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扎热是什么孔西的含义是什么?

米哈伊尔·巴枯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米哈伊尔·巴枯宁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йч Бакунин)日生于普列姆基诺,日在逝世。者。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1849年因领导德国德累斯顿起义而被判死刑。引渡回国,受长期拘禁和流放。1861年逃亡英国,参加,是在第一国际中的主要对手。他受影响鼓吹,主张依靠农民和流氓无产者自发暴动,在二十四小时内废除一切国家,建立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反对任何纪律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因进行派别活动,于1872年被开除出第一国际。他和马克思的争吵使欧洲革命运动处于多年的分裂状态。巴枯宁有两部著作《德意志专制帝国》(1871)和《国家与无政府状态》(1873)直接反应了他和马克思的冲突,巴枯宁诋毁马克思所谓的典型的日耳曼思想方法和组织方式,他的无政府主义也终于成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对立物,。蒲鲁东和巴枯宁并称19世纪无政府主义的鼻祖,但巴枯宁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多半有头无尾。外文名(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йч Бакунин国&&&&籍出生日期日代表作品《德意志专制帝国》等
日,巴枯宁诞生在的一个官僚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留学意大利,后来当过沙皇政府的外交官;母亲是一位高级军官的女儿,出身于著名的穆拉维约夫家族。他们象当时俄国许多贵族一样,想让自己的儿子发迹于军界。1829年,15岁的巴枯宁进入帝俄首都彼得堡炮兵学校学习,1833年毕业,获得准尉军衔,被派往立陶宛服役。但巴枯宁不顾父母意愿,对军队生活不感兴趣,因而于1835年离开军队,回到故乡。
1836年巴枯宁来到莫斯科,参加了以青年哲学家斯坦凯维奇为首的哲学研究小组,结识了别林斯基。巴枯宁象俄国其他一些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热衷于当时颇为流行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以研究黑格尔、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为时髦。到莫斯科后不久,巴枯宁除了给《望远镜》杂志翻译费希特的哲学讲演录外,还写了一篇哲学文章《〈黑格尔中学讲演录〉译者序言》。 作为一个分子,巴枯宁强调否定在辩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曾说:“热衷于破坏同样是热衷于创造!”(见“参考书目”②,第57页)。1940年秋,巴枯宁在赫尔岑的资助下来到西欧。开始,他在柏林大学学习,为这里的书斋生活所陶醉,对政治斗争并无多大兴趣。由于同德国新闻记者斯特溜比格的接触,特别是同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卢格、的结识,使巴枯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走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1842年10月,他在卢格主编的《德意志年鉴》上发表了《德国的反动》一文,表达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宣扬中资产阶级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认为消灭现行的社会制度,就有实现这个口号的可能。从此,他决定不回俄国,要继续留在西欧从事政治活动。
从年欧洲革命爆发前,巴枯宁辗转于德国德累斯顿、瑞士苏黎世,寓居巴黎、布鲁塞尔等地;行踪飘忽不定,接触面颇广。在这段时期里,他结识的著名人物有: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卡贝·列鲁、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傅立叶的信徒维克多·孔西得朗、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等等,使巴枯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按巴枯宁的世界观来说,他基本上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7年11月,在巴黎举行的纪念波兰人民1830年反沙皇政府起义17周年大会上,巴枯宁向参加大会的波兰侨民和法国听众发表演说,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抨击。巴枯宁认为在俄国“没有正义”,“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他对波兰人民表示同情,批评沙皇俄国政府对年波兰起义的镇压是“骇人听闻的,是丧失理智的,是犯罪行为”。
巴枯宁的这次演说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法国的波兰侨民对巴枯宁这个演说表示欢迎,在巴黎出版的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派的机关报《改革报》对他的这些激进言论表示赞许。而沙皇政府对巴枯宁在西欧的活动,特别是对他的这次公开演说甚感不安。于是,沙皇政府指示其驻法国公使基塞辽夫同法国政府交涉,要求法国当局立即将巴枯宁驱逐出境。因此,法国政府于日下达了对他的驱逐令。同年12月下旬,巴枯宁被迫离开法国,再次来到。巴枯宁离开巴黎不到两个月,就响起了的枪声。的消息迅速传到布鲁塞尔。2月26日,即巴黎发生武装起义的第三天,巴枯宁立即赶来法国,参加巴黎群众的革命活动初次体验街垒战的滋味。法国二月革命的火焰很快燃烧到德意志、奥地利境内。4月初,巴枯宁从法国来到柏林,支持海尔维格组织武装暴动的计划。但因柏林警察当局的严密监视,巴枯宁在这里难以进行活动,他便决定经莱比锡进入统治下的捷克境内,准备参加即将在布拉格举行的斯拉夫人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于日开幕,巴枯宁作为波兰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巴枯宁提出了一篇名曰《新斯拉夫政策的基础》的报告,宣扬泛斯拉夫主义,主张推翻的统治,建立斯拉夫联邦。正当这次大会召开之际,在布拉格发生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游行示威,进而转变为武装起义。捷克革命民主主义者弗利契、萨宾纳是这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巴枯宁支持这次起义,并直接参加了布拉格街垒的战斗。布拉格武装起义很快被亲王率领的奥地利军队镇压下去,巴枯宁只得逃往德意志境内。
