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全过程 打一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思维

谜语:姐妹易嫁。打一个语文名词_百度知道
谜语:姐妹易嫁。打一个语文名词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谜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猜猜谜语1.第一次收获
(打一国家名)2.烽火哨
(打一地名)3.太平洋
(打一地名)4.不打不相识
(打一二字称谓)5.群芳谱
(打一食品)6.枫林小径
(打一地理名词)7.孙中山自传
(打一语文_百度作业帮
猜猜谜语1.第一次收获
(打一国家名)2.烽火哨
(打一地名)3.太平洋
(打一地名)4.不打不相识
(打一二字称谓)5.群芳谱
(打一食品)6.枫林小径
(打一地理名词)7.孙中山自传
猜猜谜语1.第一次收获
(打一国家名)2.烽火哨
(打一地名)3.太平洋
(打一地名)4.不打不相识
(打一二字称谓)5.群芳谱
(打一食品)6.枫林小径
(打一地理名词)7.孙中山自传
(打一语文名词)8.不告而别
(打一经济名词)回答时请标明序号
1.第一次收获 (打一国家名)乍得2.烽火哨 (打一地名) 烟台3.太平洋 (打一地名)宁海 4.不打不相识 (打一二字称谓) 战友5.群芳谱 (打一食品)花卷 6.枫林小径 (打一地理名词)赤道 7.孙中山自传 (打一语文名词)文言文 8.不告而别 (打一经济名词)走私...
1.第一次收获 (打一国家名) 乍得2.烽火哨 (打一地名) 烟台3.太平洋 (打一地名) 宁海4.不打不相识 (打一二字称谓) 战友5.群芳谱 (打一食品) 花卷6.枫林小径 (打一地理名词) 赤道7.孙中山自传 (打一语文名词) 文言文8.不告而别 (打一经济名词) 走私...
1.第一次收获 (打一国家名) 乍得2.烽火哨 (打一地名) 烟台3.太平洋 (打一地名) 海宁4.不打不相识 (打一二字称谓)战友 5.群芳谱 (打一食品) 花卷6.枫林小径 (打一地理名词)赤道 7.孙中山自传 (打一语文名词) 文言文8.不告而别 (打一经济名词) 走私...
1.乍得2.烟台3.海宁4.战友5.花卷6.赤道7.文言文8.走私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当前位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确切地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包括成语),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从语言本身讲,“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人民出版社,第21页。同一道理,学生学习语言,掌握的词汇越多、越丰富,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越强。反之,若词汇贫乏,说话、作文就难免用词不当,或欠生动有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教学是很重要的。
近两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加强字、词、句、篇章的教学方面,除识字之外,词语教学比句子、篇章的教学积累的经验要丰富得多。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还不够十分明确,表现在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还不够一致。本文拟从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对讲词的范围、时间,如何讲解词语、巩固和积累词语,概括地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
解放初期,语文教学多沿用旧方法,讲词偏重于以词解词,注释定义,忽视词的运用。1952年以后,批判了串讲课文和咬文嚼字的讲解方法,强调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比较注意词的运用。但又不大注意词语的确切含义,因此学生掌握的词义比较笼统,不够准确、扎实。1961年以后,语文教学加强了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对词语教学普遍重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讲词注意了咬文嚼字,力求讲解确切、深透;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了词语的运用。但目前还存在着讲词语脱离课文内容,孤立解词,单纯根据字典或教学参考资料释词等问题。以至使学生会背词语定义,而不会用词,或能用而解释不深不透,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能很好地统一。从过去和现在的问题看,说明词语教学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
