双鞋子走磨通了以后再送你一双,我刚刚从他那领了一双新鞋,那双旧的鞋还没有扔,我走到哪就带到哪。他是十分重视运动,十分重视锻炼的人,我们公司曾经不切实际给我们都买了健身卡,游泳卡。说实话,没有时间,一次都没有用过,连续两次买了。孙波同志说不许买了,就送了我鞋,我还留着。第二个东西,他说我的血糖不可能没有问题,他每次问我血糖,我说没有事,体检的时候说稍微高一点,他说不信,有一天拎着血糖仪到办公室给我量,量了之后我的血糖特别高,第二天就给我送了一个血糖仪让我自己量,每天量的数据告诉我,今天量了没有,什么情况,后来我跟他讲,春节回来的时候,我说可能春节期间酒喝多了,也比较劳累,回家应酬多,血糖高,一个星期之后我的血糖降下来了,我说你给我量,我量的结果基本正常了,他说真是正常了这就放心了。对我们的健康来说,正常意义上的生理指标是关心的,是非常仔细的,不仅对他自己,对我们下边的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脑袋里面会这长这么个东西,我和他一起去体检,去协和医院,问能不能做点检查,他说不用做,如果有问题,脑部会很激烈的,不可能这样舒服的,只要很舒服说明脑子没问题。
  记者:他之前知道自己脑子不好?
  曹:他不知道,按照我们的规定,如果去廊坊检查,45岁以上必须脑部做CT,核磁的,最近几年就近在协和做了,但是脑部都不做,两年在协和,我们问过协和要不要查脑部,说不用查,脑部有恶心肯定有反应的,头疼什么的,结果他的血管瘤长在三岔口,脑神经四处不管的地方,结果就形成了定时炸弹,如果直接做一个CT也不一定照出来,这个事情很难理解,这个公司是十分注意,HSE,而且他又是十分关注HSE的一个人。
  我这个人实在,他每次发现我跟别人喝酒的时候,也不偷懒,就是喝,最后他实在忍受不住了,跟我做了一次会谈,他也没有说别的,就跟我讲,说你不能这么实在,酒这个东西对人身体是有影响的,十几年前,他说“我爸跟我讲过一次,说你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实在,做人做事都应该实在,唯一一件事不要求你实在,就是喝酒。”孙波同志他当时还问他爸为啥,他爸说这个东西不是使你意志力能控制的,到了一定程度可能就控制不住了,自己控制不住的时候讲实在就没有意义了。我听了以后触动特别大,确实是的,以前没有想清楚,总觉得做人嘛,就是清醒的时候我想实在,到了不清醒的时候,实在有什么意义,说白了,已经不是你能掌控的,很可能你那种实在甚至是有损于人格的,不仅是健康,想从人格的角度诠释喝酒的行为,喝多的时候是有害的,人什么事情要讲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越过这个度,这就是半年以前他跟我讲的这段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以前我们总觉得见到领导,朋友,多年没见,尽自己的能力该怎么喝就怎么喝,喝完了话也多,路走不稳的也有,他多少次跟我讲,现在要注意身体,我的体质没有他好。他一口气可以做一百个俯卧撑,一口气能游2000米,他就是游泳健将,体质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一口气十公里,我们下来就是残兵败将,脑袋滴溜着,腿一瘸一拐,他走不到十公里就像今天的饭没有吃一样,早晨起来我们还在睡觉,他抽空跑出去锻炼一下,四五公里,腰上带一个计步器,是十分热爱生命的,珍惜生命,热爱工作,勤奋工作的人。
