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儒学大师理论强调个人要尊崇集体

儒学与儒教的研究(三)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程颢和程颐,生于湖北黄陂。籍贯河南洛阳,所以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朱熹在儒教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创造了一个新的文视野,深深影响了今后一千余年的中国文化。他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读史书会发现它有着很多的缺点。毕竟人都不是完美的,他有很多的弱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对于儒教做出的贡献我们也不可否认。为什么说他是儒教的代表人物呢?其实朱熹的思想和理论与孔孟差距很大了,不再是一个主要关心政治的学派,其研究重心从政治转移到了文化和人性上来。他对于人性的剖析很准确,但是他的思想实在令现代的人难以接受。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他就是权威,就是主流,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他的一些理论打压了人性,一再主张人要“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摧残和打压。克己复礼中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主要是程颐创立的主敬原则。依程氏说,“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当时刻觉得“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程氏遗书》卷一)。朱熹的《敬斋箴》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 朱熹的《大学章句序》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保持自己本来的善性,原因之一是“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不能知,所以不能全,为了全.首先必须知。这是朱熹于君子为学待别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所在。朱熹的格物,原则上是格一切物,所以有人视它和近世科学的认识活动同类。但是,朱熹格物的目的,是认识自己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这一点,和近世科学中的认识活动是根本不同的。 朱熹有着十分清晰的宗教观,一个学术派别应该有着治学的宗旨,而朱熹所尊崇的乃是儒教的教义。所以如果说董仲舒是儒教的创始人,那么朱熹就是将儒教发扬光大的重要继承人。
王守仁(日—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我觉得当时的儒家学派和儒教已经是混淆在一起很难以区分了,毕竟儒家学派和儒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分开的。儒家学派和儒教的观点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日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谓的封建,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文化,但是有些传统和文化是我们不能够改变甚至乐于接受的,那么要反对封建文化必然要找到一个代表人物,这个人自然就非孔子莫属了。“文化大革命”与其说是一个文化革命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革命。毛泽东在整个“文革”时,批孔是借助重新抬举秦始皇来进行的,“批林批孔”,毛泽东大大赞扬秦始皇,自比秦始皇,并且要胜过他百倍,因此,在全国重新倡导法家的统治之术。文革时期没有什么科学,一切都以政治斗争为纲领,因此文化和科学事业受到了严厉的冲击,使得中国很多东西都毁于一旦。在文革时期,文物被毁坏的非常之多,其价值甚至要比圆明园中被毁坏的文物高数十倍。
现代的儒学不同于古代的儒家学派和儒教,成了以一个一研究型为主的学派,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本文所列举的儒家代表人物。不可否认存在着一定的过分解读,但是更加科学和符合我们如今的价值观。(四) 儒学与儒教的区别(一)主旨思想儒家学派的主旨思想包括周公的“礼”、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和荀子的“法”。这些乃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性问题,不同与儒教。而儒教的主旨思想包括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和王守仁的“格物致知”。儒教的主旨思想表明人类的一切都是有着可预知性的,类似于佛家思想,人不能够逆天而行。儒教强调的是人要尊崇“天”的力量,而不像儒家学派那样极力发掘人的力量。(二)信神与否儒家学派与儒教对于神灵是否存在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儒家学派不相信神的力量,而儒教则强调了神的力量与上天的力量。孔子是不信神的,他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意思是说,对于鬼神之说,可以信,但要保持敬畏之心,不可以象对待平常的事物一样理解,也不要有过于亲近的想法。很显然,他是不相信的。他不但不相信鬼神,还不相信圣贤,他认为人可以成为君子,但是成不了圣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圣贤是没有缺点的,显然人是做不到那一点的。与周公所提倡的“礼”和“理”不同,董仲舒相信神灵的存在,相信“天”的力量。他相信上天是有意志的,也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着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且很崇敬“天”。他认为“天理”主宰着一切,包括人类;皇帝又叫做“天子”,意思是上天之子,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皇帝代表着“天理”,所以“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理论在那种条件下是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经过历朝历代的神化,孔子从一个普通人成了圣贤,成为了圣人,甚至成了神。人们崇拜他,当然离他也越来越远。朱熹也是相信上天的力量的,只不过他没有把那种力量具体化为一位神人,而是笼统地提出了“天理”,就是上天的意志。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压抑着人性,让人们甘心情愿做统治者的小绵羊,没有了反抗的思想和意志,实在是一大悲哀!我觉得南宋的灭亡与朱熹代表的当时的主流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信神与否是宗教与学派之间最大的区别。(三)研究对象儒家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周公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也都做过官,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国家并且使这个国家更加强盛,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他们积极出世,好为人师,传道授业,为儒家学派的传播起了很好的推广作用。。而儒教的研究对象是人性,如何压制人性凸显“神性”,虽然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也都做过官,但是他们与先秦时期的人物做官的本质有很多的区别。他们的思想与前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研究对象从如何使人们更加好,变成了如何维护“天道”,人就是应该为“天理”而做事,否定了人的独立性。