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五医院医学院导师李邵伟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表型、基因型和益生特性的研究--《西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表型、基因型和益生特性的研究
【摘要】:牦牛奶酪乳酸菌是我国重要而且独特的生物资源,有极其重要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的价值。本研究从西藏、云南、新疆三个地区采集17份牦牛奶酪样品,分离纯化出了其中的乳酸菌,研究了乳酸菌的表型、基因型和益生特性。
表型特性的研究即用传统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显微形态、生理生化、在不同环境(温度、pH值、盐度)中的生长特生,碳水化合物发酵方式等实验项目,将乳酸菌划分到属,进而初步判断出菌种,此外,还分析了产酸活性、利用柠檬酸盐等表型特性,以获得乳酸菌的基本数据,
基因型特性的研究包括16S rRNA序列分析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本研究建立了属特异性PCR→16S rRNA序列分析→种特异性PCR的快速鉴定模式,构建了系统进化树,以分析乳酸菌菌株的遗传亲缘关系。建立了适用于乳酸菌的RAPD反应体系和程序,用于分离鉴定出的乳酸菌,用NTsys2.10e软件对其图谱做聚类分析,与16S rRNA序列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分析菌株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分析菌株聚类方式与地域之间的相关性。
益生特性的研究包括乳酸菌菌株的产细菌素、产胞外多糖、产叶酸、降胆固醇的益生特性,并研究了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体内环境的耐受性、黏附活性,筛选出有突出益生功能,抗逆性较好的菌株,有希望作为益生菌加以开发应用。
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西藏、云南、新疆三个地区的样品平均pH值分别为4.31±0.39;4.69±0.29:4.52±0.22,地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760.05),三个地区菌落计数平均值分别为4.17±0.43;4.30±0.68;3.9±0.59log CFU/g,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680.05)
(2)从17份样品中分离出39株乳酸菌,通过表型方法初步判断出菌种。35株菌为杆菌,被分为7个菌种:L.buchneri2株(Y15.Y16),L.casei16株(T7.Y19,X21,X22,X23,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34,X35,Y36)L.diolivorans3株(Y18,X24,X25),L.fermentum3株(T1,T2,T3),L.helveticus3株(T6,T8,Y9),L.kefiri3株(Y10,Y12,Y20),L.plantarum5株(T4,Y13,Y37,X38,X39)。4株菌为球菌,被分为2个菌种:Pediococcus acidilactici1株(T5),Pediococcus pentosaceus3株(Y11、Y14、Y17)。
(3)本研究测出6株乳杆菌产酸活性达到了起酵菌株的标准:X24、X38、X29、X25、X21、X22。选出发酵柠檬酸盐活性较强的菌株有:T4、T7、Y10、Y13、X25、X28、Y36、Y37,这些菌株的优良特性是在长期适应环境、以及生产实践中积累形成的。
(4)16S rRNA序列分析:将39株乳酸菌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到种,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一步验证了菌种的划分,与表型特性是一致的。
(5)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做出了39株乳酸菌的RAPD指纹图谱,除X23、Y36和Y37之外,其余菌株均按照不同的菌种聚类,与16S rRNA序列分析法得出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菌株聚类方式与地域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RAPD技术在分类鉴定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解析菌株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
(6)检出31株菌产细菌素,菌株Y13能够拮抗5种致病菌:Bacillus cereus ATCC10876. Escherichia coli0157:H7、 Listeria monocytogenes、Citrobacter freundii ATCC8090、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13311,抑菌谱最宽X29和X30能拮抗4种致病菌:Bacillus cereus ATCC10876、Citrobacter freundii ATCC8090.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13311、Enterobacter cloacae ATCC23355。所有乳酸菌细菌素对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都没有拮抗活性,在发酵乳制品时,这些乳杆菌可与嗜热链球菌合用,相互之间没有拮抗作用。
(7)筛选出产胞外多糖的菌株有T3、T4、T5、T7、T8、Y11、Y14、Y17、X29,用苯酚-硫酸法定量检测所有筛出菌株的产量,与文献报道的产量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最高产菌株T8产量为193.72mg/L。
