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明丁慧中选自哪个成语什么成语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八中 郑光明
【学生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
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
二、解题(多媒体展示)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三、读出音乐美
1、请学生个别朗读,然后评议朗读得失。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做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朗读的技巧。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析朗读,学习把握节奏和重音。
5、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6、学生自由朗读,读出音乐美。
四、读出画面美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分组朗读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明确: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用&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或场景)。&的句式叙述出来。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断。
(看完后,请学生谈观后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4、全班齐读,力求读出画面美,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品析语言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⑴&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⑵&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⑶&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 &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⑵&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⑶&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⑴&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⑵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⑶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⑴&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⑵&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⑶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思想感情,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教学反馈〗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排比写一段话,描写这个表演场面。
(完成后,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取优秀的在班上展示。)
〖教学反思〗
【案例推荐】
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1~2期)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安教育出版社出版)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ī( )绊烧zhu&( )ti&n( )静k&ng( )奋f&( )射rǒng( )杂m&( )然ji&( )然而止明xī( )b&( )击t&ng( )仁p&ng b&( )( )
2、给下列的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塞:()_______挣:()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辨析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晦:()_______燥:()_______粟:()_______
侮:()_______躁:()_______ 栗:()_______
诲:()_______噪:()_______
悔:()_______
4、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雄伟()峭疏()河道英()潇洒胜利()工
A、浚 峻 俊 竣
B、俊 竣 浚 峻
C、竣 峻 俊 浚
D、峻 浚 俊 竣
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⑶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⑷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二、阅读鉴赏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1、给画线的字注音:
⑴隆隆()
⑵撞()开
⑶颤栗()()
2、文中出现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一句话出自哪位诗人之手,诗的题目是什么?
3、&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⑴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⑵&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上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的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yǐn。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chěng能的。它的艺术和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垛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扒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1、给画线的字注音:
⑴帽翎()
⑵豁()啷啷
⑶麻酥()酥
2、找出描写男演员表演时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3、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过yǐn()
⑵chěng()能
4、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