  在他的逻辑里面从来就是没有一个坚强的体魄不能为党工作,也会是家庭的负担,这就是他始终在我们班子成员当中,在整个这块,不停地在宣传的一个理念,就是要健康,我们要健康,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体魄,体质锻炼好。出事的那天晚上,他媳妇跟他说,晚上出去散步,他说今天的事太多,就不出去了,因为第二天是管理提升会议,有几个报告在改,他主持,而且也有我们地区公司的报告,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报告也不知道改到几点,说好了第二天早上8点,与准备发言的孙波同志碰头的,结果8点钟打电话,他家里人已经送到医院的路上了,不知道他工作到几点。这个报告是我改过的,一般我做过的事情他是放心的,他那天肯定是还在研究报告的,这个报告我亲自改过的,我上EMBA,我上学之前专门组织了地区公司的相关同志,一起讨论了报告的,我们是改过的。一字一句改过的,他仍然是事无巨细。
  我自己总结,要想成为一个领导,上级认为你领导,群众认为你是领导,周边的附属认为你是领导,我认为需要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首先是上级任命,不任命不行的。第二个条件,要成为一个核心,俄语里面一个发音都叫领导,一个叫领导,另外一个叫头,中国人翻译的时候经常说头,我在翻译外语的时候觉得这个可能更贴切,就会发现什么叫头,就会发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像领导的时候就是领导,应该像大哥的时候就像大哥,应该像兄长的时候就像兄长,像朋友的时候就像朋友,像你战友的时候就是战友,没法用其他的东西再形容,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用非常贴切的角色站在你旁边,生活在你旁边用不同的口吻跟你讲话给你建议。我这个办公室很小他就在我旁边,他从来没有说打个电话说“你到我这里来一趟。”他有事就找我,开门进来跟我谈,有事我找他就开门找他,一般的领导是这样吗,肯定是打电话“你到我这来一趟”,就是这种小事,都能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我在国外的时候,他随便拿起电话,会给我打电话,从来没有给他的秘书说,给亚民打个电话让他给我回个电话,我任何时候拨他的手机,通了以后没有人接,5分钟以内他就会把电话回过来,也没有说等我再打。他如果有事没有接这个电话,过5分钟就会把电话打过来,这都能够体现他的良苦用心,他没有把你当部下,但是他没有把你当部下也不对,他严格的时候也很严格,工作的时候看见你做得不对,不到位的他豪不留情,该批评的就批评,该说的就说,从他的角度觉得你没有做到位,是否偷懒了,没有尽心,我和老卫都受过他的批评,现在想想任何时候都没有在我们心中留下怨言,说批评你了心里没有怨言的,因为踏踏实实的感觉到有失误,好象有不足,自然而然的觉得这个事没有弄好,心里也有惭愧,所以批评一下,回头再补救,再弄,当你有闪光亮点的时候他从来不忘记,哪怕中午吃饭的时候端着饭盘坐你对面夸你几句,说你这个事情做得很好,不一定什么场合,大会小会,今天就是讲一下,你吃饭他也吃饭,坐你对面跟你谈,这个事做得不错,又立功了,又取得成绩了,就是这样的。
  所以,你和他在一起干活,就觉得就怕跟不上他的节奏,我们跟老卫都是的,我们对生活节奏,从一开始是有讲究的,海外是有这个传统的,现在的周总跟我们讲,你在海外干,说白了,就要当(国际人),国际人有三个特点,吃饭快,拉屎快,走路快。就是说你所有的节奏都得快,我说得粗俗一点,就是这样讲的,我们这些人在海外都是本着这样的文化,本能的练就了什么都快,吃饭快,穿衣服什么都快,走路也是小跑,干活也是非常快,就是(因特满),他锻炼得比我们更好,本来他们就快,我们就得跟得更快,否则就跟不上节奏,今天我坦率的讲,能够跟上节奏的还是我们这些人,这些早期就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文化的人,后来的人跟不上他的节奏。
  记者:节奏快是体现在什么方面?
