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网中的世祖是不是都不在世的

字号:大 中 小
浅谈《溪冈马氏三修族谱》得与失的关系
二0一0年一月
亟盼二百余年的溪冈马氏三修族谱,终于于2008年竣工。这部作品,它凝聚了全体族人的心血,同时也标志着溪冈马氏的发展历程和新的里程碑。六百多年来,溪冈,在这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是一片蕴藏着无数动人神奇故事。它不仅勾画了溪冈族人的历史长河画卷,而且追溯溪冈族人的几千年的血脉相连及生活轨迹,并集于溪冈族人的发展史、创业史与奋斗史于一体的壮丽诗篇,以及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历历在目。以便享有“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的溪冈族人,在这钟灵毓秀的山村造就了无数文臣武将、草根英雄,为填补平民史诗并增添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三修族谱问鼎后。尘余,拜读该谱中的“诗词歌赋”以及族人世系的内容叙述,从头至尾,宛如石臼舂米似的,从中得知端倪。观止,提出一些粗浅看法。该《溪冈马氏三修族谱》编辑以及一些部分文章的内涵,若与乾隆三十七年《溪冈马氏重修族谱》所陈述历史史料相比较,似乎发现溪冈族人的生活史和发展史以及溪冈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吃透不够,理解不到位,使得许多族史古今相悖,前后不一,造成错觉,导致后人雾中看花,难以分辨,尤其是同一部族谱,溪冈马氏的前身,有的文章记述来自南昌市;有的文章记载来源于吉安市(庐陵)。二修谱明确记载溪冈马氏一世祖子仪公来自庐陵黄金巷。这次修谱如此马虎草率,连溪冈马氏祖宗来源记载不实,这部族谱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精神遗产呢?为啥称之国有史,族有谱呢?我们国家有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它涵盖各朝各代辉煌历程。而三修族谱宛如国史一样,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一、追寻祖先的足迹,正本清源。二、记载着一个氏族的发展史和光辉业绩,来凸显溪冈马氏发展历程和生活轨迹,从而使族源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反之,一个氏族的发源地及发祥地不如实地反映在族谱记述中,固然使族谱中的内容真实性暗然失色。
& 这次修谱,除收录子孙世系外,更应侧重对溪冈氏族的历史研究,并收集整理,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溪冈氏族的历史来源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之,这才是本次修谱的中心内容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在探寻溪冈马氏的历史轨迹以及血脉相通,或描述溪冈马氏人文风情;或名人介绍;或叙述一些基本概况,以及复制和粘贴历史(重修族谱)资料,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描绘出优美画卷来彰显溪冈马氏人文历史精髓,以便传承和弘扬溪冈马氏悠久历史文化,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使之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随着溪冈马氏的人口递增,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次三修族谱涉及到多地马氏,收集并编入三大支系(马成中、马成安、马子俊)的人文资料,以及风土人情和世系齿录,并且印刷了一百二十部,除本溪冈族人购买外,还赠送了多个地域马氏宗亲,尤其还存入在县档案馆。本次巨谱编制,充分显赫我溪冈族人的集体智慧所取得丰硕成果。这一业绩,记忆着溪冈氏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家族成员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传承。
三修族谱本是族中的头等大事,它的成功与否,显然关系着溪冈氏族荣誉感与使命感。一部好的作品,读罢使人赏心悦目,振奋人心,并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为族中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祖先的恩赐,这是子仪公的每个子孙后裔的必然。然而不幸的是,在这次族谱浏览中,新撰写二十几篇文章和世系齿录的记载中,其中错字高达几百个,正文与原稿(底稿)漏字断句也有几十处,复制历史资料也误差了几十处,甚至一些基本常识的运用也不到位,尤其更为欠妥之处,在介绍溪冈氏族的前身“黄金巷”的肇建基业位于何处,其中各次文章中内容表述各唱各的调,各打各的豉,导致溪冈历史根源含糊不清,记载不实,严重脱离了她的本质。这种结果,会造成对我们的祖宗来源给后人带来一定地误导作用。这次三修族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 是不是溪冈族人人才匮乏,或懒于勤奋呢? 其实不然,在三修谱当中有多人参与其间。其主要原因,少了团队精神及精诚合作。即忽略了博采众长和集体智慧的巨大能量释放,从而创造出一流佳绩。文化圣人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这种独雁孤行,使得“三修族谱”的质与严谨,若与“重修宦谱”相比照,似乎有天壤之别。是否真的验证祖宗修的“宦谱”与当今修的“族谱”,即“官谱”与“民谱”之间的意在内含。修族谱也与大雁一样,只有能与同伴合作,而不是彼此争胜,就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快。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个人利益、欲望和虚荣,在抵达彼岸时要学会轻载;学会协作互助,学会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本次修谱,从正面,侧面,背面透彻,似乎不是为祖宗争光,为后人造福,实为标榜自我,来膨胀自已虚荣性,足以闻到“夜郎自大”的味道。如过参与这次三修族谱的人上下一条心,同心同德,尽量发挥每一个人的拓展空间,这样定会克服和避免对研究族史和记载族史,以及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往往随着本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而产生不必要的失误。如此,族谱呈现,上对得的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探 讨 与 共 勉
一、《溪冈马氏三修族谱》开篇中载:
赞溪冈马氏:&&& “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
--- 明.刘文安
编者按:刘文安,又名刘定之,字主静,号呆斋。永新城北仰山(今埠前镇仰山村)人,生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正统元年(1436)考中会元,登丙辰周旋榜探花,选翰林院编修,后改任礼部侍郎兼学士,入内阁预机务,著作有《呆斋全集》12卷等,是明朝时期的大学问家,他对溪冈马氏同朝出一门三进士很钦佩,故有以上题词。
&&&&&&&&&&&&&&&&&&&&&&& ---孝经摘自《永新史鉴》
疑问A:刘文安先生对溪冈马氏同朝出一门三进士很钦佩,故有以上题词吗?
1、据史料记载: 刘定之(1409―1469) 江西永新人,字主静,号呆斋。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授编修,进侍讲。景帝即位,陈时政十事,拜洗马。天顺初,由右庶子累官至翰林学士。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成化二年(1466),以本官入内阁,寻进工部左侍郎。谦恭质直,以文学名闻于时,终官礼部左侍郎,后卒于任。有《易经图释》、《宋论》、《呆斋集》等。(刘文安为谥号)。
2、溪冈马氏同朝一门三进士分别是:
1)、马聪,字体哲,讳节斋。明景泰四年(1453)乡试亚元,景泰甲戌(1454年)以明经取士登孙贤榜第三甲二百一十七名中的第三十七名进士。
&&& 2)、马体乾,字自强,讳健斋。明天顺元年(1457)黎淳榜第三甲一百九十四名中的第一百二十二名进士,
&&& 3)、马铉,字孔任,号抑庵,明成化八年(1772)吴宽榜第二甲七十八名中的第十五名进士。
述评:刘文安先生生于1409年,殁于1469年。而马铉1772年中进士,即为刘文安先生逝于三年后才中进士。为什么说,刘文安先生对我族同朝“一门三进士”很钦佩,故有以上题词。只能说,刘文安先生对我族同朝“一门二进士”很钦佩,故有以上题词。
疑问B:明朝溪冈马氏一门三进士,刘文安先生对溪冈马氏是否有题词?即“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
1、题词基本释义:
1)、勉励或留作纪念而写下的一段话。
2).&所题的词。冠于一部著作之前,以一种较正式或不甚正式的样式或方式,题写给予某人的姓名及祝贺词。
2、“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的出处,来自姚颐撰写《溪冈马氏重修族谱》的谱序中。谱序中记载: 『厥后侍御公节斋、健斋,太参公铉,衡判公效才,学政公效廉,数君子出登魏科践毕要。而明经孝廉,如性愚慧由之骥,诸公队队蔚起,文章忠义,廉节炫耀一时往,刘文安公所称:“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者诚非虚语,迄今诗书,清门家淆,代衍多士,莪哦生应』。
“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的祝贺语言是通过姚颐撰写《溪冈马氏重修族谱.序》中所呈现。初修族谱修于1471年,而刘文安先生殁于1466年。如果刘文安先生生前对溪冈氏族确有题词祝贺,应该会出现在初修族谱中。为什么刘文安先生逝于三百年之久,直至《溪冈马氏重修族谱》才出现。顾名思义,刘文安先生本人生前未直接向溪冈族人题词祝贺,而是刘文安先生生前对我族人才辈出,故在某种场合下有敬佩之意而发出祝贺语言来赞扬溪冈马氏人文鼎盛。因此,从族谱中没有看到刘文安正式题词祝贺,故不能说为题词。应称为贺词。
疑问C、刘定之的简历归属。
述评:赞溪冈马氏:“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 明.刘文安。这前半部分内容载入谱首开篇中,认为妥当。后半部分,即“编者按”的刘文安的简历载入溪冈马氏族谱中,有失溪冈马氏的家族威严,这是马氏族谱,而不是刘氏族谱。
二、《溪冈马氏三修、湖田马氏六修族谱.序》中记载;『我溪冈马氏族谱,始修于明成化七年(1471)。由我族溪冈始祖子仪公七世孙健斋(体乾)公与从兄体忠公暨兄弟子侄严加考证世系,积岁而谱系成,名为《永新西山马氏宦谱》。此为初修谱,嗣后,子仪公十一世孙朝园公偕族内老成持重之士编序,各房世系原委清晰,昭穆秩然,名为《马氏草谱》,以俟后代付之梨枣(印刷),后十四世孙群九公(子潜)不忘祖志,照旧本逐一手抄,续序,彻底完成了族谱的编纂工作,此即为《溪冈马氏宦谱》一修谱。我族先贤对族谱弥足珍重,至十五世国重公珍藏族谱,每岁必亲翻阅,惧其损坏,常告诫儿孙“产业珍宝,有钱可市,独此世系,虽万金不能换”。由此可见族谱之珍贵。传至清乾隆36年(1470),族内合议重修族谱,内局首事子仪公十七世孙长房绥德、四房大冠,六房梁、七房十六世孙家唐等四人与族人兄弟子侄经过二年的努力,于乾隆三十七年完成了族谱重修工作,取名为《溪冈马氏宦谱》。尔后,修谱工作搁置200余年,直至2005年,时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疑问A:《溪冈马氏宦谱》一修谱,是群九(上房)公完成的吗?
