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介绍自己的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学科

苏州科技学院普高招生网
我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介绍发布日期:&&&&&&浏览次数: 我校现有省优势学科一期项目&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城乡规划与管理学&;省优势学科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主要依托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序列学科&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以及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世界史、风景园林学&。
&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学科群带头人高炬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江苏&双创计划&,至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SCI引用超过3000次,从2009年至2013年连续被国际著名数据库ISI(web of knowledge)列为&世界顶尖百分之一的科学家&(the top one percent scholar)。学校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功能材料2个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环境工程技术工程实验室,学科团队自2011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科技部973课题及水处理重大专项8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该学科覆盖我校3个本科招生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功能材料。
&土木工程&学科目前拥有&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企业叶可明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力学实验教育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基地,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结构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完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该学科覆盖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土木工程,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科教育评估。
&&城乡规划学&是我校省内领先、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目前拥有在国内处于高水平且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技术支撑平台,学校围绕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形成,城乡规划专业先后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年来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3项,承接了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共119项,其中重大项目20余项。该学科覆盖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城乡规划,2012年在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评估中排名第17。此外,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还设有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特色专业,其中建筑学专业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通过了国家建筑学专业评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风景园林学专业作为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是我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近几年,学校为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锡常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类人才,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 【】【】生物学学科建设情况介绍
生物学一级学科的特色、优势
&&&&鲁东大学生物学学科点已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是动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多年来,努力引进人才、培养队伍,整合资源、凝炼方向,强化服务地方意识、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在胶东半岛植物资源与利用、动物及动物生理、应用微生物学尤其是食用菌技术、细胞遗传和细胞工程、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开展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工作。
&&&&本学科点现有教工63人:正高22人、副高17人、中级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泰山学者1人,省级和校级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良好人力资源。
&&&&先后申请省财政基础课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项,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细胞遗传工作站、双向电泳仪、液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光合测定系统等1800余万元仪器设备,可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开展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良好物力资源。
&&&&承担国家“863”子课题、“973”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教育部、省科技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33项,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编写教材及专著23部;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省高校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8项。科研经费总计463.6万元,其中纵向经费445.6万元,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财力资源。
&&&&应用生物技术实验室被评为“十五”和“十一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被评为省级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用菌技术岗位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置“泰山学者”岗位,生物科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除了互派教师交流访问之外,还先后派研究生、大学生到日本新泻大学、韩国圆光大学、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具备了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术氛围和良好环境条件。
&&&&胶东半岛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提速和城市崛起的重要关口,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越来越受重视。在此关键时刻,发展鲁东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推动胶东半岛生物学研究生教育上层次、上水平,不但对鲁东大学自身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科方向一:植物资源与利用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经济植物的组培快繁、细胞大规模培养、遗传育种、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及其综合利用:(1)对省内一些名、优、特、稀经济植物进行组培快速繁殖、脱毒复壮、工厂化生产、种质保存、引种驯化与繁育、良种栽培与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有关培养条件优化、生理生化分析、生产能力以及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筛选和纯化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2)在藻类高效培养、藻类生理、光生物反应器研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和纯化、污水处理、生物质能源生产、转基因优良微藻品种培育等方面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3)对作物秸秆、林果枝条及其它农、林、牧、副、渔业产品加工下脚料等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在食药用菌栽培、有机肥加工、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在当地比较受关注的成果。