1849年5月,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反对政府。巴枯宁不但是这次起义的参加者,而且“是一个能干的、头脑冷静的指挥者”。起义开始后不久,由于萨克森政府和普鲁士政府的大批反动军队被调集到德累斯顿,起义者的队伍在军事上完全处于劣势,这次起义也很快被镇压下去。5月9日,巴枯宁逃出德累斯顿,翌日被逮捕。1850年1月,萨克森政府将他判处死刑,但未立即执行。同年7月,他被押送到奥地利帝国的监狱里关了一段时期。后来,沙皇政府把巴枯宁引渡回俄国,于日将他关进的监狱里。在狱中,巴枯宁向俄国沙皇写了一份洋洋数万言的《忏悔书》,把自己过去的革命活动说成是“唐·吉诃德式的疯狂”,“由疯狂走向疯狂,由错误走向罪过,由罪过走向犯罪”;承认自己完全误入迷途,“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在这份《忏悔书》中,他称赞沙皇尼古拉一世“仁慈”,是“慈父”,向沙皇陛下“伏地求恩”。结果幸免一死;在生活待遇上有所改善,被允许同亲属通讯和会见。但他并未获得自由,继续关在狱中。日,他又向即位不久的沙皇呈递了一封《请求减刑书》,继续表示忏悔,声明要“用汗和血”来洗刷自己的“罪行”,恳求宽大处理。亚历山大二世看了这封《请求减刑书》之后,果然为其“掬诚陈言”、“真诚坦白”所动,下达御批,同意对巴枯宁减刑,将他流放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鄂木斯克、伊尔库茨克等地,巴枯宁呆了5年多,名义上是政治流放犯,实际上是个享有特殊待遇的公民。他长期住在西伯利亚城镇里,生活条件较好,既不要做苦工,行动上也比较自由。从西西伯利亚的移居东西伯利亚之后,他还受到东西伯利亚总督(这个人就是从中国夺占外乌苏里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俄国英雄)的庇护和照顾,因为这位总督是他的舅父。巴枯宁领到了一张可以在西伯利亚全境通行的护照,甚至接受官方和巨商的委托,巡视东西伯利亚一些地区。1861年6月,巴枯宁趁在黑龙江沿岸调查商务情报之机,轻而易举地逃出西伯利亚。巴枯宁经过日本、美国,于1861年底重返欧洲,来到英国,同旅居伦敦的、奥格廖夫会晤。翌年初,他在赫尔岑主编的《钟声报》上发表了《告俄国、波兰和全体斯拉夫族友人书》,说:“我保持着战无不胜的思想的勇敢精神,我的身心、意志、激情都仍然忠实于朋友们,忠实于伟大的共同事业和我自己……现在我来到你们这里,请求你们:再次接受我加入你们的队伍,允许我在你们中间,和你们一道,把我的全部余年贡献给争取俄国的自由、争取波兰的自由、争取全体斯拉夫人的自由和独立的斗争。”
把自己说成一个越狱归来的“英雄”,以年时期的“老革命”自诩。加之,他过去同赫尔岑、奥格廖夫有过友谊关系,因而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得以加入《钟声报》编辑部,为这个颇有影响的革命民主主义出版物撰稿。巴枯宁在自己的著作和书信中,美化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扬泛斯拉夫主义。他说:“我们将同一切斯拉夫部族一起,力求实现斯拉夫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建立伟大的、自由的全斯拉夫族的联邦”。他并且要求亚历山大二世“不应该成为暴力的集中制的首脑”,而要“大胆地举起全斯拉夫族的旗帜”,“成为斯拉夫世界的救主!”另一方面,在巴枯宁的著作和演说中,也有一些反对沙皇政府的言论。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巴枯宁从事过一些反对沙皇政府的实际活动。当时,在俄国国内出现了一个很有影响的革命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巴枯宁同这个组织有着一定的政治联系,支持1863年波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武装起义,并准备前往波兰境内参加这次起义。但波兰起义失败后,他不再相信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潜力,并且反对这种运动所反映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愿望。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期,他还同俄国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1869年写的《告俄国青年兄弟的几句话》,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号召。而他在1873年出版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的附录,成为俄国青年民粹派分子的行动纲领,对于七十年代俄国民粹主义运动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巴枯宁同拉甫罗夫、特卡乔夫被称为七十年代的三大理论家。巴枯宁和对于西欧的革命工人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虽然巴枯宁早在1844年3月,就同马克思在巴黎相识,但他后来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 1864年9月第一国际成立后不久,巴枯宁在伦敦会见了马克思,表示愿意加入第一国际,向马克思保证, 要“努力为国际工人协会工作”。1864年底,巴枯宁前往意大利, 在这里开展有利于第一国际的活动。 当巴枯宁来到意大利后,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当时的意大利在经济上相当落后,工业很不发达,产业工人的队伍很小。巴枯宁居留在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地,他经常接触的人,大都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游民和流氓无产者。这些人找不到出路,不满现状。他们因遭受失业之苦而产生了绝望心理,滋长了一种“憎恨一切”和“破坏一切”的情绪。这些人的思想情绪对于促使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把这些人看成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巴枯宁写了《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国际革命协会的纲领》、《国际兄弟同盟的章程和纲领》、《巴黎公社和关于国家的概念》、《上帝与国家》、《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著作。特别是《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之大成,是他的代表作。
