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村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名胜古迹

小史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小史店
方城县小史店镇位居南阳东大岗最北端,处于南阳、平顶山、驻马店和叶县、舞钢、泌点阳、社旗“三市四县”结合部,南依桐柏山,西临伏牛山,是淮河流域甘江水系发源地,境内三分平原、三分山、三分丘陵、一面水,土地肥沃,滩地丰富,素有“小盆地”之称。古&&&&称闸山县位&&&&于南阳市东北边陲
小史店,古称闸山县,又称小赊店,位于南阳市东北边陲,距方城县东南35公里,属三市(驻马店、平顶山、南阳)四县(泌阳、舞钢、社旗、方城)结合部,镇域面积277平方公里,小史店耕地13万亩,辖42个行政村,464个村民组,8万人。
小史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小史店本名'小赊店',起自淮河古渡--北午渡口至荆襄平原之陆路驿道必经于此,现驿站遗迹犹存。旧时,来往于北午渡口和赊店重镇的丝绸、盐担及茶药客商均须在此小憩,因小镇民风淳朴,童叟无欺,又小于西南90华里的赊旗店(今社旗县),故被冠以'小赊店'美称。后因口讹笔误,随演变为现名。小史店镇已有千年历史,北宋时置闸山县,治所于寺门,元初而废,1994年10月撤乡建镇。这里自古以来是商贾、兵家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几经兴衰。明未清初,战祸不止,商旅不行,民生凋弊;康乾时期,渐转复苏,乡民多以丝蚕、中草生药为业;民国初年,中草生药市场尚与省内禹州、百泉齐名,柞茧丝绸远销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寺门药市、丝绸商行、惨遭日本战机轰炸,死亡商贾数百,财帛无计,此业再难复兴。地理小史店地形地貌丰富多彩,自然特征类型俱全。境内三面环山,山、岗、平各占1/3,素有“山区小盆地”之称。1958年建小史店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建镇。2010年,面积277平方千米,人口7.8万,辖北园、贾沟、龙凤岗、二郎店、舒庄、周庄、联沟、三岔口、张滹沱、陈滹沱、大李庄、杨洼、桂河、赵郎庄、河西、彭楼、梁庄、后魏楼、林场、张二强庄、申营、付老庄、刁庄、寺门、郝庄、水牛庄、魏庄、砚台岗、王楼、屈庄、山张、大岭头、魏岗、阎庄、五星、后刘庄、娄庄、大毛庄、东沟、徐房庄、小殷庄、殿楼42个行政村。
村代码:~200北园村 ~201河西村 ~202彭楼村 ~203良庄村 ~204后魏楼村 ~205林场村 ~206张二强庄村 ~207申营村 ~208殿楼村 ~209老庄村 ~210刁庄村 ~211寺门村 ~212大林头村 ~213山章村 ~214屈庄村 ~215王楼村 ~216魏庄村 ~217郝庄村 ~218水牛王村 ~219后刘庄村 ~220阎庄村 ~221徐房庄村 ~222东沟村 ~223大毛庄村 ~224五星村 ~225娄庄村 ~226小殷庄村 ~227赵郎庄村 ~228大李庄村 ~229陈滹沱村 ~230杨洼村 ~231桂河村 ~232张滹沱村 ~233三叉口村 ~234联沟村 ~235舒庄村 ~236二郎店村 ~237贾沟村 ~238龙凤岗村 ~239魏岗村 ~240砚台村 ~241周庄村小史店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年降水量877mm,无霜期220天。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和类型俱全的自然特征,使这里盛产桃、梨、猕猴桃、甜柿、板栗、核桃等水果、干果,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小史店人民养成了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油菜、芝麻、红薯、烟叶等农作物和饲养黄牛、山锦羊、生猪等畜牧业的良好习惯。近年来,通过引进江浙等地先进技术,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食用菌种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小史店镇的新兴支柱产业。小史店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大理石、花岗岩、铁矿、铅锌矿、建材沙料、金矿石、钾长石、麦饭石储量丰富。其中以花岗岩储量最大,约10亿立方米,硬度在6.5—7.0之间,大部分地处平坦区,交通便利,易开采。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石材需求量巨增,极巨开发潜力。磁铁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矿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张行庄、殿楼两个自然村。小史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西北距豫301线—许平南高速25公里,东距焦桐高速15公里,省道高兰线和县道黄羊线呈十字交叉状穿境而过,4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全镇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80多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辖区内通讯网络、互联网和信息网沟通迅速便捷,电力资源丰富。