词语教学的目的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分不开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理解是吸收的过程,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才能顺利阅读全篇文章;运用是表达的过程(包括口头和书面),学生理解词义,会用词语是正确地表达语言的条件之一。因此,词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使学生深刻理解词义,达到自觉地运用,并且还要丰富学生的词语数量,达到运用自如。所谓自觉地运用,就是对词义理解深刻,能够顺利地阅读和用词。这是掌握词的质的方面的要求,也是理解深度的要求。在这个深度上,可分为三种水平:(1)就词解释,初步理解;(2)结合课文领会词义及用法,深入理解;(3)达到会用,能遣词、造句,及在说话和作文中运用。这三种水平,是密切联系,逐步深入的。所谓运用自如,就是掌握词的量的方面的要求。这要经过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之后,用词才能精选,避免词汇贫乏。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又要重视词语的运用,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使理解词语与运用词语统一起来,做到质与量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明确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是搞好词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下就从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并根据词语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谈几个问题。
二 关于讲词的范围问题
一课书,究竟应该给学生讲解哪些词语,这是词语教学的前提。一般认为这个问题容易解决,于是有的教师就只讲学生未学过的生词,至于一些必要讲的熟词就不去讲了,这就缩小了讲词的范围。我认为一课书应以讲生词为主,但有些熟词也需要讲。到底讲哪些,应从教学目的要求及具体情况出发。例如以下几种熟词就是应该讲的。
(一)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例如“共同”这个词,其义浅近。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小语文第三册)一课开头的第一段中,三句话用了五次“共同”,不但不重复,正由于用得恰当,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项“共同”的革命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的深厚。讲这一段,就需要突出讲这个词。但讲的重点不是揭示含义,而是讲解用法及加深对全段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词性改变。例如“经营”一词,学生在《人民公社无限好》(初小语文第七册)中曾经学过,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大搞多种经营”。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课中,是作为动词出现的,“……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这就需要加以比较,区分这个词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性质及用法。
(三)一词多义,词义改变。例如“骄傲”一词,有两个意思:一作为“自满、自高自大”讲,是贬义;一作为“自豪”讲,是褒义。如果先学了前一种意义,再学后一种意义时,还需要讲解,要和前边讲过的意义加以比较,区别褒、贬之义,指出不同的用法。
生词、熟词都讲,是否教学时间不够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高年级一般容易讲的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初步解决,而教师应抓住主要的、难理解的和关键性的词语深入讲解。
三 关于讲词的时间问题
应讲的词语确定后,在什么时间讲呢?是集中讲,还是随着讲课文分散讲呢?在教学实践中,一种做法是集中讲,不分什么词,不论在哪个年级,把该讲的词语都放在讲课文之前,一次集中讲解,将词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其理由:一是为了扫除阅读的障碍,二是为了突出词语教学。当然有的词可以集中讲,但是全部或大部分词集中讲,容易形成讲词与讲课文内容隔裂,有的词讲不深透;另一种做法是,大量的词随课文内容讲;少量的词在讲课文之前提出来讲;个别的词在讲完课文之后讲解。这种做法的特点是,把讲词语和讲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把词放在完整的语言环境中去讲。比前一种做法效果好。这因为:
(一)符合词的性质、特点。词是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组成文章的词语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有的词脱离开具体内容是讲不透彻的。例如虚词,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讲清词义(语法意义)。就实词来说,有的也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切地表达含义,领会其情景。如“波涛汹涌”和“狂风怒涛”两个词(在高小语文第四册《红领巾》一课中)都是形容波浪的,但二者又有程度上的不同,必须把它放在课文内容中讲解,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当时海里波浪的声势及两个词的区别。