  曹:蒋总布置一个任务,他回来跟我们讲,他就在想蒋总布置的任务多长时间完成,蒋总也没有说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完成,他就在想到底多长时间完成,什么时间给蒋总汇报,这个时间不为长,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相当于让我们再次总结一下示范区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一个宏伟的任务,他下来告诉我们,蒋总布置了,咱们形成一个报告,根据调研的,认为蒋总像这样的事情不能拖两个星期,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报告,我说两个星期怎么弄完,他说不行,两个星期必须完成。按照蒋总的习惯,我们整个集团,中石油总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经验也好,这些软实力才构成了今天中石油的竞争力也好,成就也好,这些是构成了坚实的基础。
  男:刚才说的报告是(9月29日)的。
  曹:是的,我们两个星期确实把报告弄出来了,跟集团汇报什么时候汇报,说等蒋总的指令,就开始等时间,我们早就准备好了。
  记者:汇报了吗?
  曹:还没有。到现在也没有汇报,本来是20日,还是19日因为是中亚大区的,等土库曼的老总回来又开了会,把报告讨论了一下,就准备给领导汇报了,也没能汇报。我就是说这个节奏,所有的方面的工作的节奏都特别快,09年蒋总,党组提出中亚要率先建成海外油气合作示范区,坦率的讲这就是一个概念,领导不可能提具体的要求的。怎么办,多长时间完成,我们20年建成海外油气合作示范区,还是两个月建成,这个问题肯定是要回答的,接到这个任务是11月9日,蒋总开的时候说的,年终工作会,1月份的时候就跟党组的要求了,到6月份,孙波同志已经带着工作组走遍了中亚所有的项目,回来用了两周的时间,就把海外示范区的,他的生评里面讲的三步走,五化一传承,总体思路,要在“十二五”末建成示范区,其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加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全面建成油气示范区。这个人的执行力特别强,就是这种有方法,经验,理论,同时执行力很强。
  记者:合作过的外籍高层领导有什么样的评价。
  曹:他之前没有在中亚干过,一到中亚,目前为止,整个中亚的,哈萨克高层的领导,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非常的痛心。怎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他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有较高职业的,哈萨克能源协会,他在哈萨克被哈萨克总统授予国家友谊二级勋章,我和老卫干了15年了,我也没有拿过这个勋章,据我所知,老卫今年我已经看见了,列到那个表里了,今天会得哈萨克总统颁发的友谊二级勋章,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拿到。多次通过会上的发言,和人家的交流,让人家觉得他第一是非常职业,说话办事,第二是讲究信用,说到办到,威望非常高,在哈萨克上上下下,无论是政府,我们合资公司,合作伙伴的层面,甚至是承包商,都对他特别尊敬。
  卫:我看跟孙波同志历史上的短信,我回顾了一遍,每一个短信的来往,都代表着一个阶段,或者说某一个事当中,孙波同志关心的,给我们安排的事,工作,公司重点的工作项目的进展,不管什么时候有事情跟孙波同志汇报,他马上会回复,我们印象非常的深刻,他的工作作风是雷厉风行,我们感觉到凡是涉及到他安排的工作各方面的事,节奏上的要求,他对时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工作的效率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几年跟着孙波同志工作,自己从工作方法等方面,尤其是在工作率的提升,孙波同志堪称我们的楷模。过去感觉到够快了,但是跟孙波同志的要求相比,感觉到我们的节奏还是不行,赶不上。尤其是重点的一些项目,重点的工作,他会随时掌握进展的情况,同时又掌握进度的情况,跟孙波同志之间,他在世界上不论在哪出差,只要有情况,给他发短信,发邮件,立即就回,这点就说他的决策非常的果断,思路清晰,知识渊博,决策果断。
  关心员工这块举个例子,项目上有一个员工,在2000年的时候,突然病了,住院了,孙波同志非常关心,我兼地区公司的HSE总监,有一个设计师员工病了,他说得立即把情况摸清楚,我专门派了一个人,底下项目公司的安全总监到这个地方,在哈萨克当地的医院盯着治疗,孙波同志非常的关心,每天要知道治疗的情况,这个人治疗好了,回国安排工作,这个人高血压,那个地方很热,这个小伙66年的,孙波同志非常的关心,跟我说,咱们责任一定要负起来,这个兄弟现在身体状况不适宜在这里工作,在国内还得把他的工作岗位联系好,让他尽快回国,回国可以在国内边上班边治疗。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者:这是普通员工?