&&&&胶东半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著名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本学科方向自1984年就在毕可华教授、赵建萍教授等带领下立足当地,开展对本地名、稀、特、优经济植物的组织培养快繁、无毒苗木培育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近年又与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等大学及国内的科研单位、外贸企业合作,开展出口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促进了山东省尤其是胶东半岛的出口作物安全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胶东半岛植物资源丰富,植物代谢产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天然食品、生物饵料、生物肥料、清洁能源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本学科方向在邹宁教授、蒋小满教授等带领下,先后承担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省科技攻关计划、省高校科技计划、市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8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市奖励并申请国家专利4项。其中,邹宁教授完成的“工业化规模光生物反应器”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学科方向二:动物及动物生理
&&&&本学科方向主要在如下4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动物的系统演化:以涡虫、家鼠、虾、贝等动物为实验材料,通过其胚胎发育过程、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等,探讨不同类群动物在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以虾、贝等无脊椎经济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免疫调节因子在其耐病、抗病中的作用及机理。(3)动物的病害防治:利用生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并开发动物疾病的快速检测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养殖业有效防治动物疾病提供技术支持。(4)水生动物的健康养殖:探讨水生动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营养、水体环境等对水生动物健康的影响,为水生经济动物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基金1项、厅市级项目近10项。近5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有4篇文章发表在Aquaculture等SCI刊物,被引用次数在50次以上。
&&&&学科成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合作研究,科研视野宽广。王晓安教授开展的涡虫再生机制研究多年与清华大学合作;闫冬春副教授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产疾病实验室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的研究;靖美东博士与台湾大学联合开展“我国小家鼠群体基因组学及与人类迁徙关系研究”,发现小家鼠与中国人群的群体遗传结构高度相关,这一结果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
&&&&学科方向与区域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为动物养殖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服务。孙虎山教授曾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子课题“贝类免疫反应特征及调节机制”、国家攀登计划B子课题“栉孔扇贝免疫性的研究”等系列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双壳贝类免疫研究上的空白。王晓洁教授参与研制的白斑症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及检测试纸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学科方向三:应用微生物学
&&&&以微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为基础,着力于大型野生真菌的开发和保育研究;以食药用真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推广为特色,以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格局。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大型野生真菌资源的普查、菌种资源库建设:开展了多个地区特别是山东省境内主要山系大型真菌资源的多样性研究,建立了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库;(2)食药用真菌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推广:先后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核辐射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选育了白鲍菇、姬松茸、滑伞菇、白灵菇、蒙山虫草等十几个优良菌种。筛选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6个,并在全省进行了规模化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药用真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针对食药用菌活性物质开展了系列工作,分别对虫草多糖、蜜环菌素、猪苓多糖、鹅膏属真菌中肽类毒素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开发了系列深加工产品;(4)生物防治菌的筛选和抗生物质的代谢机制研究;工业生产菌株的选育、代谢物合成途径的优化等。
&&&&本学科方向在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团长蔡德华教授带领下,先后主持完成“山东省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规划与建设”、“山东省食用菌专家综合服务大院建设”、“食用菌现代工厂化生产创新模式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
&&&&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和学术梯队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近5年发表论文100余篇,一些文章发表在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Mycosystema,Biological Control, Current Microbiology等国际刊物以及微生物学报等国内刊物上。经过十几年的积累,2005年获批“山东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获批“食用菌技术”泰山学者岗位,特别是图力古尔教授被聘为“食用菌技术”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食用菌技术”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后,进一步增强了本研究方向的科研力量。
学科方向四:生态与环境修复
&&&&结合地域特色,本学科方向主要在如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1)半岛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退化机制,并探索其可能的恢复机理和恢复措施;(2)以抗干旱、耐盐碱、抗风沙植物为材料,从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理生态等角度探讨特种植物对特定逆境的适应限度和适应机制;(3)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植物种群和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开花、传粉、胚胎发育、种子形成等繁殖过程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4)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半岛典型分布植物类群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揭示其适应特定生境的分子机理。
&&&&学术带头人具有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学科组成员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在相关领域具有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其中,赵爱芬教授和赵雪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工作多年,在干旱区、半干旱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工程方面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周瑞莲教授先后在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从事过植物逆境生理和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朱建军教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德国Bayreuth大学、Wuerzburg大学、Goettingen大学、美国Hawaii大学从事过植物水分生理(低温、水分胁迫)和电生理的研究;刘林德教授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生态站工作多年,一直从事植物生殖生态学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学科组成员在Geoderma、Physiologia Plantarum、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生态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市级科研课题7项,其中包括973项目“荒漠化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的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471044等。
