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3358年阴历五月是什么星座年

听说,今年两个四月,怎么算的的啊?为什么有两个?
听说,今年两个四月,怎么算的的啊?为什么有两个? 5
听说是闰四月啊。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19年置7闰)。有时,闰月还指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闰月是每逢农历润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要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已经过去的2009年农历闰月为己丑年闰五月(日——日);即将来临的农历闰月为2012年的壬辰年闰四月(日——日)等。
产生缘故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认为“闰月”与“闰年”是一个意思,其实不然,虽说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关于中国的农历,许多人存在着误解,常常把农历混同于阴历。
  世界上的历法共有三类:一类是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年的月数和月的日数可人为规定;一类是阴历,就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只有年的月数可以人为地规定;第三类是阴阳合历,就是以月球平均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但通过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又与地球平均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如中国的农历、藏历。
  所以,中国的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农历中的阴历成份和阳历成份各有用处。阴历可以指明月亮的盈亏,还可以预告潮汐的大小。
  阳历的用处更大,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因此作为阴阳合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才叫做农历。所以,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如果把农历称为阴历就不妥当了。
  太阳、月亮是人们挂在天上的日历。年复一年,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运转,地球上的万物也在日月轮回中生息繁衍。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编辑本段计算方法
  闰月记算法: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19/235=19/(19×12+7)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3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24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春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之后正好有一个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置闰七月来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日——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编辑本段闰月列表
  1645年至2796年
  按19年7闰排列
  1645 闰五月1648 闰四月 1651 闰正月1653 闰六月 1656 闰五月 1659 闰三月 1661 闰八月
  1664 闰六月 1667 闰四月 1670 闰二月 1672 闰七月 1675 闰五月 1678 闰三月 1680 闰八月
  1683 闰六月 1686 闰四月 1689 闰三月 1691 闰七月 1694 闰五月 1697 闰三月 1699 闰七月
  1702 闰六月 1705 闰四月 1708 闰三月 1710 闰七月 1713 闰五月 1716 闰三月 1718 闰八月
  1721 闰六月 1724 闰四月 1727 闰二月 1729 闰七月 1732 闰五月 1735 闰四月 1737 闰九月
  1740 闰六月 1743 闰四月 1746 闰三月 1748 闰七月 1751 闰五月 1754 闰四月 1756 闰九月
  1759 闰六月 1762 闰五月 1765 闰二月 1767 闰七月 1770 闰五月 1773 闰三月 1775 闰十月
  1778 闰六月 1781 闰五月 1784 闰三月 1786 闰七月 1789 闰五月 1792 闰四月 1795 闰二月
  1797 闰六月 1800 闰四月 1803 闰二月 1805 闰七月 1808 闰五月 1811 闰三月 1814 闰二月
  1816 闰六月 1819 闰四月 1822 闰三月 1824 闰七月 1827 闰五月 1830 闰四月 1832 闰九月
  1835 闰六月 1838 闰四月 1841 闰三月 1843 闰七月 1846 闰五月 1849 闰四月 1851 闰八月
  1854 闰七月 1857 闰五月 1860 闰三月 1862 闰八月 1865 闰五月 1868 闰四月 1870 闰十月
  1873 闰六月 1876 闰五月 1879 闰三月 1881 闰七月 1884 闰五月 1887 闰四月 1890 闰二月
  1892 闰六月 1895 闰五月 1898 闰三月 1900 闰八月 1903 闰五月 1906 闰四月 1909 闰二月
  1911 闰六月 1914 闰五月 1917 闰二月 1919 闰七月 1922 闰五月 1925 闰四月 1928 闰二月
  1930 闰六月 1933 闰五月 1936 闰三月 1938 闰七月 1941 闰六月 1944 闰四月 1947 闰二月
  1949 闰七月 1952 闰五月 1955 闰三月 1957 闰八月 1960 闰六月 1963 闰四月 1966 闰三月
