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今年真的会来吗

||||||||||
最新播报:
新闻分析:“超强厄尔尼诺”真的来了?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林晖、王宇)印度极端高温“热死”上千人、美国南部连遭暴雨袭击……有关“超强厄尔尼诺”的话题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超强厄尔尼诺”真的要来了吗?
  中国气象局权威人士29日透露,当前厄尔尼诺监测指标确实达到了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来的最高值,但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强度创一年来新高
  通常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连续6个月偏高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定为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端于2014年5月,到2014年10月正式“成型”,其强度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国家气候中心实时监测表明,今年5月以来,伴随着赤道西风的增强和暖水的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增强,次表层暖水强度也在不断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更加显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1.3摄氏度,是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以来最高值。从表层海温的空间分布看,暖海温中心主要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局部海温已偏高超过3.0摄氏度。
  本次厄尔尼诺强度或为“中等以上” 弱于1997/1998年度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至秋季,达到中等以上强度,但弱于历史上最强的1997/1998年度厄尔尼诺。
  资料显示,在那次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平均海温一度偏高2.5摄氏度,远超目前的1.3摄氏度。
  受厄尔尼诺影响,近期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频繁发生。印度半岛5月18日以来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接近50摄氏度;美国布兰科河发生1929年以来最大洪水,而加州正发生历史上最严重干旱;刚刚经历了近85年最严重干旱的巴西出现旱涝急转,暴雨成灾。
  夏季我国北方气温可能偏高  但不会出现“印度式”极端高温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会商认为,受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影响,预计我国夏季长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汛情较重;西南地区东部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夏旱的概率较大;夏季我国北方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高,但不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
  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厄尔尼诺对农业的影响备受关注。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夏收粮油作物播种以来光温水匹配良好,利于稳产增产,目前西南地区夏收完毕,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收获期。全国春播期间水热条件适宜,春播作物顺利播种出苗,长势较好。
  但专家指出,华南、江南等地入汛以来多强降水过程,造成多地洪涝,农业损失较重。鉴于历史上的厄尔尼诺年大多会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有必要根据今年“南涝北旱”的基本判断,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预案。
[责任编辑:气象局:今年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
来源:新京报
作者:邓琦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昨日起,“史上最强厄尔尼诺正在形成”刷屏。今日(5月29日),中国气象局回应称,预计厄尔尼诺仍将持续发展,并持续至秋季,将达到中等以上强度,比历史上最强的年的厄尔尼诺弱,不会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对我国有何影响,中国气象局表示,受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发展影响,预计我国夏季长江中游到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汛情较重;西南地区东部强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偏重;华北大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夏旱的概率较大;夏季我国北方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高,但不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
  其实,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5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频繁,北方出现高温天气。5月以来南方出现5次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多1-2倍。5月下旬以来,京津冀三地有13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35℃。北京5月下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2℃,为近14年来同期最高。另外,近期印度高温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名词解释:
  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持续偏高的一种现象。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分为5个等级,持续时间越长,月累计偏高值越大,其强度就越高,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责任编辑:un649)
签了“录取确认书”,不代表被录取。[]
数字之道:
谣言终结者:
社区热帖推荐
啥也不说了,大家看图吧……[]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超强厄尔尼诺”的悬疑:厄尔尼诺真的来了吗?
来源: 新华网作者:
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气象机构都确认厄尔尼诺已经形成,并且“几乎肯定”会持续贯穿北半球整个夏天。而世界气象组织今年3月发布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份简报称,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已持续5个多月,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今年中期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气象机构都确认厄尔尼诺已经形成,并且“几乎肯定”会持续贯穿北半球整个夏天。甚至有观点认为,将出现“史上最强”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的争论没有停息,人们对厄尔尼诺也存在某些误读。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根据气象学定义,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如果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的海域持续3个月高于常年平均温度0.5摄氏度,就被认为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持续6个月以上,就被认为是厄尔尼诺事件。
  已有研究揭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摄氏度,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摄氏度,造成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它往往会引起全球多个地区天气异常,其中一些地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干旱严重。
  平均来看,厄尔尼诺3到5年就要来一次,一般每次持续12个月左右,但也有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的情况。厄尔尼诺通常都会跨越两个年份,比如上一次厄尔尼诺出现在年。
  厄尔尼诺真的来了吗?
  美国国家气象局下属的气候预测中心5月中旬发布月度报告说,厄尔尼诺已经形成,截至5月初,赤道太平洋海域已经出现轻微至中度的厄尔尼诺。该中心预测说,厄尔尼诺“几乎肯定”会持续贯穿北半球整个夏天。
  在南半球,澳大利亚气象局上周也正式宣布厄尔尼诺已经来临,中度到强度的厄尔尼诺将在2015年下半年逐渐影响澳大利亚。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认为,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端于2014年5月,到2014年10月正式“成型”,其强度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今年5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增强,次表层暖水强度也在不断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更加显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1.3摄氏度,是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以来最高值。
  而世界气象组织今年3月发布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份简报称,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已持续5个多月,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今年中期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针对美国和澳大利亚气象部门做出厄尔尼诺已出现的判断,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努利斯表示,世界气象组织还未能提供明确答案,预计该组织最新的厄尔尼诺简报将于近日发布。她说:“我们正在汇总最新厄尔尼诺简报,这一过程需要全世界专家的参与,这也是我们滞后于美国跟澳大利亚的原因”。
  这次厄尔尼诺有多强?