(二)符合词语教学的目的。有的词,虽然离开课文内容可以讲清楚,但词语教学的目的必须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它不是让学生孤立地掌握几个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有的词就是在讲课文之前就词释义,必要时还应结合课文内容去体会词义,领会课文内容。
(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的。就学习一个词来说,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经过三言两语解释就会掌握,需要有个反复理解、体会的过程。如将一课书中所有的生词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讲解,而不经过读讲课文反复领会,就要求学生记住概括的词义,这是不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的,还容易形成死记硬背。我认为较好的办法是:小量集中讲,大量分散讲,把难理解的词语先提出来讲,再结合课文领会,最后概括词义,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地讲解是能较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深透,记忆牢固,掌握用法的。
以下就根据这个看法,来谈谈不同的词,应怎样在不同的时间讲解。
1.适于在讲课文前提出来讲解的词语:①释名释物的专用名词、术语。这类词离开课文内容可以讲清楚。也不必再结合课文讲。②带有生字的词语(包括“回生字”)、由多音字组成的词和带有易混字的词(包括形、音相混)。讲这类词,着重解决字音、字形,如词义难理解,还要放在课文中再讲。③比较难讲的词和成语。讲课文时,为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去解词,影响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可以先提出讲,再结合课文去领会。
2.适于随课文分散讲解的词语:讲课文主要是讲全文的字、词、句、篇、随课文讲解的词语应是大量的。(1)一句、一段或全篇的关键性的词语,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词。通过主导词的讲解,可使学生理解一句、一段或全篇的内容;反过来在理解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又可进一步领会词义。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高小语文第三册)总攻击一段中的“震动山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这三个词语,正揭示了这段内容的三层意思,必须结合上下文去讲。讲“震动山谷”应结合前文冲锋号响起,说明是“枪声、喊杀声”震动山谷,使学生体会我军向敌人进攻的浩大声势。讲“千钧一发”除了按字义讲清原义,“一根头发负担千钧(一钧30斤)重担”之外,还应从前文“第一突击队刚刚冲到桥的中间,西城门的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具体说明这个成语所比喻的“形势万分危急”的意义。再结合下文,恰在此时,传来党的呼唤。这样,学生一面领会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一面也体会到夺桥时危急的形势和党的英明领导。讲“奋不顾身”更要结合下文,红军“箭一般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这一句去讲,才能揭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类似这样的词语,若抽出来讲,不仅讲不透,课文内容也落空了。(2)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仅能作为汉语里表情达意的一种语法手段,它能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关系。因此,孤立地讲虚词是不会明白的,必须把它放在句子中去理解,才能领会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如在“红军的主力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和“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高小语文第三册《桃子该由谁摘》)这两句话中,要使学生掌握“终于”“至于”两个词,体会其意思,区别其不同,学会运用,就必须把它放在句子中去体会和练习才有可能。(3)作为修辞手段的词,不能脱离被修饰的词语去讲。尤其是一些意义相近的,更要从具体句子里区别异同。如在“这次胜利稳定了当时的战局,坚定了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高小语文第三册《平型关大捷》)这一句中,要使学生切实理解“稳定”和“坚定”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前边用“稳定”,后边用“坚定”的道理,就必须结合前文平型关大战前时局的动荡不稳,和全国人民对胜利动摇不定的心情来讲,才能突出说明“稳定”与“坚定”用得贴切,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去运用。(4)有的词在课文内容中作了解释的,随着讲课文就会理解。如“肉搏战”(《平型关大捷》),课文中解释为“战士们扭住敌人,用刺刀刺,用拳头打,用脚踢,用口咬,抱着在地上打滚”。读了这段内容,就会理解“肉搏战”的含义。由熟词组成的成语、短语:如“全副精力”“忘我劳动”“东张西望”等,估计学生容易理解,随讲课文稍加说明即可。
