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我的家乡黄桥电子板报,黄桥

社会实践――家乡黄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社会实践――家乡黄桥
社​会​实​践​―​―​家​乡​黄​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欢迎您
欢迎光临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网站,请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留言给我们!
“三进”专题
――治教一方
发布日期:
――治教一方培养有根基的中国人――江苏省泰州市“三进”教育工程纪实
本刊记者&&任国平&&朱哲
江苏泰州,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这里历史悠久,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在这方文脉灵动的土地上,重文崇教之风源远流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泰州教育一直高歌猛进、捷报频传,涌现出了泰州中学、洋思中学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品牌学校。若论高考升学,泰州教育在整个江苏省优势明显。当下,家长们普遍紧盯孩子的成绩,在考试和升学上,社会对泰州的教育是满意的。泰州教育人完全可以在赞誉声中安享“太平日子”。可事实却不然,他们并未满足于学生一时的成绩与升学,而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泰州市教育局局长宋吕银说:“我们要改变教育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育人的现状,因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从日,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工程在泰州大地全面启动。“三进”工作,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学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这不是大家一直在做的平常事吗,有什么新鲜?”在热衷于“新名词”、“新概念”的人眼里,这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泰州教育人却“勿以善小而不为”,把“小事”做得郑重其事、有声有色。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鉴赏家眼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细节。大体来说,泰州教育可谓形势大好,为什么还要搞“三进”?这并非空穴来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孩子们对于“写好字”的意识却日益淡漠。老师们反映,在中考、高考阅卷时,卷面上错别字特别多,字迹越来越潦草,有时甚至还出现一些“火星文”,真让人看不懂。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听写生字,也要用电脑“通过拼音输入查一查”,还振振有词:“练一手好字,不如打一手快字。以后都是通过电脑、手机进行联系,就算不会写、写得丑,也没什么。”这绝非个别现象。泰州属江淮语系和吴语系混杂的地方,即便是在泰州市4区2县内,不同区县的人说起方言来,也往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宋吕银局长曾在泰州下属市工作过,当时有位市领导在党校学习,学习期满后带领党校学员到家乡参观考察,市委副书记满怀热情地介绍情况。结果,学员们大多反映,“这位领导介绍的内容,90%听不懂”。当时宋吕银在场,场面很令人尴尬。担任泰州市教育局局长后,一次宋吕银到学校调研,校长、副校长都在场。校长红着脸说:“让我们的副校长介绍工作吧!”事后才知道,校长不会说普通话,怕局长听不懂,有意回避。再深入到课堂,尽管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但方言大行其道。“课堂里坐着不少外来人口子女,他们能听懂吗?”宋吕银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忧虑。随着对教育的深入了解,宋吕银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端地降低了教学要求,说、写、读的基本教学要求不达标;同时,又无端地拔高了教学要求――不少教师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应试的题海战术上。自2007年10月以来,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了“减负增效提质”工程,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逐步得以控制。学生在校上课时间短了,作业少了,却出现一个苗头,不少学生走进了网吧。“看来,推进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做减法和除法,还要做加法和乘法。”宋吕银说:“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应该让孩子们跳起来,动起来,自己学起来。要让学生多读多写,丰富课外阅读,学会自主学习,快乐获取知识。”在宋吕银看来,说普通话,练书法,诵读经典,就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也是提升学生素质最基础、最本真的内容”。