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度光阴的人悠悠度日什么意思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人关注&&&&&&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重要的命题,往往受到许多佛教徒的误解。对此,《龙舒净土文》说:“世有专于参禅者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
  若论心之实相,实卷舒自在。卷则若如意宝珠,舒则如浩大虚空,具恒沙万德,周遍法界。故无量诸佛,无尽世界,虽为己心之实相,亦俨然存在。若如实通达此理,净土之真证,岂可贬抑?固执边见之人,唯执方寸之耿耿,以为己心,而不知我心实遍法界。故不宜泥于自性唯心之言,而轻忽佛陀金口所说之实况。”
  有一天,禅宗五祖弘忍大师鸣钟集众。大师对弟子们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来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师。汝等快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五祖说后,众弟子纷纷用着肯定的目光注视着首座神秀大师,都以为衣钵的承接者,非神秀大师莫属。
  “神秀大师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第六代祖师一定是他,我们以后就依止神秀首座好了。做偈对我们这些人来说,那是白费心力。”一些徒众迭相言语。
  神秀大师暗自想到:“大家之所以都不想做偈,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所以,我必须给和尚呈偈,若不呈偈,和尚怎样了知我之见解深浅?我呈偈的用意,是为了印证心法,并非为了祖位。若不呈偈,求师印证,终将不得法。”
  神秀首座终于作好了一首偈颂,曾几度想呈给和尚,但走到五祖法堂前时,总是精神恍惚,汗流全身,不敢呈上,这样先后经过了四天,历经十三次往返,最终还是不敢面呈。这时,神秀心想:“不如将偈颂写在法堂前的南廊墙壁上,和尚一定会看到。如果和尚赞好,就出来礼拜,承认是我神秀所作,如果和尚不满意,只怪自己枉来山中虚度年华,愧受他人恭敬礼拜。”于是,神秀大师在半夜三更里,手提油灯,悄悄地将偈子写在法堂南廊的墙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写完偈后,就回到了自己禅房,寺众谁也不知道。
  神秀心想:“明日,假如五祖见到此偈欢喜赞叹,说明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是我迷深,宿业深重,不该得法。圣意难测!”神秀大师在房中不停地想,坐卧不安,直到五更时分。
  五祖早就知道神秀未见自性。并且五祖已经说明:“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第二天,五祖和卢供奉等人来到法堂南边的走廊墙上,准备绘画“楞伽法会变相”和“五祖师承血脉图”时,见到了神秀大师所作的这首偈子。五祖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画了,劳累你远道而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修行,免堕恶道,得大利益。”
  五祖告诉弟子们:“大家如果对这首偈颂焚香、恭敬、礼拜、持诵、即得见性。”因此弟子们争先恐后地持诵此偈。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五祖唤神秀入堂问说:“南廊墙上的那首偈颂是你作的吗?!”
  “是弟子所作,对佛法体悟不深,岂敢奢求祖位;伏请和尚慈悲开示,印证弟子是否见性?”神秀回答。
  “你所作的这首偈子,尚未见性,只到门外,没有入门。以此见解,欲证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必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在一切时,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方可证得无上菩提。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两日后,你重作一偈,若得吾意,传你衣法。”
  五祖对神秀开示了一番。神秀面带愧色作礼而去。
  过了好几天,神秀依然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行坐不乐。
  一日,有一童子路过碓坊,口诵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后,知道这首偈子还没见性。就问童子说:“你念的这首偈子是谁作的?”
