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牌上镶烟台做铜字厂家是什么东西?

三仓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三仓[sān cāng]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三仓镇地处盐阜大地,黄海之滨,在上海经济辐射区内。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相接204国道、新长铁路、三仓河、梁垛河贯穿全境,226省道、安弶公路在此交会,距南通机场、盐城机场1小时车程,连通高速入口距镇区5公里。人&&&&口7.6万辖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
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是一个经济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全国重点镇。全镇现有7.6万人口,11.4万亩耕地,辖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2001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1.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农村储蓄余额5.8亿元。
三仓镇物产丰富、地价低廉,存量资产较多、投资政策优惠,随着我国的入世,三仓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开放的三仓,文明的三仓,发展的三仓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兴业!
三 仓:位于庆云县城南偏东11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结义兄弟仨(李凤、孙刚、马健)。在定居时,建房挖出一个仓来,而得村名“东、中、西三仓”。三仓:
(1).古字书名。 汉 初,合 李斯 《仓颉篇》、 赵高 《爰历篇》和 胡母敬 《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 魏 晋 时,又以 李斯 《仓颉篇》为上卷, 扬雄 《训纂篇》为中卷, 贾鲂 《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 三仓 ”。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清 钱谦益 《识字行》:“人生识字只两个,何用三仓四部盈箱笥。”
(2).指储粮之太仓、 石头 仓、常平仓。《梁书·陈伯之传》:“台家府库空竭,无复器仗,三仓无米,东境饥流,此万代一时也,机不可失。”《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仓,太仓、 石头 仓及常平仓。”第一个传说公元前563年,我们的祖先在现在三仓镇的地方建了三个比麦德龙超市还大的仓库:第一个仓库存满了黄金(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第二个仓库堆满了粮食(相当于现在的粮管所,中粮集团),最后一个是食盐仓库(后来演变成盐埠和盐业公司),所谓三仓就是钱粮盐三仓。    第二个据说,清代官府为了控制食盐官营,在沿海修建了不少官仓存放食盐,并派兵把守。其时就有“一仓”、“二仓”、“三仓”-------等官仓,后来这些盐仓就成了地名。三仓是东台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镇,以前有98平方公里,后来新农镇划归三仓,现在近150平方公里。三仓镇区建设在东台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建成区超过10平方公里,镇上高楼林立,道路通畅,区划合理,已初露现代海滨小城端倪。两条大河-------三仓河、梁垛河从三仓流过,流向滔滔黄海。三仓镇隶属于,地处盐阜大地,三仓镇中心小学
三仓镇中学(初中)
三仓中学(高中)全镇总面积15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60公顷,人口7.6万人,现辖33个村、居委会(其中2个街道居委会)、204个村民小组,105个单位,31家定报企业。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5亿元,同比增长21%;财政总收入3769.21万元、一般预算收入21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8%、38.8%;农民人均纯收入8843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3亿元,同比增长33.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亿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三仓镇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经济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是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B类重点中心镇、文明镇,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重点镇。[1]围绕做大做强纺织、塑料编织的目标,鼓励现有企业培大育强。三仓镇现有定报企业31家,福利绒线、鑫海织造、申诚塑业、海沧毛纺等企业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技改实现规模倍增。东台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年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三仓镇为东台市发展空间的副中心。2008年11月,东台市委、市政府批准三仓镇设立市级“三仓工业园区”,为大客商创业、大项目落户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1]三仓镇按照国家重点中心镇和东台市经济社会发展副中心的定位,继续邀请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善了三仓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了三仓工业园区、镇工业集中区和中小企业园控制性详规,修编调整了各中心村规划。至年底,镇区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集镇规划控制区面积10平方公里,开辟了兴源路,提高了主要道路路面等级,形成“五横四纵”的集镇框架。道路硬质化率100%,镇区主干道宽40米,人行道全部铺设彩砖。突出绿化、亮化建设。集镇绿化覆盖率38%,集镇主街道、新农社区、七一桥社区全部实现亮化。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环保、供电等标志性建筑造型别致,欧式一条街、绿苑住宅小区、人民路行政办公带、新仓中路商业一条街、建设南路农资一条街等精品工程特色纷呈,新金三角“和谐三仓”主题雕塑及景观灯、镇西憩园、西转盘“托起明天的太阳”镇标雕塑、新时代广场、东转盘“黄海明珠”高架射灯相互映衬,海滨新城雏形显现。[1]东台市三仓镇地处黄海之滨,下辖33个村(场)居委会,7.3万亩耕地,5.7万人口。从92年开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先导,致富农民为目标,积极指导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大棚西瓜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大棚农业成为致富农民的支柱产业。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西瓜之乡”。1999年,全镇大棚西瓜已发展到2.5万亩以上。在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亩平产值仍然获得2700多元,亩平纯收入近2000元,比常规作物增值5倍以上。在发展西瓜特色产业上,他们的做法是:
抓规模种植,引导农民种
三仓素有“粮仓、棉仓、茧仓”之称。虽然粮棉油茧逐年增产,但增收的幅度不大。从92年开始,该镇以发展市场农业为契机,以致富农民为已任,多次组织有关村主任及科技示范户代表南去上海、南京,北去山东寿光、徐州铜山、淮阴丁集等地参观学习考察论证。根据该镇发展西瓜生产具有土壤适宜、交通便捷等自然条件和西瓜消费越来越多的实际,确立了发展西瓜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制定了西瓜发展规划,明确了区域连片种,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思路。确定了陈李公路以东为西瓜主产区,以新五和官苴村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实行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在每年的西瓜上市结束后,都及时召开各种专业会议,分析来年西瓜市场走势,搞好种植面积的总体安排,向基地农户提出指导性种植计划,帮助瓜农落实种植面积。并鼓励专业大户跨村、跨镇乡租赁土地种植,帮助指导签订承租协议,全镇在琼港农场等地包田长瓜,每年都在万亩以上。
抓产品创优,指导农民长
三仓镇西瓜在苏南各大城市声誉较好的奥妙就在于内在品质好。三仓镇始终把推广应用西瓜先进适用栽培技术,提高西瓜品质,创出名牌,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效益的突破口。在技术推广内容上,一是全面引进优良品种。先后与科研部门、育种单位、西瓜种子经营单位联系,多方引进西瓜品种,开展试验示范,省内外许多科研部门和种业集团也愿意把西瓜新品种放到三仓的示范基地上种植。三仓镇则根据示范和市场情况,选用市场走俏及具有苗头性的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推广抗病苏蜜等主体品种的基础上,1999年又引进成熟早、糖份高、果型适中的优质西瓜新品种特小凤、黑美人等,这些新品种市场热销,经济效益是常规品种的两倍以上。二是推广保护地栽培。全面推广应用了大棚“三膜”或“四膜”覆盖,普及电热线加温育苗。通过应用科学调温等配套技术,实现了早上市、高效益。三仓烈士陵园,坐落在三仓镇新五村境内,是在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起来的,粟裕将军为陵园题名。陵园原为2.34亩,1980年开始扩建,现已扩展到64.7亩,陵园主要由“抗日烈士”和“粟裕将军”两大主题的纪念建筑群所组成。    抗日烈士纪念亭,建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由开明绅士施景程等发起捐资,苏中四分区党委、行署积极支持,于1945年2月动工,当年7月竣工。烈士亭,高19.6米 (含基座高度),呈五角形,当地人称为“五角亭”,原为木质结构,建国后,于1958年、1965年、1980年三次进行修建,如今烈士亭,顶部为琉璃瓦,顶尖为陶瓷葫芦顶,立柱、栏杆都为。亭内上方悬挂苏中四分区专员手书的“烈士亭”横匾,亭柱楹联亦为梁灵光所题,上联是:“洒山河三敌驱除成解放”;下联是:“依亭墓五星照耀记功勋”。亭内正中立有苏中四分区抗日一块,高1.4米,宽0.83米,厚0.22米,质地为白玉石,于日落成,碑文计784字,由苏中四分区司令员、政委卢胜、副政委兼、专员梁灵光共同署名,纪念碑的背面镌刻有120名抗日烈士的英名,今人肃然起敬.    陵园中部,建有抗日烈士纪念塔。原塔为砖塔,建在烈士亭的南侧,只有五六米高,因多年雨水浸蚀而倾坍。1980年,三仓镇人民政府扩建三仓烈士陵园时,在陵园中部建造抗日烈士纪念塔,于1984年底建成。纪念塔座西朝东,塔基占地1亩,塔高20米,双层护栏,塔身正面嵌有陈毅元帅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塔北侧,耸立着新四军战士跃马东进抗日英姿的雕塑,还有南京军区赠送的曾在中立过功的54式122。    三仓镇是当年苏中的中心,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于1941年初率部驻扎三仓吴家桥,历时4年之久。粟裕将军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处处都留下他征战的足迹。1975年5月粟裕将军又来三仓看望老区人民。为纪念粟裕将军在三仓领导人民英勇抗日的丰功伟绩,三仓镇人民政府决定在陵园内兴建粟裕将军纪念堂。纪念堂为苏式古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粟裕纪念堂”题名。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将军生平简历、历史照片、半身胸像和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还有、梁灵光、、章蕴等老同志题词多幅。
三仓烈士陵园根据粟裕将军生前遗嘱,日,夫人楚青楷子女前来三仓烈士陵园,安葬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并在墓穴周围栽上七株松柏,象征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将军指挥的苏中“”。当年6月,在粟裕将军部分骨灰安葬处建立石碑,作为永久纪念。    陵园内还有建国前后为革命牺牲的林少克、何德越、贺德和烈士墓四座。林少克烈士是福建省平和县人,生前系新四军八纵三旅七团团长,日在攻打海安战斗中牺牲后安葬在三仓烈士陵园。1975年5月,粟裕将军亲自为林少克烈士扫墓,流着泪水动情地说:“战争年代,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呀,我们要永远记着他们!”    现在,三仓烈士陵园已成了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来参观陵园赁吊烈士的人络绎不绝。建园16年来,先后接待了干部、群众和学生100多万人次。      三仓烈士陵园是在“五角亭(即‘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的基础上,于1980年至今逐步扩建起来的.原占地面积为2.34亩,现已扩展到64.7亩(不含用地).经过16年来的建设,陵园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抗日烈士”和“粟裕将军”两大主题的系列纪念建筑群,主要有:“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五角亭)”.该亭建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四分区抗日烈士,由施景程等当地开明绅士捐资发起,苏中四分区领导支持,三仓地区积极参与建造的.1945年2月施工,历时五个月零五天,当年7月竣工.建成后,苏中四分区于日在这里隆重补行了近万人参加的落成庆典.该亭位于陵园东南角,坐北朝南,高19.6米(含基座高度),呈五角形,占地1100平方米.原为木质结构,建国后经三次大的维修.现顶部为琉璃瓦,顶尖为陶瓷葫芦顶,立柱,栏杆均为.