&教育局并没有急着作出决策,而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他们发现,在普通话方面,学生说得比老师好,老师普通话考试虽然已经达标,但在校内,普通话并没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尤其是少数教师在课堂上也不用普通话;在书法方面,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同一学校,班级之间,学科作业书写质量差距明显;在诵读方面,教师只按部就班地完成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系统阅读缺乏计划性。经过广泛调查和慎重研究,2010年9月底,泰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的意见》,决定从2010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市初中、小学开展“三进”活动,旨在以培养中小学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泰州区域教育特色。《意见》明确,到2012年年底,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成“三进”工作合格学校,其中20%以上的学校建成“三进”工作示范学校。《意见》还对“三进”工作的“时间”、“教材”、“师资”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如“落实时间”,要求学校将“三进”工作纳入学校课程,每两周安排1节书法指导课和1节诵读教学课,学生课外自主时间也可以安排“三进”的有关内容。《意见》一经下发,立即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校长和教师们觉得“三进”是好事,同时又认为是“小事一桩”,是“小题大做”。普通话天天讲,字天天写,诵读内容教材中就有,为什么还要把“三进”当作重点工作、专项工作来提出并推进?因此,不少学校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有的校长认为这是一项“运动”,一阵风而已,于是采取了一种观望、等待、应付的态度。可他们没有想到,教育局认准了事,还真有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日,教育局召开泰州市“三进”工作交流会,会上,宋吕银慷慨陈词:“对于‘三进’的现实意义我们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不认识这个问题,而是行动得不够。而有的学校不是行动得不够,而是坚持得不够,‘恒’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有的学校是坚持了,但是被动、痛苦地坚持,没有当成一种享受,没有变成一种幸福的教育。”随后,教育局下发了《泰州市三进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以及《泰州市“三进”工作评估的通知》。日,泰州市教育局召开“三进”工作推进会。宋吕银高调地谈道:“全市上下,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学校主动探索创新,‘三进’活动已全面铺开,特别是教材、课时、师资以及渗透、融合等重点、难点问题都有了校本的或者区域的解决办法。要按照‘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的要求,进一步将‘三进’活动引向深入。”紧锣密鼓的行政推动和制度推动,泰州教育人终于形成了共识:“三进”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很好的一个抓手,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工程。“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三进’切口虽小,但事关学生的精神成长,带给他们的是一种素质、修养和气质。走上社会后,他将会是一个大写的人,出类拔萃的人。”宋吕银充满自信地说。
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时隔近20年后,教育部重提“书法教育”的重要性,重拾书法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给予一年前提出并实践“书法进课堂”的泰州教育人莫大的激励和鞭策。此时的泰州,“书法进课堂”工作已经摸着一些门道儿。这是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高志坤老师的一节书法课。师: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优美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伸缩》这一课,用我们会发现美的眼睛来感受汉字的“伸缩”之美。师:什么是“伸缩”?生:一字中如果笔画出现重复,就需要进行变化,延伸一部分,收缩一部分。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生:经过“伸缩”处理以后的字就能避免呆板,使字形生动美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徘”字的伸缩变化。)师:谁来说说这个“徘”字什么地方用了“伸缩”的处理方法?生甲:老师,我发现“徘”字右部六个小短横从上到下逐渐加长,上缩下伸。生乙:我发现“徘”字双人旁的两撇上缩下伸。生丙:我还发现“徘”字的右部“非”的两竖左短右长,左缩右伸。生丁:我还发现“徘”字的左右两部件左窄右宽,左缩右伸。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将“徘”字的伸缩变化基本上都找出来了。