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把自由看成是人性的基本条件。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应当是充分的和无条件的;自由是一切成年男女无须求得任何人批准而进行活动的绝对权利,他们只听从自己的良心和自己的理性的决定,他们的行动只能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他还说,只有借助于自由,每个人的“思想、人格、幸福才有得到完全发展的可能”。同时,他把一切权力看成是同自由绝对相对立的,认为只要那里存在着权力,那里人们的自由就将被扼杀。所以,他反对一切权威,主张“要绝对消除权威原则的任何利用和表现。”列宁指出,“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巴枯宁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观,正是其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核心。
巴枯宁主张立即消灭国家。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祸根不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剥削制度,而是国家本身。据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意味着对人民的统治,而任何统治都意味着剥削和压迫。所以,巴枯宁反对一切国家,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所主张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比现存国家更加专制独裁”。正因为巴枯宁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所以他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巴枯宁认为,将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社会,这样一个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方针、借助于自由协作社和自治公社的联盟来建立:在这种社会中,任何个人、任何乡镇都是自治的。巴枯宁所设想的这样一个无政府状态的未来社会,并不是一个和谐协调、有严密组织的整体,而是各自分散的、无组织性的、不受任何社会联系的自治公社的总和。事实上,巴枯宁所设想的这种未来社会,是一个实现不了的乌托邦。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巴枯宁主义也是一种空想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巴枯宁吸取了圣西门关于取消财产继承权的思想,鼓吹“阶级平等”。他认为财产继承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存在的基础,而财产继承权和私有制又是国家所造成的。根据巴枯宁的逻辑,国家的消灭就会导致财产继承权的消失,同时也就导致“阶级平等”的实现。事实上,私有制才是社会不平等的真正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才能建立人们之间的真正平等。马克思指出,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无非是“从蒲鲁东、圣西门等人那里乞取而拼凑成的废话”。“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末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在第一国际期间,他总想以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并妄图夺取第一国际的领导权。
1868年10月,巴枯宁在瑞士建立了“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这是一个半公开半秘密的团体,因为在这个“同盟”中他还建立了一个秘密的阴谋团体“国际兄弟会”,由100名成员组成,一般盟员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巴枯宁妄图使“同盟”正式加入国际,指望在国际一切支部中“都扩展这个团体的分支,从而把国际的绝对领导权抓到自己手里”。这个组织曾于1868年申请参加第一国际,这个申请被拒绝了,然而,在同盟宣称它自行解散后,它的支部被吸收入国际。在国际支部中,巴枯宁的思想日益得到支持,特别是在、意大利南部、法国的一些地方和瑞士。于是,一场激烈的派系斗争在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高潮。在马克思的鼓动下,巴枯宁被开除了,理由是同盟是一个国际性的秘密团体,其政策是跟第一国际的政策相对立的,而其目的则在于瓦解国际。在开除巴枯宁的同时,作出把总委员会的会址从伦敦迁移到纽约的决定,于是国际便分裂成两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在5年之内消失了。
在论战的过程中,和这两种对立的革命理论之间的分歧趋于明朗。这些分歧包括关于国际应当如何进行组织的对立观点,马克思主张运动的集中制,巴枯宁则主张一种以自治支部为基础的联邦制结构。还有两个思想分歧值得注意:(1)马克思相信资产阶级国家要被推翻,他坚持认为无产阶级应建立自己的国家来取代资产阶级国家,而随着阶级由于社会化措施的实行而趋于消失,无产阶级国家也就“消亡”。(用恩格斯的话来说)。相反地,巴枯宁则强调国家及其所体现的权威原则必须在社会革命过程中取消。他预言,任何无产阶级专政都会变成对的专政并导致一种新的、更为强大和有害的阶级统治制度。(2)相信无产阶级只有自己组织起一个跟一切有产阶级的旧政党相对立的独特的政党,才能够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因此,无产阶级的政治行动,包括那些在议会舞台上争取有利于本阶级发展的各种让步的行动,都是必要的。与此相反,巴枯宁则追随,认为所有的政党都毫无例外地是“专制主义的各种体现”;因此,他反对马克思所说的政治行动。当他相信革命者应当组织起来有时甚至要秘密地组织起来的时候,他认为他们的使命主要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动被压迫阶级(农民和其他边缘集团以及城市工人)起来,用自己的直接行动去推翻现存的制度。然后,人民会在它的废墟上建设“未来的社会组织……它完全是自下而上地、通过工人的自由联合或联盟建立起来的,起先是在他们的工会里,然后是在、地区和国家里,最后是在国际和全世界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大联盟”(见“参考书目”③,第206页)。
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马克思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说明只要其他阶级还存在,无产阶级“就必须采取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他还认为巴枯宁“根本不懂什么是社会革命,只知道关于社会革命的政治词句。在他看来,社会革命的经济条件是不存在的……他的社会革命的基础是意志,而不是经济条件”。
当海牙大会刚一闭幕,巴枯宁就纠集其党羽,在瑞士圣伊米耶召开了“反权威主义”的代表大会,反对海牙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在圣伊米耶大会上建立了无政府主义国际,公开同对抗。但以后召开的几次无政府主义国际代表大会,巴枯宁并未参加。