亭中上方顶部内悬挂着苏中四分区专员梁灵光提写的“烈士亭”横匾(原物)一块,同时在正南亭柱题写楹联一副-----“碧血丹心尽洒山河三敌驱除成解放;苍松翠柏凭依亭墓五星照耀纪功勋”,因建圆前无专人管理,未能妥善保护留存.后于1996年1月,由梁灵光同志重新提写.亭内正中立有“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原物)一块,高1.40米,宽0.83米,厚0.22米,质地为白矾石,于日抗战八周年立.碑文共784字(不含标点符号),由苏中四分区司令员张震东,政委卢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符确坚,专员梁灵光共同署名.字体为隶体,系本地塾师龙手书,刻字匠刘用富镌刻.战争年代和文革期间,此碑遭到损坏,曾参加过建亭施工的三仓镇新强村瓦匠杨仁才抢修过,后在建陵时采用水泥基座加以保护并重立亭中,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  “抗日烈士纪念塔”.在“五角亭”的南侧,曾于1955年建有一座高五六米的砖塔,因基础不实,雨水侵蚀倒塌.1980年,三仓镇人民政府决定以“五角亭”为基础扩建“三仓烈士陵园”时,在陵园正中部位重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全镇干群积极拥护,捐款2.3万元;各级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先后拨款9万元,于1984年底建成,重建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座西朝东,正对陵园门楼和黄海公路.塔基占地一亩,总高度为20米,双层栏杆,四面上下.塔身正面为陈毅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鎏金铜字镶嵌其中,金光闪耀,雄伟高大,与“五角亭”浑然一体,形成壮丽景观.  “粟裕纪念堂”.粟裕将军于1941年1月率新四军一师驻三仓吴家桥,先后长达4年之久,结下了.建国后,粟裕将军又于1975年5月来三仓看望老区人民.为表达对粟裕将军的爱戴与崇敬,1987年三仓镇政府决定在陵园北部建“粟裕纪念堂”.,盐城市和南通市等各级政府部门给予支持,共拨款12.5万元,于当年底开工,次年春建成,为古典苏式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200平方米.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为“粟裕纪念堂”提写了匾额.现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将军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以及老同志的题词多幅,东台市委党史部门在这里举办了《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的图片展览.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墓”.根据粟裕同志生前嘱咐,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当年6月,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烈士墓群”.三仓烈士陵园内现有建国前后为革命牺牲的林少克,何德越,贺德和刘建军等烈士墓四座,均坐落在陵园南侧,成为“烈士墓群”.其中,烈士林少克福建省平和县人,华中野战军一师(原新四军八纵)三旅七团团长,日在攻打海安战斗中牺牲后安葬于此。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于姓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于姓
于姓,得姓始祖为于邘叔。主要分布在、、、等东北地区。于姓在2002年全国人口普查中于姓人口有114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92%,姓氏排名仍为第二十八位。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现代名人、、等国语拼音yú
源于姬姓,出自之子邘叔的封地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的记载,的继承者周武王姬发成功克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他将其第二个儿子姬诞封在故邘国旧址(今沁阳西万镇邘邰村),重新建立了姬姓邘国,称邘叔。后来,邘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氏,有的称邘氏,有的则去邑称于氏,史称于氏正宗,是为河南于氏。
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由此出现复姓淳于氏家族所演化的于氏一族。
宋朝时期,该支于氏族人中有部分人又恢复为复姓淳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于氏、淳于氏同宗同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鲜卑万忸于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鲜卑族拓拔部的万忸于氏族人原为山东于氏汉族人,后随鲜卑改称万忸于氏,亦称万纽于氏、勿忸于氏。北魏王朝建立后,在北魏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器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万忸于氏又恢复为于氏。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氏的后代,只是在汉朝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族人跟着拓跋鲜卑离开了,随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地区(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即河西走廊),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环境而改为鲜卑姓氏“万忸于”。
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万忸于氏族又“重回娘家”,复为单姓于氏。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裔孙的封地商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传说,黄帝有一个裔孙被分封在商于(今河南淅川)。在其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氏,这于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1]
源于满族姓氏【尼玛哈氏】Nimaha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尼漫古。金旧部“尼庞古”,以部为氏。世居辽阳,后改汉字姓俞、于、余。金朝著名人物有参知政事尼庞古鉴,东北路招讨使尼庞古钞兀。 镶红旗希姓,人数极少。世居辽阳地方。
【布尼氏】Bun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隶属于镶白旗。散处于佛讷赫村(又作胡讷赫,今吉林省敦化西北,一说在黑龙江宁安西南)、公额理等地方。
【于佳氏】Yugiya Hala世居不详,后改汉字姓于。