经过大家的分析,我感觉到“徘”字左右高低参差,富有韵律,横画长短排列有序,左右穿插避让得当,真是美不胜收。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我们已经把这些字中运用“伸缩”处理的地方都已经找出来了。下面我们来讨论讨论,字中伸缩有什么规律。生:数横并列或数撇并列时(如徘、降、素)&上缩下伸;&左右并列时(如惟、徘、降)左缩右伸。(教师范写“降”字。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该字的注意点。)师:书写“降”字时我们要把刚才讨论的四种伸缩变化都注意到,即写左耳旁时要窄,竖画要略短,且要和右部有呼应之势。在书写右上部是,首撇要短促,横披的横非常短,撇要长而舒展。捺画同样要舒展,收笔和长撇相比略略上提,要做到上部既紧凑又舒展,右下部注意向上穿插不松散。(学生描一写一,老师巡视辅导,并给写得好的字打上红圈圈,同时给予鼓励。将写得好的进行展示后大家再写一个。学生试写“徘”字,集体评价。)师:同学们,刚才“降”字大多数都写得不错,下面我们自己试着来写“徘”字,也是描一写一,同样我们要把“徘”字的几处注意点注意到,使它富有节奏感。(写好后学生同桌互评,将写得好的进行展示,也找两本有典型缺点的字进行展示,并指出修改意见。)找写得好的同学到展示台前写“素”字,集体进行评价,后学生描一写一。(学生描一写一时,老师巡视辅导,给写得好的字打上红圈圈,同时给予鼓励。对于写得差的同学给予单独辅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伸缩美。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范写过程是一个优雅的、值得享受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书写的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宁静、闲适的氛围中,享受书写带来的快乐。高志坤老师本人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原来,他自己书法写得漂亮,但对于怎么教学生,却苦于找不到对策。兴化市教育局小教科何伟俊原为语文教研员,他深入周庄小学,和高志坤等一帮书法爱好者一起研究,并申报了江苏省级课题《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有效策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书法课,教师教什么呢?我们摸索出,一要教运笔,笔拿在手上,点横撇捺是怎么写出来的,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写出的字就是硬梆梆的‘火柴棍’;教了如何运笔,他就知道轻重快慢粗细,他写出来的字就有了生命的灵动;二教笔划的写法;三要教偏旁;四要教汉字结构。”何伟俊娓娓道来。早在1994年,靖江市城东小学就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研究会“全国书法实验学校”。“三进”工作开展之前,学校一直注重写字技能教育,还编写了校本教材《100个关键字的书写》。“三进”工作开展后,学校开始思考“如何让写字教学走向写字教育”。“教育着眼点应该是人的发展,从技能到素养和做人,我们总结为:严谨踏实写好字,一笔一划写好人。”校长朱俊杰说。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城东小学的老师们认识到,书法对培养孩子严谨、踏实的态度,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比较差,学校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准备写毛笔字笔墨纸砚。多年来,城东小学的孩子们一直坚持春节期间义务为社区居民写春联,笔墨纸砚都是孩子们自己准备,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开展书法教育,离不开一支师资队伍。一开始,学校通过行政强行规定,所有教师每星期必须完成“一三五工程”,即认真书写100个毛笔字、300个粉笔字、500个钢笔。起初,老师们有危难情绪,“教学任务这么重,让书法爱好者练就可以了,何必让我们每个人都练毛笔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老师朱志敏,专门研究硬笔字的教学,正是他,将自己多年写字教学的经验和思考整理成《100个关键字的书写》著作,确定为学校校本教材,并获得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特等奖。如今他又开始研究“120个行楷字的书写”。语文老师龚敬东,擅长毛笔字,天天坚持练习。他喜欢读书,对中国历史文化比较熟悉。语文老师郑彬,工作再忙,每天坚持三四个小时练书法,如今已是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在他们带领下,学校45岁以内的所有老师,每天放完后都会自觉留在学校读书、练字1个小时。老师们从书法和读书中尝到了甜头,他们自觉意识到,教会小孩子写字是自己的一项使命。城东小学的书法教育逐渐蔚成风气,还带动了学校周边笔墨纸砚商业的发展。书法教育需要持之以恒,正如美国诗人P?C?库利治所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能代替坚持!朱俊杰说:“书法进课堂,离不开文化积淀。大凡书法家,他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电脑网络游戏风靡社会的今天,这里的孩子却把每天的写字当成了最大的精神享受。“走出我们学校后,孩子们的书法情结已经解不开了。即便在高三,他们每天不写50个字就觉得很失落。”&朱俊杰说。作为靖江市书法教育龙头学校,靖江教育局教研室每年都要组织学校到城东小学进行书法教学观摩活动。期间,学校每个孩子的书法作品都要展示在校园里,让前来参观的老师观摩、体会。