1、据《溪冈马氏重修族谱.骥足公行状》中载: 『至若先世宦谱,自健斋与堂弟体忠公在任订刊以来,多历年所及复纂。十一世祖讳朝园字培松,偕族内老成持重之士,编序,各房世系原委清晰,昭穆秩然,颜曰: 《马氏草谱》。什袭缇巾之中,以俟后代,付之梨枣。王叹群九公,不忘祖志,照旧本逐一手抄,续序。数代至府君(国重),益加珍重,每岁必亲翻阅,惧其损坏。常呼不孝兄弟诚曰: “产业珍宝,有钱可市,独此世系,虽万金不能换。尔辈当著蔡奉之,府君之守先待后,约略可靓矣。”』
2、据《溪冈马氏重修族谱.凡例》中载:“修谱首事世系上房家王吴字圣念,收存朝员公所编通族草谱,五房首事得以稽查,实为有功”。
1、七世祖体忠公完成初修谱后,延至,十一世祖朝员(上房)公收集整理歌词赋、诰敕以及各房世系,名为《马氏草谱》,尔后,十四世祖群九(朝员重孙)公继承祖志,照旧本逐一手抄,续序,十五世祖国重公对《马氏草谱》弥足珍宝,直至国重公次子家王吴才把“产业珍宝,有钱可市,独此世系,虽万金不能换的《马氏草谱》呈献给五房首事,为重修族谱奠定了基础,使得与初修族谱相隔了三百年之久,溪冈马氏世系,述往开来,井然昭穆,有条不紊。致使《溪冈马氏重修族谱》终于于1772年顺利完成。上房朝员公以及他的子孙对初修族谱后至重修族谱前的溪冈马氏世系收集整理,名为《马氏草谱》。这本《马氏草谱》对族谱的形成以及贡献,确为无价之宝。反之,溪冈马氏无重修族谱之说也!
2、自子仪公宋末元初开基西山以来,西山马氏人事日繁,生齿日众。然而西山之处地窄水乏,难以承受马氏子孙繁育之快,因而从西山五代起开始迁出,如五世祖成中公迁湖南,六世祖子俊公迁高汶,五世祖成安公移至七都谢坊,后称溪冈。由于成安祖公为人诚实,吃苦耐劳,于明开国之初以一人迁徒至谢坊,短短几年时间,买其房屋,购置粮田,娶妻生子,于洪武八年生学愚、十一年生性愚,二十年生若愚,二十九年生性怡,永乐四年生汝愚。六世祖性愚生七子(懋智、毅仁、雅慎、正义、体忠、体和、体哲); 六世祖汝愚生子四(体乾、体坎、体固、体足),还有其他祖公都有生育,但大多传之三代未见其后人。因此,该族世代延伸,有懒于性愚公及汝愚公的繁育后代。故此,这二祖公的后代在谢坊人口迅速攀升,更显目的是体哲、体乾和马铉三公分别于1454、1457、1472年中雁塔题名,所以也蠃得了明文学家刘定之的赞扬:“螺水无双族,禾川第一家”的美名。其次五房房祖体忠公知识渊博,熟读“四书五经”。但天不作美,取士屡试不中,难成金榜提名。在仕途上受挫后,体忠公仍然不失志,故而为家族事业尽忠、力、职。终于在谢坊之地并于兄弟子侄严加考证世系(西山马氏、高汶马氏、谢坊马氏),体乾撰写谱序及订刊,于成化七年完成首谱,称谓《西山马氏宦谱》。时隔三百年之久,于乾隆三十七年才完成了笫二次修谱,名为《溪冈马氏重修宦谱》; 又相隔二百年之久,于2008年完成了笫三次修谱,名为《溪冈马氏三修族谱》。
3、溪冈马氏从西山至溪冈历时七百余年来,总共修谱三次,而主编在“三修族谱序”中说七百余年间已修谱四次。从他叙述中分折出,他主要把体忠公修的《西山马氏宦谱》割裂开来,误归《西山马氏宦谱》是西山族人修的。其实体忠公为溪冈开基祖成安公的后代,已经在谢坊繁衍了数代,即成安公三世孙。不过在完成初修族谱之时,为什么在谢坊之地完成始修谱,反而它的谱名又称谓西山名呢?我们应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判断,首先要从谱中一世祖为谁查起,然而打开族谱得知西山宦谱的一世祖为孑仪公,而子仪公又为西山始祖。因此,便形成举一反三的推理,即得出西山宦谱世系中记载有西山、高汶以及谢坊三地马氏的子孙后代。因谢坊及高汶马氏固然为西山派衍,即便体忠公为谢坊人氏,也不能称为谢坊马氏宦谱。总之,祖宗把始修族谱谱名定为《西山马氏宦谱》毫无致疑是正确的。而清乾隆三十七年完成的溪冈重修宦谱。它的世系记载有溪冈马氏、太村马氏、萍乡小江背马氏、嘉溪马氏。至时西山之地马氏都被徙出,烟囱无冒烟,而高汶马氏,安福里坊、柘田、廖塘马氏也未介入。即收录性愚及汝愚二公的子嗣,即人们经常称谓长四六七房及上房的后裔。而它的谱名即为《溪冈马氏宦谱》。第三次族谱人口统计分别为马家马氏以及太村、高汶、柘田、嘉溪、廖塘、和湖南湖田马氏(五修世系)。谱名为溪冈马氏族谱。
溪冈马氏历史记载实为三次。可是主编把群九公照抄的《马氏草谱》误称为《溪冈马氏一修谱》。其实群九公只不过是继承祖宗志,又逐一照抄旧本,并上门登录其间各房子孙世系,整理成册,即为“草谱”。其间根本没有印刷成册,而形成正文。谢坊体忠公在明成化七年《西山马氏宦谱》才是溪冈马氏的一修族谱;清乾隆三十七年修的族谱为溪冈马氏重修族谱;2008年修的族谱为三修族谱。主编在在三修族谱谱序中说成有四次修谱。这一呈现,对记忆溪冈马氏历史纳入历史库容,应属于严重失实。
疑问B、《溪冈马氏三修族谱.序》说:溪冈马氏与湖田马氏的两地马氏冠名是否能并驾齐驭?