【玉库勒氏】 Yukuli Hala 又作俞窟里、俞库勒,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世居洪爱(待考)、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改汉字姓于。原隶正白旗,
后改隶镶白旗。
【尼玛奇氏】 Nimaci Hala 见于《满汉名臣传》和俄国学者《满族的社会组织》,
满语“山羊皮”,世居不详,人口非常少,后改汉字姓颜、于等。
著名人物有:西宁镇总兵、骑都尉又一云骑尉达三泰。
【裕瑚鲁氏】 Yuhul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
散处裕瑚鲁(待考)、长白山(长白山女真三部聚落地,包括鸭绿江、讷殷、朱舍里: 长白山女真朱舍里部聚落地,吉林省临江市以北,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二道江)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部族名、江名,长白山三部之一,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游流域)、黑龙江、洪科、安褚拉库( 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聚落地,今吉林省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和罗等地方。正白旗、正红旗、镶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蓝旗均有分布,另外镶白旗和镶蓝旗的包衣里也有裕瑚鲁氏。
【于氏】 Yu Hala 本汉族(尼堪、抚顺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隶属于正白旗及正蓝旗包衣。世居沈阳及抚顺地方。
源于狄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高车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自号“狄历”。高车,在春秋时期称赤狄,到了西晋朝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实际上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则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铁勒”、“狄历”等,都是同一个民族种群的不同称谓。
在高车民族中,有一鲜于氏部落,亦称宣于氏,在南北朝时期能人辈出,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于氏、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大于越,属于以官爵称号汉化为氏。大于越,是古契丹民族所建大辽国的最高官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亿)在后梁末帝朱友瑱公元916年建立了大辽王朝,年号“神册”。之后,辽太祖于北面官院所在地设置了“大于越府”,置有“大于越”之爵。大于越之称,实际上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名称,按《》的记载:“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因称。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在整个辽国时期,大于越仅授予功勋最大的契丹贵族,地位十分显赫,爵位在辽国百官之上,与帝位平等,亦称“并肩王”。辽国的大于越府故址在林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
辽国灭亡之后,在曾为大于越的“耶律曷鲁、屋质、仁先”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于越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于氏、越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钦察蒙古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时均世为元朝丞相,权势薰天数代。不花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只好退而返回江南封地。元朝末期,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而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家族姓氏首字“玉”的谐音汉字更姓为余氏、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为汉姓于氏,统称为“铁改余氏”。
这支蒙古族余氏、俞氏、于氏后来多托称汉族,今广泛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梁海氏,元朝时期蒙古部名称,族人以部为氏,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世居喀喇沁、乌噜特氏、阿尔泰山氏、唐努山氏、黑龙江、西伯利亚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于氏。
⑵.蒙古族人巴延达哩,在明朝时期为著名的牛人,即勇士,明朝时赐其汉姓为于,名忠。
⑶.蒙古族札哈齐特氏,亦称扎哈齐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卓素图盟土默特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hacit Hala。蒙古族札哈齐特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于氏,满族扎哈齐特氏则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冠汉姓为于氏。
⑷.蒙古族兀良哈氏,在名时期即改汉姓为于氏、乌氏、吴氏、魏氏等。另外,在兀良哈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兀日罕氏,亦称乌日罕氏,后多冠汉姓为于氏、吴氏等。
⑸.蒙古族于聪氏,在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所颁布的“禁胡姓”严诏之下,即有取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冠改汉姓为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⑹.蒙古族扎格斯沁氏,世居辽东西部(今辽宁地区),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于氏。
源于匈奴,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当于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当于氏,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的一个部落名称,以部为氏,游牧于河西地区,后留驻于大宛郁城一带(今俄罗斯列宁纳巴德)。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之子詹师庐即位单于,因年少即位,史称“儿单于”。
后逐渐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于氏,世代相传至今。