这无形之中对孩子们是一种特别的激励。为调动孩子们参与书法的积极性,教研室还模仿围棋段位评定,自创了一套书法段位评定细则。细则依据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书写要求和书法、写字本身的技能技巧来确定,分为九段。如一段的孩子要求坐姿和握笔姿势达到基本规范,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要规范等。中级水平要求书写规范,而且要美观。九段是最高级,要求书写端庄、规范、匀称、美观,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速度。一至三段是初级,不发证书;四段以上的孩子可以获得段位证牌,称为“书写能手”,八段九段的孩子称作“小小书法家”。“别小瞧这个小证牌,一旦获得,孩子们便爱不释手,他们上学放学时都会戴在胸前,扬眉吐气,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压在枕头下。”教研室主任刘振明笑呵呵地说道,“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段位,孩子们‘不须扬鞭自奋蹄’,勤学苦练,尽头可足了。”书法训练,其实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书写技能技巧迁移运用在日常书写中。教研室要求学校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把“书写分”单列,书写好,可以加分。如今,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也采用了靖江的段位评定细则。
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一天下午放学后,靖江马桥小学的朱炳林正在学校批改作业,突然听到校门口传来阵阵吵闹声。他放下笔,走到门口一看,一群人正围着几个老师大声嚷嚷:“我们的孩子就是听不懂嘛,怎么办?”原来这些人是外地务工人员家长,他们的孩子进入马桥小学读书后,普遍反映听不懂老师讲课,没法和同学交流。语言差异,成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当地的巨大障碍。这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朱炳林已成为马桥小学的校长,但这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这种情况在泰州并非偶然现象,说明在人才流动迅速的时代,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朱炳林说。在推广和使用普通话这个命题前面,学校责无旁贷。李华是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的教师,他是在考入泰州师范后,才首次接触到普通话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发音深深吸引了李华,但是泰州人学普通话、讲普通话有许多困难。泰州话和普通话的很多发音习惯都不同。比如“你吃饭了吗”,泰州话的发音为“你鹅曾测帆啊”。对于从小到大一直讲方言的泰州当地人而言,学习普通话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为了练就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李华每天坚持听广播,大声朗诵,刻苦练习。虽然仍有个别词语说得不太标准,但李华的普通话在班里算是最好的。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学校教书,李华仍然没有放弃使用普通话。作为当时全校唯一一个用普通话上课、与学生交流的老师,他显得很“另类”,师生还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普通话老师”。对于这个称谓,李华把它看作别人对自己的欣赏,感觉非常自豪。他送走的前几届毕业生对“李华”这个名字已经比较陌生,但是一说起“普通话老师”,他们的脑海中就清晰得浮现出李华的模样。因为对普通话的执着,李华是泰州市最早一批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的教师,不久又获得推荐,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一年后,李华通过测试,正式成为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作为当时50名省级测试员之一,李华自己觉得非常光荣。但是,他的工作做起来却并不顺手,只能“偷偷摸摸”地行使普通话测试员的主要职责:推广普通话和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你这个小伙子真奇怪,没事总让我们说普通话。乡音难改,我们年纪大了,怕是学不好了。”每当李华宣传普通话的好处,倡导使用普通话时,其他教师总能找到推脱的理由。“用普通话上课勉强还可以,跟学生交流不行,说着别扭。”年轻教师这样回答。普通话的推广需要语言氛围,单独靠一个人的力量,无异于蚍蜉撼大树。对于测试工作,李华也有很多无奈。更多的时候,他只能以家庭事由为借口向学校领导请假,“很不光彩”地参加测试工作,只因这项工作并非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转机来自于泰州市“三进”工作的展开。市教育局出台了一个规定: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因为“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教师的影响尤其重要。”宋吕银对记者说。一时间,泰州市教师掀起了学普通话、用普通话的热潮。只有教师讲普通话,才能影响学生,进而影响家长和社会。