学科方向五: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
&&&&本研究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1) 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植物、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反刍动物以及具有重要进化地位的头索动物的基因组演化及细胞遗传学研究。(2) 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生动植物的遗传结构、种苗培育及重金属毒素对其遗传物质、细胞生理及代谢调控的影响。(3) 具临床代表性的肿瘤细胞株的构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哺乳动物、水生动物细胞株的构建及细胞工程研究。
&&&&学术带头人具有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学科组成员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在相关领域具有较浓厚的研究基础。其中,孙振兴教授主持过“皱纹盘鲍三倍体育苗技术的研究”、“砂海螂人工育苗研究”、“日本大鲍引种及杂交育苗技术的研究”、“鲍异源三倍体育苗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参加过国家攀登B计划“海水增养殖动物繁殖和发育生物学”子课题、国家863项目“海水养殖动物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研究”子课题等的研究;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烟台市科技进步奖1项以及山东省人事厅授予的“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等称号。王昌留教授有关头索动物文昌鱼染色体及细胞培养方面的研究曾引起同行广泛关注,近期启动的国家海洋863重点项目《海洋文昌鱼繁育与免疫基因功能解析关键技术》中,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主持《海洋文昌鱼细胞系的建立及其遗传修饰与改造技术》部分的研究工作。黄玲副教授关于麂属动物染色体演化的系列研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Genome Biology, Genomics,
Chromosoma, Chromosome Research上发表,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有关黑麂新性染色体演化的成果以Genomics封面文章发表,有关性染色体基因演化的成果在Genome Biology发表后两个月内下载量达7000次。
&&&&5年来,本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863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项、烟台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参与完成的文昌鱼发育进化生物学相关研究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学科方向六: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主要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长发育、代谢调控、基因功能、抗病互作等的生物学机制,克隆重要的功能基因、抗病基因、调控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目的生物:(1)花药及花粉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以林木模式植物杨树等为材料,对参与调控花药及花粉发育的转录因子进行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建立了适合林木基因分离与功能鉴定的实验技术体系。(2)抗病基因的克隆及与抗病相关的miRNA的筛选与分析:建立了适合大麦等作物miRNA分离与克隆的技术体系,筛选与分析与抗病相关的miRNA,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miRNA的调控功能,并研究其在作物抗病、防病体系中的作用,从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探讨抗病互作机理,为培育出抗病作物新品种奠定基础。(3)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功能研究:利用P450酶表达的酵母表达系统和大豆的毛状根转化系统,探索大豆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中香豆素生物合成酶基因的功能;以大豆香豆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较低成本的次生代谢物表达系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其产量,为次生代谢物的生产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途径。(4)肿瘤转移分子机理的研究:通过研究Intein的结构与功能,探讨抗肿瘤转移基因nm23-H1和KAI1抗转移分子机理,获得具有高剪接活性的Ssp DnaB和 Ssp DnaE intein,通过intein分子内反式剪接环化的RGD肽,实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阐明nm23-H1和KAI1两种抗癌基因作用于uPAR系统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达到抗肿瘤转移的目的。
&&&&学科组成员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海外求学与研究工作经历,为本学科方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近年来,省财政和学校投入经费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本方向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市厅级课题和横向课题十余项,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在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Plant Science、Plant Mol Biol Rep、Molecular Therapy、Cell Research、Exp Cell Res、J Appl Genet、Acta Genetica Sinica、J Asian Nat Pro Res、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建立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点击: )
作者:[杨德森]&&来源:[摘自《工学周刊》,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有删减]&&浏览:[19]
&&& 学科专业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十二五”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对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至关重要。下面我对学科专业建设主要讲三点。
&&&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形势与特点
&&& 1.实施国家战略,突出教育优先。中国标志性成果,经常被谈及的也只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施的211工程被世界普遍认同。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做好精英教育,这一切的关键是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各阶段教育,提倡终身学习,教育成为国家发展主战略,突出了教育优先发展,强调的也是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关键就是素质与质量的问题。
&&& 2.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国有13亿多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势。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教育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3.实施重点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国家意志,推进高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如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对我国高校进行层次分流。中国要在21世纪建设100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仅仅靠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完成,而要提高所有高校的办学水平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国家在高校的建设上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点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
