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华资实业最新消息工厂集中沿海省份的原因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乐乐题库
& “斯大林模式”知识点 &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习题详情
12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5%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变化及影响: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分析与解答
习题“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此题为小专题性质的题目,解答时要弄清时间断限,按政策分类,每点分政策变化、影响两个专次叙述,政策内容可讲得简单一点。回答时,不要忽视十月革命刚建立时新生苏维埃政权宣布的经济政策。得到的启示,应从实事求是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归纳。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主要考察你对““斯大林模式””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斯大林模式”
与“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相似的题目: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罗曼·罗兰旅行的国家应该是美国中国苏联日本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工业总产值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取消,农村实行集体农庄经济经济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相似的习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侵华特点及原因
(1)格局演变①19世纪初期清朝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侵略优势。俄、法、美、日、德也相继侵入,它们一面勾结加深对华侵略,一面互相争夺侵略利益。②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③一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并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侵略利益,势力迅速上升,已与英国相匹敌,几乎打破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在美国操纵下,华盛顿会议日本被迫妥协,中国又恢复到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2)侵华特点:①以炮舰为后盾,采取武装侵略的手段,由商品输出逐渐向资本输出过渡。②列强既勾结,又争夺,侵华格局不断变化。③通过一打一拉的手段征服了清政府,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3)原因: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质,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扩大对华侵略。②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把剩余资本输往海外,企图控制瓜分中国。③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势必导致它们争夺中国的斗争渐趋激烈。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规律与认识
1.列强侵华手段多种多样:①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侵华事变。如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的“华北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②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及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浦条约》,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爱珲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5年《中法新约》,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何梅协定”,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③强占中国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如英国割占香港,俄国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德国强租胶州湾、据有山东,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据有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租广州湾、据有广东和广西及云南,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据有长江流域,日本据有福建。④制造边疆新危机。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进犯滇藏。⑤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如从1861年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绞杀太平天国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支持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帮助北洋军阀破坏反袁斗争,支持军阀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制造一系列惨案,支持蒋介石背叛革命和打内战,对新中国实行干涉和封锁。⑥不断变换方式进行经济侵略。如鸦片战争后以对华商品输出为主,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控制中国关税,取得各种特权等加强这种侵略;甲午战争后以对华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在华开设银行、政治性借款、控制铁路建筑权、开采矿产、投资设厂,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等加强这种侵略。
2.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的。清政府的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和军事妥协,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①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主要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英、法两国为主的西方列强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由于清政府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落后与政治上的投降主义路线,造成战场上的一败再败和谈判桌上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总理衙门设立后,列强还直接控制了中国海关。这样,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逐步加强,中国自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②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时期列强明显加强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帝国主义各国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的同时,经济上则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又勾结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也最终成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及再后的日本对德宣战、各自扶植北洋军阀派系、府院之争等便是这些矛盾的体现。③辛亥革命后,趁中国政局动荡之机,英、日、俄进一步侵略中国。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局面。一战后,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在保障侵华特权、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困扰,1931年日本利用蒋介石全力打内战、苏联集中力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英法美忙于国内经济复苏和对外推行绥靖政策之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确立世界霸权、控制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又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并发动侵朝战争威胁我国安全,还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等等。在近代历史上,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美国侵华手段最狡诈,俄国主要是割占中国北方领土,日本总是乘欧美列强无暇东顾而加紧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资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加剧了我国的贫困与落后,但却在客观上冲击了我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正如恩格斯在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所预言的:“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的瓦解。”