于姓图腾《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又说:“乌,孝鸟也,象形。”这就是说:以能反哺的孝鸟,俗称老鸦或老鸹,在喂小鸟时发出的声,称为“乌”。甲骨文中的“乌”字型像一只鸟首,体黑不显眼。孔子解释“乌,是张口呼气的声因为它有助于呼气,有如人发语词呜呼,所以借为叹词字。而“於”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於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于是,古文中乌、乎、於、于相通。
据此,古代于氏族就是於氏族,以乌鸟为原始图腾,为东夷族鸟夷的一分支。于氏族因为发明一种陶器饭盂又称盂氏族,居住的地方称为于地,因筑起了城墙而称为邘,最终发展建立了国家,并出现了姓氏。[2]构成当代汉族于姓主要有两大支: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系出子姓。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称为盂部落,也称为于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后期,盂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之子封为于侯,后迁移到今河南沁县西北。《皇王大纪》记载:商末“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于侯也称邘侯。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于侯子孙分别北迁于河南濮阳东南和山西盂县。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于氏至少也有3100多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系出姬姓。周成王封二弟邘叔于旧于地,即今河南睢县,后又迁到河南沁县西北,侯爵,史称姬姓于国。姬姓于国,国小势弱,在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于国被郑国所灭。子孙遂以于为姓。当代于姓多自称为周武王的后裔。姬姓于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2]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于姓的子孙,几千年中一直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后期,于姓已经迁移到山东,在山东郯城的一支后裔随鲜卑族拓跋邻部迁徙到代地,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一带,改姓万纽于氏,在北魏时复随鲜卑人南迁,进入河南,北魏孝文帝时又改为于姓。组成于姓第三支的成分为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阗国人的于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尼玛哈氏部落。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在明朝以后,于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山东和东北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2]:浙江钱塘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明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明万历三十三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于公:东海郯人(今山东郯城),以善于决狱而成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
于聚:元末避乱自陇西迁今河南通许县东入里之六营冈。生子五,遂别为五房。是为咸平六营冈于氏始祖。
于平:五代时自浙东迁至浦阳左溪。是为浦阳西溪于氏始祖。
于明:明季由浦阳西溪徙居公桥,称为后于,而以西溪为前于,官严于氏为后于之后。是为浦阳官严于氏始祖。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于姓分布[3]那种认为于氏是“源流纯净,只有一个”的观念是错误的。河南北部一带,是古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的发祥地。在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午汤、、伏牛山等地。,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东迁安徽、山东,西迁、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期间,百姓民不聊生,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后辗转于四川、。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4]于姓文化界著名人物(部分)
道士,是经典《》的作者。
唐朝诗人。
 元代方志编纂家、历史、文学家,著有著名的《》。
文人,著有诗《登云翠山》
文人,著有《石淙记》、《游监山记》等。
于姓军政界著名人物(部分)
朝代姓名生卒年籍贯   评价/成就西汉 山东   县狱吏。一案,成为千古美谈。西汉 山东郯城   于公之子。为狱吏、郡决曹。宣帝时,任廷尉。后为,封西平侯。[5]西汉 山东郯城   于定国之子。官至、。三国时期?~221山东荫功一子封列侯,一子于圭袭爵益寿亭侯。   剿灭危害青州地方百姓的曹魏败兵游勇,整军而还,不管恶人先告状的曹魏将军,筑垒御敌,得曹操嘉奖,封爵益寿亭侯。[6]南北朝时期  今   北魏名将。北魏460~516河南洛阳   北魏散骑常侍、征北将军之子。南北朝时期493~568河南
   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军事将领、战略家。隋朝545~613河南洛阳   隋朝名将。唐朝
588~665陕西   任、。赠幽州。宋朝于焘 山东寿光翰林学士。     元朝于钦 山东青州进士,著《齐乘》;山东赈灾,出粜官梁救济贫民和盐灶饥民,曾遭权臣责问。  兵部侍郎、太子少保、廉访使照磨。明朝于宾明初山东莒县洪武十一年进士  官至给事中。明朝明初  山东诸城洪武二十三年因品学兼优廉孝举贡。    明朝洪武年间四川道监察御史。被誉为明朝清官第一。明朝明初 鄢陵字彦昭,少倜傥,有志操以明经,释褐太学。    除监察御史,改五军都督府断事。历芷德隆县、昌乐县,清介钦敏,得吏民心,累升建昌知府,终应天府尹。 明朝浙江杭州   明朝兵部侍郎,著有著名诗歌《》。明朝山东   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朝    状元清朝山西永宁   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任。清朝   侍郎、、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 陕西   著名政治家,教育家。 元老,中国近现代奠基人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山东   抗日爱国将领。曾任第1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四川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于氏将军一览(部分)
姓名军衔籍贯现任或曾任职务