1873年9月,巴枯宁在日内瓦发表声明,说自己年老多病,宣布“退出斗争舞台”。但他并未完全履行这个诺言。1874年7月,他还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参加了一次暴动活动;只是在这次暴动失败后,他才隐居于瑞士南部边境的洛加洛。日,他因患肾脏病和水肿病,死于瑞士,终年62岁[1]。
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广。中国著名作家李尧棠的笔名也取自于巴枯宁和。在莫斯科,巴枯宁很快结交了一帮大学生友人,并系统地学习了理想主义哲学。最初,的哲学是其学习中心,后逐渐转移到、和。1835年秋,巴枯宁在家乡组织了一个哲学小圈子,吸引了热诚的青年参与。1836年,他返回莫斯科,翻译了费希特的几本著作。
他受到黑格尔的影响逐渐增大,从而开始翻译黑格尔的著作。在这段时期,他开始发展自己的泛斯拉夫主义观点。与父亲长期争执后,巴枯宁于1840年去了。此时,他的人生规划仍是成为大学教授(他和朋友称之为“真理的祭司”),不过,他很快加入了所谓左派黑格尔主义者的学生团体,参加了柏林的运动。
在柏林学习了三个学期后,巴枯宁前往,在那里他开始醉心于。他对学术生涯失去了兴趣,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提倡。俄国政府对他的极端倾向有所察觉,命令他归国。由于他拒绝服从,其财产被没收。于是他转道去了的。[2]①E.H.卡尔:《》,1937年英文版。
②赛姆·多尔哥夫:《巴枯宁论无政府状态》,1971年英文版。
③阿瑟·莱宁:《米哈伊尔·巴枯宁文选》,1973年英文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政府主义和无政府工团主义》,1973年英文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的海词问答和网友补充:
相关词典网站: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出版发行的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特别是介绍诞生以前的名著及各流派之代表作品为主的丛书,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包含、、、、以及六大领域。由于该丛书所收录著作皆堪称古典,因此在各界,特别是学界颇受好评。丛书自自1981年1月出版第一辑,至2012年10月出版第十四辑,共599种,实为我国文化出版的心血之作。作&&&&者&&等ISBN9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开&&&&本16开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最为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为宏大、品格高蹈卓拔的一套汉译思想译丛,曾被赞许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因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这套丛书将国外丰富精深的学术思想引入,开阔了几代读者的视野,滋养了几代学人的情操,被赞许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1]
2009年,在建国六十年之际,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并附珍藏卡,限量发行。珍藏本集结第一辑到第十辑的绝大多数,并收入部分第十一辑的新出图书,以400种的规模整体亮相,整体销售。珍藏本以优良的出版水准,奉献广大学人和读者,六十周年志贺。
2011年3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版获第二届图书奖。
以下是2009珍藏版信息:
书 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 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等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开本: 16开
定价: 19,800.00 元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20世纪50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过去以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2003年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自1981年第一辑起,丛书的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外,几乎没有任何冗杂的装饰。封底颜色中哲学类采用橘黄色,历史地理类采用黄色,政治法律类采用绿色,经济类采用蓝色等,彼此之间绝不混淆,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在内文版式上,无论是标题与正文的,还是、页码的形式,也都没有任何花哨的设计,使人感觉清爽朴素。这些看似简单的形式实际上经过了编纂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多次认真讨论和仔细规划,设计之细密甚至详细到勒口、版权页的位置、序言与目录的先后等细节问题。
能够进入这套丛书的都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学术名著。每隔四五年便召开一次“汉译名著”论证会,遍邀各领域的权威学者,选定下一辑的名单。近三十年间,论证会一次次召开,丛书一辑辑面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套汉译思想译丛。丛书本身也成为了中外思想传播史上的一段传奇。
许多读者了解这套丛书是从1982年开始的。那一年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形式,推出了第一辑的五十种图书。那正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时,是中国人被压抑了许久的阅读、求知的热情骤然迸发之际。第一批出版的图书预留了500套做为库存样书,但由于读者求购的热烈,最后一套也没有留下来。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出版之初,主要选译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包含政治法律、经济、哲学、历史、地理以及语言这六个领域。除常规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有精装本和节选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也开始进入这个丛书系列,比如、海德格尔、等的学术名著以及、日本等国的学术名著等,2004年这套丛书中的《》还成为了当年学术图书的畅销书。