3.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强,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潮,在对华侵略上充当主角,占优势地位,作为世界第二个工业化国家的法国则次之。19世纪晚期,英、法工业制造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而美、德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日本也成了亚洲强国,因此美、德、日纷纷加入侵华行列,与英、法展开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问题,亚洲强国日本乘机独霸了中国。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美就成了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在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美、英、法无力兼顾中国,日本乘机不断扩大侵华战争,无视三国在华利益,竭力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大国,美国实力大大膨胀,因此战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争夺,勾结中有争夺,争夺中有勾结,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4.西方列强在侵华过程中积极扶植代理人以达到侵略目的。它们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大致表现为: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帝国主义又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死后,英国、美国扶植直系和桂系军阀,日本扶植皖系、奉系和晋系军阀,使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后,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为侵华统治工具,而汪精卫则更是日本侵华的傀儡。可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5.在近代列强侵华史上曾两次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又两次被打破。①第一次:19世纪末,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对外加强了殖民侵略和掠夺。甲午中日战争后,德、俄、法、英、日等国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迟来一步,就在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同意,表明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八国联军残酷镇压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处于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境地。但是,帝国主义只是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内部矛盾却日益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接着,又趁袁世凯大搞帝制复辟活动,急需帝国主义支持,日本政府于1915年向北京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样就在事实上独霸了中国。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和约》,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从而使日本独霸中国合法化。②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尤其是美日之间争夺的重点,而此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投降卖国。1922年美国操纵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从法律上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原则,实际上是各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约。这样,中国又回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统治的局面。日本受到压抑,心怀不满。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又发动了华北事变;1937年进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而逐步打破了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可见,美国在两次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的形成中起了主导作用,而日本却两次打破了这种同盟。
6.中国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是近代中国社会比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内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掠夺是其落后的外部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要想不受侵略、欺侮,就必须奋起直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富国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外反动势力的关系
中外反动势力的关系
1.清王朝政局的变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1)清王朝在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朝政局出现变动。一是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这既是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主要表现之一。二是洋务运动中成立海军衙门。三是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上的清朝最高统治权,与列强关系较好的奕D等人政治势力增强。四是清朝改变了倚重满族官员的传统做法,开始重用曾国藩等汉人,汉族官僚势力扩大。五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清政府为巩固封建统治不断调整统治政策。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以此为契机“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运动中又实行“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举办近代企业,兴办近代海军等。维新运动中采取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被降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如何认识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局面
19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根据中国政治情况变化的需要,采取了共同支持清政府的所谓“合作政策”。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确定了屈服和勾结外国侵略者的所谓“抚夷”的政策,从此出现持续10年左右的“和好”局面,这种局面的基础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
“和好”局面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清政府、太平天国三方矛盾的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曾占领北京,但自忖无力直接统治中国,《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侵略权益也需要清政府来保证实现。清政府对洋人由疑忌转向让步,以得到他们的实际帮助,共同镇压国内人民革命,稳定自己的统治。太平天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信心和决心,使外国侵略者最终选择了清政府。
在“和好”局面下,外国列强一方面巩固了既得的权益,另一方面加紧对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也开始半殖民地化过程。
例: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概述这些变化的原因、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启示。特征:对抗→和好→对抗→完全屈服。原因和影响: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开拓世界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统治者愚昧落后,闭关锁国,于是中外关系呈现对抗特征。清政府组织抵抗,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落后而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清政府与列强勾结起来,在六十年代,形成暂时“和好”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性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朝内部的顽固派曾一度利用义和团反侵略,但很快又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启示:①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阻挡西方新兴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就要挨打。②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列强不能灭亡中国。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晚清及民国政治
[复习指要]
1.了解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特点,正确认识列强侵华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关系。
2.掌握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简要经过,结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3.理解掌握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和矛盾斗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对其在华势力的影响。
4.理清晚清和民国政治的发展线索,总结反动政府统治的内外政策的共同点。正确分析其影响,结合历史条件评价各项具体政策。
5.掌握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以及对中国历次革命运动和中国政治局势产生的影响。
[知识归纳分析]
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史。本专题主要包括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华的阶段及特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与勾结;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
1.主要的侵华战争及影响
(1)西方列强往往先用战争和威胁手段攫取侵略利益,然后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再凭借不平等条约,压迫、奴役、掠夺和剥削中国人民。
(2)影响较大的战争有六次
①两次鸦片战争。封建落后的中国战败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在经历了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之后,八、九十年代又发生中法、中日战争,这一时期正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体现了新的侵略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实现瓜分中国的阴谋,镇压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瓜分的企图失败,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建立。
④日本侵华战争。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日本成为侵华的主凶。1914年借口对德宣战,侵入山东,并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0年代在大危机和法西斯势力膨胀形势下,经过一系列局部侵略后,又开始全面侵华,这是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⑤列强侵华的影响。列强侵华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列强把西方技术带人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创造条件,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在中国的发展中,他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2.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
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
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控制航运等。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