1、根据族谱记载,自子仪公跨越新淦入境永新迁居西山生根发芽并结成了丰硕的果实后,其子京甫生四子,圣可、祥可、文可、敬可。祥可公之孙成安公于明初越西山入居谢坊,文可公重孙子俊公于明洪武十几年随母嫁被牵着手离开西山而开辟高汶基业,敬可公之孙成中公于明前七年离开西山而盘踞湖南湖田成为湖南望族,至于圣可公的脉络,据族谱介绍以及如今寻访,目前还没有找到该公子孙的下落。现所编入的世系人员其实只有这三支系的西山马氏后代立于神州大地,形成了马氏文化并传承。至于拓田、里坊、嘉溪、廖塘、小江背、太村、周家坊等马氏都是成安公的子嗣。
2、《溪冈马氏重修宦谱.凡例》中载:“本族自子仪公开基六都西山至成安公开基七都溪冈,今族中析居他方不一,皆由溪冈分派,故统称溪冈马氏重修宦谱”。
从族谱形成来看,一修谱所载入子仪公的子孙后代,如谢坊马氏、西山马氏及高汶马氏三地马氏均已上谱,谱名冠以《西山马氏宦谱》。
从第二次修谱来看,溪冈马氏仍然以子仪公为一世祖,所编入世系,包括太村、嘉溪、溪冈三地马氏(本次高汶马氏未编入)。谱名称为《溪冈马氏重修宦谱》
1、《溪冈马氏三修族谱》中唯一一篇的“族谱序”,写成了溪冈马氏和湖田马氏二地马氏族谱序。既然第三次修谱仍然以子仪公为一世祖,成安公与成中公都是子仪公五世孙,即堂兄堂弟。溪冈和湖田二地马氏如果可以分开,为什么又不添加高汶马氏? 而高汶子俊公又是成中、成安的堂侄,是子仪公循环三根脉络之一。如外界人士或族内不明族史的子孙读来认为这部族谱是两地兄弟马氏的合计一本族谱。如真是兄弟合谱,它的谱首名湖田应为成中公,溪冈应为成安公,而高汶马氏以及孑仪公并且他的五世孙以内的孑孙就不要编入其中。
2、《重修族谱.凡例》中的记载:“凡子仪公的子孙不管你迁徙何地,都称为溪冈马氏子孙”。实践证明,始修谱内容中的高汶马氏以及二修谱中马家、太村、嘉溪、萍乡小江背各地马氏都已编入溪冈族谱世系中,谱名都为《溪冈马氏族谱》。
3、今修《溪冈马氏三修族谱》,其中内容已经包括了湖田马氏一世祖成中公至一九三三年修的《湖田马氏五修族谱》中的全部马氏世系。这次溪冈三修,因湖田马氏来不及登录自五修族谱后至今的子孙世系。如果时间准许,湖田马氏全部世系齿录都会融入其中。
记忆族史,编入族史,应尊重历史,尊重祖传,尊重现实。这次族谱序名本应只写溪冈马氏族谱序即可,而又写成为溪冈三修、湖田马氏六修族谱序。如此,历史记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错误信号。
三、文才《三修族谱.回忆同釜寺》中记载:“溪冈开基祖千峰公(成安),喜其美而立寺其地。此地景致之美,随地各足,而古来胜地名区,籍人而彰者,亦视其人而后得,釜溪一区方盈数亩,寺门之前有水塘一口,约二亩。地位清高,右瞻千岭,巍乎耸峙;左环佳山,杂然蔚秀,溪水带其前,湛然澄清而可爱;茶亭屹其后,行人络绎而不绝。春日载阳,时鸟有和声之雅,夏景清和,林木拱千樟之秀。”
疑问:转载能否漏字或短句或增加文章内容的现象?
大升公撰《二修族谱.游同釜寺记》中原文记载:“景致之美,随地各足,而古来胜地名区,籍人而彰者,亦视其人,而后得釜溪一区,方盈数亩。地位清高,右瞻千岭,巍乎耸峙;左环佳山,杂然蔚秀,溪水带其前,湛然澄清而可爱;茶亭屹其后,行人络绎而不绝。春日载阳,时鸟有和声之雅,夏景清和,林木拱千樟之秀,清风发而雨雪霏,四时之变不一,而斯境之观瞻靡穷。始祖千峰公(成安),喜其美而立寺其地,而往来游观得所憩。”
1、《回忆同釜寺》中载:“寺门之前,有水塘一口,约二亩。而与《游同釜寺记》中记载原文相对照,文章中没有水塘一口,约二亩的文字及此景。
2、《回忆同釜寺》中记载: “春日载阳,时鸟有和声之雅,夏景清和,林木拱千樟之秀。”而《游同釜寺记》中记载,春日载阳,时鸟有和声之雅,夏景清和,林木拱千樟之秀,清风发而雨雪霏,四时之变不一,而斯境之观瞻靡穷。而《回忆同釜寺》中又少抄了“清风发而雨雪霏,四时之变化不一,而斯境之观瞻靡穷”的这段文字。即一年四季中又少了冬季中的一季。
述评:《游同釜寺记》这篇散文,寓意深厚,读来格外亲切。大升公用温柔手法,形容“同釜寺”之地,以万木之秀衬托千年之樟之参天之美,而且简述了“同釜寺”四周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同时也描述此地春夏秋冬,四季有明显的气候差异。而《回忆同釜寺》的文章中在照搬《游同釜寺记》的原文就丢三拉四,缺字少句,或多加文字。
四、马文才《回忆同釜寺》中记载: “在一九六八年的大年三十日,六九年的大年初一日凌晨三点左右,一栋几百年历史祖祠----同釜祠,被一大火从里面然烧,一直烧到火光冲天,人们才发现,此时己经无法救火了。因为.....同釜祠(寺)就这样彻底毁迹了”。
疑问: “同釜寺”可称为祖祠吗?考证1、寺:是弘扬和传播佛法的专门机构。祠:是专门供奉家神祖宗的专门场所。
2、“同釜寺”是溪冈开基祖成安公于明永乐六年(1408)始建,四房念作公修葺。明朝前溪冈称釜溪,故成安公把原大地名“釜溪”取一“釜”字为“同釜寺”。“同釜寺”是古往今来佛教圣地,供游人或信仰佛教而拜佛的地方。
据大升公《二修族谱.游同釜寺记》中原文记载:“始祖千峰公(成安),喜其美而立寺其地,而往来游观得所憩,先考念作公继其志,复倡族而稍茸之佛屋。参天绣茕,连云比屋鳞次而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即天官为,地官为,水官为。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梅山奠其位,僧房挺矗而幽静闲稚洒乎”。故同釜寺历来称为佛教圣地,为什么能称祖祠呢?
五、马文才《回忆同釜寺》中记载:“祠堂的基地被牛栏、灰屋、舍屋莱地等全部占住,什么痕迹都没有了,连地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有时称同古祠,有时称同鼓祠、也有的称同釜祠”。
疑问: 成安祖始建“同釜寺”,是否还可以叫同古祠、同鼓祠、同固祠吗?