  卫:就是一名普通员工。曹可川。在孙波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救了他的命了,他当时在油田前线的时候。
  曹:现在回来了,我那天开玩笑说,现在脸色也好了,身体也长胖了,精力也好,带团可以出去了。
  卫:他当时的病情非常严重,在办公室昏倒,当时感觉眼前黑了,看不见了,听不到什么了,好在办公室有一个哈方同事看到他不对劲,马上送到当地医院,我们立即向孙波同志报告,他一直非常的关心,直到这个兄弟回北京,工作岗位落实了,又跟北京兄弟说要后续的治疗保养工作做好,这一两年下来状态非常好。从这个例子的侧面可以看出来孙波同志对同事,下属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孙波同志从境外入镜哈萨克,我和曹总两个,要么曹总接,要么我接,接得最多的是我们两个,在机场不管是几点,大部分是凌晨四点。
  曹:从来不让人接,最多是我和老卫,过去领导去,下面的副总,一堆人,从他到了哈萨克,第一条就是“我来不要人来接”,就一个人,如果是半夜,他也不允许我俩接,说你们睡觉,北京起飞之前发个短信,你们睡觉,就让办公室派一个人去,接一下就行了。自己走的时候,也不让送,就是这种作风。
  卫:他下飞机之后,他马上会问工作的事,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怎样,那方面的工作怎样,第二天会议的日程他都说好了,明天几点到几点讨论哪个事,几点到几点去哪,几点到几点处理什么事,他一心想着工作,可见他从工作的风格这块。
  曹:现在新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多少年前他就在第一线,迎来送往,十分反对,就是办公室来个人,尤其是夜里,白天好像还好一点,来接一下,走在路上汇报点什么事,要到夜里,睡觉,不许来接,吃饭也是的,你要是请谁干什么,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怎么也得跟办公室说一声,说清楚了今天请谁,这个人能不能请,他觉得这个是值得的,他一点都不落后,如果是多余的,马上制止掉了。
  卫:原则性很强。
  曹:必须要请的,我们班子很多领导,总怕漏了谁,得罪谁,他不是的,请客要请谁,哪一路的,老卫参加,就说你不要参加了,你去了也是喝酒,别一起陪着,有老卫呢,跟我有关的,老卫别去了,非常的实事求是,不是忽忽拉拉,吃饭就都上去了。是非常务实的人。
  卫:思路非常的敏捷。
  曹:不让你吃,还不让你觉得有活动不让你参加,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委屈,首先征求了意见,今天谁在,小卫要去,他要问你,你肯定不能马上回答,领导说去就去,领导说不去就不去,狡猾一点都这样回答,不能说我想去,基本讨论的时候都是建议你别去,让你去的时候就说你今天得去一下,你得掌握他的性格,他一问你,今天你去不去,后来我习惯了,不用动脑筋,马上说不去。他也跟着说你别去,是非常务实的,现在的负担太大了,吃喝不是营养的需要了,谁愿意这样吃,这样喝啊,他就是个很务实的领导。
  记者:孙波同志有没有口头禅,工作上提要求爱说的话是什么?