(8)筛选出9株菌可以产叶酸:T3、T7、T8、X23、X25、X26、X27、X29、Y37。最高产的菌株是Y37,总产量达到了85.98±5.09ng/ml,其次是X25,总产量为81.17±2.08ng/ml,与文献报道的产率17-100ng/ml相比,本实验筛选出来的菌株X25和Y37已达到了很高的产量。
(9)研究了乳酸菌在MRS-CHOL培养基中对胆固醇去除率,Y15、X25和X27对胆固醇降解率分别为45.59%,50.01%和53.18%,都达到40%以上,与文献报道过的乳酸菌菌株相比属于比较高的水平。
(10)用纸片扩散法测了39株菌对抗生素的抗性。39株乳酸菌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的菌株分别占74.4%;82.1%和82.1%,对萘啶酮酸、链霉素、万古霉素和新霉素有抗性的菌株分别占100%;97.4%;92.3%和82.05%。
(11)对体内环境耐受性很强菌株有3株:Y15、X25和X27,粘附性也很好。
(12)本研究鉴定并筛选出3株乳酸菌能耐受体内环境、有可能定植于肠道中,并有特定的保健功能,有可能作为益生菌开发。Y15(.L.buchneri)能产胞外多糖(50.26±1.25mg/L),降胆固醇(去除率为45.59%),对萘啶酮酸、链霉素、万古霉素有抗性。X25(L.diolivorans)能产叶酸(81.17±2.08ng/mL),能降胆固醇(去除率为50.01%),对萘啶酮酸、链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有抗性。X27(L.casei)能产胞外多糖(38.62±1.21mg/L),产叶酸(77.83±2.52ng/mL),能降胆固醇(去除率为53.8%),所产细菌素对Bacillus cereus ATCC10876,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 O157:H7有拮抗活性,对新霉素、萘啶酮酸、链霉素、万古霉素有抗性。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牦牛奶酪乳酸菌是我国重要而且独特的生物资源,有极其重要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的价值。本研究是对牦牛奶酪中的乳酸菌进行的最完整、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
(2)建立了属特性PCR→16S rRNA序列分析→种特异性PCR的菌种鉴定模式,可用于对大量野生菌株快速鉴定菌种,能有效提高鉴定效率和准确性。
(3)构建了重现性好的RAPD反应体系和程序,用于乳酸菌菌株的基因分型,其聚类分析结果与16S rRNA序列分析法基本是一致的,说明它在乳酸菌的分类鉴定中有较好的区分效率,可与其它基因型鉴定方法结合使用,提高菌种的鉴定效率。菌株RAPD图谱聚类方式与地域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于菌株原产地的分析,保护菌种资源。
(4)从菌株中筛选出了三株有突出益生功能、抗逆性较好的菌株,有希望作为益生菌开发应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S252.1【目录】:
摘要8-11Abstract11-16图表清单16-18英文縮略词表18-19第一章 文献综述19-41 1.0 前言19 1.1 牦牛和牦牛奶酪19-20 1.2 乳酸菌及其菌种资源开发20-22 1.3 乳酸菌的生物多样化22-23 1.4 乳酸菌的表型特性研究23-25 1.5 乳酸菌的基因型特性研究25-30
1.5.1 16SrRNA序列分析25-27
1.5.2 属/种特异性PCR27
1.5.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27-29
1.5.4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29-30 1.6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30-32 本章参考文献32-41第2章 引言41-45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1 2.2 本课题研究范围和内容41-45
2.2.1 牦牛奶酪样品的采集41-42
2.2.2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表型特性研究42
2.2.3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基因型特性研究42
2.2.4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42
2.2.5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抗逆特性研究42-43
2.2.6 牦牛奶酪乳酸菌作为益生菌潜在价值的探讨43-45第3章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表型特性研究45-75 3.1 前言45 3.2 材料与方法45-53
3.2.1 样品采集45-46
3.2.2 试剂46-47
3.2.3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47-49
3.2.4 仪器与设备49
3.2.5 实验方法49-53 3.3 结果与分析53-69
3.3.1 牦牛奶酪样品pH值的检测53
3.3.2 牦牛奶酪样品MRS培养基菌落计数53
3.3.3 初步筛选出的乳酸菌53-54
3.3.4 乳酸菌的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54-59
3.3.5 乳酸菌属的鉴定59-61
3.3.6 乳杆菌种的鉴定61-65
3.3.7 乳酸菌的产酸活性65-67
3.3.8 乳酸菌的石蕊牛奶实验67-68
3.3.9 乳酸菌的柠檬酸盐利用实验68-69 3.4 本章讨论69-70
3.4.1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MRS培养基菌落计数69
3.4.2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菌株鉴定69-70