②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
列强侵华方式不得不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③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列强一方面趁中国政治混乱之机加紧侵华;另一方面采取了隐蔽的政治经济侵略方式,促使中国政局呈现内战局面,中国政治进入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
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
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在迅速扩大在华势力的同时,对日本侵华先是纵容,继而遏制,美日矛盾激化。
⑤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基本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进而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商品大量涌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一一破产。
整个近代百年,除了政治、经济侵略外,列强从未放松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奴役。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列强在中国设立教堂、开办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其侵略做舆论宣传,培养所需要的代理人,如基督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日本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等。
3.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与勾结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矛盾,又有勾结,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利益为转移。
①列强侵华之初,其共同目的是先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置中国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因而联合侵华;从甲午战争起,列强又企图在政治上
瓜分中国。鸦片战争中,英国率先入侵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侵略优势。接着,俄、法、美、日、德等国相继侵入。它们一方面勾结起来。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又互相争夺侵略利益。
②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列强之间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其相互关系也发生变化,矛盾加剧,主要表现为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美国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即“门户开放”政策等。由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广泛而顽强的反抗斗争所粉碎,也由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迫使列强对华政策由政治瓜分演变为“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清政府逐渐成为其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英、法、俄、美、日等六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这一时期,勾结是主要的。
③辛亥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代理人,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如府院之争充分反映了列强在这一时期以斗争为主。
④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打破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这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不安。华盛顿会议上,西方列强迫使日本妥协,重新恢复到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华势力逐步扩大,逐渐打破了列强侵华的均势,影响到美、英在华利益,两个集团走向对抗。抗战胜利后,美国乘虚而人,攫取了大量权益,成为抗战以后最主要的侵华国家。
4.历代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影响
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是近代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就中国近代历届政府的统治而言:不外乎对内残酷的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①对内政策
近代历届反动政府对内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统治,推行专制独裁,镇压人民反抗,扼杀进步力量。
从清政府看,清政府与列强联合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保路运动,镇压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进攻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旨在对抗革命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从北洋军阀政府看,北洋军阀政府坚持独裁专制,先后镇压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各派军阀割据一方,混战不休;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政策。
从国民政府看,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推行政治独裁、经济掠夺、文化专制的政策,以反共反人民为导向,先后五次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镇压一二?九运动,在抗战时制造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又发动内战,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惨案。
②对外政策
清政府与列强打交道,从总的趋势看,走过了“对抗一暂时妥协一再对抗一完全屈服”的过程以妥协投降为主,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洋政府中的各派军阀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通过“改订新约”,取得帝国主义承认;“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侵略从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签订了一系列卖国协定。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先实行联共抗日,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的同时,谋求与日本的妥协,汪精卫走上叛国道路;抗战胜利后,为换取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又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消极方面: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晚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种种限制、国民政府的支柱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阻碍了社会进步,如晚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北洋军阀反对民主共和、蒋介石独裁专制等。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人民利益。
就其本质而言,它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个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都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消极作用,这些反动政府的统治,是近代中国社会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内部原因。
积极方面: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政策是反动的,但有一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客观上也曾起了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如洋务运动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
洋务思潮,促使中国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艰难起步。又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迈出的一步。清王朝的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再如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部分收回了国家主权。片面政策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等。所以,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
5.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由于中国人民的抗争,西方列强要维护自己的在华权益,就要扶持中国的统治阶级做他们的代理人;中国反动政府则要依靠列强支持,维持统治。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中外勾结。
①晚清时期,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又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井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干涉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又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获取大量权益,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极力保持中国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各自支持一派军阀,实行分而治之,造成中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逐步确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美等国乘机扩大在华利益。抗战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蒋介石对外坚持妥协投降的方针,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出卖了中国大量的主权。
[重点问题辨析]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过程及原因
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最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特别是美国在华势力急剧扩大,一战后至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上述侵华势力的消长和变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各国政治经济实力变化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直接反映。