  1968 闰七月 1971 闰五月 1974 闰四月 1976 闰八月 1979 闰六月 1982 闰四月 1984 闰十月
  1987 闰六月 1990 闰五月 1993 闰三月 1995 闰八月 1998 闰五月 2001 闰四月 2004 闰二月
  2006 闰七月 2009 闰五月 2012 闰四月 2014 闰九月 2017 闰六月 2020 闰四月 2023 闰二月
  2025 闰六月 2028 闰五月 2031 闰三月 2033 闰冬月 2036 闰六月 2039 闰五月 2042 闰二月
  2044 闰七月 2047 闰五月 2050 闰三月 2052 闰八月 2055 闰六月 2058 闰四月 2061 闰三月
  2063 闰七月 2066 闰五月 2069 闰四月 2071 闰八月 2074 闰六月 2077 闰四月 2080 闰三月
  2082 闰七月 2085 闰五月 2088 闰四月 2090 闰八月 2093 闰六月 2096 闰四月 2099 闰二月
  2101 闰七月 2104 闰五月 2107 闰四月 2109 闰九月 2112 闰六月 2115 闰四月 2118 闰三月
  2120 闰七月 2123 闰五月 2126 闰四月 2128 闰冬月 2131 闰六月 2134 闰五月 2137 闰二月
  2139 闰七月 2142 闰五月 2145 闰四月 2147 闰冬月 2150 闰六月 2153 闰五月 2156 闰三月
  2158 闰七月 2161 闰六月 2164 闰四月 2166 闰十月 2169 闰六月 2172 闰五月 2175 闰三月
  2177 闰七月 2180 闰六月 2183 闰四月 2186 闰二月 2188 闰六月 2191 闰五月 2194 闰三月
  2196 闰七月 2199 闰六月 2202 闰四月 2204 闰九月 2207 闰六月 2210 闰四月 2213 闰三月
  2215 闰七月 2218 闰五月 2221 闰四月 2223 闰九月 2226 闰七月 2229 闰五月 2232 闰三月
  2234 闰八月 2237 闰五月 2240 闰四月 2242 闰冬月 2245 闰六月 2248 闰五月 2251 闰三月
  2253 闰七月 2256 闰六月 2259 闰五月 2262 闰正月 2264 闰七月 2267 闰五月 2270 闰三月
  2272 闰八月 2275 闰六月 2278 闰四月 2281 闰二月 2283 闰六月 2286 闰五月 2289 闰三月
  2291 闰七月 2294 闰六月 2297 闰四月 2300 闰二月 2302 闰六月 2305 闰五月 2308 闰三月
  2310 闰七月 2313 闰六月 2316 闰四月 2318 闰十月 2321 闰七月 2324 闰五月 2327 闰三月
  2329 闰八月 2332 闰六月 2335 闰四月 2338 闰三月 2340 闰七月 2343 闰五月 2346 闰四月
  2348 闰八月 2351 闰六月 2354 闰五月 2357 闰正月 2359 闰七月 2362 闰五月 2365 闰四月
  2367 闰八月 2370 闰六月 2373 闰五月 2376 闰二月 2378 闰七月 2381 闰五月 2384 闰四月
  2386 闰十月 2389 闰六月 2392 闰四月 2395 闰二月 2397 闰六月 2400 闰五月 2403 闰三月
  2405 闰八月 2408 闰六月 2411 闰五月 2414 闰二月 2416 闰七月 2419 闰五月 2422 闰三月
  2424 闰八月 2427 闰六月 2430 闰四月 2433 闰三月 2435 闰七月 2438 闰五月 2441 闰四月
  2443 闰八月 2446 闰七月 2449 闰五月 2452 闰三月 2454 闰八月 2457 闰五月 2460 闰四月
  2462 闰八月 2465 闰六月 2468 闰五月 2471 闰三月 2473 闰七月 2476 闰五月 2479 闰四月
  2481 闰十月 2484 闰六月 2487 闰五月 2490 闰三月 2492 闰七月 2495 闰五月 2498 闰四月
  2500 闰十月 2503 闰六月 2506 闰五月 2509 闰二月 2511 闰七月 2514 闰五月 2517 闰四月
  2520 闰正月 2522 闰六月 2525 闰五月 2528 闰三月 2530 闰七月 2533 闰六月 2536 闰四月
  2539 闰正月 2541 闰七月 2544 闰五月 2547 闰三月 2549 闰七月 2552 闰六月 2555 闰四月
  2557 闰八月 2560 闰七月 2563 闰五月 2566 闰四月 2568 闰七月 2571 闰六月 2574 闰四月
  2576 闰九月 2579 闰六月 2582 闰四月 2585 闰三月 2587 闰七月 2590 闰五月 2593 闰四月
  2595 闰十月 2598 闰七月 2601 闰五月 2604 闰三月 2606 闰八月 2609 闰六月 2612 闰四月
  2614 闰冬月 2617 闰六月 2620 闰五月 2623 闰三月 2625 闰八月 2628 闰六月 2631 闰五月
  2634 闰正月 2636 闰七月 2639 闰五月 2642 闰三月 2644 闰八月 2647 闰六月 2650 闰四月
  2653 闰二月 2655 闰七月 2658 闰五月 2661 闰三月 2663 闰七月 2666 闰六月 2669 闰四月
  2672 闰三月 2674 闰七月 2677 闰五月 2680 闰三月 2682 闰七月 2685 闰六月 2688 闰四月
  2691 闰三月 2693 闰七月 2696 闰五月 2699 闰三月 2701 闰八月 2704 闰六月 2707 闰四月
  2710 闰三月 2712 闰七月 2715 闰五月 2718 闰四月 2720 闰九月 2723 闰六月 2726 闰五月
  2728 闰冬月 2731 闰七月 2734 闰五月 2737 闰四月 2739 闰九月 2742 闰六月 2745 闰五月
  2748 闰二月 2750 闰七月 2753 闰六月 2756 闰四月 2758 闰八月 2761 闰六月 2764 闰五月
  2767 闰三月 2769 闰七月 2772 闰六月 2775 闰三月 2777 闰八月 2780 闰六月 2783 闰五月
  2786 闰三月 2788 闰七月 2791 闰六月 2794 闰三月 2796 闰八月
  根据计算表明,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史无前例的闰腊月!
  有些年份应该是误闰,如和1870等! 编辑本段罕见的闰年闰月
  罕见的农历闰年闰月(1645年-3358年)
  (1)闰正月:  
