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染 低吟 襟飘带舞结构相同那个字是错别字

《草原》教学设计之一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草原》教学设计之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着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草原》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热情好客。
  2.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三、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欲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欲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6.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四、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草原》教学设计之四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草原》教学设计之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教学设计之六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草原》教学设计之七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学设计之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教学设计之九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你周围的同学听。
  4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优美的自然风光。(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我们大伙听听好吗?)
  ⑴指名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⑵你怎样理解&明朗&&渲染&&一碧千里&&茫茫&&勾勒&&翠色欲流&?
  ⑶谁再来读一读?(指名多个同学)
  ⑷你读什么了?同学们你们又听出什么了?谈谈自己的体会。(指名多个同学)
  ⑸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请同学们找一找比喻句。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⑹面对作者笔下这么优美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5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⑴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多个同学)
  ⑵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指名多个同学)
  ⑶大声读一读你认为好的段落或句子,可以读给同座听,前后座听。
  ⑷同学们你怎样理解&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意思,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
  ⑸从作者与蒙古族同胞见面时的情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⑹蒙古族同胞如何招待我们的?你有什么体会?
  6揭示中心,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7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学设计之十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教学设计之十一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学设计之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襟飘带舞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