  “是神秀教授作的。五祖大师告诉我们,照此偈子诵持、修行,可以免堕恶道,得大利益。”
  “我也要诵持此偈,结来生缘。上人,我在这个踏舂米碓的工作已经八个多月了,未曾到过法堂,希望上人带我到偈颂前礼拜。”
  童子引着慧能来到南廊的偈颂前。慧能说:“我不识字,请上人替我读诵一遍。”这时,有位江西九江官为别驾,名张日用,为慧能高声读诵着。慧能听后说:“我也有一首偈子,希望别驾为我代书。”
  “不识字的你也会作偈?真是稀有。”张日用怀疑地说。
  “想学无上菩提,不可轻视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如果轻视他人,便有无边之罪过。”慧能说。
  “那好,你诵偈吧,我代你书写,你如果明心见性,得到佛法,请先来度我,千万不要忘。”于是,慧能大师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日用写完此偈,众人无不惊叹!五祖见到寺众大惊小怪,深恐有人伤害于他,于是用鞋子将慧能所作的偈子擦掉,并说:“也是没有见到本性,何值众人赞叹!”
  其实,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开悟了,心里非常高兴。
  第二天,五祖静悄悄地来到碓坊,见慧能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应当这样。”“米熟了没有?”五祖问。
  “早就熟了,只是欠一个筛的手续。”慧能回答。
  这时,五祖用拐杖在碓坊上轻敲三下就走了。
  慧能对五祖大师的用意心领神会。于是在当晚三更时辰,来到五祖丈室。五祖特为慧能传授《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豁然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这时,慧能禀白五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由此可知,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不生灭的;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不动摇的;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具足万法的。《六祖坛经》说:“凡愚不了心,不知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今天,我们通常所讲的“自性弥陀”,就是慧能大师所悟的“一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既然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阿弥陀佛也是万法之一,当然,也是不离自性。
  “自性”,是佛教中的专有术语,用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意思。三论宗所说的“自性”,是指对诸法的一种执着,错误的认识。一切法本来是缘起缘灭的假相,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而凡夫错误地执为有其实体。这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名为自性见。所以,三论宗特别强调破除自性见。
  法相唯识宗所谈的“自性”,不同与三论宗。如“地、水、火、风”,以“坚、湿、暖、动”为自性,这是从诸法的作用来讲。诸法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便是诸法各自的自性。
  净土宗所谈的自性弥陀的“自性”,则从觉性上讲。一切众生都有自性、都有觉性、都有佛性。晚课《蒙山施食文》上说:“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四弘誓愿,都离不开我们的自性、觉性。
  从自性上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不二。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让有缘者往生彼国,得大安乐。如果我们发愿修行,同样也能得大解脱,证得自性弥陀。假若自性不是弥陀,你再修行、再念佛,也无法证得。只要我们放下身心,至诚念佛,自性弥陀自然显现。
  其次,谈“唯心净土”。净土乃唯心所变,存于众生心内,依唯识之理,净土为佛、众生各各心之所变。若就如来所变之土而言,如来心无所漏,故土亦无所漏。若就众生所变之土而言,凡夫心有漏,故土亦为有漏。又所观之佛亦为自心所变现之相,以心外不能见佛之真相,故佛与净土皆非心外法,皆唯心所变。天台宗基于《摩诃止观》之说,而谓阴妄介尔之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之依止皆本具于此一念心中,故净土非存在于心外。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说:“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得入菩萨种性。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唯心净土的“心”,并非生理上的“心脏”的心。古人以为:“人的思维能力,是来源于心脏”,前苏联科学家认为“思维来源于大脑”。其实,大脑也好,心脏也好,都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心。比如人的心脏有病,而他的思维还是正常。有的病人还用电子仪器、塑料假替心脏。如果心是心脏的话,那么心脏换了,理应成为另一个人。事实不然,换了心脏的人,过去所学、所知的依然历历在目。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云:“夫旃檀不过世间木耳,烧则成灰,雕则成像,岂非随心所作乎?既成像矣,朝夕礼拜瞻对,朝夕在心目中。心外无佛,岂非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则知极乐弥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以唯心净因,育唯心净果,无生而生,生即无生,操此卷而犹堕疑城,断不可得。悟此诀而犹谓净土法门不至圆顿,尤不可得也。”
  佛教所说的“心”,有染净之分。众生的心是染污心,圣者的心是清净心。从自性上讲,众生的心性本来与佛无二无别,那么,众生的心为什么会被染污呢?是因为客观外尘处处染污着众生的六根。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法时时迷惑着众生,令众生生起颠倒分别,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造诸恶业。所以,我们要在六根门头狠下功夫,控制住六根,把握住六根,六识也就不会产生虚妄的分别了。