后来,还分别推出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精装本”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随身读”系列。特别是“随身读”系列,特延请了一批具有精深研究的学者,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对其内容精挑细选,以较小的篇幅体现原著的精髓,使“汉译学术名著”不仅是学术殿堂的雅典,也是普通读者丰富知识、充实自我的自修读本。这一系列首批10种有的《政治学》、柏拉图的《》、黑格尔的《小逻辑》等。为向六十周年致贺,特别制作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集合1~10辑的绝大多数作品,另选新出版的第11辑的十余种,组成400种,整套限量发行,并附有收藏证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制作精良,装帧考究。丛书采用软精装大32开,外封设计精致典雅,内文版式简洁大方。两层封面强调品味:里层硬封为白卡纸,外层则采用专为本套图书定制的珠光特种纸、专色墨以及精细的烫银勾边工艺,处处细节体现别致尊贵。
近二十年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已经在学界享有盛誉,很多学者渴望收藏全套丛书,以整套收藏为荣。但由于时间跨度久远,很多珍贵的图书难以寻觅,在市面上很难买到一套完整的名著。此次珍藏本整体亮相,给广大学人提供了一个整体收藏的良机。
对于从事研究的学者和高校师生而言,汉译名著珍藏本是案头必备参考书,是了解西方思想精髓的知识宝库;对于图书馆、资料室而言,汉译名著珍藏本是馆藏必不可少的图书;对于热爱读书的个人和家庭来说,汉译名著珍藏本体现了收藏者的独特品位,也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谓书香传世,笔墨流芳,汉译名著珍藏本无疑是给的一笔价值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准备把全部400余种图书统一体例,规范,重新制版印刷,作为“珍藏版”整套推出。同时,他们还要从已经出版的106种备选书目中选取60余种作为第十一辑的出版书目。
而此次珍藏版的出版,还将统一丛书体例。原先许多先有单行本的作品,被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一般并不重新排版,仍用其原纸型,译文也不作改动,原的序跋都一仍其旧,故这套丛书各作品的体例并不统一。一些作品的译文最初出版时《》还未实施,出版时仍保持其原。这些都会在这次珍藏版出版时得以统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书目(最新增订版)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书目(最新增订版)
一、哲学类(橘黄色)
(一)1981年起
1、形而上学,〔古希腊〕著,译,
2、,〔〕奥古斯丁著,译,
3、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著,译,
4、伦理学,〔〕斯宾诺莎著,译,
5、,〔英〕洛克著,译,
6、,〔英〕著,译,
7、,〔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校
8、狄德罗哲学选集,
9、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著,单志澄 等译,
10、,〔德〕著,梁志学 译,
11、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著,译,
12、,〔德〕黑格尔著,译,
13、,〔德〕黑格尔著, 译,
14、美学,〔德〕黑格尔著,译,
15、,〔俄〕著,译,
16、,〔英〕著, 叶笃庄 译,
17、,〔美〕威廉·詹姆士著, 译,
18、,〔日〕西田几多郎著,译,
19、,〔英〕罗素著, 李约瑟 译,
(二)1982年起
20、物理学,〔古希腊〕著,译,
21、物性论,〔〕著,方书春译,
22、人性论,〔英〕著,译,郑之骧校
23、,〔德〕著,译,
24、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德〕著,译,
25、,〔德〕黑格尔著, 张企泰译,
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白译,
27、,〔日〕著,编译,社译,
28、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著,吴藻溪译,
29、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著,译,
30、,〔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著, 译,
(三)1985年起
31、,〔古希腊〕柏拉图著,译,注
32、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著,译,
33、健全的思想,〔法〕霍尔巴赫著,王荫庭译,
34、,〔德〕康德著, 译,
35、,〔德〕著,粱志学 沈真译,
36、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德〕费尔巴哈著,译,
37、,〔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
38、,〔英〕罗素著,温锡增译,
39、论灵魂,〔〕伊本·西那著,
40、劝学篇,〔日〕著,群力译,东尔校
41、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
42、躯体的智慧,〔美〕著,范岳年 魏友仁译,
43、,〔〕著,王宪钿 等译,胡世襄校
44、,〔德〕格罗塞著,译,
45、,〔奥〕维特根斯坦著,译,
(四)1986年起
46、,〔古希腊〕柏拉图著, 张竹明译,
47、,〔古希腊〕著,译,
48、,〔古希腊〕著,方书春译,
49、新工具,〔英〕著,许宝(kui)译,
50、,〔英〕培根著,译,
51、——反驳和答辩,〔法〕笛卡尔著,译,
52、,〔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
53、,〔〕著,译,
54、,〔德〕费希特著,王玖兴译,
55、,〔德〕黑格尔著,贺麟译,
56、自然哲学,〔德〕黑格尔著,梁志学 等译,
57、,〔英〕达尔文著, 胡寿文译,
58、感觉的分析,〔奥〕著,洪谦 等译,
59、美学史,〔英〕鲍桑葵著,译,
60、,〔奥〕著,高觉,
61、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日〕著,译,
62、,〔英〕J·D·贝尔纳著,译,张今校
(五)1989年起
63、论有学识的无知,〔德〕著,尹大贻 译,
64、野性的思维,〔法〕列维-著,译,
65、,〔德〕文德尔班著,译,
66、,〔英〕著,何钦译,
67、,〔英〕罗素著,张金言译,
68、,〔法〕著,叶蕴理译,
69、哲学的改造〔修订版〕,〔美〕著,译,
70、,〔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
71、,〔波兰〕斯基著, 吴允曾 晏成书译,
72、,〔英〕著, 曹棉之译,
73、,〔英〕托兰德著,译,吴云贵校
74、自然哲学,〔德〕莫里茨·石著,陈维杭译,
75、,〔美〕著,陈步译,
76、科学史,〔英〕丹皮尔著,译,张今校
77、,〔法〕著,译,
(六)1991年起