3.4.3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突出表型特性70 3.5 本章小结70-72 本章参考文献72-75第4章 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基因型特性研究75-101 4.1 前言75-76 4.2 材料与方法76-81
4.2.1 供试菌株76
4.2.2 试剂76-77
4.2.3 试剂的配制77-78
4.2.4 仪器与设备78-79
4.2.5 实验方法79-81 4.3 结果与分析81-95
4.3.2 16SrDNA部分序列扩增82-83
4.3.3 16SrDNA部分序列分析83-84
4.3.4 种特异性PCR84-85
4.3.5 系统进化树85-88
4.3.6 RAPD反应条件的建立88-91
4.3.7 乳酸菌的RAPD图谱91-95 4.4 本章讨论95-96
4.4.1 乳杆菌属特异性PcR95
4.4.2 16SrDNA序列分析的鉴定结果95
4.4.3 乳酸菌随机扩增多态性的研究95-96 4.5 本章小结96-97 本章参考文献97-101第5章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101-131 5.1 前言101-102 5.2 材料与方法102-112
5.2.1 供试菌株102
5.2.2 标准菌株102-103
5.2.3 试剂103-104
5.2.4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104-106
5.2.5 仪器与设备106
5.2.6 实验方法106-112 5.3 结果112-123
5.3.1 乳酸菌对致病菌的拮抗活性112-118
5.3.2 乳酸菌对非致病菌的拮抗活性118-119
5.3.3 乳酸菌产胞外多糖活性119-120
5.3.4 乳酸菌产叶酸活性120-122
5.3.5 乳酸菌降胆固醇活性122-123 5.4 本章讨论123-125
5.4.1 乳酸菌产细菌素123
5.4.2 乳酸菌产胞外多糖123-124
5.4.3 乳酸菌产叶酸124
5.4.4 乳酸菌降胆固醇活性124-125 5.5 本章小结125-126 本章参考文献126-131第6章 乳酸菌对逆境的抗性研究131-151 6.1 前言131-132 6.2 材料与方法132-137
6.2.1 供试菌株132
6.2.2 标准菌株132
6.2.3 试剂132-133
6.2.4 试剂配制133-134
6.2.5 仪器和设备134-135
6.2.6 实验方法135-137 6.3 结果与分析137-146
6.3.1 乳酸菌对抗生素抗性实验137-143
6.3.2 乳酸菌对酸的耐受性143-144
6.3.3 乳酸菌对胆盐的耐受性144
6.3.4 乳酸菌对模拟胃液的耐受性144-145
6.3.5 乳酸菌对模拟肠液的耐受性145
6.3.6 乳酸菌的粘附特性145-146 6.4 本章讨论146-147
6.4.1 乳酸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实验146-147
6.4.2 乳酸菌对体内环境适应性的评价147 6.5 本章小结147-148 本章参考文献148-151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151-157 7.1 全文结论151-154 7.2 论文创新点154 7.3 展望154-157致谢157-159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1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福林,翟胜江,童军茂,吴仑;[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吕嘉枥;齐文华;;[J];食品科技;2007年10期
房兴堂;;[J];适用技术市场;1998年09期
刘丽莉;刘海涛;杨协立;;[J];肉类工业;2006年04期
邵伟;乐超银;戴科;周卫华;黄飞;;[J];中国酿造;2008年17期
刘锴栋;黄君红;曾凤仙;;[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苏东海;;[J];河南农业科学;1993年09期
田建军,靳烨;[J];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4年12期
刘丽莉,杨协立,张仲欣;[J];食品科学;2005年09期
陈麟璋;;[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启忠;郭艳萍;玉柱;张慧杰;;[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王晓力;张慧杰;孙启忠;玉柱;郭艳萍;;[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张慧杰;孙启忠;王晓力;温定英;李峰;;[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李勇;董翠芳;欧国兵;;[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刘云鹏;胡新宇;周静;王安平;刘惠瑜;;[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段葆兰;;[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檀子贞;王红育;吴雅静;;[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冉艳红;黄雪松;杨春哲;;[A];'99全国包装与食品加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唐勇;李洪军;;[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冯倩倩;;[A];2010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N];中国食品报;2011年
苗君莅 陈有容 齐凤兰 郭本恒;[N];中国食品报;2011年
吴绵;[N];中国质量报;2007年
嘉兴酿造总公司
汪建国;[N];华夏酒报;2010年
何慧;[N];四川日报;2010年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
李惠明;[N];健康时报;2008年