其实,绝大多数教师的普通话都不是零基础,师范教育中都接受过普通话培训。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多数教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上课,但在纯方言氛围中,普通话的“存活率”很低。没过几年,方言在交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人逐渐忘记了普通话的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练习,参加普通话考级成为广大教师的首要选择。于是,李华成了“香饽饽”。“李老师,请你抽时间去给我们学校的老师培训普通话吧!”“李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幼’是发ou还是e啊?”在学说普通话的热潮中,李华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宣传普通话,而且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学校领导请假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学校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因为拥有一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最先受益的本校教师。漆老师跟李华搭班,教四年级数学。在李华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能使用普通话交流。有时候,漆老师觉得,学生的普通话说得比自己还好。按理说,高年级数学老师的普通话等级只要达到二级乙等就可以,但是漆老师不这么认为:“我跟李华搭班,他的普通话那么好,如果我的普通话太差,那学生怎么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漆老师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但考试结果是二级乙等。漆老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还不错,怎么没达到二级甲等呢?她想不明白,找到李华询问原因。“咱们学校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这么浓,你又是测试员,你帮我辅导辅导,我也要考个二级甲等。”漆老师跟李华说。听漆老师读了一些单词和句子之后,李华找到了原因:“你朗读字、词时,发音基本都准确,但是一说句子时,一些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不由自主地就冒了出来,普通话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说’的。”漆老师恍然大悟。她是个不服输的人,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她开始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讲课内容,反复听,寻找不标准的发音。她还坚持在办公室说普通话,请年轻老师随时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再一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她考了89分,属于二级甲等的高分。漆老师的故事并非个例,泰州市“三进”工作推开之后,每一所校园里都充满普通话的交流声,师师、师生、生生交流都坚持使用普通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听不懂教师讲课、学生说话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于诵读中积淀素养2010年暑假,张晓骊第一次踏入兴化市大邹中心小学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这所学校位于泰州市最北端,是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全校60多名教师没有一名荣获县市级骨干教师称号,没有一项科研课题,没开展过一次面向全市、县的教研活动……张晓骊是带着任务来到这所学校的,作为新任校长,他要改变学校的现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改变谈何容易,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当时,恰逢“三进”工作开展,张晓骊意识到,这可是一个改变学校的机会。他带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向教师们传达了这一消息,然而教师们的反应却让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种活动就是在城区树几个典型,‘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股风是刮不到我们这种地方的!”“我们何苦费劲折腾呢?”从这些“酸溜溜”的话语中,张晓骊听出了其中的无奈。看着教师们垂头丧气的表情,他的内心反而坚定起来。他的想法已不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而是要想方设法让这所学校的教师们扬眉吐气、充满自信。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必须从其自身的特色和资源入手。兴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被称为“小说之乡”。学校所在地大邹,古称“双溪”,旧时为兴化十大镇之一,大邹的老城小巷中,走出了郑板桥、刘熙载等古代先贤以及房干森、费宗波等一批当代文人墨客。