[例1]概述1840年-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参考答案: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一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二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降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共领导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2.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国遭受侵略的关系
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
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英国迫切需要占有新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是一个理想场所,遂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正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着英法侵略中国。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提高。在世界上的殖民扩张和统治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比较注意国内问题的解决,反映在近代中国,除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更渴望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世界市场的支配,加强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控制和争夺。反映在近代中国,列强侵华步伐明显加快,随着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帝国主义列强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例2]甲午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什么重要变化?结合甲午战争前后有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实质。
参考答案:
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特征。战后,以资本输出为特征。
变化过程及影响、实质:
(1)鸦片战争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英国取得大量特权,便利英国商品倾销到东南沿海。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签订《天津条约》等,列强取得大量特权,使外国商品倾销的范围扩大到中国沿海各地并深入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3)以上不平等条约反映了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要求。
(4)甲午战争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最重要的是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5)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
  (6)这种变化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对外资本输出的特征。
  3.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①在近代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三是政治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其核心是工业化。
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学习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洽制度的变革阶段;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是以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运动阶段,它把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推到了文化的最深层次。
②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工业化,是与资本主义分不开的。走上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因受列强的压制,中国的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促使封建经济解体,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如机器设备输入、技术引进等。但外国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所以,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近代中国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等主张,都从发展资本主义人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原因一是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使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下;二是因为那种统治秩序竭力保护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咽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所以,列强侵略阻断了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独立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所以,近代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相关。
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例3]近代列强在经济上侵华的动机是什么?在实现这一动机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与之相悖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进而导致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列强侵华的动机是:要使中国永远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不断破产,中国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
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在外来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破产,清朝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相继爆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掀起新文化运动。同时,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奠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阶级条件。
4.列强侵华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
列强对华主要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为主。在不同时期,或交替使用,或一齐使用,但终其目的还是为了经济利益。
①19世纪90年代以前,列强侵华在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所以它们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保证其商品倾销和掠夺原料。
②进入19世纪90年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改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保证其在华资本的安全成为政治侵略的主要任务,其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为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军事上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列强的文化侵略,是为政治、经济侵略服务的。如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中有设立教堂、传教等项目的规定,这既便利了西方列强在思想上控制中国,又有利于侵略势力与中国地方反动势力的勾结,以达到巩固侵略权益的目的。
[例4]以1840年到1901年的重要史实说明列强对华的政治侵略与经济侵略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2)19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特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上通过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政治保障。
(3)19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上,资本雄厚和科技优越,侵略手段改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利用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谋取高额利润);政治保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以保障其所投资本。政治侵略: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在北京、天津、山海关、大沽口及铁路沿线驻军。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工具。
[热点考点导析]
[例l]“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1997华?全国高考)
导析:本题涉及19世纪末美国侵华政策的调整问题,是近年历史高考中多次考查的重点内容。导析:本题涉及19世纪末美国侵华政策,以及如何鉴别“门户开放”政策成为“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的原因。教材中有与选项D表述含义相同、文字相近的内容,所以只要准确把握教材,正确理解“门户开放”内容、作用,结合正确审题,选项A、B、C并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的影响,不能体现“新”,此题不难做答。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客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竞……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
(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选到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了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上引材料中有何依据?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要玩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证据。
(1993年?全国高考)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证据?