  (2)闰九月:     53 87 01 3320
  (3)闰十月:     86 63
  (4)闰冬月:   39
  (5)闰腊月:3358 
  (6)公历闰二月巧逢农历闰二月:  3120
  (7)最长的农历闰年有385天,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100年的2321年里,一共只有12次。最近两次是1944年和2006年。以后还会在2351年、2606年、2625年等年份出现。
  (8)按理来说,如果一年闰正月,春节、元宵节过第一个正月。如果一年闰腊月,那么,在第二个腊月的最后一天过除夕。 编辑本段关于2033年是闰冬月而不是闰七月的原因
  中国传统历法排定次序,首先确定两个冬至之间岁实长度,然后排定历月,再看两个冬至之间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外有多少个整月(必定是十一个或者十二个。虽然民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但是排定历法却是以两个连续的冬至为始终。)如果是十一个整月,则无需置闰,即使出现无中气的月也无需置闰。如果有十二个整月则需置闰,此时置闰依照“无中气规则”,而且闰前不闰后。由于这十二个整月中,只有除了冬至以外的十一个中气,所以至少有一个月无中气。这十二个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为闰月,它的名字叫“闰x月”,这个x,是它前一个月的名字。月序的确定,是以冬至所在月为子,依照地支顺序,下一个月为丑,再下一个月为寅,如此类推,到下一个冬至所在月又回到了子。由于汉以后的历法都是建寅,以寅月为正月,这样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可见所谓的“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并不是什么规则,而是历法排定方法中,“冬至所在月为子月(汉代开始)”、“以寅月为正月”、“当两个冬至点之间(不包括两个冬至点)所在月份,还有十二个整月时,要以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而导致的自然出现的结果。
  按照这样的历法排定方法来分析2033年的情况:由于2032年冬至(公历日)到2033年冬至(公历日)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份外,只有十一个整月,所以在此期间无需置闰,即使有无中气的月,这就是为什么2033年没有闰七月。由于2033年冬至(公历日)到2034年冬至(公历日)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份外,有十二个整月,所以在此期间需要置闰。需要置闰时才采用“无中气规则”。这十二个整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是2033年冬至以后的那个月(日--日),它的前一个月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十一月,所以这个月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闰十一月。这就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闰十一月的来历。在编排农历历法时,无中气的月,并不一定要置闰。
润四月意思就是要过两个农历的四月份…
我觉得这是一种暗示,暗示你会成功
你一个,你漂亮女朋友一个。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书苑连摘&>>&正文
今年农历闰九月,罕见
13:42&&来源:青浦区&&作者:吴玉泉&&
  翻开今年的历书,我们可以发现,今年的农历九月,从2014年9月24日开始,到10月23日结束。而在此之后还有一个“闰九月”,10月24日开始,11月21日结束。为何会出现两个“九月”?据天文学史专家介绍,由于我国的农历采用“阴阳合历”,阳历的一年比阴历的一年要多出约11天,为调节这种“错位”,便人为地约每3年增加1个闰月。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闰腊月,那是在明万历二年即1575年初,闰正月,出现在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这两个月份的闰月分别要到公元3358年和2262年再会出现。我国旧历的闰月,一般都出现在二月至七月。相比之下,闰九月属于比较罕见的闰月,上一次出现要追溯到公元1832年,而下一次则要等到2109年。如果今年在闰九月出生的孩子,再想要碰到闰九月的生日,则将是九十六岁的耄耋老人了。自从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曾引起过国人对“闰八月”的忌讳,事实上闰八月也是较稀少的,上一次出现在1995年,下一次则要到2052年才来。1984年曾出现过闰十月;再过十几年,2033年还会有罕见的闰冬月(即闰十一月),距其上次1642年,相隔391年。
  “百年不遇的闰九月”亦引发了大家的兴趣:马年两个九月,是不是要过两次重阳节?
  对于这种闰月带来的“双节日”,我国的传统做法是“过前不过后”。否则有闰五月的年份就要过两次端午节,闰八月的年份要过两次中秋节,节日就会“乱套”。根据民俗传统,出现在闰月里的节日是不当作节日的,只有它之前一个农历正常月份的节日才算作节日。所以,今年还是只有九月初九(公历10月2日)一个重阳节。
  近年来,多位学者、“两会”代表提议将重阳节定为中国的“父亲节”,或建议重阳节放假。2012年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亦规定,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这就是在提醒人们,给予老人更多关爱,也表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在进一步强化。
2013版权所有 上海海外联谊会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建议使用 IE 5.0 或 NETSCAPE 4.0以上版本进行浏览,最佳显示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和。农历作为,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时期。从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思想学术、、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