1、“同釜寺”的叫法历来己久,如《初修谱》七世祖体忠公作《溪冈八景》诗中“同釜梵音(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和大冠公的《二修族谱. 溪冈八景》题诗“同釜梵音”以及大升公的《游同釜寺记》中都说明了“寺”为同釜寺。至于从二修族谱到今天,不管它“同釜寺”是否存在,但村庄还在,且村庄都是以“同釜寺”而命名的。然而“同釜寺”建成后,六百多年来,其中明末念作公修膳过一次,清末又把同釜寺的前端又改造过,迄今,不管寺的存在与否,但“寺”的名字未改。仍然叫“同釜寺”。故而地名有它的历史渊源及因果关系。
2、“同釜寺”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以佛教为主,佛道儒兼容,属三教(体忠公题一首 “同釜梵音”和大冠题诗一首“同釜梵音”,称佛教及大升的《游同釜寺记》中记载:参天绣茕,连云比屋鳞次而三官,梅山奠其位,又称道教)合一,举国稀有。
3、同古祠、同鼓祠、同固祠,这三个称呼,都带有“祠”在里面。“寺”与“祠”应该严格区分和理解它们二个字含意及组合,寺可以与人名、地名组合,如少林寺,雷公寺等等,主要功能是传播佛法的地方。而祠只能以祖宗名及姓氏相组合,如马氏太祠、子仪公祠、歧山祠、七房祠、五家祠等等。祠或堂是子孙祭祀祖宗的地方。地可以给以生成环境而不能有生育之体。故而地名不能与“祠”组成。即同古、同鼓、同固等地名都不能与“祠”相组合。
4、同古祠、同鼓祠、同固祠中的“古、”“鼓”、“固”与“釜”为偕音,后人误读其字。故该地名应称“同釜寺”。
六、马祝才《马英九祖籍永新》中记载: “溪冈马氏源于陕西扶风,南唐末年,有马十九郎者,从扶风流寓江西南昌黄金巷,十一传后,出了子仪公。”
&疑问: 如何来探讨黄金巷马氏源流及生活轨迹。子仪公是从南昌迁出,还是吉安(庐陵)迁出。
1体乾撰《永新西山马氏宦谱.序》中记载: “我族肇自扶风至十九郎,派衍黄金巷,人文代起,十一传而子仪公,出子仪公为黄金派。”
2、姚颐拜撰《溪冈马氏重修宦谱.序》中记载: “且予尝阅路史考古姓氏,马之得姓,日方於赵奢,奢固伯益之苗裔,马之后扶风为最著,溪冈马氏由扶风而黄金巷而永新,岂非遥遥华胄神明后欤而谱首子仪公者,以子仪始家永新也。”3、据《溪冈马氏重修宦谱.广西大参抑庵公忠节传》中载:“ 永新之溪冈氏族出茂陵,祖扶风郡王U,唐大历间(766-779年),以四镇行营节度使,移镇潭州路,又吉(吉州)、袁(宜春)、临(抚州)属节制。显庆三年(660年),徙永新县于今所立之处,从U之祖录事参军马重炽所请也,永新之人立祠县治之东,祀重炽。U按部至,知民之义,盆激之,功德在邑,视祖又倍之者。留有衣冠墓、庙,俱坐永新城北之钟溪,所部之民,户割田日行主,而祀之。时,U从子卿,未还乡,为庐陵欧阳氏之家,庐陵子曰: 胤,孙二曰: 缟、重织相次举明经。九子仍世籍扶风。大中间孙植,自集贤殿大学士出鄱阳太守,尝一至谒祠墓。景德间植孙应昌公,以右司谏出真州别驾。奉表称情,称祖墓在庐陵值夏。展扫时,真宗皇帝以孝治天下,嘉其意,超拜补公庐陵守。在郡德泽人人之深,九考奏留难其去,晚岁解组,卜吉之金风山,期名流徜徉,又爱永新佳山、水,邑城之东、之本塘、之北、之西山,皆结屋栖胜其间,久之,遂占籍。至和间昌从孙仲荀以庆历二年进士,来守是邦,政尚大体,继司谏之望。应昌四世孙希孟,字彦醇,九岁举吉州解试,英宗皇帝召试,嘉叹之曰:’此天马行空之才也’。第熙宁六年(1074)余中榜进士,拜经略司,机宜文字,时天久不雨,沼求真言,希孟条陈,懋圣学,勤圣政,亲君子,远小人。数事,王安石斥之曰:’此经生常谈’,坐贬杨州教授,韩公器之荐,馆职仅一,赴召以母老乞终养,尝受学程正公,尤见知于司马温公,绝意仕进,多著述行,世有《礼记解》七十卷,朱紫、阳文公辑录,与方氏解并,传进士去抑庵公(马铉)十三世”。4、《庐陵县志》希孟公为北宋第33名M士,即祖籍庐陵人。5、《新唐书》与《溪冈马氏重修族谱》的简历记载相对照, 十九郎即马植。述评:
鉴于以上几点,自马植至十一代子仪公为黄金派。尤其黄金黄派七世孙希孟公为庐陵县进土。因比,黄金巷属吉安(庐陵)市管辖,而不是南昌市管辖。黄金巷氏族源流,唐末扶风派马植迁吉安黄全巷,传至十一世孙子仪公,造就了黄金巷马氏的历史发展轨迹。因此,这篇文章叙载黄金巷的归属,以及子仪公由何地迁出,总不能与重修族谱记载的历史相反吧!如读者读到该处似乎还要进行甄别,同一部族谱各次文章记载黄金巷马氏的定位,以及溪冈氏族究竟是南昌迁入永新,还是吉安迁入永新呢? 因此,该文章论述祖宗的根源会给后代带来模糊空间,失去方向。
七、据马祝才《马英九祖籍永新》中记载:马成中之子马光佑,从安仁县携母转居于株洲县王十万乡,后子孙发旺,族人分徙于湖南湘潭湖田、衡东、衡山各地,至今湖南这支马氏人口达6万人之多,仅湖田之裔就达3万人之众。故今湖南马姓统称为湖田马氏
疑问: 湖田马氏是怎样形成与发展呢?
据《湖田五修族谱.光佑传略》中载:“明洪武二十七年,成中公之子光佑公,年三十有三,仍袭父荫领后所四百户,其兴屯励卒,悉如先校尉法。时诸蛮尽平,调征止息,尝语二子祯与祥曰:景运初开,区宇无事,宜远城郭为谋里居,以为燕翼计。未几,朝廷用齐黄之计,亲王起靖难之兵,四方冲扰,即湖以南皆震惊无静日。及成祖入继大统,六七年间,韬戈息甲,诏各郡县卫所,世以一人隶名军籍,佘听其择地开垦,以长子孙。永乐八年,年四十有九,光佑公于是时买舟载母子由长沙逆流而上,直抵潭邑九都,晚泊石洲岸。黎明由港口进,登沙帽岭,眺望远近风土,见大江横绕,其左山峻而广者为杨溪埠,小水逆流而上,两岸平衍者为下湖田。遂落屯扬溪埠。复历四十余年,积厚贻谋,考终正寝。产子彦祯、彦祥。自成中公入湘于播,光佑公离城居乡,流离转徙而有湖田安居之所”。
综合以上所述:永乐八年,年四十有九,光佑公于是时买舟载母子由长沙逆流而上,直抵潭邑九都,晚泊石洲岸。黎明由港口进,登沙帽岭,眺望远近风土,见大江横绕,其左山峻而广者为杨溪埠,小水逆流而上,两岸平衍者为下湖田。遂落屯扬溪埠。故马光佑不是从安仁县携母转居于株洲县王十万乡,后子孙发旺。而是从长沙迁湘潭县湖田,后子孙发旺。
八、据马祝才《马英九祖籍永新》中记载:元末明初,又是天下纷乱之时,永新溪冈马成中,毅然投笔从戎,离开永新溪冈家乡,在安仁县参加了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所部激战,后又参加平息湖南武岗动乱,立下了战功,57岁时,殁于军中,葬于长沙。
疑问: 湖田一世祖马成中何时参军,是否与陈友谅所部激战呢?
1、据《湖田五修族谱》中载:“马成中生于1335年,为溪冈马氏五世孙。时逄陈朱之战,永新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公于1362年携妻至湖南安仁县七都为始迁之居。时值明鼎革之际,更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伏波将军马援的豪言壮语。于是弃商从戎,乃自衡州徙长沙,投伍指挥下,领后所四百户,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公贤劳,进授校尉,二十五年,俞都督奉命,统湖南一路卫军征武冈堵蛮,以次平复,方议归论功行赏,仓卒罹病,享年五十八。归柩卜葬善化县下托铺屯庄,铁炒塘月形山。至惟敬祖徙迁,就近卜吉,搬柩合葬沧下湾狮形罗氏祖母左穴”。
2、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即公元1063年)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鉴于上述历史记载,马成中明建国之年(1368)于长沙投军,而陈友谅于1363年在九江鄱阳湖中流矢身亡,次年二十四年二月“大汉”政权亡。因此,时隔六年之久,马成中怎能与陈友谅所部激战呢?