在几百年来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邹中心小学也有一大批爱好文学的教师。何不把教师对文学的热爱与“三进”工作结合起来呢?张晓骊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就从文学诵读开始。在张晓骊的倡导下,一些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兴化当代名家的作品,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没想到,学生对于这些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兴趣十足,张晓骊又生出了一个新主意:编一本校本诵读教材,把教师的个体动作变成学校的常规动作,让诵读进教材、进课表。编教材?这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就凭我们这些人能编教材?”教师的疑问并非没有道理,编写教材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结构设置、材料选择、实施与评价、经费保障等,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尽管困难重重,但张晓骊依然选择一往无前。在张晓骊的鼓舞下,一批有干劲儿、爱好文学的教师加盟成为教材编写人员。他们广泛收集资料,从几十位兴化籍作家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分为低中高3个年级读本,分别以童诗、童话和散文为主题。3个读本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在试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历经大半年时间,校本教材《遥远的双溪》终于编制完成。这打破了这所学校从来没有校本教材的尴尬局面。这套校本教材还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他们认为对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有积极意义,主动出资编印发放给学生,并成为政府部门馈赠来宾的礼品。校本教材的编印引起了一系列积极的反响,这远远超乎教师们的预料。以此为突破口,学校“三进”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每天大课间3分钟集体诵读、午间15分钟“兴化作家作品”广播、每月一次诵读展示活动,孩子们诵着、读着、笑着,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光彩。同时,诵读也带动了普通话、写字练习。而张晓骊还有进一步的打算,以诵读的科研化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以诵读为主题,学校先后承办了泰州市名师送教活动、兴化市“三进”工作诵读现场观摩会、大邹学区青年教师乡土教材诵读研讨等活动,借助同课异构、现场讲评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这种氛围影响下,青年教师成立了读书班,间周进行诵读体会交流,读书、学习的种子深深植入每个教师的心灵。全覆盖的“三进”工作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弥补了教育科研、课程管理的空白,华丽转身,成为首批泰州市“三进”工作特色学校。“这不代表我们做得最好,而是因为我们在薄弱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成效,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将来我们会做得更好。”张晓骊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不仅仅是薄弱校,一些当地名校也在“三进”工作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高港实验小学是当地响当当的名校,社会声誉好,师资力量强。学校一贯重视诵读工作,但是做法比较简单――课外阅读,一次学生阅读的数量、成效都不好控制。怎么改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校长叶红。在一次随堂听课中,叶红发现了问题。语文老师按照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段落分析等步骤按部就班地上课,这时,有个学生嘟嚷了一句:“这几个字我们早就认识了,老师还讲?”上课的老师没有听见,但叶红却听得清清楚楚。她没有放过这个细节,深入调研后发现,全校多数的语文课堂都存在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就是在做无用之功。”叶红说。原来几年前,学校就开展了“科学认读”实验,学生的识字量远超课标要求。对于学生已认识的“生字”,教师却还在反复讲解,其实这部分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在与教师商议之后,高港实验小学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措施:整合课时,大量阅读。“语文和文学素养不是讲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叶红信心坚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高港实验小学的举措与“三进”工作不谋而合。整合课时之后,节省出来的时间全部用于诵读。学校将拓展的阅读篇目有计划地纳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和勤于积累的习惯,积淀文化底蕴。