  至于这次厄尔尼诺强度如何,美国国家气象局下属的气候预测中心说,目前“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克塞尔·蒂默曼认为,这次很可能是一个“超级厄尔尼诺”,强度可能堪比1997年至1998年的那轮厄尔尼诺。
  夏威夷大学教授金飞飞曾提出“厄尔尼诺充电振子理论”,这是当今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厄尔尼诺机制之一。金飞飞指出,通常的强度定义是,升温0.5至0.9摄氏度为弱,升温1到1.4摄氏度为中等,升温1.5到2.4摄氏度为强,升温2.5摄氏度以上为超强。到今年年底前升温应该会超过1.5摄氏度,一个“比较强”的厄尔尼诺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达到历史最高纪录(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可能性比较小,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强度还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观测才能判断。
  中国气象局权威人士称,今年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出现,并且海温偏高已持续很长时间,最近数月温度上升明显,这样的情况在过去少有,不过,此次厄尔尼诺强度却远不能跟1997年至1998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相比。
  今年厄尔尼诺影响多大?
  近期多个国家发生了极端天气。印度半岛5月中旬以来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接近50摄氏度;美国布兰科河发生1929年以来最大洪水,而加州正发生历史上最严重干旱。这些异常天气与厄尔尼诺有关吗?
  对此,专家们出言谨慎。夏威夷大学教授金飞飞指出,厄尔尼诺是一个发展比较慢的气候现象,总体上,厄尔尼诺会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热浪的发生频率,但不能说一个孤立的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就是厄尔尼诺造成的。
  金飞飞说,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国家大多是泛太平洋国家,包括南北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岛国。中国也受厄尔尼诺影响,当前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强降雨与厄尔尼诺变强趋势相一致。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受到的影响都不一样,比如厄尔尼诺发生时,中国一般会出现北旱南涝的局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首席预报员安东尼·巴恩斯通说,未来3个月,厄尔尼诺对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影响较弱或不明显,但印度尼西亚和南美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低于往常水平的趋势较强。澳大利亚东部、中美洲、加勒比海东部、印度及一些邻近国家降水也可能减少,但趋势没那么强烈。智利中部、南美东南部比往年湿润。
  总之,厄尔尼诺对气候影响很复杂。正如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努利斯说,尽管厄尔尼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但却并非唯一重要因素。今年印度、美国等地出现的极端气象事件与厄尔尼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扫一扫加入南方网微信朋友圈
编辑: 李维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上传海岛图片 万元大奖等你拿||||||||||
最新播报:
新华调查:2014,厄尔尼诺真的又来了吗?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于文静)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今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摄氏度以上,“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且未来有可能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联系到今年暴雨多、异常天气多等现象,人们不仅要问:厄尔尼诺真的在2014年又要来了吗?它将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范可能遭遇的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会发生吗?猜得对开头,不见得猜中结局
“厄尔尼诺,简单来说是一个气候现象,它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说。
据介绍,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这个名字的起因是秘鲁沿岸渔民在四五百年间发现其捕鱼的时候,有些年份到冬季圣诞节海温会异常变暖,这时打的鱼就会减产,于是根据传说就认为是圣诞节期间“圣婴”到来了,造成了影响。
郑飞指出,从监测公报来看,今年5月份已经进入到一个厄尔尼诺状态,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平均海温相比常年平均值,超过了0.5摄氏度,但是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它是真正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从5月份开始到7月份,这三个月一直维持在正的0.5度以上的平均海温,可能到7月底的时候会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如果7月份海温掉下来、8月份又升上去,又要从8月份重新开始算了,之前5、6月份增加的海温就不算了。”郑飞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院士指出,今年会不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还要看7月的平均海温,目前认为有80%的可能性厄尔尼诺会继续发生,从大多数模式预测的结果来说,还是比较倾向于7月份基本上能够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
“对于厄尔尼诺,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话,我们猜得对开头,但是不见得能预报得准它的结局。”郑飞说。
“圣婴”将带来什么?我国“南涝北旱”,或将扭转全球变暖停顿趋势
“通常厄尔尼诺年,世界各地灾害不一样,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说。
气象专家们指出,一般厄尔尼诺年发生时,全球温度要上升至少0.1摄氏度。美国西海岸干旱、少雨,东部会发生极其寒冷的冬天;南美西海岸,包括秘鲁会发生更多暴雨;巴西、阿根廷,大部分地区会干旱;澳大利亚东部以干旱为主,夏天很可能林火多发。
在我国,一旦厄尔尼诺发生之后,我国雨带会往南退,退到长江流域、华南等等,会发生北方较旱、南方较涝的状态。登陆我国的台风将偏少,夏季北方部分地区有可能会出现极端高温,但是北方高温将达何种程度,还不能明确预测。