导析:本题要求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和准确理解各段材料的基本含义的前提下,联系材料并依托课本解答问题。第(1)问要求阅读和理解材料,并再现已学知识,关键在对材料信息要去伪存真。第(2)问要求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特别强调史论结合。第(3)问着重考查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的能力。第(4)问不仅要求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还要求运用材料和课本知识加以论证。解答本题特别要注意材料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的融会贯通,并特别细心地按设问的具体要求思考。整体阅读后再分点作答是复合型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答要求,切不可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则材料。
参考答案:
(1)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
(2)蒋介石对中共极端仇视,力图消灭。材料2是当时蒋介石发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共视为“唯一的敌人”。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在晋东南和平汉铁路沿线向解放区进攻。
(3)当时国民党军队大多还在西南,无法控制全国,所以蒋介石要争取时间,企图一手利用谈判来束缚中共,另一手加紧调兵抢占地盘,削弱中共。材料4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下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
(4)蒋介石的“两手”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材料4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了“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事实上,当时美军侵占了上海、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运送军队。
[教学指导]
1.高考导析
本专题涵盖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内容,作为主要线索之一,在高考中考查比例较大。所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和问答题也有出现。如1991年“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消长”题、1993年“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态度”题、1994年“日本调整侵华政策”等。总括起来看,列强侵华的政策变化、列强干涉中国革命、列强侵华过程中的矛盾、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等知识点出现频率较高,且多出现跨度性较大的题目,所以专题性复习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随着史学教育功能发掘和高考题目综合性加强,作为思想教育重要素材的本专题内容有可能会加大考查力度。新教材活动课的设置对学生独立探索、认识国情也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对热点问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可补充史实材料,发表见仁见智的观点,可能是今后考查的重要角度,而且最近几年大题的缺口,为命题提供了选择余地,在备考中应注意。
2.教学建议
在中国近代史的复习中,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近代沉沦的历史往往在时间断限、事件定位方面起一个标尺作用,因而在高考复习中极为重要。复习中,首先应当联系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宏大背景中考查,把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国遭受侵略的不同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搞好屈辱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框架的概括、分析,为近代史其他线索复习做好定位,并在以后线索复习中,时时回扣,形成整个近代史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本专题复习中要随时考虑从思想教育角度认识历史,围绕分析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认识列强侵华与中国反动政府统治的关系。在掌握列强侵华史实的基础上,通过侵华特点变化、变化原因、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中外历史综合、宏观把握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总趋势的能力。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历届反动政府的一些措施。对重要史实可以再找一些史料,拓展知识面,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的是在评价列强侵华和中国反动政府统治时,要做到客观、公允,联系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认识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不同。
3.疑难问题解析
(1)美国侵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①美国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前,主要追随英法等国,在侵华中充当配角。其原因在于:美国正致力于向西部扩张领土,忙于内战,以及向拉美渗透、扩张,无力争锋亚洲。
②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发展迅猛,以经济实力为后盾,1899年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即“门户开放”政策,逐渐取得侵华的优势地位。
③一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积极推行“金元外交”政策,这与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相抵触。华盛顿会议的召开,解决了这一矛盾,对华政策又回到“门户开放”的政策上来。
④二战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这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步骤。
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
⑥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危机,侵越战争又遭挫败,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战略上处于防御状态,因而美国调整、改变对华政策,结束中美对抗,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列强侵华争夺的重点地区
列强在对华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过程中,除了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外,着力争夺中国几个地区,以此为焦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也就昭然若揭了。
①山东地区:《天津条约》规定烟台为商埠,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强占威海卫,后于1898年被英国强占为租借地;1897午后,德国以租借地、势力范围和路矿权为点、线、面,充当山东霸主;一战后,日本独霸山东,但同时又遭受英美列强的反对和制约。
②东北地区: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侵占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反映了日俄在争夺东北问题上矛盾重重;在瓜分狂潮中,东北终屑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利甚丰,逐渐排挤俄国,通过“二十一条”等巩固了其既得利益,此后扶植张作霖,九?一八事变后变中国东北为其殖民地。
列强对山东和东北地区的争夺,既反映了中国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反映了列强侵华的矛盾和冲突。
(3)关于北洋军阀的统治
①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玩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的两面手法,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十余年的反动统治。在这十多年间,卖国独裁成为北洋军阀统治的显著特点。
a.主要卖国罪行有:袁世凯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承认外蒙古“自治”,肯定沙俄对外蒙古的控制地位;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段棋瑞执政期间,把东北内蒙一带的许多主权出卖给日本,把东北置于日本控制之下;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
b.主要的独裁活动有: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复辟帝制。段棋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镇压护法运动。
c.北洋军阀分裂后,各派军阀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明争暗斗,出现“府院之争”等。