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儒家学派与儒教截然不同。(五)总结所以我认为虽然也许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儒家文化和思想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我们的行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儒家文化成了儒教在变成了如今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大势所趋,我们无法改变。如今我们对于“儒”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一种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不是什么学派,更不是什么宗教。我们心中的孔子其实是一个被神化的孔子,或者说是一个被歪曲、被过分解读的孔子,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历史上真正的孔子是一个乐观、豁达和智慧的老人,而不是一个迂腐的老头,更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圣人!我相信,无论我们离开孔子多远,我们终究会回到他的身边。日星期四
本文由授权()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C)2014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儒家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摒除糟粕,取其精华
儒家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摒除糟粕,取其精华
关键字:&nbsp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历两千五百余年,对中华文明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其思想精髓仍被人们从修身、处世、办学、从商、治国等多方面去消化吸收。特别是从治国管理角度,历代帝王将相多以儒学作为执政的理论之基,宋朝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研究儒学,提炼其管理思想,并进行深刻的理解、消化、分析,这对当今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工作的人员来讲可说是极宝贵的智慧财富。&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相通之处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他还系统阐述了所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论语&雍也》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出了孔子所向往的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个人修养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文与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这也就是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相通之处,一直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获得新的阐述和弘扬,与新时代有更多的契合。&
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7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飞速发展的新加坡,就曾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并受到世界的密切关注。如今,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一社会转型与企业转制的态势下,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核与价值并未锐减,而是依然对现代企业建设和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企业精神是相通的,与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融的。这种基因,构筑起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同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也可以有多种模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由此可以形成和提供与西方企业不同的、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思想资源及科学模式。&
二、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上的应用
(一)孔子儒家思想&仁治&的应用
1、&仁治&就是从根本上关爱人、尊重人、发展人、快乐人。讲究&仁治&,就是讲究持续关注人,以人为根本,而不是以物为根本,不是以经济追求为根本。&
2、&仁治&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白了,就是讲究管理应从人的本性出发,正视人性的优点,也正视人性的弱点,把人当人看。孔子没有讲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他的后来者孟子与荀子却持有炯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以为人性本恶。实质上,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这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与Y理论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发展到现代,相信大家都明白,人性本善亦本恶,这源于人的动物本能。在西方,最终发展到了超Y理论,亦即如此。&
3、&仁治&就是讲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时时地地用行动体现出这种精神。&仁&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而是要坚决贯彻到行动中。时下的很多企业,标谤自己的企业以人为本,却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极尽克扣剥削员工之能事,极尽违法不犯法之能事,极尽忽视破坏环境之能事,眼里看到的只是利润,而利润赚来后俱是落入个人腰包,毫无价值分享的胸襟与气度。这样的企业,是根本不配称&仁&的。&
(二)对孔子儒家思想&礼治&的应用
1、孔子的&礼治&,就是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上下有序、尊卑有度、亲疏有分、长幼有别,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讲究建立起组织的有序架构,&
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组织的流程与制度。
2、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礼是所有人们都应该严格遵守的,不可以越礼。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要求大家严格按各自的职掌行事,不可以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与流程设计。只有这样,大家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才能使得组织管理规范化、职业化。&