小史店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小史店是汉文化的发详地之一,二十四孝郭举埋儿、王莽撵刘秀等故事传说源于此。西南有神奇千年变异古树羊不奶树,西部有天然氧吧马连沟自然生态园,南部有黑龙潭大瀑布,东北有圣井寺温泉,中部有北魏时期的古建筑寺门遗址,东南有香山佛沟摩崖石刻造像。佛沟摩崖造像位于镇区东南7公里的香山山腰,原建有香山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沟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分别镌刻于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上,总计32龛138尊。造像线条简洁古朴,雕刻技法与汉画像石刻极其相似,年代悠远,是佛教传入中原的早期作品,被誉为丝绸之路源头的醒目地标。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友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杨忠以及国内佛教石刻研究专家都曾多次专程到佛沟考察。日,《神秘的巨石佛像》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百科探秘》播出,轰动大江南北。小史店镇位于方城县东南部。面积277平方千米,人口7.1万人(2004年)。辖北园、河西、彭楼、良庄、后魏楼、林场、张二强庄、申营、殿楼、老庄、刁庄、寺门、大林头、山章、屈庄、王楼、魏庄、郝庄、水牛王、后刘庄、阎庄、徐房庄、东沟、大毛庄、五星、娄庄、小殷庄、赵郎庄、大李庄、陈滹沱、杨洼、桂河、张滹沱、三叉口、联沟、舒庄、二郎店、贾沟、龙凤岗、魏岗、砚台、周庄42个行政村。全面推动城镇化进程。一是科学长远规划。镇党委、政策不惜重金,聘请市、县规划设计专家对镇区规划进行修编设计,把小城镇建设放到全县乃至“三市四县”结合部的大框架中规划建设,把集镇周边5个行政村19个村民组全部纳入镇区范围,并把毗邻四县的3个村10个村民组纳入规划范围,着力建成边缘贸易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镇。计划到2010年,镇区面积扩大到4.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2.4万人。规划开通镇区内文化路、福利路、健康路,形成三横五纵的城镇框架,同时兼顾房、路、树、类、景、供水、电力、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二是大动作推动大建设、大经营。近两年,镇政府累计投资320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开通了长1800米、宽35米的新大街金融大道。2003年,借助修建县、乡道路之机,铺油改造镇区路面1.2公里。采取“政府投一点、商(住)户捐一点,部门筹一点”措施,筹资100多万元,安装路灯1700米,人行道铺设彩砖2700平方米,绿化街道450米,改善排水设施1700米,建成蔬菜、小百货2个专业市场。出让新街两侧土地,回拢建设资金360多万元,实施政府办公地址搬迁。目前,新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已完工。三是强化管理。成立了10人的城镇建设和15人的市场管理专业队伍,购置洒水车,实现街道“绿、洁、畅、亮、美”。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一星级小城镇,2005年又入选全市50强备选乡镇。小史店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小史店是汉文化的发详地之一,二十四孝郭举埋儿、王莽撵刘秀等故事传说源于此。西南有神奇千年变异古树羊不奶树,西部有天然氧吧马连沟自然生态园,南部有黑龙潭大瀑布,东北有圣井寺温泉,中部有北魏时期的古建筑寺门遗址,东南有香山佛沟摩崖石刻造像。佛沟摩崖造像位于镇区东南7公里的香山山腰,原建有香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沟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分别镌刻于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上,总计32龛138尊。造像线条简洁古朴,雕刻技法与汉画像石刻极其相似,年代悠远,是佛教传入中原的早期作品,被誉为丝绸之路源头的醒目地标。佛沟摩崖石刻[1]
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友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杨忠以及国内佛教石刻研究专家都曾多次专程到佛沟考察。日,《神秘的巨石佛像》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百科探秘》播出,轰动大江南北。产业规模良性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新发展以桃、柿、杏、板栗为主的小杂果2万多亩。通过与双汇集团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推动畜牧养殖业步入快车道。目前,生猪年饲养量达8万多头,山、绵羊年饲养量达10万多只,黄牛年饲养量达6万多头,形成林果和畜牧养殖两大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矿产业。