78、,〔〕斯宾诺莎著,王荫庭 译,
79、,〔法〕著,译,
80、,〔法〕孔狄亚克著,求 译,
81、,〔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82、,〔德〕著,徐梵澄译,
83、,〔德〕著,涂纪亮译,
84、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著, 苗以顺等译,
85、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著,周昌忠等译,
86、,〔波兰〕西维茨著, (kun)译,
87、,〔德〕赖欣巴哈著,译,
(七)1996年起
88、,〔古希腊〕著,译,
8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
90、,译,
91、莱布尼茨与论战书信集
92、,〔德〕康德著,译,
93、,〔法〕克洛德·贝尔纳著, 管光东译,全校
94、最后的沉思,〔法〕彭加勒著,李醒民译,校
95、,〔德〕著,李幼蒸译,
96、,〔奥〕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
97、,〔英〕著,潘光旦译,注
98、,〔〕著,译,章坚校
99、,〔俄〕巴茨基著, 舒晓炜译,
100、,〔〕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
101、,〔英〕伯特兰·罗素著,苑莉均译,
102、哲学研究,〔奥〕维特根斯坦著,译,陈维杭校
103、,〔德〕海德格尔著,节译,
104、结构主义,〔瑞士〕著,倪连生译,
(八)1999年起
105、,〔古希腊〕柏拉图著,译,
106、诗学,〔古希腊〕著,译,注
107、,〔德〕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
108、,〔英〕约翰·托兰德著,译,
109、,〔法〕霍尔巴赫著,管士滨译,
110、,〔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 钦北愚
沈凯璋译,胡企林校
111、,〔德〕康德著,译,
112、,〔德〕叔本华著,孟庆时译,
113、,〔英〕罗素著,晏成书译,
114、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丹麦〕N·玻尔著,戈革译,
115、,〔匈〕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116、,〔德〕海德格尔著, 译,
117、,〔美〕威廉·詹姆士著,译,
118、物理学和哲学,〔德〕W·海森伯著,范岱年译,
(九)2001年起
119、,〔法〕笛卡尔著,
120、,〔英〕著,
121、,〔德〕G·弗雷格著,译,校
122、科学的危机,〔德〕胡塞尔著,
123、路标,〔德〕海德格尔著,
124、,〔英〕吉尔伯特·赖尔著,译,
125、,〔美〕约·冯·诺意曼著,
126、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美〕金·默顿著,
127、,〔〕昂苏尔·玛阿里著,译,
128、,〔〕乔荼波陀著,译,释
增1、,〔〕室利·阿罗频多著,
增2、,〔古希腊〕著,
增3、论老年
论责任,〔〕著,
增4、,〔英〕著
增5、,〔美〕威廉·詹姆士著,
增6、权力意志,〔德〕尼采著,
增7、,〔德〕库尔特·勒温著,
增8、,〔德〕海德格尔著,
增9、科学社会学,〔美〕R.K.默顿著,
增10、,〔美〕理查德·罗蒂著,
二、历史·地理类(黄色)
(一)1981年起
129、《》,译,崔妙因译,
130、人史,〔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著,译,
131、〔法〕著,北京编译社译,校
132、〔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译,马香雪校
133、〔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马巨译,
134、〔美〕R·哈特向著,黎樵译,
(二)1982年起
135、高卢战记〔〕著,任炳湘译,
136、〔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李活译,
137、〔法〕著,沈怀洁梁守锵译,
138、伟大的〔德〕威廉·戚美尔曼著,北京编译,社译,
(三)1985年起
139、〔古希腊〕希罗多德著译,
140、〔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译,
141、〔古希腊〕著,译,
142、〔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
143、〔〕著,谢德风谢德风译,
144、历史王以铸崔妙因译,
145、阿可拉传〔〕著,马雍傅正元译,
146、〔法兰克〕圣高尔僧侣著,戚国淦译,
147、克拉维的东使记〔〕奥玛·李查译,译,
148、时代〔法〕乔治·勒费弗尔著,河北师大外语系《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校
149、〔法〕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
(四)1986年起
150、〔〕凯撒著,任炳湘译,
151、〔〕主编译,
152、一六四〇年革命史〔法〕著,译,
153、〔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仁敢译,
154、古代的地理学〔苏〕波德纳尔斯基编梁昭锡译,
155、〔德〕阿·魏根纳著,张翼翼译,
156、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著,译,张翼翼校
(五)1989年起
157、新科学〔意〕维,朱光潜译,
158、〔英〕G·P·古奇著,耿淡如译,卢继祖等校校注
159、〔美〕詹姆斯·鲁滨孙著,等译,
160、〔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译,
(六)1991年起
161、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译,
162、〔西〕巴托洛海·德拉斯·卡萨斯著,孙家(kun) 译,
163、〔英〕著,周清民译,
164、征服新〔西班牙〕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林光江禾译,
165、气候与生命〔苏联〕П·C·贝尔格著,等译,
166、理论地理学〔美〕威廉·邦奇著,石高玉石译,
(七)1995-96年
167、喀提林阴谋〔〕著,王以铸崔妙因译,
168、〔〕著,明王乃新蒋平等译,
169、〔英〕著,黄宜思译,
170、征服史〔美〕著,周叶谦刘慈忠译,
171、〔法〕著,冯棠译,联校
172、〔英〕R·G·甘米奇著,苏公隽译,张自谋校
173、〔美〕J·W·汤普森著,谢德风译,李活校
174、〔法〕雷纳·格著,龚钺译,校
175、〔英〕武德著,何兆武译,
176、地理学的性质〔美〕理查德·哈特向著,译,
177、〔英〕大卫·哈维著,高泳源译,高泳源校
178、〔〕巴布尔著,译,
179、〔秘鲁〕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著,森译,
180、〔法〕著,梁守锵译,
181、文明史〔法〕著,沅芷译,
182、〔英〕理查德·亨利·托尼著,
183、〔法〕勒内·格鲁塞著,译,项英杰校
184、〔英〕E·P·汤普逊著,