梅一朵;[N];中国质量报;2007年
姜正军;[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N];通辽日报;2005年
;[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吉霞;[D];西南大学;2013年
田丰伟;[D];江南大学;2012年
包秋华;[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田鸿;[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王春阳;[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易华西;[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任大勇;[D];吉林大学;2013年
孙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闵伟红;[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张清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鸭美;[D];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
刘艳姿;[D];燕山大学;2010年
钱洋;[D];山东大学;2012年
赵煜;[D];江南大学;2012年
朱晓;[D];江南大学;2012年
杨杨;[D];兰州大学;2012年
曲玲童;[D];渤海大学;2012年
后立琼;[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马新新;[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张燕;[D];集美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人工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食品科学》2010年21期
人工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
【摘要】:发酵蔬菜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制品。本文总结发酵蔬菜中的微生物类型及其在发酵中所起的作用,并总结近年来人工发酵的研究成果,比较其与自然发酵的优缺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S255.5【正文快照】:
蔬菜是人们摄取各种营养成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除了直接烹饪供食用外,还可以将蔬菜进行腌制、干制、罐藏、速冻、榨汁等。加工不仅可以延长蔬菜贮藏期、利于运输、调剂淡旺季、周年均衡供应、提高其附加值,还可以改进蔬菜风味、增加花色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荣玲;肖更生;吴晓玉;刘学铭;;[J];保鲜与加工;2006年02期
麻颖秀;潘丽娜;吕建民;;[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陆利霞;孙芸;葛雅;熊晓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王柱;张晓娟;周光燕;王菊英;艾丽华;宋萍;;[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8年03期
蔡永峰;熊涛;岳国海;李绩;张贵林;;[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年06期
黄业传,曾凡坤;[J];食品工业;2005年03期
巨晓英;韩烨;周志江;;[J];食品与机械;2008年05期
吴海波;张兰威;黄艳玲;;[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2期
申彤;姜雷;杨洁;;[J];食品科学;2006年05期
贺稚非;向瑞玺;李洪军;谢丽源;项锦欣;方明强;;[J];食品科学;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飞;[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张鹏;[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徐立荣;[D];南昌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焦巧芳;竺利红;施跃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杨荣玲;肖更生;吴晓玉;刘学铭;;[J];保鲜与加工;2006年02期
毛丹丹;蒋宝泉;杨剑;唐蓉;曹艳芬;;[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年02期
张涛,崔宗均,李建平,杨立国,康玉凡,胡跃高;[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吴小平,郑耀通;[J];福建轻纺;2002年01期
肖仔君,陈惠音,杨汝德;[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S1期
符桢华;王永华;于铁妹;黄强;邵佩霞;;[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12期