实施“工业强县、双引三联”战略,多措并举,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止目前,建成项目4个,总投资2250万元,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6020万元,洽谈项目3个,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在县委、政府多次观摩评比中,小史店镇招商引资工作均居乡镇之首。三是依托农业资源建市。目前,沿周边村建成农产品购销市场2个,在镇区建成木材加工市场2个,建立生猪销售协会1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20人。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100多万元,开展马连沟旅游资源。目前,修建道路12公里,种植油桐1200亩,花椒600亩,建成太阳能供电设施1处,沿天然湖区建成了集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同时,聘请省旅游和植物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加强对佛沟摩崖造像、黑龙潭风景区、圣井温泉等景点连线开发。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通过多方争取,省道高兰线即将开工建设。史(小史店)象(象河乡)路即将铺油通车,史(小史店)下(下洼乡)路已获准立项。借助“村村通”建设机遇,自镇区通住19个村的4条主干道38公里已建成通车,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网。科技、教育、卫生“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41260万公斤,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迎接“普九”验收为动力,教育事业投入资金304.5万元,新建楼房260间,改造危房102间,购置计算机186台,教学仪器2.5万件(套)。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卫生院病房大楼。争取上级资金1400万元,修建移动通讯塔3座,全镇消除了通讯盲区。罐扁食:上等的瘦肉做陷,配以新鲜的蔬菜,精粉和面做皮包成精致的小饺子,用特制的酸辣汤煮熟,盛在大罐子里,沿街叫卖;吃的时候放点葱花,芫荽,淋上几滴香油,味道酸辣可口香而不腻,让人回味久远。
焦叶:先把面用温盐碱水加上调料和成团,揉筋了,再用擀面杖擀成均匀的薄面片,最和切成条,两面蘸上芝麻,在油锅里炸制而成。吃起来香脆可口,百吃不厌。
小史店的热豆腐:人见人爱,百吃不厌原料是新新鲜的热豆腐,配上秘制的辣椒酱,现做现吃,回味无穷。粉浆面条也是不错的选择,最后一定要尝尝懒豆腐。
:藿香,韭菜叶,切得粉碎,用香油和以盐、碱,又把豌豆浆用白布过细,葱花在锅里炒开,把面条下到锅里,再把菜料拌入,喝起来味美可口。[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繁昌有什么风景名胜、历史遗迹_百度知道
繁昌有什么风景名胜、历史遗迹
提问者采纳
目前,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文革时遭破坏,塔中空。此阁乃清嘉庆年间繁昌知县洪占鳌为纪念抗清名将黄得功战死板子矶而修建的、绘画等手法,建筑面积214平方米,进深三间,面阔三间,高约9。【板子矶古建筑群】位于荻港镇境内,整个建筑保存较完整,明万历时建。屋内采用雕刻.6米。大成殿为木架结构,可盘旋而上、古墓100多处,装饰华丽,现存二级),部分建筑饰有缕雕精美图案。【夫子庙】位于城关第一小学内。其中。夫子庙原是一组古建筑群。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七年(1812)重修、二级文物150作件,建筑面积约446平方米,重檐翼角,全县共发现古文化遗址84处。2004年12月、各种文物标本近万件,清嘉庆为长江三十六名矶之一,有砖砌石阶,阁高二层,地下文物丰富。【章家祠堂】位于孙村镇章村。该建筑面阔五间。在庵的东南,清中期进行过大修、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出土和征集各类珍贵文物2000多件,始建于明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矶上有明万历30年(1602)修建的古塔一座(原为七级,平面呈正方形,古迹众多,进深三间。现仅存大成殿及泮池,繁昌县被文化部,塔身呈六角形,是黄公阁,有鹊起庵一座。在塔的南面,国家一、古建筑7处繁昌县历史悠久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风景名胜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没去过,到百度查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韩村河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韩村河镇