3.讲完课文之后才能理解的词语:例如“滥竽充数”是一则寓言的题目,只有讲完这则寓言,才能真正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又如《飞夺泸定桥》的“飞夺”一词,只有讲完全课,学生才能体会“飞夺”的意义以及“飞”字用笔之妙。
四 关于讲词的方法问题
讲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准备详论各种方法,只想谈谈讲解词语方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拆讲与合讲问题。讲一个词是把词拆成字(实际上也是词)讲,还是笼统讲词?从过去的经验看,孤立地解字和不考虑字义笼统讲词,都有缺欠。若只讲大意,不去咬文嚼字,学生理解容易囫囵吞枣。如“夜色弥漫”,有的教师只解释为“夜色笼罩大地”这样讲没有错,但对“弥”与“漫”的含义,并未指示出来。若把它拆开讲,“夜色”──天晚了,“弥”──充满,“漫”──满与遍的意思。只追求咬文嚼字,不指出这个词的全义,学生的理解就会支离破碎。二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全面。因此,有的词既要从构词上拆开讲,又要统观全词,讲出完整的意思。但有的词就不必咬文嚼字,只讲词的全义即可。
从词的构成看,词有单纯词与合成词两类。就单纯词讲,有的单纯词即一个字,也称单音词,词义即字义(实际上字是没有意义的发言单位,但对字的理解有历史沿革和习惯用法问题,称字义是可以的。不过凡字有了意义即成词了),二者是统一的,讲字义就是讲词义。有的单纯词,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但每个字没有独立意义,因此没有分析字义的必要。如“蜻蜓”“仿佛”“刹那”“逻辑”“孜孜”等词。不必拆开,应该只作为一个词讲。需要而且可能把词拆开讲的,主要是合成词。有的合成词,构成的词素与词义之间有密切联系,词素的含义直接表达出词的意义的,如“乡村”“舍弃”“说明”“建成”等词,可以拆开讲。有的合成词,构成的词素与词义之间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词素的含义不能直接表达出词的意义的,如“渊博”“矛盾”“深浅”等词,一般可以先拆开讲,再合起来讲。
合成词为什么需要拆开讲呢?其作用:(1)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渊博”一词,词素和词义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先拆后合。“渊”──深水为渊,深的意思,博──广的意思,“渊博”──说明一个人知识丰富,学问很深。先了解词素的含义,就会较容易理解词义。(2)帮助学生学习新词。例如“精制”的“精”,细密的意思,那么学了“精制”之后,对“精选”“精工”“精打细算”等词语,不讲学生就会理解。(3)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避免出错别字,并指导学生准确地用词。有些词语,一字之差,意义不同。古代一些优秀作家、诗人,在选词用字上,都是煞费心思,反复推敲的;所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这种精神在讲解词语时是有用的。有的词,先了解词素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掌握词的含义,并且不会发生同音字的错误,就在体察一字含义时,以培养学生用字、用词的准确性。(4)帮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方式。在分析词素的意义时,可以指给学生词素的构成关系,是联合、是偏正还是动宾,是述补等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不过这种做法,只能在高年级用,也不是所有的词都这样讲。一些难解的合成词,可以指出词素的构成关系。凡拆讲的词语,还要指出它的完整意义。
(二)词义的广度与深度问题。一个词若有一个含义,在讲解时比较容易掌握词义的广度和深度,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它只表示一个意思。例如“尺子”“树木”“穷困”“逃跑”“常常”……等等,这些词无论在何情况下,对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讲,只要指出所代表的实物、动作、状态即可。但是有的词不只一个含义,一词多义,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前边讲过的“骄傲”,在教学中应该讲哪个意义呢?一般说来,无论一词有几个意思,而在具体语言中总是表达一个含义,只要把词放在语句中所表达的意义自然会确定下来。因此,讲词最好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扣紧原文语句去讲,这是由词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一词多义,除了文章中的意思之外,是否还要引申他义呢?这关系到词义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应做具体分析。
1.一词多义,既有基本义,又有引申义,课文中所表达的不论是基本意义,还是引申意义,主要是讲清课文中表达的意思,以不引申他义为宜。因引申过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本文中的含义。但是,一个词,学生已学过一个意义,再讲另一个意义时,可以联系前义。例如“消息”这个词,如果学生先是作为“新闻”的意思学的,那么在作为“音讯”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已学过的意义,做比较讲解,以扩展词义,加深理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2.一词多义,既有原义,又有比喻义,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是比喻意义,讲解时应先讲原义,再讲比喻意义。例如“指针”“栋梁”“沸腾”“疏通”……等,这些词应先讲其具体意义(原义),再说明所比喻的抽象意义。又如“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千钧一发”“滔滔不绝”等成语,也要先按字讲原义,再讲明比喻意义。若只讲比喻义,学生会理解不深;若只讲原义,不但讲不透彻,还会出笑话。