刘丽娜;王文亮;徐同成;程安玮;杜方岭;;[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蔡金星,刘秀凤,贾文沦,杜彬;[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孙雷;[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法佳;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刁石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兰;[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左伟勇;[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何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杜木英;[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冬梅;[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赵丽丽;[D];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
杨俊凯;[D];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
杨雨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黄微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母应春;[D];贵州大学;2009年
张坤;[D];江南大学;2009年
顾金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朱志远;[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张文娟;[D];扬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清,姚惠源,张晖;[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1期
吕雪娟,宁正祥,陈惠音,杨军;[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8年03期
柳琪,滕葳,王利民,林振强;[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9年02期
吕加平,骆承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孙学谦;[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张艳国;田雷;;[J];饲料工业;2007年04期
郜志峰,傅承光;[J];分析化学;1994年12期
高海燕,廖小军,王善广,胡小松;[J];分析化学;2004年12期
肖静;张兰兰;李品思;石杨;;[J];高师理科学刊;2006年02期
张忠明;;[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飞;[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项锦欣;[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分泌广谱抗菌肽乳酸菌的筛选及高效表达的调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分泌广谱抗菌肽乳酸菌的筛选及高效表达的调控研究
【摘要】:食品防腐剂对提高食品保藏性和延长食品保质期具有重要作用。现在使用的防腐剂仍以化学防腐剂为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Nisin是世界公认安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但Nisin抗菌谱较窄,只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菌、霉菌及病毒无抑制作用。以Pediocin为代表的ClassⅡa类细菌素具有抑菌谱广、稳定性高、分散性好、安全高效等优点倍受关注,但生物合成量低是其产业化瓶颈。本研究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到一株对典型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食品腐败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的Lactobacillus paracasei -J23,经研究确定发挥抗菌作用的为肽类物质Bac-J23,进一步研究了Bac-J23的分离纯化、理化特性及生物学信息、合成条件优化以及活性修饰与应用影响因素。
根据ClassⅡa抗菌肽N-端保守氨基酸序列(-YGNGV-)这一特征,建立了基于Colony-PCR法的产ClassⅡa抗菌肽乳酸菌高通量筛选方法;利用此方法从分离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275株乳酸菌中筛选得到抑菌活力和抗菌谱均有明显优势的ClassⅡa抗菌肽产生菌株1株,经Biolog鉴定系统和16SrDNA从代谢水平和分子水平上鉴定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并确定了抗菌物质为多肽类物质Bac- J23。联合菌体细胞吸附-解吸法、阳离子交换法和疏水层析法对Bac- J23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倍数和回收率分别为45.1和16.4%。Bac-J23纯化样品在Tricine-SDS-PAGE电泳上呈单一条带,分子量近似为6.56KD,HPLC色谱呈单一峰。Bac- J23的N-端部分氨基酸序列研究表明,Bac- J23的N-端序列为:(K, N, D)-Y-G-N-V-G(V)-V- (A, F)-(V, F),具有明显的ClassⅡa抗菌肽特征。Bac-J23的理化性质研究及相关生物学特性预测结果表明, Bac-J23疏水性氨
基酸含量丰富,含有一种未知氨基酸。Bac-J23理论等电点为9.145,实测等电点为8.9,280nm消光系数为ε=27850L/mol/cm。DSC分析Bac-J23冻干样品的变性温度为86.35℃,焓变为16.49J/g。Bac-J23在酸性环境下稳定,对蛋白酶K、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敏感,不能被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水解。Bac-J23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为10.18 mol/106g和21.15 mol/106g。亚细胞定位和跨膜区预测表明Bac-J23为分泌型多肽,为非膜蛋白,无跨膜区存在。同源性分析表明,相似度较高的为来源于Lactobacillales、Enterococcaceae、Enterococcus产生的一种暂命名为Enterocin E-760的抗菌肽。Bac-J23的发酵合成条件研究表明,Lactobacillus paracasei -J23生产Bac-J23体