此外,学校还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教材,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规定适当的阅读量。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学生6年的课外阅读量由课标规定的145万字提高到300万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配上优美的音乐,由充满童真的孩子声情并茂地齐声诵读,孩子们或温婉或激昂的朗读引来与会者阵阵掌声;旁边的一群孩子正在端坐书写,他们书写的硬笔、软笔等作品或遒劲有力或清新俊逸,令人赏心悦目。这是2012年3月泰州市举行的“三进”工作现场会的场景,高港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诵读和书法展示活动中表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诵和读是并列的,以读为基础,以诵为形式,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学积淀等综合素质。”泰州市教育局语工处王艳处长说。
在“三进”中成就自我在靖江市外国语学校刚宣布启动“三进”工作的时候,刘艳有些费解:“说话、写字、诵读,这些不就是我们教师干的活儿吗?干嘛还要推进?”刘艳的想法代表了一批教师的疑惑,他们不理解教育局的做法,认为“多此一举”。但刘艳没有止步于自己的想法,她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解决疑惑。刘艳突然想到了学生的作业本。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她都非常头疼,不仅字写得歪七扭八,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学生还笑嘻嘻地称之为“火星文”。可是仔细想想,这能怨学生吗?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在讲解生字的时候讲讲笔画顺序,自己从没有专门给学生讲解过笔画的写法、字体的间架结构等知识。从这个角度讲,普通话和诵读也存在工作开展不彻底的问题。刘艳突然明白了,“三进”不仅是“进入”,更是有“进一步”的意思,将普通话、写字、诵读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随后,刘艳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学校网络论坛上,引来大批跟帖。“原本,我觉得‘三进’是多了一项负担,听刘老师这么一分析,就清楚了。”“看来‘三进’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工作啊!”认识上的改变带来行动上的突破。刘艳没让三项工作变成负担,而是巧妙地与学生的课业、学业结合起来,让三项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她从小处做起,在班里每天坚持举行“3个3分钟活动”:晨读3分钟、课前3分钟、练字3分钟。“我今天推荐的词语是‘翩跹’,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晨读3分钟的时候,学生可以向大家推荐好词,还可以推荐成语、歇后语等。能向别人推荐一个新的词语,学生们都非常自豪。语文课前3分钟是诵读小诗的时间,“你是一只小狐狸,聪明有心计。从乌鸦嘴里骗肉吃,多么可爱的主意……”这些小诗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往往读过一遍,学生就能记住一半的词句。对于练字,刘艳从不贪多,每天3分钟,学生工工整整地临摹4排字就可以。别小看这每天短短的3个3分钟,日积月累,效果明显。学生们的词汇量大大丰富,语感也得到了提升,在学校组织的写字评比中,他们班的成绩名列前茅。孩子们说普通话、读书、写字的兴趣浓厚了,每天都在比谁又学到了一个新词,可是这种相互比较的风气逐渐蔓延到生活中,慢慢地,他们开始攀比谁的书包好,谁的文具盒贵。如何把这种不良的攀比习气引导到正途上来?刘艳又动了一番脑筋。她在班里发起了“评选藏书小明星”活动,每个学生都领到一张表格,在上面填写家里藏书的数量和种类。表格收上来之后,刘艳大吃一惊,有的学生填了2000本,有的学生填了1000本,“你们可别吹牛,老师可要调查的。”刘艳随后发给学生一张跟踪调查表,要求家长签字、居委会证明,并要用照片加以证实。这么一来,学生纷纷来找刘艳:“刘老师,我家的藏书数量需要改一改。”最终,评比结果揭晓后,藏书最多的学生共有500本书,他是班级公认词汇小达人、作文小达人,“你们家那么多书啊!怪不得你每次都有新词推荐给我们呢!”“回家我也让爸爸妈妈多买书看。”这项活动也刺激了家里藏书少的家长:“刘老师,太惭愧了,今后我们一定多买书,多读书。”不用刘艳多说,学生们开始以藏书、读书为荣,班级风气逐步扭转。刘艳发起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响应,得以在全校范围开展。“这可以给家长一个正确的引导,也可以把‘三进’工作拓展到家庭,扩大了辐射面。”靖江外国语学校的校长缪明灿说。在刘艳等一批教师的努力之下,靖江外国语学校被评为首批“三进”工作示范学校。“三进”工作不仅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也激发了教师的智慧,让他们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聪明才智,有创意地开展工作。一天自习课上,兴化市实验小学的顾文艳无意中走到一个学生身边,学生看到老师来了,赶紧把一个本子塞到了抽屉里。“藏什么呀?难道是私人日记,不能让老师看?”顾文艳带班一向宽松,时不时会和学生开个玩笑。