韩村河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北与石楼镇、周口店镇相连;东接琉璃河镇;南与河北省涿州市和长沟镇比邻;西与大石窝镇、张坊镇、霞云岭乡接壤。镇政府距区政府约22公里,距北京市市区约47公里。面积100.67平方公里。境内交通十分发达,京保路、京石高速、京九铁路在东侧穿过,房易路、京原铁路、107国道、双郑路穿镇而过,岳李路、岳圣路横贯东西,北京七环路和城市轻轨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辖1个社区、27个村委会。韩村河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状况良好。同时韩村河镇境内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行政区类别镇所属地区中国北京电话区号010邮政区码102406人&&&&口约4万人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著名景点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门生态园、韩村河旅游景村
韩村河镇辖1个社区、27个村委会(韩村河大自然新城社区、东营村、赵各庄村、西营村、小次洛村、、西东村、曹章村、、潘家庄村、郑庄村、崇义村、五侯村、岳各庄村、尤家坟村、东南章村、西南章村、、二龙岗村、皇后台村、天开村、东周各庄村、西周各庄村、上中院村、下中院村、孤山口村、圣水峪村、罗家峪村)。韩村河镇是2002年1月根据房山区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韩村河镇和岳各庄镇合并建立的。
原岳各庄镇的历史沿革为:1953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并为长沟,1960年成立五侯人民公社和天开人民公社,1964年五侯、天开两公社合并为岳各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岳各庄乡,2000改为岳各庄镇。1958年属周口店地区,1960年属房山县,1987年属房山区。
原韩村河镇历史沿革:1961年从长沟划出,成立赵各庄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为东营乡,2000年更名为韩村河镇。
原韩村河镇历史沿革:1961年从长沟人民公社划出,成立赵各庄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为东营乡,2000年更名为韩村河镇。
全镇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圣水峪、太湖的香椿在全区享有盛名。
域内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与长沟镇接壤地带,矿种以白云石为主。各种产业并存,并已发展为多元化、产业化。农业以韩村河高科技蔬菜园区和各具特色的养殖小区为主导,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建筑业以国家特一级建筑企业“韩建集团”为代表,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快速发展的势头,始终占据着全镇经&济的支柱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带动建材业发展的作用。旅游业以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小康村“韩村河村”为代表,以“韩村河3A级文明旅游景村”和国家级“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辐射天开辽塔、皇后台伊桑阿墓等众多名胜古迹,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1949年前有2所小学。中国新闻进修学院分院也在该镇。还有1所驾驶培训学校。全镇有1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有敬老院1所。北京第二精神病疗养院(现已迁出),总后278医院亦设于域内(现已迁出)。
皇后台村南有清代大学士伊桑阿墓,现存华表、石碑、石狮、石坊等文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方山在镇域西北部,奇峰陡峻,古木参天,古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庵”之胜,为京郊著名游览胜地。该山古称六聘山,又名红螺,山上云水洞是我国长江&以北较大石灰岩溶洞之一,洞内溶岩景象万千,是一座天然艺术宫殿。天开村南有辽建古塔,孤山口村有周吉祥塔和,分别是市、区重要文物保护古迹。原&房山政协&委员,和平解放北平时的国民党11名谈判代表之一的郭维农(树堂),其原&籍为五侯村人。
1939年曾发生水灾。1976年唐山地震时,五侯村是全区损失最重的村庄之一。
该镇交通方便,房易公路(房山至易县)、周口店至张坊公路皆通过镇境,房易公路在岳各庄设汽车站。良乡至圣水峪公路通公共汽车。镇属各村皆有公路。京原&铁路亦东北而西南穿过镇境中部,设有孤山口车站。韩村河镇位于房山区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用地面积。最高点为降蓬山,海拔808.3米,最低点在潘家庄,海拔31.2米。地貌类型多样,山场面积广阔。土壤主要为褐土、淋溶性褐土、碳酸褐土,东部平原为土质深厚的壤质褐土。土质优良,保肥、保水能力强。韩村河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年平均降水量为635毫米,夏季多雨,降水量占全年的76%。年平均无霜期为185天,日照时数为28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2%。冬春多偏西北风、北风,夏秋多偏南风,年平均风速3.5米/秒。境内河流主要为(上游为牤牛河、瓦井河),自西向东流经全镇域后注入琉璃河镇境内的大石河。