3、对于&礼治&,孔子十分推崇,并极力维护。孔子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十分痛心,说明他对社会的无序和纷争充满着憎恶。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对于组织中破坏职能分工及制度流程的人和事,应严格予以处理,决不姑息,以维护组织的规范化秩序,以保障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无偏差。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凡事不讲流程,不讲制度,随心所欲,管理将毫无成效可言。&
4、对于&礼治&,孔子并不讲究完全照搬周礼,虽然他十分推崇周礼。他主张对周礼加以损益,保留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仁的东西,而将不适应时代的、违背仁的东西加以剔除,如废除周礼沿习下来的奴隶殉葬习俗等。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在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范本加以修订,使之完全适用于本组织。完全地照搬照抄,只会形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最终贻误组织。&
(三)对孔子儒家思想&德治&的应用,
1、孔子&德治&思想,根源于&仁治&,是将&仁&的思想加以分解,成为道德规范标准,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勇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宣传推广,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组织文化建设,应根源于组织使命,在组织理念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引申出组织的价值观,经过组织实例的丰富化,使之成为组织文化。&
2、注重及时宣导礼制内容,做到&先教而后诛&,而不是&不教而诛&。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就是讲究组织架构和制度等内容建设好后,应及时予以公布,加以宣传,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使得组织成员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和颁行的意义,从而为形成合意和严格遵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孔子&德治&思想,讲究&有教无类&,主张宣传教育应有针对性,讲究方式方法与具体策略,因人而异。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在进行文化宣导及培训活动时,应注重针对性,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注意到相关内容及对象的特异性,使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以达成最佳的效果。&
(四)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对孔子儒家思想&人治&的应用
1、孔子主张&人治&,是因为君主权力至上,没有有效的制约。源于此,国家的一切制度规范,都离不开君主的个人行为控制。君主可以遵守制度,推行法治,当然也可以彻底废除,完全人治,也可以半人治半法治。因此,孔子说&为政在人&。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如果组织没有实行董事制度,组织一把手没有制约或没有足够的制约力,组织只能是人治,或&变种&的法治,即表面的法治、实质的人治。在此情况下,组织建构、制度建设、文化构建,都必须十分关注和重视人的作用。&
2、孔子主张&人治&,绝不是忽视&礼治&。即便在&人治&的列国中,孔子亦不懈推行自己的&礼治&梦想,幻想着恢复周时的&礼乐时代&,以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推及到组织管理中,即便在&人治&的组织中,亦应建立及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及流程体系。因为在&人治&的组织中,虽然人在其中的作用是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但依然离不开规范,离不开标准。&
3、孔子主张&人治&,更讲究&人当其次、人率其位、人尽其用&,因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与人是不同的,贤能的人与昏庸的人是不同的,正直的人与邪恶的人是不同的。因此,必须重视人,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孟子说了句孔子没说的话,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但肯定是孔子的思想传承,&惟贤者宜在高位&。推及到组织究管理中,就是讲究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专业方法,做到&人当其次、人率其位、人尽其用&,这样,组织效率才可保障。&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机制。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诸多现代管理观念的核心,是一切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现代的生产中,人是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最精尖的产品要靠人来制作;先进技术的创新要靠人来完成;企业不断发展要靠人来实现。因此,人才问题和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机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员的有效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事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作好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规划,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获得更应有强有力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规划来保证。&
其次,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企业不断地获得合格、适用的人才,同时也可使现有的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并使企业的职工队伍长久保持活力。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吸收、引进人才。&
最后,在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造就人才得以发展并脱颖而出的环境,就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联想集团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企业的使命,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二)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自强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企业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重视长期激励等措施,激发员工潜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还可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度的责任心,可以激发员工不断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当前企业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员工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鼓励每一位主管、开发人员乃至每个员工都能确立自己的近期目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岗位革新,把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创新,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成功地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最高层需要,成功地凝结为企业的巨大创造力,使企业无往而不利。&