185、时代的和地中海世界〔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校
186、〔法〕阿·德芒戎著,译,
增1、,〔〕著,
增2、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增3、西方的兴起,〔美〕威廉·H.麦克尼尔著,
增4、的城市,〔〕亨利·皮著,
增5、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著,
增6、?,〔英〕E.H.卡尔著,
增7、,〔英〕N.G.L.著,
增8、(上、下卷),〔法〕·著,
增9、中世纪之秋,〔荷〕约翰·赫伊津加著,
增10、古代城邦,〔法〕治著,
增11、(1-5卷),〔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著,
增12、,〔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
增13、往事纪年
增14、,〔法〕著,
增15、宗教改革史,(上,下卷),〔英〕托马斯·林塞著。
增16、地理学,[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增17、,[英]哈.麦金德
三、政治·法律·社会类(绿色)
(一)1981年起
187、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
188、〔英〕著,何新译,
189、政府论下篇〔英〕洛克著,瞿菊农译,
190、选集译,
191、爱弥尔·论教育〔法〕著,李平沤译,
192、()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
193、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英〕约翰·勃雷著,袁贤能译,
194、劳动组织〔法〕路易·勃朗著,何钦译,
(二)1982年起
195、〔英〕著,译,
196、〔意〕著,黎思复黎延弼合译,
197、温斯坦莱文集译,
198、选集〔法〕傅立叶著,等译,
199、政治正义论〔英〕威廉·葛德文著,李译,校
200、伊加利亚旅行记〔法〕著,译,
201、祖国在危急中〔法〕奥·布朗基著,等译,
202、〔德〕威廉·魏特林著,孙则明译,
203、〔〕托马斯·阿奎那著,译,
204、为英国人民声辩〔英〕著,译,
205、神学政治论〔〕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
206、政府论上篇〔英〕洛克著,叶启芳译,
207、〔法〕孟德斯鸠著,深译,
208、〔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209、〔法〕卢梭著,李常山译,
210、政治文选〔英〕雪莱著,译,
211、〔法〕拿破仑著,陈太先译,胡平校
212、〔德〕著,译,
213、〔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
214、潘恩选集〔英〕著,马清槐译,
215、〔美〕汉密尔顿著,程逢如在汉译,
216、〔法〕著,孙署冰译,
(三)1985年起
217、遗书〔法〕让·梅叶著,陈太先睦茂译,
218、自然法典〔法〕摩莱里著,姜亚洲译,
219、选集王燕生徐译,董果良校
220、欧文选集何光来秦果显译,
221、〔法〕泰·德萨米著,黄建华姜亚洲译,
222、〔英〕著,纫译,
223、陈太先译,
224、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著,
225、社会主义神髓〔日〕著,马采译,
226、文选译,
227、盛衰原因论附:论趣味〔法〕孟德斯鸠著,婉玲译,
228、〔英〕梅因著,一译,
229、〔英〕J·S·密尔著,汪(xun)译,
230、——进化的一个要素〔俄〕著,李平沤译,
(四)1986年起
231、〔意〕但丁·阿利盖里著,译,
232、〔意〕尼利洛·马基雅维里著,译,
233、〔英〕著,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
234、〔法〕德尼·维拉斯著,黄建华姜亚洲译,
235、〔法〕卢梭著,译,
236、革命法制和审判〔法〕著,舆译,
237、〔法〕巴扎尔安凡丹著,等译,
238、〔英〕著,陈太先睦竹松译,
239、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德〕威廉·魏特林著,胡文建顾家庆译,
240、〔法〕维克多·孔西得朗著,李平沤译,
241、〔英〕著,译,
242、民族主义〔〕著,谭仁侠译,
243、保守主义〔英〕休·塞西尔著,杜汝楫译,马清槐校
244、人口问题〔英〕亚·莫·卡尔·桑德斯著,译,楠木校
(五)1989年起
245、〔罗马〕著,张企泰译,
246、〔法〕菲·邦纳罗蒂著,端木美译,
247、〔英〕著,译,
248、〔法〕布朗基著,皇甫庆莲译,校
249、面包与自由〔俄〕克鲁泡特金著,译,
250、〔德〕麦克斯·施蒂纳著,译,
251、〔英〕劳特派特著,王铁崖译,
(六)1991年起
252、〔德〕约翰·凡·安德里亚著,译,
253、——权利的科学〔德〕康德著,译,
254、论特权?〔法〕西耶斯著,冯棠译,
255、〔法〕著,道译,
256、〔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
257、人文类型〔英〕雷蒙德·弗思著,译,
(七)1996年起
258、论宗教宽容〔英〕洛克著,吴云贵译,
259、〔英〕著,沈叔平等译,
260、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王蓁译,
261、〔英〕鲍桑葵著,汪淑钧译,
262、社会思想史〔俄〕戈·瓦·普列汉诺夫著,孙静工译,郭从周校
263、〔英〕格雷厄姆·沃拉斯著,译,
264、〔英〕著,朱曾汶译,
(八)1999年起
265、〔古希腊〕著,日知力野译,
266、〔法〕霍尔巴赫著,陈太先眭茂译,
267、〔法〕奥古斯特·孔德著,黄建华译,
268、社会静力学〔英〕著,张雄武译,
269、海军战略〔美〕艾·塞·著,蔡鸿田常言译,
270、〔法〕E·迪尔凯姆著,译,
271、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
272、〔德〕斯·韦伯著,王容芬译,
(九)2001年起
273、〔〕西塞罗著,译,
274、〔英〕著,何兆武许振洲译,
275、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译,
276、〔英〕霍布豪斯著,汪淑钧译,
277、〔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
278、〔德〕卡尔·曼海姆
增1、论公民,〔英〕霍布斯著,
增2、,〔德〕费希特著,
增3、普通法,〔美〕著,
增4、,〔美〕著,
增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增6、街角社会,〔美〕威廉·富特·怀特著,
增7、,〔英〕边沁著,
增8、人类婚姻史(全三卷),〔〕E.A.韦斯特著,
增9、,〔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者,
四、经济(蓝色)
(一)1981年起
279、〔古希腊〕著,张伯健陆大年译,
280、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著,袁南宇译,
281、经济著,作选集野马清槐周锦如译,
28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译,