  卫:智慧加拼命就是其中之一,是咱们的工作精神。
  男:不论干什么都要清晰,思路清晰,脑子清晰,互相交流,多沟通。
  曹:邮件回答也是的,最高的奖赏就是很清晰,我们现在也学会用了,很清晰。
  记者:他对家人的照顾。
  曹:他是孝子,对夫人和孩子我们没有太多的感觉,对父母可以感受到,他也不避讳,因为他母亲好象有这种恐高症,害怕他坐飞机,他老母亲只要一听说今天要出差坐飞机,今天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走之前,你不能不告诉,他必须要去,告诉他,我几点的飞机,然后飞机一落地必须给家里打个电话给老母亲,家里才放心,否则老母亲只要不打电话几天都睡不着觉的。
  记者:每次飞机落地会跟家里报平安。
  曹:是跟他父母报平安,我们都做不到,我们经常就忘了,我有的时候一个星期不打电话,我母亲就开始凡是我身边她认识的人都可以翻个遍,问我在哪,我和他出差的时间最多,07年8月成立筹备组,那半年查了一下飞了82次还是86次,他开是表扬我,我说你也没少飞,大会小会都表扬我,说很敬业,很吃苦,总结了一下,飞了80多次,基本上半年180天,差不多两天飞一次,80多次就是160天,他上了飞机就睡觉,我们从来也不讲话,上了飞机就睡觉,飞机飞4小时我们就睡4小时,飞1小时我们就睡1小时,飞5小时我们就睡5小时,下来就谈判,打仗一样的,直奔谈判地点,最早的几年就是这样过来的,一年半的时间,长期的谈判,把这些全部弄完才好一些。
  记者:有见过孙波同志被工作难住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
  曹:所谓的难,咱说这个工作,第一就是你能不能感受到家里的支持,当你开始全身心的领会到咱们集团总部的支持的时候,你不会有难处的,无非就是你痛苦也好,不痛苦也好,就是做个决断而已,你把所有的东西分析之后,你要做个决断,难,是两个方面,第一有没有支持,第二可能会自己困惑,我做的这个决断,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很大的后果,有些人就天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做了,不做决断,这是一种表现。有些人,像他这种,必须是做决断的,知道事情到了这一步不能拖,对了错了都要决断,这是他心里挣扎的,他可能也有疑惑,对还是错,取决于信息掌握得是否全面,跟逻辑思维,决断力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人,就像寓言故事讲的,这边人看是铜碗,那边人说说木碗,那边包了铜皮说是铜碗,没有包的说是木碗,始终就是说信息是否很全,他也担心这点,所以他特别的善于学习,像IT技术,新技术,特别的愿意和所有的他认为的专家,他认为的在这个事情上是行家,他愿意和他交流,和他谈。他清楚地知道他必须要了解全面的情况,最明显的一个例子,等我们到这个地方来,他当筹备组组长,建什么样的管道,前面的工作组已经把方案定了,要是建1420的管道,一条管道,300立方,一根管。他不懂的,没有干过管道,他来了以后把行业里面从院士到下面的都问了一遍,正儿八经石油大学的院士、规划总监,到下面的实施的,真正干过管道的,人家告诉他1420根本干不成,为什么干不成,1420的管子可以造,但是配件在中国造不了,是有困难的。他果断的直接跟集团打报告,让我干可以,现在我必须正式告诉你们,1420干不成,如果你们说干得成,你们谁能说干成你们来,我不干了。
  记者:他经过大量的调查。
  曹:经过大量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以后,就敢做这个判断,然后打报告,所有人都说集团批了,领导都签过字了。他说“我不管,我重新打个报告。”
  记者:以前的方案集团已经批了。
  曹:领导已经过目,已经汇报了,基本默认了,他说不行,又组织我们打报告,我们两条线,1067建两条线,这是AB线的由来,回头再总计,如果当时说1420,可能在09年底完成的,确实是完不成。到现在为止,回头再总结的时候没有人说能完成,当把这个结论全部搬回来的时候,所有的下面的这些实施管道的开始说了,就是需要勇气的,像这种时候,要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没有自己的决断力,没有自己的办法,不是经过调查研究,你可能就不可能有中亚28个月,后面都没有了,就是干不成。就是拖着,就得慢慢的建,冷弯管,一系列的管件当时就来不及,也没有模子,模子还得经过认证,那种程序就是问不成。他有两个特点,他决定一个事情的时候会找很多人谈话,我的了解,他想全面了解情况,第二是他对现代化的工具是不遗余力的学习,只有他跟任何一个部长、总理谈判的时候,他就是拿着他的电脑,因为他的电脑里面只要一点,马上跟这个总理要谈的内容,他马上就在电脑里面,他就跟领导汇报也提着电脑,领导讲的我们还拿着本子,我们岁数小还不习惯看电脑,我们自己记的东西有什么用,一年录了十几本笔记本就没了,他就是一个电脑,这些东西处理完了,相关的链接弄得很好的,一旦提到这个项目,随时一个链接,以前的,过去的东西就全部调出来了,他对现代化的工具掌握得非常好。加上他的工作方法也到位,他的信息始终是非常全面的,所有人跟他工作很舒服,我们就觉得跟他工作,和他讲东西,不需要重复,解释,你讲完了以后他发现你有道理,马上就是行,你要是没有道理,会告诉你一二三四,他是怎么认为的,你得赶紧收回你自己的,你自己要么就是信息不全面,要么是考虑不周全,会再思考,你会发现他有道理。