  根是有形有相的,而识是无形无相的。有形相的根,如果都控制不住,无性相的识,就更加难于把握。开始,我们可以从一根上用功夫。如眼看到美色,会不会动心,如果看到那些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假相,能够知道它是不真实的,这就是智慧的观照。如果被那些情景迷住了,甚至不能自拔,那就无法解脱了。其他的五根,同样如此。
  我们要超越客观外在的种种境界,绝不可被其所迷惑。修行也就是在这些方面着力。佛经上常常将六根喻为“六贼”,时时劫持我们的功德财富。我们的内心具足无尽的宝藏,六贼今天偷一点,明天偷一点,最终把无尽的宝藏都偷空了。所以,我们只有把六贼紧紧地捆住,佛法的功德财就会越积越多,达到功德圆满——成佛。
  现在,有些出家人不好好学习佛法,不用说通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教理,甚至连三宝的名义都不清楚,文化素质差,办事没能力,悠悠度日,虚度光阴,岂知“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时常听说,皈依佛、法二宝,而不皈依僧宝,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所谓僧宝,是指整个僧团,而不是指某一个人。出家师父为在家众皈依,是代替三宝行事,证明某人已经皈依三宝,并非是指皈依某位法师,一位法师只能是僧宝的一份子,可以代表僧宝,而其本身并不等于僧宝的完整概念。
  某地有个小庙,住了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和尚”,附近有位稍懂佛法的居士,对佛教的道理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于是老和尚就常常请那位居士到寺庙里讲经。久而久之,居士就不尊重老和尚了,甚至嘲笑他,令其感到十分苦恼。有一天,来了一位卖豆腐的小贩,看见老和尚一副苦恼相,就问:“老师父!你为什么愁眉苦脸呢?”老和尚一五一十地对他说。小贩听后,为了化解老和尚的烦恼,特地想出一个办法——剃除须发,穿上僧衣,端端正正地坐在寺庙里。不一时,那位居士又来了。老和尚高兴地对他说:“以前,你提了很多问题,我都不能回答。今天,我师父回来了,有问题尽管问我师父吧。”
  那位居士看到新来的师父道貌岸然,威仪十足,顿时忘却了所有的问题,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居士就举起两只手。小贩立即就举起一只手,伸出五个手指。居士又举起三个指头,小贩伸出一个指头。这位居士被吓的满身出汗,撒腿就跑。
  老和尚感到莫名其妙,急忙赶上居士。问道:
  “你不是有很多问题要问吗?今天,我师父来了,怎么一下子就跑了?”
  “你的师父很有威德!我确实不是他的对手。”居士说。
  “你们刚才在做什么把戏?”老和尚不解地问。
  “起初,我举出十个指头问,如何来制伏十恶?你师父伸出五个手指回答,持五戒能制伏十恶。我又举出三个指头问,贪嗔痴三毒怎么对治?你师父伸出一个手指说,一心念佛。你师父的智慧高不可测,我不是他的对手。”这位居士心悦诚服地答道。
  老和尚回到庙里问那位小贩说:“你刚才举一只手,伸出五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小贩解释道:“那个人非常的无聊,他伸出十个手指问我,十块豆腐多少钱?我就伸出五个手指回答五毛。他又给我讨价还价说,三毛钱卖不卖?我伸出一个手指回答说,一毛也不能少。那个人知道我不肯还价,于是,很不高兴地走了。”
  由此可知,各人对手指的认识,各不相同,这就说明了唯识所变的道理。无论是染法也好,净法也好,都是唯心所变,都离不开我们的心识。同样,念佛也离不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心。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即是心,心即是佛。那么,我们当下就是佛了。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对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有着极其精辟的论述:“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门广大,所以我们重在体解佛愿的核心)观法深玄,尤应守约,(观念法门深妙幽玄,我们尤其应当执守规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题解佛的愿心,便会发愿往生极乐国,执守规约就会专一持名念佛)。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名,统百行以无遗(举念佛名,就能召来阿弥陀佛的万德。专一持名,就能包摄众多的法门,不会有任何的遗漏)。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明白了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死尽偷心,休止万虑,致力于念佛三昧)。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花(一心不乱吼,便知不离寸步,当处就能涌现七宝池)。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不出户庭,满地都是黄金,金地上环绕七重行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众多的鸟一道共偕宛转),琼院(精美的庭院)共峁堂(茅草堂)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不住娑婆此岸,也不住极乐彼岸,也不住两岸的中流),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让每一天的时间不虚度
热度 9已有 611 次阅读 16:24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分享本文到:
一觉醒来,温和的阳光已透过落地门帘射进我的卧室。看一下手表,七点二十分。起床,涮洗,吃早餐,然后整装出发……这就是我每天上班前的状态。
坐车,到达目的地——单位办公室。放下挎包,打开窗户,再亮灯;然后打开电脑,开始我这一天的工作。先浏览一下单位网站的内容,看看有没有需要更新的栏目,或者有什么新的信息。再打开QQ,我工作的对象可全在这个群里,大家互通信息,聊一些工作方面的事,包括需要帮忙的,或者是咨询有关方面的事……便利又快捷。当然,也时常有分享快乐之事的。有事做,每一天知道这一天自己该做些什么。在下班的路上,回想着这一天所做的事,所接触的人,特别是把事情做得比较成功,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感觉没有虚度时光,这种感觉挺好!