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
,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等人编写了《》,之后刘歆作《》,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与汉历(太初历)大同小异。由此知当下使用的这套历法规则基本沿袭汉代的汉历(太初历),而与汉代以前的夏历等是有较大差异的。
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尚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使用。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史记·历书》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建正意为阴阳历以哪个月建作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月建,是指以十二支纪月(到北宋时基本形成完整的干支历)。春秋吋期,人们把日南至(即冬至)的一个月,叫做子月,在子月之后,顺次为丑月、寅月、……,在子月之前,逆次为亥月、戌月、……。于是,夏代的岁首是寅月,商代的岁首是丑月,周代的岁首是子月。秦代相信有三正论,以夏、商、周三代的三正交替是事实,还杷它引伸起来,改以十月为年始。但有人认为三正交替不是历史事实。到了汉代,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建正在阴阳历上的用法是这样的:当把农历的正月置于寅时,往后的月份依次排列,二月便大概和卯对应,三月大概和辰对应,其余类推。
一般所谓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谬称。从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错误地解读为农历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历的寅月。事实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历30.4375日,而1个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这一辰就差了几乎1天。这十二辰合起来差了将近11天。那相差出来的天数又怎么办?这就是阴阳历需要设置闰月的原因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日月年的定义和周朝的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夏历受到了当时周朝制度的影响。下面我们进行逐一的介绍(我们这里的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常用术语农历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24等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农历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十一月];
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十二月]、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亥月为正月]。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
阴历(太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历书:记载历法等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黄历、万年历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农历规则
在古代,日的定义: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相当于北京时间23:00~1:00,但是农历中一天始于子正(00:00),而非子初(23:00)。
月策与置末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年策与置闰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有12个月就不置闰,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到下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如有13个月就要置闰,以上个冬至月(子月农历寅正11月)后的第一个没中气的月份设为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例如:2032年农历冬至月到2033年农历冬至月之间有12个月,就不置闰。2033年农历冬至月到2034年农历冬至月有13个月就必须置闰,在2033年冬至月(11月)后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就是2033年冬至月后的第1个月,就定为闰月。它正好在冬至月十一月后,所以就叫闰十一月月(闰冬月)。干支纪时
农历借用60组干支来纪年,方法是这样的: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己巳年,1930年是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这里必须明确指出,市面上的很多年历、月历在干支纪年方面是笼统标注的。如“2014甲午年”等,农历的干支纪年严格来说从立春开始,一般翻看日历和报纸则可以看到这一点。
干支还用于农历纪月,自秦代就已经确立了“正月建寅”的原则,农历如遇闰月,闰月不标记干支。不过干支纪月已经比较少用。
在干支纪日方面,因为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因为我国农历使用并不曾间断,干支纪日在古代广泛用于历史记录,现今成了考古的重要工具。年份的计算