()少将(1964年授予)金寨海军潜艇学校顾问、北海舰队司令部正军职顾问。()少将(1955年授予)吉林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1961年晋升)山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第3研究院院长。()少将(1964年晋升)安徽第二炮兵原副政治委员。
(1931-——)上将(1993年晋升)辽宁大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空军上将(1996年晋升)辽宁空军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32——)空军中将(1990年晋升)河北遵化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参谋长()海军少将(1988年授予)山东文登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28-——)专业技术少将(1988年授予)山东烟台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高级研究员(1940-——)海军少将(1993年晋升)山东海军指挥学院院长(1945-——)少将(1999年晋升)河北无极总装备部第20基地政治部主任(1947-——)海军少将(1997年晋升)山东海军广州舰艇学院院长()少将(1988年授予)辽宁庄河广西军区纪委副书记(1931-——)少将(1988年授予)辽宁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42-——)少将(1992年晋升)山东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1930-——)少将(1988年授予)江苏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28-——)少将(1988年授予)山东南京政治学院江苏镇江政委(注:表格内容来源[7])于时雨-1910年----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吉林省辉南县人,一九二六年参加东北军,一九四零年任中共抗日民主政府交河县长兼游击大队长,参加著名百团大战,立下赫赫战功,冀中第九地委委员秘书长,为创建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出巨大贡献,一九四二年同日军作战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二岁。
(1926— ),男,天津市宁河县(原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人,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氢弹之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日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之子,中国演员。代表作:《》、《》。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明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明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明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明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得到平反昭雪,谥号“忠肃”。
救民堂:明朝时候于仲宽,为永新知县。那时南乡龙仁和为乱,带兵的将军要把南乡人杀光,好报他的战功。仲宽坚决反对。南乡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宽的姓当儿子的名,永远记念。
兴驷总记:也叫大驷堂,出自汉代于公的故事。于公,东海郡人,官至太尉,为推断“雪洗东海孝妇”一案,千古留名。在他40岁左右,生了一男孩,取名于禅,出世后与众不同,经常啼哭,哭声特殊,如雷声一般。于公说:“这孩子将来有出息”,要大兴“驷马之门”。后来果然于禅做了太守。于姓的“大驷堂”即由此而来。于氏宗谱五卷,(清)于准纂修,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浦阳官巖于氏家谱,(清)于德起等纂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于氏家谱[3]
濮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清)于贤达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笃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清)于树滋纂辑,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清)于贤起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贵州于氏家谱,(清)于德懋编,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铜板刊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清)于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东光于氏族谱,(民国)于汤言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于氏家谱,(民国)于德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民国)于春林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于树滋纂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于德甫、于树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民国)于清中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为叙堂排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民国)于锡琨、于源璋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铜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山东壹于氏家谱,(民国)于宗洵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烟台市图书馆。
浙江临安于潜程氏宗谱,(民国)程志鹏、顾丽川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燕翼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民国)于万国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于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山东黄县淳于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黄县诸由观镇淳于村。
四川资阳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山东德州于氏一支字辈:云电金春志国庆··········