人生一世,也就一瞬间。时光在身边无声地流逝,从年少到年老,每天从太阳升起到回落,也就那么几十个轮回,真的过得很快很快。就单从互相之间的问话内容说起,比如路遇熟人,先是问起:“结婚了吗?”到“生孩子了吗?”再到“孩子多大了?上学了吗?”然后就是“孩子参加工作了吗?”“孩子结婚了吗?”,“孙子孙女几岁啦?”……这些最最简单而又最最平常的家常话中,我们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人活着,只要有工作的能力,基本上是忙忙碌碌的。无论是私营还是为集体、公家做事,你有报酬,你得付出。劳有所得,过程是快乐的。从学校毕业分配参加工作,再到按规定年限“光荣退休”,也就三十多年的时间。这三十多年于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最宝贵最精华的一段,年轻力壮,干劲十足,每一天奔波着,忙碌着,辛苦着,换来的除了应有的待遇,更多的是事业上的成就感与别人的认可,即精神方面的愉悦感。一个人,做到天天有所为,有所获,有所乐,充实着,快乐着,就够矣!
人生虽短暂,但时间的弹性还是很强的。“时间像弹簧,可伸可缩”,“时间像海绵,挤一挤还是会有的”。充分地利用时间,做自己能做的也可以做好的事,是非常值得的。回顾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直是忙忙碌碌的。可我还是在百忙之中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勤劳耕耘,哪怕是一篇篇小小“豆腐干”,只要脑海里有了灵感,马上抓住不放,将思绪与感悟用文字来记载与表露,极少成多,最后成就了自己成了一名省级作家,觉得特别的欣慰与成就感。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文字与思想情感变成了一本本排列在书店与书柜的正儿八经的书籍更荣幸的事呢!何况书的出版还为我带来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收获……
见缝插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工作之余可以看书报,写文章,讲讲课,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及交朋友聚会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在“挤一挤”的时间缝里进行,期间的乐趣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有同感。
退休了,不能“急刹车”,马上无所事事的闲着,那样会无法适应,会有太多的失落感,更会有度日如年、虚度光阴的感觉。如果没有意外之灾,生命还是漫长的,离70岁、80岁、90岁还太远太远,这期间还有很多的事可以做,而且比在机关上班时的利用率更高。因为此时的把握时间主动性、选择性更强。重新调整生活状态,重新选择另一种方式过日子,很有必有。退而不休,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过程,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经之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工作状态,做到现在,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新的起点一般,每天有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新的感觉与感受,这种状态让我又充满新的活力……
下班了,无论是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是坐在公交车上慢悠悠的转,我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一位退休人,因为我还在忙碌着,还在工作着,还没有闲着晒太阳等待日出日落让光阴虚度……
分享本文到: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咨询热线&nbsp &nbsp&nbsp
Powered by
X3.1 technical support:
edition:hsmhx3 1.5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风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让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1、作者说:“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这里的“这个样的”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请你从下列内容中选出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列举了消极的人生态度。B、作者批评了“消磨时光”的人生态度。C、作者批驳了虚无主义的生命观、人生观、坚持积极的生命观、人生观。3、选文中提到的“哲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你是否赞同他们的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我”对生命的思考又是怎样的呢?结合已学过的课文说说哪篇课文的主题与选文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从文中摘录你认为很有哲理的一句话,让它伴随你健康成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河北省期中题
1、打发、消磨、尽量回避生命的利用,无视它的存在。2、C3、不赞同。因为“哲人”们总是把生命的利用看作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其实不然,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不可以白白虚度。(只要能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能联系自身实际则更好)4、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不能白白虚度。本学期学过的课文《理想》、《行道树》、《人生寓言》、《我的信念》都与本文主题有关。(只要回答出一篇课文即可。)5、“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主要考查你对&&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散文的特点: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散文之美: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1.