镇域地表水、地下水较为丰富,水质较好,地表水储量为600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600亿立方米。有天开水库和龙门口水库等中小型水库两座。天开水库为中型水库,位于天开村西北部,控制流域面积48.5平方公里,总库容147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135万立方米,坝长250米,最大坝高24.5米;龙门水库为小型水库,位于龙门口村西,控制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总库容500万立方米,水库按照10年一遇标准设计,坝顶高程105米。野生动植物资源: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上方山景区最为明显,该地区拥有具有上方山三宝之称的香椿、黄精、拐枣等200多种珍惜植物,名目古树,种类繁多,堪称华北之最。此外,还有松鼠、枭等50多种珍贵野生动物。
矿产资源:韩村河镇内矿产资源较多,但是储量较低。有、、、页岩石等10余种,页岩储量较为丰富,达到5000多万吨。
土地资源:韩村河镇总面积为1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3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5.8平方公里。草场20000多亩。
林果资源:韩村河镇拥有果园4000多亩,经济林10000多亩,有、、、等20多种干鲜果品。
水资源:及较多。地表水主要包括龙门口水库和韩村河千秋湖的储水,总量达到600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600亿立方米。在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很小,只占总产值的4%,2003年农业增加值为4000万元,其中,牧业、种植业和林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7%、37%和6%,这表明农业正由种植主导型转向农牧结合型,林业产值比例较小,与资源结构不太匹配。在韩村河镇的经济结构中,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占总产值的69%,2003年工业及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以韩建集团为代表的建筑业,发展十分迅速,拥有23个工程分公司,25个直属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装饰装潢、市政工程、水利水电等10多个门类,已发展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大,仅为27.63%。由于以前的基础较低,基数较小,使得三产发展显得较为迅速,其所占比例2003年比1994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产值从1994年的338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9亿元。从结构上看,、、商品批零业分别占第三产业总值的40%、40%和20%。农村人口从业人员15829人,占总人口的41.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5480人,工业人口2401人,建筑业人口3564人,运输业1512人,服务业973人。2000年全镇6岁以上人口为36811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的有29117人,占79.1%,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有4414人,占11.26%,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89人,占1.06%。韩村河镇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景区有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门生态园、韩村河旅游景村等。其中,上方山景区面积为353.3公顷,位于镇域西北端。自古为中国北方自然、地质、佛教文化名山,属余脉,大房山支脉,最高峰紫金岭海拔860米,为全国二十家重点示范国家森林公园之一。上方山景区有九洞十二峰,其兜率寺为千年古刹,中的——通天柱为亚洲最高石笋,旱龙潭天坑是我国三大天坑之一,为北方首次发现。龙门生态园景区有龙门口水库、墓、天开塔等文物古迹。韩村河旅游景村资质为国家三A级,是著名的京郊第一村、乡村都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1]韩村河镇有3所中学,12所完全小学,拥有教职工488人,在校生5800名,有幼儿园1所,学前班26个。有影剧院一处,健身场地21处、健身房8处,篮球场20处,足球场6处,羽毛球场4处,乒乓球台24个。拥有中心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有医护人员63名,病床75个,拥有B超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水平较高,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有敬老院1所,另外,北京第二精神病疗养院也坐落在境内。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长治有哪些名胜古迹?
长治有哪些名胜古迹?