1&由西元年份推算天干地支:
公历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2010&-&3)&mod&10&=&7,所以天干是“庚”
(2010&-&3)&mod&12&=&3,所以地支是“寅”。
2.积日的计算(用于月份的计算):
把当天和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当年的1月0日换算为积日,可以用年份减去1900得到的年数被4整除,所得商数作为&y(D4),余数作为y(M4),y(M4)为零的年份是公历闰年,积日是
D(1)&=&1461&*&y(D4)&-&1
y(M4)不为零的年份是公历平年,积日是
D(1)&=&1461&*&y(D4)&+&365&*&y(M4)朔日的计算
从1900年开始的第m个朔日的公式是
M&=&1.6&+&29.5306&*&m&+&0.4&*&sin(1&-&0.45058&*&m)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2天左右。
月份的确定
计算前一年冬至的积日F(0),并用F(0)计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日期,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总是十一月。计算下一个中气F(1)和下一个朔日M(1),如果F(1)&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节气的计算
先给节气进行编号,从近日点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编为0,编号如下及其相应的月份如下:
0&小寒腊月&6&清明三月&12&小暑六月&18&寒露九月
1.大寒腊月&7&谷雨三月&13&大暑六月&19&霜降九月
2.立春正月&8&立夏四月&14&立秋七月&20&立冬十月
3.雨水正月&9&小满四月&15&处暑七月&21&小雪十月
4.惊蛰二月&10&芒种五月&16&白露八月&22&大雪冬月
5.春分二月&11&夏至五月&17&秋分八月&23&冬至冬月
把当天和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那么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个节气的积日是
F&=&365.242&*&y&+&6.2&+&15.22&*&x&-&1.9&*&sin(0.262&*&x)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05天左右。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绕日公转。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23度26分的夹角(黄赤交角)。四季由此角产生。因此,在北半球可以观测到: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公历&&3月21日(约)&6月22日(约)&9月23日(约)&12月22日(约)白昼12小时最长12小时最短黑夜12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正午影长HtanΦ-23.5oHtanΦΦ+23.5o日出正东偏北正东偏南日中&最北&最南日落正西偏北正西偏南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农历除了年月日计时方法以外,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就是节气计时方法。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1.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2.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节气&&公历&黄经&中气公历黄经&2月4/5日&3152月18/19日&330&3月5/6日345&3月20/21日0/360&4月4/5日&15&4月19/20日30&5月5/6日&45&5月20/21日60&6月5/6日&75&6月21/22日90&7月7/8日&105&7月22/23日120&8月7/8日&135&8月23/24日150&9月7/8日&165&9月22/23日180&10月8/9日&195&10月23/24日21011月7/8日22511月22/23日24012月7/8日 255 12月21/22日2701月5/6日2851月20/21日300
上边提及地球靠近近日点时公转速度会比较快,所以在冬季时两个中气相距29.44日,而夏季时则相距31.44日。因为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可以比1朔望月(= 29.53059日)的时间长,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一个相应的中气。反过来说,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也可以比1朔望月的时间短,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有两个中气和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采取二十四节气各一字而成篇以方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阴阳历差别农历