5、文中写演员的演出属于正面描写,写观众的反应属于 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这一句写出了秦腔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1、瞳羁蓦亢冗恬灼辐磅礴搏晰戛
2、zhēng挣扎zh&ng挣脱;sāi瓶塞s&i塞外 s&闭塞
3、燥热躁动噪声;晦光侮辱教诲后悔;战栗米粟
5、⑴顶针
⑵排比反复
二、1、⑴l&ng
2、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
3、⑴排比
⑵&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
4、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一句用了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给人们强烈的震撼。
三、1、⑴ling
2、摇双摇单摇飞闪转扬叫等。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演员表演时动作的干脆、连贯。
4、比喻。形象地表现人们对秦腔的热爱程度之深。
5、侧面。 烘托演员演技的高超或不足,表现出群众对秦腔的热爱。
6、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声音的雄壮有力,富有震憾力和感染力。
【资料链接】
一、安塞腰鼓
安塞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赛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细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二、活色生香
声之一安塞腰鼓:万面鼓声中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宋代词人潘琅的这首大气磅礴,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的《江城子》,用来描绘安塞腰鼓再恰当不过了。
那些陕北的腰鼓汉子用尽全身的力气击打鼓面,鼓声震天、如惊雷滚滚。不单要击鼓,还要有生龙活虎的舞蹈,中国古语就说&鼓之舞之&,鼓与舞本来就分不开,有鼓有舞,才能鼓舞人心。若是遇到大场面,让人看着听着就不止是觉得鼓舞,而会觉得热血沸腾;飞尘蔽目、人影浮动、鼓声阵阵、地动山摇、雄浑粗犷,真如黄河激浪滔天。&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腰鼓汉子的风采,也如这首好词里的弄潮儿,至于观者感受,真的是&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惊魂动魄,难以忘怀。
鼓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战国志&曹刿论战》中就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记述。古代的延安是边陲重地,驻守着大量的戍边士兵,战事又十分的频繁。每个士兵腰间都伴着鼓,有敌人来犯,出现险情,就击鼓报警;两军对峙,战斗开始,就击鼓助威,鼓舞士气;打了胜仗,凯旋而归,要击鼓庆祝,有军号性质的军鼓。就有一种沙场之主特有的凌厉、豪迈、有力的气势、久而久之也渗透到民间的腰鼓当中,传承至今。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这壮美至极的腰鼓表演时,实际上也就看到了那些守卫边疆的士兵,那烟尘滚滚的沙场,那纵横四海的将军,他们的精魂,就在这万里鼓声中。
现在,延安再也不是边境战场了,延安的腰鼓也就成了节日的喜庆活动。春节时候的腰鼓最为热烈。腰鼓汉子们腊月就开始操练,好似当年的土兵,一到正月,就开始四处表演,正月初七,腰鼓队要进城去表演,正月十五则到了高潮,诸多的鼓队你唱罢来我登场,而观众则如潮似海──仍然象极了这首《江城子》里的描绘:&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三、《安塞腰鼓》的辩证艺术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
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其中两相对应、相辅相承的表现技巧。
1、虚与实:如果实是指具体、客观,虚指抽象、主观,那么《安塞腰鼓》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范例。它以实的描写给人以最强悍、直观的视听冲击,又把读者带入一种虚的境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义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是写现场感受,写安塞腰鼓的强大震撼力:&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这是写鼓声,鼓声引发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的空灵形态附于&鼓声&之上&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这是写舞姿,由实而生虚,实的形体幻化成虚的思绪,虚的思绪又具有了丝丝缕缕纷飞的若有若无的状貌和无形的沉重感。虚与实的这种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还有用其他实体事物来侧面映衬和表现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甚至化虚为实,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这是一种&诗化&的表现手法。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曾经致力于诗歌创作的,读者因而能够在一篇散文中读到许多具有诗性的佳句,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抒情美。
2、隐与显:《安塞腰鼓》透过传统乐舞表演的独特魅力,歌颂人的生命力量,写来粗犷、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这是它显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将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内容隐含起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股劲!&束缚&、&羁绊&和&闭塞&指什么?&挣扎&、&冲破&和&撞开&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确指。&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降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么,&阵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没有确指。然而作者站在20世纪80年代回溯黄土高原的千百年时光,审视着传统的乐舞,他笔下所要&冲突&、&撞开&的东西自然也包含此时此地的贫穷和落后。用心读者也会毫不牵强附会地联想到这些社会背景。作者这些内容用暗示的笔法写出,自有其意味深沉、寄寓丰厚的效果,比用显笔更能发人深思。