沁县& 南涅水石刻馆 在二郎山上。 你来了我带你去。& QQ
的感言:哈哈、你回答横有意思。所以就采纳啊
其他回答 (4)
潞安府城隍庙&在长治市东大街北隅。主要建筑城隍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建筑。各殿顶上皆以五彩琉璃装饰,釉色绚丽。上党门&在长治市内西南隅。是古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门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侧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是一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廷式古建筑。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城廓尽入眼帘。观音堂&在长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庄。古柏廷拔,殿堂玲珑。明万历十年(1582年)创建,至今完好。殿内塑像满布,或设在坛上,或悬于半空,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居中,周围十八罗汉环绕,两侧雕二十四诸天,神态各异。上部为十二圆觉菩萨,分别驾麒麟、狮、象等兽,造形秀美,姿态娴静。再上悬有天宫楼阁、西方圣境,前面还有四大天王、护法金刚、帝释、供养人等,共400余尊,并附以龛阁装修,金碧辉煌。丈八寺塔&在长治市区东南13公里荫城镇桑梓村。丈八寺规模较小,平面布局为唐代形制。塔在院内西南角,为唐代建造,平面方形,通高约30米。塔身共9层,塔内为一正方形空筒,各层皆设木制楼板。崇教寺&在长治市区北10公里马厂乡故驿村。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太宗降旨修建殿宇50间,造佛像15躯。后寺院逐渐残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本村人士修殿宇3间、东廊房5间。乾隆三年(1738年)又予重修,并造今存之碑。寺内有宋建大殿。任环墓&在长治市城区。神农庙&在长治市郊区。滴古寺寒泉&在长治市郊区滴谷寺村。新石器璧头遗址&在长治市郊区梁家庄。潞城市原起寺&在潞城市区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巅。始建于唐天宝六载(747年)。院前竖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殿西矗立北宋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巍峨凌云。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雕飞檐斗拱,形状各异。塔顶安装8个铁人,闪闪发光。殿前4根方形石柱撑起一间香亭。登寺远眺,群山环抱。潞子婴儿墓&在潞城市西流乡潞河村。北魏摩崖造像遗迹&在潞城市城关东南10公里黄池村。长治县龙泉寺&在长治县城南2公里南王庄村。传说始建于唐代,有造像碑为证。应是金重建;元、明、清多次重修,始成现状。寺宇规模不大。殿内两山墙上各嵌石造像碑一块,完好无损,上雕佛像一组,佛像结跏趺坐,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共5尊,面形丰满,线条柔丽,极富唐风。寺外西北角有元至正年间()比丘尼首坐塔,平面方形,高2.3米,上刻佛像、序文和陀罗尼神咒,造形秀美,雕工精致。洪福寺&在长治县城南10公里李坊村。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始建。其中眼光殿和罗汉殿为宋金遗构,余皆后人重建。梁枋、斗拱和拱眼壁上彩绘精致,色泽纯朴浑厚,可谓佳作。法云寺&在长治县城南12公里西八义村内。创建于唐,宋、元、明各代均经重修。现存前殿为宋代遗构;后殿明代重修,尚保存元代风格;其余厢房配殿等皆为明代重建。玉皇观&在长治县城南20公里南宋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观。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皆有修葺。布局灵活,体形富于变化。其中五凤楼和西配殿是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重建。五凤楼建造最佳。楼顶琉璃脊兽完好无损,龙、凤、人物、花卉等皆为明万历年间()作品,制作精细,色泽鲜艳,是我国琉璃构件中的佳作。正觉寺&在长治县城西北10公里看寺村。俗称大寺。寺名取佛经中“登上正觉彼岸”之意。东接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寺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元、明都有修葺。梁架规整,结构简洁合理,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长治西街的上党门
武乡太行龙洞&&&&&
出来上门说的长治市和长治县的外,+上长治地区内所有县区的名胜古迹~!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15公里崔庄岭。南向,中轴线上分列舍利塔、圆觉殿和后殿。圆觉殿中砌一凹字佛台,本尊释迦佛像高坐方形莲台上,文殊、普贤左右列坐并分站两躯护法金刚。两次间各塑圆觉像6尊,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口角,造型优美,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塑造。1986年因原址地形裂陷,故迁至崔庄岭前。
舍利塔 在法兴寺内。又称石殿。唐咸亨四年(673年)建。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安拱形石板门,重檐楼阁式。下层内槽可绕行一周,四壁有壁画。室顶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整个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此制为我国现存古塔中所仅见。
崇庆寺 在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紫云山脚下。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寺前松柏簇拥。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后两院,后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横眉怒目。千佛殿内有佛、菩萨像3尊。西配殿内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垛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塑造技艺甚佳。