形散而神不散①“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②“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情真意切。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散文的不同分类: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散文鉴赏步骤: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阅读技巧: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5、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6、了解情技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散文经典语段摘抄:1、秋之思曾为《秋之思》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也曾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饮泣。秋,是怎样萧瑟的一个季节啊!在苍凉的秋夜,寻一轮明月,觅一林幽谧 寄语远方的友人:你曾说“友谊,像不凋的花,似永恒的烛光”,然而,年复一年,为何梦里仍寻不着你的音讯?片片枫叶蕴含了我的无限思念,且让水晶似的船,载给你一个水晶似的祝福!寄语白云后的故乡:那开封城琉璃塔的晶莹,那洛阳城牡丹花的艳丽与白马寺的壮观,那龙门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遗迹……往往在我梦中回莹梦转。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飞扬的神采?2、冬之盼高挂在天上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沉寂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了寒瑟的北风,有句话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冬啊!我该恨你的早降,还是该怨春的迟临?成长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们实毋须害怕,因为在每一次哀伤的背后,都有一份成长的喜悦,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弥劲,春天总是伴随在严冬之后。有人曾说:“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芸芸众生,知生命真谛有几?”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谛在自然里,人生的意义在四季中,且让我扬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3、四季的帆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满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每当天际响起一阵阵如洪钟般的春雷,每当天上飘起一丝丝如银针般的春雨,每当天边带来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轻轻悄悄地来了!我爱春,爱她带来了温暖与和煦,更捎来了生机的讯息。看那春雨过后,如穹庐般的春天挂了一弯七彩的桥,有如人脸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桥上姗姗而来?聆听那山泉的回响,琤琤淙淙的乐声,不是很像那会自动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鹃吗?瞧那在树梢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和,正赞颂着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蓝的天空之中,点缀着几朵洁白悠悠的白云朋友,何不“抛开忧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俗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让心扉敞开,温暖你天使般的心灵!4、夏之恋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遥远……在炎炎的夏季里,流连在碧蓝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乐趣和享受,海,这千变万化而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安静得出奇:金黄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有如一湖洒满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夺目:有时波涛汹涌的巨浪,夹着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头发威的猛虎,正在扑击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厉的攻势与一声声的长啸,使人不寒而栗!而每当金鸟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云彩时,海天交映,海底深处也似乎发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咏叹什么?望着渐变黝黑的大海,想银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奥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类最后的归处……唉!睡吧!仲夏夜之梦应是甜美的!5、秋日感怀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杀人,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近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650517787417339961497630451136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度光阴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