丁一汇指出,历史上有三次厄尔尼诺年值得关注。第一次是1972年,全世界大旱、粮食减产,我国北方水资源特别短缺;第二次是1998年,1997到1998年是50年来最强一次厄尔尼诺,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第三次是1982到1983年,厄尔尼诺一般1年就结束了,但是这一年的厄尔尼诺时间增加了一倍,对世界影响深远。
“从更长远来看,今年的厄尔尼诺的意义不在于今年,而在于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会不会扭转全球变暖的停顿和趋缓的趋势,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丁一汇说。
如何应对?防范城市内涝,保障农业生产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多年研究数据表明,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秋季我国南方可能出现低温阴雨,北方可能出现秋旱,东北初霜冻时间可能提前,不利于南方中晚稻和北方秋粮丰收。
气象专家表示,根据国际最新统计,厄尔尼诺发生时,大概要造成玉米、春小麦、冬小麦、水稻等世界四大农作物减产2%左右。对于可能遭遇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农业的影响,要高度重视、有所准备,但也不应过分惊慌。
郑大玮指出,从历史上看,厄尔尼诺年对于北方的玉米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像华北南部偏西一点,旱像露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盛夏、秋季有可能发生干旱。目前来看,黄淮地区,首先是把夏玉米抢时间尽快种上去,并抓紧适时中耕。东北地区有可能发生冷害,要采取促早熟的措施,如适当地增加磷肥、控制氮肥等。
对于南方地区,要注意对洪涝早做准备,提前疏通田间排水系统。要有蓄洪准备,提前进行人员疏散转移,做好补偿。充分利用蓄滞洪区和上游的水库蓄水、拦洪,必要时要牺牲局部、保全大局。针对很多湖泊已用于养殖的现实情况,要早有预案准备,确保能够及时发挥湖泊的调蓄功能,减轻损失。
专家们还指出,对于可能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南方要做好相应预案,切实采取措施防范城市内涝,防范因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北方应做好抗旱准备,通过节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和生活用水。
[责任编辑:院领导集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
日,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逝世30周年纪念日。
庆祝2015国际光年,讲述光学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背后故事。
量子通信的问世,重新点燃了建造“绝对安全”通信系统的...
它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天文望远镜,它就是嫦娥三号的有效载...
今年厄尔尼诺又迟又弱
我要分享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发布时间:&&【字号:&&&&&&】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在加利福尼亚导致洪水,但今年的厄尔尼诺却因为太弱而无法缓解该州持续多年的干旱。图片来源:Tayfun Coskun  科学家们期待了近一年时间的厄尔尼诺气候模式终于来了。但是天气预报员表示,其标志性的赤道太平洋气候变暖将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马里兰州学院公园市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Mike Halpert表示:“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弱,并且来得也很晚。”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后半年开始发展并在12月到来年4月达到峰值。这一现象往往与降水模式的广泛变化以及全球温度变暖有着密切关系。  然而NOAA在3月5日发布的最新预测结果显示,当前厄尔尼诺事件的弱势和时机将使其产生的影响最小化。  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一些影响可能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浮出水面,包括沿着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额外降雨,但Halpert指出,这些影响对于促进美国西海岸的降水以及缓解加利福尼亚面临的严重干旱而言可能“太小、太迟也太弱了”。  早在NOAA发布此次公告的1年前,气候学家便预测有一次大型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正在酝酿当中。  当时NOAA预测全球有50%的几率在2014年后半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该局同时表示,风场类型会推动海水向东横穿太平洋,这类似于1997年的那场史诗般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前几个月的情况——后者曾让科学家们感到措手不及,并在多个大洲导致了洪水、干旱和火灾。  最终,去年的预测遇到了短板,部分原因是驱动这一系统的风逐渐消失了。从1997年便开始致力于改进预报模型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精确地摸清去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的模型没有捕获这一信息。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NOAA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气候建模人员Gabriel Vecchi不禁问道:“为什么这两个一开始看起来非常类似的年份最终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Vecchi称2014年至2015年的季节是“一个伟大的案例研究”,并说这样不同寻常的事件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Vecchi说:“它们迫使我们挑战已有的假设,重新审视我们的经验法则,并寻求更加全面的解释和更加完善的模型。”  天气预报员们正在试图增加他们在另一次大型厄尔尼诺事件来临之前交给全世界的提前量的时间,但面临的挑战是,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气候模式在去年上半年是非常易变的,即便是重要的趋势也可能被拖延甚至发生逆转。  直至去年7月,相关模型才变得更加稳定,同时研究人员也能够更好地预测去年后半年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模式。  目前,NOAA预测厄尔尼诺现象有50%到60%的几率一直持续到北半球的夏季。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的一种反常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能被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责任编辑:侯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厄尔尼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