北高庙 在长子县城关镇北。
商周文化遗址 在长子县城关镇北。
乐阳古城遗址 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广化寺 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太皇宫 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殷商文遗址 在长子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谷村。
明代尚书暴昭墓 在长子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谷村。
七宝塔 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大云寺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原为7层,现存5层,高6米。下三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雕宝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此塔设计精巧,雕造颇佳。
&大云院* 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现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及两庑,均是清代建筑。大佛殿为五代遗构,九脊顶满覆琉璃,巍峨壮丽。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咸平二年(999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寺内历代碑刻甚多。
天台庵* 在平顺县城北25公里王曲村口坛形孤山上。庵院不大,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西临漳河,东南北三面农舍鳞次栉比,一望平畴,绿草如茵,树木苍翠。佛殿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呈唐建风貌。
龙祥观 在平顺县城西北40公里王曲村。东倚高山,西临漳水,林木苍郁。观依山建造,坐北向南,阁身3层,叠筑在山坡上。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礼部尚书牒文奏请,赐额“龙祥”,明清时扩建修葺。
明惠大师石塔 在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红霓村。村落不大,四面环山。塔建于红褐色的紫峰山下海慧院遗址上。塔背嵌有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刻记,记明惠大师一段轶事,谓唐乾符四年(877年)他住持海慧院,有人报说保广要杀大师,师云:“吾久于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诛,偿宿债矣”。是年正月十三日果然被杀。后由弟子崇昭等捧舍利,奉潞州节度使命建塔。高丈余,塔身雕有金刚像,肌肉丰满,刚劲有力。
龙门寺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龙门山腰。此地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清又局部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3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金灯寺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河南林州交界的林虑山巅。四外群山起伏,山坡树稀草薄。全年有三个季节在云雾之中。创建于北齐,重建于明代。初名宝岩寺,后因萤光夜飞入寺,改称今名。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平面东西构成长条五进院落,建筑有关帝庙、钟鼓楼、聚仙楼等,最后有大佛殿3间。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其中最大的称水陆殿。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
金灯寺石窟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山崖上。最大的洞窟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百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方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12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
虹梯关铭 在平顺县城东12公里北滩村。立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高2.5米,宽2.2米,厚0.27米,上镌刻设立虹桥梯、玉峡二关之缘由,碑文由明嘉靖年间()兵科给事中夏言亲书,文字精练,仅用198字高度概括了嘉靖二年潞城青羊里农民陈卿率众揭竿起义之事。
九天圣母庙 在平顺县城西北15公里北社乡河东村。寺区四面环山,始建于宋末元初。据碑文载:“光武帝刘秀兵困于此,有一老妪提壶携浆,入堂慰问。虽之一篮一壶,千军万马食之有余,邑人谓之圣母显灵也,随筑庙塑像而祀之。”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创建舞楼,清代重修。庙内正殿为宋代遗物,檐下斗拱疏朗。现存献殿、东西配殿是元代建筑。梳妆楼为清代重修。存有碑碣20余通,最早的一通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重修圣母庙石碣。
仙堂寺 在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仙堂山腰。四面环山,松柏苍翠,泉水蜿蜒寺侧。寺址内外,五泉涌出,故又名五龙寺。创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寺外右侧观音洞自成一局,石阶陡峻,林木耸峙。西北里许山崖如削,崖下建娲皇阁一座,宽5间,高3层,构造奇巧,周围高山峻岭相衬。明永乐进士李浚《咏仙堂寺》诗有“此是蓬莱真境界,更于何处觅仙堂”句。