②为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中国人民先后组织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如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反段的护法运动;反
对复孔复古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屈辱和约的五四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东征北伐等。到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各派“北伐”,重创奉系;1928年底,“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4)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对抗又勾结,其中勾结是主要的,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有矛盾的一面。同时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又在镇压人民方面有一致的共同利益,一方面,中国反动势力自身力量并不强大,须借助外国侵略势力来镇压革命,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也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认识到要维护其侵华权益,必须依靠腐朽反动的落后势力才能实现。因此又有勾结的一面。
中外反动势力这种既对抗又勾结的关系,使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局面。当人民革命运动危及反动政权的统治时,列强总是站在中国反动势力一边,协助其阻挠,扼杀革命;而当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危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时,它们又会对抗,但无论如何对抗,却不容许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因此,中国人民要想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又要反对封建主义,两大革命任务,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能力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未做任何战争准备
B.部分将领贪生怕死
C.统治者战和不定
D.社会制度的落后
导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应放到当时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西方国家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道路上。
2.下列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导析:注意区分“建立教堂”与“自由传教”,在通商口岸传教与深入内地传教。
3.法美两国借口(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12年后修约的规定,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时,英国也提出“修约”要求,它所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导析:英国“修约”要求是援引“最惠国待遇”,是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特权。
4.近代从中国攫取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5.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体现在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②清朝统治者开始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③外国侵略势力伸向内地④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A.①②③④
6.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共同基础是
A.设总理衙门
B.洋务运动产生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镇压中国革命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是
A.商品输出
B.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C.资本输出
D.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导析: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已非法设厂,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
8.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的下列长江口岸的先后顺序是
A.南京一九江一重庆一汉口
B.镇江一沙市一九江一重庆
C.南京一汉口一沙市一重庆
D.九江一重庆一沙市一汉口
9.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这是因为①它的设立是屈从于西方侵略势力的一种表现②它的职能是主管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③其经费主要靠洋人控制的海关税收④它的设立有利于西方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导析:总理衙门的设立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总理衙门的职责体现两个方面,题干所要求的是消极影响,故排除②。
10.有人作诗说:“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这是指近代以来的
A.鸦片战争中的虎门保卫战
B.鸦片战争中撤销林则徐职务
C.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
D.中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
11.《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B.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要求
C.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初步形成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影响的理解能力,《马关条约》的影响,应从具体内容出发去分析,而在中国开设工厂,是最重要的内容。它反映了资本输出的要求。本题审题应抓住题干中的“新”字。
12.19世纪晚期,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曾说:“威海卫抵俄,专为北方,若法国占南海口岸,我亦须另索一处抵之。”基于这种企图,英国从清政府手中取得哪个地方的管辖权
B. 九龙司地方一区
D.长江流域
导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本题需提取的有效信息“19世纪晚期”英国”,明确该地方是为对抗法国占南海口岸,可推测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13.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演变过程为
A. 剿灭一招抚
B. 剿灭一招抚一镇压
C. 招抚一镇压
D.招抚一剿灭一出卖
14.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的实质是
A.铁路权收归国家
B.侵吞人民财产
C.将铁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国家
D.平息人民革命
15.辛亥革命时,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其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严守中立
B.临时政府坚持反帝
C.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D.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导析:本题解题可采用直选法与排除法相结合,A项易排除,由于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软弱性,承认列强在华特权,故排除B项。C项是实现D项的手段,故本题选D。
16.日本政府在“二十一条”中指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于他国”的真实目的是
A.排斥其他列强,妄图独霸中国
B.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C.欺骗国际舆论
D.维护在华既得侵略权益
17.近代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是
A.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封建地主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军阀割据根源的认识,难度不大,但个别同学审题时受“近代”影响,出现错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也存在封建地主经济。
18. 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初期,成为南北军阀争夺的省份是
A. 山东、安徽
B.湖北、江西
C. 四川、湖南
D.山西、河南
19. 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爆发,帝国主义在中国
A.放松了侵略
B.矛盾缓和
C. 扶植代理人
D.武力镇压中国革命