潍河流域于氏一支字辈:使用五行“金水木火土”沿用至今。
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宗士心一沐 从忠辅国卿 诗书先圣緖 忠孝传家风”
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
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万好(浩)连增效 , 受(寿)长瑞在天,威修传世佐,士克立廷延 ……”
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文锡鸿昌运存仁乃在兹原泉方守本复理永钦之”。
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乃家升振宗”。
山东文登、辽宁大连于氏字辈:“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山东莱阳、辽宁新金于氏字辈:“兆庆己志……”
山东枣庄于氏一支字辈:“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荣成于氏一支字辈:“洪维天夕吉正大周汉清”。
山东荣成于氏一支字辈:“文朝成世守福书”。
山东荣成于氏一支字辈:“佑克仕春瑛东海本嘉升千秋伟万代世续永昭明”。
山东泰安于氏一支字辈:“甲九兴吉汝光庆衍召立敬长恒建修永茂凡梓化增相连现存明伦启春祚怀保安”。
山东泰安于氏一支字辈:“宪佑兆新……”
山东泰安房村镇西良甫于氏一支字辈:“继承传文学振宗燕”
山东泰安房村于氏一支字辈:“修敬方可绍心学卫孝乃克培德元”
山东阳谷于氏一支字辈:“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
山东阳谷于氏一支字辈:“广兆启长加目孔光”。
山东台儿庄于氏字辈:“忠诚传世广兴(淳)后保家长……永效庆贤良”。
山东嘉祥于氏字辈:“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
山东泗水于氏字辈:“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招远于氏字辈:“绍成宝友文学”。
山东长清于氏字辈:“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于氏字辈:“华树洪庆宪文德继世昌”。
山东龙口于氏字辈:“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肥城于氏字辈:“端树仁晶旺”。
山东东平于氏字辈:“文树继吉庆红潮”。
山东淄博于氏字辈:“在休望永本立道生先章记述得业昭明”。
山东牟平于氏字辈:“文连振培春忠德”。
山东栖霞于氏字辈:“宗祖世德吉人天相一心富有佐西永昌”。
山东威海于氏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一心敬德天喜龙光”。
山东宁海于氏字辈:“汉升恒世芳瑛志适滨龙田”。
山东胶州于氏字辈:“世崇先宗志心法克永敦洪廷丕□启建正学乃纯”。
山东郯城于氏字辈:“建志(学)清(大新)浩”。
山东海阳于氏字辈:“学年勤(云)希恒(文)正海”。
山东郓城于氏字辈:“广天道恒新”。
山东龙口于氏字辈:“清朝守文呈国世兰开有风登瀛洲吉世成林启昌运同兴家业建鸿尤”。
山东蓬莱于氏字辈:“守龙文章大财源茂富绅”。
山东文登于氏字辈:“可德以仁为本”。
山东于氏一支字辈:“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
山东于氏一支字辈:“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
山东聊城一支字辈:“章长尚洪继法庆 海河汇江汉 熙泽润浩源”。
吉林四平梨树一支字辈:“世(士)国永庭刚,乐志(治)安义方,茂盛顺正本,福满恩贵昌。”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纪善守敬……”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正志钦周(洲)德”。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道厚原远流长水”。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自久际有惠俊清开泰甲永远安家邦”。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官清民安……”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兆长清孝……”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万世永昌新春立业”。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忠正致荣敬锦正治永敬谨垂”。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百世其昌凤成文章”。
辽宁大连于氏一支字辈:“方正喜德业 守成乐道新 本立传家远 光华世泽长。”
辽宁沈阳于氏字辈:“广江明元国”。
辽宁鞍山于氏字辈:“国学文太□□茂朝万久□□恩忠致世泽长功成家业昌承启多俊秀建树庆吉祥”。
辽宁铁岭于氏字辈:“国龙永宗图保敦崇钟……景希廷林广国福继得祥禀恩镇殿左守学庆中昌”。
河北东光于氏字辈:“长宝文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寿昌”。
河北衡水于氏字辈:“酶(玖)金桂海……”
河北围场于氏字辈:“兆仕清得守文邵敏万洪智”。
河北吴兴于氏字辈:“德国荫金士俊”。
河北沧州于氏字辈:“良振金桐树建”。
河南西平郾城于氏字辈:“守耀重望嘉祖儒天光明正大冠敏慎惠恩庆昌荣民国期续:圣德启景运庭训承孝行宗泽培世久文武永太洪”。
河南六营于氏字辈:“吾福昌广全新连芳从善兆吉因以恒扬俊秀林立祖德延长敬守成效庆贺明良前贤仰瀛海盛誉赞西平兢业立冰志克丕振家声”。
河南民权于氏字辈:“可士文纯天迁奉化共传广兆世克永学法志绍乾江河水中安兴邦宏猷展孔孟曾仁义勤政礼孝廉”。
河南新乡于氏字辈:“风俊成金……”
河南周口于氏字辈:“田凤朝俊云海”。
河南封丘于氏一支字辈:“风运进(海)金光普照万世长青文”。
河南封丘于氏一支字辈:“凤俊运海进金合光永文顺继”。
河南于氏一支字辈:“文世德建震”。
四川达州于氏字辈:“文正家声宗泽延开基建学兴朝联韩映照翌衍庭后炳秀代昌存章先金安广振其永志仲立平伟宁明全光月邦耀纯方义军云祥昭根本远”。
四川宣汉于氏一支字辈:“良登思双丕正家声钟泽延开基建学兴朝连韩英肇吉仁廷俊秉秀代章承昌先金安广振其永志仲立平伟宁明全光月邦耀纯方义军云祥昭根本远”。
四川万源于氏一支字辈:“文仁学仕昌。。。”
四川宣汉于氏一支字辈:“天大怀思学其明德光宗显扬荣昌齐家治国世代流芳森林丕焕克绍书香”。
四川宣汉于氏一支字辈:“先世兴文德安邦成朝廷开多士绍自定光明正忠三元美永远合昌荣”。
重庆市云阳县于氏字辈:“尊庭世正启,文德少奇光,永能成大志,宏道定家邦,民学国俊守,崇纯载衡良。”
安徽芜湖、徽州于氏字辈:“国一帮之首人民富贵长克乘先代志云锡而家强”。
安徽五河于氏字辈:“永景荣家朝献广士少仙(先)业庆亚圣吉祥”。
安徽皖北于氏字辈:“明心云中和德高传纪广”。
安徽蒙城于氏字辈:“金振(丙)文(广)明(常),盛(圣、心、立)世(敬、士)同(树)康,孝(笑)有(友、及)全家,治(耀)国安邦。”
安徽泗县于氏字辈:“德绍万辛庆和礼格”。
安徽省泗县经济开发区于圩社区于氏字辈:“大、学、贤、业、吉、远&。
安徽五河于氏字辈:“永景荣家朝闲广士少仙业吉庆祥”。
湖南祁阳于氏字辈:“友伯子思日凤世文万国在心登尚昌永盛传家守训笃亲书香济美景运长兴功高宇宙禧盈门庭千秋炳业万代峥嵘”。
湖南慈利于氏字辈:“培(芝)源敦孝悌继武焕文章理学传家远名臣佐国昌捧纶依日月拜冕肃冠裳”。
湖南常德于氏字辈:“自必承乾坤”。
湖南于谦后裔字辈:“学立恢前绪”。
北京密云于氏字辈:“明长克溪汉思晋宝海”。