现出温度、pH梯度和接种剂量依赖性,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6.8℃和5.2,接种量阈值为2.13×10~4CFU/ml。最适培养基组分为蔗糖(20g/L)、酵母提取物(0.5%)、牛肉膏(1%)、KH_2PO_4(20g/L)、柠檬酸氢二铵(0.2%)、MgSO_4(0.2g/L)、MnSO_4(0.25g/L)。在优化条件下,Bac-J23合成量提高1.68倍,达到5400 U/ml。基于群体感应系统对Bac-J23的合成调控研究表明,Bac-J23的合成受其自身诱导调控,具有诱导作用的Bac-J23阈值为2.5×10~(-10)M,当添加量超过6.4×10~(-8)M,Bac-J23合成达到饱和量3200U/Bac-J23的诱导作用表现出时效性,仅在Lactobacillus paracasei -J23对数生长末期之前添加表现出诱导效应。利用静息细胞技术筛选Bac-J23的合成诱导物研究表明,甘油、半胱氨酸、甘氨酸、丙酮酸对Bac-J23合成具有诱导作用,最高可使Bac-J23活力提高4倍,而谷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均未检测到诱导作用。Lactobacillus paracasei -J23与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共培养有利于Bac-J23的生物合成,但两种指示菌分泌的Bac-J23合成诱导物分别存在于发酵上清液和菌体细胞内部,且与两种菌的接种量有关。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量阈值分别为1.8×10~4CFU/ml和5.2×10~4CFU/ml,可使Bac-J23合成量提高2-6倍。
Bac-J23有限水解修饰研究结果表明,经蛋白酶K与胰蛋白酶酶解后均出现两种主要产物,分子量分别为4.5KD、1.9KD、3.8KD和2.5KD。Bac-J23酶解后丧失了与敏感菌细胞结合能力和体内抗菌活性,但是体外抗菌活力增强,体外抗菌物质主要是Bac-K2和Bac-T2。食品成分和相关环境对Bac-J23的活性影响研究表明,酪蛋白和卵磷脂对Bac-J23抗菌活力具有负面影响,当卵磷脂浓度大于0.8%,Bac-J23对指示菌基本完全失去抗菌活性。EDTA和NaCl与Bac-J23共存时表现出联合抗菌效应,但当食品环境中NaCl浓度大于6%,则完全抑制了Bac-J23的合成。Bac-J23常温保存一年仍保留了接近50%的活性,表明Bac-J23贮存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S201.3【目录】:
摘要3-5Abstract5-17第1章 绪论17-32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8 1.2 广谱抗菌肽高产菌株的筛选18-21 1.3 抗菌肽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21 1.4 代谢调控实现抗菌肽的高效表达21-22 1.5 培养环境优化提高抗菌肽产量22-23 1.6 乳酸菌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23-24 1.7 乳酸菌生产细菌素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24-25 1.8 抗菌肽的提取纯化研究25-27 1.9 提高抗菌肽活性的方法研究27-28 1.10 抗菌肽的抑菌机理研究28-29 1.11 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相关研究29-30 1.12 乳酸菌抗菌肽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30-31 1.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31-32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32-52 2.1 试验材料32-34
2.1.1 仪器与设备32-33
2.1.2 试剂与药品33-34
2.1.3 发酵食品与指示菌来源34 2.2 产ClassⅡa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方法34-39
2.2.1 传统发酵食品的采集34
2.2.2 采集样品中微生物的镜检34-35
2.2.3 采集样品中乳酸菌的分离35
2.2.4 96 孔板-酶标仪法35
2.2.5 Colony-PCR法35-37
2.2.6 琼脂扩散法37
2.2.7 细菌素活力测定方法37
2.2.8 产ClassⅡa细菌素乳酸菌的鉴定37-39 2.3 Bac-J23 的纯化方法39-43
2.3.1 Bradford试剂盒测定蛋白质含量39-40
2.3.2 NH4SO_4 盐析法沉淀Bac-J2340
2.3.3 菌体细胞吸附纯化Bac-J2340-41
2.3.4 阳离子交换法分离纯化Bac-J2341
2.3.5 疏水层析法分离纯化Bac-J2341-42
2.3.6 Bac-J23 纯度的测定42-43 2.4 Bac-J23 的理化特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43-47
2.4.1 Bac-J23 氨基酸组成分析43-44
2.4.2 Bac-J23 的N端序列分析44
2.4.3 细菌素Bac-J23 的热特性44-45
2.4.4 细菌素Bac-J23 的酸碱稳定性45
2.4.5 细菌素Bac-J23 的蛋白酶敏感性45
2.4.6 细菌素Bac-J23 的等电点测定45-46
2.4.7 细菌素Bac-J23 的疏水性/亲水性分析46
2.4.8 细菌素Bac-J23 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46
2.4.9 细菌素Bac-J23 的巯基和S-S键含量测定46-47