九、据主编《溪冈马氏古今名人介绍》中载:子仪公远祖肇自陕西扶风,至十九郎派衍黄金巷,人文代起,十一传而子仪公出,仪公为黄金派,间出之英,具经世之才,爱游览名山大川,其车辍多次经涉永新,在邑中交游奇士。后在永新县北五十里西山下,筑屋以居,买田以膳,由一世至二世而三世而四世而五世。
疑问: 子仪公其车辍多次经涉永新吗?即子仪公是否曾多次游览或涉足永新而定居永新西山吗?
1、据《永新西山马氏宦谱》中载;我族肇自扶风至十九郎,派衍黄金巷,人文代起,十一传而子仪公,出子仪公为黄金派,间出之英,具经世之才,爱游览名山大川,其车辙之经涉夫永新者多矣。交游奇士遍及邑中,乃县北五十里,卜西山下,筑屋以居,买田以膳,由一世而二世而三世而四世而五世。
2、据族谱记载:唐显庆三年(660年),从U之祖录事参军马重炽徙永新县于今所立之处,后马重炽为民造福,立下了不朽功勋,永新人民立祠县治之东,祀重炽。即扶风马氏马重炽第一位马氏远祖涉足永新。
3、据族谱记载:祖扶风郡王U,唐大历间(766-779年),以四镇行营节度使,移镇潭州路,又吉(吉州)、袁(宜春)、临(抚州)属节制......。U按部至,知民之义,盆激之,功德在邑,视祖又倍之者。留有衣冠墓、庙,俱坐永新城北之钟溪,所部之民,户割田日行主,而祀之。即扶风马氏马U第二位马氏远祖莅临永新。
3)、据族谱记载:景德间植孙应昌公,以右司谏出真州别驾。奉表称情,称祖墓在庐陵值夏。展扫时,真宗皇帝以孝治天下,嘉其意,超拜补公庐陵守。在郡德泽人人之深,九考奏留难其去,晚岁解组,卜吉之金风山,期名流徜徉,又爱永新佳山、水,邑城之东、之本塘、之北、之西山,皆结屋栖胜其间,久之,遂占籍。即黄金巷马氏马应昌第三位马氏远祖光临永新。
“其车辍多次经涉夫永新者多也”。这句话来自明进士体乾初修谱序中,它的内涵是指多个溪冈马氏世祖,即马重炽(唐初)、马U(唐中)、马应昌(宋代)三祖公在不同年代交游奇士遍及邑中。故子仪公是沿着祖宗的足迹而迁至永新西山而有溪冈马氏。而主编的“其车辍多次经涉永新”,是指子仪公多次游览永新后,最后才定居西山。这里面有着一次与多次之分,后人一定要搞清楚子仪公迁永新真实情况,以便了解溪冈马氏来源的发展史与迁徙史。
十、主编《溪冈马氏古今名人介绍》中载: “成安公成年后,才智谋略,迥出人表,因祖居西山,基址有限,难以发展,成安公毅然携妻儿迁至谢坊,后徙居溪冈”。
疑问: 成安公是否携妻儿迁入谢坊,后徙居溪冈吗?
考证:据溪冈族谱记载,成安公于1350年生于西山,明建国(1368年,即洪武元年)之年迁入谢坊,洪武八年(1375)年生长子学愚,洪武十一(1378)年生性愚,洪武二十(1387)年生若愚,洪武二十九(1398)年生性怡,永乐四(1406)年生汝愚。
述评:根据时间判断,成安公十八岁离开西山来到谢坊居住,八年后生长子学愚,故根本不存在成安公由西山携妻儿迁入谢坊之说。
十一、马建民《游溪冈记》中载:“养性堂建成后,家族兴旺,子孙繁衍。性愚翁生育七子,长、四、六、七房,由此堂孕育,即后逐渐蕃衍遍布世界各地。子孙中惟经书是读,道德是守,遂成书香门第,仕宦世家。叔侄三人同期蝉联中进士。同朝为官,故有一门三进士之称”。
疑问1、性愚翁子孙中在明朝中有三进士吗?
考评:据溪冈族谱记载:体哲、体乾、铉三公都为溪冈马氏后裔。而体哲和铉公二进士为性愚公的后代,即“养性堂”嗣孙,而体乾进士为上房汝愚之后代,即“云谷堂”的后裔,如果加上国屏公,但又不是明朝进士,而是清朝康熙三十年进士。故性愚公子孙中在明朝只有二人中进士,故而不能说成三进士,这里面有着严重失实之笔。
述评2、溪冈族人体哲、体乾、铉公三进士是蝉联的吗?
1、体哲公,明景泰甲戌(1454年)以明经登孙贤榜进士。
2、体乾公,明天顺元年(1457)黎淳榜进士,&&&
3、铉公,明成化八年(1772)吴宽榜进士。
4、释义:指连续相承。
体哲公与体乾公中进士可称为蝉联进士,而马铉与体乾公相隔二十年之久。故溪冈马氏在明朝中只能说已中三进士,同朝为官,而不能说叔侄三人蝉联进士。
(注:底稿不是怎样陈述,而是被主编修改成以上二点内容)。
十二、马文才《马家村地理概况及社会沿革简录》中述:“体哲,广东道监察御史;马铉,广西左参政,大中大夫,新息侯;国屏,礼部主事”。
疑问:广西左参政,大中大夫,新息侯是马铉公的官衔吗?
1、据明史记载,“大中大夫”,不知此称呼为何官职。
2、新息侯,此称呼为东汉名将马援的溢号。
3、重修族谱载:铉公简历。历官,礼、兵、工主事郎中,大仆寺少卿、广西布政司右参议,为国殉难后,赠大中大夫资治少尹(从三品),即广西布政司左参政。
广西左参政,大中大夫,新息侯都不是马铉公的官衔。
十三、马文才《马家村地理概况及社会沿革简录》中载:“在抗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关健时刻,我溪冈马氏嗣孙为了捍卫中华民族尊严,保卫神圣的祖国,一百多位有识之士勇跃报名,参军参战,献身于抗日救国战争”。
疑问: 溪冈马氏一百多位有识之士勇跃报名,参军参战,献身于抗日救国战争吗?
1、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年。
3、从溪冈马氏革命烈士名录中看到,他们的简历中载,最早牺牲时为1927年,最后牺牲时为1937年。
述评:溪冈五十多名革命先烈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但真正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就是溪冈马氏九位长征干部(马辉、马廷士、马辉明、马风干、马志明、马作明、马自廷、马腾云、马飞) 。
十四、主编《溪冈马氏古今名人介绍》中述:“铉公成化七年(1471)考中举人第二名,次年(1472)考中进士”。
疑问:铉公在乡试中名列第二位吗?
1、明朝科举制度分四个阶段:
1)、县试(县试、府试、院试),中举者称生员或秀才。
2)、乡试(省试),中举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礼部),中举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廷试(天子亲自策试),目的仅在评定进士的等第(贡士通过廷试后便称进士),经廷试后,进士被定为三等,即一,二及三甲,一甲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及「探花」,称「赐进士及第」;二甲有多名,称「赐进士出身」;三甲亦有多名,称「赐同进士出身」,而第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2、据《重修族谱.广西大参抑庵公忠节传》中载:“寻魁省举,成化八年进士”。
铉公在乡试中考取解元,即名列第一名,而不是第二名。(注体哲公在乡试中考中亚元,即名列第二名)。
十五、主编编入《寻亲会族,续修族谱、造福子孙后代》图片中载:“上房二十一世孙先才珍藏《溪冈马氏宦谱》和四房二十二世孙吉柱珍藏《溪冈马氏宦谱》”。
疑问1、先才为上房二十一世孙吗?
溪冈马氏一世至十世其实未排班辈,而真正编排班字是从初修谱开始,即朝廷天子国家大平八个班号,后在重修谱中又编排了敦行先孝友光裕是书香道德文章在永标万世芳二十个班号。据族谱记载,溪冈马氏以子仪公为一世祖,上房汝愚公为溪冈六世孙,汝愚公即上房祖,而先才是上房房下的子孙,为班辈中的“先”字辈,应为溪冈二十一世孙,而不是上房二十一世孙。如以上房辈分算起,多算了六代。故马先才应称为溪冈二十一世孙,或称为上房十五世孙。
疑问2、拓田马吉柱为四房二十二世孙吗?