导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实质,但题目却从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命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史实,又要灵活地运用史实。
20. 蒋介石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的真正意图是
A. 把共产党排挤出国民党中央
B.削弱和限制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帮助右派窃取党权
D.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21.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的相似之处有①都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的产物②都代表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利益③都存在着中央军阀与地方军阀的斗争④都打着“国民革命”的旗号
导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最常用的解题方法是基准法,即从能直接确定正误的选项做为基准,排除错误选项。本题中④明显错误,可作为基准项,首先排除C、D项。
22.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的目的是
A.在东北扶植新的代理人
B.准备发动“九?一八”事变
C.继续控制中国中央政府
D.威胁张学良实现东北“独立”
导析:奉系军阀一直以日本为靠山,张作霖是日本扶植的代理人。因为日本认为张作霖已失去利用价值,才有皇姑屯事件发生,其目的是要更换代理人。
2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提出的政策是
A.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
B.“围剿”红军
C.“攘外必先安内”
D.准备抗战
24.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日军攻陷的城市不包括①西安②济南③归绥④张家口⑤郑州 ⑥长沙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 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25.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蒋介石一再强调:“制裁共党活动,应尽量用民众力量,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它表明国民政府对共产党政策的特点是
A.用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
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 借民众力量限制共产党发展
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谴责
导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时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联系蒋介石的矛盾心理,排除A、C,比较B、D项,B项包含D项,可选B。
26.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B.使侵略行径合法化
C.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D.培养反共骨干力量
27.位于中国西部的抗日根据地是
导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抗日根据地地理方位的准确判断。联系有关地理知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位置在最西部。
28.1944年-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以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党政府的衰弱
C. 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
D.美国对全球战略的需要
导析: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适应“冷战“政策需要,扶植蒋介石打内战,故本题选D。
29.1949年,蒋介石“求”和的实质是
A.缓兵之计
B.屈服求和
C.划江而治
D.和平建国
30.中国曾两度处于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别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20年代
B.都曾推行过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C.都被日本的对华侵略打破
D.都被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所粉碎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在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和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局面的认识,两次局面结束都是由日本扩张打破的,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
――达维新《美国公文汇编》
19世纪50年代初,一个在中国南方3个省份住过10年的英国人说:“我还没有看见
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厦门洋纱交易很大,假若价格低廉一点,需要就将大大增加。本年(1863年)的进口较1867年几乎增加一倍。洋纱价格和棉花价格比较起来,显得非常便宜,所以用洋纱织布就比用中国人自纺的土纱合算了。
――彭益泽《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广东,番禺“邑巾女红以纺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末俗趋得,以充土纱,遂多失业矣。”
――彭益泽《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19世纪70年代,英国驻上海领事说:“土布和进口商品(洋布)相竞争,(在品质上)决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手织土布的售价较高,因此贫苦的中国人便不得不买便宜的但并不耐用的竞争品了。”
――彭益泽《中国近代于工业史料》
19世纪90年代,“商通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1)概括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3至材料6,概括外国侵略者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步骤,并分析其产生的后果。
导析:这六则材料都是围绕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展开的,分析了洋货先是在中国处处受阻,后是疯狂倾销。而对其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只能根据教材提供的背景,依据教材回答。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
(1)问题:列强虽然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开埠通商,但西方纺织品在中国仍滞销,根本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2)措施:列强把大量廉价洋纱布输入中国
步骤: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洋布代替土布,使耕与织分离。后果:洋纱、洋布占领中国市场,外国侵略者掠夺中国财富。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外国商品的倾销,加快了农民和城乡手工业者的破产,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32.阅读下列材料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二、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政府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摘自《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
(1912年1月)
本大总统深以履行条约、遵守成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
所有前清政府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订条约、公约、协约必应恪守,及前政府与外国公司人民所订之正当契约亦应恪守……(外国人)已享有之权利并特行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
――摘自(大总统宣言)(1913年10月)
反革命恶势力之所以存在,实为帝国主义卵翼之使然……。要求(重)新审订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等条约中所规定之一切特权。……国民经济及一切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
――摘自《孙中山选集》
(1)比较孙中山与袁世凯对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态度的相同和不同。孙中山为什么持这种态度?如何评价这一态度。
(2)后来孙中山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
导析:本题围绕孙中山、袁世凯对待不平等条约的态度组织材料。答题时,结合题目所提问题,分析三则材料关系:材料1与2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材料1与3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可从当时历史背景对孙中山产生的影响去分析。
参考答案:
(1)相同:孙中山和袁世凯都表示承认列强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
不同:孙中山是表示接受即成的事实,以后再图改变。袁世凯则是讨好帝国主义,以换取帝国主义对其专制独裁的支持。孙中山想通过承认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国的承认,表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反动势力的总后台,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才能发展进步。这是孙中山在思想上一个重大进步。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三、问答题
33.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怎样的特征,试结合史实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导析:本题从对外关系史角度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理解的能力,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时间范围“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时间范围内中外关系变化经过三个阶段,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去划分这三个阶段,要注意60年代中外关系特殊性。
参考答案:
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为开拓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用炮舰和商品打开中国闭关锁国大门。双方处于对抗状态,结果清朝失败而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外暂时“和好”相互勾结,列强侵华加剧。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但很快又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化秩序完全确立。
①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②封建主义无法阻挡西方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③中国人民抗争使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
34.史学家认为:“一个政权的覆灭大都首先由于内部原因,而政治上反动是决定性因素。”试结合1937年―1949年国民党的统治政策及其结果,论证上述观点。
导析:本题是一道分析论证题,从题目的论点看,答题时应抓住两点,即“政权的覆灭”“内部原因”,围绕这两点。根据时间范围“1937年―1949年”选择史实做答,要注意突出“政治上反动”。
参考答案:
①1943年以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主义,不断增设特务机构和集中营,迫害进步人士,在机关,团体、学校中普遍设立特务机构,剥夺人民民主和自由权利。
②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排斥民主党派在内的其他一?切政党,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政治―亡的反动决定了国民党统治必然走向灭亡。
经济上:国民党维护四大家族的利益。以四大家族为主的官僚资本从1937年以后,不断以滥发纸币.增加捐税等手段直接掠夺人民财富,利用特权,独占工业,遏制民族工业发展。
外交上:国民党出卖国家土权,企图依赖美国的支持,巩固其统治。
军事上:国民党政治、经济上的腐败也使其军队丧失战争力,内部离心离德。
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一个政权或朝代的垮台往往首先是由于内部原因,而政治上的反动则
是其决定性因素。
[“3+X“综合试题例析与训练]
一、题例分析
南京既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请回答以下与南京有关的几个问题:
(1)说出南京在古代曾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何时在这里签订?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清政府在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将南京开辟为通商口岸?
(4)南京是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中心和政治舞台,请写出在南京建立的几个不同类型的政权名称及其性质。
(5)南京名胜众多,如中山陵、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请简介其由来。
(6)毛泽东曾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里的“钟山”指什么?这首诗词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7)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南京人民抵制错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剖析:本题主要涉及历史及地理学科,以南京为切入点,考查古代、近代发生在这里的重大事件。回答时,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按照时序以答出在南京立都的朝代。要联系近代以来,与南京相关的史实。回答时,要注意审题,切实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1)吴、东晋、宋、齐、梁、陈、明初。
(2)1842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858年《天津条约》。
(4)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1940年南京伪国民政府,汉奸傀儡政权。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在此创建,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后其灵枢迁葬于此;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在此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37年底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的大屠杀,残杀中国人民30万人以上。
(6)”钟山”在这里实指南京;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并解放南京。
(7)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
二、试题训练
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填出图中字母位置所示的今天的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和铁路的名称:
B:____
C:____
(2)从历史角度说明香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3)试从自然和历史角度,分析归纳在此处设立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4)试比较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导析:本题涉及历史、政治及地理相关学科,要考查香港问题的形成及回归问题、深圳经济特区等问题回答时,首先读懂地图,再依据中国近代史及政治、地理知识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
(1)A:深圳经济特区
B:香港特别行政区
C:京九铁路
(2)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南京条约》中割占香港岛;1860年在《天津条约》中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又租借“新界”。
(3)①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沿海等)对经济活动承受力强
②交通、通讯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
③临近港澳地区,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此处是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⑤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占优势⑥近代以来,文化教育较发达,科技人员和科技工人集中。
(4)相同点: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②都享有国家赋予的某些特殊权力。
①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建立原因不同。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其目的是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圆满解决港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③权限范围不同。经济特区享有较大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并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低税率等。特别行政区拥有高度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保留军队)。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尖子生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试题―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赫华资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