3.借用古词,表达今义。既要讲清古词义,还要指出今义。例如“鼓角相闻”(高小语文第三册《西江月?井冈山》)的“鼓角”一词,既要讲清原义──“古代军队中打的军鼓和吹的号角,都是用来记时的”。又要指出在毛主席的诗中,是借来用以表示军号声的。
4.一个词就一个含义,可以多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并不算引申他义。有的教师注意扣紧课文讲词是很必要的。但有时就词的一个含义也不肯多举例说明,因而讲解不透。例如,有的教师讲“暖烘烘”一词(初小语文第四册《入队宣誓》),只就课文中的原句“太阳照着暖烘烘的”去讲,我认为还可以再举例句说明,如“冬天坐在火炉旁会感到暖烘烘的”。“我穿了一件新棉袄,身上感到暖烘烘的”等。这样会扩展词的运用范围,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三)词的讲解与注释问题。解词,就是把一个词所表示的对象、范围的特征揭示出来。揭示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应依据词性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方法。除了低年级对一些实体词采用实物图表的观察、动作表演法之外(中高年级也可以用此方法,但仅限于个别的词),一般是用语言解词,而讲解方式有分析、比较、形象描绘、朗读、体会等。
目前有的教师,不论什么词,不分难易,不问学生的接受水平,在低中高各年级一律给词下定义,只是低年级不以书面形式,三年级就要求学生笔记词的定义,五六年级更要求学生书面注解了。这些做法是值得研究的。
关于讲词是否要下定义?应依据词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年级不同来确定。对低年级解释词义,还是不下定义好,应多举实例说明,或通过造句运用。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展,对词下定义,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去理解词义,这对低年级儿童说来,接受是较困难的。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但可能而且需要概括词义,但是应从具体词出发,区别对待。
1.有的词不适于下定义讲解,更不必作书面注释。一是抽象概念的词。如“意志”“政治”“精神”“坚持”“研究”等,概念抽象,含义较深,要求严格下定义,对小学生说,理解更为困难。如有的教师讲“亲戚”一词,让学生按字典解释为“有血统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这样注解,学生反而不明白,如果学生要问什么是“血统关系”和“婚姻关系”,教师又怎么能讲清楚呢!二是虚词。前边已谈过,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只有在句子中才能表达其语法意义,因此更不适于下定义。总之,以上这些词的讲法,可以通过例句说明,在不同的地方,多举事例,多次练习运用,逐步使学生领会其含义,掌握用法。还可以通过比较、对照,加以区别体会,如“坚决”“坚毅”“坚定”等词不必注解,最好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区别异同。
2.有的词不需要下定义,作注解。有些词虽然可以下定义,但没有必要。一是词义本身易解,如一些实体名词、动词等;一是由熟词组成的合成词或成语、短语,如“田野”“看穿”“五颜六色”“东张西望”“一浪高一浪”等,稍加解释,学生就会明白。
3.有的词需要而且可以下定义,但不必做书面注释。比较难理解,但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含义的词,如“出其不意”,只要学生知道“其”与“意”的意思,就会讲这个词。又如“悔恨”一词,学生懂得“悔”与“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这个词,这类词,除了讲清词素的含义外,可以下定义,如前者可释为“出于他的意料之外”,后者释为“后悔愤恨”,但定义容易从字面上记忆,就不必做书面注释了。
4.有的词需要而且可以下定义和作书面注解。凡词义比较深奥,又不易记忆的。文言词或有文言词素的词,含义较深的成语等,都属这一类。如“宵遁”“岿然”“荒芜”“景仰”“千钧一发”等,既要细讲,又要多举例说明,还应作书面注解。
需要注解的词,还应研究在什么时候,由谁给注释。是教师讲出定义,还是讲完之后,由学生自己整理出定义,这也要灵活掌握。一般不要讲完这个词就要求学生注解定义。应通过讲读课文,深入体会,口头检查,造句运用等活动之后,在学生真正具体理解这个词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定义。中年级可以先由教师给注解,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注解。到高年级可以学生注解为主,教师审阅订正。这样做的好处:其一,因为对词的注解,即对词义的概括,经过初步理解和结合课文体会运用之后,再概括词义,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其二,注解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词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便于记忆;其三,学生自己注解,可以培养学生查字典及独立解词与概括的能力。