北京房山满族于氏字辈:“大清随龙来得派是鲁原”。
北京于氏一支字辈:“荣华海国天鸿云连义尚百世介友川”。
北京于氏一支字辈:“润长福正本庆”。
江苏滨海于氏字辈:“士志大元位盛达,崇延广利庆登良。道明德立才全备,必保家隆永泰康”。
江西都昌于氏字辈:“振守乾坤致泰运亨通显承兴龙英华月”。
江西于氏一支字辈:“德宗大贤学业超先文明开启道义时增世柄锺正伟厚光朝”。
浙江浦江于氏字辈:
行派:“六五三七始相传念百千万仲云仁礼启后高尚权英盛宗奇杰雄俊在位立勋芳名允振后先继美业”;
字派:“应廷一其官义道德以豊宗祖功可思曾元奕世同”。
浙江浦江于氏字辈:“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
湖北于氏一支字辈:“治国安邦成周玉方”。
湖北于氏一支字辈:“孝成家大忠乾坤”。
内蒙古赤峰于氏字辈:“红显永文久”。
内蒙古于氏一支字辈:“殿学海振志占”。
天津静海于氏字辈:“宗源树广茂基业永隆昌”。
山西灵丘于氏字辈:“殿续(学)海振志占”。
甘肃酒泉于氏字辈:“义应龙泽民体歧谐德同龄嘉华永在耀光万世兴立国信为本百年多英才诚正谦清廉大志皓月明”。
贵州于氏一支字辈:“衡进万承忠文武起化龙”。
新疆于氏一支字辈:“锡澜仁有……”
于氏一支字辈:“克恒永(世)文(万)吉(延)京本宗正直”。
宁夏于氏一支字辈:“…成保金文子…”
黑龙江于氏一支字辈“德成克国兴万世永太清文化传念宗洪福祭天灵”
重庆云阳于氏一支字辈“文德少奇光永能成大智‘’‘ 于氏家训以清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为最著名。于成龙,清山西离石人,清初从科举进士,官一直做到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平叛安民,清廉有节,时称“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的家教成功在于宗旨明确,他认为“一家有教,一国观感”,才能兴“仁让”,所以,他主张把孝敬父母的传统“孝”道,应当作为百行的根本。并进而提出了“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宜谦,不可骄傲”、“立身贵高,不可同流合污”、“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诈,鬼祸灾生”、“忍得一分,受用一分”等处世之道。其家训均以传统伦理为纲,所言四十二条,事不烦大小,理唯求明晰,治家之道尽括其中。[8]四言通用联
威隆节钺;
德卜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救时宰相;
当代清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勤劳土木;
妙选瀛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举,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588-665),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
廉让世泽;
大傅家声。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
五言通用联
长歌昭日月;
大笔撼乾坤。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工诗词,精书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诗书》等。亦擅联语。
帆影清江水;
铃声碧草山。
——于邺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末进士)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
慎行大学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字可远,东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历修撰,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以疾归。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竹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红叶作良媒。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于志宁五世孙于琮,娶,后被害,公主亦自缢室中。下联典指于佑题诗红叶,宫女韩氏得之,后结为夫妻,“方知红叶是良媒”。
六言通用联
红叶作良媒合;
青史标广德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时学士于佑,在御沟行一红叶,上有诗句,于佑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僖宗放宫女,于佑娶了韩夫人,二人分别取出红叶相示,说:“可以答谢良媒了。”原来,韩夫人诗中有“方知红叶是良媒”的句子。下联典指唐代,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攻入京师长安,于琮被杀,公主自缢而死。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
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县狱吏于元公,东海郯人。决狱平。东海有孝妇,为太守冤杀,公争之不得,辞疾去。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公谓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魏源题明代杰出和政治家联。[1]
胶东赤山之宗---东阿谷城于氏之于林位于山东洪范池北1.5公里处,平阴县洪范乡纸坊村之西谢庄之南两河两海之间,、扈泉、日月双泉、孝泉、天地泉、墨泉、拔箭泉、白雁泉八大名泉环绕祖茔流入黄河,四周有、云翠山、大寨山、双祯山等数百个山峰形成百鸟朝凤、万花吐芳之势向祖茔肃然起敬。
于林,进门楹联为万历皇帝所撰,“大明先师三代帝王受教诲,朕赐庄严肃穆浴皇恩。”由书法家书丹。陵园占地面积4公顷。据明朝史书记载:于林“龙沙恢阔”,“中有享堂翁仲”,有两座,一曰“帝赐玄卢”,一曰“责难陈善”,皆系万历皇帝御书。陵园正门外有高大1对,林中有华表两座。牌坊和华表上雕刻的人物,花卉,虬龙浮出,飞禽走兽,巧夺天工,惟妙惟肖。于林甬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翁仲相对,且做工精细,形态逼真,展示了那巧夺天工的明代石刻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陵墓的中心是落棺亭。亭前有供后人祭奠的1案和记载政绩文章及人品的10通大石碑。落棺亭周围,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尤其林中植有万历皇帝所赐白皮松59株,现尚存44棵。属国家稀有珍贵树木。一般胸围2米,高16米左右。树干挺直,通体银白,经阳光照射,闪烁有光,斑斓可爱。针叶青翠,间有青褐色球果,煞是好看。棵棵亭亭玉立,古雅壮观。历400余年仍生机盎然,是省内独有的白皮松古树林,规模为国内所罕见,居国内集中储量首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地毁坏严重,现仅存白皮松树供游人观赏。这里是旅游胜地,吸引四方游人来此观光,特别是每年阴历二月二古会期间,从早晨到傍晚游客来往不绝。[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冈玉牌价格及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