金五龙庙 在襄垣县城关镇。
永惠桥 在襄垣县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旧址 在襄垣县城关镇。
宋韩庄庙 在襄垣县城关镇北14公里下良村。
清化成寺 在襄垣县城关镇北14公里下良村。
圣寿寺 在沁源县城西北18公里灵空山峪。唐乾符六年(879年)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避黄巢起义到此,景福二年(893年)建寺隐之,并削发为僧,谥封先师菩萨,寺称先师禅院。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改今称。明清重建始成现状。寺居崖下,因地建造,规模严整,布局奇特。殿内木雕为清制,精巧玲珑。寺外东钟楼矗立山头,小茅庵悬于崖间,仙峦二桥横跨深沟细流,供游人往来。
灵空山 在沁源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上松林密布,远望千峰叠翠,四周峭壁如削。山中有圣寿寺,坐落在悬崖腰畔。山上寺院、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经历代修缮,至今尚存,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颇为壮观。山幽水清,云霞缭绕,为天然胜景。
白马天神庙 在沁源县城关镇东北43公里景风村。
石佛院 在沁源县城关镇东北43公里景风村。
文昌楼 在沁源县西北王陶乡境内。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沁源县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日报社旧址 在沁源县城关镇南15公里柏木村。
老爷山 在屯留县城关镇西北14公里老爷山。
七星台文化遗址 在屯留县城关镇。
定灵寺 在屯留县北余吾乡。
石佛寺 在屯留县北余吾乡。
上党战役陈赓司令员指挥所旧址 在屯留县城关镇西北14公里西村。
文庙大成殿 在黎城县城关镇。
宋城皇庙 在黎城县城关镇。
明洪福寺 在黎城县城关镇东北9公里东阳关。
会仙观 在武乡县城东南25公里监章村。寺区山峰叠嶂,漳水潺潺。会仙观筑于长流不息的涧水边上,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已有,明正德、嘉靖时屡有修葺。现存建筑20余间。整座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山明水秀。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在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和砖壁村。抗日战争时,八路军总司令部曾在两村驻扎一年多,是华北各解放区的指挥中心。王家峪位于洪水河南岸的一条狭谷中,夹岸丘壑起伏。旧址在村北相连的三座民居中,傍山而立。砖壁村在王家峪之东,相距约10公里。位居太行山腰,背依群山,峰峦环绕,前临深谷狭涧,素有“砖壁天险”之称。
北良侯摩崖石刻造像 在武乡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东良乡北良侯村。
清古楼-四佛塔 在武乡县城关镇内。
张村古生物古石区 在武乡县石北乡。
清古楼-四佛塔 在武乡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中共华北局政治部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部旧址 在武乡县贾豁村。
普照寺 在沁县城西8公里郭村乡开村西隅。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唐、金、明三代均予以修葺或重建。抗日战争时,庙宇被日军毁坏,仅金代所建大殿幸存。殿内原有壁画,已毁。
大云院 在沁县城西10公里郭村乡郭村。创建于宋,扩建于金,元、明、清各代均予以修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大云院为一进二院,现存前后殿各3间,东西配殿、耳房等已残损,仅存旧址,唯后殿较完整。
南涅水石刻造像 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1959年在一处古寺遗址中出土,共计1100余块(尊)。据石刻题记,系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雕艺术作品。造像多为叠磊塔形。每块四周满雕佛龛、佛像及花卉纹饰。刻工精细,情态各异。另有个体造像50尊,大的近3米,小的尺许,姿态秀丽。石碑22通,有造像和文字记事之分。
关帝庙牌楼 在沁县城关镇。
孔庙 在沁县城关镇。
宋太宗驻跸台 在沁县城关镇。
隋末学者王通读书处-石室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9公里故县村。
清初吴文瑞公祠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9公里故县村。
北魏武帝庙 在沁县城关镇东南14公里新店村。
古生物化石遗址 在沁县城关镇西4公里南陈村。
法华寺 在沁县城关镇东北11公里松村。
先天庵 在沁县城关镇东北11公里松村。
北魏摩崖石刻 在沁县城关镇西14公里漫水村。
汉王驻跸台 在沁县城关镇西14公里漫水村。
清凉寺 在沁县城关镇西北12公里羊庄。
烂柯山文化遗址 在沁县城关镇北19公里南涅水村。
周彭祖墓 在沁县城关镇南10公里南里村。
晋陶渊明手迹古刻 在沁县城关镇南10公里南里村。
战国阏与城文化遗址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2公里册村。
宋大明寺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2公里册村。
羊舌大夫父子墓 在沁县城关镇南18公里南池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旧址 在沁县城关镇南18公里南池村。
真泽宫 在壶关县东南31公里树掌村。
紫团洞 在壶关县东南31公里树掌村。
抗战保卫战窑洞遗址 在壶关县城关镇东南25公里南行头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住所旧址 在壶关县城关镇东南25公里南行头村。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山西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月潭有哪些名胜古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