2.4.10 细菌素Bac-J23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47
2.4.11 细菌素Bac-J23 蛋白质序列的跨膜区预测47
2.4.12 细菌素Bac-J23 同源性分析47 2.5 Bac-J23 的合成调控研究47-52
2.5.1 菌株生长和Bac-J23 合成曲线47
2.5.2 接种量对细菌素Bac-J23 合成的影响47
2.5.3 静息细胞体系的建立及静息细胞的制备47-48
2.5.4 菌体总核酸(CNA)的测定48
2.5.5 菌体干重(DCW)的测定48
2.5.6 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的优化48-49
2.5.7 群感效应系统(QS)的初步确认49
2.5.8 Bac-J23 的合成诱导研究49-50
2.5.9 Bac-J23 的有限水解修饰50-52第3章 产ClassⅡa细菌素乳酸菌高通量筛选与鉴定52-69 3.1 引言52-53 3.2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态系统的初步镜检53-55 3.3 采集样品中乳酸菌的的初步分离55-56
3.3.1 各样品最佳稀释度和培养基的选择55
3.3.2 各样品中乳酸菌的初步分离55-56 3.4 产ClassⅡa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56-62
3.4.1 琼脂孔扩散法筛选产细菌素乳酸菌56-58
3.4.2 96 孔平板法筛选目标菌株58
3.4.3 Colony--PCR筛选产ClassⅡa细菌素乳酸菌58-62 3.5 产ClassⅡa细菌素乳酸菌的鉴定62-67
3.5.1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菌株J2362-65
3.5.2 利用16SrDNA序列鉴定菌株J2365-67 3.6 本章小结67-69第4章 Bac-J23 的分离纯化研究69-81 4.1 引言69-70 4.2 蛋白质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70 4.3 盐析法分离纯化Bac-J2370-71 4.4 菌体细胞吸附分离纯化Bac-J2371-72
4.4.1 pH对菌体细胞吸附Bac-J23 的影响71-72
4.4.2 产生菌J23 细胞吸附纯化Bac-J2372 4.5 阳离子交换法分离纯化Bac-J2372-74
4.5.1 pH对Bac-J23 的纯化效果的影响72-73
4.5.2 SP-Sepharose Fast Flow 分离纯化Bac-J2373-74 4.6 疏水层析法分离纯化Bac-J2374-75 4.7 细菌素Bac-J23 的纯度鉴定及N端序列分析75-80
4.7.1 Tricine-SDS-PAGE电泳鉴定Bac-J23 纯度与分子量75-76
4.7.2 HPLC鉴定Bac-J23 纯度76-77
4.7.3 Bac-J23 的N端序列分析77-80 4.8 本章小结80-81第5章 Bac-J23 的理化性质及生物信息学分析81-94 5.1 引言81-82 5.2 Bac-J23 的氨基酸组成分析82-84
5.2.1 Bac-J23 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82-83
5.2.2 Bac-J23 等电点和消光系数预测83-84 5.3 Bac-J23 的热力学特性研究84-86
5.3.1 升温速率的优化84-86
5.3.2 Bac-J23 的热特性研究86 5.4 Bac-J23 的酸碱稳定性研究86-87 5.5 Bac-J23 的酶敏感性研究87 5.6 细菌素Bac-J23 的等电点测定87-88 5.7 Bac-J23 的疏水性/亲水性分析88 5.8 Bac-J23 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88-89 5.9 Bac-J23 中巯基和S-S键含量测定89 5.10 Bac-J23 的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89-90 5.11 Bac-J23 的跨膜区预测90-91 5.12 Bac-J23 的同源性分析91-93 5.13 本章小结93-94第6章 Bac-J23 的合成调控及应用影响因素研究94-117 6.1 引言94-95 6.2 培养条件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95-98
6.2.1 菌株生长与Bac-J23 合成进程的关系95
6.2.2 接种量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95-96
6.2.3 温度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96-97
6.2.4 pH对细菌素合成的影响97-98 6.3 培养基组分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及优化98-106
6.3.1 碳源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98-99
6.3.2 氮源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99-100
6.3.3 KH_2PO_4 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100-101
6.3.4 MgSO_4 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101
6.3.5 MnSO_4 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101-102
6.3.6 Tween-80 对Bac-J23 合成的影响102-103
6.3.7 响应面试验优化Bac-J23 合成条件103-106 6.4 Bac-J23 合成的诱导调控研究106-115
6.4.1 Lactobacillus paracasei基因组中群感效应系统的初步确认106-107
6.4.2 发酵体系中诱导因子及其诱导作用的研究107-109
6.4.3 外源因子对Bac-J23 合成诱导的研究109-113