成功的企业与失败的企业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吸引,而且也能够留住天才员工。公司看重的是两样东西:一是创业精神,另一个要求是要有超越自我的目标。公司创造一个催人上进的环境,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公司给定的目标。&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一个价值观、两个资源,即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将人力负债变为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能力,最大限度获得用户忠诚度和资源的能力。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对记者说:&企业文化时时赋予员工新的观念,激发起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海尔的核心理念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创新客户的需求,创新员工的素质,创新股东的回报,实现各个方面的最大满意。&&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导致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得不健全,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四)强调法治高于人治
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十分复杂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不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有着细致的劳动分工,严密的协作。要把这些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协作组织起来,只有统一意志,集中指挥,协调动作,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领导的权力适当集中是必要的,但过分集中其弊端显而易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工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把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人身上,以单个人的能力领导企业已经显得很不够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现代管理宜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首先,当企业不断扩大时,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应将决策权下放,授予下级更多的自主权。
其次,建立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竞争力,使员工从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人,变为有思想有主见的员工。
中兴通讯科技有限公司靠着&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独创体制,在侯为贵的带领下,中兴通信从一个只有3000人的小规模来料加工厂,成长为能够动摇世界通信设备的巨头之一。在现代企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中,应当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精髓,同时在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中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和创新,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模式。&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的沉淀,而儒家思想有着其独特的利与弊,如何能够摒除糟粕,取其精华,需要我们从实践中着手,理论联系实际,以其相融为支点,以差异为借鉴,吸纳优秀的儒家文化,让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体系更加的规范化,人性化。
正在读取...
彭杰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彭忠的价值中国网专栏,从事管理咨询师三年以上。
商学院推荐课程
彭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彭国翔:儒家也有一种“个人主义”
日10:11&&&来源:
E-mail推荐:
在压抑个性的集体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始终坚持双向批判,而从容中道,我想是儒家的自我观在当代中国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既肯定个体与社群的密不可分,同时又凸显独立人格,这就是儒家对自我的理解
人民论坛记者:学界似乎历来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强调群体优先,自我依赖于群体而存在;西方哲学重视自我,自我的存在不以群体为前提。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安乐哲教授出版了一本叫《角色伦理》的书,主要论点也是说儒家的自我是由各种社会角色构成。对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自我观,您是怎么看的呢?
彭国翔:比较中西哲学传统的自我观,是一个太大的题目。即便就中国传统来说,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于自我的理解,都各有不同,很难一概而论。我想主要谈谈儒家对于自我的理解吧。事实上,你刚才提到的关于中西自我观的对比,其中关于中国哲学对自我的认识,主要也是就儒家的自我观来说的。
首先,认为儒家重视群体,忽视自我,是一直以来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儒家的自我当然不是单子意义上的个体,不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是一个由家庭到社会再到天下万事万物的公共关系网络中的结点。我是谁,离不开各种人际关系的界定。比如说,对我的父母来说,我是儿子;对我的子女来说,我是父亲;对我的学生来说,我是老师;对我的老师来说,我是学生,等等。正是这些不同的角色及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构成了所谓“我”。离开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自我是不能充分实现和成就的。安乐哲教授的《角色伦理》,我想也是要强调这一点。事实上,从一种社会伦理的角度理解儒家,很早以来就有。这种观察,当然是有道理的,的确可以说看到了儒家的一个特点。