283、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彼罗·斯拉法主编郭大力王亚南译,
284、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译,
285、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阁著,经济系教研组译,
286、〔瑞士〕西斯蒙第著,何钦译,
287、〔英〕约·雷·麦克库洛赫著,郭家麟译,
288、〔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
289、资本实证论〔奥〕庞巴维克著,译,
290、财富的分配〔美〕克拉克著,译,
291、〔美〕著,蔡受百译,
292、〔美〕著,于树生译,
293、〔英〕著,朱志泰译,
294、〔英〕著,徐毓楠译,
295、经济学(上、中册)〔美〕萨缪尔森著,译,
(二)1983年起
296、论农业〔〕M·T·瓦罗著,王家绶译,
297、贸易论(三种) 〔英〕托马斯·孟·巴尔本著,顾为群等译,
298、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英〕著,译,
299、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英〕坎南著,陈福生陈振铧译,
300、〔法〕萨伊著,陈福生译,
301、关于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五大原理〔德〕卡·洛贝尔图斯著,斯竹译,
302、自然价值〔奥〕弗·冯·维塞尔著,译,
303、〔瑞典〕著,蔡受百程百(hui)译,
304、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瑞典〕林达尔著,陈福生陈振骅译,
305、货币均衡论〔瑞典〕著,钟淦恩译,
306、经济学下册〔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
307、〔英〕琼·罗宾逊著,译,
308、价值与资本〔英〕著,薛蕃康译,
309、〔美〕沃西里·里昂惕夫著,崔书香译,
(三)1985年起
310、选集伍纯武梁守锵译,
312、〔英〕乔治·拉姆赛著,李任初译,校
313、〔俄〕思·弗列罗夫斯基瓦·瓦·别尔维著,译,
314、〔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季陶达季云译,
315、〔英〕斯坦利·杰文斯著,郭大力译,
316、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著,耿淡如译,
(四)1986年起
317、〔〕M·P·加图著,马香雪译,
318、〔英〕约翰·罗著,朱泱译,
319、〔〕理查德·坎蒂隆著,徐寿冠译,
320、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英〕李嘉图著,寿勉成译,
321、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英〕威廉·汤普逊著,何慕李译,
322、〔德〕约翰·冯·杜能著,吴衡康译,谢钟准校
323、〔英〕著,蔡受百译,
324、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德〕威廉·罗雪尔著,译,
325、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著,郭家麟译,
326、〔美〕M·罗斯托夫采夫著,马雍译,
327、现代英国经济史〔英〕克拉潘著,姚曾(yi) 译,
328、〔英〕凯恩斯著,何瑞英译,
(五)1989年起
329、政治经济学原理〔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桂力生王涌泉译,
330、纯粹经济学要义〔法〕莱昂·瓦尔拉斯著,蔡受百译,
331、〔瑞士〕西斯蒙第著,胡尧步译,
332、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美〕富兰克林著,刘学黎译,
(六)1991年起
333、论英国本土的〔英〕伊丽莎白·拉蒙德编马清槐译,
334、〔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著,译,
335、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英〕约翰·巴顿著,薛蕃康译,
336、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著,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译,
337、〔法〕保尔·芒图著,陈希秦杨人(pian) 吴绪译,
338、〔美〕约瑟夫·熊彼特著,易家详等译,
339、用商品生产商品〔英〕斯拉法著,译,
340、〔法〕·著,张朋浩车耳译,
(七)1996年起
341、〔英〕约瑟夫·马西著,胡企林译,
342、通货原理研究〔英〕托马斯·图克著,纪译,朱泱校
343、人口原理〔英〕著,朱泱胡企林译,
344、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美〕詹姆斯·W·汤普逊著,译,
345、经济分析史〔美〕约瑟夫·熊彼特著,朱泱敝李宏陈锡龄译,
(八)1999年起
346、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法〕奥古斯丹·古诺著,陈尚霖译,
347、和赋税的来源〔英〕著,于树生译,
348、——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德〕著,福民等译,民校
34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吴良健译,
350、〔英〕约翰·希克斯著,译,
351、民主财政论〔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译,朱泱校
352、〔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
353、〔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平译,
(九)2001年起
354、经济和谐论 英 巴师夏
355、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译,王辅民校
356、〔英〕莱·罗宾斯著,
357、——〔美〕保罗·斯威齐著,秦亚男译,
358、〔〕阿马蒂亚·森著,
增1、〔美〕著,
增3、人类行为 奥 米塞斯
增4、 :美 佛里德曼
增5、 苏 布哈林
增6、 英 皮谷
增8、自由的限度
增9、 美 康芒斯
增10、 美 库茨涅茨
五、语言学(棕黄色)
(一)1999年起
359、论人类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著,译,
360、〔美〕布龙菲尔德·著,甘世福译,
36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合作编印高名凯译,校注
362、——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校订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