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平年365天,有366天。而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左右(10天—12天)。 若是任由农历和阳历间的天数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会出现春节在夏天过的现象。因此,为使得春节在阳历的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农历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运行(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何一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有岁和年之区别: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长度,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时间长度。注意这二者的长度不同。一月是指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长度。如果一岁中包含了12个完整月,则这一岁为闰岁。在闰岁中,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相应的这一年为闰年。农历还有一个规则,即冬至必须落在农历11月。&
十九年置七闰
阴历一个月为朔望月,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日、和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日是闰二月十三、是三月十三、还有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太阳,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真太阳,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闰月的统计。
公元年间各闰月出现次数统计表: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6 闰二月 23 闰三月 47
闰四月 61 闰五月 74 闰六月 59
闰七月 51 闰八月 26 闰九月 8
闰十月 9 闰十一月 5 闰十二月 0
由上可见,夏季(夏半年)闰月多,冬季(冬半年)闰月少,原因就是目前地球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夏至到小暑之间),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冬至到小寒之间),所以夏至小暑前后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闰正月;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闰十二月初一日对应公元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
以下是年共六千年间各闰月数量的统计。
闰月&出现次数
10月&150次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月亮一月中的变化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
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记录,如农历的一月十五日(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岁除,当天晚上称为除夕)称为腊月三十;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蚕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槐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蓝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类似沈括的《十二气历》,比它更准确)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
6)由于它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它历法都要与进行对照,并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缺点1)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2)历年长度,有353日是,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并且不利于统计年长;
3)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4)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5)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国建国后已经被剔除了,随着科学的普及信之的人越来越少;至于民间某些祭祀活动等已经是民俗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 东吴(223年 - 280年)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
公农历名称对比
公历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Gregorian&calendar),以改制此历者格列高里十三世而名。
现因全球通用,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
传入中国后,民国开始与传统历法夏历并用,故民间又出现多种别称以区分二者。对比如下:公历别称及其原因农历别称及其原因公历:公用之历(实用性强)农历:农用之历(狭隘看法,其实农历科学性更强)西历:源于西方国家中历:中国固有历法;汉历:汉族历法阳历:类型属阳历(太阳历),国内现用最主要的一种阳历,故以阳历称之阴历:民间误称,农历本属阴阳合历,只是农历日期基本对应月圆月缺,阴历性质显而易见,故称新历:新采用的历法旧历:原有的旧历法;老历:类似旧历国历:民国开始采用,现台湾沿用此名夏历:一说始于夏朝历法,一说同夏正建寅(岁首寅月)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16:2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历11月是什么星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