6.4.4 环境胁迫效应诱导合成Bac-J23113-115 6.5 本章小结115-117第7章 有限水解修饰及食品环境对Bac-J23 活性影响117-125 7.1 引言117 7.2 Bac-J23 的酶解产物分析117-118 7.3 Bac-J23 及其酶解产物与敏感菌细胞的结合研究118-119 7.4 Bac-J23 及其酶解产物的抗菌活力119 7.5 食品成分和食品相关环境对Bac-J23 活性的影响119-123
7.5.1 酪蛋白对Bac-J23 抗菌活性的影响119-120
7.5.2 卵磷脂对Bac-J23 抗菌活性的影响120-121
7.5.3 EDTA对Bac-J23 抗菌活力的影响121
7.5.4 NaCl对Bac-J23 合成及活性的影响121-122
7.5.5 乙醇对Bac-J23 活性的影响122-123 7.6 Bac-J23 的贮存稳定性分析123-124 7.7 本章小结124-125结论125-126展望126-127参考文献127-14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40-143致谢143-144个人简历14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玲;;[J];食品工业;2011年08期
孙欣;祝清俊;王文亮;陈蕾蕾;杜方岭;;[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年08期
敖晓琳;张小平;史令;张先琴;;[J];食品科学;2011年11期
;[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年03期
宋慧;李勇;;[J];中国商办工业;2002年12期
翁庆北;朱建荣;李昌艳;陈晓容;周国君;;[J];现代食品科技;2011年08期
刘晓华;陈燕;李海星;曹郁生;;[J];食品科技;2011年08期
云无心;;[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6期
李达;张雪;张莉;赵玉娟;牛春华;丛培;杨贞耐;;[J];食品科学;2011年13期
饶箐;尼海峰;涂雪令;卢晓黎;;[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以真;韩菲菲;;[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孙启忠;郭艳萍;玉柱;张慧杰;;[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徐家萍;王成林;杨莹;尤征英;;[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晓力;张慧杰;孙启忠;玉柱;郭艳萍;;[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尚德静;白冰;李晓帆;付欣;郑俊杰;;[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孙振钧;;[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莲瑞;陈根元;顾海洋;;[A];格莱姆抗菌肽——抗菌肽开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柯涛;毛晗;董彩华;郭学兰;黄思良;刘胜毅;;[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张慧杰;孙启忠;王晓力;温定英;李峰;;[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李勇;董翠芳;欧国兵;;[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N];中国食品报;2011年
苗君莅 陈有容 齐凤兰 郭本恒;[N];中国食品报;2011年
赵如江;[N];光明日报;2001年
吴绵;[N];中国质量报;2007年
嘉兴酿造总公司
汪建国;[N];华夏酒报;2010年
何慧;[N];四川日报;2010年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
李惠明;[N];健康时报;2008年
张学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梅一朵;[N];中国质量报;2007年
姜正军;[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华西;[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孙龙;[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丁云超;[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王芳;[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黄金丰;[D];吉林大学;2011年
田鸿;[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温武军;[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冯新;[D];吉林大学;2011年
肖向红;[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王春阳;[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姿;[D];燕山大学;2010年
李晓平;[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宋涛;[D];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
高飞;[D];江南大学;2011年
黄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梁苏;[D];湖北大学;2011年
谭娟娟;[D];吉林大学;2012年
潘朋朋;[D];吉林大学;2012年
周世成;[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钱洋;[D];山东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