据族谱记载,溪冈马氏一世祖为子仪公,四房正义公为溪冈七世孙,而吉柱为四房房下的子孙,为班辈中的“孝”字辈,即溪冈马氏二十二世孙。故吉柱应称为溪冈二十二世孙,或称为四房十五世孙。
&&&& 十六、据马建民《溪冈族谱有关名词解释.一门三进士》一文中载: “四房大冠后裔马国屏,字逭珠,清康熙十二年(1671)三月二十日子时生于安福县洋门乡嘉溪村,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汪泽榜进士”。
疑问:国屏公为大冠后裔吗?
按族谱世系中介绍:国屏公清朝进士,为四房后裔,班辈为“天”字辈,即溪冈马氏十四世孙,而大冠为“大”字辈,即溪冈马氏十七世孙。故国屏公应称四房正义公后裔,而不是大冠公的后裔。 (注:底稿,国屏公为四房正义公后裔)。
十七、据马建民《溪冈族谱有关名词解释.汝愚公为何称谓上房》一文中载:“重修族谱时,懋智为长房,正义为四房,体和为六房,体哲为七房。初修族谱时只有世系表,没有世系图。重修族谱时,既有世系表,而且增设了世系图,即叔侄关系。故把汝愚公尊称谓上房”。
初稿载: “重修族谱时,懋智为长房,正义为四房,体和为六房,体哲为七房。初修族谱时只有世系表,没有世系图。重修族谱时,既有世系表,而且增设了世系图,然后就有了房下之说,汝愚公同长四六七房不是同一辈,而是上一辈,即叔侄关系。故把汝愚公尊称谓上房”。故文中与原稿丢失了“然后就有了房下之说,汝愚公同长四六七房不是同一辈,而是上一辈”这一句话。
十八、据主编《在寻亲会族、续修读族谱、造福子孙后代》一文中记载;“溪冈马氏嗣孙到湖南湖田寻亲会族两地亲人欢聚一堂的图片中,左起:文才、二高、灿龙、友高、德扬”。
1、从游览这幅照片中看到,两地马氏在广州德扬家中会聚一堂,杯酒言欢,其乐融融。这充分证明我溪冈马氏子孙遍布全国各地,而名扬天下。这一会面不仅是不同凡响,而且创造了溪冈族人历史性的一次会面。然而,真实地拉开了“溪冈三修族谱”的序幕。这幅照片载入族谱中是溪冈族人的珍贵人文资料,也就成为溪冈马氏子孙后代的历史记忆。
2、这一照片中人物像有六人,而人物介绍中只有五人,少了马德扬之妻的名字。德扬媳妇为“溪冈三修族谱”鞍前马后,备极辛劳。有功之臣反而名落孙山,他人看了真是唏嘘不已。
3、怎样记载,是不是有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味道,促使德扬媳妇不够上台面,故而抹杀呢?
十九、三修族谱感抒
续修族谱告成,有感於本族世系源渊及宗亲兄弟跨世记大团聚而抒。
&&&&&&&&&&&&&&&
我族鼻祖赵奢君,&&&& *&&&&&& 京甫承继始祖业,
春秋战国一元戎。&&&& *&&&&&& 甫翁后启有四公。
辅佐赵王基业固,&&&& *&&&&&& 圣文祥敬携手并,
邯郸马服王赐封。&&&& *&&&&&& 启初正初继正统。
怡享有年作古去,&&&& *&&&&&& 启初一脉成安衍,
庇后佳城紫山峰。&&&& *&&&&&& 正初膝下有成中。
自始人丁蕃衍盛,&&&& *&& &&&&安公近迁溪冈地,
后裔发祥在扶风。&&&& *&&&&&& 成中远徒湖湘中。
溪冈始祖子仪公,&&&& *&&&&&& 赣湘遥隔千里远,
犹是寰中一蛟龙。&&&& *&&&&&& 兄弟相思成云梦。
经世之才一名儒,&&&& *&&&&&& 五百年后重相聚,
交游广阔无定踪。&&&& *&&&&&& 全赖今岁续谱功。
黄金巷觅吉州路,&&&& *&&&&&& 家族世谱今转峻,
金风山里乐无穷。&&&& *&&&&&& 足以聊表慰列宗。
宋末元初天下乱,&&&& *&&&&&& 从此宗亲长相往,
因徒福地禾阳垅。&&&& *&&&&&& 欢聚一堂乐融融。
秉性厌倦市闹喧,&&&& *&&&&&& 适逢天下升平日,
西山园里好播种。&&&& *&&&&&& 奢君后裔遍寰中。
该诗原意是重点描述溪冈氏族迁徙史与发展史。但此诗似乎没有祥细介绍溪冈氏族祖源迁徙史与发展史。氏族祖源究竟是如何发展以及各地的开基祖为谁呢? 我们共同来探讨祖源历史性的活题。
1、溪冈始祖
据《西山马氏宦谱.世系》中记载:“西山五世孙成安公明初迁谢坊,随后娶妻生子,不久便带来了新气象,子孙高潮迭起,瓜瓞绵长,随之便有上新屋祖、下头祖、背园祖、田垅祖,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长四六七房及上房”房下一说,后子孙在各房下繁衍昌盛,便形成了溪冈马氏。顾名思义成安公应成为溪冈祖。然而在重修溪冈族谱时,该谱首又为什么改为孑仪公呢? 由于历史原因,从宋末元初永新有了马氏之后,直至一百余年之后,即明成化七年,才有《西山马氏宦谱》,即始修谱。本谱世系记载是记载西山、高汶、谢坊三地马氏,它的谱首是把永新马氏开基祖即西山马氏开基祖马子仪奉为一世祖。清乾隆三十七年,第二次修谱它的最大差异,是把谱名由“西山”改为“溪冈”。而世系一世祖,祖先们高瞻远瞩仍然世袭始修谱世系的记叙,把马子仪尊称为溪冈一世祖,而把成安公取而代之。此时,祖宗们为什么会把溪冈开基祖成安公取而代之呢? 据分折有二层原因:一是第二次修谱时,西山马氏全部移往别处居住,西山已成为目无人烟之地,为了承前启后,昭穆后人,故把西山马氏纳入溪冈马氏旗下;二是以子仪公为谱首,是为以后谱牒铺路,则广泛吸纳子仪公的子孙后代,如以成安公为谱首,因成中、孑俊二人是成安的堂兄、侄,如此,高汶马氏以及湖田马氏等地马氏不便归纳溪冈族谱内。因此,在二修谱时祖先把溪冈始祖改成安祖为子仪祖的真实意图。
2)、湖田始祖
《湖田五修族谱.序》中载: “元末天下大乱,湖南受祸烈,村落为墟,江西以陈友谅肆掠又邻湖南多尽室以来,故湖南多江西人,我马氏即其一也。一世祖晚益公,元末来自永新溪冈,一徒安仁; 再徒长沙。明洪武戊申之岁,投军越二十三载,辛未任长沙校尉,其明年壬申从俞都督某征武冈蛮,卒于军。二世祖裕浚公,荫职旋,奉诏落屯。自长沙溯流上,既入港口。见扬溪埠湖田万顷,山拥水护,气象万千,遂定居,时永乐八年也。今总宗在焉,此为我湘潭湖田马氏之始”。
3)、高汶始祖
《西山马氏宦谱.世系》中记载:溪冈六世孙,子俊公明洪武五年(1673)间随母嫁迁至龙门乡,后嗣孙经过艰难路程,终于立极于台岭乡高汶,而有了高汶马氏。
4)、黄金巷始祖
a据《西山马氏宦谱.序》中记载:“我族肇自扶风至十九郎,派衍黄金巷,人文代起,十一传而子仪公出,子仪公为黄金派”。
b、《溪冈马氏重修宦谱.序》记述:“且予尝阅路史考古姓氏,马之得姓,日方於赵奢,奢固伯益之苗裔,马之后扶风为最著,溪冈马氏由扶风而黄金巷而永新,岂非遥遥华胄神明后欤而谱首子仪公者,以子仪始家永新也”
c、《溪冈马氏重修宦谱. 天翥翁世系古凤一篇》中记载:从来我族出扶风,派衍永新缘报功,烈祖参军名重炽,邑人祠祀在城中,U公按部至禾邑,坟筑钟溪庙亦从。植守鄱阳曾戾止,谒祠谒墓礼何隆。厥孙司谏应昌是,守补庐陵祭扫同,解祖留家金凤下,名流徜徉乐融融。五传希孟真才子,天马行空骇宋宗。解举吉州方九岁,名题雁塔杏花红。孟公五世子仪出,时际兵荒趋避穷。弱岁从亲迁淦邑,中年又泛水萍踪。追踪来到禾阳地,开创西山功业崇。
d、《溪冈马氏重修宦谱.抑庵公忠节传》载:“ 永新之溪冈氏族出茂陵,祖扶风郡王U,唐大历间(766-779年),以四镇行营节度使,移镇潭州路,又吉(吉州)、袁(宜春)、临(抚州)属节制。显庆三年(660年),徒永新县于今所立之处,从U之祖录事参军马重炽所请也,永新之人立祠县治之东,祀重炽。U按部至,知民之义,盆激之,功德在邑,视祖又倍之者。留有衣冠墓、庙,俱坐永新城北之钟溪,所部之民,户割田日行主,而祀之。时,U从子卿,未还乡,为庐陵欧阳氏之家,庐陵子曰: 胤,孙二曰: 缟、重织相次举明经。九子仍世籍扶风。大中间孙植,自贤集大学士出鄱阳太守,尝一至谒祠墓。景德间植孙应昌公,以右司谏出真州别驾。奉表称情,称祖墓在庐陵值夏。展扫时,真宗皇帝以孝治天下,嘉其意,超拜补公庐陵守。在郡德泽人人之深,九考奏留难其去,晚岁解组,卜吉之金风山,期名流徜徉,又爱永新佳山、水,邑城之东、之本塘、之北、之西山,皆结屋栖胜其间,久之,遂占籍。至和间昌从孙仲荀以庆历二年进士,来守是邦,政尚大体,继司谏之望。应昌四世孙希孟,字彦醇,九岁举吉州解试,英宗皇帝召试,嘉叹之曰:’此天马行空之才也’ 。第熙宁六年(1074)余中榜进士,拜经略司,机宜文字,时天久不雨,沼求真言,希孟条陈,懋圣学,勤圣政,亲君子,远小人。数事,王安石斥之曰:’此经生常谈’,坐贬杨州教授,韩公为器之荐,馆职H一,赴召以母老乞终养,尝受学程正公,尤见知于司马温公,绝意仕进,多著述行,世有《礼记解》七十卷,朱紫、阳文公辑录,与方氏解并,传进士去抑庵公(马铉)十三世”。