学生笑笑没有说话,同桌替他说出了原因:“老师,不是日记,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顾文艳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四年级的孩子能创作长篇小说?“真的老师,咱们班好多同学在写小说呢!”这引起了顾文艳的兴趣,她想看看班里到底有多少孩子在写小说。“正在写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们自豪地举起了手。顾文艳仔细数了数,一共20多个,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让顾文艳又惊又喜,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之所以能出现今天的效果,这与顾文艳坚持开展诵读儿童诗密不可分,其中的灵感来自于她的儿子。有一次,她带儿子出去玩,儿子突然说:“天是云的家,云是雨的家。为什么会下雨?雨宝宝要出来玩。”顾文艳听后觉得很新奇,便问儿子:“这是幼儿园阿姨交给你的新儿歌吗?”“不是啊,是我自己想的。”顾文艳惊讶于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孩子天生就是诗人,我们应该保护孩子这种诗性的语言。”有没有一种适合儿童吟诵、欣赏、阅读的诗歌呢?反复寻找之中,儿童诗进入顾文艳的视线之中。在“三进”工作中,兴化市实验小学非常重视诵读活动,但也尊重教师的个性,在统一规定的诵读材料之外,允许教师有“自选动作”。顾文艳把儿童诗作为主要诵读素材,因为儿童诗“离孩子最近”。“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每天早上,顾文艳都要领孩子们读一首儿童诗,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儿童唯美的世界中。因为内容、语言、想象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孩子们对儿童诗的喜爱超乎寻常。有时候,孩子们闹腾得厉害,顾文艳会佯装生气,“要挟”孩子们:“如果你们淘气,顾老师就不读儿童诗了!”学生们一听急了:“老师,一定要读,我们会好好表现的。”随着诵读量的增加,顾文艳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说出来的话越来越有诗意。一天,一个孩子跟顾文艳说:“顾老师,你知道吗,我睡觉的时候,只关门,从来不关窗,不拉窗帘。”“为什么呀?”顾文艳问道。“我怕月光进不来。”多美的意境啊,这不就是一首诗吗?“睡觉我从不关窗因为我怕月光进不来”顾文艳把这首小诗寄给了《中国童诗》杂志,竟然发表了,孩子们朗诵、创作童诗的热情越来越高了。顾文艳在教室后面专门设置了一个“童诗专栏”,每当孩子们说出有诗意的语言,顾文艳就鼓励他们写成童诗,贴在“童诗专栏”中,并择优投给各种报刊。顾文艳的做法鼓励了孩子创作的热情,随着年级升高,他们的创作体裁也转向了小说领域。长期的坚持结出了累累硕果,顾文艳和她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儿童诗,她在童诗教学方面的成果获得了得到大家的认可,多次在兴化市开设儿童诗诵读、创作示范课,被冠以“泰州童诗第一人”的雅称。此外,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儿童诗阅读欣赏与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也顺利立项。“‘三进’工作不仅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成就了我们。”顾文艳感慨地说。
在泰州采访,记者分明感受到,“三进教育”的春风已然吹遍泰州中小学校园,处处萌动着勃勃生机。高港区汪群小学地处偏僻农村。在这所简朴而整洁的乡村小学,校园甬道旁,教学楼走廊上悬挂着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微笑面对他人,让校园充满阳光”;“自律中提升修养,参与中获得体验,合作中获得真知,质疑中开启心智……”每个教室前面都摆放着教师的粉笔字作品。“不是因为今天你们来才这样,天天如此。从校长到老师,周一到周四,每天坚持练习一小时粉笔字和毛笔字。”质朴的张铁根校长向记者介绍。学校的食堂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书法教室。2月的苏北,春寒料峭,孩子们小手、小脸冻得通红,但他们依然手执毛笔,在古典乐曲的伴奏声中,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练习毛笔字,楷体、隶书、颜体、瘦金体……尽管练习不到一年时间,但笔下已颇见功夫。“这里有十几个学生在江苏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金奖,你看,校园里的那些书法条幅,都是孩子们的作品。”张校长指着窗外,神情自豪地说。每天半小时,孩子们都能沉浸在书法这件美好的事情中,不必机械重复地做作业,他们的童年时光,无疑是幸福的。在兴化市实验二小,正值学校大课间操集体诵读。校园的操场上,清晨的阳光下,一群生命拔节的孩子朗声投入地诵读,韵味悠长地回荡在空中。师生从《三字经》、《弟子规》、《老子》、《论语》等经典以及童谣、童诗中选取适合集体诵读的内容,每周一句,每天利用大课间操3分钟时间,集体诵读。学校把这样的诵读,作为一种仪式,让孩子们感受诵读的氛围。这样的仪式,必将引起他们对文化的尊重,对语言的尊重,对经典的尊重;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声音,将在他们的童心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并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责任编辑&&任小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话考试网上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