不过,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儒家的自我观,尤其是将儒家的自我观和西方以强调个人为主的自我观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两极,我想无论是西方的自我观,还是儒家的自我观,其理解都不能说是全面和深刻的。儒家重视群体,但并非像过去所谓“集体主义”强调的“螺丝钉”精神那样,认为个体自身没有意义,只有在一个群体的组织结构中才有自己的位置。事实上,儒家反对把个体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到近代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强调的都是独立不倚的自我。如今我们强调建构“和谐社会”,“和谐”正是儒家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但“和谐”的真意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和”之所以与“同”不一样,恰恰在于“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个体的差别,承认个性。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能“屈己从人”,即委屈自己,无条件地屈服于他人;另一方面,也不能“强人从己”,即强迫别人服从自己,尤其是有权有势的人,利用手里的权势来压迫别人服从自己。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就是“和而不同”。
总之,一方面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另一方面,意识到自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有广泛的责任和义务,自我的充分和完整实现恰恰要在各种关系的网络之中。既肯定个体与社群的密不可分,同时又凸显独立人格,在深入社群的同时成就鲜明的自我,自我对社会构成一种既内在又超越的关系。这就是儒家对于自我的理解。
真正的儒家,不会矫枉过正,再度被塑造成为压抑自我和个性的文化符号
人民论坛记者: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好像个人主义越来越强,这是不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面对这一现象,儒家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彭国翔: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不过,之所以会觉得如今个人主义越来越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个性受到太多的束缚和压抑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几乎都是必须要服从分配的“螺丝钉”,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基本上无法得到实现。但是,那其实是病态的,并不合乎人文与理性之常,因此,一旦改革开放,人们的个性自然要求伸张舒展。相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被迫服从的文化,当然显得个人主义的色彩浓厚。其实,要求个性的发展、自我的实现,原本就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完全归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然,个人主义过度泛滥,无疑会引起很多问题。这一点,西方文化内部也早有自觉和反省。比如,个人主义往往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而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所谓“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的主张,就可以视为西方文化的自我治疗。就自我观来说,社群主义对当代自由主义最根本的批判就是认为后者的自我是一种“先行个体化的主体”或“无牵无挂的自我”,而这种主体或自我不过是一种先验的虚构,因为任何一个自我其实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就此而言,儒家的自我观显然接近社群主义的思路。近来一些学者从事于儒家和社群主义关系的研究,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儒学固然与社群主义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与自由主义却也同样有着可以互相支持的接榫点。正如我前面已经说过的,儒家虽然注重群体,但其实并不构成个人主义的对立面,并不意味着取消个性,抹杀自我。儒家完全可以说也有一种“个人主义”,只不过这种个人主义不是“individualism”,而是“personalism”。因此,儒家从孔孟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儒家,无不强调个人之独立、精神之自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根据我对儒家自我观的理解,儒家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不仅在于让我们看到个人主义过度泛滥所产生的问题,因而可以让我们在强调权利意识的同时,还意识到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同时,真正的儒家,也不会因此矫枉过正,再度被塑造成为压抑自我和个性的文化符号。五四以来对于儒学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将儒家文化理解为那样一种以群体压抑个体、以集体牺牲自我的传统。因此,在提倡儒家文化,对治个人主义过度泛滥所产生的流弊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警觉,不能忽略儒家传统中一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特别是历史上儒家士人一再跃动的批判精神。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只要能够对儒家传统的精神价值深造自得,不是流于外在形式,如所谓的提倡“汉服”;也不是随波逐流甚至“别有用心”的摇旗呐喊,如个别只有“公共”而缺乏“知识”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必定深明儒家自我观的真意,在压抑个性的集体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始终坚持双向批判,而从容中道。这一点,我想是儒家的自我观在当代中国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采访整理: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
从委婉语看中西文化之自我观
语言中有一种常见的委婉语。委婉就是不明言,是拐弯抹角,换一个说法,给人以提醒、暗示,或遵守某种礼节。从姓名、尊长方面追索委婉语中的文化信息,可以辨别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意识差别。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风俗,说之于口,形之于字,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不直书或直呼君主或长辈之名号,采用其他方法回避的用语,也是一种委婉语。
避讳的方法,主要是改字,以同义互训的字替代。如唐太宗李世民,臣民行文、取名时,凡遇“世”字,改用“代”字或“系”字,等等。
这种讳名的文化,在西方是不存在的。他们从农奴制解放出来,迅速进入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很少有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没有姓名禁忌。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其父名伦道夫?丘吉尔,其子也叫这个名,祖孙同名。这在中国要成大笑话。
(责任编辑:万鹏、赵晶)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行动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