按黄金巷马氏的世代祖宗排列顺序马植、马植之子(名字待考)、马应昌、马应昌子、马应昌孙、马应昌曾孙,马希孟、马希孟子、马希孟孙、马希孟曾孙 、马希孟曾曾孙 、马子仪。即马植为庐陵黄金巷始迁祖。
5)扶风始祖
据《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即马通为扶风始祖。
6)汉族马氏开基祖
宋代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三位姓马的宰相马周、马植、马燧的表前文字中说:“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即赵奢(马服君)为马氏开基祖。
述评:溪冈马氏源远流长
据以上综合史料及汉族马氏文史记载,溪冈氏族源流。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赵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及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传至五代马通出,通公为邯郸派。通公在汉武帝晚年时封重合候,以吏二千石徙扶风茂陵成欢里。衍至唐玄宗马U出,U公为扶风派,孙马植外派鄱阳刺史时,入庐陵黄金巷,成为黄金巷马氏鼻祖。传孙应昌、七世孙希孟、十一世孙子仪,出仪公为黄金派。宋末元初,烽火硝烟,颠沛流离,弱岁时随亲人来到新淦。十几年后,刚刚建立一个家又被洪水连年不断,造成生活拮据,不得不又一根扁担,一幅箩筐携妻挑子,沿远祖应昌公闲游永新所走过的路来到六都西山(今马家屋)而栖身。子京甫,京甫生圣可、祥可、文可、敬可。敬可公后裔成中公携妻于1362年徙湖南,即今之湖田马氏;文可公后代子俊公于1674年间,随母嫁而开本县台岭乡高汶马氏,祥可孙成安公,安公于1368年鼎革之际,游憩七都谢坊(中溪),观瞻其间,山川清曜,地物奇异,蔚乎为邑北钟萃,尝其佳境,遂居住。安公迁谢坊后,构彼厦屋,卖彼腴田,因得天时,地理,人和,入谢坊八年生学愚,然后相继性愚、若愚、性怡、汝愚怀胎十月分娩于世。性愚公又生子七人:懋智、毅仁、雅慎、正义、体忠、体和、体哲。汝愚公生子四:体乾、体坎、体固、体足。可惜其毅仁、雅慎、体忠、体坎、体固、体足世祖子孙至明末清初都已乏传。谢坊之地虽为风水宝地,出帝王将相之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不得已而迁釜溪(明末改溪冈)。在明景泰元年(1454),祖懋智公因母卒,葬广石,为母守坟三年满,遂居广石;明正德十年(1515)间体哲公长孙效禹公由谢坊迁上新屋;明嘉靖九年(1530)正义公重孙宏六公由谢坊徙下头(马氏太祠堂处),明末体和公次子钺公迁磨背,明汝愚公玄孙孔操公由谢坊迁岸上;清崇德五年(1640)宏六公嗣孙子芳公由下头迁田垅里; 清嘉庆间效禹公后裔大典公由上新屋迁佳山。共和国前夕体哲公嗣孙马绿干以及后人不断入住同釜寺。由此,自明景泰元年始,经世祖们几百年来共同打造,由谢坊马氏在不同时期而遍布于今所居之地而成为溪冈马氏,如今西山马氏派衍这三支马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为什么诗中只言及成中和成安这二支后裔的繁衍,而未言及高汶马氏呢? 可能高汶马氏之地离马家不远,造成了人们的视觉,其实这支马氏自一修族谱后,该高汶马氏也和湖田马氏一样,族谊互通甚少,造成相互不认识局面,故此间被人们忽视,即造成诗中墨不触及。
综观溪冈马氏起源,溪冈马氏来自西山,西山马氏肇源于庐陵黄金巷,黄金马氏始于扶风,扶风马氏来源于邯郸。从马服君至溪冈马氏二千多年来,其生活史是一段漫长历程。自阏与之战后,赵奢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其孙赵兴见伯父赵括兵败长平,有损爷爷的威名,与赵姓分道扬镳,遂改马兴,从此马姓问世于天下。传五世马通,父马权,三兄弟,兄为何罗,弟为安成。汉武帝晚年,因而好大喜功,多欲政治造成了“巫蛊之祸”这样的严重恶果。巫蛊之祸发生后,马通捕斩如侯,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马上封马通为重合侯,马通以吏二千石迁扶风茂陵成欢里。从公元前八十六年居住扶风茂陵开始起至唐末,扶风马氏人才高潮迭起,东汉名将马援,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唐朝名将马U,唐宰相马植等名人为朝廷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史书上增添了光辉一页。扶风马氏马U之孙马植三次南下任江西鄱阳刺史,其间与先期到达庐陵扶风马氏互相往来,遂留子入居庐陵黄金巷,从而有了黄金巷马氏。自马植至马子仪黄金巷马氏十一代中,有庐陵守马应昌、马仲荀进士、马希孟进士。直至宋末元初马子仪先迁新淦(樟树),再迁永新西山,生子京甫,孙马圣可、马文可、马祥可、马敬可,从此西山马氏瓜瓞绵绵,绳绳蛰蛰,之后有溪冈马氏、高汶马氏及湖田马氏。读罢家族史,那马子仪的孙源犹如金桥山之水入禾水,汇赣江,合长江流入东海,台湾,源源不断......。此诗文作为以诗歌来歌颂并叙述溪冈氏族的源流。我认为,以诗文介绍溪冈氏族源流。应从邯郸开始,乃至扶风,黄金巷,直至西山,溪冈发展全过程。并重点介绍各迁徒地的始祖为谁。可是此诗只介绍其中一部分,丢掉了扶风始祖马通,黄金巷始祖马植,高汶始祖子俊公的重要祖宗来源,并还没有写明黄金巷地在何处。这是该诗叙述溪冈历史的一大误区。读完使之枉然。
考评2、湖田马氏与溪冈马氏是否五百年后重相聚呢?,
1、据《湖田马氏五修族谱.序》中记载:“五世祖添诚公,省墓永新,撮绿溪冈旧谱,上自子仪公,下讫利字派。盖就晚益公上下推,咸五代也。添诚公兄添雨公,增晚益公以后实绿于内。九世祖国宠公,更将溪冈旧谱中,各序绿归汇为一佚,命曰:《墨谱》。清康熙六十年辛丑二月,十一代玉岭公始修付梓。其明年六月蒇事,当时,名公钜卿,俱有题叙,此为我湘潭湖田马氏有新谱之始”。
2、据一九三三年《湖田马氏五修族谱》中登载,明大参(马铉)公八派孙乘风撰《溪冈世系略古风》一篇。
3、据口耳相传,清同治四年马氏大祠建成后,湖田马氏已派代表数人前来马家谒祠并捐款。
自五世祖成中公元末离开永新后,迁湖南安仁,后又投军长沙,官拜校尉,殁于武冈。六世祖光佑公荫职旋,奉诏落屯,自长沙溯流上立足湖田。此派经过几百年来繁衍盛行,而成为久负盛名的湖田马氏。据湖田五修族谱中叙述,湖田五世孙添城公,追溯历史渊源,大约在明正德年间莅临永新溪冈并祭祀子仪公及其他祖宗坟墓,并抄录《溪冈马氏初修谱(修于1471年)》转载于湖田清康熙六十年始修谱之中。尔后,重修溪冈马氏族谱(修于1772年)后,湖田马氏后裔又抄录《溪冈马氏重修宦谱》并筛选该谱中的“乘风祖”撰《溪冈世系略古风》一篇文章,又转载在清嘉庆十八年湖田马氏重修族谱之中。1864年湖田马氏后人又为溪冈“马氏大祠” 捐款捐物。总之,湖田马氏与溪冈马氏不要说互动频繁,起码相互之间互访过几次。因此,总不能说五百多年后双方才相见吧!