五 关于词语的巩固练习和积累
学生要确切、巩固地掌握一个词,必须经过从理解到运用,不断反复的过程。一般是开始把词拿出来解释,学生初步理解;再放到课文中结合内容进一步体会词义,理解内容;还要经过反复练习,深入领会词义,以达到熟练运用。这个过程是互相联系,逐步深化的。对词义领会越确切、透彻,运用才能准确,而练习机会越多,则对词义的领会越深刻。因此,在教学中,一面要注意解词的确切性,一面还要注意词的练习和运用。前者是学生掌握词语的基础,后者才是掌握词语的目的。
目前在教学中,词语练习是较前重视了,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默词、填词、组词、辨词、造句,等等。尤其是注意了词的辨析练习,这就有利于克服乱用词语的毛病。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基本练习多于综合练习,巩固词的练习多于运用词的练习,例如孤立地进行词义辨析多于在具体语言中的词义辨析。这样是不够好的。进行适当的词义辨析是很必要的,这可以使学生确切地掌握词义,但有的教师过多地追求这种练习,而忽视词的运用就不对了。因为有的学生尽管能把词义、近义、反义词列出一串,但在造句、作文中仍不会运用,这种情况说明教师对词语练习的目的还不够明确。
学生掌握一个词,由理解到运用是要经过一个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因此,词语练习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加深理解,二是会运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根据词语练习的目的,应有两类练习:一是加深词义语义的练习或称基本练习,就是把词拿出来练,如解词、辨词等。这种练习,主要是为加深理解,并为运用打下基础。二是运用词语的练习,或称综合运用练习,就是把词放在语言中练习,如填词、造句、在句子中辨词、用上某些词语写文章的片断等。这种练习,主要是为运用,并可进一步加深理解。例如有的教师讲《老红军》(高小语文第一册)一课后,提出“增产”“生产”“亩产”三个词(该课文中的),还提出“丰产”“超产”两词(过去学的),要求学生讲出每个词的含义,并加以区别。这种练习是必要的,但是只能达到第一个目的。如将这些词再放到具体语言中去辨认,不但学会用法,并能进一步理解。如再让学生造句运用,就会更快地达到运用的目的。
有的词是需要通过讲完一课书来达到会用的目的,而在不同的课时中所组织的练习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憔悴”(高小语文第四册《书的故事》)是个带有生字而又难理解的生词。有的教师在讲课文之前讲这个词,重点在解决两个字的音与形,并初步理解词义。又结合课文讲解,一面通过这个词揭示“在旧社会工人生活很清苦,吃不饱,劳动强度大,因而面色‘憔悴’的思想内容,一面反过来体会词义。在讲课文之前练习的要求,除了读准字音,默写正确之外,在词义上仅要求初步讲讲词义。而在讲读课文之后,练习的要求,就不仅要结合课文内容说明词义,还要求造句运用。从这个过程看,学生掌握一个词语,不能只练习一次,应多次练习,而在不同阶段的练习,应有不同的要求。此外,有的词通过讲完一课书还不能达到会用,必须在经常的练习中,逐步掌握。因此还应注意词语的反复练习。
为了达到用词自如,还要丰富词汇,使之在运用时有所选择。要达到这个目的,除要求学生随时巩固住所学习的词语,尽量避免词语的回生之外,在高年级还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积累词语。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全部积累。凡学过的新词,全部按类(有的按词性分类)抄在词汇本上。这样做的作用:(1)通过抄写,可以巩固字词;(2)词汇积累多,用词方便,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3)便于统计一学期、一学年学过的词的数目。不过这种做法比较费时间。另一种做法是重点积累。凡难理解的词语,具有修辞作用的词,积累下来。分类可以按:写景、写物、写人(包括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说理等类别去记载。这样做,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写作能力。这项工作,应该与写作指导密切结合起来。后一种做法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积累词语,教师要指导方法。最好是教师带头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先做课内的,逐步要求学生看课外书,遇到好的词语,也积累下来。这项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效。
学生确切地掌握词语,是提高其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词语与字、句、篇章是分不开的。加强词语教学,并不等于削弱其他方面。在教学中字、词、句、篇章的讲解是密切结合的。当然,讲解词语应和字、句、篇章有分有合。总之,使学生既能把词从文章中拿出来理解,又能放进文章中运用,这才真正达到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
(1964年)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名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