3、大与小:作者的视角是独特的,知觉的选择性与艺术的创造力被完美地结合起来。感知事物,或选其大,或取其小,观其大则浑然一体,.观其小则细致入微。一方面,为适应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作者采用全景式乃至俯瞰式的视角,使阔大的场面、深远的背景尽收眼底,我们看不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的个体以及景物的个体,人的穿红着绿、山石树木的参差斑驳,种种繁杂、零乱而无用的细枝末节都被过滤,被省略,于是,&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大片的山崖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所有的心灵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这是何等的壮阔,也只有这样的壮阔才能适应安塞腰鼓的气势。另一方面,作者又把最耀眼的细节提取出来,我们仍是看不见人物的个体,却看见了这些个体的局部;锤把上的流苏──旋风一样,舞姿中的脚步──乱蛙一样,明眸里的瞳仁──火花一样。这些最精粹的局部内容给浑然壮阔的大场面点染上闪闪的亮点,是整个画面上最灵动、鲜活之处。有了它,那些粗线条的场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显单调。同时,百十条流苏的飞扬,百十双脚的蹦跳,那么多的&火花&的闪射,合起来又是一种独特的大,独特的整体。
4、繁与简:《安塞腰鼓》的表述总体而言是很简练的,一切烦琐的交代都被省略掉,只见粗犷的线条轮廓,只见粗线条轮廓中的数个亮点。但在这样的总体风格下,在短短的篇幅中,又令人惊奇地存在着许多繁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以及上面提到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在这些地方,充满了对一个内容的多重表现。&发狠&、&忘情&、&没命&;&束缚&、&羁绊&、&闭塞&;&震撼&、&烧灼&、&威逼&,一组组近义词的铺排连用,虽然没有产生出新的语义内容,但多层次的复沓表述形成了一次义一次的情感冲击波,具有明显的强化效果。古人谈文笔的详略,形容详处&密不透风&、略处&疏可走马&,《安塞腰鼓》深得此语的精髓。
5、动与静:为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作者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分处散文的开头与结尾。先是由静入动,意在蓄势。&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似一组沉静的塑像,一片静默的庄稼做了他们最好的背景,除了风的吹动,一切都是静止的,就连响鼓也&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突然之间就爆发了,火烈地动起来,响起来了,一种&骤响易彻&的表达效果由此而生。这里的妙处还在于人的动静关系中套着小的动静关系。开始时高梁、后生的静像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而风吹高梁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结尾处的第二重动静转换,意在余味。当腰鼓最响、舞姿最狂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一切归于静寂,留下一个巨大的感觉空白,静到空洞,静到陌生,静到让人滞留在上一刻无法自拔,难以适应,&像来到另一个星球&。与开头一样,这里也有两重动静关系,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复归静默是人的一重以静衬动,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又映衬了眼前充满陌生感的寂静,似真似幻,让人难以确定是否真的置身于天外,因而留下独特、悠长的余味,这是小的一重以静衬动。&《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刘锡庆),正是上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种&火烈&和&诗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使用成语起名
14:01:17 &&
以成语起名是许多父母的想法,因为成语能使人名显得文雅含蓄。 成语一般为四字格,我们不能直接以成语取名,而要灵活变化,从中提炼出精华来,然后随心所欲地使用。
&&& 以成语起名是许多父母的想法,因为成语能使人名显得文雅含蓄。 成语一般为四字格,我们不能直接以成语取名,而要灵活变化,从中提炼出精华来,然后随心所欲地使用。
&&& 下面这些从成语中摘出的名字可供参考,如:
&&& 马识途:取自“老马识途”;
&&& 叶知秋:取自“一叶知秋”;
&&& 吉天相:取自“吉人天相”;
&&& 马行空:取自“天马行空”;
&&& 周而复:取自“周而复始”;
&&& 平步青:取自“平步青云”;
&&& 万斯年:取自“亿万斯年”;
&&& 程万里:取自“鹏程万里”;
&&& 任唯才:取自“唯才是举”;
&&& 宋世雄:取自“一世之雄”;
&&& 刘德重:取自“德高望重”;
&&& 周义山:取自“义重如山”;
&&& 易了然:取自“一目了然”;
&&& 任卓群:取自“卓然超群”;
&&& 谢质彬:取自“文质彬彬”;
&&& 方可畏:取自“后生可畏”;
&&& 方未然:取自“防患于未然”;
&&& 成于思:取自“行成于思”;
&&& 刘海粟:取自“沧海一粟”;
&&& 于得水:取自“如鱼得水”;
&&& 程思源:取自“饮水思源”;
&&& 张百发:取自“百发百中”;
&&& 谢璧瑕:取自“白璧无瑕”;
&&& 江不凡:取自“不同凡响”;
&&& 梁冲霄:取自“直冲云霄”;
&&& 冯正君:取自“正人君子”;
&&& 黄火青:取自“炉火纯青”;
&&& 钱未闻:取自“前所未闻”;
&&& 石惊天:取自“石破天惊”;
&&& 卢致用:取自“学以致用”;
&&& 钟志诚:取自“众志成城”;
&&& 高建岭:取自“高层建瓴”;
&&& 黄腾达:取自“飞黄腾达”;
&&& 沈力行:取自“身体力行”;
&&& 茅开:取自“茅塞顿开”;
&&& 冯甘霖:取自“久旱逢甘雨”;
&&& 韦三绝:取自“韦编三绝”;
&&& 郑清源:取自“正本清源”";
&&& 金玉良:取自“金玉良言”;
&&& 邢成思:取自“行成于思”;
&&& 时凤麟:取自“凤毛鳞角”;
&&& 何海清:取自“海晏河清”;
&&& 郑光明:取自“正大光明”;
&&& 翟从善:取自“择善而从”。
相关热词搜索:
  1、本站登载文章,仅从学术角度印证易学之应用及起到传达信息之目的,丝毫没有任何意图与偏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阅读者有需了解更加详尽专业知识请与专业导师联系,以获得相应帮助;
  2、周易文化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和转载信息发布信息构成,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周易文化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周易文化网所有;
  3、假若本网发表的此文章(及图片,音像制品,视频制品等)內容有涉及侵犯原作者的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及版权等问题,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联系信箱:($换成@)。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欢迎广大易学爱好者与我们联系QQ:
QQ交流群:
投稿专用信箱:($换成@)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慧中选自哪个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