二十一、如何来看高汶马氏的部分世系及部分世系图&?
六世祖子俊公随母嫁入住台岭后,他的子孙几经周折终于在高汶立足,从而开辟了马氏的基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支派偕同谢坊、西山马氏于明成化七年共同完成初谱编印。她的子孙后代同时孕育了“朝庭天子”中“天”字辈而编入初修谱中。但在清乾隆三十七年,不知何故没有参加溪冈修谱。然而使这支马氏未载入溪冈重修族谱中。迄今为至,高汶马氏距初修谱世系连接有五百多年,其中子孙繁衍有十几代。而今,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汶马氏热情高涨而融合于溪冈马氏三修谱中。但是高汶马氏与初修谱间隔五百多年,在这其间他们自已又未修族谱,为什么在溪冈第三次修谱中而高汶马氏各家各户的世系连接反而如此清楚明白呢?因此本着好奇的心态去查阅了高汶家族的编排情况,尤其重视马守铭老师一家的世系及世系图编入,如此发现了马守铭祖源及世系连接的一些问题。现抄录如下:
十四世:作若在世1746-----1822年
十五世:兴得在世1790-----1883年
十六世:世吟在世1870-----1940年
十七世:道荡在世1907-----1940年
十八世:守铭在世1935-----2004年
世吟生于1870年,兴得生于1790年。兴得八十岁生世吟,世呤与父兴得相隔八十年。按中国人的发育及生育状况,不可能八十岁有生育。这其中必然有出入。
二十二、三修族谱包涵一修和二修族谱全部内容,其中文章“歌词赋”高达八十多篇,本来重修族谱的文章未出现什么差错,但在“三修”中抄录“重修”的文章中错别字,漏句现象实在太多,加之“三修”自身的文章,有的是打字员打错了;有的是与原稿出入。总之,未做到“认真”二字。现举二例说明:
比如:退“休”感言,写成退“体”感言;扶风马氏开基者马通,出生在“西汉”,又写成“东汉”;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他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孝经》等著作,又把“注”写成“著”以及等等。
2、抄录二修族谱文章中少字少句
如: 《抑庵公忠节传》中第119页第3行申养二亲极其歇诚后,视同产弟随意取给馀偿岁辨耳。公平居粗衣粝饭,极甘清苦。丢悼了“视同产弟随意取给馀偿岁辨耳”这一句。
如:《处士任远公传》中第倒数第8行,生子三:由国“器”写成国“吕”。
《抑庵公忠节传》中119页倒数第6行,由冻“馁”写成冻“饿”。
&《?王克敬传》:“世俗喜言勿认真,此非名言。临事不认真,岂尽忠之道乎?”。
二十三、《2006年清明节拜祖扫墓捐款名录》及《马家村地理概况及社会沿革简录》这二篇文章中严重失实或遗漏。现举例说明:
1、《2006年清明节拜祖扫墓捐款名录》中记述:马家村个人捐资名录有文才100元、小平200元、福龙100元、二高40元。其实《三修族谱大事记》中第十一款:公元2006年4月5日,湖南湖田马氏200多人及乐平、永兴、茶陵、炎陵、武汉等地宗亲偕同溪冈马氏本地族人数百人共同拜祭溪冈马氏始祖子仪公墓及拜谒马氏大祠......声势浩大,颇为壮现。这当中忽略了这二百多人在县城“吃住”的费用是谁出的钱,根本没有显示出来。他们的名字:回龙、光先、锦文、孝清、四苟、孝经、光清、福龙、建民、小健等十人各捐2000元,是解决200多人在县城吃住重大问颏。此规模之大,声势浩荡,它的后勤要有一定地部署安排和保障,才能进行。这次活动,是在修谱的启蒙阶段,村委及祠会经费极其有限,故而在县城居住十位族裔,以家族为重,率先捐资2万元作为本次活动经费,从而使这二百多宗亲顺利完成祭祖任务,而成为史话。
2、公元2006年4月5日,湖南湖田马氏200多人及乐平、永兴、茶陵、炎陵、武汉等地宗亲偕同溪冈马氏本地族人近千人共同拜祭溪冈马氏始祖子仪公墓及拜谒马氏大祠......声势浩大,颇为壮现。试问子仪公墓之何来? 1986年重建子仪公墓所花费村委款3000余元,动用各房劳力1000余个。重建子仪公等四坟墓组织成员:建民、圣开、青山、曹发等人。重建子仪公墓等四祖公的墓联都由孝经撰文。重建子仪墓本应作为大事记载,也未提及,不知修谱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实属遗憾!
3、《马家村地理概况及社会沿革简录》的记载严重失实,1971年至1974年由先桂担任大队长和1983年宜芳担任大队长都未记载。建民从1983年担任村支书又写成1986年担任。
4、1983年马家村优先于其它村架设电灯照明,高压线从林站门前直至佳山村,底压线遍布全村,所耗资五万余元,也未记载。
5、在族谱大事记或族谱后记中本应入选《马氏大祠》是何时建造?何人牵头?
二十四、三修族谱中的十五件大事记中,是否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自清乾隆三十七(1772)年重修族谱至2008年三修族谱,其间有二百余年。这期间对溪冈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有哪几件事情? 在三修族谱记载中没把重点内容很好地呈显出来,只记载一些皮毛而已,未深入搜集整理和挖掘出来。有重大影响的几件事,现列举如下:
&1、“马氏大祠”始建、重建和修葺,是溪冈族人标志性的建筑;是给溪冈族人宗祠祭祖的重要场所。
2、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溪冈族人为全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生命的五十六位烈士。
3、九位长征干部为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4、大源水库的修建是造福于马家村民的民生工程。
5、养性堂重建、马家礼堂、马家村委和马家小学的落成,前三者是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后者是百年育人的地方。
6、高压线进入马家村,是村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摆脱松脂,煤油照明落后历史,从而使农村和城市一样带来光明世界及休闲娱乐和发家致富的动力源泉。
7、子仪公坟墓的重建,是溪冈族人缅怀先祖,寄托哀思的重要地方。
8、公路建设,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的唯一路径。
9、2005年湖田马氏、溪冈马氏、高汶马氏、炎陵马氏、乐平马氏等一千多人清明齐祭子仪公墓并拜谒“马氏大祠”。
10、三修族谱,是全体族人敬祖修族的充分体现之一。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姓家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