&&& 4.依靠学科带动,提升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必须依靠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拥有了发达国家所有层次、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借助学科专业的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5. 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不竭动力。改革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国家颁布了《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先把改革放在发展之前,就说明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不改革就没有发展。而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更有意义,学科专业建设结构不进行调整与优化,发展无从谈起。
&&& 6. 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创新。整个学科专业建设应和谐发展,要异军突起,不可孤军奋战,我们要处理好强势高峰学科与基础弱势学科之间的关系,没有平原学科的发展,就不可能造就高峰学科,因此,既要积极促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也要给基础学科专业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处理好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只有他们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机制,才能完成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整体升级”战略,才能缔造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
&&& 以上六个方面都有我们反思的空间,学院层面更要深刻理解,加深认知。尤其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大家的思想认识和行动上还没有统一,没有一个共同的认同感。就像中国虽在不久前实现世界造船量第一的目标,但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造船技术和经济效益都不是第一,究其原因,关键是一个项目的技术含量。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从中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抓好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建立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 此外,大学排名备受关注。高校排名像个魔盒,不管你喜不喜欢,最终你不得不格外地关注,很多高校在没有大学排名之前,自认为是国内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有了排名之后就没有原来想的那么美好,甚是失望,虽然排名的规则或潜规则让人议论颇多,但大学排名仍备受关注,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有武书连大学排名、上交大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等;国外有备受中国关注的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名、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等。对此,我们不能太看重,也不能视而不见,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真正地把学校的学术影响力打出去,因为不管哪个大学排名,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 二、学科专业建设重要性与面临的问题
&&&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 1.学科专业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水平。对于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我国通常有几种论点。如龙头论、筐之论、纲之论。我更倾向于学科专业建设是纲,牵一发动全身,对学校发展非常重要。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一定是因为有一流学科专业。
&&& 2.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方向和规范的作用
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师。学科专业建设对教师发展非常重要,学科专业是教师们活动的土壤和舞台,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能够引领教师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保持学科梯队的相对稳定性,优化梯队结构。
&&& (二)我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新情况
&&& 1.分阶段连续定位。我们即将制定“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但绝不是说这个规划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如果执行就是五年、十年,我们的规划一定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不能是具体的。要不断反思、不断研究,特别是高速发展的高教改革形势,学校、学院都应根据中国这个不断变化的大环境,分阶段连续地给学科专业定位。
&&& 2.突出特点,形成特色。在学校18个学院中,有几个学院处于很不舒服的境地,因为他们学科专业面宽,铺的摊子太大,而唯独缺少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所以,这些学院想要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就有难度,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不管怎么样,学科建设都要突出重点,坚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 3. 促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现在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到科研生产一线去锻炼学习,学校人事部门已经有了这项举措,很有特色,但是派出去学习的人员数量不多。
&&& 4.重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而不竭动力的来源就是对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有了好的制度和政策,再有一批脚踏实地的人,学科专业建设就会持之以恒地发展,取得好成绩。
&&& 三、关于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 (一)多歧为贵,不与苟同
&&& 蔡元培先生提出“多歧为贵,不与苟同”的观点。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也不应该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我校有100多个硕士学科,没有一个学院仅涉及一个学科。如人文学院是按照学科专业门类建立的,还有的学院是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建立的。学科专业应该有所不同,有所特色。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按照一级学科的建设工作,我们要有所准备把二级学科按照一级学科来建设。
&&& (二)选准方向,打造优势
&&& 朱清时院士提出:一个一流研究性大学,第一步就是要做自己最有特色的东西,对自己的优势学科一定要“锦上添花”或者“火上加油”。同时,在建设新的优势学科上,千万不要去赶潮流,因为现在已经成为潮流的东西,往往竞争也比较激烈,成为优势学科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与其这样,不如把精力投入到那些当前还未被重视但很有前途的新方向。如中国科大在2000年选择了单分子科学和量子通讯作为自己重点建设的学科,当时这还是比较冷门的学科,但现在已经变成了热门学科,在国内外也位列前茅。由此可见一斑,学科专业建设不能随波逐流、跟风而上,只有选准有潜力的学科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建设力度,才能打造出高水平的学科专业。
&&& (三)重视研究,科学定位
&&& 钱学森先生最早在1947年曾在美国做过一个报告,提出了 “Engi-neering& Science”一词,我校是一所工科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以前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个名字非常糟糕,但是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应该有“工程”连接过渡,所以,工程技术很重要,工程大学这个名字适合学校办学特点。希望大家关心、参与研究“工程”这个概念,研究“工程”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重视研究一些问题,科学制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科专业建设也有了一定突破。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十二五”起步的有利契机,更好、更快、更强地做好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忍受一定的“寂寞”,选准方向,拼命干几年,是非常必要的。
&&& 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该坚持“多歧为贵,不与苟同”的原则,选准方向,集中资源,建立优势特色学科,甘于寂寞打基础,顺势而发打江山,不断开创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新局面,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太原工业学院发展与法规处& &&地址:太原市迎新街北一巷二号&& 邮编:030008建设维护:太原工业学院发展与法规处&& 电子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试介绍自己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