  从来没有架子,事情面前不把自己当成领导,这个人很奇怪,他是个领导,做事的时候不认为自己是领导,但是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领导,有些领导自己任何时候感觉自己是领导,有些人反而瞧不起他,狗屁领导。就像一个辩证法一样的,他确实是这种辩证法运用得非常到位的。他跟你讨论问题的时候,头脑风暴,也是常用的一个词,你不又要任何的觉得畏惧也好,担心也好,畅所欲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每一个重大的决策,如果不经过一次头脑风暴是不做决策的,必须把所有和这个事情,他所有想的相关的人,讲得不对,说的话不着调他不笑话你,是鼓励你知无不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的干部根本讲不到点子上,他也不说你狗屁不懂,不打击你的积极性。还可以从你的讲话当中,99%的错误,1%的正确的,他把你1%放大,鼓励你一下,这就是工作方式,大家都愿意讲,没有心理障碍,讲完了东西都到他脑子里了,最后是他决策,他把所有的东西听完了,有一个完整的信息概念,这个时候会构建一个决策模型。这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般人难以做到,一般人总把自己当领导,觉得你们都是手下,跟他说的不对路子的,顿时就训斥了,对路自,溜须拍马的,马上表扬了,他不这样的。
  记者:孙波同志的哈语怎么样?
  曹:他不会的。
  卫:他的英文非常好。三大战略期干过了,南美,苏丹,中亚,三大区都干过,而且是投资方,工程技术方都干过,海外的领导里面是独一无二的。南美,中亚和非洲,就是苏丹,三大油气合作去都当过一把手,又做过国际工程公司,工程服务单位,也是做过一把手,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也造就了他有非常丰富的,很宽广的知识面,很丰富的处理问题和决策的经验。
  曹:这个能力是两块的,第一是从工作的角度说,刚才我讲的,你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决策,第二是有没有预见性,这两块是构成他的最大的特点,刚才讲的,我们说他有经验,经验是体现在他有预见性,刚才我讲的是工作方法。我们中亚气管道,在选择承包商的时候,评价这个承包商能不能干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没有经验的人,看纸上写的东西认为也能干成,他跑去一看,有什么东西,这个公司根本干不成,他马上可以作出决定,我们多少次在工作中避开了陷阱。当地的利益集团,很强大的利益集团推荐的公司,就是要分包你的项目,给不给,面临压力的,不给就搞不好关系的,人家给你施障碍的,这种预见力,我没有干过的,是不具备的,我们总觉得,人家这么大的领导,又是直接决定工程项目进展的,有点个人利益,推荐这么一个公司,承包商,咱们是不是应该照顾照顾,从友好的角度,对不对。他说是的,你说的有道理,但是不行,我不能退的是我的底线,工程必须09年底完工,这不能失去的底线,你的队伍,来头再大,不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完工是不能同意的,怎么办,我先派工作组先同意,行,我们尽最大努力,只要能够完成,我们就给他,然后我们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他的公司去调研,你有几台吊车,你有几个焊工,你有什么能力,然后,你的焊工符合我的要求,乌兹别克也是国家油建公司,要干焊管子,按照我们的程序,所有的焊工必须要经过考试的,焊完了以后合格才能上岗,先来考吧,乌兹别克刚开始焊的时候,焊了十天以后,发现报表上的进度变成负10公里,还不如不焊,不焊是0公里,焊了10公里,10公里不合格,全是有洞,拍片一照有漏洞,要切割掉,重焊,进度表就显示了负10公里,我们就拿着进度表跟他讲,这样怎么行,完不成任务的,得把工作量拿回来,就把工作量拿回来交给管道局干,这种斗争的艺术,一般人,没有经验的人,我就觉得这种,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方法。
  记者:孙波同志对中亚下一步的发展,心里有思考,或者是蓝图,您觉得对中亚,或者哈萨克地区,中亚油气生产区的期望是什么样的,您能感受到吗?
  曹:要说这个问题,只有我最合适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经过他想象中的五年十年,因为他已经在计划五年或者十年以后建什么样的。
  曹:我和他讨论这个问题时间比较长的,我们一直讨论这个问题,整个大的战略,集团是有要求的,从我们作为那个地区工作的领导,我们第一个是希望这是中亚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希望能够形成第一是陆上的通道,能够把资源通过这个通道拿回国内,油是2000万吨,气是550亿,这样大致上相当于7000万吨油气当量,从新疆的口岸,从中亚地区回到国内的。为了保证能够拿回来这么多油和气,我们必须在那个地区要更多的把一些资源掌控到咱们自己手上,所以,我们规划的就是到“十二五”末,哈萨克要形成3500万吨油气当量的生产基地,加上乌兹别克和土库曼,要形成5000万的油气生产基地,我拿回来7000万吨,其中5000万是咱们自己产的。
  记者:中亚再造一个海外大庆。
  曹:咱们是一环扣一环的,要满足长期的5000万吨的生产基地手上必须要有一定的储量规模,口袋里没有东西,光吹牛没有用的,我们从储量上讲,现有4.7亿的油当量的基础上,可能要增加差不多2亿到3亿吨地质储量,能够夯实我们规模化发展的基础。这个通道为核心,建一定的生产规模,然后抓好储量,基本上就是一层一层的,是这样一个规划,这是“十二五”末。到“十三五”稍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地区的整个通道要建到1亿吨油气当量,从中亚地区能够拿回国内的资源1亿吨油气当量,稍长一点可能达到1.4亿吨,油是4000万吨,气大概是1亿吨的当量。这是中亚的大的规模,我们一直在跟孙波同志讲,我们要建立从政府层面,到我们企业层面,要形成一个,建立一个机制,就是能够使得中亚的油管道,气管道真正的实现长期的安全稳定的运营,像今年冬天用气了,说管道不行了,不能供气,对国家的影响就是非常大的。这里面需要一些机制,无论是政府层面的,还是企业层面的,都需要有一套,首先是稳定机制,然后是出了事的应急反应机制都需要建立,我们也在考虑这些问题,这也是他的梦想,孙波同志老讲“如果我们退休之前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此生足矣。”我们一个同事昨天听到噩耗以后写了一段诗,我念一下。
  中哈油管道总经理(顾毅)写的,海外创业领军人,万里征程未洗尘,示范未尽身先去,何时我辈泪沾襟。海外石油创业魂,五洲(环瑞)铸功勋,音容教诲尤耳畔,奈何阴阳永阻隔。
  昨天我们准备了一个横幅,罗阳追悼会的时候打横幅了,今天集团规定没有让打。
  我们当时说的是“好领导,好战友,好兄长,你的情谊我们知道,孙波同志我们热爱你。”
  第二句是“走五洲争油气,树丰碑,你的辛苦我们知道,孙波同志我们敬重你。”
  这都是下面的同志自发的,应该说发自肺腑想要表达的。
  气龙贯中亚,无憾神州,功留千秋立吾辈。英明耀五洲,有功华夏,蓝天碧水忆厮人。
  中亚天然气的事业概括在这两句里面非常的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英文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